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487|回复: 11

[【文史类原创】] 姓氏与家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6 16: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姓氏是什么?代表什么?

  代表性别吗?不一定啊!一个姓氏,无论男女都可以使用,不是性别的标志。那么代表什么?据俺初步观察,它代表着身份、甚至家族!!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西藏普通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姓氏,美国黑人在解放之前也没有、甚至不可以使用姓氏等等情况,大致可以显示,姓氏其实是有较高身份的标志,社会地位低的人不可以拥有姓氏。中国早期社会也是有地位的人才能拥有姓氏。如果某个原本卑微的人对当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那么当局就可以给他封功奖赏,有时顺便也赐给他一个姓氏。那么赐什么呢?最高级的就是赐予统治者的姓氏,视受赐姓者为同一个家族的人,低级一点点的就是赐予封地,并以封地的名称作为姓氏赐予受赐者。当然也有把官职作为姓氏赐予的情况。后来,随着社会逐渐开化,一些普通人也可以拥有姓氏,取什么为姓氏呢?祖上如果没有达官显贵的,就只好把居住地的地名或居住地的某些地理方位作为姓氏了,甚至把职业的名称也作为姓氏的,如井上、山口、酒井、smith等等。这个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呵呵。
  进入父系社会,随父亲姓氏的做法慢慢流行起来,并逐渐成了人们的习惯和社会的常规。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与力量或权势起作用有关。因为一般来说,从生物学角度看,男性比女性更有力量,因而是力量的代表。孩子随父姓的做法,本身就显示人们在潜意识里对力量的寄托和追求。一般来说,力量往往代表着安全,所以,选择随父姓也从一定程度上表示人们对安全的渴望。
  姓氏既然是身份地位的标志,而后代的人又采用父姓为姓氏,代代相传。这样,姓氏很自然地也就成了家族的标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在他乡遇到相同姓氏的人,对他都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亲切感,甚至视为同宗同族的兄弟姐妹。在历史上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在东西方,待字闺中的女子采用父姓,但是一旦嫁出去,就得采用夫姓了,这一方面表示遵从社会习俗,自己通过婚姻找到以后人生中的安全依靠,哪怕这种依靠只是象征性的;另一方面,更表示融入丈夫的家族。古代的情况不用说了,看看当今的西方社会,女子出嫁后,无论原先自己家族的地位多么显赫,自己嫁出去后,就立马采用夫姓。贵为公主都是这样做的,升斗小民更不用说了。当然,如果离婚或被休弃,女子只好改用娘家的姓氏了。也正因为姓氏是家族的标志,上门的女婿往往要放弃原先自己的姓氏,以示没有二心。[s:2]  [s:2]
  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随着男女平权的价值观和妇女解放的思潮的出现,源于西方的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语言观也进入了中国。这种语言观非常注重男女性别歧视在语言表述上的体现,认为首先应当从语言的象征力量方面来解决男女平等问题,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于是,chairman改成chairperson还不行,chairperson这个词毕竟还有男人的影子,必须改成chair!!第3 人称单数he, she呢?也要改!!里面有个他,改成s/he吧!姓氏呢?更要改了!不该怎能体现妇女得到解放?不改怎能体现妇女结婚后可以不依从男人啊?结婚?可以,但是我不能改用你的姓氏!孩子是夫妻双方共同创造和培养的,不能随他、她爹而姓,随我的姓氏最好了,要不然生两个,一个随你的姓,一个随我的姓。只能生一个嘛,就采用复姓的形式。让你一下,你姓黄,我姓叶,孩子就取姓为黄叶*,如,黄叶生、黄叶珠等等什么的。
  但是…… [s:2]  [s:2]  [s:2]  [s: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7 20: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swell的分析很有意思呀,视角很独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2 13: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封建社会,姓氏代表权力和财富。有高贵的姓氏,可以顺理成章的作高官,或具有继承皇位的资本。
  现今除的权力崇拜者,对那些权势姓氏的追捧,图一己之私外,当权势衰落,以个人能力决定生存,身处平民地位时,姓氏只是一个区别他人的符号。
  当然,排除以女性的姓取名,是对社会最大生产力的否定。因此从姓氏是力量的代表考虑,应该以家庭中强势女性的姓取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7: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姓氏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代表者家族,那么我们现在的人,大可以从现在的姓氏,推知某某姓氏或某某家族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或所处的境遇了。为了避免因姓氏而暴露自己的身份,遭遇不幸的人,往往采用改姓的办法,也就是更换家族的标志,或复姓拆为单姓,或改为别的。“爱新觉罗”这个姓大家并不陌生,与清皇室有关。辛亥革命时,革命党人到处追杀满清的皇室家族。为了避免无妄之灾,不少姓“爱新觉罗”的人都改用别的姓氏。书法家启功就是很好的例证。不过,现在也有人请求把自己已经使用很久的新姓改回去,改成“爱新觉罗”,觉得比较有面子。再比如,现在的“司”姓,就是从“司马”拆分二来的,估计已经有1700年了。当然,也有个别家族受到当局的迫害,含泪接受带有羞辱性质的新姓。如河南有一个地方,全村的人都姓“苟”,其谐音大家都会知道是什么。长久以来,这个姓的后人大都非常郁闷,觉得先人的遭遇不应该继续落在自己的身上。于是集体请命,上书户政部门,要求改为好听一点的,像“敬”、“句”什么的。然而,户政部门就是不理睬,实在令人长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3 09: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家庭中跟父母哪一方姓现在似乎不是很重要了(仅以我们山东一小地方而言),跟女方姓的也大有人在,干脆有人父母姓氏一起上马的也有,姓在当前国人心目中的位置有些变化了。不知是好现象还是不好现象,且听大家谈谈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3 13: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入父系社会,随父亲姓氏的做法慢慢流行起来,并逐渐成了人们的习惯和社会的常规。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与力量或权势起作用有关。”我很赞同swell的观点,众所周知,中国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的偏旁里有“女”,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 ,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比方说史记记载神农氏,即炎帝,姓姜氏。比如说周文王,姓姬。可以这么说,带“女”字旁的姓氏都是比较古老的姓氏。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 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再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权威的丧生,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到了秦汉时代,姓和氏已经成了一回事。而一般老百姓,一般只有名,是不配有氏的。有的干脆连正式名也没有,比如说汉高祖刘邦,大概在家中排名老三,所以当初就叫刘季,后来发达了,才取了个名叫刘邦。女性的地位就更低了,再比如说汉武帝时期皇后卫子夫的妈妈,史书记载叫做卫媪,其实就是姓卫的女子。就是到了解放后,在农村里面,那些什么“王八妹”、“刘三姐”之类的女性名字依然屡见不鲜。
  正如swell所说,“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随着男女平权的价值观和妇女解放的思潮的出现,源于西方的女权主义或女性主义语言观也进入了中国。”
  现在连孩子的名字也要包含双方的姓或者名字,我的小孩就是这样的。有的姓组合在一起还是不错的,比如我有个同事,他姓夏,老婆姓何,生了个女儿,取名夏荷,我觉得挺好。不过有的姓组合在一起就不是很合适了,比如说如果男的姓刘,女的姓皮,硬是要组合,就成了“刘皮”了,这个牛皮还是不要吹的好!
  引用一段话作为结尾,因为我觉得他写得很好:“中国的姓氏,发轫绵远,历史悠长,演绎了社会发展的轨迹,纵贯了五午年华夏文明;而且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含有人类学、人口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伦理学、考古学、遗传学等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剖析和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民族种姓,兴衰更替,繁衍播迁的窗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经久不衰的璀璨明珠。”
  肤浅之见,敬请赐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31 13: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姓氏上曾经过周代这个同姓不婚的朝代,《左传》上也有一些关于同姓不婚的解释,不过同姓不婚在姬受到重视,在商及其遗留宋就常出现问题,同姓不婚这个阶段在历史上实现到那些程度争论挺多。
当时对没有姓有一佳法:占卜……
姓来源还有占卜来的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14: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懂楼上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14: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上面说的写得乱: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是说姓是从出生来,氏其实后来也成为姓,不过在当时还是姓下的分支,是有封土的那些不是大宗的公孙之子开始有的,以其祖父(即公孙之爸公子)的字为氏名的较多。
《左传》昭公元年:“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这妾的姓靠占卜给的,不过说占卜的姓能传下来有些开玩笑了,版主别批评,毕竟那时不可能生子从妾姓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18: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国的姓氏来源也不同,产生也不同,我国的有几个来源是可查的,当然还有一些分支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6 12: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姓之来源确实复杂,也许是专门研究也未必能觅取资料。
录一关于姓的笔记:
“姓”的本义是“生”。如《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先秦时姓和氏不同,均贵族才有,男子称氏,女子称姓。顾炎武《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女子称姓特别重要,女子用姓常有前缀、后缀。前缀如孟姜、伯姬、叔隗,是排行;如晋姬、武姜、文赢,是夫家的采邑、谥号。后缀如孟母、赵媪等。
《左传》的“姓”约有22个:妫、姒、子、姬、风、赢、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隗、漆、允等。
汉代以后,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史记》中姓有几大类
带女字旁的:娰、姬、姜、妫、赢等。
以自然物:如马、牛、龙、柳、梅、李、叶、林、云、江等。
以封国、采邑、职官、爵位等: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司徒、司马、司空、宰、上官、王、侯、公孙等。
以地名或职业等:姚、东方、西门、东门、东郭、百里、欧阳、陶、巫、卜等。
以族号、谥号等: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等。
北宋钱塘无名氏编的《百家姓》,收入502个姓氏。
明代吴沈等编的《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
今人阎福卿等编的《中国姓氏汇编》,收姓氏5730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1 12: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根据,在加上举例,什么山口,酒井,要有中国姓氏的,权当欣赏僖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4 03:46 , Processed in 0.34590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