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农村经济运行形势分析与2007年政策建议
农村经济研究部 秦中春
2007-3-26
内容摘要:2006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农民收入出现加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有所波动,市场总体上紧平衡运行。2007年农村经济运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市场运行不确定性增大,农村经济增长的方式面临新的挑战,生产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依然存在困难。本报告提出了做好2007年农村经济工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经济形势,政策建议
一、2006年我国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和主要特征?
2006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统计,预计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比上年增长5.0%;占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的比重为11.8%。?
(一)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对生产发展的贡献增大?
综合有关统计分析,2006年我国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再获丰收。预计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扩大1080万亩,增长0.7%,粮食总产量超过49000万吨。在粮食中,小麦产量比上年度有较大幅度增长;玉米总产将创历史新高;稻谷产量高于上年,为2003年以来第三个增产的年份。全国棉花产量673万吨,比上年增产17.8%。棉花生产不仅增产幅度大,且品质优,对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棉需求产生积极的作用。油料种植面积比上年有所减少,总产量比上年略有增加。食糖产量将恢复性增长,预计到1050万吨。畜牧业克服疫情等因素的影响,继续保持增长,预计肉类、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8000万吨和295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5%和3.0%。在农业生产增长的影响因素中,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广对生产发展的贡献增大,来自优势农产品主产区的产量份额明显提高,优质专用粮食和棉花等产品所占的比重提高到新水平。?
(二)农民收入出现加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00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加快1.2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已经达到了1375元,比上年增加200元,增长速度是17%;农业收入增加53元,增长3.6%;家庭经营二、三产业的收入增加35元,增长9.3%;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的购置补贴等人均转移收入达到了181元,人均增加了33元。?
促进2006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近几年农村非农产业和外出打工收入日益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部分,受农产品市场价格形势转好的影响,农业经营性收入有所增长,农民获得的政策收入也有所增加。2006年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创近年来最高水平,使近三年我国农民的收入连续保持了6%以上的增速,但农民收入的增长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农民收入的水平仍还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2006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比上年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加快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之比达到1:3.28,高于上年的1:3.22。2006年全国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6%,低于城市增长1.7个百分点,但高于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三)乡镇企业继续平稳发展,经济效益和产品出口稳定增长?
据农业部乡镇企业局调查统计,预计2006年我国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57500亿元,约占国民经济总量1/4,同比增长13.2%,增幅比上年同期略有回落,但从各个月的经济运行轨迹看是呈逐月上升的趋势。在各行业中,工业仍占主导地位,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实现营业收入245000亿元,同比增长13.2%;利润总额14500亿元,增长13.5%;上交税金6000亿元,增长13.8%。利润和税金等指标增幅均快于生产指标,表明总体经济运行质量在稳步提高。乡镇企业转移农民1.4亿多人。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因素,一是市场环境的改善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以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为标志,乡镇企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持续增长拉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同时规模工业对乡镇工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显著;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推动了乡镇企业发展,劳动者报酬和农民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
(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继续维持逆差 ?
2006年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迅猛,进出口双向增长,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农产品贸易逆差比上年同期缩小。虽然农产品进出口占全部进出口贸易总量的比重逐年降低,但进出口量值在国际和国内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逐年增大。农产品进口主要集中于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谷物进口所占比重大幅下降和大豆等油料作物进口大幅增长,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使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正在逐渐深化。根据海关统计数据,全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34.8亿美元,同比增〖JP3〗长12.8%。其中,出口额为314亿美元,同比增长13.9%;进口额为3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1.7%。农产品贸易逆差由上年同期11.4亿美元缩小为6.7亿美元,下降41%。从主要农产品贸易结构看,除了粮食和食糖外,其他农产品贸易规模均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1.粮食的进出口出现了有利于宏观调控的可喜变化,谷物进口和出口均大幅下降,但仍为净出口。2006年,我国进口谷物359.5万吨,同比下降43%,其中下降最多的是进口小麦,同比减少83%;出口谷物609.9万吨,同比下降40%,其中下降最多的是出口玉米,同比下降64%;净出口谷物250.4万吨,其中净出口大米52.3万吨,净出口玉米303.4万吨,净出口小麦89.7万吨,净进口大麦213.5万吨;谷物贸易顺差为3.32亿美元。?
2.棉花和油料进口量大幅增长,食用植物油大规模进口。2006年棉花进口380.6万吨,同比增长43%;出口1.6万吨。棉花的进口量已经超过国内棉花生产量的一半,约占世界棉花贸易总贸易量的一半。从油料来看,大豆、油菜籽和食用植物油进口继续增长,达到新的规模。2006年我国进口大豆为2827万吨,同比增长6%;出口大豆39.5万吨,同比减少5%。
油菜籽进口为73.8万吨,同〖JP3〗比增长149%。食用植物油进口671.5万吨,同比增加8%;出口40万吨,同比增加75%,其中出口的主要品种是出口菜油(同比增长373%)和豆油(同比增长87%)。?
3.食糖进出口量下降,仍保持大量进口。2006年进口136.5万吨,同比略有下降,下降2%;出口15.4万吨,同比下降57%。食糖的贸易规模仍较大,全年净进口121.1万吨。?
4.蔬菜、水果进出口双增长,贸易的顺差扩大。2006年出口蔬菜732.5万吨,同比增长8%,出口额54.2亿美元,同比增长21%;进口11.7万吨,同比增长20%,进口额0.9亿美元,同比增长12%。2006年水果出口370.1万吨,同比增长2%,出口额24.7亿美元,同比增长22%;进口125.9万吨,同比增长10%,进口额7.6亿美元,同比增长15%。?
5.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水产品贸易顺差扩大。2006年畜产品出口额37.3亿美元,同比增长3%;进口额45.6亿美元,同比增长8%;贸易逆差8.3亿美元。2006年水产品出口额93.6亿美元,同比增长19%;进口额43亿美元,同比增长4%;贸易顺差为50.6亿美元。
(五)农产品市场价格有所波动,大宗农产品市场总体上出现紧平衡运行态势 ?
2005年下半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逐渐步入下跌通道。2006年,农产品市场出现的惊险的波动,到年底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趋势,使全年农产品价格呈先抑后扬逐步回升态势。各类农产品价格走势略有不同:种植业产品价格总体平稳,波动不大;畜牧业产品价格触底回升;水产品价格稳定增长。分品种看,稻谷收购价格稳中趋涨,大米价格震荡走高;国内小麦收购价经历了下降、止跌、平稳略升走势。国内棉花现货价格有所上调。因为国内油菜籽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减产,造成压榨成本偏高,导致食用油供给量减少,食用油价格还出现“跳跃式”上涨。在主要畜产品中,奶、蛋价格虽然变化,但波动峰值幅度并不明显;最为活跃的是生猪价格变化是近十年来市场波动最频繁、振幅最大的一次。2006年农历新年刚过,生猪价格便直线下滑,到5月中旬跌至谷底,之后开始逐渐有所反弹,在9月上旬生猪市场逐渐高出利润盈亏点,其后几个月的价格走势更是一路飞涨。?
2006年我国粮食市场价格的变化意义深远。全国粮食生产出现了连续三年的丰收,但是粮食价格却从11月份以来,一度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上涨。出现这一变化,实现了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市场调控追求的理想目标。这一价格的变化,是在合理范围内的恢复性增长,是粮食价格的正常回归,既有总量原因,也有结构性的原因;既有国内的原因,也有国际的原因;既有客观市场供求形势变化的原因,更有国家政策宏观调控的原因。
一是对总量矛盾的反应。我国粮食虽然实现了三年的连续增产,但总的供求关系还是处在一个紧平衡的状态。二是对结构矛盾的反应。虽然粮食总量在增产,但在部分产品的供求上还是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加上流通环节衔接不畅,单个产品价格的上涨,是可能传导和影响其他产品的价格变化的。三是对客观的需求增长的反应。我国社会流动人口的增长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造成对商品粮食需求不断增长,国内玉米这几年的加工能力迅速扩张,也扩大了粮食的需求。2005年全国玉米的深加工能力已经达到1000亿斤,实际的加工消耗是500多亿斤,到2006年加工能力达到了1400亿斤,实际加工也接近700亿斤。深加工对于玉米的消耗也造成了玉米供求状况的变化,带动了玉米价格的上涨。四是对国际粮食市场变化的反应。2005/2006年世界粮食产量减产,其中谷物减产2.1%,小麦减产5.2%,粗粮减产1.1%,而粮食的需求增加了1%,引发了像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小麦、玉米期货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到2006年11月份的时候,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小麦期货价格已经涨了30%,玉米涨了52%,稻谷涨了16%。五是对国家粮食政策调控的反应。由于2006年国家启动大米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对粮食进出口和粮食库存的有效调控,实现了控制进出口水平,以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中储粮总公司收购的总量较多地超过了往年,政策调控力度增强,明显调节了粮食市场价格的走势。?
(六)农村经济发展条件有所改善,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总体上,在中央做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后,各地已经把发展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村,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实现了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和起步,农村经济发展条件有所改善。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和支持。二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不断创新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积极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推进机制和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各地在发展中确立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建立了发展标杆。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汇集各方建设力量,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正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整体合力正在逐步形成。三是各地推进城乡统筹、扶持农村的体制开始逐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各地财政增加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社会资本增加了投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一定改善。?
二、2007年农村经济运行形势展望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村经济运行最近几年连续取得好成绩,不仅农业生产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而且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生活有所改善,农村面貌逐步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成果来之不易,与多方面的因素相关。首先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较快,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加快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不断深化和完善农村各项改革。第二是各地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农产品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动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第三是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出台了一系列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粮食市场供求紧平衡、促进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有效地避免了主要农产品生产和市场及价格的大幅波动,在保持和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望2007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近年来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已取得一定成效,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也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的稳步增长。不过,与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依然滞后,搞好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一)农产品市场运行不确定性增大,要警惕大宗产品市场可能出现的波动?
除了个别产品外,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规模逐年增大,市场运行存在明显的波动现象,一方面存在产不足需的总体趋势,另一方面也存在因为结构性矛盾和季节性矛盾的影响导致产品卖难和市场价格偏低、影响农民增收的问题。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上半年,我国粮食价格在供求紧平衡的情况下出现价格下降,就是这一问题的综合反映。2006年7月份以来,我国养猪形势开始复苏,生猪价格稳步上升,养猪业开始由亏损、保本走向赢利,有可能在2007年上半年迎来养猪业新一轮波峰;家禽业呈现恢复性发展,但禽流感疫情对其影响较大,目前发展趋势很难预测。从国际粮食市场来看,目前价格和贸易变化进入敏感时期。据美国农业部预测,预计2006/2007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58856万吨,比上年度减产5.03%;库存消费比为19.62%,比上年度减少4.01个百分点,这是1960年以来的最低点。预计2006/2007年度全球玉米总产量为6.93亿吨,比上年减产0.3%;库存消费比仅为12.8%,远低于安全水平。预计2006/2007年度全球大米产量为4.1652亿吨,比上年度增长0.25%,创历史最高纪录;但大米消费量为4.1826亿吨,比上年度增长1.22%,大米库存消费比为18.8%,比上一年度下降0.67个百分点,创出近年来的新低。?
(二)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经济增长的方式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市场机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愈发突出,我国的农业产值比重继续阶段性下降,农民增收来自农业收入的空间不断缩小,同时农业的结构发生变化,具有高增值潜力的蔬菜、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生产加快发展,将对比较效益不高的大宗粮食油料作物的生产带来更大的冲击。二是农村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正在从长期的“供过于求”逐步转向“既过剩,又不足”。从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发展看,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随着农村劳动力更多地进入非农产业和城市,如果不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劳动力也会出现短缺。三是农村金融供给和需求发生了重要变化。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力量正在减弱,信用社成为农业贷款最主要的渠道,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急剧萎缩,农户的生活性借贷占有重要地位,民间借贷成为借款的主要途径。四是农村耕地资源减少,土地价值增值,但土地政策改革还跟不上形势快速发展的需要,更好的开发利用农村土地的资源价值需要创新。吉林等部分省区存在农民工返乡种田现象,对已经走向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的农户投资经营产生冲击。五是农村消费和投资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源头性拉动作用还存在不足。?
(三)生产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依然存在困难?
一是2007年全国夏粮能否增产不确定性大。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显示,2006年冬前小麦苗情长势与上年同期基本相当,但地区差异性大。11个小麦主产区中,山西、山东、河南、甘肃4省苗情好于去年同期,河北、湖北、新疆3省(区)苗情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安徽、江苏、陕西、四川4省苗情差于去年同期。二是在乡镇企业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盲目投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的差距没有明显改观;外贸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部分产品出口形势严峻,影响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农民持续增收困难。虽然2006年11月以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普遍出现上涨,但2007年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仍然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市场的运行对很多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都存在难以控制的风险。此外,农民的非农就业和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要保持持续两位数的增长难度也较大。
(四)各地新农村建设中遇到新问题?
一是农民期望很高,各地进展“参差不齐”。根据调查,各地村民反映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很受鼓舞,期望也很高,盼望中央的政策能给农村的发展带来实惠。经济贫困的地区最希望办几件实事,改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包括修路、饮水、通电等,而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加重视要政策,希望加强村庄发展规划,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改善村庄的环境卫生等。但从目前的情况,各地推进新农村的工作进展还很不平衡,已经推出的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措施与村民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二是欠账多。农村发展缺乏规划及服务,公共基础设施欠配套;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公益事业投入不足,建设力度不大,不能够为农户提供有效的公益服务。三是生产发展缺乏资金和好的产业、项目。四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制度创新和改革滞后,相关政策不完善。调查中各地普遍反映,乡镇机构改革困难重重,职能转换滞后;乡村债务化解困难,农民负担反弹压力依然存在;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不足,总体覆盖力度不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
三、对做好2007年农村经济工作的政策建议?
2007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既面临一些好的环境和形势,也面临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和新的挑战,尤其是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一个艰难的、长期的过程。为做好全年的农村经济工作,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坚持调控粮棉市场紧平衡,促进生产稳定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市场的开放和市场化的发展,农产品市场的状态在影响农民生产发展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国家通过库存、贸易等手段影响农产品的市场运行,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于促进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稳定和发展、有效保护农民的利益,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一是要坚持紧平衡战略,继续发挥各级粮棉储备和贸易部门的积极作用,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要求并依法加强对进出口的管理,不断完善政策调控,稳定和提高国内粮食棉花收购价格。二是要通过增加投入、科技兴粮、兴棉,不断提高粮食棉花的综合生产能力。三是要建立多渠道风险防范机制,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业务,促进农民稳定分享农产品消费市场迅速扩大带来的利益。四是加强对粮棉油等重点商品的市场运行监控,保障市场稳定供应,加大粮油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力度,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出售假冒伪劣商品扰乱市场秩序,同时加大对低收入的困难居民的帮扶力度,进一步提高低收入家庭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
要深入贯彻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在农村拓展第一产业发展空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技术研究的投入,对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利用政府的优势传播技术信息,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切实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
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也要促进农民多元化就业和参加培训,积极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提升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不断拓展农民增收和发展的空间。要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创造更好的条件,发挥优势,增强农村对先进生产力要素的吸引力。大力发展“打工经济”,积极有序地组织和引导农民外出务工,进一步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地向城镇转移。优化农村第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加强对粮食加工企业资金扶持工作,重点发展农村服务业。要制定扶持优惠政策,加快建设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尤其是加快建设农产品输出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供销社系统在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中的作用,完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以先进实用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培养新型农民。
(三)稳步推进农村改革,探索多元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重点要推进六个方面的改革工作。一是推进城乡统筹管理,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壁垒,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上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机会,促进城乡经济资源配置的双向流动。二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创新,探索和发展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三是发展农村金融,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便利的投融资环境。四是扶持农民自组织的发育,优化农村社会经济组织的微观结构,创新发展农村经济的组织方式。鼓励和扶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鼓励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组建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和其他中介组织。重视发挥供销社系统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发挥供销社在发现和培养农村能人发展新的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服务方面的作用。五是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增强其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将农村9年制义务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延长农村适龄青年在读时间,推迟就业时间。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年龄、文化程度等情况以及市场需求和输入地企业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逐步建立起职业培训与农民就业相衔接的机制。六是继续巩固农村税费配套改革成果,坚持不懈地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使农民的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四)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支持 ?
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建设工作。一是以规划为指导,加强对农村的综合投资,发展农村公共服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脚点在“村庄”、重点在“村民”、支点在村干部。要尽快做好土地利用与村镇布局规划、新农村建设的阶段发展规划、城镇与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服务的衔接规划,把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覆盖到所有农村区域,把经济条件较差和地理位置比较偏的村庄也要列入规划。要改变过去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由国家承担、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由农村负责的传统做法,逐步增加农村发展基础设施的投资,通过投资农村交通设施,改善农村路面硬化、水利设施、信息化、物流服务等,实施镇村发展规划,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带动农村发展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投资也是一个重要内容,要把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农民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作为重要方面。要加强村级组织功能,提高村干部素质。村级组织要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发展经济,加大对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切实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要提倡发挥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带动和扶持作用。要加大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分配、建设项目安排都要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重点加大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道路、水利、农电和能源等方面的投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真正按照农村特点和农民需求办好农村金融。四是建立新农村建设综合领导协调机制,形成上下互动,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避免工作中的空缺与重叠,有效促进支持政策的集成、资金的整合。
国研报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