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082|回复: 26

[【文史类原创】] 明代八股文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10 21: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代八股文欣赏
八股文的远源,一般地常追溯到北宋的王安石、苏辙诸家的“经义”,南宋陈傅良诸家的“奥论”内容也即是“经义”。还有从破题等技术方面,又追溯到“律赋”等文体。还有从明代篇后用“大结”,借发挥经义引到陈述、评论政治问题,又牵涉到“策问”等等。不过通常意义上的八股,就是始于明初的。为了更好的欣赏典型的明代制艺,这里只分析明中叶以后的标准八股文。
八股时文之设,本来就是为全面考察士子对经义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文辞的提炼能力,并进而选拔优秀的人才入仕朝廷,执掌政权,因而只求全面考察士子之功力,并不求其能够传扬文名。如此要求之下,制艺有许多苛刻的要求,其破题、承题、起讲、八股四比、大结都有一定的程式,且极为苛刻,以致清代以来一直有人谈八股色变。不过,由于明代文教千古第一,客观上,许多明代八股文即使在文学上也是上乘之作。本文只求把明代制艺佳作呈上,大家共同欣赏,品味这古今中外最妙不可言的文学奇葩。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明代先贤的文章奥妙,这里先将制艺的基本格式介绍一二:
制艺的题目,按规定只取自四书。考官任取四书的某一句或一段,这就是题目了,显然,接下去的正文自然就是考察学子们对该段经义的理解了。因而按规定,制艺的正文第一句必须是所谓的“破题”,破题,通俗的理解就是分析题目:本文主要讲些什么。八股文的破题,规定只用两句。也有三句的,多半是有一个长句中有略顿处,像是三句的。这两句主要是概括题义、解释题义,但又不能直说题义,作得好的,常是既透彻又概括。很长很复杂的题目,要用简单的两句把它点明;短到一两个字的题目,也要用比题字多几倍字数的两句话把它说透。破题是作时文的首要,好的破题,往往有一种只可意会的妙处,如以“子曰”二字为题,破题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是不露题目一字而把“子”(孔子,至圣先师)、“曰”(孔子所说,至理名言)二字说得不但非常透彻,而且绝对不能移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最标准的破题了。破题之后是承题,承题就是承接破题要点,再加以补充说明,使论点更加明暸、圆满。如题目“不以规矩”,破题云:“规矩而不以也,惟持此明与巧矣。”其承题则云:“夫规也、距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持此明与巧矣。”。承题一般以三句为标准。
接着就开始起讲了。正如《明史·选举》所言的“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其“代古人语气为之”,就是假设你就是孔子、孟子,人家问你这句经文怎么解?你怎么回答?有人比喻说这个就像演戏,其实也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也因为这个,八股文中不许出现孔孟以后发生的典故,这个是个附带要求了。一般可以“若曰”开头,“孔子就是像这么说得”,云云。也可以用意谓、且夫、今夫、尝思等字,看个人的风格了。“若曰”后面可以跟一段散文,多少句数并无定法,可以任意伸缩。
起讲以后就是真正的八股四比。股、比,是专有名词,其实就是对联而已。一比就是一对对联,而一段上联或下联就是所谓的一股了。也有的时文只有六股,不一定都是严格的八股。至于每一股的长短,原则上没有限制。不过,要讲清题目,还要以对联的形式写,这个难度就很大了。而且当你信手写完其中某一大段后(相对容易些),就要把上面这段文章当成上联,严格的配上一个下联,这就相当的困难了。明人说写四六文似难实易,而时文似易实难,就是这个道理。也因为这个,对联在明朝相当兴盛,并一直延续至今。而对联不就是八股的一部分吗?八股,就是四幅对联啊!从对联这个意义上看,假如我们并提唐诗宋词明八股,是很有道理的。
写完八股(就是四幅对联,当然,对联间也可以插入些过渡字句,谓之过接),然后就是收结了。可以简短几句话收结,也可以是长篇大论,就是所谓大结。如此,一篇优秀的制艺就写好了。
好了,现在我们掌握了明代制艺的写作方法,就可以真正欣赏明代先贤的时文佳作了。
王鏊《百姓足,孰与不足》(论语·颜渊)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间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
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
吾知
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
饔飨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费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君子之于学,贵有其质而必尽其道也。
盖质非威重,所学必不能固也。然道或未尽,亦岂能有成哉?
昔圣人之意若曰:君子以自修为学,而必以威重为先。
若言动之间,浮薄轻佻,既不足于厚重;
则应酬之际,粗率慢易,亦不见其威严。
虽曰学以明善,吾知其若存若亡,未必服膺而勿失也;
虽曰学以复初,吾知其随得随失,未必力行以求至也。
盖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有其质者斯可以从事于学矣。
学之道奈何?
惟诚乃善之基也。存诸心者,必忠信是主,不矫伪而无物焉;
惟伪乃恶之门也,发于事者,必忠信是主,不欺诈而无实焉。
取友所以辅仁,友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矣,故所友必求其有益,岂可泥交而苟合乎?
改过乃能入德,过而惮改,则恶长而善微矣,故有过必勇于自治,岂可畏难而苟安乎?
此皆学问之道所当自尽,而威重之质所由以成者。君子其亦知所务哉!
圣人论学,内外相须,而其功不可缺;终始相因,而其序不可乱,可谓密矣。

王守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故言此以示之。
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植天下之大闲;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以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彼有所不屑也。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
彼之所为者,惟以
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当国家倾覆之徐,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
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体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是其
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
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
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

陈子龙《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无后世之名,圣人之所忧也。
夫一时之名,不必有也,后世之名,不可无也。故君子不求名,而又不得不疾乎此。
夫子若曰:好名者,人之恒情也。故下士求名,人亦不得以为躁,但我恨其急一时之名,而非千秋万世之名耳。若君子则知所以审处于此矣。
以为一时之名,自我为之,而其权在人,苟我之聪明才力,注乎名则有名,而皆倚人以为重,盛与衰我不得而知之,而此名而名者也;
千秋万世之名,自人为之,而其权在我,苟我之聪明才力,注乎名未必有名,而常修己以自立,高与下我将得而定之,此名而实者也。
名而名者,无之在于未没世之前,君子岂可以徒疾乎?
名而实者,无之在于既没世之后,君子岂得而不疾乎?
人之生也有爱有僧,故有幸而有名者,有不幸而无名者,至于身没之后,与其人不相接,则不可曰爱憎之所为也,而寂寂者竟如斯,则将何以自异于里巷之子耶?人之生也有失势有得势,故有幸而无名者,又有不幸而有名者,至于身没之后,与其时不相及,则又有非得势失势之可论矣,而泯泯者遂如斯,则又何以自别于草木之俦耶?
人之贵乎荣名者,贵其有益生之乐也;君子之贵荣名者,贵其有不死之业也。死而无闻,则其死可悲矣;死而可悲,则其生更可悲矣。是以君子抗节砺行,唯恐不及耳。人之以为没世之名者,是我身后之计也;君子以为没世之名者,是我大生之事也。死而无闻,则其死不及忧矣;死不及忧,则其生大可悲矣。是以君子趋事赴功,惟日不足耳。
人但见君子之为人也,誉之而不喜,毁之而不惧,以为君子之忘名也如此,而不知有所甚不忘也;不大言以欺人,不奇行以骇俗,以为君子之远名也如此,而不知有所甚不远也。
盖有大于此者而已,有久于此者而已。若夫营营于旦夕之间,是求速尽者也,好名者岂如是乎?

中晚明还有不少狂士戏作游戏八股,最著名的就是唐伯虎的这篇《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或疑后人伪托,不过该文出自晚明,到清初曾经尤侗润色则无疑)。题目摘自西厢记,于是就以张生的口气来若曰,全文如下:
想双文之目成,情以转而通焉。
盖秋波非能转,情转之也。然则双文虽去,其犹有未去者存哉。
张生若曰:世之好色者,吾知之矣。来相怜,去相捐也。此无他,情动而来,情静而去耳。钟情者正于将尽之时,露其微动之色,故足致人思焉。
有如双文者乎?
最可念者,啭莺声于花外,半晌方言,而今余音歇矣。乃口不能传者,目若传之。
更可恋者,衬玉趾于残红,一步渐远,而今香尘灭矣。乃足不能停者,目若停之。
惟见盈盈者波也,脉脉者秋波也,乍离乍合者,秋波之一转也。吾向未之见也,不意于临去时遇之。
吾不知未去之前,秋波何属。或者垂眺于庭轩,纵观于花柳,不过良辰美景,偶而相遭耳。犹是庭轩已隔,花柳方移,而婉兮清扬,忽徘徊其如送者奚为乎?所云含睇宜笑,转正有转于笑之中者。虽使觏修?于觌面,不若此际之销魂矣。
吾不知既去之后,秋波何往。意者凝眸于深院,掩泪于珠帘,不过怨粉愁香,凄其独对耳。惟是深院将归,珠帘半闭,而嫣然美盼,似恍惚其欲接者奚为乎?所云渺渺愁余,转正有转于愁之中者。虽使关羞目于灯前,不若此时之心荡矣。
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转之不能忘情可知也。以为有情耶?转之不为情滞又可知也。人见为秋波转,而不见彼之心思有与为之转者。吾即欲流睐相迎,其如一转之不易受何!
此一转也,以为情多耶?吾惜其止此一转也。以为情少耶?吾又恨其余此一转也。彼知为秋波一转,而不知吾之魂梦有与为千万转者。吾即欲闭目不窥,其如一转之不可却何!
噫嘻!
招楚客于三年,似曾相似;
倾汉宫于一顾,无可奈何。
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撩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也,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

入清以后,由于文字狱的压力越来越大,士子作文也越加拘谨了,随着乾嘉考据一派的兴起,作文解经变成训诂小学,明代制艺文章的风骨就再不复存在了。而由于八股出题限制于四书,四书的有限文字,到清代乾隆时就基本用尽,几乎所有的章句都有了现成的范文,这时的满清统治者不思扩大题源,或另易题材,反而越来越多的出些断句不通的题目,什么“王速出令反”(《孟子》有“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什么“君夫人阳货欲”(“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是《论语·季氏》的末句,“阳货欲见孔子”是《论语·阳货》的首句),就根本荒唐无比了。这类“截搭题”在满清中后期的大量出现,标志着有明一代辉煌的制艺文章经历了康乾时期的回光返照后,无可奈何的衰亡了。
郁郁乎文哉,赫赫我皇明!

                          苍鹰(cyjn)
                    共和国五十九年,丁亥正月癸卯

参考书目:
梁章钜《制义丛话》
徐健顺《名家状元八股文》
启功《说八股》
邓云乡《清代八股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0 21: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假在家里无意间浏览几本八股文的选集,结果发现其精妙不可言语,于是再三品读明人的制艺佳作,深为其吸引.
独乐不如众乐,于是就写了本文,献于学友!
首发天涯: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62130.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2 10: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顶顶苍鹰老兄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7: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谢谢泓MM,激动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3 09: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它最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3 09: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被废弃了吗?

我怎么觉得是发展、升华了。

不信请看新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3 09: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醉乡常客2007-03-13 09:25发表的“”:
被废弃了吗?

我怎么觉得是发展、升华了。

不信请看新闻~
哈哈,八股与时俱进了~~
不过,中国的考试也是一门艺术,从八股文章中就可以寻觅到一些门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3 21: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它最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八股文只是一种考试文体,其重点是考核士子的经义和文辞,说它一无是处就过了.就像我们也做物理习题,难道那些习题就都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模型吗?
而且明朝科举也不只是八股文,以秋闱为例,八月初九第一场考经义,考核士子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文辞的能力,仅这天考的是八股文.八月十二第二场,试论、判、诏、诰、章、表,就是公文写作.八月十五第三场,试策论,就是考察士子的政治能力.按明朝人的说法,资质才华是平时积累的,到临考的时候再把八股文的格式熟悉下,就足够了.因而八股文也被称做敲门砖.平日里士子更多的精力是花在熟读各种书籍以增加自身知识,遍交天下朋友以臻进个人修养,至于平时的习作,也多是练习拟写诏书、奏章这些公文上,并不是八股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4 00: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苍鹰兄教教请教

单就考试文体来说, 清代的八股文与明朝的有没有分别?
清代的前或中期士子对八股的看法与明代有没有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4 09: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acdacd2007-03-14 00:41发表的“”:
向苍鹰兄教教请教

单就考试文体来说, 清代的八股文与明朝的有没有分别?
清代的前或中期士子对八股的看法与明代有没有不同?
提问相当犀利,也正是偶想打听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4 10: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给8 楼加个威吧~~~~~~~求求亲啦R兄~~~~~
不管是谁,也不论字数,水平贼高的,包括提问都应当的啊。这是学术问题,偶赞同!
苍鹰 兄,你尽量答复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4 1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hong2007-03-14 10:19发表的“”:
请给8 楼加个威吧~~~~~~~求求亲啦R兄~~~~~
不管是谁,也不论字数,水平贼高的,包括提问都应当的啊。这是学术问题,偶赞同!
苍鹰 兄,你尽量答复呀》》》   
-。。-同一版面的版主之间打分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感谢泓姐的呼声。我们是革命委员会的三个火枪手呀~~:)
期待苍鹰兄的美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4 11: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7楼的一个链接:什么叫八股文?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20904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4 11: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谢谢acdacd斑竹.也谢谢泓MM....爱死你们了     
单就考试文体来说, 清代的八股文与明朝的有没有分别?应该说,八股文的具体格式在明朝中期就已经定型了,就像上面我的引文一样,中明的王鏊的文章具体格式跟晚明的陈子龙并没有多大不同.清代也是延续明代的格式而已.
不过明朝时民间结社风气极盛,名气大的社党的文风对朝廷考官的评分标准影响很大,使考官不得不屈从民意,这就是所谓的"嘉靖以后,文体日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总结了明朝成化间八股的具体格式后,感慨的说:"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今之为时文者,岂必裂规偭矩矣乎?"说明当时文体的变化何等之快.看上面陈子龙的文章,只有6股齐全,另外还有两长联,尽管不很严格.与王鏊费宏的格式略有不同.
而清朝禁止民间结社,禁止生员议事,于是民间对文体的改良结束了.清代八股严格的遵守顾炎武总结的成化文风,近300年不变,这与明代活跃的民间制艺文风形成很大的差别.更重要的是,清朝乾隆以后,有限的四书章句几乎都被考过了,这时的满清统治者不思扩大题源,或另易题材,反而越来越多的出些断句不通的题目,不通的题目下,还能做出怎么样的文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4 11: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一篇明吴县人王鏊应科举状元之作

殿试题:问治天下之道  明嘉靖已丑科


臣对:臣闻帝王之致治有覆天下之仁而以不费为施,有周天下之智而以不劳为用。施不费而后顺时鼓舞之权行,用不劳而后宪天聪明之实尽。尽聪明者存乎诚,诚无疑矣,妙鼓舞者存乎变,变无方矣。无方而显作用于旁行,仁之发也,以天下之才尽天下之故,得天下之故神天下之化,夫何费之有!无疑而别贤否于遗,智之运也,以天下之公为一人之度,廓一人之度达天下之情,夫何劳之有!是故诚以基智,智能以广仁仁以尽此,化以格天,天顺而时,化和而理,仁广而通,智睿而辨。非夫先天而不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者,其孰能与于此!故仁而不得其要,必纷错而弥文,智而不本于诚,必穿凿而任术。弥文之弊,泛而寡效,任术之弊,察而不弘,天下之事废者多矣,是故帝王存之为湛一之本,举灾害为易简之善,明而先觉,而久大,盖其所执事而所尚者审故也。是以天地可位,万物可育,气化太和,灾诊不作,其目下一贯之理,显微无间之机乎是做仁智合德之谓“圣”,志气交感之谓“通”,天人同归之谓“治”。是说之不明也亦久矣。古人之言曰:“上”好有言之君,则下必有尽言之臣。又曰“益志广德,莫善于问,乘事演道,莫善于对。”臣愚恭遇陛下精明纳言,得其时矣,观时势之敌,究恢济之本,极理要广说,广德业之规,臣非其人也,而窃有志焉,敢不敬述所闻以对。

惟天生民不能无欲,欲之不制乱之成也,苟非至德,大道不行。故夫德合天者谓之“皇”,德合地者谓之“帝”,兼乎三材,足以叙伦尽制者,谓之“天子”。故亶聪明为元后,而佑下民也作之君师。子夏问孔子以民之父母,孔子曰:“四方有败,必先知之,一人而定四方者君也。”是故天者立君之命也,君者立君之命也,君者立民之命也,裁成之道,铺相之宜,所自成也,典礼之衷,命讨之权,必有归也。安民非君之责乎?势一而后定于义,我何分而后详于,是故惟王建国,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立民极也。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以奉天道也。此则共济之义,大公之制也,官人非君之助乎?然地远则德未易遍,情异则化未易齐,求万姓之咸休至难也。听言则易于匿情,尽实则乘于广容,求九德之咸事至难也。然臣尝求之矣,四凶之恶未著也,尧不逆探其奸,元凯之善未著也,尧不责备其用,是道也,其知人要乎?黎民敏德,在臣工之克艰,帝力不知,由百僚之师师,是道也,其安民之要乎?然而当时病其其难者,思日孜孜之心,后世之弗逮,忘其有事者也。念不念之间治忽因之,其亦可畏也哉!仰惟陛下即位以来,务学求理,敬慎夙夜,不遑宁处,求直言以广听纳,除冗役以划蠢害,谨鹭爵以简任吏,严章法以辨优劣,其于用人可谓谨埃。免杂租以重邦本,发余帑以苏对艰,减贡献以节浮费,明冤狱以行钦恤,其于抚民可谓至矣。是宜海内兴富足之歌,天下乐有年之颂,朝著崇相让之风,郡邑尚承德之美,而休毕集,嘉气聿畅矣,夫何近年灾故迭见?旱魃肆虐,千里相继,淫潦损苗,逾时不止,白虹示警,星变上现,气四昏。夫天人之应自古不诬,气数之说菲经之训,故曰:“圣王在上,日月上薄蚀,星辰不悖,雷发不震,雨雹不为蓄,”一气之流行故也。今也仰窥晷度,俯考玑衡,岂惟圣明虑之,至愚如臣亦宜疑之矣,然尝延询博访,近察远闻,而知斯民之困也。仓箱无卒之储,田里无口分之业。耕获未已而称贷复行,亦有收不以时,如苏异之虑者矣。播种已施而券契辄易,亦有欲亟其死,如陆贽之忧者矣,或病于赋税之增,或困于徭役之扰,至于灾异之地,犹失抚字之方 。栗烈不免于悬鹑,原野谁矜夫蒙袂,是以流离载道,转相嗷嗷,攘劫为生,益见糜败,边尘稍动,僵仆满目。夫天心之仁靡不欲其相养以生,而民之司牧,乃忍视其转死而不救,知人之道可不重省乎哉!陛下之睿思既有洞烛其弊矣,臣也复何所言。

伏惟圣问有曰:“官非其人以虐民”,臣不敢谓无是也。盖古之仁也,禄不计其厚薄,职不计其大小,惟以尽分为贤,不以年数为限。今也上无责成之心,下有苟安之幸,善政未必行,能声未必著,累日积资自可叙迁,是安得不以利为利也,陛下有以处之乎?圣问有曰:“贤与不肖进退倒置,”臣不敢谓无是也。盖古之仕也,进以实德不以空言,故静言如梵,不得长奸,有能如鲧,犹谓方命。今也听其辞说,无以证其素行,取其才艺不复稽其道术,是安得不以不肖为贤也。陛下有以辨之乎?以劝惩言之,古这课绩也,日有日成,月有月要,岁有岁会,故不紊也,今给由之一制,还有视为文具而以情毁誉者乎?是赏罚无可考矣。以选任言之,古之进贤也,官长自举其僚属,荐辟不避乎亲故,皆以情也,今铨衡之法,亦有故遗所知而远绝嫌谤者乎?是公平有所碍矣。四患不除,则庶理不得;庶理不得,则群贤不登;君贤不登,则处置失宜,而百姓无赖。是故应潢池多弄兵之警,沿边无固守之防,以此立国,则国运不泰,以此制民,则民纪弗宁。夫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信乎感应之道,察乎机缄之萌,是安得不来宵旰之忧而切多士之问也。然臣以为知致弊之由,则必有救弊之方,病经源之郁,则必有更化之道毋亦于知人者而加之意乎?臣亦不敢为近世苟且之见,习熟之说,以负陛下之诚意,请揆其本而论之。

夫“天聪明,圣时宪”,古之训也。然天之聪明可度也,有德则降祥有恶则降殃,大以成大,小以成小,各因其宜而未尝有为也,各尽知人君之度矣。舜为大智,隐恶而扬善,谦之受益,能虑以下人者也。圣贵改过,不保其往,诚于取善,无不可师,在协于克一而已。是故虚心以应之,下已以待之。水澄则妍*自见也,衡平则轻重自伦也。必以形迹观人,则不可以尽人,必以法制绳人,则不可以服人。而况人心至神,无感不通,上之好恶靡不审,上之情伪靡不知,示之以诚,犹恐其渝,示之以疑,弊将安极。已未信而欲人之信已,不可得也,人弗信而欲其惟志之从,亦不可得也。今以虞度之私,而视圣人问察用中之心为何如哉?虽然此其本也,概举其端,则教育不可不端也,选举不可不慎也,考课不可不慎也,考课不可不精也。而三者之中,教育又其大端也。欲端教育,在于正道术之习,重师儒之贤。欲正其习,则祖训所谓“一以记诵为能,卒无实用”者可戒也。欲举其师,则祖训所谓“必求端人正士,以为模范”者可行也。敦本而尚质,先德而后艺如是而教有不成乎?欲慎选举,在于谨资格之弊,崇德行之科。谨资格也,则当鉴裴光庭混淆之失,崇德行也,则当用程颐荐达之议,而又止奔竞之风,重廉耻之节,如是而选有不当乎!欲精考课,在久贤能之任,明赏罚之权。久任则仕怒。所谓“辟亲史长吏转为郡守,有绩则进时爵加秩”者可法也,明权则傅嘏所谓“君志定,国体崇,而后贵其成”者可取也,如是而课有不精乎!然而数者之要,非秉聪明之德不能行,宪天之说,无亦所当致省者塞乎?既能知人,则安民者举而措之耳。然道有升降,政由俗革,法不变则道不融,制不新则化不显,兼以时久则穷,事烦则驰,俗玩则弊,势积则屯,守其帮必滞而不通,反其源斯顺而可达。是故作其倦怠,不可无劝相之道。一其趋向,不可无防范之规。刚克柔克,因人而施也,尚质尚忠,与世相成者也,此可以观时矣。时未至而求之太骤,则易至于用智,时已至而行之无渐亦不谓之适宜。故观其会通,顺酬酢,以为当官之法,固可尽其才能,以为责效之期,尤当易于底绩。今习于惰逸,昧于物情,执一定之迹,应无穷之变,岂所以振皇纲而宣德意者乎?虽然此其本也,概举其端,则东南有可耕之从而无其地,西北有可耕之地而无其法,旷土隙田之未治,晁错之所忧也,凿源灌渠之有法,召信臣之所行也。臣又闻因旱得雨,皇祖犹悯其伤苗,乃免田租。今则善政置诸废阁多矣,无亦以实意行之乎?西陕告饥请粟,而皇祖倍*予,且令速发。今则虽有急请,稽延岁时久矣,无亦以便宜处之乎?田无定分,贫富不均,略为检制可也。赋有巧算,虚实莫究,加以清量可也。禁侈靡之风而民自足,黄霸之惠政也,豫储蓄之举而岁不饥,朱熹之良规也。然而数者之要,非达变易之直,不能行顺时之说,无亦所当致省者乎?顺时而不悖,则贤无掣肘之虞,任人而不疑,则癌阎有切实之效,遂饱暖安逸之欲,而无饥寒,盗贼何从生乎?盖不但龚遂之治渤海也。得抚绥攻战之宜,而无败* ,外侮何由至乎?盖不但如充国之在湟中也。生之有道,用之有节,积之有备,取之有制,财用足面衣食富,又不必刘晏之取予而后为善计也。又何患于天心之不格,灾患之不潜消哉!

然圣问于终篇尤有明于王道真实的见之说,以启愚臣之尽言,而且戒谄畏之弊,臣有以知陛下求治理之切,广谋猷之陈,上嘉下乐之情至矣,臣复何所顾忌而不终其义哉!盖闻祖训有曰:“一民未安,犹为未仁一念未诚,犹难格天。”又曰:“人情遇祥则有骄心,遇灾则有惧心,惧则戒心常存,或皆蒙休矣。”呜呼,其殆天人之交,始终之义,安危倚伏之机乎,今陛下灾而惧,因变而警,归过于已,加念于民,是心岂有二哉!此臬陶所谓兢业万几者也,寅恭和衷者也,是知人安民之大原也,万古虚灵不昧之天德也。今之灾变即潜消也,此心之敬戒无时可止息也。孔子曰:“为政在人。”即人之可以安民也,“取人以身”即知人之本于宪于也。“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也者即今日敬戒之真心也。是心也,天得之以清,地得之以宁,圣人得之能使天下和平。是故无有内外,无有远近,浑然与物同体者也,准则变化,皆由此出,清明在躬,可以一贯,谁则无之?难乎其纯耳。圣人之学以纯其心者也,加以意必即非此心,加以固我即非此心其得其失,不假外求,匪思匪为,乃所自得。是故而养之而未始有物,实渊深也,动而慎之而未始不定,实溥溥也。故一念之觉即为诚,一念之放即为伪,达于此为大智,决于此为大勇,而饰外之累不足惑之矣。顺之而运用也,乃为周流之妙,失之而袭取也,乃为执方之行,而似是之非不足动之矣。以此修己,中有主而不杂于二三,以此亲贤,任必专而不疑于可否,以此为裁事宰物之柄,则拟议而穷,以此为事天治民之本,则精明而不懈。学不知心,难言穷理,不能穷理,何以泛应,此一贯之旨也,千圣之传也,百世之经也,愚臣终身学之而未能者也。程子言:“告君之贵诚也,犹钟之音系所感而应也。”张子曰:“试言乃事君第一义,岂可有欺!”臣之微诚何足为献,然亦不敢亡举以陷于自欺,刍尧之虑有补万一,亦大圣之所不弃也。惟陛下审择而力行之,不胜幸甚。臣谨对。  

虽说是戴着镣铐跳舞,却也精彩异常.反观当代,号称思想解放的今天,我们除了汗颜于自己所写的高考作文,还能说些什么,写些什么...


http://post.baidu.com/f?kz=15624407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4 11: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jiang19732007-03-14 11:20发表的“”:
7楼的一个链接:什么叫八股文?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209049.html

这段说的大体没问题,特别是这句"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大道理没错,但细细一想就不很对.我们现在学习物理,力学,不是也要做许多斜面滑块模型吗?这些模型跟现实世界完全不同,只是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罢了.八股也是这样,套用儒林外史里面一句话:"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其实跟这个是一个道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4 11: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上提供,照顾新人,鼓励新人发言特奖励一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4 11: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robertchrs版主的鼓励,苍鹰兄才气横溢,通晓古今,弟工科出身,一介鲁夫,还望兄多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4 11: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4楼jiang19732007-03-14 11:42发表的“”:
贴一篇明吴县人王鏊应科举状元之作

殿试题:问治天下之道  明嘉靖已丑科


臣对:臣闻帝王之致治有覆天下之仁而以不费为施,有周天下之智而以不劳为用。施不费而后顺时鼓舞之权行,用不劳而后宪天聪明之实尽。尽聪明者存乎诚,诚无疑矣,妙鼓舞者存乎变,变无方矣。无方而显作用于旁行,仁之发也,以天下之才尽天下之故,得天下之故神天下之化,夫何费之有!无疑而别贤否于遗,智之运也,以天下之公为一人之度,廓一人之度达天下之情,夫何劳之有!是故诚以基智,智能以广仁仁以尽此,化以格天,天顺而时,化和而理,仁广而通,智睿而辨。非夫先天而不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者,其孰能与于此!故仁而不得其要,必纷错而弥文,智而不本于诚,必穿凿而任术。弥文之弊,泛而寡效,任术之弊,察而不弘,天下之事废者多矣,是故帝王存之为湛一之本,举灾害为易简之善,明而先觉,而久大,盖其所执事而所尚者审故也。是以天地可位,万物可育,气化太和,灾诊不作,其目下一贯之理,显微无间之机乎是做仁智合德之谓“圣”,志气交感之谓“通”,天人同归之谓“治”。是说之不明也亦久矣。古人之言曰:“上”好有言之君,则下必有尽言之臣。又曰“益志广德,莫善于问,乘事演道,莫善于对。”臣愚恭遇陛下精明纳言,得其时矣,观时势之敌,究恢济之本,极理要广说,广德业之规,臣非其人也,而窃有志焉,敢不敬述所闻以对。
.......

看格式这个是策论,并不是八股文.正如我上面说的,明朝科举共考三场,只有第一场是八股,而第三场就是这个策论.
王鏊明明是成化十一年探花,怎么变成嘉靖已丑科?这篇文章出自何处,jiang1973兄能告知吗?

PS.明史王鏊传:王鏊,字济之,吴人。父琬,光化知县。鏊年十六,随父读书,国子监诸生争传诵其文。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奇之,称为天下士。成化十年乡试,明年会试,俱第一。廷试第三,授编修。杜门读书,避远权势。弘治初,迁侍讲学士,充讲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4 11: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robertchrs斑竹照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2 19:27 , Processed in 0.19407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