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75|回复: 1

央行会破产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8 08: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央行会破产吗

  过度负债会导致企业破产的道理是,债务压力不仅达到消灭当期账面利润的程度,而且达到消灭全部账面净资产,以至于资不低债的地步。如果央行既是一家发钞行又是一家商业银行,在没有财政补贴或赤字支持的情况下,它同样难以逃脱因过度负债而破产的命运。
  
  这使人联想到当年美国第二银行的解体及其对美国银行体系的影响。1836年,由于试图延长经营许可的申请在4年前遭到杰克逊总统的否决,美国第二银行被迫宣布停业。在此后70年时间里,由于失去了银行业的最终贷款人,美国银行业先后爆发了6次严重的银行业恐慌。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央银行的解体,在此之前,美国第一银行早在1811年就因债务缠身而被迫解散。

  中国目前的中央银行体系很像是美国的联邦储备体系,所不同的是,它几乎从一开始就要求所有商业银行按照法定准备金比例将部分存款转移到央行,而且还需要安排更多的存款以超额准备的方式存入央行。存款准备制度的初衷是在商业银行自身公开储备之外利用中央银行汇集的资金向遭遇挤兑的个别商业银行实施救济,用以阻止挤兑风潮向更多的商业银行扩散。如今,这一制度已被当作央行紧缩信贷的主要工具,或者说是对冲流动性的主要工具,并在央行认为需要的时候要求商业银行增加对央行存款。

  另一方面,在央行要求商业银行增加对央行存款并因此增加对央行债权的同时,央行的负债也在增加。按照30万亿元的国内银行体系存款总规模计算,在一连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比例之后,央行增加的债务近1万亿元,而10.5%的准备金比例意味着央行因此吸收的债务已超过3万亿元。

  令人不安的是,按照央行一再表示的将持续对冲流动性的决心,并考虑到今年商业银行自身难以消化的流动性压力,估计今年至少还将有6~8次提高准备金比例的行动。这无疑将导致央行的负债水平突破4万亿元的水平。

  我十分怀疑央行对冲流动性的能力。在我看来,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不仅是由于居民过度储蓄导致的,而且是由于过度外汇储备导致的,后者作为另一种形式的储蓄其增长几乎是央行无法左右的。进一步说,所谓的流动性过剩实际上是指储蓄无法正常转换为投资的结果,或者说是投资增长持续落后于储蓄增长的结果。

  这使得问题变得尤为突出。根据国统局提供的数据,过去5年当中,虽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值近6万亿元,但居民储蓄增加值高达15万亿元,外汇储备增加值按人民币计算接近6万亿元,二者合计超过21万亿元,与投资增加值的差额高达15万亿元。这应当被视为对国内流动性过剩最高的估值。显然,指望提高准备金比例来对冲流动性过剩是极不现实的,过去无法做到,今后更难做到。

  接下来的确应当考虑央行的过度负债问题。即使中国的央行不可能面对真正意义上的破产问题,但不断增加的债务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高风险趋势。在我看来,不断增加的央行债务等同于不断积累的高通胀风险,毕竟央行的负债不是无限度的。等到央行负债无以复加的时候,减少负债就等于向公众释放通胀压力。糟糕的是,由于在投资领域积累了太多的欠账,一旦扩大投资和削减央行负债同时到来,中国经济所承受的通胀压力将是前所未有的。
http://blog.sina.com.cn/u/4a46559f0100085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4-8 08: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中国流动性独特的形成机理2007年04月06日 15:28车海刚

流动性过剩(或称流动性泛滥),是去年以来国内外经济界关注的热点。在不久前结束的“两会”上,“流动性过剩”更是首度出现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何谓流动性过剩?通俗地说,就是市场上流动的货币过多,超出了经济体系的实际需要。对于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学者们众说纷纭,但比较普遍的两点看法是:近几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盈余导致外汇储备飙升,央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来吸纳这些外汇,从而使货币供应大增;上世纪80-90年代实行的积极扩大信贷的宽松货币政策,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较多的流动性。其中,前者被认为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流动性过剩可能造成多方面的后果:由于泛滥的资金急需寻找出口,它们或者进入消费市场,推动物价恶性上涨,引发通货膨胀;或者以投资的形式进入实体经济,加剧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或者涌向股市、楼市等资产领域,抬高资产价格,催生市场泡沫。无论哪一种情形,都有可能进一步演化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当前,我国房价、股价等资产价格的畸高已引起广泛关注。而从今年前两个月的经济运行看,尽管去年以来我国已连续5次(今年年后就有两次)提高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银行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依然增长迅猛,物价涨幅也明显加大。鉴于此,货币当局不得不推出紧缩意味更浓的加息政策。

理论上说,加息将提高资金投资或投机的获利成本,有助于减少资金流量,为热浪滚滚的市场降温。但加息也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在居民本就存在较强储蓄偏好和银行存贷差较大的情况下,加息会加重银行的负担,激发其贷款的冲动。人们注意到,此次央行采取了存贷款利率同步上调的方式,或许正是为了把加息的负作用控制在较小限度内。

当然,加息的政策效果究竟如何,尚需观察一段时间。至少在目前看来,收效还不很明显,一个直观的反映是,加息后股市和楼市的走势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实际上,就连央行的官员此前也曾多次表示,对用加息控制流动性的做法并不乐观。他们知道,中国的货币政策所面临的是一个十分特殊而复杂的经济局面。

流动性过剩虽然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但中国的流动性过剩自有其独特的形成机理。如前所述,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外汇储备激增形成的外汇占款过多。而巨额外汇储备的产生又建立在这样两个基础之上:一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奉行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二是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实行的外汇结售制度。

应当说,出口导向型经济是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实选择,对于中国经济的起飞和持续增长具有积极意义。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瓶颈因素的出现,现在到了反思和调整这一发展模式的时候了。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其实是一种经济对外失衡的表现。与外部失衡相对应的是,为适应出口竞争的需要,国内的劳动力(工资及福利保障)、土地、矿产等生产要素价格被人为压低,这种增长方式无疑又是一种内部的结构失衡。这种内部失衡导致国民消费水平偏低、内需严重不足,经济增长愈发倚赖出口和投资……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而在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下,一方面,企业出口收回的外汇要由中央政府“买单”,央行必须被动地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来对冲,形成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外汇储备的增长又持续加大着我国的汇率压力,境外资金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强烈,热钱源源不断地流向中国,加剧了流动性过剩。

由此可见,即便央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国内资金,却很难抑制来自外部的资金——包括外汇占款和各种热钱,因而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化解流动性过剩。中央正在组建的外汇投资机构固然是个好办法,但它毕竟只是立足于解决存量而非增量问题。况且,像加息这样的政策还可能由于国内外利差的扩大而进一步刺激热钱涌入。

就这个角度而言,我们认为央行此次加息的政策宣示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未来,除了继续在微观层面采取诸如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技术手段外,恐怕更需要在中观层面加快一些政策调整和制度构建,包括调整进出口结构、改善投资与消费关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以及深化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等;还要从宏观层面重新审视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结构调整,鼓励产业升级和中国企业“走出去”。
  
作者: 《学习时报》 
http://finance.phoenixtv.com/new ... 406_196_98781.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5:28 , Processed in 0.1542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