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2-11 11: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6关于国内离子液体研究情况介绍:
(1).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邓友全 研究员
国内最早从事离子液体的先行者,在离子液体绿色催化与清洁生产方面作出了一定成绩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催化科学与技术研究,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七十余篇,以第一作者申请和获得国家专利15项,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现任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态与绿色化学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支持项目首席研究员。兼任甘肃省化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化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催化学报》、《化学物理学报》与《分子催化》期刊编委。
代表作:J. AM. CHEM. SOC. 2005, 127, 4182-4183
Angew. Chem. Int. Edi. 2003,42(28),3257-3261
(2). 北京大学 寇元教授
理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家学术期刊编委,催化学报副主编。在中国科学院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工作期间主持一系列项目, 采用包括EXAFS, XANES, in situ IR等方法和技术, 研究了国内数个完成工业化中试或工业应用的催化剂, 主要结果发表在J. Catal., PCCP, Catal. Today等期刊上。通过催化剂结构调变, 研究了CO2加氢制低碳烃,CH4-CO2偶联制芳烃,F-T合成制低碳烃,NOX催化甲烷气相活化等反应,提出氧化物催化剂无定形特征等研究思想。1998年以来在国内率先开展离子液体研究,提出了功能化离子液体等研究方向。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的“催化化学”,为大一新生开设的文理科通选课“魅力化学”等都是颇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在国际有影响的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持有国家发明专利4项。
代表作:J. AM. CHEM. SOC. 2005,127:27,9694-9695
Catalysis Today, 74(1-2), 157-189, 2002
(3.) 北京化学所 韩步兴教授
早期主要研究领域为超临界流体中的催化反应,近几年将超临界CO2与离子液体相结合作出了大量高水平的工作,其工作在德国应用化学发表文章多篇,由于该教授为人低调,其详细资料没有找到,个人对其了解就这些了。
代表作:Ru Nanoparticles Immobilized on Montmorillonite by Ionic Liquids: A Highly Efficient Heterogeneous Catalyst for the Hydrogenation of Benzene,Angew. Chem. Int. Edi. Volume 45, Issue 2, Date: December 23, 2005, Pages: 266-269
Desulfurization of Flue Gas: SO2 Absorption by an Ionic Liquid ,Angew. Chem. Int. Edi. Volume 43, Issue 18, Date: April 26, 2004, Pages: 2415-2417
Pd Nanoparticles Immobilized on Molecular Sieves by Ionic Liquids: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for Solvent-Free Hydrogenation,Angew. Chem. Int. Edi. Volume 43, Issue 11, Date: March 5, 2004, Pages: 1397-1399
(4). 中国石油大学 徐春明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评审专家。现为中国石油学会炼制分委员会化学工程与工艺组组长、中国化工学会委员、北京石油学会理事。为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Petroleum Science、石油学报编委。先后在AIChE Journal等著名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80余篇。
最近与胡昱峰教授一起在Chemical reviews上发表离子液体论文一篇,这也是第一次大陆在该杂志发表离子液体综述。(Early View)
(5). 华东师范大学 何鸣元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炼油化工新催化材料和反应化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终身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化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化学系博士后流动站站长、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化工学会 、石油学会理事。曾任中科院化学部常委、副主任,中科院咨询工作委员会委员,“Applied Catalysis A General”编委。国务院人事部和国家教委联合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归国留学人员”称号。
1981-1982在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任访问学者。1983-1984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化工系任访问学者。1985年起从事石油化工导向基础研究和开拓性探索、催化裂化催化剂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等工作。近年来致力于绿色化学理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绿色化工工艺和技术的开发。200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创建了我国首个离子液体化学研究中心,该中心现已发展成为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
主持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是国家基础研究重大计划973项目(2000-2005)“石油炼制和基本有机化学品合成的绿色化学”的首席科学家。
2000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离子液体化学研究中心。该中心的主要研究对象离子液体是一个世界公认的绿色化学材料,同时该研究中心还从事催化化学、化学工程、精细有机合成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开展了一系列与绿色化学密切相关的前沿性工作。
(6) 中科院过程研究所 张锁江 研究员
1964年11月生。1994年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95年在北京化工大学作博士后。1995-96年在日本大学作访问学者,1997-2001年在日本三菱化学株式会社任高级工程师、高级顾问。2001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现任“绿色过程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绿色化学工程与技术”创新课题组组长。主持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日本三菱国际合作、中石油项目等10余项。与日本三菱材料公司合作共建“绿色工业过程的应用基础平台”,研究成果获得外方高度评价。担任第七届3R国际会议副主席,第九届PPEPPD国际会议委员, 第八届CO2国际会议邀请报告等。以分子/离子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为核心基础,在离子液体的基础、应用及绿色集成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提出并致力于发展离子液体的DPPAI平台,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迄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被他人多次引用;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近20项。目前研究方向:离子液体的应用基础研究及绿色过程集成,重点发展离子液体的分子设计、结构-性质、规模化制备、工业应用及绿色集成的应用基础平台。
代表作:Supported Absorption of CO2 by Tetrabutylphosphonium Amino Acid Ionic Liquids,Chemistry - A European Journal,Volume 12, Issue 15, Date: May 15, 2006, Pages: 4021-4026
(7) 浙江大学 包伟良教授
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1978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化学系,1996年获博士学位。1997-1998年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在Katrieky教授领导的小组里做博士后研究一年,主要做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2000年2月-2001年3月又到美国田纳西大学Kabalka教授领导的小组里做博士后研究,主要做目标分子合成,合成了两个含硼的放射治癌物质。研究领域和专业特长:主要是有机合成,已发表论文45篇以上,其中多数发表在外国著名期刊上。
另外,还有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李景虹研究员(离子液体电化学研究),辽宁大学化学院杨家振教授(离子液体的物化性能),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邵元华研究员等也一直在离子液体领域进行研究,并都作出了杰出的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