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82|回复: 0

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25 15: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在逐步增大。为了使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促进作用,就需要对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进行分析。本文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年数据,分析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三次产业比例变化的影响;同时结合不同时期外国直接投资在各产业内的投资偏好以及投资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外国直接投资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变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其间外国直接投资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外国直接投资优化了重工业超前发展的畸形产业结构。外资的进入带动了技术、管理、营销、网络等各个方面一揽子要素的流动,激发了国内企业的竞争意识,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然而,重数量轻质量、粗放型的外资引进使资源消耗严重,我国已面临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产业结构变动滞后于需求结构变动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我国经济到了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研究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怎样引进外资,利用什么样的外资更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更高效地实现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目的。
  
  一、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三次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影响
  
  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来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当时农业、轻纺工业和服务业严重滞后,产业结构超越需求结构而超前演进,造成必要日常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产业结构处于较被动的适应性调整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部分行业由短缺转为过剩,出现了短缺与过剩共存的局面,此时的产业结构也由适应性调整转变为战略性调整,加大了对外商投资行业的引导。
  
  1978年,我国三次产业的GDP构成为28.1:48.2:23.7(见表1)。1979-1991年期间,即我国外国直接投资的起步和发展阶段,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小,且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跨国公司处于了解市场阶段,我国与世界经济的接触以贸易方式为主,到1991年我国三次产业的GDP构成演变为24.5:42.1:33.4。
  
  


  
  1992年以来,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变化,我国市场的巨大潜力逐渐为外商所认同,众多跨国公司纷纷前来投资。我国外国直接投资在经历高速发展阶段(1992-1995年)之后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自1996年开始年实际引进外资金额保持在400亿美元以上。特别是我国人世以来,实际引进外资金额已连续4年增长,且于2004年突破了600亿美元。随着金额及其规模的增加,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入世前,我国第三产业只有部分行业对外资开放,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投向第二产业。从1992-2000年我国GDP产业构成来看,第三产业的变化很小,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而第二产业比重呈上升态势,2000年我国三次产业的GDF构成演变为16.35:50.23:33.42;2004年三次产业的GDP构成为15.17:52.89:31.94(见表1)。外商对我国第二产业的大量直接投资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加速发展,增加了我国第二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外国直接投资过于集中在第二产业也给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是外国直接投资加剧了我国三次产业的偏差,增加了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难度。从累计数据看,截至2004年,外国直接投资合同外资的68.27%投向我国第二产业,29.79%投向第三产业,而投向第一产业的直接投资仅占1.94%(见表2)。此外,将我国外国直接投资产业分布情况(表3)与我国的GDP产业构成(表1)中的具体数据进行比较,我们还可以看到,1990-2004年间,每年外国直接投资的第二产业分布比例都大大高于其前一年我国第二产业的GDP构成,而外国直接投资的第一产业分布比例始终保持在4%以下,且在1997年以前的分布比例均低于2%。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在我国改革开放前重工业超前发展造成产业结构不平衡的基础上,90年代以来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基本上没有对这一结构不平衡发挥调节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在三次产业的不协调分布,反而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增加了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难度。
  
  


  二是外国直接投资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同构化。陈明森将内资工业与外资工业按照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测算,1985年为0.497,1995年上升为0.824,得出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行业结构分工明显变得更为相互接近的结论,即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产业结构趋于一致。此外,我国许多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现象还很严重。根据《中国产业发展报告(1997)》中的数据显示,从1989-1995年我国产业结构趋同状况有所好转,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在逐步减弱;但从总体而言,问题仍较为严重,1995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中,工业结构相似系数0.9以上的省市自治区达到13个。下面将分别就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三次产业优化升级的正、负面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二、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第一产业的优化升级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外国直接投资开始进入我国第一产业,但是相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言,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第一产业的投资项目少,投资规模小,主要在100~500万美元之间。从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的累计数据来看,截至2003年我国第一产业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项目13333项,仅占总项目数的2.87%,第一产业合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180.36亿美元,占总合同金额的1.91%。从合同金额的相对比重来看,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中第一产业在合同金额中所占比重长期徘徊在2%左右,最高年份1999年也只有3.57%,这与一般发展中国家约20%的比重差异明显。此外,我国历年外国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与我国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形成鲜明的反差。例如1991、2000、2004年我国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为24.46%、16.35%、15.17%,而第一产业在外国直接投资合同金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只有1.8%、2.38%和2.13%。2002年开始,外资农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外商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投资领域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近年来,外商对农业投资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引进优良种植品种、畜牧业养殖与加工和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对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投资也在增加。
  
  总体上看,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第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正面影响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弥补了我国资金投入的不足。第二,改善了我国的生产条件,提高第一产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第三,促进技术进步,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技术和设备,培养第一产业发展所必需的科技人才,缩小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第一产业的科技差距。第四,推动产业化经营,促进沿海一些地方的农业逐步走上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道路,提高农副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业产业结构。第五,外商进行直接投资的同时,带来了国际市场的销售渠道,促进了我国第一产业的外向型发展。第六,外国直接投资进入第一产业后,通过示范和扩散效应使该产业相关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推动该产业的长期经济增长。
  
  借鉴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其他行业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注意到外国直接投资可能遏制某些弱质农业产业部门的成长,同时可能造成农产品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流失。此外,我们必须注意到第一产业的特殊性,即其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较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跨国公司对农业的投资可能会对我国的生物安全、生态环境、人民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三、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
  
  第二产业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开放领域较宽的产业,外国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这一产业。截至2004年,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项目的75%、合同外资金额的68.27%都投向了第二产业。大量外国直接投资集中于第二产业,能够提升该产业的资产质量、设备技术含量和劳动生产率,直接实现对我国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具体来看,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发挥作用:
  
  第一,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的投资结构优化推动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外国直接投资存在行业偏向,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能够直接改变我国第二产业的结构。从工业内部各行业结构分析,外国直接投资具有强烈的行业倾向性。表4即根据2000年底全国38个工业行业数据计算的外商工业企业投资的行业偏向指数。依据表4显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外资行业偏向指数最高,达到3以上,即这两个行业在全部外商工业投资中的比重相当于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比重的3倍以上;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等9个行业,外资行业偏向指数均在2~3之间;此外,12个行业的行业偏向指数在1-2。外商通过新建或并购方式在我国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我国资产增量和存量的改善。由于外国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我国第二产业,提升了第二产业的资产质量、设备的技术含量和劳动生产率,直接实现对我国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
  
  


  从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来看,外商对我国工业的投资结构在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引进外资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方面,外商主要利用我国丰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在沿海地区进行小规模的投资设厂,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加工。1985年“三资企业”高度集中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制品业。进入90年代初期,外商投资由一般加工领域向制造业领域转化,跨国公司逐渐进入我国。以28个主要制造业行业为例,1995年,“三资企业”集中的部门,由1985年集中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7个行业扩张到16个行业,新增行业包括: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工业、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业。到90年代末期,跨国公司大举进入我国工业领域,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外溢效应逐步显现。我国入世后,跨国公司开始全面进入,投资领域拓宽,规模扩大。根据何智蕴的分析,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逐步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转移。如果将2000年外资企业投资偏向数大于1的行业(以38个工业行业为例)与1995年16个外资企业集中行业(以28个主要制造业行业为例)相比较,可以得到新增行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饮料制造业、印刷业记录媒介复制、化学纤维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
  
  此外,从行业要素密集度来分析,投资于我国工业的行业分布在逐步高级化。将不同时期外资企业集中行业与我国工业行业按要素密集程度的分类(见表5)相对照,我们可以发现1985年“三资企业”高度集中的行业中除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属于中度劳动技术密集型以外,其余行业均为劳动密集型。1995年较1985年的9个新增行业中,有4个中度技术密集型行业,其中有2个中度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和2个中度劳动技术密集型行业,其余5个行业为劳动密集型。2002年《吸收外资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及其影响机制分析》报告中外资企业投资偏向指数大于1的行业(以38个工业行业为例)与1995年16个外资企业集中行业(以28个主要制造业行业为例)相比较,新增的7个行业中,造纸及纸制品业和饮料制造业为中度资本密集行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印刷业记录媒介复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为中度劳动技术密集型行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为中度资本技术密集行业。可见,外国直接投资行业分布正在逐渐由劳动密集行业向技术资本密集程度高的行业转移,即外资行业分布在逐渐高级化。
  
  


  第二,外国直接投资通过示范与带动效应推动我国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1-3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仅为9305家,合同引进外资金额则增长了4.5%。卢进勇对此的解释是,很多已在华投资的企业正在追加投资。由于这类投资是由示范与带动效应推动的,其本身具有能够增强企业关联性进而增强相关产业关联性的特点。具体途径包括:①外资企业对已投资企业或其相关企业的追加投资;②该企业对国外同类企业的投资带动;③为该类企业配套为目的的直接投资带动。在实际投资过程中,这3种途径并不是孤立的,往往共同发挥作用,推进我国的行业结构优化。例如,索尼集团近几年在华不断追加投资,新产品的生产和市场投放已基本与日本同步,更多新产品在中国市场首发。2005年4月,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宣布在上海张江设立索尼中国设计工程集团.并使之成为索尼在华的产品设计研发基地,标志着索尼在华业务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第三,外国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同类行业内资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从而促进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下面将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为例,分析外资企业的发展对内资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以及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化升级。现假设,在一定时期内,国际市场上对同类商品的需求波动不大,而只是对同类商品中差异性产品的需求有所变化,即不考虑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波动因素,那么我们可以近似地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反映了该国各行业竞争实力的变化情况。随着有竞争实力的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就会带来一国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所以笔者选择从分析我国部分行业的出口变化情况入手,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情况来看,1996-200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由1996年的8.4%上升到2004年的27.9%。从表6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结构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逐年增加。在9年问,外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中的出口比重由1996年的58.6%增长到2004年的87.3%,推动我国出口结构的优化,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在其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了我国高新技术行业的不断升级,即实现了对第二产业的优化升级。
  
  

虽然表6中的数据显示,外资企业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领域中所占份额在不断增加,即我国内资企业在该行业的出口份额在不断减少,但是从表7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带动下,我国内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在快速发展。1996-2004年的数据显示,内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内资企业总出口的比重呈不断上升态势,已从1996年的5.85%上升到21004年的8.22%,即内资企业自身的出口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升级。我国内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的相关数据(表7)说明,我国高新技术行业的内资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由于技术知识水平以及产品的创新能力提高具有累积的特性,即个人、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是随着知识的累积在逐渐增强的,我国正在逐步成长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未来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是很有发展潜力、很值得期待的。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我国某些行业的内资企业形成了挤出,助长了消费品工业的过度扩张。
  
  第一,外资企业在我国某些行业形成对内资企业的挤出。在外国直接投资促进我国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第二产业中某些行业的增速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与外资企业在该行业中增加值比重较高并存的现象值得我们充分重视。从表8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10个行业中外资企业的行业偏向指数分类均高于l(见表4),即都属于外国直接投资偏好的行业。除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指数高于3,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和纺织业指数介于1~2外,其余7个行业的偏向指数都在2~3之间;且对照表5,这些行业中除了塑料制品业和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属于中度劳动技术密集行业外,其余行业均是劳动密集型。这足以说明,外商投资偏向指数较大的行业中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挤出现象已很明显,特别是进入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挤出现象比较严重。陈明森认为,外资企业的政策过于优惠,使内资企业在与其竞争的过程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外资企业依靠优惠政策排挤内资企业造成了境外资本大量引进,但内资企业却逐步退出,以致造成该行业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政策挤出效应”是这一现象的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投向第二产业,助长了我国消费品工业的过度扩张。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当时产业结构严重不协调,重工业超前发展,而轻工业的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品需求,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投入消费品工业无疑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优化了我国产业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消费品工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港、澳、台地区以及我国的周边国家。由于这类企业投资时采用的是当时比较新的技术,其对国际上较高水平技术的吸收和创新能力有限,没能针对国内居民消费品需求的变化快速调整生产;同时,我国国内消费品生产企业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某些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甚至超过了外资企业,这样就形成了大量企业在消费品工业的聚集,导致其过度扩张,加速了我国部分消费品的相对过剩。
四、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一直在很小的范围内试点,对外资的限制比较多,外商在该领域的投资规模较小。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第三产业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外商对服务业的直接投资发展迅速。据统计,外商对第三产业直接投资项目数占三次产业项目总数的比重,1990年为5.7%,1995年为20.2%,2000年增至22.5%,2004年增加到25.2%。
  
  


  从服务业实际直接投资金额占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来看,表9中数据显示1997-2004年间,除了1998和1999年高于29%以外,其余年份均位于23%~27%之间。这主要是受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我国入世的影响。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第二产业直接投资在1998年和1999年受到较大影响,间接导致服务业所占比重的上升。2001年入世以来,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连续4年增加,服务业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额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第二产业吸引外资的速度高于服务业,服务业占实际直接投资的比重始终在25%以下。可以说,服务业实际直接投资占全国实际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变化情况与服务业开放程度远低于第二产业有较大关系。同时,将表9中的数据与表1中我国第三产业的GDP构成相比较:1997-2004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始终高于 30.9%,而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额占全国实际直接投资的比重始终低于30%。这说明,近几年来,外国直接投资中服务业所占比重低于我国三次产业中服务业所占比重,即我国在引资过程中应该扩大服务业开放力度,提高外商投资服务业的比重,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从表10中我们还可以看到,1997-2003年各行业累计实际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金额在服务业吸引外资总额的比重中,比重最大的为房地产业,占服务业实际吸收总额的44.78%;之后依次为社会服务业21.69%,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0.11%,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9.02%,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10%,其余各行业比重均在1%以下。可见,外商对我国第三产业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存在偏差,大部分集中于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笔者认为,我国目前服务业的外国投资结构与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总体较低,以及不同行业的开放程度不同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还与我国服务业结构水平不高有关。因此,我国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应该努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投资比重提高.推讲我国服务业的结构调整。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服务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发挥作用:一是通过投资结构的逐步优化促进服务业的结构优化;二是外资企业进入服务业具体行业后通过示范和带动作用直接实现该行业的结构高级化。
  
  从我国服务业分行业实际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占服务业吸收直接投资的比重来看,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结构在逐步优化。江小涓认为,我国服务业正处于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比重上升的时期。根据表10和表11中的数据可知,1997年以来,我国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以及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金额占服务业的比重虽然处于波动状态,但基本稳定在一定水平。1997-2003年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2004年有所回升;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所占比重在不断增加。2004年我国服务业外商投资继续增长,结构优化进一步显现。其中对教、文、卫、体、娱和社会保障福利业投资增长2.1倍,对交通、仓储和邮电业增长46.75%,对房地产业增长13.64%,对金融业增长8.83%,对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增长6.28%。可见,外商对我国服务业实际直接投资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会直接促进服务业内某些行业的结构高级化。在服务业领域,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企业在产品设计、技术诀窍、管理技术和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要大于在制造业方面的差距。此外,由于服务业所有的业务都要通过对客户的服务来实现,很难进行技术保密,母国公司与海外子公司的技术水平基本相当,不可能像制造业那样,将“技术水平高”的业务留在母公司。因此,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的跨国流动会产生更明显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推动东道国服务行业内部结构升级。例如,我国保险业在外资进入后打破了原来的垄断局面,外资带来的先进保险技术、管理经验、优质的产品和售后服务,成为民族保险业创新的推动力。
  
  


  外国直接投资虽然在近年来表现出结构优化的特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结构优化,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我国目前外国直接投资还不平衡,房地产行业直接投资仍然占很大比重。同时,随着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在我国建立,我国服务业正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服务业整体发展较为缓慢,规模偏小、集中度低,与发达国家大型公司的差距要大于制造业的差距。外资的进入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挑战,必定会使其受到较大的冲击。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发展较为成熟的外资企业进入,必定会带来内资企业市场份额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内资企业的挤出。从我国开放较早、开放度较大的商业领域来看,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经有40多家在中国“抢滩登陆”。此外,人才的外流在第三产业开放的过程中也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服务业的业务发展需要为客户提供面对面的服务,人才因素成为服务业企业能否具有竞争力的关键。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必然会积极采取措施在我国大量吸纳高级专业人才,造成我国人才外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10:52 , Processed in 0.23756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