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2-23 03: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80年代后“凹造型”一族
80年代后的年轻人正在以你意想不到的迅猛态势崛起,他们不循规蹈矩的成长历程,他们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抓住机会一举成名的传奇故事,他们独特的言行举止和另类的生活方式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他们年纪轻轻便成为众多知名杂志的封面人物……就是这些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懂得打造自己并把握出名机会的年轻人,他们的所作所为羡煞旁人也引来非议。与此同时,“凹造型”这个上海俚语也随着这些80年代后的另类年轻人一举成名,成为评价其中一部分80年代后年轻人的热门新名词。
从韩寒、郭敬明、春树、李宇春这些80年代后年轻人身上,我们发现虽然他们“凹造型”的方式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无论大家的评价是褒是贬,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依然引人注目。让人好奇又惊讶的80年代后的“凹造型”年轻人,他们的真实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呢?
典型语录
“如果每天疼痛,疼痛就不再是疼痛。如果每天抑郁,那么抑郁就是自己制造的幻影。” ——Acosta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聪明绝顶的人,因为有些博士其实见识没有多少长进。” ——韩寒
“你永远也看不见我最寂寞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郭敬明
“我不是那种对痛苦记忆选择忘记的人,我觉得那就是一个疤,而且我还会记仇。” ——春树
时尚语丝:凹造型
凹造型是上海的一句俚语,也写成“拗造型”,原意是指“硬生生地摆出一个Pose”。从“凹造型”的同义词“拗造型”中的“拗”字可以看出,“拗”有“需要花很多力气做很多事情以至于不太自然”的意思,因此“凹造型”这个词多用于形容刻意打造自己的人以及那些善于抓住自身的特点来修饰自己、吸引众人眼球的人。最近,这个词由于被洪晃在其博客中用于评价20世纪80年代后的年轻一代而引发一场大讨论,60、70年代的人大多认为这是个贬义词,而80年代后的人却认为这个词很时髦,对自己是种夸奖,而“凹造型”也成为近日人们谈论的热门关键词。
“凹”之五大特性
十几岁便声名鹊起
一句经典的“出名要趁早”在这些80年代后“凹造型”年轻人的身上再一次得到了验证。他们往往早在十多岁就声名鹊起,其中有像韩寒、春树、郭敬明一样因热衷写小说、行为另类乖张的“文学青年”,还有像Acosta那样因网络博客这个新媒介而迅速走红的网络新贵。他们不一定像其他同年代的人们那样循规蹈矩地读书、高考、上大学,而是有些随着性子过日子,刻意将自己的个性与长处发挥出来,却比别人更早地享受到成名带来的乐趣。
孤傲自我自信爆棚
也许是因为从小作为独生子女,深受父母宠爱的相似背景,这些80年代后“凹造型”的年轻人都有着非常自我的个性,觉得世界上只有我最特别,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候还表现得“目无尊长”。像韩寒曾经在博客上发表一些针对前辈的激烈言论,曾掀起轩然大波。而像郭敬明在抄袭被判定之后拒不道歉,引来众多前辈指责的同时,却赢得了一批同龄人的力撑,可见80年代后这些年轻人的张扬个性。
此外,自信心爆棚也是80年代后“凹造型”年轻人的性格特征,像“赛车手”韩寒对自己的赛车技术很有信心,始终相信自己如果开着车在上海的街道上转一圈,一定是开得最好的那个。Acosta的写作很有特色,他所有的文章只会用句号这个标点符号,然而即使面对专家的批评,他仍然坚持这个写法,因此也被他的拥趸们称为这是一种“即将领导时代潮流的最新流行标点方式”。
物质丰厚自主消费
80年代后的“凹造型”年轻人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因为他们的行为举止特别,更因为他们年纪轻轻就获得了成功,名利双收。从物质上来说,他们甚至一下子得到了常人努力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才能获得的物质生活,比同龄人有更多的钱可以自主消费。
比如春树曾经透露自己家里穷,连上网吧的钱都没有,因此她发誓在20岁之前一定要挣到100万,结果终于如愿以偿,她说这“像个奇迹”。而让她感到“有钱的感觉”是曾经她走进了一家名牌店,看上了一双高跟鞋,4000多元,当时还舍不得买,但是到了后来她为了一次诗歌朗诵会买了一件一万多元的红色礼服也不心疼,还喜欢上了三万多元的欧米茄名表,物质消费也随着名气和收入的增加而水涨船高。然而,许多大人们担心像这样的年轻孩子,成名太快,赚钱太容易,花钱太快,不仅让他们难以体会到赚钱的艰辛,更容易让他们太注重物质享受,因此在成年人的眼中,这些孩子对世界的感知还太肤浅,价值观尚未成熟。
敢于尝试各种职业
当许多同龄人还在大学中继续深造时,一些80年代后“凹造型”的代表们已经踏入了事业全面发展的时期。
像韩寒、郭敬明,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他们的特色是将自己的兴趣发展成为职业,只要自己感兴趣,无论多么困难,都一定会去尝试,而且他们对自我的要求很高,一定要做到最好。韩寒在当作家的同时,还一心一意地做起了赛车手,他并不满足于去年取得全国比赛第二的成绩,目标是问鼎冠军,然后再向更高的目标前进。与此同时,韩寒还成了歌手,出了专辑,即将成为娱乐圈中的新生代偶像。郭敬明也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这个“商业上最成功的少年作家”,除了写作之外,目前还成立了个人工作室,做平面设计、策划出书、设计海报,忙得不亦乐乎,凭着个人的名气,郭敬明的事业发展正稳步前进。
个性第一品位第二
80年代后的“凹造型”年轻人大多是时尚人士,他们注重打造个人风格,密切关注和追逐世界潮流,而随着越来越多80年代后年轻人拥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他们的时尚消费力也日益受到关注。
80年代后的“凹造型”年轻人强调个性,他们可能会喜欢一些时尚界中有些夸张怪异的服饰,比如春树喜欢繁复的朋克摇滚风格,偶尔会将自己打扮得很朋克,虽然有时候看起来很奇怪,却不得不让人赞叹这些年轻人敢穿敢秀的胆量。对80年代后“凹造型”的年轻人来说,个性排第一,品位摆第二,任何缺乏了个性的打扮,即使有再好的时尚品位,在他们眼中也都淡如白水。
名家说“凹”
洪晃(知名人士):
“凹造型”形容韩寒和Acosta再合适不过
“对于80后的作家我基本上不敢发表评论,一来他们的东西我看得太少,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些小毛头屁股后面居然有那么多粉丝,可以群起而攻,把我们这些老家伙开的博客都打关门了,厉害,厉害。今天我是纯属于找死,但是豁出去了,因为我刚在上海学了三个字,用来形容韩寒和Acosta再合适不过——凹造型。”
林姿含(时装设计师):
擅长按照自己的风格和喜好去打扮自己
林姿含说,自己前不久也接触到80年代后的一个年轻人,是在一次社交场合中认识的,第一眼感觉他的举止和穿着打扮都很与众不同,后来经过交谈之后,更发现眼前这个80年代后年轻人思想前卫另类,特立独行,让人印象深刻。林姿含认为,直白是80年代后年轻人的特点,他们想什么就说什么,从不含蓄,有了这样的年轻人,很容易让陌生的场合变得活跃起来。林姿含认为,这类强调“凹造型”的年轻人在穿衣打扮方面更有一些突出的优点,他们很善于总结自己的风格,并按照自己的风格和喜好去打扮自己。这些年轻人关注潮流和搭配,每个人都穿得很有特色。虽然他们的穿衣打扮不能用好或不好来评价,但是他们的确花费了很多心思,单从这一点来看就已经值得鼓励。
袁荣亲(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张扬自己独立的个性应注意把握“度”
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生活环境大体相似,他们是独生子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成长,随着物质的不断丰富以及各种流派的文化思想的冲击,这些年轻人的脑袋中装满了各式各样的想法,并开始懂得将想法实践,做出一些张扬个性的事情。80年代后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思想从封闭到开放的年代,中外文化交流密切,让他们的身上既有中国文化的保留,也能看到许多西化的思想。从这批个性张扬的“凹造型”年轻人身上,可以反映出我们如今身处的这个社会已经进入了个性化发展的张扬时代,这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
从心理学角度看来,拥有张扬而明显的独立个性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要注意把握“度”。这类年轻人如果太以自我为中心,过度张扬而缺少与他人的合作,只能说明这样的年轻人社会化程度不高,在社会人际关系中将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他们为人处世时常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因而可能遭受旁人的非议,并容易受到孤立,这对他们的心理成长来说是大大不利的。此外,还有一些年轻人为了出名,以一些不符合社会普遍规范且低俗奇怪的方式去吸引眼球,这样的个性表达也太哗众取宠。
转自http://www.chinanews.com.cn/other/news/2006/07-27/764706.shtml(比较长未完)
哎,自己就是80的开头,冲锋号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