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402|回复: 16

[征文]七律-幽王买笑

[复制链接]
青埂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4-7-10 20: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史至周幽王千金买笑,诸侯兵车奔走忙忙,而美人褒姒难得一笑,也是一种腐败状。


倾国明丽媚君王,不恤诸侯惫朔方。
车马云幡拥毕至,妃嫔笑靥浅轻扬。
戎狄一路狼烟起,劫掠三都殿宇荒。
兴替何曾先料定,风流千古道黑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11 06: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齿得问一下“道黑黄”何解?
和“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中的是同解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青埂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4-7-11 08: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黑黄在此引申为:是非、长短、优劣等等。愚意以为“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中也是这个意思吧,因为二句相对,经纬(纵横之意)和黑黄(是非等意)是作为对子出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11 13: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倾国明丽媚君王,——“国”是入声字,即仄声,明显格律出错。
不恤诸侯惫朔方。
车马云幡拥毕至,——下三仄(小毛病,可不管)
妃嫔笑靥浅轻扬。
戎狄一路狼烟起,——“狄”又是入声字,又出律。
劫掠三都殿宇荒。——“劫掠”从整句看是动词,与出句“戎狄”名词难称对仗。
兴替何曾先料定,
风流千古道黑黄。


中间两联句式都为名词——名词——名词——动词,句式稍显呆板而不灵动。



绝缘体胡诌,斑竹海涵。另多谢斑竹给绝缘体加威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11 13: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噢,高手过招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11 14: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青埂兄碰到高手了,这样的交流青埂兄幸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青埂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4-7-11 15: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绝缘体你好,你所说乃当今诗坛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我在很多地方都和现在的古诗爱好者们对这个问题有所讨论和切磋,古韵和今韵之争在古诗的写作中造成了是继承还是发展的分歧,你的诗所用为平水韵,在很多字音上和现在有所不同,而我自学古诗开始就主张彻底的古诗今韵,即用今天标准的汉字字音来写作古诗词,至于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我将以前在很多古诗论坛上和那些平水诗家们对这个问题探讨的帖子转介如下:

一、
关于《平水韵》的意见
青埂


……关于《平水韵》,既然适合古代的字音有它当时相适应的韵书及字音规范,那么适合现代字音的韵书也应该适合现代的字音,汉字和字音都是发展的,死抱历史规谶就是不适应时代,诗词是大众的诗词,应该主要去适应大众的习惯,而不是要迫使大家都转而去学会了历史的字音读法再来欣赏我们的诗词,很多古诗爱好者看了古代诗词后很多都没有或者没有完全感觉到古诗的音韵美,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古代的字音读法,这样就限制了具有格律音韵美的古代诗词的美感被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欣赏,既然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为什么反而要抱着平水不放而故意要和现代的多数读者别扭。当然可以说诗词是内心的感受,当然可以不在乎别人怎么去读,但是如果能够使自己的内心所感变成大众的共鸣不是更有意义?

二、
对雪影梅花的几个观点的反驳
青埂



“一来,普通话现在是“今声”,但再过几十年、几百年谁也不能保证就不发生变化,一旦变化则也是旧声矣;”
答复一:君所说确实,现在的今声在未来当然是旧声,难道为了未来就可以不要以现在的汉字字音为基准的诗歌韵律标准吗?那么要是君生于兴盛平水韵的古代也可以以此为由推翻平水韵了,因为那时的字音现在也是旧声了?平水韵或者历代韵书所遵字音在当时都是“今声”,那么它们为什么就可以推翻前代的旧声另立新韵而现在就不可以呢?如此逻辑可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了。
“二,国家提倡普通话与作诗保留入声是两个概念或范畴,诗歌是艺术,与平常说话可以不同;”
答复二:诗歌艺术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意义就在于为大众所理解,如果我们的诗歌与平常说话不同必将脱离普通大众的语言而成为一种只有部分人掌握的特殊艺术,那还能有什么普遍意义?没有普遍意义的小部分人掌握的艺术还能具有多大的生命力?如此诗歌即使具备了高深的艺术手段也不会成为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诗歌,只能会自设障碍拒大众于门外,决不利于我们的诗歌的发展。
“三,……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入声有他的特点,在诗词中有其作用,除此之外,我想保持历史传统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答复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想必君已有深刻理解,保持传统主要问题在保持什么样的传统,普通群众的语言习惯千百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如果还要保持过去的语言传统势必要使今天的语言习惯回复到历史传统中去,诗歌是大众的诗歌,我们是否能够强迫大众接受我们创作诗歌的习惯?我想这是让脚去适应鞋还是让鞋来适应脚的问题。
“ 旧体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保留其原始性还是必要的。如果不喜欢或不习惯用入声,大可如元曲那样再立新体好了,何必非抱诗词这棵老树呢?”
答复四:历代韵书都相对于前代字音而有所改变,它们为什么可以“抱诗词这棵老树”而如今就不行?难道诗词的艺术形式是为了平水韵而单独创设?对汉字今音如此不公可谓君之独创。


这样做当然不是为今韵张目,不过是表示自己的主张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11 16: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争议在此
绝缘体兄何必言谢,“另多谢斑竹给绝缘体加威望:)”版主是按章炒作
可怜石头是打工一族不能与兄唱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11 17: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埂所言古韵今韵之争确是现在旧体诗坛的老问题。
绝缘体也曾在某种唱和表达过自己的意见,总得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初学旧体诗写作者当从平水韵入手。
2,熟悉平水韵,并熟悉旧体诗歌创作的朋友可运用今韵创作,但在发表时最好标明用“今韵”。
3,旧体诗是古人总结出的精致而巧妙的艺术,音韵在这种艺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诗词曲等艺术最初都是与音乐密切相关的,而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与之相配的曲谱亡佚了,那么维持这种音乐美的最有力补充便是诗词音韵、格律的坚持。倘若一首词作出来毫无谱律可言,那何必再冠以古体的旧名呢?
4,入声字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创作诗歌时最好讲究它,因为虽然普通话里没有了入声字但很多南方地区的方言里还大量存在,并具有特殊的音乐美感。比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一首词,全以入声字收,用湖南话或者广东话,甚至是普通话读来,那种凄切呜咽之美都超越了文字,并与文字意思相得益彰。
5,诗歌,特别是旧体诗绝不是大众的艺术,从古至今,诗歌从来就不是大众的。特别是诗,从诗经开始它就是士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的。当然,这种精英化到宋词的之初有所突破,“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是词最初的处境,而到后来的姜夔、周邦彦乃至到后来的清词,词也不再是普通大众的了。想要诗歌大众化,我看是不可能的,只是现在也有许多人是“明知不可而为之”耳。其实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诗歌大众化不了的。当他那着自己认为写的很平白的诗给街头卖小菜的大妈看时,大妈最多说你写的好啊,写的真好啊,她能欣赏你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之真、所运用的词语之美吗?
6,日常生活审美化并不代表诗歌必须日常生活化,诗歌的语言不是日常的语言,同时诗歌的语言也不是为了被大众所理解(若是为了被大众所理解,白话散文要远远强于诗歌语言),诗歌的语言特别是旧体诗的语言是为读者提供一种语言创造的意境,与白话散文的达意、为大众所理解的要求不同,诗歌语言越含蓄,越有言外之意、言外之象、弦外之音、象外之境越是越是好的诗歌语言、越是好诗。
7,什么样的文体有什么样的语言。曹丕说“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不仅仅如此,在诗中又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比如乐府语言可以平白,古风语言崇尚高古,绝句语言讲究,律诗语言重视沉郁。李白将进酒开篇就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样的一种气势只能用歌行乐府体来表达,若是七律“黄河落天走东海”,意思一样,气势却没了。如此例子举不胜举。



写了这么多,你我切磋,求同存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11 18:3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意绝缘体的观点。
近体诗也是从古体诗发展而来。可见诗词格律并非一成不变的。平水韵是经典,但是也只是经典而已。若一味尚古,何不回到古体?只要压韵即可。

而且既然是今人做诗自然默认今韵,到是用古韵的应该注明古韵才对,就象有了近体诗以后古人偶有做古风的都要标注清楚是一个道理。

今人做的是律诗,并不是近体诗,何必定要用平水韵?当然喜欢做近体诗的还是应该用平水韵,但应注明才是。何况古人中也有不为少数的人,提倡不以词害义的。

自然,许多近体诗不仅意境优美,读起来更是一种享受,这是不容否认的,不过今人用今韵,用的好时读起来一样很优美。

门外乱弹,向两位老师请教。不当唐突之处请多包涵。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青埂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4-7-11 20: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只要有古体诗出现的地方就会有新旧之争论,不过这也是必然的吧,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在新旧两派不息的争论之中国家现已颁布新的诗韵标准——中华新韵(十四韵) ,现将其文转如下:(只转相关观点问答部分)

中华新韵(十四韵)

            《中华诗词》编辑部

                前   言

  中华诗词学会《21世纪初期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指出:“为促进声韵改革和推行新声韵,很有必要组织学者、专家尽快编出新韵书。新韵可先出简本,以应急需,然后在简本试行的基础上再出繁本。”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铁青在今年8月第十七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及9月中华诗词学会济阳工作会议的主题报告中指出:“《21世纪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提出以普通话作基础,实行声韵改革。这是从语言发展现状出发,获得最大诗词效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必要措施。《中华诗词》杂志去年公布了两种声韵改革简表,一边试行,一边听取意见,准备经过认真研究,综合为一种试行简表。”

  据此,《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对去年公布的两种简表以及诗词界传用的几种简表,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和归纳,征求了一些诗词作者的意见,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以下简称《简表》)。在此基础上,又邀请全国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专门进行座谈,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参考和借鉴了现当代音韵学家对普通话音韵的研究成果。现将《简表》正式公布试行。

  下面,对于这个简表制定时所考虑、所参照、所依据的几个原则性的问题,向读者做一简要的说明。

1、韵部划分的依据——普通话

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

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麻波皆开微豪尤,寒文唐庚齐支姑。为了便于记忆,可用两句七言韵语来代表14个韵部:中华诗国开新岁,又谱江涛写玉篇。

  2、韵部划分的标准——同身同韵

用《汉语拼音》注音,韵母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韵母中开头的i、u、ü,称为韵头;韵头后面的元音部分称为韵腹,它是韵母发音的主部;韵腹后面的辅音部分,即n、ng,称为韵尾。韵腹和韵尾全称韵身。

有的韵母没有韵头,只有韵身。有的韵母没有韵尾,韵腹即是韵身。显然,韵身相同的字,发音取同一收势,读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因而是押韵的。

所谓“同身同韵”,即是将韵身相同的字,归于同一韵部。这样就使音韵划分有了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和尺度,从而使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考虑到汉语拼音使用英文字母时的具体情况,在判定“同身”时,对个别具体情况有所调整。

用《注音字母》注音,韵头称为介母,没有韵尾,韵母即是韵身。韵母相同,自然同韵,同身等韵就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3、平仄区分的原则——只分平仄,不辨入声

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 不再区分入声字。

  这样,每个韵部实际上自然分成了平声、仄声两个部分。用入声韵的词牌,用新韵时改用仄声。

  为了同时使用《平水韵》时更加方便,在每个韵部的后面标出该韵部平声字中所含的原入声字。仄声部分中的原入声字不再标出。

  4、多音字的归属原则——音随意定,韵依音归

对于多音字,根据其不同的读音,分别归属于相应的韵部。在使用时,根据该字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确定其读音,从而确定其所属韵部及其平仄划分。

  5、与旧韵书的关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

创作旧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为了便于读者欣赏、便于编者审稿,使用新韵的诗作,一般应加以注明。

  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但这并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这就是“今不妨古”的原则。而且,即使使用新韵,也可以使用比《中华新韵》更严、更细的韵目,这就是“宽不碍严”的原则。

我们认为,声韵改革是一件大事,不是一蹴而就的。《简表》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通过一个阶段的试行,还要进行修订和完善。希望这个《简表》能够对广大诗词作者和爱好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希望诗坛能够涌现出一大批使用新声韵的好诗,这是我们公布这个简表的根本目的。
  
中华新韵(十四韵)韵部表

一、麻  a、ia、ua
二、波  o、e、uo
三、皆  ie  üe
四、开  ai  uai
五、微  ei  ui  
六、豪  ao  iao
七、尤  ou  iu  
八、寒  an  ian  uan  üan
九、文  en  in un  ün
十、唐  ang iang  uang
十一、庚  eng  ing  ong  iong
十二、齐  i er ü
十三、支 (-i)(*)零韵母
十四、u  
  

关于诗韵改革几个问题的解释

  近年,诗韵改革的文章大量发表,各种新韵书、韵表相继出台,在旧体诗坛引起了波澜。欢呼称赞者有之,批驳探讨者有之,忧愁焦虑者有之,有人也提出了一些疑问。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有些同志对中华诗词学会提出的“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未能全面理解和把握,造成了一些不必 要的疑问和按比。本文拟就常见的几个主要问题,做一简要的解释,以期有利于诗的改革的顺利进行
  问题一:“怎么能取消《平水韵》呢?”
  诗韵改革不是要取消《平水韵》。学会方针中“知古” 的“古”字就是指的《平水韵》。“双轨”中的一轨,就是指的《平水韵》。诗韵改革是要“允用新韵”,提倡新韵,由“单轨”变为“双轨”。千万不要一谈诗韵改革,便以要取消《平水韵》。
问题二:“《平水韵》已是历史定论,怎么能用今韵去修改平水韵呢?”
诗韵改革也不是要改《平水韵》,而是要改只准用《平水韵》的“单轨制”,建立新韵,“双轨并行”。至于《平水韵》本身有无需要修     订完善之处,那是另一个问题,不属于诗韵改革的范畴。
  问题三:“不学《平水韵》,不懂入声字,怎么能读懂古诗呢?”
  诗韵改革不是要“改掉”《平水韵》,更不是要让大家用今韵去读古诗,而是要建立以普通话为基准的新声韵系统。“知古”就是要      学习《平水韵》,懂得入声字。不但如此,为继承古典诗词的传统,还要精研《平水韵》,精通入声字。所谓“倡今知古,双轨并行”,就是这个意思。
  四:“既然双轨并行,古韵有《平水韵》,今韵有《新华字典》。《诗韵新编》,已经够用,还编什么新韵书”呢?”
  《新华字典》是字典,不是韵书。它按拉丁字母的顺序编排,因
而基本上是按声母编排,而不是按韵母编排的。《新华字典》只解决读音问题,不解决韵部问题,因此,它起不了韵书的作用。用它作为韵书使用,显然不合适。《诗韵新编》对韵部的划分仍有需要完善之处,而且通押近于《十三辙》,与韵部划分交错,使用多有不便。
问题五:“不依平水韵,算什么旧体诗呢?”
旧体诗的标志并不仅仅是韵,而是体式,风格、神韵等诸多方面。韵仅仅是其中一个形式因素,而且不是决定因素。《平水韵》,是以宋音为依据划分的。时过“音”迁,代有新韵,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其实,古和今是相对的,《平水韵》对于宋以前的古音来说,也是“今韵”;与《诗经》《楚辞》,相去甚远;即于唐韵,亦多异处。难道宋以前的诗词,就不算旧体诗了么?
  问题六:“新的韵书,必须划分入声韵部。”
  新韵必须以普通话为依据。普通话里已没有了入声字,怎么能出现入声韵部呢?
问题七:“现在很多地方方言中还有大量入声读音,入声也应算今声,理当入今韵。”
方言不能作为国家、民族的代表语言。即如《平水韵》,也是以当时流行最普遍的“官话”为依据,并未囊括当时所有的方言。如按方言划韵,就不可能有全国统一的韵书,这既有悖于国家大政方针,也有悖于广大诗词作者读者的愿望,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所不能采取的。
明白了以上这些问题,有利于理解和把握“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可以免去一些人不必要的担心和疑惑,同时亦可减少一些无谓的争论,把大家的精力集中到诗韵改革的大业上来。
  总之,以普通话为基础,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以“同身同韵”为划分标准,制定新的《中华新韵典》,与《平水韵》双轨并   行,同时作为诗坛的正式韵书,此乃诗韵改革的基本任务。


           转载〈中华诗词〉2004年第5期




“创作旧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
——以为这个主张应该是当今科学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11 21:4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人做的是律诗,并不是近体诗,何必定要用平水韵”


呵呵,老兄还未清楚,近体诗即包括律诗和入律绝句:)所以纠正这点后你其实是同意用平水韵的。

另,中华诗词所作辨析亦为一家之言,我坚持我的观点,但是求同存异。文艺界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11 21: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创作旧体诗,提倡使用新韵,但不反对使用旧韵,如《平水韵》。但在同一首诗中,对于新旧韵的不同部分不得混用。”
——以为这个主张应该是当今科学的选择。

这句话说的好!求同存异,才是发展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11 22: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此帖我很开心,给各位敬茶:)
这才是我想看到的文学版面,大家认真探讨,互相尊重。这样也容易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iuchen78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4-7-21 12:3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各位高论,不禁惭愧,吾乃愚人,实不为此论道,随风而至,沾泽竹香,幸甚幸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21 14: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改改,变成打油诗啦!

倾国倾城倾幽王,不恤诸侯来四方。
峰火云幡车马至,褒女笑靥千金扬。
戎狄一路狼烟起,周都三殿骊山荒。
从此西周成历史,风流千古笑兴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22 00: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聊啊

诗词格律不过是古人为唱和好听方便总结出的一点规律

你崇古的就多作些儒雅满香或多掉书袋子的诗来,你厚今的就只管激情澎湃通俗亦懂,也不管什么婉约豪迈意像自白李杜庞德管他奶奶的白猫黑猫,只要是好,大家读来总会有几个欣赏的,搞不好红颜或俊男知己如玉美眉潘安雅士纷拥而至只顾招架,倒时真的就没人有空来争论了。

道理都懂,多实干尝试,好东西总会闪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13:37 , Processed in 0.166134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