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73|回复: 0

探寻中国网络社交背后的现实社交模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9 23: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探寻中国网络社交背后的现实社交模式
这么近,那么远
“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社交联系,可能与友谊没有关系,社会资本看来忽略了这一点。”




  看起来,即使是网络时代,2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仍在奏效———“对友谊的渴望来得很快,但友谊来得没这么快。”那么,网络上有意义且可靠的关系究竟来自哪里?
  最近,Linda把一声响亮的“我靠”拍到了老板脸上,为此,她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
  接下来的时间,她感到悲惨和孤独。与上海淮海路写字楼里那些白领一样,Linda在网上忧郁地打着字:“工作压力使我没时间找朋友倾诉;电子社会也没建起什么来。”
  “难道不是吗?”她说,“我无法与MSN好友谈论这种私密事,也不指望博客能激起什么涟漪。”在她看来,眼下这篇激进的博客也会像她其它博客一样,是个“独自玩保龄的游戏”———也许有相当高浏览量,但没有太多评论,“甚至不知道评论者是谁……”
  当然,Linda只是一个敏感而籍籍无名的业务咨询师。可是,在帮助社会资源依照“效率”及“增产”原则重新分配,推动各种固有体系如上世纪延续下来的商业模式、传统媒体、长期秉承的国家管辖权观念,乃至陈旧的控制概念发生变革外,互联网真的没有帮助一个普通人的社交建起什么吗?
  2006年11月,市场调查公司YouGov发布报告称:大部分接受调查的人表示,现代科技为其带来了许多友好人士,但他们仅仅是熟人或认识而已———“要谈到真正的亲密关系,他们却让你进退两难”。
  人类正在失去朋友?这个答案让人惊奇,至少几年前雄心勃勃的互联网企业家们说的可不是这样。
  MSN最近推出了《友谊分析报告》,说现在英国人平均拥有54个朋友,比2003年大幅增长64%;web2.0创业者们也曾激动指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的“六度分隔”理论大叫———“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已使人际中这种普遍存在的‘弱链接’成为现实。”
  可实际情况呢?现在,社会学家们又将耳光响亮地拍在了他们脸上。
  “将人们聚集在一起的社交联系,可能与友谊没有关系。”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说:“只有当人与人之间建立有意义且可靠的关系时,友谊才会出现。社会资本的概念,可能完全忽略了这一点。”
  看起来,即使是网络时代,23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仍在奏效———“对友谊的渴望来得很快,但友谊来得没这么快。”那么,网络上有意义且可靠的关系究竟来自哪里?
  “要认识布什,你最多只要通过六个人”
  3月21日,上海。朱威廉上线“图葩网”,这是web2.0中一类致力于帮助用户拓展社交关系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网站。“六度分隔”理论,是SNS存在的基础。
  “事不成,我就从此消失。”朱威廉的宣言感性而煽情,以下是其江湖履历:———加州大学主修法律、洛杉矶警察、回国创办联美广告、创办“榕树下”、盛大副总裁、天联世纪总裁。
  席下数十名媒体记者为此偷笑,这份决绝似乎不合时宜。的确,就在八天前,位于南京的SNS网站UUZone(优友地带)宣告关闭。“优友”成立于2004年,曾融资100万美金,用户数超过300万,是国内最早切入互联网新浪潮的web2.0网站之一。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web2.0技术的试验田。“优友”客户端“UUTong”同时支持类似Skype的“PC to Phone”功能。也就是说,UUZone用户可通过电脑以低得惊人的价格给任何地方的人打电话。
  但“优友”依然死去。为此,web2.0界掀起了关于SNS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场讨论。从其死亡的直接原因———“未配备网络安全员被取缔”、重讨web2.0商业脆弱,一直到谴责国内web2.0创业同质化严重导致用户分流等。“图葩网”上线16天后,这些问题被观察者进一步深化,它们主要集中在“技术导向”与“群体导向”两个层面。
  其一,图葩网除支持日志、图片、Tag分类、书签及会员搜索外,新技术似乎乏善可陈,如何吸引用户?其二,成功者Myspace是因为做“歌手和音乐”吸引了广泛fans,图葩网想从哪个群体切入?
  “技术应用已到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我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互动服务设计。”在心情急切的媒体看来,朱威廉3月21日的回答让人失望。
  但是,有个问题好像一直被web2.0观察者忽视了:即SNS发展到现在,需要解决的已不仅是如何扩大社会资本,更是如何将这种关系稳固和生活化,因为SNS的“父亲”———互联网已从一个功能性工具(看新浪读新闻、搜索百度、存储照片和有用的网址、网络比价购物、博客表达自我等),走向要适应人类“网络生存”(改变人类组织方式、合作方式、生存空间)的课题。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很早就隐藏在SNS模型中的基因。
  “一旦‘网络生存’被提出,对SNS来说,社会学因素的重要性要大于技术。”社会学家们说:“最重要的是,用户是否愿意在其中长时间悬挂、沟通情感和传递信息。”
  这些表述似乎可以理解为———SNS的关键在如何利用功能中的组合方便用户互动。因为任何一种关系得以建立,是因为关系各方存在“互动”。有业内人士因此指出,在互联网功能发生转换时,图葩网或许已走在一条正确的起步之路。
  如,很多美国青少年喜欢Myspace,仅仅是为“hanging out”(挂机),因为他们的朋友“hanging out”其上,这意味着用户并不真的认为能在Myspace上“做”点什么(包括音乐);而通过Alexa对Myspace的流量分析发现,流量最高的是其二级域名Viewmorepics,这个地址是用来无所事事、几乎随机查看朋友照片和信息的页面;“2003年让独立制作乐队来引领用户发现音乐是个棒主意,但不构成MySpace主要访问量。”MySpace一个竞争对手的董事会观察员指出,“2005年是MySpace真正突变的时间,其时每日独立IP达100万,把全球99%网站远抛在后,Myspace成功之谜的其中之一即它提供的是每个用户都需要的基本网络服务,因此才可能存在后续的爆发空间。”
  现在,观察者已发现图葩网的一些特殊之处,如更多的功能互动组合,又如,相当于自杀行为的“其非注册用户无法对日志留言”。在朱威廉看来,此举意味着留言者不再是一个偶然路过的ID,“如果点击它可以看到留言者日志,那么用户可拥有一种可持续性的交往模式”。
  此外,图葩网的每个用户还有一个条形二维码,这涉及了朱威廉认为无线应用将使SNS腾飞的观点。
  150原则:看不见的天花板
  现在,有必要回溯目前国内200多家SNS网站的尴尬现状。“六度分隔”理论一度激发无数社交网站的创业激情,目前国内已形成两种基本模型。
  一种效仿Linkedin走“专业化”路线,如若邻网(针对商务人士)、百合网(针对婚恋交友)等,问题在用户数难实现突破式增长;第二种是Friendster和Myspace的跟随者,走“大而全”路线,但充斥了“一夜情”等暧昧信息,网站不加监管的初衷似乎是为吸引用户,却使后来者“入住”充满冒险,也使网络链接的价值有低廉特点,难以形成有效循环。
  “廉价的一度关系是目前SNS网站失败的根源。”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大量SNS网站是以开发关系目录树功能为要点,随之引发的后遗症即———用户在SNS网站大量提交链接请求,拼命将每个可能有用的用户变成一度好友。”
  如果露骨一点表达,其言下之意即:难以想象一个拥有上千好友的用户如何管理信息并进行互动;而建立在不严谨一度关系上但网络覆盖面广的人际网络,肯定是一夜情爱好者的兴趣地。
  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SNS一直被忽略的另一基础理论———“150原则”,而这个基因,实际上直接引向了互联网“网络生存”的命题。
  社会学家们说,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有趣的是,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
  如今,150已成为普遍公认的“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最大值。”这也符合“二八”法则,即80%的社会活动可能被150个强链接所占有。
  “个体的网络静态管理可超过150人”,中山大学心理学博士程乐华说:“但若是基于‘互动’的动态管理,在心理学上也存在这种‘150’原则。”
  可是,SNS的“中国之困”真的这么简单吗?答案应关乎更广阔的领域。社会学家们认为,很多SNS失败不是他们自身的原因,而与整个中国社会的变迁有关。真正的“社区”概念,是一个成熟社会的特征,基于网络的SNS嫁接其上,才会成功。现在,中国的互联网还主要是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很少直接与社会组织结合。
  也就是说,作为现实人际交往的镜像和延伸,公共空间和社交模式相当程度上影响了SNS的发展。比如分析全球三大成功SNS网站———Myspace(美国)、Mixi(日本)、Cyworld(韩国)可以发现:与之相对应,美国和日本的用户已远离信息消费者阶段,乐于提供内容;而美国地下音乐文化盛极;日本兴趣小组文化发达,韩国全国实行的网络实名制则促成了Cyworld的成功。
  那么一个假想是,基于中国公共空间的一个特殊点———中国移动市场超级发达,类似手机这样发达的移动平台是不是可以成为发动SNS的引擎?
  当腾讯遭遇百度:人找人
  有趣的是,当SNS开启把人相联系的思路,百度这个以搜索起家的业务垄断者(占国内6成搜索引擎市场)也将与腾讯这个以QQ起家的用户垄断者(拥有70%即时通讯市场份额)在此时全面相遇。
  实际上,因即时通讯有切近网络生存之意,腾讯在娱乐化交友方面几乎一直是国内SNS网站的“全民公敌”,五季季资讯合伙人Keso认为,美国缺乏一个将年轻人聚集的场所,也没有像QQ那样针对中、低端的即时通讯,这是Myspace容易成功的原因之一。
  据记者了解,目前百度战略已从搜索“寻找信息”转变为“人找人”的互联网枢纽,除满足用户寻找信息外,还要使其能在互联网中生存。与此相应,今年初百度空间丰富了“好友联系”功能,这被业界视为是其即将进入即时通信的前兆;而腾讯也已用QQ客户端强推搜索,全面杀入具备社会化的“在线生活”产业布局。
  看起来,竞赛不总是速度和实力的比较,也是方向的选择。而当腾讯与百度相遇,大战也势必将席卷国内众多的SNS网站。
  “不管这场战役过程如何,有一个可以期待的结局是,就像博客一样,互联网大企业的加入会增加用户对网络生存的接受,”程乐华说:“当规模形成,网络的人际关系将反过来重构中国公共空间中的现实并纠正此前的虚拟关系。”
  这让人感觉安慰,人与科技的关系在潮起潮落间不停演变,经历了对“滥用网络友谊”的失望后,人与虚拟空间的关系正趋向幻想破灭后的清醒,而当互联网的“社会化”加强,将进一步促成网络世界的这种“返璞归真”。可是,当人类真的可以在网络上生存,接下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可能就是———“那么,我们的隐私该怎么办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4:10 , Processed in 0.3042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