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821|回复: 2

新中国成立55周年文化大事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30 15: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化这个概念很微妙地包含了一种使人美好、高尚的东西,在每个社会中被认为是最优秀的因素。文化的价值与理念是精神领域中最内里最不易变化的,但文化的现象与形态也是有迹可寻的,踏雪寻梅,按图索骥,便可窥见一番面貌。建国后新中国的文化历程跌宕起伏,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55年来中国的文化大事记。

[url]http://www.people.com.cn/GB/wenhua/27296/2807524.html[/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30 20: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网评论部策划 编辑:王丹

  【引子】听得见吗?新中国的脚步铿锵有声。记得起吗?中华文化走过了多半个世纪的磨砺轮替。55年,不长也不短,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始终在历史文化波澜壮阔的河流中优雅华丽。平凡的,激越的,轻声掠过的,浓墨重彩的……新时期中国的五十五年文化历程已然在世人面前风云过眼。

文化大事记与关键词

  文化这个概念很微妙地包含了一种使人美好、高尚的东西,在每个社会中被认为是最优秀的因素。文化的价值与理念是精神领域中最内里最不易变化的,但文化的现象与形态也是有迹可寻的,踏雪寻梅,按图索骥,便可窥见一番面貌。建国后新中国的文化历程跌宕起伏,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55年来中国的文化大事记。

  1949-1954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白毛女·扫盲运动·暴风骤雨

  1949年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1950年话剧《红旗歌》在各大城市演出引起极大轰动。1952年作家丁玲和贺敬之、丁毅分别以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歌剧《白毛女》获得苏联斯大林二等奖金,作家周立波小说《暴风骤雨》荣获三等奖。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普济寺召开。1954年发起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东北禁演评剧《麻疯女》,文化部指示加强对民间剧团的领导。

  1955年-1959年——王蒙·铁道游击队·文化名士阶下囚·汉字简化
  
  1955年对胡风的批判愈演愈烈。全国作协党组连开16次扩大会,丁玲、陈企霞被当做反党集团批判。1956年王蒙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臧否不一,反响强烈,年轻的作家终因此成了“右派分子”。电影界因“双百方针”放开手脚,出现一系列优秀影片:《铁道游击队》、《上甘岭》、《祝福》、《家》等。1957年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新闻文化界丁玲、艾青、冯雪峰等及成千上万文化名士沦为阶下囚。1958年民歌创作如火如荼。人人都是诗人。全国推广普通话,第一套汉字简化方案公布。《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全国性报纸开始采用横排文字。

  1960年-1964年——《海瑞罢官》上演·《早春二月》等遭批判

  1961年京剧《海瑞罢官》在首都上演,作者吴晗因此招来杀身之祸。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开幕。1962年东方歌舞团成立。主要学习和表演亚非拉等国家人民的歌舞。我国最大古籍目录式《中国丛式综录》在上海编成。1963年毛泽东在中宣部材料上批示指出,文艺界问题不少,许多共产党人热心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艺术,文化界为之震惊。姚文元在《文汇报》发表文章,掀起对德彪西及无标题音乐的批判。1964年《早春二月》、《不夜城》、《林家铺子》、《聂耳》、《革命家庭》被批判。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京举行,江青以“旗手”身份开始了对中国文艺的干涉。

  1964年-1969年——文化领域的政治斗争·语录歌·忠字舞·老舍

  1965年从批判廖沫沙、孟超开始,继而批判田汉、阳翰笙、夏衍等文艺界领导人,上百部电影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政治斗争引入文化领域。1966年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投太平湖自杀,著名翻译家傅雷夫妇在家中双双自杀。1967年“语录歌、语录操”和“忠字舞”兴起。1968年河北满城发掘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妻子窦绾两座古墓,中有“金缕玉衣”两套,价值连城。

  1970-1974年——马王堆汉墓·样板戏·艳阳天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市郊的马王堆发掘出西汉古墓。1974年《红旗》杂志鼓吹8个样板戏“开创了社会主义文艺新纪元”。故事片《火红的年代》、《艳阳天》等开始在全国各地陆续上映。这是文革8年来首次上映新的国产故事影片。

  1975-1979年——第二次握手·伤痕文学

  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张扬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以手抄本形式流行,作者被捕入狱。1977年“伤痕文学”出现,小说《班主任》、话剧《于无声处》引起强烈反响。

  1980-1984年——人到中年·金鸡百花·讽刺画·朦胧诗·寻根热

  1980年谌容的《人到中年》、王蒙的《蝴蝶》和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发表,作家们在艺术上有了新突破。电影剧本《苦恋》受到批判。讽刺画风行全国。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四届电影“百花奖”评选揭晓。1983年改革小说涌现。朦胧诗开始引起文艺界评论家的注意。1984年以阿城的《棋王》带起了文学上的“寻根热”。陈凯歌作为第5代导演的成名作《黄土地》引起关注。

  1985-1989年——85新潮·红高粱·一无所有·现代主义诗歌·西北风

  1985年中国美术界出现各式各样模仿西方行为和装置艺术,被称为“85新潮”的美术。1986年台湾作家琼瑶小说风靡中国大陆。崔健的《一无所有》开创了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原创意识。1987年全国文化界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电影《老井》和《红高粱》在国际上获大奖。全国首届《人体艺术大展》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行,观者如云。1988年现代主义诗歌经过10年的探索,成为新诗主流。国内歌坛掀起强烈的“西北风”。1989年“现代主义艺术大展”在北京美术馆举行。

  1990-1994年——渴望·先锋小说·霸王别姬·好莱坞大片

  1990年《渴望》和《围城》成为文化热点。先锋小说引人注目。1991年巨片产生。战争片《大决战》、《周恩来》、《焦裕禄》上座率极高。1992年小说《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发表,引起留学生文学风行。1993年陈凯歌《霸王别姬》获嘎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1994年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

  1995年-1999年——废都·红色经典·宝莲灯

  1996年贾平凹新著《废都》在该年度创下最高销量。首都北京掀起红色经典狂潮,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大型音乐史诗作品《长征组歌》组成“红色经典系列。”1998年贺岁片《不见不散》、《男妇女主任》和《好汉三条半》在全国获得很高票房。1999年中国第一部动画巨片《宝莲灯》在京城首次上映,受到热烈欢迎。张艺谋退出嘎纳电影节,褒贬不一。

  2000年-2004年——网络文学·网络游戏·卧虎藏龙·电影分级·80年代后

  2000年,网络文学异军突起,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等风靡一时。“美女作家”乱花渐欲迷人眼。网络游戏的历史步入创始的年代,拉开繁荣的序幕。《卧虎藏龙》摘得第73届美国奥斯卡4项大奖。2001年,众多文化产品都以高规格出手,气度不凡。舞台上年过花甲的“世界三大男高音”首次在北京紫禁城午门广场进行商演。“北京国际音乐节”为古典音乐界划出高标准。2003年,博客(Blog)一词在大为走红。政协委员、编剧王兴东就“中国电影实行分级制”正式提交了议案,引发各界展开讨论。纪录片遍地开花,人们不约而同地拍摄、播放、观看、谈论纱录片艺术。2004年,“80后”作家卷起一阵喧嚣,正式大规模在中国文坛登堂入室。北京人艺排演第三代《雷雨》。

文配图:文化变迁中记忆的碎片

  文化的意义是历史赋予的,不同的时间跨度、不同的观者角度,看到不同的景象。朝为中郎将,暮为田舍翁。这是一个变动的世界,中华文化同样处于不停的变动之中,取舍之间也是百般滋味。

  建国以来中国文化的变迁,可以于细微之处见精神。不知何时,单车、手表成为青年追求时尚的标志。那天你骑一辆亮晶晶的“凤凰”或“永久”单车在街坊邻居中穿过,你的身价一下倍增,得风光好一阵子。还有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家里突然拥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9寸黑白电视机。

   
智取威虎山
样板戏:红色娘子军
六七十年代的忠字舞
多彩的现代文化生活

  以服饰变化举例来看,50年代男子着中山服、列宁服、学生服,戴遮阳帽、翻耳棉帽。妇女则穿各色衣料的花布衣服。60年代后期,尼龙袜、锦纶丝袜渐次在城镇流行,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棉线袜。“文化大革命”中,青年男女时兴穿草渌色军装,背军用挎包,中老年则一律着灰、蓝、黑色服装。70年代初流行小管裤,男青年以穿捷克式夹克为时髦,后再复旧流行中山服,军干服。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度流行喇叭裤。80年代中期,西装开始流行,服装花色品种及式样渐次繁多,妇女也时兴烫发。90年代到今天,人们的服饰穿着日益个性时尚,风格变化万千。

  又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是这样的:语录歌、样板戏、忠字舞、革命连环画、还有《半夜鸡叫》一类的电影。比起那个年代,当代人仿佛进入了天堂,古今中外、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文化大餐接踵而来:炫目的引进影片,不同风格的音乐节拍,五花八门的书籍,看腻了的电视节目,耳朵里塞着的mp3,华丽精致的网络游戏,垂涎三尺的美食菜单……

   
齐白石获得国际和平奖金
国家开展扫盲运动
北京上演歌剧《茶花女》
毛泽东参观全国美术展览

  55年间的文化生活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得到点点滴滴的昭示。我们不能绝对评价哪个年代的文化是优秀的抑或是暗淡的,也不能说哪个年代人们的文化观念是先进的抑或是落后的。其实,每一个年代都存在着属于那个时期的历史规则与记忆,在彼时的社会背景中都是辉煌的,都是让人激动不已的。但是,有一点我们不容置疑,社会是发展的,历史是呈上升趋势的,因而文化的变迁也是为了更加适应人类发展进步的需要。

文化建设,民族与国人肩负的使命

  文化虽然也谈及风月,但同时涉及到一个国家和民族身份认同维系的根本。文化建设是带有一定主动性的行动,人们可以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干预文化前进的历程。因此,设想与期待就成为一种可能。

  建国以来,中国文化建设走向进步的历程中,有一次不得不提的“拐点”: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明确提出把文化建设看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并指出文化建设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中国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博大胸襟走进新时代。在此,就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的中关于文化建设的若干纲领性语句:

  “过去由于“左”倾思想和小生产观念的束缚,在我们党内相当普遍、相当长期地存在着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错误观念。它严重地妨碍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近几年来,我们努力清除这种错误观念,决心逐步加强文化建设,逐步改变文化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巨大的促进,同时也对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努力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克服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和保守习气,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振奋起全国各族人民献身于现代化事业的巨大热情和创造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的有关经济政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要重视社会效益,鼓励创作内容健康向上特别是讴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文化建设的起点、落点、方式都是人们正在思考并努力探索的。现代与传统交替的历史性时期,文化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与国人肩负的使命和迈出的不懈脚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30 20: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顾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宛如回味一部优美而凄婉的戏剧,心里的感情是万分复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2:19 , Processed in 0.25154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