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丹走红的家庭背景因素有感
作者:浩歌
最近读老新闻工作者范敬宜先生的《听于丹,忆于廉 》一文才知道,于丹的父亲是国学基础深厚的于廉先生。阅读这篇文章,浩歌也感慨万千。于丹出身尽管不是名门望族,但起码也是革命家庭、高干之后,在北京生活工作多年,连范敬宜这样知名的新闻工作者都不知道于丹和于廉的关系,真的不可想象。现在学术界、文艺界都讲究自己的包装推广,利用显赫的家庭背景出名也可以说是一个捷径,但于丹选择低调,在任何场合不渲染夸大自己的出身,完全依靠自己的学术实力和个性修养魅力走红,其人格品位让人钦佩。
范老在文章中说:“当《论语心得》风靡全国的时候,我竟浑然不知。 直到今年12月8日,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在京举行成立大会,我在休息室里听见冯其庸和范曾两位先生正在兴致勃勃地谈论《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盛况——首次发行即售出90万册,创新书发行量的最高纪录;北京签名售书那天,竟有一万多读者排队等候等等——才吃了一惊,但也没有问作者姓甚名谁,是何方人氏。 过了一天,与冯其庸通电话, 这时我才想起问他:《论语心得》的作者究竟是谁。 冯其庸惊讶地说:“怎么,你还不知道?是于丹呀,于廉的女儿!” 这回轮到我目瞪口呆了,于廉是我们老同学呀,怎么忘了他宝贝女儿的名字呢!真不敢相信,二十年前曾由她爸爸领着到寒舍串门的小女孩,今天成了万众倾倒的风云才女! ”从范老居然不知道于丹是谁,我们也看出于丹本人在出名前是多么低调。其实真正的学者是应该以学问为主业。
范老在文章在文章中回忆了与于廉先生的交往:“1945年,我考进了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创办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沪校。其中出类拔萃的就有于廉、冯其庸、沈茹菘、曹道衡等。于廉不但才学出众,而且少年老成,谦恭沉稳,温厚可亲,是同学公认的楷模,对他敬如兄长。有一次于廉给我写了一封洋洋洒洒的长信,劝我要收心读书,不要虚度光阴,有一句话令人至今不忘:“流光容易把人抛,聪明易被聪明误。” 1948年秋天,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于廉和冯其庸都突然悄悄“失踪”,不知去向,直到上海解放后,才听说他俩都是地下党员,于廉还是无锡国专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这才恍然大悟,他们当时是奉组织之命转移了。上个世纪60年代,从报纸上知道冯其庸已成为崭露头角的青年红学家,出了不少著作;于廉却仍杳如黄鹤。80年代中期,我从东北调到北京工作,始与冯其庸重逢,才知道于廉也在北京,曾长期担任万里同志秘书,时下任中华书局副总经理。我坚信其中一定倾注着她父亲的心血和深情。她在荧屏上沉稳坚毅、挥洒自如的神态,使我感觉到她血脉中流淌着父亲的智慧和品格。感觉到她一定有良好的家教、家风。我是相信基因的。 古人云:君子不匮,永锡尔类。证之于廉父女,信然。”从这段回忆看,良好的家风、深厚的国学氛围对于丹的成长还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浩歌因为工作关系多次在学术讲座中与于丹面对面,对其学养和人格魅力深深佩服,更不要说在其身上看不到出身名门的那种傲慢和轻浮。她的谦虚、亲和、自然时刻在感染着大家。这样的学养和人格修养非一日养成,也非伪装和表演出来。浩歌认为,一个经得起检验的学者一定是人格修养经得起检验的。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也是言传身教、表里如一的人。身为学者明星,依然表现淡定、从容、谦逊,低调为人,塌实研究学问,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着实不易。从于丹走红的家庭出身因素看,于丹的实力和修养也是日积月累,长年磨练的。做学问来不了半点虚假,研究国学更需要从早打好基本功 。
http://www.daqi.com/bbs/20/1174663.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