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14|回复: 0

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刍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1 15: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有经济过度负债已暴露出来并成为突出问题。根据调查初步估计,我国国有企业不良债务和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比重高达30%以上。尽管国有经济占用了全社会70%的资源投入,但对总产值的增加额仅为30%左右。这就意味着国有经济已陷入低效运转,其传统意义上的主导地位正面临着威胁。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原因分析
1.根本原因:政府办企业的管理体制。传统体制下政企不分导致了严重错位,政府既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又是国有资产的直接经营者。政府热衷办企业、管企业,以致政府与企业边界不清,职责混淆。庞大的国有经济系统由政府直接经营运作的现状,使得价值规律、竞争法则和优胜劣汰等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企业缺乏激励、动力和监督,造成低效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一直以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但政府自身职能改革的严重滞后及相应环境配套措施的不完善,使得国有企业不能适应改革后的市场环境,且过多地承担着改革的成本,从而导致企业积累能力低,盈利能力弱,债务状况恶化。
2.外在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经济过热和企业盲目扩张。由于地方经济利益驱动和行政长官对政绩的追求,造成了生产力的重复布局和建设。80年代中期至9O年代初期出现的经济过热,是许多企业不顾市场和自身实际,盲目贷款上项目、大规模扩张而导致的,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甚至是负效益,使产品结构性过剩严重。在微观上表现的则是企业之间竞争加剧,产品不适合市场,开工率严重不足,企业赢利能力弱,许多企业不能保证职工的基本生活需求,还债能力弱。这也是为什么随着改革的深入,国企亏损愈来愈大、亏损面愈来愈宽的一个重要原因。
3.直接原因:“拨改贷”的改革措施、财政信用制度和投融资体制的不完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国有企业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实行的是无偿使用的财政拨款制,1983年和1985年,国家先后把上述两种财政拨款改为由企业还本付息的银行贷款制,1993年税制改革后,国家又取消了从销售收入中提取1%补充流动资本金及税前还贷的政策。这些改革的本意是想破除国有企业在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使用上“吃财政大锅饭”,然而却导致了高负债和不良债务的产生。
4.深层原因:企业制度的不完善及企业经营观念陈旧僵化。(1)传统计划体制下,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主要反映在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上,尤其是在企业经营者的选择上。目前,企业经营者的产生机制、内部治理模式的选择和决策程序等仍存在较浓的行政色彩和长官意志,这样形成的企业治理结构带来了许多不合理的非市场行为,导致企业治理和管理的低效率。(2)计划体制下围绕政府“等、靠、要”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许多职工甚至管理者一时还不能转到“一切围绕市场转”的观念上来。(3)管理上漏洞百出,技术和方法的落后导致浪费严重,成本居高不下,赢利水平低下。(4)技术陈旧,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较弱,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5.历史原因:国有企业冗员多,企业办社会等沉重负担。长期以来,许多本应由国家承担的社会负担都压在了国有企业上,例如企业要自办幼儿园、学校、医院、食堂,甚至消防、公安等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职能机构,使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增多,无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以致企业效益的低下、负债率的盘升。
二、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对策和建议
对国有企业目前的债务状况及形成原因分析后,笔者认为,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总体思路应是:围绕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方针,紧紧抓住减债和增资的契机;坚持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理论依据,探索国有企业彻底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促进技术、产品、管理创新作为根本手段,以政府为主导的配套改革作为外部支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从而真正把国有企业转变为与完善的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使企业自主地适应市场,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1.按照“有进有退”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以退为主,区别对待企业负债问题。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要区别对待,有进有退,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收缩国有经济的战线,另一方面还可使有限的资源配置得以优化。
2.以“债转股”为契机,加快改制,促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彻底转换。对那些在行业中处于较重要地位、产品适销对路、工艺装备较好、管理水平较高、领导班子过硬、转换经营机制方案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大中型企业,争取入围“债转股”,同时,充分用好国家其他有关减债解困的政策措施,使企业债务尽可能降到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减债不是最终的目的。“债转股”等固然有利于
降低企业的负债率,减少财务费用,但这只是外部条件,是一个契机,单纯的减债并不能使高负债国企起死回生,而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对国有企业实行重组、改造、转制。国有企业必须提高盈利能力,才能摆脱困境。
3.对大多数的国有中小型企业,应坚持以放开、放活为主。应在充分用好、用足国家有关减债解困政策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寻求合适的方式从国有经济的圈子中逐渐退出。具体而言,可以分别采取改制、破产重组、兼并、租赁、股份合作,甚至较大范围的拍卖等方式。在产权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辩证地看待国有资产的流动与流失问题。改制后,政府应在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信息咨询、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给予其他配套的社会帮助,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把大力加强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作为解决过度负债的根本出路。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是企业最终摆脱困境的关键。(1)加大改制力度,使国有企业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效、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这对实施债转股和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尤其重要。(2)大力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市场预测与科学决策,尽可能地减少决策性失误,特别是重大的决策性失误;牢固树立企业经营风险意识,努力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生存与竞争能力。(3)大力加强市场开拓工作,加强营销队伍力量,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手段,以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4)要大力提倡管理创新,挖潜、降耗、堵漏、修订不合理的材料劳务定额;搞节约以降低成本,大力加强财务审计,减少财务费用和管理“黑洞”。同时,要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加大对职工教育和培训力度,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真正爱厂如家的企业“主人翁”。
5.大力加强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力度,防止企业陷入过度负债的恶性循环。虽然目前我国的市场是买方市场,是过剩经济,但绝非整体都过剩,而只是旧体制下国民经济原有格局过度运行的结果,因而是结构性短缺与结构性过剩并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更加注重分析市场需求,改变传统的产品结构,加快产品的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同时,加大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的基础保证。
6.培育和完善资本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企业可以通过债务重组,具备条件后可上市;也可将国家拨给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及让企业资产变现来增资减债;具备偿债能力的国有大型企业,经过符合资质的中介机构评估,可在国家批准的额度内发行企业债券或估,可在国家批准的额度内发行企业债券或在境外发行债券;引人民营资本或私人资本控股、参股国有企业;引入境外资本,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国有企业的高负债是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映,不仅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和国家专有银行的进一步改革,而且危及到国有企业和国有专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并影响了正常的经济和金融秩序,如果这一情况继续发展下去,将导致整个经济的恶化,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因此,我们应首先解决国有企业困难,巩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还应当看到,高负债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应当充满信心,采取有力措施,在不断发展中解决国有企业高负债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1:29 , Processed in 0.19387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