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445|回复: 18

[【文史类】] 柏拉图重要中译本+论文评点(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6 10: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柏拉图的名号虽然如雷灌耳,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国人对柏拉图(以及整个西方哲学)还是了解的不够深入。从下列有限的书目即可看出来。
我做了一些补充,用*标记了我认为重要的版本。刘小枫的新上市的《柏拉图注疏集》是最值得期待的版本。

应woi55评点译本的要求附贴论文一篇。相信可以帮助大家把握柏拉图译本的津梁。
parivraj和停云有精彩的批评,读者千万不可错过。

http://www.haolawyer.com/article/view_5739.html

  【简体版】(以出版顺序排列)
  书名 译者 出版 出版年
  
  理想国 吴献书 商务印书馆 1921 1957年重印
  柏拉图对话集六种 张师竹等译 商务印书馆 1933 (张东荪改译 停云提醒)
  柏拉图五大对话 郭斌和、景昌极译 商务印书馆 1934
  *巴曼尼得斯篇(即《巴门尼德篇》) 陈康译注 商务印书馆 1946 1982年重印
  *泰阿泰德、智术之师(即《智者篇》) 严群 商务印书馆 1961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朱光潜 人民出版社 1963年 1980年重印
  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里同 严群 商务印书馆 1983
  *《理想国》(即《国家篇》) 郭斌和 张竹明 商务印书馆 1986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朱光潜 蒲公英 1983                 (归入下列所谓“繁体本”更合适)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 : 柏拉图对话集  余灵灵 1988
  《赖锡斯、拉哈斯、费雷泊士》 严群 商务印书馆 1993
  *政治家 黄克剑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94
  柏拉图对话七篇 戴子钦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4
  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作品选译 吕健忠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斐多 杨绛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柏拉图全集 王晓朝 人民出版社   据说很差,特价都不要买
  *会饮 刘小枫 华夏出版社
  *蒂迈欧篇 谢文郁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柏拉图对话集 王太庆 商务印书馆
  《古希腊散文选》水建馥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政治家》原江 译,云南人民出版社
  *《法律篇》张智仁 何勤华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宫墙之门〉程志敏    华夏出版社
西方古典哲学著作选辑 古希腊罗马哲学  北大哲学系   三联书店 1957.7
古希腊名著精要  陈村富等编写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2第一版
古希腊哲学 苗力田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 1989.4 第一版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北大哲学系 商务印书馆 1981.6第一版
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周辅成主编 商务印书馆 1964

  《柏拉图注疏集》华夏出版社

另外感谢woi55 提供


理想国(英汉对照基本英语译本),(英)理查兹英 译,段至诚 汉译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6-1-1
理想国——西风译丛  张子菁 译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1


  【繁体版】                 ( yngwie在10楼有批评,此处不改动了)
  书名 译者 出版 出版年
  
  响宴 吴锦裳 协志工业 1964
  柏拉图对话录 胡宏述 正文 1966
  理想国 吴献书 商务 1966
  教育的艺术 廖运范 志文 1972
  柏拉图对话集六种 张东荪 先知 1974
  柏拉图理想国 侯健 联经 1975
  柏拉图理想国 张雄俊 正文 1975
  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 陈康 问学 1979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朱光潜 蒲公英 1983
  波罗塔哥拉(即《普罗泰戈拉篇》) 邝健行 文化大学 1985
  柏拉图三书 邝健行 结构群 1990
  境界的向往 傅佩荣 洪建全基金会 1994
  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作品选译 吕健忠 书林 1997
  哲学的永恒之火:柏拉图作品选读 彭文林导读 诚品 1999
  斐多 杨绛 书时报 2002
  柏拉图《克拉梯楼斯篇》 彭文林译注 联经 2002
  励志箴言集. 智能篇 书名 经典文库 2002
  

  柏拉图著作的翻译与理解
   开放时代》2004年第5期
   [文/ 程志敏]
  
  
  [内容提要]学术翻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业,柏拉图著作的汉译尤其嘉惠学界。但柏拉图写的几乎都是哲学戏剧,因此翻译中的\"信\"首先要求在文风、文体等方面忠实于原著,并需要从文学和古典学的角度,而非仅仅从哲学的角度进入柏拉图思想,这样的翻译和理解或许才是真正的\"回到柏拉图\"。
  
  Abstract:Academic translation is an enterprise of boundless beneficence, while the translation of Plato's works could be the most beneficial one to our academia. Whereas most of Plato's oeuvre is philosophical drama, the first demand of \"literalness\" in translation thus would rest on faithfulness in composition style, and we must enter Plato's thought not only through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but also through literature and classics, such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can only be an austere \"back to Plato\".
  
  近一两年来,我国的柏拉图著作翻译有了长足的进展,刘小枫译的《会饮》(2003)、谢文郁译的《蒂迈欧》(2004)、王太庆译的《柏拉图对话集》(2004)接踵面世,呈现出一番繁荣景象。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2-3年)的问世,这是汉语思想界柏拉图研究中的一件不算小的事情;译本并非没有瑕疵,但对于柏拉图著作的汉译事业来说,也算功德圆满了——当然,我们尚需等到柏拉图各篇著作的译注本出版,柏拉图研究的平台才算大致搭成。如果以此为契机,回顾汉译柏拉图的历程,也许会总结出一些有益的东西,一来可以更集中、更深入地反思前辈们所指明的门径,二来也可以在对前几次“战役”的总结中,为以后制订柏拉图研究(包括翻译)的“战略方针”找到一些经验教训。以往可鉴,来者可追。
  
  
  一
  
  柏拉图作品的汉译起自上世纪20年代——从吴献书、张师竹、郭斌和、景昌极诸先生的文言翻译到40年代陈康先生的《巴门尼德》译注达致顶峰,随后有严群、朱光潜、郭斌和、张竹明等大译师在50-60年代筚路蓝缕、辛勤耕耘(尽管有的译作直到80年代才得以面世,戴子钦译《柏拉图对话七篇》甚至到90年代才得出版:辽宁教育版1997)。到了新时期的90年代,其他各界人士亦加入柏拉图作品的汉译:黄克剑译《政治家》、杨绛译《斐多》、张智仁等译《法律篇》;尤其古希腊文学专家水建馥先生译的柏拉图对话四篇,译文精审、译笔练达,值得揣摩{1}——我们也不要忘记香港学者和台湾学者80年代到90年代的翻译(详后)。其实,柏拉图著作究竟该由谁来译,在西方也争论不休。{2}由于我们目前还暂时缺乏西方古典语文学方面的人才(我们没有培养古典语文学家的文化土壤和“文科中学”的制度措施),柏拉图著作由哲学家还是由文学家来翻译,绝非什么无聊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除了大力加强西方古典语文学的训练外,还需译者集哲学家和文学家之所长,尤其在翻译柏拉图作品时,因为,柏拉图兼有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
  
   翻译本是不得已而为的事情。对不懂外语的人来说,翻译是一座桥梁,架起两种文化间的通道。对懂外语的人来说,译者所持的翻译理念、选取的视角和采用的名称,本身就是一种理解,可以为所有研究者提供一种参考,因为,翻译绝不(能)是单纯的照抄照搬,何况还有着一种称为“竖译”的翻译方法。正如翻译大家王太庆先生所说:“翻译不止是为了不识外国字的人,也同样是为了识外国字的人,因为优秀的翻译可以纠正误解、加深理解,所以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舌人,负有更多的责任”。{3}语言间的翻译或“转渡”(über-setzen,如海德格尔所称),本身就包含了义理的移植和再生,因此,即便对懂外语的人来说,翻译也是一道了解异质文化的门径,这就是为什么翻译虽总也免不了受人垢病,却依然有如此多的学者前赴后继地“费力不讨好”的原因。正是译事之艰难与其引领之大德,体现着翻译的自身价值,这是我们看待学术翻译的出发点。
  
   从积极方面看,翻译又并非不得已的事情,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研究的方式,是借鉴他人成果、丰富本国文化的必要手段——翻译什么、怎么翻译,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规定着母语文化发展的态势。拉丁文化对希腊文化的翻译,根本性地决定了罗马文化的样式,而佛经的翻译对宋明理学的深远影响怎么估计都不至太过。至于20世纪80年代急切而粗泛的“翻译运动”,对“尼采热”、“萨特热”和“弗洛伊德热”的推波助澜,应是记忆犹新的活证。相信《柏拉图全集》的翻译和出版,定会大大提升我们对柏拉图的热情,对我国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或“通识教育”也必会产生不小的作用。尤为可待者,兴许会在古典学的滋养中,通过柏拉图而把人们的视线从甚嚣尘上的“后”学那里拉回到自我反思的内心深处,一如当年苏格拉底之所为。
  
   具体到个体的学术人,翻译和研究本相辅相成,如果没有对相关学问作一番深入研究,那样的翻译是盲人骑瞎马。如果缺少了翻译这个环节,研究即便可能,也总容易孤陋寡闻。因此,翻译者承担着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研究方面的责任,在我国翻译柏拉图的前辈陈康先生看来,这种责任就是“校勘”,陈康先生当然是在极宽泛的意义上提到校勘以及校勘以外的功夫,翻译者不仅要对不懂外语的人、而且还要对懂外语的人,提供字词的训诂和诠释,提供义理的分梳和条陈,这样的翻译才是有价值的,他的理想是“能使欧美的专门学者以不通中文为恨(这决非原则上不可能的事,成否只在人为!),甚至因此欲学习中文,那时中国人在学术方面的能力始真正的昭著于全世界”。{4}这个目标对于“现代”学者虽然过高了一点,但足可充分说明翻译学术著作乃“大事因缘”,既需“至少用汉译大藏的魄力去干才行”(王太庆语),还需以敬畏之心、虔诚之意去干,否则就不仅仅是“嚼饭喂人”那样让人恶心,更“败坏青年”,遗患无穷。
  
  二
  
   稍微懂行一点的人都深知希腊语之难,希腊文对操现代西文(甚至与之同源的印欧语系)的人来说,即已古奥难解,何况对于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完全相异的汉语文化!因此,王晓朝教授独以一人之力,译出柏拉图“全集”(柏拉图作品的真伪大概会是个没完没了的问题),就凭这一份干劲,已可在柏拉图著作的汉译史上占一席之地。
  
   笔者早在90年代初就听说北大的王太庆先生拟独自完成柏拉图全集的翻译,当时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也只有靠宏大愿力才能做到的事情。结果,王太庆先生没有能够完成夙愿,个中缘由想来十分复杂,我猜测一是因为先生年事已高,二是他一贯的严谨和精益求精的治学本分,让他既不愿意以杂凑的劣质译文搪塞读者(我怀疑那一代学人脑子里可能从来就没想过“短平快”之类的取巧法门),更怕对不起柏拉图(我同样怀疑译品低下的当今译界还有多少这样的敬畏之情)。王太庆先生说“翻译不是欺世盗名”,{5}他的意思是说,欺世盗名的翻译是要烂舌头的。其实,翻译是一件既艰苦而又不算“科研成果”的事情(翻译是彻头彻尾的“遭洋罪”),而且最近名声还不太好,谁还会蠢得靠翻译来沽名钓誉?果真如此,“盗”或“钓”来的多半是“骂名”。其实正是在“译无达辞”而旬日踌躇的骚首煎熬中,在翻译之为“失”的无奈境地中,在翻译之为别一种“精神接生术”的本然状况中,我们更能体会到翻译的伟大之处来。贺麟、王太庆这一代学者大多“译而不作”,除了特定的时代氛围而外,可能就是因为他们悟出了翻译的价值之所在。
  
   王晓朝教授的师尊严群先生,平生亦素抱尽译柏拉图著作之志,惜乎壮志未酬。幸先生传下薪火,后继有人。今王晓朝教授踵事其华,以尽早完成先师未竟心愿之热切希望,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翻译出版了这套里程碑式的《柏拉图全集》。据王晓朝的“导言”所述,它不是老译文的汇编,也不是老译文加新译文的杂编,而是由他全部重译并编辑而成的一个全集本。他这样做,首先是补上了尚未译成汉语的柏拉图真作,其次是取代了以前那些用文言文翻译的柏拉图作品(王太庆亦反对用文言文或语体文译柏拉图),还至少初步解决了译本出于多人之手而产生的译名混杂的现状,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以适应时代和读者的需要,译者不得不放弃捷径,将柏拉图著作全部重译,这样做决不意味着对前人工作的不敬”。{6}在我看来,除了上述的成功之处而外,“重译”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爱吾师”与“爱真理”和“爱柏拉图”的和谐统一,也点明了翻译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提高的过程。王晓朝的译本,不仅在形式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首尾一贯的柏拉图全集,而且这种“重译”精神也正是学界之所需,因为像柏拉图那样的大思想家的作品,再多十个八个译本也不为过,反而才能百家争鸣、集思广益,才能更深入地研究西方思想的根基——欧美学界近半个世纪以来,重新翻译和解释古典思想已蔚然成风,这也许就是重新滋润已被解构之火、疑古之风弄得干涸枯萎之心灵的灵丹妙药。亦愿我国蒸蒸日上的西学研究,能顺此广开“译”路,于细读经典之中再拾坠绪,如是,则柏拉图著作的翻译就不仅仅只是柏拉图思想的门径了。
  
  三
  
   思想或许无高低之分,但翻译(即思想的转渡性表达方式)却有优劣之别。思想依于表达,表达方式又几乎可以决定思想的样式。因此,用以判定译品档次的那个标准,既是翻译的行业规范,也是一种理想境界,它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柏拉图著作的汉译大多出自研究者之手,因此,相比较而言,在“机械复制时代”的翻译中,大多数柏拉图著作的汉译都还算上乘,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存在自身特定的和一般普遍的翻译问题。
  
   自严复首倡“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以来,后来所有的翻译理论几乎都围绕这三个字而展开。本来,“信”,即忠实于原文,应当是天经地义的标准,或者可以说它不成其为一条翻译的标准,因为它是翻译得以可能的前提,不应该把它当作一种要求而提出来。如果“信”成了需要讨论的问题,那只能说明翻译之外的某种东西,比如时代的道德操守和社会规范,出了大问题。陈康先生虽有简要的定论:“‘不信’的翻译不是翻译;不以‘信’为理想的人可以不必翻译”。{7}施特劳斯学派在翻译古典名著时,也特别强调“信”,以至于为了“信”而不惜牺牲“达”和“雅”,就是要忠实地传达出原作者的“原意”。{8}但我们还是要问:什么是“信”,或者说“忠实”到什么程度才叫“信”?
  
   王太庆主张“翻译必须以原文的内容为内容,不增不减不走样”,{9}这就是“信”。但同时王太庆又说,翻译不是誊写和译电报,不是“传声筒”,也不是“机械的描红”,而是一种创造。翻译当然是一种创造,但这种创造和“信”之间就产生了一种紧张,怎样在创造和“信”之间保持最佳的张力,这就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同时也变成了一个实践问题。香港学者邝健行在为柏拉图《波罗塔哥拉》(通译《普罗泰戈拉》)译本写的短序中,一方面表示了要忠于原著,一方面又坚决反对“直译”,{10}这和陈康“宁以义害辞,毋以辞害义”的近乎“硬译”的主张相对立,而这种对立正好反映了“信”的内在紧张。这种紧张不仅在文辞和义理不能兼顾时才会变得尖锐,一般情况下的守“信”仍然是有难度的。像杨绛先生那样“一句句死盯着原译文”,{11}这当然是“信”,但遇到具体情景时,死盯原译文的理论就显得不顶用了。比如“xenos”一词,原文就有“异乡人”、“外邦人”、“陌生人”、“客人”以及由此引申出的“朋友”等多重微妙的含意,单纯译成其中任何一个名称,都若有所失。把它译成“朋友”本已不到位,译成“先生”(gentleman,sir)则更索然无味。Hugh Tredennick把《申辩》开头的“雅典人啊”翻译成“先生们”,问题就更大了,因为,原文明明是“Andres Athenioi”。这虽还很难说是误译,但这种尚能以“意译”开解的处理方式,由于人为不恰当地抽去了这个词组巨大的解释空间,就离“不信”不远矣。
  
   由于源语言和译入语之间的巨大差异,翻译中必然出现这种两难的困境:要忠实于原文,就顾不了母语,而当母语通顺了,译文的意思离“原意”已相去甚远,这就是“信”和“达”之间的冲突,在佛经翻译时代,也就是“质”和“文”之间的矛盾。陈康先生认为,“译文的‘达’与‘不达’,不能普遍地以一切可能的读者为标准,乃只相对于一部分人,即这篇翻译的理想读者”,{12}“达”只相对于在系统哲学方面曾受过不少训练,对于相关知识又有相当了解的人。因为翻译也是给会家子看的,对于门外汉,无所谓“达”、“不达”的问题。在这种以译者为主导的强硬翻译理念中,“信”高于“达”。后来,陈康高足王太庆和苗力田承接了这种精英式或专家式的翻译理念,但做了一些修正,比如苗力田先生提出了“确切、简洁、清通可读”的翻译原则,{13}就更为注重读者的接受王太庆先生批评“拙劣的译文最常见的问题是两种语言在打架,既像这一种,又像那一种,两种都不像,于是非驴非马,稀里糊涂”,{14}则更注重“达”。
  
   “雅”在学术翻译中,一般都认为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标准,但在翻译才华横溢的柏拉图作品时,却是需要尤其用心的地方。当然,这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否则,如韦卓民先生所要求的那样,在翻译时,如原作者的写作水平远远超过译者写这种外文的水平,则那样翻译是有些靠不住的,{15}那么,无人能够写得如此古旧的文字,也绝少有人同时还胸怀柏拉图那般的才华,那柏拉图著作的翻译就不能做了。韦卓民先生的这个高标准严要求,可能受到了康德如下观念的影响,即“在我们把一个作者在日常谈话中或者在著作中关于他的论题所表达的思想进行比较时,发现我们理解他甚于他理解他自己,这并不是不常见的事,由于他没有充分确定他的概念,他有时所说的乃至所想的就会和他自己的本意相违”(《纯粹理性批判》B370,韦卓民译)。施特劳斯说,这是一种要不得的现代性观念。{16}这种观念对翻译也有灾难性影响。
  
   此外,如一般所见,“文”多用于文学作品,“质”多见于科学著作,哲学翻译则要兼综两者,这就牵涉到对柏拉图作品形式进行定位的问题了,容下文另述。总之,“文”和“质”以及“信”和“达”及其相互关系,是一个说来容易做来难的事情,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更多地是需要深入的研究和艰苦的锻炼。在我看来,“文”、“质”本来相生,因此“信达雅”的问题不是翻译的“本体论”,而是翻译的“功夫论”。
  
  四
  
   在翻译中,选用哪个或哪些母本和参考译本,也非常关键,这甚至直接决定着翻译是否可信以及是否成功。翻译中的选本,实际上考校译者的“小学”功夫译者除了需要具备陈康所说的“校勘”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版本、目录方面的文献学功夫。当然,对于洋人祖传的东西来说,我们很难在文献学方面有什么实质性的一己之见,但如果不尽可能在形式上尊奉这一基本的学术规范,搞出来的东西,那才真是一孔之见呢。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翻译者不管懂不懂一点希腊文,在选本问题上都必须小心谨慎,因为这是在形式上选择通向柏拉图殿堂的道路,在这一点上失足就可能走弯路,甚至南辕北辙。大要言之,文献(学)乃是门径。
  
   首先,译者如果不懂希腊文,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的西文译本(同一个国家就有同一语种的多个译本)。要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尽量准确地把握原文的意思,在翻译的时候,就得参照尽可能多的译本(当然首先应以权威译本为主)。在绝大多数译者的希腊文都还不过关的时候,不懂希腊文的译者这样尽可能博采众长,未始不能弄出好的译本来(相对而言)。如果真是兼善多种西文译本,就比那些懂希腊文的人冒称从希腊原文译出、实则仅仅从一种现代西语的一种译本(比如单纯的希-英对照中的英文,或希-德对照中的德文,或希-法对照中的法文,或者自称参考了希腊文)转译过来的汉译本,肯定要好的多。不同的是,那些不懂希腊文的译者“知耻近乎勇”(虽然可以不耻),故在小心翼翼中还有可能搞出佳构来。侯健在译《理想国》时,坦承“译者自感惭愧的是,不通希腊文,只能依靠英译本。但在他能力范围内,却也未敢掉以轻心”,所以搜集了包括布鲁姆(Allan Bloom)译本在内的多个本子,译出了一本“供攻错、观摩、参考”的书。{17}学术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翻译的时候亦提出:“译者不懂希腊原文,这是本集的基本缺陷。弥补这个缺陷的办法是多搜比较可靠的英法文译本,仔细对照着看,来窥探原文的意思”。{18}这方面成功的范例不在少数,杨绛先生译的《斐多》,在汉语思想界即多被征引。总之,这不是个能力问题,而是关乎态度的问题。
  
   其次,由于选本问题主要还是个态度问题,懂希腊文的译者也同样应该广收博揽,因为,古希腊作品对现代中国人来说,如果不借助西人的注疏和译本,那简直就是天书,几乎不可能“直接译自古希腊文”。王晓朝教授师从严群先生时,学习了希腊文,后留学英伦时又得洋人单独传授,希腊文不可谓不好,但仍然“未能达到抛开辞典和各种已有西文译本,仅依据希腊原文进行翻译”,而只能从英文本来译,可见翻译古典文本的艰难。刘小枫先生学了几年希腊文后,猜想“所谓‘直接译自古希腊文’,如果不是用横译冒充竖译,恐怕就是说起来骇人的”。{19}的确,“译自希腊本文”,对包括西洋古典语文学家在内的几乎所有人来说,恐怕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还有什么理由不老老实实兼听而明呢?
  
   再次,柏拉图著作的希腊本文,公推牛津版的柏奈特(Ioannes Burnet)和法国布德学会的校勘本为权威,但不少译者都以洛布(Leob)丛书的希腊文为参照,包括对柏拉图著作版本十分熟稔的王晓朝教授也“明知故犯”,大概是由于苗力田先生所说的“这部丛书是在现时流行较广,而在我们目前条件下最容易到手的一个版本”,{20}其原因有二,一是条件所限,二是洛布丛书本为希-英对照,使用起来比较方便。王晓朝教授选用汉密尔顿(E. Hamilton)编的英语译本亦是出于“方便”的考虑。笔者没有能力比较柏奈特本和洛布本的优劣,但既然已经有公认的优劣标准,似乎就不该只图方便,尤其在学术条件已大为改善的今天。这不能不说王晓朝教授这套雄文四卷的白璧微瑕。
  
   最后,学界对现代西语中“权威”译本的标准也不尽一致。比如久负盛名的乔伊特(B. Jowett)译本,影响最为广泛,甚至因特网上遍地都是,但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乔伊特的译本“长处在文字流畅易读,引论及本文的分析也很详细;短处在书成于19世纪80年代,比较旧了,对原文常有节略处,许多哲学的名词译的也很不精确”。{21}王晓朝教授所据的汉密尔顿编本,是“将现有较好的各家不同的译文汇编在一起”,那些译者大都是英语世界柏拉图研究中响当当的角色。应该说这个版本比乔伊特本要好,但仍然存在版本陈旧的问题。虽然不能说旧本就一定不好,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各篇的新译本就一定好,但这中间牵涉到翻译的理念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对柏拉图思想的重新理解等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新译本吸收了新近的校勘、注释、评论和研究方面的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比乔伊特本和汉密尔顿本已经“专业”得多了。对于后面两种版本,我常常觉得其功主要还在于普及(比如至少没有研究性的注释和评论)。对于各个译本之间的优劣,如果不好评价或意见不一,我看最好的办法还是多参照几个译本,择善而从,既简单,又不简单。
  
  五
  
   柏拉图著作的翻译中,最不受注意的是翻译的文体和方法(包括编排的体例),但这在柏拉图著作的研究中却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文体问题直接牵涉到对柏拉图思想方式的理解,进而决定我们对柏拉图思想的定位,这是实质性地进入柏拉图殿堂的门径。翻译方法,主要还不是体例编排和版式设计——尽管恰当的分段和点睛式的小标题对阅读理解大有好处,其实已经上升为一种研究方法,即在翻译中采取“横译”(文字转渡),还是“竖译”(义理分梳),还是兼而有之,这对实现翻译的目的(理解中的传达和传达中的理解)来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译文的文体(或文风),应该直接对应于原文的文体,这是“信”的基本要求,同时这也是理解柏拉图“怎样表述”(how)以及“表述什么”(what)等更根本问题的入口,更是认识柏拉图身份的关节点。长期以来,受启蒙运动所开创的学科分类方法的影响,大多数人都把柏拉图看成满口概念、满脑理念的“哲学家”(理学家),把他的作品看成哲学论文,因此,自觉不自觉地以逻辑论证和概念推理的“哲学”文体来翻译他的大多数作品。殊不知,哲学的言述方式并不是仅有大家所熟悉的那一种。即便是哲学思想,也可有三种表达的方式或途径:修辞的(rhetoric)方式、辩证的(dialectic)方式和证明的(demonstrative)方式。修辞的方式采用比喻、情节、场景等文学要素来表达思想(如《庄子》、《百喻经》),{22}辩证的方式则采用矛盾冲突、同真同假、交替话轮(turn)和诘难辩驳等方式来表达非线性的思想(像柏拉图这样的大思想家,当然不会简单地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生活和思想绝不会很简单)。柏拉图主要采用了前两种方法,而非后世习以为常的证明方法,柏拉图绝非“哲学教授”。要知道,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对“理念论”的张扬和突显,导致了后世在对待柏拉图思想特质上的“哲学化”倾向。换言之,如果我们仅仅通过理念论和证明性的文风这扇门进入柏拉图的殿堂,那么,我们看到的将不是柏拉图本人的思想,而是柏拉图主义者和新柏拉图主义者眼中的柏拉图!如果不首先死死抓住这一点,那样的翻译不仅谈不上“信”,还会与柏拉图所要表达的思想失之交臂。只有以柏拉图的方式来理解柏拉图,才是真正“面向柏拉图本身”。我们即便在翻译中,也会碰到“诗与哲学”这个永恒的“古今之争”,在研究中又怎敢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呢,因为翻译同时(必须)就是一种研究。
  
   古希腊文与现代语文大不相同,而且柏拉图的思想与现代思想也大异其趣,因此,柏拉图的著作对我们便如陈康先生之所见,几乎每篇都是一个谜。因此,他在翻译《巴门尼得斯》时认为,“如若仅仅将柏拉图的这篇‘谈话’迻译为中文,不加解释,最好的结果是介绍一个希腊的谜,甚至为这篇‘谈话’增添些不能卒读它的人。这样,我们的翻译只是徒劳;我们所以翻译的目的完全不能达到。所以翻译以外必加注释”。{23}陈康的意思很明确,仅仅有语言间的转换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上研究性的注释,以帮助理解。当然,这虽然大大增加了翻译的难度,但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译本的可信度和价值,因为注疏乃是一种硬功夫,假冒伪劣的翻译在译注本面前就无所遁迹了。这也是陈康先生的文章译笔颇受国内外学者好评的原因。当然,陈康先生的译注,如其高弟所言,基本上超出了翻译的范畴,已经是“研究性专著”了(汪子嵩语)。这恰好说明,陈康译本的长处和短处都在于这“专”字,它更多的是一己的研究和体会:陈康在其深刻的“哲学的解释”或“玄学的解释”中,表达(或翻译)的是陈康自己的思想,而非柏拉图的思想。这种方式可称为以“我注六经”为表、而以“六经注我”为里,不能说它狭窄,只能说它专门——这专门,就体现在陈康先生求学时所受到的“新康德主义”的训练,这当然是哲学研究的极好准备,但从总体上说,也只能是必要的“准备”而已,新康德主义怎么都只能算“一家之言”。这一家的言说诚为深不可测,但根底上却是一种典型的现代观念。在“古今之争”的问题上,陈康先生的理解显然站在“今”的一边——其实随便(仅仅)站在哪一边,都是“半”和“偏”(要超越“古今之争”,却又太难:必须首先要穿越“古”和“今”)。我这样说,丝毫不是要否认陈康先生开拓之功和精深的成就,恰恰是希望我们能够沿着他开创的路子前进:拿他的翻译来作靶子,其实是对他最大的尊重,只是一般人不能体会得到而已。我辈本来生不逢时,既未沾得陈康先生真传之幸,也没有能力评述其学问的高低,仅仅从翻译这个角度来看,只是听信了其高弟之所说(我当然不知道这种翻译究竟算不算翻译),在考虑这种究竟算不算翻译的翻译是不是好的翻译。{24}
  
   可喜的是,近年有三位学者接续了陈康“翻译必加注释”的理念(本来,非注疏无以研经),以自己多年以来积累的研究心得,对柏拉图的作品做了较为详细的注释。一是台湾学者彭文林,译注过柏拉图的《欧伊梯孚容篇》(严群译为“游叙弗伦”,台中:广阳译学出版社1997年)和《克拉梯楼斯篇》(通译“克拉底鲁”,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2年);二是谢文郁译注的《蒂迈欧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三是刘小枫译注的《柏拉图的〈会饮〉》(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这三人对柏拉图都经营有年,尤其前面两人,比如谢文郁先生,二十年前的学士论文即以柏拉图为题,后来的硕士、博士论文仍然浸淫在柏拉图思想的海洋里。彭文林译注的《克拉梯楼斯篇》原本就是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为此他“在撰写论文的那四五、年之间,陆续地研究近一百五十年来的柏拉图《克拉梯楼斯篇》的文献资料”(〈译序〉),在其能力范围内,几乎是“通吃”了欧美学者的成果(学问也好,翻译也好,特别需要穷尽性地“通吃”洋人的文献,才能高屋建瓴,有所发明)。有意思的是,这两个译本有一个共同点:在翻译理念或对柏拉图思想实质的理解上与陈康先生大同小异(谢文郁本就是陈康的再传弟子),都把柏拉图看成启蒙运动以来的那种逻辑谨透、满脑子“理念”的人(比如亚里士多德或康德?),甚有形而上学体系哲学家的遗风。
  
   第三位译注者刘小枫先生,素以为学善变著称,一会儿美学,一会儿神学,一会儿政治哲学,最近又流窜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不晓得又在打什么鬼主意。从其译注的柏拉图的《会饮》来看,文风诡异、文辞俚俗,大不如此前几十年众多柏拉图译作的那种“宝相庄严”,居然还说柏拉图满篇谈情说爱的《会饮》是政治哲学名著,的确怪哉。据他说,他要践行化用中国的经学方式来译柏拉图,即所谓“注经式译法”——这与陈康提倡的注译法看似相同,实则相去倍徙:依据当今古典语文学家的笺注本,参考多种西文译注本并对照希腊原文来翻译,也就是横译加竖译(〈译者弁言〉)。该译本好像也正儿八经参考了数十种译本和研究性著作(从注释中数得出来),为译本增添了详略得当的脚注,为各段落群加上了提示性小标题,在译注中全面介绍了各家各派的研究成果,间或附以自己的心得,让有心的读者自己去选择和思考。据我看,刘译的译注方式与陈康-彭文林-谢文郁的译注方式的根本差别是:从文学和政治哲学的角度来铺展注释,而非从形而上学观念的角度来铺展注释,从而根本改变了进入文本的方式——据刘小枫说:老盯住柏拉图作品中的形而上学的“相”看,会把眼睛看瞎。如此危言耸听,信不信当然由人,何况刘先生并非像陈康、彭文林、谢文郁诸先生那样是个柏拉图哲学研究的专门家。
  
   其实,刘小枫已经充分意识到,横译加竖译的方法难度相当大,首先要对柏拉图作品的西人注疏有一番了解;在我看来,即便有相当了解,取舍也很头痛,非得有深厚功底不行。从刘译所加的那些精审而克制的注释来看,他肯定在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时差不多处处感到为难这恐怕还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难题,唯有当整体的研究力量大幅度提高了,文献的爬梳已小有成绩时,这种“注经式译法”才会稍微容易一点——这的确是个巨大的“综合治理工程”,刘先生本人恐怕也难一手遮天(套用他自己的语气)。就目前来看,这种翻译方法虽还在尝试,确乎有那么一点既严肃又灵活、既踏实又高妙、既细微又综括的味道,值得关注和批评——我们其实还处在柏拉图研究的初级阶段,对愣头愣脑闯进柏拉图哲学领域这个无底洞的外行来说,当然不能用形而上学来要求他。
  
   翻译是一件特别讲良心的事情,因为,它是通向异质思想的一道门径。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唐代翻译佛经时就已经设计了“质检”的措施:为了保证翻译的谨严,译场设有专职的“正义”(证义),以审查译出的佛典,是否表达清楚,在道理上是否通得过。{25}其实,我们不仅要在制度上真正做到“译审”,还要在译者自己心里设置一名“正义”。如果照(现代汉语的)字面来理解,那种“正义”不正是柏拉图一生所教导的“理想国”公民身上的基本素质么?可见,翻译以及翻译中所体现出的那种“正义”,本身就是一张进入柏拉图思想世界的门票。
  
  注释:
  
  {1}柏拉图等著:《古希腊散文选》,水建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水建馥先生以“散文”来定位柏拉图的对话,就抓住了柏拉图著作的文学特性,仅此一点已足称到位。但该译本和杨绛先生译的《斐多》都没有编码,使用起来不方便
  
  {2}这个问题近似国学中的今古文之争。比如,剑桥的古典语文学家和美国的施特劳斯学派成员在翻译柏拉图著作时,就互相不大买账。在学理上,剑桥的古典主义和施特劳斯学派的古典学之内涵,大有区别。具体到柏拉图《法义》的八种英译本来说,施特劳斯学派的潘高(Thomas L. Pangle)译本,就与古典语文学家(以及其他哲学家)的翻译,有些针尖对麦芒(R. F. Stalley. An Introduction to Plato's Law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1983, PP.10-12)
  
  {3}王太庆:〈试论外国哲学著作的汉语翻译问题〉,刊于王太庆译:《柏拉图对话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页723。
  
  {4}陈康译:《巴曼尼得斯篇》,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序,第10页。
  
  {5}王太庆:〈论翻译之为再创造〉,刊于王太庆译:《柏拉图对话集》,同前,第745页。
  
  {6}王晓朝:〈中译者导言〉,见《柏拉图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一卷,第36页。
  
  {7}陈康:〈《巴曼尼得斯篇》序〉,同前,第8页。
  
  {8}比如翻译柏拉图《理想国》的Allan Bloom和翻译柏拉图《法义》的Thomas L. Pangle就持这种观点,可分别见于他们为这两部书所写的译者导言。The Republic of Plato,New York: Basic Books, 1968,The Laws of Plato.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1980。
  
  {9}王太庆:〈试论外国哲学著作的汉语翻译问题〉,同前,第725页。
  
  {10}邝健行译:《波罗塔哥拉》,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5年,译序。
  
  {11}杨绛译:《斐多》,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译后记,第102页。
  
  {12}陈康:〈《巴曼尼得斯篇》序〉,同前,第9页。
  
  {13}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序,第13页。
  
  {14}王太庆:〈试论外国哲学著作的汉语翻译问题〉,同前,第727页。
  
  {15}见《纯粹理性批判》,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中译者前言,第2页。
  
  {16}施特劳斯:〈如何着手研究中世纪哲学〉,周围译,刊于刘小枫、陈少明编:《经典与解释的张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300页以下。。
  
  {17}侯健译:《柏拉图理想国》,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译者序,第11页。
  
  {18}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译后记,第364页。
  
  {19}刘小枫译:《柏拉图的〈会饮〉》,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译者弁言,第3-4页。
  
  {20}苗力田编:《亚里士多德全集》,同前,第一卷,后记,第624页。
  
  {21}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同前,译后记,第365页。
  
  {22}近年来,差不多只有施特劳斯及其弟子们意识到了以情节来论证的方式,以及这种视角所看到的古典学图景。施特劳斯一生不懈解读柏拉图,最后一部作品解读柏拉图的《法义》(Nomoi),书名就叫“论证与情节”(The Argument and the Action of Plato’s Law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
  
  {23}陈康:〈《巴曼尼得斯篇》序〉,同前,第7页。
  
  {24}也许柏拉图每一篇作品的内涵都大不相同(尽管都是戏剧),因此说不定需要用不同的笔调来翻译。
  
  {25}参吕瀓:《中国佛学源流略讲》,收入《吕瀓佛学论著选集》,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第五卷,第2458页。
  
  
   程志敏:中山大学哲学系





柏拉图著作的各种版本
  
  摘自《柏拉图全集1·中译者导言》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晓朝
  
  ◆ 最早的柏拉图版本
  
  柏拉图著作的编纂、校订、注释在西方学界有很长的历史。最早的拉丁文版柏拉图著作于1483-1484年由斐奇诺(Marsilio Ficino, 1433-1499)编纂,出版于佛罗伦萨,1491年在威尼斯重印。最早的希腊文版是由马努修斯(A. Manutius)1513年在威尼斯出版的。1578年由斯特方(H. Stephanus)在巴黎出版了希腊文版,并附有萨尔拉努(J. Serranus)的拉丁文译文的三卷本。斯特方所编定的分卷、页码和分栏(A, B, C, D, E),以后为各国学者广泛采用。如:《国家篇》429D,即指斯特方本第429页D栏。左岸文化出版的《柏拉图全集》亦将标准页的页码和分栏作为边码标出。后来,德国的贝刻尔(I. Bekker)将历来的注释一并辑入,1823年于柏林发表了校刊本。 迄今为止,公认为较好的柏拉图著作的希腊文版,是由英国哲学史家伯奈特(J. Burnet,1863-1923年)校订的牛津版六卷本《柏拉图著作集》(Platonis Opera,1899-1906)
  
    从古以来,有关柏拉图著作,有大量的注释,如亚历山大里亚的欧多鲁斯(Eudorus of Alexandria, 约公元前1世纪)、士麦拿的塞俄(Theo of smyrna, 约公元2世纪)和阿尔比努(Albinus)等人的注释,都受到后人的重视。近代的一些学者对古代的注释进行了整理,汇集在一起出版。如斯塔尔鲍姆(G. Stalbaum)1827-1842年于德国的戈塔(Gotha)和埃尔福特(Erfurt)出版的十二卷本;赫尔曼(K. F. Hermann)1851-1853年于莱比锡出版的六卷本,以后,沃尔拉布(M. Wohlarb)1884-1887年出版的修订版。
  
  ◆ 英法意德著名译本
  
    现代各种通行语言的柏拉图著作的译本更是不胜枚举。这里择要列举英、法、德文的著名译本。
    英译柏拉图著作的全译本,最早是泰勒(T. Taylor)1804年于伦敦出版的五卷全译本,接着是由卡里(Cary)和戴维斯(Davis)等分别译出的博恩(Bohn)版六卷全译本。现在流传较广的是乔伊特(B. Jowett)1871年发表的牛津版五卷本,每篇对话都有详细的引论、分析提要;近年来有人进行个别修订,于1953年出了第四版修订本。此外,常用的还有伯里(R. G. Bury)、肖里(P. Shorey)等分别译出的十二卷本洛布(Loeb)古典丛书版,是希腊文和英译对照的。美国的汉密尔顿(H. Hamilton)和亨廷顿.凯恩斯(Huntington Cairns)等将现有较好的各家不同的译文汇编在一起,1963年出版了普林斯顿版的一卷本《柏拉图对话全集》,附有比较完整的索引,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法文译本比较通行的是由著名古典学者罗班(L. Robin)和克若瓦塞(Croiset)等分工译出的布德学会(Association Guillaume Bude)版本,每篇对话都有引论,说明写作的年代背景、来源、结构以及对话人物和讨论的主题等。
  
    重要德文译本有米勒(H. Mueller)于1850-1860年发表的莱比锡版的八卷本;施莱尔马赫译的六卷本,1804-1810年柏林版;米勒译的八卷本,1850-1866年莱比锡版;阿佩尔特(O. Apelt)1912-1922年发表的莱比锡版二十五卷本,附有比较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比较详备的索引;奥托(W. F. Otto)等根据施莱尔马赫译本和斯特方编码于1957-1959年出版了六卷本的通俗柏拉图全集,称作Rowohlt版本;1974年吉贡(Gigon)又重新出版了米勒的八卷本,苏黎世和慕尼黑版;1970-1983年霍夫曼等(H. Hofmann)等在施莱尔马赫和米勒版本基础上重新加工出版了《柏拉图研究版》,八卷九册,是德希对照本,希腊文根据的是法国布德学会版。
  
    重要法文译本有:库赞(V. Cousin)于1825-1840年编译的十三卷本;罗班等自20世纪初至3、40年代完成的布德学会版,一直享有盛誉,再版至今;还有苏依莱(J. Souilhe)译的全集,1926年完成;尚布利(E. Chambry)和巴柯(R. Baccou)翻译的八卷本,自30年代至50年代巴黎版;70年代以来拉卡斯(A. Laks)、布利松(L. Brisson)等校订或重译尚布利和巴柯的译本,新译本在陆续出版。
  
    意大利文译本,现在常用的有三种:马尔梯尼(E. Martini)译本,1915-1930年第一版,1975年第二版;瓦吉米利(M. Valgimigli)等九人合译的九卷本,1987年最后完成;由阿多尔诺(F. Adorno)和冈比亚纳(G. Cambiano)合译的全集,1988年完成。
  
  ◆ 柏拉图中译本
  
    自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柏拉图的思想经过中国学者们的介绍和研究,逐渐为中国人所了解,柏拉图的许多对话已被严群、朱光潜、陈康等著名学者翻译成中文。许多重要学者也高度重视柏拉图对话的翻译,做过许多工作,如张东逊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又有一些新译本问世,香港学者邝健行亦翻译了一些柏拉图对话。尽译柏拉图对话是许多老一辈学者的理想和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柏拉图全集》一直未能问世,但他们做出的贡献是任何时候都不可抹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6 11: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些吧,这俩算不算?

理想国(英汉对照基本英语译本)
作者:(古希腊)柏拉图 原著,(英)理查兹英 译,段至诚 汉译 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6-1-1 ISBN:7500111282 字数: 印次:1 版次:1 纸张:胶版纸

理想国——西风译丛
作者:(古希腊)柏拉图 著,张子菁 译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6-1 ISBN:780206273X 字数:17000 印次:1 版次:1 纸张:胶版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11: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补充

不过《理想国〉(刘小枫称为〈王制〉)基本上以商务的郭斌和 张竹明译本为文献引用的标准版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6 12: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正版青山卖2007-03-16 11:56发表的“”:
谢谢楼上补充

不过《理想国〉(刘小枫称为〈王制〉)基本上以商务的郭斌和 张竹明译本为文献引用的标准版本。
呵呵,俺不是说这俩版本好不好,俺是看您的题目不是一览表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6 12: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想国》的乱七八糟译本太多,
除了你列举的,还有好几个无名译者的版本,我只是觉得没有罗列的价值。
读商务的版本就可以了。

有点名气的译者的译本应该就是这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6 12: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正版青山卖2007-03-16 12:16发表的“”:
《理想国》的乱七八糟译本太多,
除了你列举的,还有好几个版本,我只是觉得没有罗列的价值。
读商务的版本就可以了。
您说的对。如此您的题目是不是改成《柏拉图重要中文译本一览表》更完美些?
另外,您要是能够择要略述诸版本的优劣,就更好了。
感谢您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7 04: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整理的材料很有价值,收藏了,呵呵。我过去也留心过一阵子柏拉图,不过搜集得显然没有楼主多。

在译本方面,我觉得不能忽略的,是几个哲学原著读本(文学理论等等的选本里或许也有,不过我没翻过)当中的选译,比如北大哲学系编的那套选读,或者苗力田先生主编的《古希腊哲学》。一方面,这里面的选段还是花了不少专家的心血的,质量上或许会高于很多所谓的全译本,而且比如像王太庆先生在《选读》里的文本,也正有跟其遗著《对话集》相关的篇目比较的价值。另一个方面,《选读》之类的流传比较广,从影响上未必小于很多全译本。

另外,或许离题却也可能有用的,就是大陆也出了几个柏拉图著作的全英文版,主要的当然是《理想国》,政法大学的剑桥政治史原著系列里有,外研社也出了一个版本。对于文献资源丰富的高校、研究所来说,多这么两个影印版不算什么,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能够亲身体验一下外国的译本,从另外一种语言(的不同版本)来阅读(对读)《理想国》,也会是有相当价值的体验呢。

关于后面转载的两篇文章,第一篇对于翻译观念的探讨让人很受启发,开宗明义一段提到的“译注本”也于我心有戚戚焉,只是作为一篇综述性的文章,用草蛇灰线法评论王译全集,似乎既有点说得太多,也有点说得太少。

第二篇的缺憾就更多一些,或许是限于篇幅,只能作蜻蜓点水式描述的缘故吧。但是希腊文版本当中漏掉了Collection Budé的校本,其实很不应该(上一篇则提到了这个版本)。而他又提到,比较通行的法文译本是Budé版的,我就比较疑惑,因为我似乎没有见过只有译文的这一系列书。就我所见,Collection Budé的书都是原文法文对照,附有说明校记书目等信息。这个系列的学术价值还是比较受到肯定的,如果作者曾亲见的话,没理由不写到Burnet的后面(或者至少像提到Loeb丛书那样提一句有希腊文吧)。近年来,G. Budé协会又陆续对旧版进行了修订甚至改作,而Belles Lettres的Classiques en Poche系列也收入了几种柏拉图的书,以Collection Budé的版本为基础,删去了注释校记这些东西。另外,在两段写法文译本的文字中间插进一段德文译本,后段又重提Collection Budé,如此行文,实在少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8 01: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楼上评论的精彩。parivraj兄也是弄哲学的?
第一篇论述虽然有精到之处,“柏拉图著作的翻译与理解”题目太大,带有综述性,但论述却涉及不广。有点对王晓朝教授说得多,王晓朝教授的翻译说得少。第二篇的介绍有些混乱,如果把原文的校勘本,校勘和译文并行本,单纯的译本分别介绍应该会更好。Budé版这边有人称为若班本,应该就是文中在“重要德文译本”中提到的1970-1983年霍夫曼等(H. Hofmann)等的《柏拉图研究版》所据的法国布德学会版。以及“重要法文译本”中提到的“罗班等自20世纪初至3、40年代完成的布德学会版”,不过似乎是成书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也可能是我记错了吧。不过Budé版是在牛津版六卷本《柏拉图著作集》(Platonis Opera,1899-1906)之后最为精审的版本,没有做介绍有些不应该。

至于主题帖中对“柏拉图重要中译本”介绍就有些太顺便了。
一则简繁不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何来简体版的书。其实也压根没必要分简体繁体,以时间或其它分类方式会更好。
二则书名不全,如杨绛和刘小枫的书。
三则有点名气的译者的译本看似并不止这些,除了parivraj 兄指出的不能忽略的几个哲学原著读本当中的选译外,应该还是有一些译本的,比如被很多人(包括刘小枫在内,顺便说一下刘译的书名中叫会饮,文中叫吃饭,的确如程志敏先生所言文辞俚俗,诡异得很,呵呵)忽略的《会饮》篇的早期译本,林苑文这个名字对民国时期妇女运动熟悉的话应该不会太陌生,王太庆先生似乎也接触过,至少在对《会饮》篇名的解释上与钟天心(知道这个人的应该会更多一些)的译序如出一辙。似乎也应该算上一个。
当然如果再苛责一些的话(当然对另一些人来说远远称不上苛责二字)有些书关键的译者没提到,比如《柏拉图对话集六种》不仅是张师竹重译,而且是张东荪改译。张东荪的名字没出现有些不应该。
另外,《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朱光潜 蒲公英 1983 》似乎不妥。
晚了,简单说一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8 06: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停云兄指点的是。

德文版本最后那句我竟然看了几遍都没注意到,奇怪。哲学我基本没好好念过,不过很有点兴趣,乱七八糟也攒了些书,以后如果拿出来看,或许还少不得要请教停云兄呢。

Budé版具体在什么时候出全了第一版我并不太清楚,也没有在书店留心过他们的柏拉图全集到底有多少(太贵,不太敢看,这边能见到的也极少;若是在巴黎,则像Joseph Gibert那样的大书店就有一两个书架的Collection Budé,可以随便翻了)。去法国国家图书馆目录上粗粗查了一下,比较的乱,但看到最早的一笔是在1920年的Platon. Oeuvres complètes. T. 1. Introduction. Hippias mineur. Alcibiade. Apologie de Socrate. Euthyphron. Criton. ,而Platon. Oeuvres complètes.14, Lexique de la langue philosophique et religieuse de Platon.两卷从道理上来说应该是最后的总结,其出版在1964年,可见停云兄的信息较为准确。另一方面,1914年Vendryes开始有设想,1919年Les Belles Lettres出版社建立,可见原文说“20世纪初”也颇有问题的(至少跟我心目中的“世纪初”不是一回事)。Les Belles Lettres和Collection Budé的历史简况可见http://www.lesbelleslettres.com/的相关栏目。

最后,停云兄提到,Collection Budé在国内也常以主持者L. Robin的名字来称呼,这其实有些“危险”:一方面出版社一直在修订文本,现在新出版的全集文本很多只是保留了Robin的出版说明罢了,有些名不副实;另一方面这位Robin还在J. Moreau协助下出了一套只有译文的全集(Oeuvres complètes),收在著名的“七星书库”(Bibliothèque de la Pléiade)里边,笼统称呼作者,有可能会混淆。上面那篇介绍中没有提到后者,而实际上仅仅因为Pléiade在法语学术界的重要地位,就不应该忽略这个版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8 11: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感谢楼上parivraj和停云的精彩补充与指正!让我收获了不少看书也未必看的到的信息。

对于停云的批评,我悉心接受,错误是囿于我的能力和视野。但有些问题我还是要申辩一下。
1.简繁不分 我的确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也许改为(内地作者版/港台作者版)更准确一些。为保护现场,原文中我不改动了。
2.书名不全。“会饮”书名不全,叫《柏拉图的<会饮>》;不算副标题的话,《斐多》是全名。
3.林苑文、钟天心我今天确实是第一次听说。
4.张东荪改译了张师竹本十之七八,不该漏掉!原文中已补上。
5蒲公英是台北的出版社,简写确实造成歧异。

parivraj和停云都提到了一些选本。我补充一些我知道的。
西方古典哲学著作选辑 古希腊罗马哲学  北大哲学系   三联书店 1957.7
任华译自loeb丛书

古希腊名著精要  陈村富等编写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2第一版        
王晓朝译自loeb丛书

古希腊哲学 苗力田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 1989.4 第一版
余纪元译自loeb丛书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北大哲学系 商务印书馆 1981.6第一版
译者不详    (parivraj在14楼指点 译者王太庆、任华。我手头有书,都没看出来,惭愧!)

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周辅成主编 商务印书馆 1964
韩裕文、容汝惶、关文运译


本来没想挖那么多,有了诸位的砥砺,才有了目前的推进。
简单的查阅和比对后,我还发现第二篇论文的作者原来是王晓朝!!!(原写的作者是转载者)。王晓朝堂堂严群的高足,杭州大学硕士,利兹大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做学问竟然如此马虎!汪子嵩
给王晓朝的柏拉图全集作序,也不把把关。

看来希腊哲学之难译,除了客观的因素之外,还有些耐人寻味的主观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8 15: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謝樓主及parivraj和停雲二兄,讓我這對西洋哲學大外行的人,學習了不少新知。本不該在這精彩的帖子裡狗尾續貂的,但看到帖子裡中羅列一些台灣出版的著作,雖然以著作目錄求全的角度來看,樓主是花了不少功夫的。但我看了覺得有些可惜,因我知道台灣以往的出版品,不管是文史或翻譯著作,很多是盜印內地的,所以,嚴格而言,只是把它轉成繁體,算不算是另一種不同版本,實在也讓人汗顏。例如:  

  柏拉图对话集六种 张东荪 先知 1974
  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 陈康 问学 1979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朱光潜 蒲公英 1983 

這三家中,蒲公英是盜版的;先知的材料不知從那來的,停雲兄應該知道;問學不敢肯定,但陳康先生的著作也有別的版本,挺懷疑這也是盜版的。而且,三家出版社好像都壽終正寢了。
   
  境界的向往:柏拉圖.奧古斯丁.叔本華.卡西勒, 傅佩荣 洪建全基金会 1994

我未見原書,但看了副標題,直覺這不是譯文,可能是傅先生個人著作,或演講錄(洪建全基金会)整理而成的。他的著作多如此。
  
    教育的艺术 廖运范 志文 1972

這是選譯本,只是把歷來思想家談教育的文字羅列一些,並不覺得算治柏拉圖之學需參考的譯本。
  
    斐多 杨绛 书时报 2002,出版項似多一「書」字。

另外,台灣目前出版西洋著作的譯本多是從英文,鮮少有能直接從德、法文迻譯的,更別說希臘文了,也許遠流出版的韋伯著作算少數特例。另一問題,便是學術界及出版界也沒有系統地在做這件事,如內地商務的「漢譯名著」系列。而且,多年以來,乾脆直接與內地合作,在這兒出繁體修訂本,節省出版成本。想想,這都是這兒值得思考的問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8 16: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台灣目前出版西洋著作的譯本多是從英文,鮮少有能直接從德、法文迻譯的,更別說希臘文了,也許遠流出版的韋伯著作算少數特例。

如果yngwie兄说的是康乐等主持的那一套著作集,那么大部分也是从英语译的。

近来法语著作的台湾译本直译的倒是不少。比如Deleuze,Baudrillard等人。有些质量还很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8 16: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王晓朝的译本被人核对出更像从英文转译的。英译本错了的地方也都照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8 18: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chaque兄说得没错,大部分都是由英文译出的,只有极少部分(抱歉,一时记不得了),会陆续出修订本,译者有时会以德文本,或叁考德文本做重译或修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9 02: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版青山卖在2007-03-18 10:41重新编辑:
摘自《柏拉图全集1·中译者导言》

我那套书的电子版不在手边没法查验,想来“摘自”应该是指的整个儿地摘了相关段落而不是对那部分又进行了摘编吧?(当然“张东逊”应该不是王教授的错。)

那么这件事还真是足够地让人失望。

我上面有过一个猜测,即该文作者没有见过Collection Budé柏拉图全集的原书。这个猜测对别人而言未必多么的重要,但如果说要用到一个“从原文”翻译了柏氏全集的学者身上的话,我的心里不禁瓦凉瓦凉的。我不知道这书在国内的收藏情况,想去国图查,服务器正好歇工,但从停云兄的口气看,这书至少国内研究者是熟悉的。

我上面还有一个“限于篇幅”的猜测,而这在知道这篇文章的出处以后就很难成立了。既然是四卷的全集,应该就不在乎多那么一两页纸了。——但其实如果在这里多一页纸的话,或许也意味着导言的其他部分也要作相应的增订。当我过去读到这篇导言的时候,曾经觉得分量太轻(即使加上各篇的提要),比较遗憾,但没想到文献部分就有这么多的问题。

chaque兄所说有人核对出他跟着英文错的问题,我没去核对(也没能力核对),不能说什么。我们可以为这个现象找出好的和不好的很多理由,他或许也有自己的理由,而小小的失望总还是会有的。

另外,北大版的《选读》其实每段都标明了译者。我用超星的OCR版看了一下(我竟然没这个的扫描版……希望不要出洋相,呵呵),柏拉图部分各段标的是1或者3,那么对照目录后面的译者名单,就知道是王太庆和任华两位先生的译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9 13: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诸位客气了。其实让我很是惭愧,我在第一次浏览主题帖的时候虽然觉得第二篇文章很是眼熟,但竟没有看出是王晓朝的《柏拉图全集 中译者导言》中的一段(虽然因为先入为主的观点,对王的译著一直都很忽视,但是还是略略的翻过,没有看出出处确实找不出任何借口来推托),可见平时读书的粗糙。楼主已经补充了“法文译本比较通行的……”一段,对于Collection Budé的校本似乎不必再说,在大陆的图书馆里的确很难见到,不过据我所知对于身处名校的专业人士还是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可以见到的。

关于王晓朝先生译本的问题本非我能置喙,不过受到醉版的鼓励就再闲扯两句,我想问题主要不在于“更像从英文转译的”,王错似乎并非出在国外的英译本身,老实说能从权威的几本英译本挑出错并不太容易(不少都是有争议或值得商榷之处),而且在掌握希腊文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从希腊文直译可能问题会更多。关键在于选择什么样的底本来进行翻译。王晓朝教授虽然在导言中洋洋洒洒里罗列了不少柏拉图的本子,遗憾的是他并没有使用“公认为较好的柏拉图著作的希腊文版,是由英国哲学史家Burnet校订的牛津版六卷本Platonis Opera”,其导言中说是以“常用的R. G. Bury、P. Shorey等分别译出的十二卷本希腊文和英译对照的洛布(Loeb)古典丛书版”的希腊原文为基准,但据我所闻,Loeb本除了希-英对照便于阅读外,优点并不太多,并非是最权威的本子。当然如果王先生真如导言中所言再参考Hamilton和Huntington Cairns等将现有较好的各家不同的译文汇编在一起的一卷本《柏拉图对话全集》,原汁原味的从学界公认的权威英文转译也未必会像这样令人遗憾。看起来似乎是王先生在对上述英译本的理解上也没有让大部分的人满意。说到Loeb,导言中先称Loeb本为洛布古典丛书,然后数页后又称为“娄卜丛书”,两个都是常用的译名当然并无不可,只是似乎编辑也同样让人失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9 14: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5楼停云于2007-03-19 13:40发表的 :
楼主已经补充了“法文译本比较通行的……”一段...

这段似乎原来就有,并非楼主后补的。我第一个回帖最后说此等行文颇为少见,指的就是这个。今天重读也还是没有想出所以要把法文本切成两段中间插入德译本的理由(除了猜测德译一段属于“错简”之外),反而觉得,把布德协会本单提一段后来又加以提及,只有表示出王氏重视此本的意思,从而使我更加的想不通,呵呵,当然,我们目下是没有必要多说此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9 19: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把王译《全集》找出来看了一下,发现一些有趣的地方,就索性将这两份东西校了一过,所得到的东西固然既无关哲学又无关柏拉图,但可能也可以成为上面讨论的补充。根据《导言》加校语的文本附贴在下边,先讲一下我的所谓“发现”:

1、《导言》对于中译本也有列表介绍,该文作于2001年4月8日,此后译本、港台译本不算的话,尚有:
[blockquote]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 柏拉图对话集 余灵灵 1988(另有一位译者叫罗林平,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苏格拉底之死:柏拉图作品选译 吕健忠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此本我查到的几乎都是台北书林民80年版,在google及辽教主页搜索没有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古希腊散文选 水建馥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出版)[/blockquote]
三种未能收列。另一方面,我很怀疑楼主转贴的书单也是根据他的单子来的,理由有:以括号加说明的方式相似(篇名皆同于王氏统一的译法);除上面余、吕两种(皆有信息错误)外,不属于王氏单子的书(“简体”部分)都没有年代;张师竹等译本王氏亦未注明张东荪改译,而以“等”代之(其实也不算错,张东荪先生想来也不会争这个第一译者的位置。但王氏把他作为“重要学者”的例子提出来过,后面书单里竟然没有,就让人觉得奇怪了)等。
2、《导言》“张东荪”即误作“张东逊”,楼主转贴沿袭未改。
3、《导言》的数字运用可称混乱,如“一世纪”、“二世纪”与“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自30年代至50年代”、“70年代以来”并存,“三卷本”、“六卷全译本”与“12卷本洛布(Loeb)古典丛书版”、“莱比锡版25卷本”同在。记得数字用法是有规范的,编辑更不应该不知道这里面的规矩,我不知道当年人民出版社出马恩全集毛选邓选是不是也这么乱(现在领导人的文集似乎出版社换了名字……)。又,根据初步考察,王氏在卷数方面是少于10的就用汉字,多于10的就用阿拉伯数字,我不知道是什么讲究。楼主转贴的版本(“左岸文化”是台湾的吧?)在这方面出人意料地考究(虽然我不知道是否合规范),年份全部用阿拉伯数字,卷数全部用汉字。
4、戴子钦本,《导言》作1998年版是,从Google可以得到证实。另外1994年还没有新世纪万有文库呢。
5、小标题都是后加的。

下面是根据王氏《导言》的有关部分对校过的楼主转贴文章,有异文的【】内径出异文,属于我的说明用“parivraj按”标明(有些已超出校语范围),最后紫色部分为转贴文章所删去者,因是王氏原文,特据补。我只校了一遍,或许有问题的。另外上面第3点所说的数字问题因为太琐碎未出校。

************
【parivraj按:《导言》此部分标题为“三、柏拉图著作的版本”。】
◆ 最早的柏拉图版本 【parivraj按:《导言》无此标题。】
  
  柏拉图著作的编纂、校订、注释在西方学界有很长的历史。最早的拉丁文版柏拉图著作于1483-1484年由斐奇诺(Marsilio Ficino, 1433-1499)编纂,出版于佛罗伦萨【翡冷翠(即佛罗伦萨) - parivraj按:吾乡志摩先生似与本案无关,何故受此株连?】,1491年在威尼斯重印。最早的希腊文版是由马努修斯(A. Manutius)1513年在威尼斯出版的。1578年由斯特方(H. Stephanus)在巴黎出版【的】希腊文版,并附有萨尔拉努(J. Serranus)的拉丁文译文的三卷本【parivraj按:此句作“了”作“的”皆不成句,但此处想是左岸编辑所改,不知台湾国语可有此种文法?】。斯特方所编定的分卷、页码和分栏(A, B, C, D, E),以后为各国学者广泛采用。如:《国家篇》429D,即指斯特方本第429页D栏。左岸文化出版的【中译】《柏拉图全集》亦将标准页的页码和分栏作为边码标出。后来,德国的贝刻尔(I. Bekker)将历来的注释一并辑入,1823年于柏林发表了校刊本。迄今为止,公认为较好的柏拉图著作的希腊文版,是由英国哲学史家伯奈特(J. Burnet,1863-1923年)校订的牛津版六卷本《柏拉图著作集》(Platonis Opera,1899-1906)。
  
    从古以来,有关柏拉图著作,有大量的注释,如亚历山大里亚的欧多鲁斯(Eudorus of Alexandria, 约公元前1世纪)、士麦拿的塞俄(Theo of smyrna【parivraj按:似当大写,惟《导言》已如是。】, 约公元2世纪)和阿尔比努(Albinus)等人的注释,都受到后人【parivraj按:《导言》无此字。】重视。近代的一些学者对古代的注释进行了整理,汇集在一起出版。如斯塔尔鲍姆(G. Stalbaum)1827-1842年于德国的戈塔(Gotha)和埃尔福特(Erfurt)出版的十二卷本;赫尔曼(K. F. Hermann)1851-1853年于莱比锡出版的六卷本,以后,沃尔拉布(M. Wohlarb)1884-1887年出版的修订版。
  
  ◆ 英法意德著名译本 【parivraj按:《导言》无此标题。】
  
    现代各种通行语言的柏拉图著作的译本更是不胜枚举。这里择要列举英、法、德文的著名译本。
    英译柏拉图著作的全译本,最早是泰勒(T. Taylor)1804年于伦敦出版的五卷全译本,接着是由卡里(Cary)和戴维斯(Davis)等分别译出的博恩(Bohn)版六卷全译本。现在流传较广的是乔伊特(B. Jowett)1871年发表的牛津版五卷本,每篇对话都有详细的引论、分析提要;近年来有人进行个别修订,于1953年出了第四版修订本。此外,常用的还有伯里(R. G. Bury)、肖里(P. Shorey)等分别译出的十二卷本洛布(Loeb)古典丛书版,是希腊文和英译对照的。美国的汉密尔顿(H. Hamilton)和亨廷顿.凯恩斯(Huntington Cairns)等将现有较好的各家不同的译文汇编在一起,1963年出版了普林斯顿版的一卷本《柏拉图对话全集》,附有比较完整的索引,使用起来比较方便。
  
    法文译本比较通行的是由著名古典学者罗【斑】(L. Robin)和克若瓦塞(Croiset)等分工译出的布德学会(Association Guillaume Bude【parivraj按:此处当作Budé如前此诸帖所举,然《导言》已如是。】)版本,每篇对话都有引论,说明写作的年代背景、来源、结构以及对话人物和讨论的主题等。
  
    重要德文译本有米勒(H. Mueller【parivraj按:此处ue《导言》作ü,左岸编辑想是学过些德文,呵呵。】)于1850-1860年发表的莱比锡版的八卷本;施莱尔马赫译的六卷本,1804-1810年柏林版;米勒译的八卷本,1850-1866年莱比锡版;阿佩尔特(O. Apelt)1912-1922年发表的莱比锡版二十五卷本,附有比较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比较详备的索引;奥托(W. F. Otto)等根据施莱尔马赫译本和斯特方编码于1957-1959年出版了六卷本的通俗柏拉图全集,称作Rowohlt版本;1974年吉贡(Gigon)又重新出版了米勒的八卷本,苏黎世和慕尼黑版;1970-1983年霍夫曼等(H. Hofmann)等在施莱尔马赫和米勒版本基础上重新加工出版了《柏拉图研究版》,八卷九册,是德希对照本,希腊文根据的是法国布德学会版。
  
    重要法文译本有:库赞(V. Cousin)于1825-1840年编译的十三卷本;罗【斑】等自20世纪初至3、40年代完成的布德学会版,一直享有盛誉,再版至今;还有苏依莱(J. Souilhe)译的全集,1926年完成;尚布利(E. Chambry)和巴柯(R. Baccou)翻译的八卷本,自30年代至50年代巴黎版;70年代以来拉卡斯(A. Laks)、布利松(L. Brisson)等校订或重译尚布利和巴柯的译本,新译本在陆续出版。
  
    意大利文译本,现在常用的有三种:马尔梯尼(E. Martini)译本,1915-1930年第一版,1975年第二版;瓦吉米利(M. Valgimigli)等九人合译的九卷本,1987年最后完成;由阿多尔诺(F. Adorno)和冈比亚纳(G. Cambiano)合译的全集,1988年完成。
  
  ◆ 柏拉图中译本 【parivraj按:《导言》无此标题。】
  
    自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柏拉图的思想经过中国学者们的介绍和研究,逐渐为中国人所了解,柏拉图的许多对话已被严群、朱光潜、陈康等著名学者翻译成中文。许多重要学者也高度重视柏拉图对话的翻译,做过许多工作,如张东逊【!!(看到此处,我“按”不动了……)】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又有一些新译本问世,香港学者邝健行亦翻译了一些柏拉图对话。尽译柏拉图对话是许多老一辈学者的理想和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柏拉图全集》一直未能问世,但他们做出的贡献是任何时候都不可抹杀的。为了纪念他们的功绩,亦为了能使读者对照已有译本进行研究,兹将译者所知道的所有柏拉图对话中译本列举如下(按出版年代先后为序):
吴献书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1957年重印。
张师竹等译:《柏拉图对话集六种》,商务印书馆 1933年版。
郭斌和、景昌极译:《柏拉图五大对话》,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陈康译注:《巴曼尼得斯篇》(即《巴门尼德篇》),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1982年重印。
严群译:《泰阿泰德、智术之师》(即《智者篇》),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朱光潜译:《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1980年重印。
严群译:《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里同》(即《申辩篇》、《欧绪弗洛篇》、《克里托篇》)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邝健行译:《波罗塔哥拉篇》(即《普罗泰戈拉篇》),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即《国家篇》),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严群译:《赖锡斯、拉哈斯、费雷泊士》(即《吕西斯篇》、《拉凯斯篇》、《斐莱布篇》),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黄克剑译:《政治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戴子钦译:《柏拉图对话七篇》,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杨绛译:《斐多》,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0 01: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偶尔发现一个:

http://www.sinobooks.com.tw/feature/Plato/books.htm#p-3

这里边有楼主所引那个版本的繁体版,也有按照“简体版”,“繁体版”分的译本目录,或许是楼主所转贴的文章的源头(因为好像是左岸等几家出版社共同搞的网站)。王译《全集》在岸的那头变成了5卷,倒也有趣。而他们能为一套书专门做一套这样精致的网页,也挺让人羡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21:29 , Processed in 0.1976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