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319|回复: 0

[听雨阁♡] 听雨轩之推荐专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6 11: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本原理是否有确实的科学根据?(上)


--------------------------------------------------------------------------------


丘宏义


2003/8/28

I·人本原理是西方源自宗教教义的观念
 「人本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注1] 原来是宗教的观念,可是最近被某些宇宙学家提出,把这原则「科学化」。虽然声称提出的基础是科学,可是我一听上去就有基督教的味道。虽然我相信这些宇宙学家都没有宗教信仰。可是在基督教的环境中长大,总不免会受到教义的薰陶。即使长大以后不信教了,可是在下意识中总会有影响。我在这里不是要去批评教义,而是要借这个机会把人本思想和中国的思想作一比较,及提出一些论证为什么科学化的人本原理的科学基础不稳。
 西方的思想渊于希腊神话、哲学,及犹太教的旧约圣经。最重要的中心思想是,宇宙中有一个有人性的主宰。终结说来,什么东西,包括创世都归溯到这个主宰去。旧约圣经明显地提出:上帝在七天内创造出宇宙,按自己的形象创出人来,这个想法后来就演变到人本原理:世界是为人创造的。这原理历经科学的发现(如哥白尼、伽利略及现代对宇宙的观测,及生物学的发展及生物演化等等)而被许多人舍弃,可是这思想仍不时冒出。现在又加上了新的科学因素——如果宇宙中的某些物理特性不是我们观测到的,就很不可能有生物——包括人——的存在。这就是新的、基于科学的人本原理的要旨。
 人本原理是典型的西方思想。回教(穆斯林教)起源于犹太教,因此在这方面也和西方思想类似。印度教及其它的独立发展的宗教中都没有这种想法。我现在只把我的讨论限于和中国思想的比较。在中国,除了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外,提出创世的理论的哲学家不多,而其中似乎最有系统的是老子。他非但提出了世界的起源,还阐释他提出的臆测。在宇宙(万物)的根源这一方面,老子和孔子——二人都可以说是无神论者,可是孔子的思想较接近不可知论(agnosticism)——的思想有些相似。两人都把所有的一切追溯到一种称为「道」的东西。所谓的道,很像目前物理学家们追逐的「基本原理」。(有许多近代的中国大哲学家如冯友兰、胡适、大历史学家范文澜,及许多其它现代作者都讨论过这一点,因为篇幅甚长,就说到此为止。)
 老子的《道德经》有几次讲到宇宙(称为万物)的起源,都相当一致。最为明显的是在第四十章中写出的:「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就是说生出万物的「有」(可以解释为存在的本体)生于「无,」因此也可以说归根说来,万物生于「无」。现在的宇宙学中也提到宇宙生于「无」(物理学家的「无」就是真空)。宇宙学家们最喜爱的宇宙论(Ω=1,以下要提到Ω的定义)中,物质的能量和重力能刚好抵消为零,因此宇宙可以由真空——无——中的量子起伏绒毛中创世。〔在下文提到的芮斯(Martin Rees)的书讨论甚详。〕可是老子的万物生于无的意义和现代宇宙生于无的出发点不同(因此不要就贸贸然去说老子发明了现代宇宙论这种会让人笑掉大牙的话)。现代的宇宙论基于许多基于观测及现代物理理论,而从我个人的看法,老子的看法是基于他不信有神的观点,是一种臆测。(同此理,说上帝造世界也是一种臆测。)因为在这些哲学大师的书中都没有仔细解释这个「无」的观念(胡适提到了一些),我在这里就把我的观点写出。
 「无」就是什么都没有。说到什么都没有,一般人心中就认为这不是一个实质的东西。可是「真空」——什么都没有的空间——就是「无」;诸位如果读了《量子重力》(施莫林着,丘宏义译,天下文化出版)这本书,就会知道,本书的中心题材乃是在研究真空。这是目前现代物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研究项目。可是从数学观点来看,「无」就是「零」。「零」是数学上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如果把零的观念去除,一大堆的数学可能就没有了。可是,这个数学上零的观念要第九世纪才从印度发展出来(中国也许在几乎同时也发展出零的观念)。发明的动机是为了实用:数学上(特别是在商业实用计算)的需要。(详情请看《抓时间的人》,大卫·邓肯着,丘宏义译,双月书屋出版〕。老子虽然没有发明数学上的「零」的观念,他却发展出了「无」的观念。在《道德经》第十一章中他提出「无」的存在,如下。他说:「一个轮子的三十轮辐共一个轴心,而最重要的乃是轴心中的空洞(无),可以让轴放入。把一块泥巴制成一个器皿,最重要的部份乃是可以容纳物体的空穴(无)。凿墙成门窗,房间中有用的是它的『无』的地方。因此,『有』给人们带来物质功利,可是『 无』才使得它们真正有用。」(我常常在想,可惜命运没有安排老子和他同时代的希腊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见面——他那一宗派发现许多数学上的定理,包括发现无理数,即不能以分数代表的数字如圆周率π,可是始终没有悟出「无」的哲学,也没有悟出数学中「零」的观念——要不然「零」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发明了,不要等到一千五百年后,在第九世纪才发明出来。)如果不相信神创造世界,那么世界那里来的呢?如果把「无」也看成一种的实体,就很自然地会想到「万物生于无」了。中国的创世神话中盘古也是在宇宙中从「无」中自生出,从小变大到现代的宇宙〔寓意宇宙膨胀〕,不牵涉到神。因此,在创世上,中国的观点和西方的完全不同。一点不奇怪中国哲学思想中以前没有人本原理,还没有看到现在的中国宇宙学家提到「人本原理」的例子。

II·人本原理和科学的关联——和宇宙论的关联
 我先说一下为什么乍看之下,「人本主义」有科学的基础。这基础被芮斯写的《宇宙的六个神奇数字》(Just Six Numbers,天下出版,丘宏义译)中讲得很清楚。(芮斯本人不相信人本原理或主义。)现在略述如下。有六个决定宇宙是否能让生命出现的神奇数字;这六个数字都是物理常数,其中有三个是中学生都知道的:电磁力常数和重力常数的比率N(= 1036),空间的维数(= 3),及核子的拘束能和它的静能的比率ε(静能是 mc2,拘束能是原子核的质量和组成它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差乘以 c2,m 是质量,c 是光速。这二者比率约为 0.007)。其它三个较为深奥,一个是Ω,另一个是Q,最后一个是λ。Ω是描述宇宙的构造,是封闭型的(>1)、开放型的(<1)、或平坦的(=1)。Q代表的是空间的不同向及不均匀性,其值约为 10-5。λ代表的是大尺度的斥力,也是一种能量,是现在科普文学中称为「暗能量」(dark energy)的东西。为什么这几个常数能决定宇宙中会有生命呢?让我解释如下。
 因为 N 代表的是电磁力和重力的比率,因此只要讨论重力就可以。重力是决定一颗恒星的大小的重要因素。重力常数愈小,恒星愈大,反之亦然。而某一质量的恒星都有一定的寿命(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电磁力的强度)。质量愈大的恒星,寿命愈短。目前重力的常数使得恒星的质量约在 0.1 到 100 太阳质量之间。太阳的预估寿命为一百亿年(目前地球的年龄——也几乎等于太阳的年龄,为 46 亿年),它放出的光在黄色最强。适合生命所必需的光合作用。而质量为太阳两倍的星球,虽然光向蓝色移去,对光合作用更有利,可是它的预估寿命只有十亿年。而比太阳更小的星球虽然寿命要更长,可是放出的光都移向红外线。不适合光合作用。因此最宜生物的恒星质量就是太阳的质量。如果重力减少了或增加了,恒星的质量的范围要增加及减少。要不是发黄光的恒星寿命太短,或是宇宙太小,因此对生命的存在不利。发展出生命所需的时间尺度是:单细胞生命,一亿年;双细胞生命,30 亿年;高等智能生命,几乎需40至46亿年。而太阳的预估寿命为一百亿年,因此可以演化出现在看到的生命,绰绰有余。可以说,N 这个比率是决定宇宙能否有生物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为什么核子的拘束能和它的静能的比率ε这么重要呢?生物中主要的成份是碳氢氧氮等这些元素。几乎在核物理一出现后,就了解了太阳的能量从那里来的:四个氢原子经过一连串的核反应在太阳的中心合并成氦原子,在这过程中产生出极大的能量。在一百亿年之中把百分之十的中心的氢变成氦(百分之十的氢用尽后,太阳的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化,变成红巨星,光度增加一千倍,在数百万年中就死亡,因此等于可以说太阳的寿命是一百亿年)。可是这个核子反应只能产生出氦,下一步呢?在 1950 年时这是天文物理中的一个大问题。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合成更重元素的方法。这问题被一位英国天文物理学家霍耶(Fred Hoyle, 1915-2001)解决了。他假设碳核子中在某能量有一个能阶,如果这能阶存在,就可以把三个氦原子转换成碳原子。不久后,这个能阶给找到了。一旦可以合成碳,就可以合成所有的元素。可是,这碳能阶的位置和ε有密切关系。如果ε变了值,这能阶就会移到不能合成碳的地方去。如果没有碳及其它重元素,就没有我们所知道的生命。因此ε的值对生命的存在很重要。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空间的维数这么重要呢?如果只有二维,就不能有三维空间中错综复杂的基因分子结构。同时,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即使有重力,也不能有稳定的行星轨道。事实上在四维或其它维的空间中也不能有稳定的行星轨道。只有三维的空间中才能有稳定的行星轨道。没有稳定的行星轨道就不能有生命。
 其它几个常数都牵涉到宇宙的大标度结构:如果Ω不等于 1,那么要不是所有的星系都挤在一起(因此它们的重力互相影响,不可能有行星系统),或者根本凝结不出星球。现在的理论认为,星系之能出现,就是因为有适度的不同向及不均匀性,使得在某处物质的密度较大可以凝结出星系。如果描述宇宙中的不同向性的Q的数值不是目前的十万分之一,要大上十倍,那么现在的宇宙中没有星系,只有黑洞。如果小上十倍,就不能形成星系——所有的气体不能凝结为星系及星球。而如果λ不是现在的值,再大一些,那么这斥力就把宇宙的气体分散,也不能凝出星系及星球。还有,按照目前的宇宙中的物质的量及暗物质的量,还不足于把Ω之值变成 1。必须要把λ所代表的暗能量加入才行。因此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有一种的设计使得我们的宇宙能容纳生物。是否如此,且听后文分解。


2003-11-21 0:53:59  webtoy 转发于听雨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11: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本原理是否有确实的科学根据?(中)



--------------------------------------------------------------------------------


丘宏义


2003/9/8

和生物演化的关联

 从地球的生物圈历史来看,似乎生命来之不易,尤其是智能生命——即人类。第一,太阳系的这么多行星中,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其它的行星或行星的卫星有生命,似乎只有地球上才有生命。(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对火星及木星的行星,甚至于土星的行星有这么大的兴趣的原因。)第二,高等生物(即单细胞生物以外的生物,如所有的动植物)很迟——四十六亿年后——才出现。
 约于太阳系形成后一亿年地球开始成形冷却(冷却时间约为数千万年)。再一亿年后,第一个原始生命出现。这时地球的大气都是对我们说来是毒性的气体,如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等。这些原始生命都是单细胞生物,它们以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为食物,放出的废料是氧。于十亿年之中这些原始生命把地球的大气改头换面,变成含氧丰富的大气。然后其它需要氧的单细胞生物才能出现。可是还要再等个三十亿年(即地球形成后四十亿年)才有多细胞生物的出现。为什么要等这么久,就是生物学家还想去找答案的谜。可能当单细胞生物分裂时,因为突变,不能分裂(有点像连体婴一样),成为多细胞生物,也许两个单细胞生物发现连接在一起有某种生存的好处。这些的发展都需要长达数十亿年的时间。(我们的确要有些想象力才能理会到这些地质时间的长度。)
 一旦多细胞生物于六亿年前出现后,以后的发展就快了。生物的物种种类在急速增加,时当寒武纪(Cambrian Period)。生物学家把这个急速的增加称为寒武纪爆炸。之后,恐龙约在地球上做了好几亿年的大老板——自约三亿年前到六千五百万年前。哺乳类是相对说来的后来者。于六千五百万年前,有一枚直径约为十公里的小行星轰击到墨西哥南部的北岸,爆炸,造成了一个直径约为二百公里的大坑。把所有的土壤岩石化为齑粉,升到平流层把地球表面遮盖了数年之久,草木不生,大多数的物种包括恐龙都灭绝。之后哺乳类才兴起。最早的哺乳类很小(在中国最近发现的最早猿猴的化石,大小约为拇指大),对食物的要求不高,所以幸存下来。自此以后,哺乳类就主宰了地球的表面。因此可以说,如果没有那场小卫星的轰击,哺乳类就不能出现,更不必说人了。
 而人的出现,是最近数百万年的事。似乎有许多不同的原人类(hominid)在不同的时间出现,也许现代的人类不止来自一支,而是这些不同原人杂交的后代。最近在非洲发现十六万年前的原人,已经有现代人的轮廓,使得这个杂交的理论更受到进一步的支持。〔见《自然》(Nature)2003 年 6 月 12 日的那一期。〕而用火的原人可以追溯到两百万年前,连中国都可能有。可是这些原人都不存在了:如,海都堡人(Heidelberg man,约五、六十万年前)、蓝田人(六十万年前)、北京人(二十万年前)、克罗马农人(Cro-Magnon man,三万五千年前,留下洞穴中的壁画)、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 man,四万年前)、中国的山顶洞人(约二万五千年前)等等。而最早的现代人类文化约于一万多年前出现。


为什么人本原理成为「原理」的基础不稳

 人本原理的支持者认为,因为几乎自一开始,地球上就有单细胞生命,可是多细胞生物——其它生物的前驱——要等到三十亿年后才能出现,因此他们下断语说,其它的生物的出现似乎是绝无仅有的幸运事。而如果没有六千五百万年前的那一场大灾祸,到现在地球可能还是恐龙的天下,因此即使不去提上帝造人,还要有这么一连串的事件的巧合才会有现代的智能动物——人类。然后再去估计宇宙中是否有其它地方有生命的可能等等。一估计之下,觉得在我们的宇宙之中,智能生物非常之不可能,因此人在宇宙中占有很高、甚至于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就是「人本原理」的真谛。
 一般说来,愈是不确实的东西,其阵营的对垒程度也愈极端。要知道这些估计都是一连串臆测的结果。最后的机率是所有一连串臆测出的机率的乘积。可是如果把这一连串的臆测上的每一个机率都稍微改变一下,就可以把它们的乘积值作很大的上下变化,可以上下数亿倍。可以把生命的存在从极度不可能变成极度可能。现在让我再唱些反调,看是否也合理。
 先看一下单细胞的生物的发展。我们对原始单细胞生物所知极少。在人本原理的论说中,似乎假定了单细胞生物在三十亿年中没有过很大的演化,最后从单细胞生物一跳就跳到多细胞生物。是否正确呢?我们不知道,可是,也可以推测。也许单细胞生物中历经过一连串的演化。这些变化可能是内部基因及染色体的变化,单细胞外形不变,可是种类愈来愈多,也历经新物种出现及旧物种消灭等沧桑(在恐龙灭绝前数亿年也有另一个大灭种)。这些单细胞生物都在水中生活。水把宇宙线挡掉些,因此被宇宙线引起突变的机率也小些。再者,它们的体积小,因此被宇宙线射中的机率也小,再加上它们的构造简单,能变化的范畴也小。我们知道,愈是简单的东西,其可能的变化也愈少。四轮马车(或脚踏车)的构造简单,再变也就是那么几种。汽车的构造复杂,可以由你去变,从三轮变到十八轮的大货车,其内部的结构及燃料的种类千变万化。同此理,因为简单的单细胞生物的基因小,其突变的可能要比复杂的生物的要小,因此突变也来得慢等等。因此,就很可能这段演化的时间真的需要三十亿年,才能把单细胞生物演化成多细胞的路铺好。照这看法,最后多细胞生物的出现是水到渠成的天然后果,就如原人发展到现代人类一样,和幸运不幸运无关。
 关于在寒武纪物种数目大增,因而可以称为爆炸这观点,也许带有主观成份。如果以人口为论,自古到今,人口一直很少,一直到了二十世纪,人口突增。如果把人口按时间画成曲线,看上去二十世纪的人口就像爆炸似的突增一样。(实际上我们不知道寒武纪前的物种的详细数目,可是就目前的数据来论,把物种数目按时间画出曲线,也会很像人口的曲线。)任何以指数增加的量都呈这种爆炸式的外观。人口爆炸这个词语以前也常用到,可是后来有人认为言过其实,因此现在已经不用了。我想也许寒武纪的物种爆炸也和人口爆炸一样地不确实。
 我觉得,因为要三十亿年才能从单细胞生物变成多细胞生物,在没有确实的知识之前,就断言多细胞生物的出现很幸运,其幸运程度就如中乐透的头奖一样,就似乎有些太冒昧了。
 「人本原理」的拥护者经常引用「平庸原理」。这就是说,我们并没有特殊地位。现在让我把平庸主义按提出者的方式推广出去。人本原理者说,幸而有六千五百万年的小行星轰击,哺乳类才得超生,兴旺起来。可是,一般行星天文物理学家都同意,小行星的轰击是必然的,那么,什么时候轰击仅是时间问题——今天不来,明天也会来,要不然后天、大后天……也会来。当然,如果轰击的时间不对,我们人类也许做不成地球上的霸王——是否有人类也不一定。可是会有别的动物来做。原人类之多,令人感到我们实在幸运,幸而最后是我们赢了。可是从更广的一面来说,这有点像乐透奖:我不中,有一位某人会中。〔言出题外一下:我不主张去买乐透奖券;一位美国电台幽默大师基勒(Garrison Keillor)说,乐透奖券是给数学盲(一同文盲〕的人抽的税,而另有一幅卡通漫画说的更妙:乐透奖的要旨是,五百万笨蛋把另一位笨蛋变成看上去像聪明人。)我们人类中了奖,当然在这里高兴。可是,那些北京人、海都堡人、尼安德塔人、克罗马农人、山顶洞人……也许甚至于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灭种的。(可是,如果原人杂交产生出我们现代人的理论正确,那么我们的基因中也有那些原人的基因。)因此,我们之能在这里谈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是赢家的人类,而不是我们人类受到什么青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11: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本原理是否有确实的科学根据?(下)


--------------------------------------------------------------------------------


丘宏义


2003/9/18

III·地外文化(外星人)及星际航行问题
 现在要提到地外文化的问题。按平庸原理的应用来看,全宇宙中应当都有地外智能生物(我们不是特别设计出的唯一智能生物)。为什么没有外星人来拜访过我们?(那些不明飞行体 UFO 及被外星人绑票的报导都经不起科学的严密审核,在此不加以讨论。)我要把这问题作些分析。

 多年前我同一位卓越的电波天文学家讨论过这问题。他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外星文化搜索计划」(SETI,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Initiative 的缩写)感到悲观。不是为了技术上的原因,也不是有没有地外文化的原因,而是为了这些文化存在时间窗户能否互相配合的问题。他的推理很简单:从化石的证据,每一物种的寿限约为二百万到八百万年。太阳的寿命是一百亿年,因此两个文化可能相差上好几十亿年。太阳在宇宙创世八十余亿年后从星际云凝结成形后,已度过了四十六亿年的时光。因此可以说,这两个文化的差距可以从零到六、七十亿年。如果乐观一点,说是十亿年,那么这两种文化在时间上能配合的概率至多为百分之一。就是说,如果有地外文化,一百个之中可能至多会有一个和我们的时间正好相配上。(注意,这是最极度乐观的看法,已经假设每一文化可以持续将近一千万年。)假设这些地外文化都在一百光年之内(信息一来一往就要两百年的时间),那么有没有这么多绕着似太阳恒星转的类地行星呢?

 最近搜寻地外行星的结果是,一共找到约一百个有行星的似太阳恒星。但大概是观测的方法偏于离主星近的大行星系统,因此找到的都是离主星近的似木星行星的似太阳系,其周期有短到三个月的。在这样的形态的似太阳系中,即使有类地行星,它们的轨道很可能不稳,因此对生命的发展不太有利。目前的方法还不足以去搜寻和我们太阳系相同的行星系统。如果在一百光年以内有似太阳系的行星系统,其总数也许会有一百个,或没有,或更多(大约不会更多到什么程度)。无论如何,最乐观的看法是,在一百光年内也许至多会有一个在时间说来可以和我们的太阳系配合的智能文化,也可能一个都没有。因此,SETI 计划很可能徒劳无功。


在目前,星际航行是虚无缥缈的梦想
 以现在的社会心态来看,星际航行是更属于虚无缥缈的构想。我们先不去说那些遥远的构想,如应用那些连设计都没有影子的核能推进器等(现在没有可以作星际航行的核能推进器工技,连构想都在原始阶段)。

 然而我们已经有送探测器去邻近恒星的科技。最邻近的似太阳恒星是巴纳德恒星(Barnard&#39;&#39;s star),约在七光年之外。1976 年,美国发射出的「航海家号」太空船在 1990 年代已经进入太阳系外围,它们的速率已达每小时四万余公里。它们的速度来自和行星的相掠。如果轨道正好,掠过后的速率可以增加。目前科技大约可以做到再把这速率增加一倍,到每小时十万公里。那么这么一个探测器就可以在八万年后到达巴纳德星。我们可以在这艘太空船上安装了传统科技的可开动及可关掉的火箭,用可以发动及关掉的、燃料为铀235的核反应器为能源(铀235的半衰期为十五亿年);可以用一块钸球(因为天然放射性,它会发出少量但充足的热,其半衰期为一千万年上下)作为「暖器」,以防电子仪器过冷失灵,再装上好几根用放射性材料制的、绷紧的弹簧。在开出太阳系不久后,就可以把核反应器关掉,以资节省能源。数千或一万年后,一根绷紧的弹簧的放射线元素衰败后,弹簧断掉,击破一个酸瓶,把酸灌到一个乾的电池中,使它活动起来。用它的能源把电子仪器打开,把核子反应器开动,测试目的地的恒星在那里,把火箭开动,校正方向后,再把一切都关掉。到了下一个预定的时间,就说再一万年吧,另一根放射线元素的弹簧再断掉,再作一次的航程校正。如是而下。到了目的地附近,找到适当的行星,以掠过那里的行星来减速。就可以找到适当的行星自动降落。降落以后,把当地的信息以电波传回。七年之后,信息就传回地球。这正符合物理学家铁普勒(Frank Tipler)所提出的,以机械去探测宇宙的大概。所有这些工技都在目前的能力之内。

 这计划可不可行呢?可行。以目前的科技来说,大约二十亿美元就可以送出好几艘太空船。每艘隔开十年。多送几艘,成功的机会较大。二十亿美元不是小数目,可是比起美国的预算,约占千分之一多一点,可以算是零头。可是,有没有去做的意愿呢?我不知道其它国家,可是在美国首府华盛顿,「永远」的定义是能持续两星期的某事物——美国华府政治家的短视是众所周知的。多半的政策最多只决定到下一次选举,尤其糟糕的是,把所有长期的问题都留在两任以后的下一位总统去解决。(因此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如社会福利保险基金将于 2020 年破产的问题,都只说不做。)这个计划要八万年后才能回收,相当于尼安德塔人的历史的两倍,山顶洞人的三倍。比人类有文化以来的时间要长远六、七倍。要华府的政客去做,真是痴人说梦。(我应当要说句公平话,也没有一个有能力的先进国家会去做。)

 如果能把太空船加速到每小时二百万公里的速率(约为光速的千分之二。这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挑战,已经要运用到核能推动了),可以在三千到四千年中到达,就算三千五百年吧,这相当于孔子的时代把这艘太空船送出,而现在还在路上,要再等一千年,也就是公元 3001 年,才能到达。(如果有再远的星球,如三十光年外的星球,时间就要作等比率的增加——变成一万多年。)再说,送出去以后必须设立一个机关去记住、保存所有的档案及准备去收听回音。这一切后续工作的办公经费加总起来,可能要比二十亿美元多上好些倍。

 世界上延续最久的非行政办公机关是中国的孔子奉祀官的职位,由孔子的嫡系子孙任领导。这机关一直从汉朝持续到现在,各朝代都把这机关留住。(好像台湾以前还有,中国大陆现在没有设立。)这持续最久的非行政办公所的历史也只有二千年不到。在欧洲,据我所知,持续最久的非行政职位在英国,是在拿破仑时代(1800 年代)设立的一个小职位,派一个人去多佛(Dover)海岸边上拿 spyglass (旧式长筒望远镜,在古装片中可以看到)去监视入侵的拿破仑的舰队。到了 1948 年前后才发现还有这职位,因而把它撤消。其历史只有一百五十年不到。

 另外有一个罗马帝国的例子。传闻有一位凯撒要显耀罗马的国力,派了一队兵士,要他们往前去,到了世界的尽头才能回来。就此一去不回。似乎有这么一支到达了中国(在中国西北部曾发现过罗马时代军士的遗物)。如果我们送太空船到其它星球去,也许就像这些可怜的罗马兵士一样,终老后,死在异域。(同此理,也不太可能有外星人来拜访我们。)


IV·我们是否真的有特殊地位?
 的确,这个宇宙中的物理常数如果稍变一下,就不可能有生物。是否这就是说有一个创世的上帝?创世的上帝的观念来自希腊神话,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把这观念编入教义中,因此上帝创世不是一个先验(a priori 非有不可)的观念。(还有,原本的《旧约圣经》历经天主教的神学家再次篡改过,把亚当的三位妻缩减为一位,即夏娃,把《新约圣经》中有些神学家不喜欢的章次取消。这些在最近考古工作中发现出来。见《Gnostic Gospels》[注2](Elaine Pagels 着,Vintage 1989年出版)。

 如果我们的宇宙是独一无二的,也许还可以说得上,这个宇宙的物理常数正好可以让生命存在。可是按照芮斯在《宇宙的六个神奇数字》书中所述,一般的宇宙理论都认为我们的宇宙是许多宇宙中的一个。在宇宙之外的空间中,可以有许多的宇宙——「宇宙林」。我们宇宙的寿命为 1035 年,至多 10100 年。而如果 Ω=1,宇宙中所有的总能量(物质、暗物质及暗能量)和它的重力能〔呈负值〕完全相抵消,因此不需要外来的能量就可以创造出一个 Ω= 1 的宇宙。创造的过程只牵涉到真空中的能量的上下起伏变化(见《宇宙的六个神奇数字》)。

 每个宇宙就像树林中的树;一棵树自种子长出,兴旺一阵子,然后死亡,倒下,腐败,最后化为乌有。这个无垠的「宇宙林」中可以有各式各样的宇宙,可是只有三维的才能有稳定的行星轨道。也可以有不同神奇数字的宇宙,可是其中没有生物。唯独恰好有这六个神奇宇宙数字的宇宙才能有生物。〔这也是施莫林(见注[1])和芮斯的共识。〕因此我认为,我们真幸运,我们的宇宙被设计为有这么六个神奇数字,才会有我们。我们不如说,这宇宙之所以能有我们,就是因为这宇宙正好有这六个神奇数字。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在这里沉思宇宙的奥秘。


[注1] 天下文化最近出版的《量子重力》〔Three Roads to Quantum Gravity,施莫林(Smolin Lee)着,丘宏义译〕第十四章中,对于人本原理有详细的讨论。
[注2] Gnostic 字面的解释是「已知论」(不可知论 agnostic 的反义字)。可是也是一支早期的基督教派,自称有超凡的神学知识。Gospels 原来的意义是好消息,一般译为「福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12: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11-19 23:48:04 枫子轩

葫芦兄弟》人物赏析[马伯庸 著]
冷酷仙境与世界尽头——《葫芦兄弟》人物赏析[马伯庸 著]
  
  马伯庸 著
  
  
  借用村上先生的一句话,只是想献给那些已经逝去的英雄和那些已经涅没的历史。冷酷的仙境、世界的尽头,这两对词组所散发出的微妙情感,竟与《葫芦兄弟》的世界奇妙地共鸣,我想没有其他更加合适的形容,能如此准确地描绘出这部动画的真实意味。
  
  《葫芦兄弟》在貌似简单幼稚的故事后面,其实隐喻着一个关于信念的故事、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一个关于牺牲的故事。比起锋利的刀刃,它更象是吟游诗人的纤细手指,只需不期然的几下撩拨琴弦,便触摸到了人类内心最深处,总能令我们在夜里惶然惊醒,然后伧然泪下。
  
  
  开端、先知者老翁与穿山甲
  
  一切的一切,都是从“第一次冲击”开始,以此为原点,整个世界开始急遽变化起来
  
  “第一次冲击”的地点位于葫芦山,而老翁做为目击者,看到了葫芦山崩裂成为两半,巨大的妖雾腾空而出,蝎子精与蛇精所到之处鲜花和绿树被蹂躏,小鹿跟飞鸟被冻结,本来祥和安宁的世界不再美好。
  
  这场大灾变的起因是因为穿山甲误挖穿了镇压妖怪的葫芦山,结果刹那间飞砂走石,邪恶原力挣脱了束缚,开始肆虐四方。这仿佛是伊甸园故事的重演,《圣经》里记载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违背神的律法,无法抑制自己的好奇,偷食了智慧果实,于是被盛怒的上帝赶出了伊甸园;同样在这里,穿山甲钻破了神的封印,于是被释放而出的邪恶力量毁灭了原本完美的世界。两个大同小异的故事彰显着同一个寓意:人类因为贪欲而导致的罪恶令他们最终失去了乐土。
  
  就在这一大灾变发生的同时,身为目击者的老翁被光芒引导着走进入了葫芦山的废墟中,凭借着手中的绿色仙草取得了“能够消灭妖精”的七粒种子。仙草是绿色的,是和平的颜色,是安宁的颜色,在整个外部世界都被妖怪的黑风所侵染时,唯有这一株绿色的仙草还保留着旧世界的记忆,而它是能够拯救世界的钥匙,这其中象征,不言而喻。当潘多拉关上了盒子时,“痛苦”和“疾病”已经飞去了人间,只有“希望”从此留在盒底;而当妖精们肆虐之时,仙草承载着葫芦种子,却悠然飘入了老翁的手中。而老翁本人,也从一名“目击者”,转变成了培育“适格者”葫芦兄弟的“引导人。”
  
  就这样,在旧世界崩坏的同时,新世界的种子也悄然开始生长、发芽。与传统的剧情构造方式不同,老翁获得葫芦种子的经历是一条明线,而大灾变的起因和经过反而退到后台变成一条背景暗线,两下对比,创作者们如此安排确实用心良苦,他们力图在描绘充满悲观色调的灾难之时,仍旧能够给观众展现出一抹希望的光芒。希望先于毁灭而存在,而不是相反,这是创造者们通过这一明一暗两条线的设定所传达出的讯息。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天空之城》中的天空之树,同样代表着自然的绿叶所承载着的,正是这世界的和谐本源,也是“眼”的所在。
  
  如果说放跑了妖精的穿山甲是代表着人类的“原罪”的话,那么取得了葫芦种子的老翁就意味着神的“救赎”;山神说过:“老人家,只要那七粒种子能够顺利成长,那么妖精就可以被消灭,一切全靠你了”,明白无误地说出老翁的责任所在:他并非是拯救世界的英雄,他只是一名引导者,一名先知,一名为了世界的救赎而舍弃自己生命的基督。正因为如此,在整个人间濒于崩坏的大环境之下,穿山甲与老翁二人先后的死亡是极具象征意义的罪与救赎的必然结局。可以这样说,当他们接过葫芦种子,并将其种在土壤之中时,就注定要背负起命运的十字架,承担起先知的责任……以及痛苦。
  
  于是,在一个看似简单单纯的开头里,整个世界的基调、每一个人的命运,就已经被隐藏在细节之中的隐喻所预示了。在第五话中,穿山甲为掩护老翁与二娃而被蝎子精杀死;他的死亡,是对“第一次冲击”的反思与终结:当他释放出大灾变的时候,就注定是要为之付出相应的代价,人类对更高层次的追求与自身力量的反噬,在此得到充满反讽意味的诠释。然而,灾难并非因此就停止了,亚当与夏娃误食了禁果,从此每一个人类降生时起就带着原罪;原罪由一个人犯下,但却要由整个世界承担;穿山甲的死完成的是自己的救赎,却无法拯救其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死多少有些悲凉与无奈:人类可以释放出灾难,但是他们可以回收吗?”
  
  穿山甲已经死了,真正要面对这个问题的,是老翁,他的回答是“葫芦种子”。其实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老翁更象是施洗约翰,他身穿骆驼毛的衣裳,腰束皮带,在荒野中不停地大声呼喊:葫芦近了。当葫芦兄弟们来到这世间的时候,他为这些“葫芦基督”施洗。在第一话、第四话中分明出现了老翁为葫芦藤浇水的镜头,穿山甲也曾经说过:“只有多浇些水,葫芦们才能长的更快。”我想这就是老翁被赋予的全部意义了吧。在最终话里,葫芦兄弟们被困在炉中,即将灭亡之时,这名“引导者”面带着微笑掏出莲座,释放出葫芦兄弟们最终的力量,然后从容死在蝎子精刀下。他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拯救者重生,进而令世界恢复和谐,这才是最完美的人类的补完吧。
  
  而现实中的我们,答案又该是什么呢?
  
  舞动在暗影之间——蛇精与蝎子精
  
  《葫芦兄弟》的世界观是相当封闭,也是相当简单的,现实世界的纷乱庞杂在这里被简化凝炼成为数个鲜明符号特征的人物,使之更加具有寓言故事的属性。穿山甲象征着人类的软弱、贪欲以及反省;老翁意味着牺牲与希望;葫芦兄弟七人则是人类本身多种精神情感的具象化体现;与这些相反,蛇精与蝎子精的解放,却意味着另外一种精神的兴起。
  
  这是一种黑暗的原力,然而又与传统意义上的邪恶不同。以往的邪恶,是一种纯粹的、充满了破坏欲望的邪恶,而相比之下蛇精与蝎子精的行为更加理性,更象是一个现实的暗黑政治组织,有复杂精密的基地构造,有等级森严职责明确的管理体制(每一话里,都有大量妖怪洞穴里迎击兵器的展示,而蝙蝠精、蜘蛛精、蜈蚣精、蟾蜍精的各司其职也令人印象深刻)。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蛇一向都被视做是狡黠的生物,其所代表的意义往往是“邪恶的智慧”;蝎子则普遍认为是阴毒之力的象征。创作者选择这两种生物拟人化,无疑暗示着这将是充满智慧与力的暗色之面,象征着人类理性与阴暗的一面。
  
  蛇精的智慧是可怕的,她拥有的是极端的理性以及勃勃的野心,当这两种特质结合起来的时候,恶魔诞生了。这是一位典型的马基雅维利信徒,无论是自己人还是敌人,都只是被她视做棋盘上的一枚棋子。在与葫芦兄弟的艰苦斗争中,她始终处于上风,总能第一时间洞悉葫芦兄弟们的种种性格上的弱点,并加以利用;每当看到她与葫芦娃之间的较量,就好象是看到了《jojo冒险奇遇》或者《猎人》中那种凭借谋略而非武勇的智慧型战斗一样。必要的时候,她也可以运用政治手腕来打击敌人,前一分钟还是满腔怒火,瞬间就可以变得笑容可掬。这世界上既有令人流泪的艺术,也有令人流血的艺术,而蛇精则是属于后一种艺术家。倒在蛇精尾下的,既有战斗中被彻底击溃的大娃、二娃和三娃,也有酒席外交中失了招的四娃和五娃,甚至连一度叛变的七娃也不能幸免。一直到最终话,代表着正义一方的葫芦兄弟们都一直被这个女人压的抬不起头来。她成为葫芦兄弟心目中挥之不去的灰色梦魇,因此也有otaku将蛇精称为是女性版的奥贝斯坦。 (因为这个角色设定实在太出色了,在续作《葫芦金刚》中,创作者们又推出了形象几乎完全一样的美女蛇。)
  
  甚至她的丈夫蝎子精,也是属于被利用的棋子之一。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次的发号施令与决策,都出自于蛇精之口,身为“大王”的蝎子精只有执行力而无决策权,地位明显被架空。这个精明的女人,永远是利益至上的,那种精确的计算,深邃的洞察力和可怕的执行力,使她成为最为危险的妖精。不断地算计,不断地背叛,不断地利用,这就是她灰色的轨迹。
  
  当蝎子精叫她夫人的时候,她代表着女性的自己;当七娃叫她***时候,她代表着母性的自己;而当她掏出如意,将眼前的敌人碾的粉碎时,她代表的却是谋略家的自己。女性与母性,也只不过是谋略的一部分罢了,这种冷酷无情的执念,成就了一个强者,而她也因这种执念而送了性命。
  
  蝎子精却个粗线条的人,性情中人,毫无顾忌,曾经只是因为四娃喝光了他的酒就号啕大哭。可是在种种粗豪的举动之下,却隐藏着对蛇精深深的爱。这种感情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甚至愿意为此舍弃其他的一切。蛇精架空他的位置,却从不见他动气,因为他爱她,爱江山更爱美人,所以会包容她的一切,并且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仔细观察就可以注意到,无论何时,每一次蛇精出现的时候,背后总有蝎子精默默的身影,一直持续到了最后两个人的灭亡。
  
  
  使徒的造像——葫芦七兄弟
  
  葫芦兄弟们是不折不扣的救世主,根据《葫芦兄弟》设定集里的资料,葫芦种子是神为了克制妖精的力量而赐予人类的宝物,葫芦兄弟们就是神的使徒。他们由神的赐予而生,但却拥有着半人半神的特质,就好象古希腊的英雄们,全身洋溢着宛如青铜般凝重的质感。七色的葫芦,代表了人类的七种情感,而这七种情感,又是世界的希望和基石,所以这实质上,是人类自我的拯救与补完。
  
  第一种使徒的颜色,是赤色。
  
  这是热情奔放之色,充满着理想主义的光芒。
  
  大娃就是这样一个人,单纯、开朗,充满着激情,甘愿为理想的事业做出牺牲。当“葫芦藤第一次妖精来袭事件”(第一话)发生的时候,他首先站了出来,毅然向妖精的巢穴发起了挑战。他的力量和他的精神一样大而无畏。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罗伯斯比尔、列宁、切·格瓦拉等理想主义者的影子。
  
  然而,激情也意味着冒进,往往不顾后果,就如同塔罗牌中的正位战车,过度的轻率反而导致了灭亡。在三话中,大娃正是因为贸然前进而致身陷泥潭,他的理想主义在现实中跌的头破血流。第三话的副标题the chariot正好点明了“激情”的双刃剑特性。
  
  第二种使徒的颜色,是橙色。
  
  这是温柔宽容之色,是发自人文主义的终极关怀。
  
  七名葫芦娃中,二娃的个性刻画最为成功,耳聪目明的能力令他成为一个善良温和的人,对周遭的事物以及自然感触至深,有如一名感性的艺术家。在有他出场的几话里,我们甚至能够感受到二娃给人带来的那种如沐春风的舒适与亲切。
  
  但是,温柔也意味着软弱,宽容也意味着轻信,蛇精洞察到了二娃的这个弱点,将其诱入了梦花缭乱的迷宫之中,象征着谎言与欺骗的迷宫伤害了善意与宽容,二娃终于被毁去双目与听力。不过这并非否定了宽容存在的意义,在接下来的一话中,二娃被老翁和穿山甲救出,穿山甲因此而牺牲,完成了他自己的赎罪旅程;而二娃则被小鸟搜集来的露水医治好了双目,就好象《风之谷》中荷母群救回娜乌西卡生命的场景一样,善意与宽容在这样的关怀中重建。
  
  二娃因人性之恶而受伤,又因人性之善而恢复,这不正是宽容之道在世间的行迹么?
  
  
  第三种使徒的颜色,是黄色
  
  这是刚强坚韧之色,代表着奋进与勇气。
  
  除了最终决战外,最令人荡气回肠的,就莫过于三娃与妖精之战了。刀枪不入铜头铁臂的三娃受命于败军之际,甫一登场就救了老翁与二娃的性命,然后大败蝎子精,逆袭妖精洞穴,打的酣畅淋漓,意气风发,令人不禁想起“所向无前”的梁朝名将陈庆之和纵横欧陆的巴顿将军。
  
  《老子》里曾经有一个寓言,说牙齿掉光了,舌头仍旧在,以此来说明“柔软胜刚强”的道理。三娃因为过于刚强而不懂屈伸, 成为了掉落的“牙齿”,反陷入了蛇精的柔剑束缚之中,终于失败,正应了易经里的那句话:“亢龙有悔”。
  
  这也算得上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吧
  
  第四种使徒的颜色,是绿色
  
  这是和平慈悲之色,是发自内心的呐喊。
  
  水是平和的,内敛的,也是防御性的;四娃在七名葫芦娃中最有悲天悯人之心,从他一开始出场到结束,始终不曾伤害过任何一个人,包括妖精。对于他来说,喷水是为了救人,而不是伤人。虽然四娃不曾说过什么,但他的行动始终是遵循着这一原则,默默地扮演着一个辅助性的济世角色,宛如一片宁静的云。“我们去救人吧。”(第七话)这是他唯一句令人印象至深的台词,却折射出了他整个的人生观。
  
  于是,在第八话中,以他为主导,葫芦兄弟们第一次与妖怪握手言和,并且出席了妖精们安排的宴会,希望能通过谈判的形式来消弭战争。
  
  能够不流血而解决争端,这就是四娃最大的梦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12: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11-19 23:48:16 枫子轩

有如此胸怀的人,从来都是一个悲剧性的角色,四娃最终倒在了无边的酒碗之中,倒在了他曾经救过的人的阴谋之下,和谈原本只是骗局。喜爱和平却又不得不与宿命的敌人做无休止的抗争,不想伤害别人却总被别人伤害着,这个与其说是他个性的悲剧,不如说是时代的悲剧更来的恰当。
  
  第五种使徒的颜色,是青色
  
  这是愤怒不平之色,嫉恶如仇。
  
  火焰达到特定的极高温度,就会变成青色。五娃喷的是火焰,喷的也是他的愤怒,比起他的孪生哥哥四娃来说,简直就是两个极端。五娃对周遭的事物时时保持着批判的态度,从来不忌惮直爽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在他的心目中,世界上有着好与坏,善与恶的鲜明区别。一旦确立了方向,就要全情投入,容不得一丝杂质与逆流。在第七话中,他对四娃说:“早知道是妖怪,就不该救他们”而四娃对此保持着沉默;兄弟二人的对话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在妖精的鸿门宴上,至阳的五娃饮下了至阴的冷酒,于是总爱极端化的他终于又走了一次极端,并且倒了下去。
  
  第六种使徒颜色,是蓝色。
  
  这是开朗活泼之色,乐观向上,迈进自由王国
  
  如果说要评选最有人气的葫芦娃,那么就非六娃莫属了。他是隐形的,是自由的风,无拘无束。凡俗的道德藩篱,无论妖怪的还是葫芦娃的,都与他无关,他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率性而来,随性而去。在第一十话里,六娃大闹妖怪洞穴,将他的这种独特的美学发挥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宝物如意,还是妖怪的毒液,都无法束缚这名纵横无度的青年。
  
  当年令狐冲在思过涯上学得独孤九剑,天下无敌,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剑法本无招,也就无从破解。六娃也是如此,行事本无踪迹,也是无从下手;所以即使狡诈如蛇精,也对他束手无策。比起其他一脸凝重、视使命高于一切的葫芦娃来,六娃的战斗更象是在一场游戏,飞舞在敌群中的他仿佛天真烂漫的孩子,我们不断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使命”对他来说,无非是“兴趣“的附带产物罢了。
  
  这自由奔放的意志,使得六娃成为唯一一位从未败过的葫芦娃。
  
  第七种颜色,是紫色
  
  这是阴沉思辩之色,是七色中最接近黑色的颜色。
  
  七娃的倒戈是整个动画的重大转折点,当他自葫芦中诞生出来,向蛇精和蝎子精喊出一声“爸爸妈妈”的时候,令所有人为之错愕;先前六娃东奔西走营造出的大好局面因此崩溃,整个正邪对比态势急转直下,葫芦娃“净化世界”的行动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七娃是特别的存在,他的能力凌驾其他六位葫芦娃之上,却是以最小的弟弟身份出现。这一事实,成为了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而“完全依赖葫芦宝物”的能力,也使得他对于哥哥们怀有难以名状的敌意。这一位葫芦们最后的也是最强大的力量,却无法抵挡蛇精的精神污染,结果他心中隐藏着的阴暗一面,在精神污染侵蚀之下急速地扩大起来。表面来看,是妖怪们的毒液起了效果,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七娃内心也未尝不是在暗自渴望这样的结局,紫色本就是阴暗之色。
  
  我思,故我在,七娃在七个人中最接近哲学家的气质,但也正因为如此,思考的太多,非但未能去除心理上的阴影,反令自己陷入更加困惑的境地。很难说在七娃的心中,究竟使命、哥哥们和力量哪一个更重要。这种彷徨与矛盾,终于在蛇精的污染之下成长成为恶之果;当第十话中,六娃和七娃同被妖精擒获,六娃毫不犹豫地挣脱了束缚;而七娃始终无法和六娃一样,轻轻跳出罗网,潇洒而去,他为自己加的心理枷锁终究是太重了。
  
  精神污染,这是对七娃叛变具有关键性的一步。令人值得玩味的是,这一手法,是经蛇精之手来完成的。而在《圣经》中,正是由撒旦变成的古蛇诱惑人类走向堕落。蛇精也说过:“人类其实是脆弱的生物“,人的心中有光也有影,当阴影成长的时候,就意味着向着心之暗面的堕落。诱惑与背叛,这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渴望生存的意愿最终却导致了灭亡,追寻认同的存在却遭到了背叛,七娃的遭遇,实际上就是矛盾的感情悖论在片中的倒影。
  
  
  终结与新生
  
  最终的决战,是葫芦娃们与妖精之间展开的。这时候七名葫芦兄弟已经团结一心,心的补完已经圆满,而老翁也完成了他救赎与引导者的工作,慨然死去。面对进化后的葫芦金刚,蛇精的一切智慧都无济于事了,最终,邪恶被镇压,新的世界诞生了。
  
  葫芦七兄弟,代表了人类的七种情感。单一的情感,并不能构成整个人格,唯有将这些聚合在一起之时,才算是完整的。放纵自己在特定一个方面的情感,就会使得平衡感彻底失去。每一位葫芦娃的失败,其实都是肇因于是,激情的大娃败于激情,温柔的二娃败于温柔,而当思虑过度之时,则是走向反面的七娃长长的身影。这就如同是七个简短的寓言故事,折射出在现代社会中一味滋养偏执极端的人类情感,并由之产生的性格缺陷,让邪恶的负面情感吞噬了自我。
  
  d.a.兰斯曾经说过:“性格方面的不健全,往往导致了行为者本身超脱常识以外的偏执,这是必然的心理悲剧。”然而,人类是否永远无法休正这一缺陷呢?对于这一点的疑问,创造者们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答案。在最终话决战之前,葫芦娃们被困了炼丹炉中,老翁祭出莲台宝座,使得七人最后得以重生,并进化成为使徒的最终形态,引导世界归于正途。殉道者与救赎、救世主与牺牲,所有的伏笔与线索在此交汇融合,最后那在云端巨大化了的葫芦七色山峰,象征的正是人类走向和谐之道的心路里程。
  
  最终话的标题“七子连心”,无疑代表的是心的联合,心的补完。
  
  
  附:《葫芦兄弟》各话副标题题解
  第一话 神峰奇遇
  副标题:the paradise lost
  题解:the paradise lost,失乐园,英国诗人弥尔顿著,以人类祖先失去乐园的圣经故事为主题,同时描述了撒旦反抗上帝的叛乱过程。此处暗喻本话开头整个人类失去和平世界的“第一次冲击”与妖精的再度诞生。
  
  第二话 七色葫芦
  副标题:the league of seven
  题解: 七人的同盟,“七”是指初长成的七色葫芦,“同盟”则是点明了本话中七色葫芦联手击溃妖精袭来事件。更深一层的意思是,league亦可以解释为“团结”,为最终话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第三话 误入泥潭
  副标题:the chariot
  题解:the chariot,在塔罗牌中为第七张,战车,牌面预示着强大的力量,但也有轻率冒进以至走向灭亡一途的意味。而这正是本话中大娃的困境。
  
  第四话 梦窟迷境
  副标题:magnanimity is magnanimityer`s epitaph
  题解:全句意思为:“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出自北岛的《回答》,从道德层面上评价了本话中二娃因轻信而遭妖精陷害的结局,信仰道德者反为其所累。
  
  第五话 绝路逢生
  副标题:the death
  题解:死亡,这一话中出现了穿山甲死亡的场面。
  
  第六话 钢筋铁骨
  副标题:achilles heel
  题解:阿基里斯之踵。阿基里斯为古希腊英雄,少年时因浸泡过冥河之水而刀枪不入,唯一的弱点就是脚踵,结果在特洛伊之战被杀死。本话中三娃也同样刀枪不入,但最后因为无法以刚克柔而失败被擒。这个典故暗示了三娃的弱点所在。
  
  第七话 水火奇功
  副标题:dilemma
  题解:左右为难的状况,本话中四娃和五娃无意中拯救了妖精一族,副标题表达了他们二人的复杂心理状态。
  
  第八话 酒酣心冰
  副标题:drink!drink!drink!
  题解:喝!喝!喝!四娃五娃在本话中被妖精用大量的酒灌倒,结果双双被囚禁。这一标题形式来源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舞!舞!舞!〉,表示人在极度混乱下的精神状态。
  
  第九话 幽谷彩莲
  副标题:a loutus in deep valley
  题解:副标题为正标题的直译。
  
  第十话 捕风捉影
  副标题:catch me if you can
  题解:直译为“如果你能抓的到就来抓我”,本话中六娃利用隐身特技将整个妖精群彻底玩弄于股掌之间, 对此妖精们完全束手无策。副标题出自梦工厂2003年同名电影。
  
  第十一话 巧夺如意
  副标题:“the ornamental scepter, liston to my wish.”
  题解:“如意如意,随我心意,快快显灵。”这是六娃取得密宝如意之后,在拯救其他葫芦娃时所念的咒语,该咒语是由二娃窃听而得。这句话亦反映出葫芦兄弟们不得不求助于敌人道具的复杂心情。
  
  第十二话 妖迷心窍
  副标题:the rebeland and his parents
  题解:反叛者和他的父母。在这一话中,七娃被暗黑之雾进行精神污染,使得他完全走向反面,并称呼蛇精与蝎子精为“爸爸妈妈”。
  
  第十三话 最终话 七子连心
  副标题:the league of sevenⅱ
  题解:“七人联盟”之二。此与第二话副标题互相呼应,亦暗喻七人同心、使性格补完,揭示最终一战的意义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23: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与文学的联姻者——王宝贯洞察人生

文奕


2001/12/6

旅美傑出大氣科學家王寶貫,日前返台為他的新著《洞察》「接生」,卻剛好碰上全台因風災而大鬧水患,記者也因此詢問王寶貫,希望以他的專業觀點提供台灣居民防災因應之道。王寶貫表示,由於「全球暖化」,降雨量大增,這幾年確實已有「大洪水」的徵兆,唯有提早作準備,才能將損害減少到最低程度。&#63404;
  科學與文學藝術的分野真的是涇渭分明嗎?如果你也這麼認為,旅美科學家王寶貫的例子,可能會讓你拋棄以往的成見。&#63404;

興趣廣泛,飽讀中國文化典籍
&#63404;
    飽讀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王寶貫是誰,一般人或許不太清楚。不過提起他一連串在科學領域的赫赫經歷,的確很難將他與文學藝術連在一起:一九四九年出生的王寶貫,台南一中畢業後就進入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畢業後赴美,取得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大氣科學博士。一九八○年起任教於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大氣海洋科學系,一九八八年升任教授,曾任該系系主任,現任空氣資源管理學程主任。他並曾兼任UCLA、德國麥因茲(Mainz)大學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教授,以及台灣大學、義大利菲拉拉大學(University of Ferrara)客座教授。&#63404;
    而王寶貫參與的國際計劃,包括擔任歐洲太空總署及大氣粒子系統交互作用研究組的諮詢委員、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計劃諮詢委員、美國氣象學會雲物理委員會主席、美國納爾遜工業公司科技顧問等。曾獲得美國S. C. Johnson傑出研究獎、德國洪堡研究獎(Humboldt Senior Research Award)以及大氣海洋傑出教學獎的他,一直以來的教學及研究領域是大氣物理學(熱力學、雲物理及動力學、大氣電學)、大氣化學、空氣污染、氣溶膠物理、氣候變遷、太陽物理、行星大氣及微粒過濾技術等。&#63404;
    沒錯,以上的經歷確確實實是屬於「科學家」王寶貫,然而你也得「提防」另一個王寶貫冒出來,與你侃侃而談中國古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時候的他悠由於孔孟老莊之中,連《二十四史》、《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可能都會搬出來和你抬槓一番,而他的程度之好、領會之深,的確讓中文系科班出身的人驚訝不已。&#63404;

熱愛天文,充滿實驗精神&#63404;

    這些,王寶貫究竟是如何辦到的?原來他有個可愛的父親專門愛搜羅中國古書。生在嘉義布袋,成長於台南的王寶貫說,或許是因為父親處於日據時代,對於中原文化特別嚮往。父親雖然經商,卻是有空就往街上的古書舖跑,只要遇到線裝書,一定都會買回家去。王寶貫最深刻的兒時記憶就是父親書架上滿滿的線裝書,而他沒事總要到那書架前晃晃,拿本線裝書看看,囫圇吞棗一番,父親也不太管他。就這樣,小學六年級的王寶貫,已經能夠閱讀文言文而不覺得吃力,和他同齡的孩子,那時候大多數都還在看童話呢!&#63404;&#63413;
    不過即使王寶貫早早就打下深厚的文學底子,他最愛的還是天文學。王寶貫記得念台南一中時,有一天突發奇想,想要自製一個望遠鏡。可愛的父親二話不說,便動手幫忙他。找一個排水用的塑膠管,在火爐上烘軟了,想辦法把鏡頭擠進去,又挖洞栓螺絲,好不容易忙完了,父親原本也是半信半疑,想小孩子弄的東西哪能當真?沒想到這個克難的望遠鏡竟然真能看到月球表面的坑洞,父親自此也對王寶貫的科學能力更加肯定。王寶貫說,這個手工望遠鏡目前還留在台南老家,只不過零件已經更新,但仍具有非比尋常的紀念意義。&#63404;
    雖然王寶貫對天文熱愛不已,但因當時台灣沒有這門科系,他於是選擇了較為接近的大氣科學,一路念下來,表現也相當傑出。王寶貫笑說,其實任何一門學科他都可以念得很好,因為他的興趣實在太廣泛了。如此讀者自然不難理解,為何王寶貫的新書《洞察》裡,充滿了旁徵博引的知識之美,讀來讓人直呼過癮。&#63404;
    由天下文化出版的《洞察》,副標題是「科學的人文觀與人文的科學觀」,這本書也是王寶貫繼一九九六年開卷十大好書《天與地》之後的另一力作。王寶貫表示,《洞察》最主要的觀點就是闡明「科學可以和文學、藝術甚至宗教並行而不悖。你可以用自由的心靈『洞察』此刻正發生的一切。」&#63404;  習慣於科學是科學、文學是文學的人,對於王寶貫這樣的觀點必然感到相當新鮮,君不見「你若高興,何妨讓你的心靈飛翔於地球之外,然後回過心靈之眼,來觀望這個藍白色的行星。你發現,那芳草斜陽中的古蹟,只是大球明暗交界處正沒入昏暗的一點,而金戈鐵馬、燕子陌巷,早已被時空之輪輾碎。」這段文字的描述,既是文學的、也是科學的,彷彿為讀者的視野開了另一扇窗,而這樣的敘述方式,全書比比皆是。《洞察》中還引用許多中文古籍作為例證,例如《呂氏春秋》、《論衡》、《異苑》、《管子》、《夢溪筆談》,以及李白、楊萬里、李賀、柳宗元等人的詩,當古籍與現代的科技文明接上線,兩者竟都起了奇妙的變化。這或許也是「洞察」的妙趣之一吧!&#63404;
    當然,王寶貫絕不只是從書本得到「洞察」的靈感而已,自稱閒暇時喜歡逛博物館、藝廊、聽音樂(從近代交響曲和披頭四,到東方古代的「百家春」與「廣陵散」)、旅行(從通都大邑到山村野店、茫茫荒漠到山陬水涯)、和三五好友縱論古今天下、沒事坐在樹蔭下遙望藍天裡白雲飄逸、甚至拜名師學山水畫……,王寶貫的心靈生活的確是豐美而開闊的。&#63404;

地球不一定只會發生大洪水
&#63404;
    至於回到他的本行大氣科學,就不得不令人聯想到近年地球上的水患連連,有人甚至擔憂大洪水即將來到。這次返台剛好碰上全台因風災而大鬧水患,記者也因此詢問王寶貫,希望以他的專業觀點提供台灣居民防災因應之道。王寶貫表示,由於「全球暖化」,降雨量大增,這幾年確實已有「大洪水」的徵兆,一九九○年中國大陸的江淮大水就是一例,而這種在過去千年才發生一次的大水,如今十年就有可能發生一次,可見得以前的紀錄如此,不見得以後的紀錄也會是如此,比較好的防範之道應是先了解物理機制是如何產生的,以提早作準備,才能將損害減少到最低程度。&#63404;
    王寶貫說,其實將來地球不一定只會發生大洪水,說不定哪一天還會發生大旱災,或者氣候突然變得很冷也有可能,因為全球氣候一直都在變異中,即使連科學行為都無法預測,最新的「渾沌現象」理論就證實了這點。科學家充其量只能做到最近三、五年的預測,可見大自然的力量絕對不可小覷。&#63404;

(本文轉載自《中央日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23: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3-11-22 18:40:16
webtoy:
无论科学也好,人文也罢,目的都在改善人类的生活,增进福祉。

人文与科学绝非各霸一方。科学在文明上的真正成功不在于把人类现有的精神文明,如宗教信仰等连根拔起,而在于如何透视、加深了解『人生而为人』在这宇宙中生、老、病、死的意义。
===================================================

对生命对生活的科学理解,可以让我们在文学上的思索更有深度,与爱好文学的朋友共勉



文明的危机 -- 挑战与回应


--------------------------------------------------------------------------------


余海礼


2003/4/17

 如果把科技约化为增加人类的存活能力,考古数据或历史文献显示,除了几次重大瘟疫事故如黑死病外,地球人口打从文明开始便呈稳定成长,亦即是说科技从未停止过进步及为人类服务的步伐。近两百年的人口纪录显示,地球上的人口几乎每年维持相同的增长率,用数学术语来说便是指数成长,那意味着惊人的成长速度,现在的速率大约是1.9% 左右,一个乍看之下好像没什么了不起的数字,隐含的后果却是令人惕怵心惊,沈重不已的。因为这表示40年后,当我们的孩子正要步入壮年之际,地球的人口便会从现今的五十亿增加一倍变成一百亿;而且,要维持新增人口生活所需,能源消耗也必得相应增加。

 过去的纪录告诉我们,能源消耗也的确一如人口成长一样,大约每四十年左右便增加一倍。不幸的是,地球资源有限,根据国际能源总署(IEA)预估,全球的原油存量将在41年后消耗殆尽;就算我们在未来的三、四十年中发明了新的能源,如崭新的太阳能电池,度过了眼前燃眉之危,使文明暂时得以香火薪传继续下去,然而人类活动必然会消耗能源,所以废热的产生必将紧随人口的趋势,相应地呈指数型增长;大家可能还不清楚的是,这结果将导致地球无法有效散热,而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陆地减少……等使人类灭绝的因子则终究无法避免。

 纵使我等又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将目光稍稍放长远一点,只要再过五百年,过度挤拥的人口密度将使人类在地球上再也找不到立足之地,到时光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热便足以把地球烧得通红,人类除了利用核子战争自我毁灭之外,又有什么办法维持下去呢!难道科技造就文明的同时,就已积极地埋下毁灭的种子了吗?或者,人类的文明就像自身的生命一样,有其生,必有其死。否则,生机何处?我们又将如何察觉这契机呢?弹指花甲,这是我们现在尚在襁褓的孩子,甚至我们的后半生要在地球上存活都将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失败了,不只是生命,甚至是整个文明的终结。

 为了求生存,我们已经没有悲观的权利,只能乐观积极的面对挑战。流观既往,每当心智面对挑战的压力愈大时,回应的力量也就愈强,说不定这是人类下一波更璀璨文明的前奏也未可知。

 近代科学最重要的启示在于证明了人类与宇宙息息相关的事实,人类的出现并不是宇宙中孤立的事件,无论是原子、恒星及我们自身都不是昔在、今在、永在,而是经历了宇宙漫长演化孕育的结果。今年二月中旬,太空总署的WMAP计画在美国洛斯阿拉姆斯国家实验室的论文档案库中一口气发表了十多篇论文,这些论文详述了WMAP计画在人造卫星上测量宇宙微波背景温度的第一年成果,摄录了宇宙尚在婴儿时期的珍贵照片,揭示了宇宙第一代的恒星在宇宙初生后两亿年便形成了。宇宙大部分的成分,竟然是人们至今尚一无所知的黑暗能量及黑暗物质,它们占了宇宙全部成分的96%,然而,只占总成分4%的物质,在宇宙过去的137亿年的悠长岁月里却表现惊人。恒星在重力、电磁力、核力与弱作用力的交互作用下经历了几番生灭,方才造就了今日耿耿星河,让我们的心灵在幽光下舒展。现在我们终于明白到宇宙必须要有这么大,这么辽阔的空间,才能让我们的太阳能够在经历了几次暴烈的生灭之后,产生蕴含了重元素(例如铁)的地球,让生命得以展开。

 生命一旦展开便未曾中止过,但一路走来却是荆棘满途,在濒临绝灭的边缘挣扎求存,自然让生命展开,但对生命的鞭挞却绝不手软,天气、环境的异变、陨石的突击无一不焠炼着生命的应变能力。当部分生命一时无法适应,遭受集体灭绝时,便在岁月中沉淀为化石,转化成今日的原油,为后继者留下蛛丝马迹,提供了能源。明白了我们自身与宇宙息息相关的事实,览观了生命波澜壮阔的奋斗,我们有理由乐观地相信,人类终能从宇宙运作的线索中为文明寻找到新的路向。

 近代物理过去百年努力的主轴在于揭示了微观世界几乎拥有无限多的可能,正如费曼所说:「在底下空间大得很!」;譬如说,利用今天最先进的晶圆技术,于室温中产生一个信息位元大约需要消耗10–14焦耳的能量,离10–21焦耳的理论极限差了整整一千万倍。无限多的可能正等着我们去开发,就端乎我们的想象力与坚持了!总括来说,直接影响我们自身健康、年寿、环境适应能力的是基因操控技术,关乎我们生活种种,从能源、信息乃至娱乐则是奈米科技(一奈米为十亿分之一米)。这也是为什么当今各国政府莫不卯足全力发展生物及奈米科技的原因,遗憾的是,人们只看到其对国力、政治、经济层面的影响,却忽略了它们作为整个人类未来文明出路的重要性。

 奈米与生命科学技术最深远的意义,在于为实现由下而上自我组装的结构提供了可能性,这意味着类似生命,能随环境演化的元件终能取代固有僵化的机械式元件。在世界各大实验室不眠不休的努力下,已证实了半导体元件由下而上,自我组装的技术的确可行。我们这个世纪所面临的劫难很可能就要靠由奈米与生命科学技术提供的少污染、低能源损耗的产品度过。但就长远来说,人类的文明终究得航向宇宙深处,才是根本的永续之路;人类自身如何加速演化,以适应长期的太空旅行,则唯有寄望于奈米与生命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奈米与生命科学为人类文明提供了一个永续演化的希望。

 科学祗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只能增加我们在宇宙中存活的能力,奈何人类却是充满欲望与精神需求的生命;科学只启示了生命与宇宙间的关系,在今天科学发展鼎盛的时代,世界依然为贫穷、战乱所苦,人类社会从古到今就从未停止过战争,科学于战乱中更是提供了惊人的杀戮武器!尤有甚者,当心智不再是人的专利,人不再是神祉的后裔,只是在芸芸众生中领先其它所谓的低等生命,只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命形式时,生命存在的价值顿失所依,一下子变得无根空虚! 这从拥有尖端科技研究的国家中,新兴宗教、仪典与教义林立,百花齐放,令人眼花撩乱的情况,便可看出端倪。现代社会中,科学的词汇、概念日趋艰涩、抽象,乖离日常经验,令非科学群体渐生恐惧,敬而远之,甚至产生抵制杯葛的心态。当人们着迷于维吉尼雅·吴尔芙的私生活,而对霍金教授的《时间简史》却完全提不起兴趣时,科学家更应反躬自省,这种误解与冲突一日不去,科学的发展终非人类之福。

 要让世界同心协力解决当前的危机,单靠科技的进步是无法克竟全功的,人类必须发展出更具协调性和合作性的政治及文化体系;虽然今天庞大的跨国科研计画已慢慢摸索、建立出一些在追求真知、声誉的精神下,超越国界、文化、种族的竞争合作雏型,但距消弭战乱、纷争的目标尚远,遑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不过,人们总算是跨出了实践的第一步。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惊叹,近代科学发明了计算机的非凡意义,这项科学却又可能超越了科学的发明,催生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计算机的出现除了大大增进了我们研究与分析的能力,加速了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外,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宇宙的计算本质,这就是为何我们可以利用电脑的虚拟世界来模拟真实世界的根本道理。在科学范畴中所无法提问及解答如生命、心智的价值等问题,透过宇宙的计算性质提供了可以超越、透视的契机。现在,让我们暂时先放下这些目前仍然属于哲学层面上的问题,讨论计算机在寻找文明未来出路的课题上可能发挥的功能。

 目前人类社会的对立与纷争,大部分是由于我们对人类社会中,如何产生群体合作、声誉、矛盾等行为模式的机制近乎肤浅无知。直到最近,生物学家、经济学家、电脑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才体认到他们都只掌握了这至为复杂的行为模式的部分面向而已!领悟到宇宙的计算本质、世界是可以模拟的事实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跃进,让我们可以跨越科学与人文间的鸿沟。虽然目前的超级电脑,其复杂度还比不上我们肚里蛔虫的大脑,可是,真如英特尔创始人摩尔先生所言,计算机将以每十八个月的速度增加其复杂度与能力一倍的话,利用电脑模拟演算人类社会的复杂合作行为也并非遥不可及。无论科学也好,人文也罢,目的都在改善人类的生活,增进福祉。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世界还没有一个像当年『阿波罗』那样庞大跨领域的计画充满雄心壮志,严肃地探讨人类行为中至为复杂合作的本质。如果科学家果真能透过演算模拟,深刻地了解到人类社会群体合作背后的动力机制,人文学者便可以发挥所长,以恢宏的视野,从人性视角对准症结所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失败了,可能就是人类文明的终结。

 正如余英时教授所说,人文与科学绝非各霸一方。科学在文明上的真正成功不在于把人类现有的精神文明,如宗教信仰等连根拔起,而在于如何透视、加深了解『人生而为人』在这宇宙中生、老、病、死的意义。虽然,人类某些非理性、符号或宗教……等行为,可能有部分或全部都能在科学的架构下分析讨论,然而人心深处总有一些非实验能力所能逮的情意,非得引入截然不同的人文观察、诠释与反思不可。目前首要的工作是,科学家积极学会如何精准地阐释科学的桎梏与极限的力量,提供人文学者探骊取珠、直指人心、提出见解的关键;尼采不是早就说过:「真正重要的不是真理,而是可以帮助生活的东西」,或许人类的文明在两者合作下终能缔造、开创一个与宇宙众生和谐共处的新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00:40 , Processed in 0.13855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