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72|回复: 0

【转贴】是知识还是出身改变命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10 17: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知识还是出身改变命运?
文章提交者:jicly 加贴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本主题由我要纵横发表于盛唐社区
是知识还是出身改变命运?
纵横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各种的封建思想遗留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现代的中国人。近几十年来,曾出现过因阶级出身而影响人们命运的现象,也存在着因出身不同而形成公民待遇完全不同的二元结构,这确实是我们中国的悲哀。而现在对于正融入国际文明社会潮流的中国来说,封建思想遗毒及人为造成的障碍同样还在影响中国人的命运,造成与现代文明社会所追求不适合的社会不公。
  
    有一句话大家是否相信:北京、上海等地的学生从上高中的那天起就基本可以高枕无忧地等待着那张必然到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因为北京的高考录取率接近100%;而四川、湖北、江苏、山东等地的考生则从上高中的那天起,就必须背上沉重的高考包袱,因为他们的高考录取率远远低于北京和上海,他们考大学难,考重点大学更难。

    南风窗发表王立品的一篇文章《高考歧视背后的省籍鸿沟》里提出了“不平等的高考录取线”这个问题。文中提到:几十年来,各省、市、自治区高考录取线一直实行差别对待。以北京大学为例。2002年,北大在重庆市录取新生76名,其中理科最低分672分,文科最低分595分,而在北京市实际录取理科生272人,文科生132人,录取分数线理科为622分,文科为577分。两地都是直辖市,而且北京市人口还不到重庆市的一半,招生名额却是重庆的5倍多。高考招生的地区歧视,给人以这样的困惑:个人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个人奋斗,而是户口在什么地方。可否这样说:籍贯就是命运?重庆市人要672分才能上北大,而北京市人只需622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1997年10月27日中国政府正式签署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3条称,“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以一切适当方式,对一切人平等开放”。
    然而,从上面的录取分数差别看,就知道人的出身是如何影响着人的命运,也可以知道严肃的法律是怎样得到执行的。

    在中国的古代,虽然是“率土之滨,莫非皇臣”,也有比现在更严格的等级观念,但出身贫寒的低下阶层,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中国古代社会为什么会不同于欧洲而出现“超稳定结构”,比较公认的缘由之一,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比欧洲的贵族等级制度优越,它为中下层民众提供了上升到上层精英阶层的通道,化解了阶级对抗。
    知识改变命运——这确实是普通老百姓要改变命运的途径之一,也是社会稳定的一个途径,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强之根本。上述的录取线应该说是当作评价知识多少的一个标准,但结果是知识多的比知识少的机会少,改变命运不是以知识来衡量,而是以出身地来衡量,公平的机会被人为地打破,也就破坏了基本的社会公平。不由得提出疑问:北京学生凭什么就高人一等?他们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就比其他地方的学生多?北大、清华不是私营学校,她们是全国性的大学,而且比一般全国性大学获得国家更多得多的资源。根据〈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要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并把一笔笔巨额教育经费投在几个重点大学里(如清华和北大等),但只照顾北京当地的学生,大多数考分高于北京当地的学生却无缘进入校门,大多数普通高校却经费拮据。为什么同等分数北京的学生可以入学而将其他地方的学生(其中有多少是有才华、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呢?)拒之门外?这仅仅是因为他们出身在北京而已。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再一次发出这样的声音:北大、清华设在北京,但它们是属于全中国的!

    《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国家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在城乡征收教育事业费附加,主要用于实施义务教育。国家对经济困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经费,予以补助”。
    但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没有达到90年代制定的《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所规定的占4%的要求,也一直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现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中央只负担2%,省地两级负担11%,县级负担9%,78%的经费要由乡镇这一级来负担,实际上就是由农民负担。
    既然是实行义务教育,就应该是城乡一体的,都应该由国家来承担,不能往下压,更不在农村就大部分呀在农民身上。农民收入本来比城里人低得多,《教育法》却规定向农民征收教育附加,而大多数地方的城镇居民则无此责任。城乡教育预算内经费差距巨大,使城乡中小学生入学率、教学条件与教育质量相差悬殊。为什么在城市就可以享受国家的义务教育和较好的受教育条件,而出身在农村的学生就要承担相对更高的教育成本但又受教育条件更差呢?
    接受义务教育乃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也是每一个人进入现代社会的基础,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素质问题。而现在却因出身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命运,也同样影响了国家的命运。

    日前,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推出第二部力作——《当代中国社会流动报告》。报告指出,受教育程度是人们获得初次就业职业地位的最主要因素,而“14岁时父亲的职业地位”则对本人现职的获得有着显著影响,好职业的父亲更有可能帮助子女调换到好的工作。报告称,1978年后,国家干部录用过程中对“学历”的强调使干部直接将自己的子女安排进国家机关的概率得以降低,但统计数据表明,父亲具有权力资本的那些人比一般人更易于成为干部。在父亲受教育程度这个自变量固定的情况下,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
    有心留意的话,会知道当今活跃在中国政治和经济的“精英”阶层里,有相当多是高官的儿女或亲属。有人搜集如下:http://www.s-tang.net/read.php?tid=9243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依靠自身的权力,把孩子送进了教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孩子毕业后,再利用自身的权利,把孩子安排到好的部门,并影响孩子的提升。有人认为这以权谋私的一种表现,本人也赞同。但我们不要忽视的另一个问题的是,也存在有些单位要争取政府官员的子女特别是高官子女来本单位工作,并安排很好的位置,实际上是关系网络作怪,利用高官子女可以为本单位谋取一般人所不能的利益。表面上没有主动以权谋私。但实际上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利却被利用了,又人为地制造了社会的不公平。
    这再一次印证了——出身改变命运。

   “知识改变命运, 学习成就未来”。这对于千千万万的在校学子来说,改变命运,成就未来是他们的动力。而相对于那些贫穷的学子,虽然还过着艰辛的生活,但只要还有通过接受教育和通过自己的勤勉进取去赢得自尊和成功的机会,他们就不会失去希望。我们难道会如此忍心地人为制造不公平来打断他们的梦想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2 05:27 , Processed in 0.1722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