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30|回复: 1

[【其它原创】] 教育叙事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4 18: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叙事研究


   人生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故事。教学相长的过程,更是让人一生难忘的故事。教育科学研究,伴随着教师、学生共同生长的生命历程,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或使教师疑虑、困惑,或使教师激动、兴奋,或使教师烦恼、忧伤……学校,是一个人生长思想、生长智慧的沃土,时时有故事,天天有故事,只要关注,只要倾听,就能够体会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个故事中所蕴含的真谛。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又称“故事研究”,是研究人类体验世界的一种方式。叙事研究被作为教研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源自20世纪80年代,由加拿大的课程学者倡导并提出。他们认为:教师从事行动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可见,教育叙事研究是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教师作为研究者,就是“讲自己开展教育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的主体,使教师人人都能参与教育研究。
   教育叙事把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经验组织成有价值的事件,串缀成有现实意义的链条,把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体验和韵味。因而,叙事研究以其平民化的风格,给一线教师以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具有极强的亲和力。教学即人生,课堂即生活;“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在一个个教育故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教育思想,所展示的教育现象,所暴露的教育问题,正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用心阅读、用心体会的。
   可见,教育叙事研究重视的是普通教育教育者的日常生活故事,包括重视这些故事的内在情节,不以抽象的概念或符号压制教育生活的情趣。这种教育研究,让叙事者自己说话,或让历史印记显露出的意义;它尊重事实,从事实中寻找内在的“结构”,而不用外来的框架歪曲事实或滥用事实。从结果的表现形式来看,教育叙事研究表现为蕴涵细腻情感的风格,既有细致翔实的故事性描述,又有基于事实的深刻分析;既力图创设一种现场感,把真实的教育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又从具体的偶然多变的现场中透析种种关系,解析现象背后所隐蔽的真实,从而使教育生活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魅力。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反思离不开教育实践,正是通过实践对教育现象的不断追问,对教育理想的不断思考,对教育意义的不断追寻,才有了教师的成长,才有了学生的进步,才有了教育的发展。没有教育的滋养,就没有教育事件产生的根由,所叙之事就无从叙起;没有对教育事件本质的揭示,叙事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叙事,是为了研究,研究,是为了剖析事件的本质,解释现象背后掩盖的真实。具体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1.以教师生活为研究对象。教育叙事研究所叙之事是教师的故事,它是真实的,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其中,可能包含着丰富的内心体验,可能蕴藏着细腻的情感变化,可能反映着潜在的缄默知识,可能预示着远大的理想和追求……正因为如此,它才尤为珍贵,才具有研究价值,才具有实录心灵轨迹的意义。
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的故事是丰富的,也是平凡的。由于是教师所经历之事,所以会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记忆,唤起感人的映像,并在叙事中让读者感受到教师灵魂深处的颤动,诱发读者内心的情感涟漪。这些故事,对于教师个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是不可重复的,具有唯一性;对于教育事业具有摄人心魄的道德示范力量,它胜过任何说教,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教师既是叙述者又是研究者。叙述者就是讲故事的人。教育叙事研究由叙述者描述,叙述者其实就是研究者,它可以是教师本人,也可以是研究教师的人。研究者叙述的是教师的故事,故事的主线和研究者的分析交叉出现,使所叙之事通过研究者的解读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在故事的叙事中,解说者有时“在场”,有时“隐身”,在场的叙事更多地表现为解说者(研究者)夹叙夹议,解说者不仅对故事的过程进行描述,而且还就其中包含的价值观、情感、心境以及涉及的伦理等等进行分析和判断,展示出解说者的立场和理论视角;隐身的叙事则把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故事视作“真相”,力求客观地再现故事本身,使读者能凭借自己的“前见”对故事做出独特的判断。
   教育叙事研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富人情味、极具人文关怀、极有情感魅力的研究领域。这是叙述教师真实生活状况的研究,是激发阅读兴趣的“从下到上”的研究,它改变了以往纯粹书斋式的故纸堆里的研究,改变了单纯凭思辨和文献得出结论的研究,而是从生活出发,从事实出发,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活生生的课堂出发,这正是教育研究中值得提倡的一种研究取向,也是教育研究中富有生命力的研究方法。
   3.叙述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而不是教育研究者的主观想象,更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教育叙事研究十分重视叙事者的处境和地位,尤其肯定叙事者的个人生活史和个人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在教育叙事研究中,由于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又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所以,获得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的方式是归纳而不是演绎,即,教育理论是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体教育事件中归纳出来的。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
   教育叙事研究的主体是“故事”、“事件”,并旗帜鲜明地划定了事件的范围:这些“事”是教育教学这事,是教师的生活故事。从内容上看,教育叙事研究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不会停留在空中楼阁,也不是抽象存在的,它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表现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先进与否、教育思想系统与否、教育认识独特与否。教师关于教育的理想、认识、看法、见解渗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指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影响着教师的人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具有怎样的理念,教师对教育秉持怎样的信仰,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所作所为。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信条,会引导着教师在言行举止中事事处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选择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态度与行为;相反,无视学生、淡漠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会导致教师面对学生的各种要求、面对学生受到的伤害无动于衷,从而造成师生情感的疏离和师生关系的对立。
   教育叙事研究,首先要研究教师的日常行为背后所内隐的思想,教师的生活故事当中所蕴涵的理念,以便为教师的行为寻求理论的支撑,为教师的生活建构起思想的大厦。

欢乐的饮料和哭泣的白开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普通的白开水已无人问津,取而代之的是形形色色的饮料。每当我看到教室后边的垃圾箱里那满满的饮料瓶时,我的心就不由得痛。为此,我劝说过孩子们,可是收效甚微,垃圾箱里的饮料瓶有增无减。于是我又开动脑筋,集思广益,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效果还不错……                        ——题记
   “同学们,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周一班会课上,我率先提出了问题,教室里安静极了,“昨天,大家离开教室后,我到教室里巡查,无意中听到一段对话。”
   “同学们都不喜欢我,每天都不理我,我太难过了。”原来是大桶里的水在叹息。
   “谁让你那么单调呢?无滋无味,怎么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呢?别难受了,还是像我一样唱唱歌,解解闷吧!”原来是剩下的饮料在欢唱。
   学生们都在聚精会神的听着,我顿了顿说:“老师想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喜欢饮料而不喜欢白开水的理由,好让白开水不再难过。”
   “饮料甜甜的,酸酸的,我喜欢。”
   “饮料有一种清香,颜色也漂亮,所以我爱喝”……
      教室里唧唧喳喳,学生们纷纷地讨论着,热情非常高。
    等大家安静下来,我平心静气地说,“很感谢同学们给予老师的帮助,可是这些只是同学们的主观感受,没有说服力,我这样去劝白开水的话,它会不服气的。希望同学们回家之后,利用网上资源,给老师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据,好不好?”
   “好!”同学们答的很干脆,我从心里笑了。
   第二天,我和平时一样,到教室里转,同学们开始往我手里递纸条。
   “喝甜饮料有很多害处。首先,饮料的糖分和热量一般偏高,食欲旺盛而且大量喝饮料的孩子,因热量摄入过多会引起肥胖。第二,一些食欲差的孩子则由于饮料和零食影响正餐,因热量摄入不足导致瘦弱。第三,有些金属饮料罐含铅高,长期饮用,会引起铅中毒。”
   “饮料中添加人工色素、防腐剂等,过敏的人会出现腹痛或腹泻等情况。”
   “喝饮料多了,还会导致肥胖。”
   “水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我们每天的饮水量大约为1200毫升,纯净的白开水最容易解渴,进入人体后容易透过细胞膜,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进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因此每天要多喝白开水。”
   ……
   自习课上,我将大家搜集到的资料读给同学听,他们听的很认真,还不住的点头。我没有再让大家评论,我相信他们一定懂得了我的意图。离开教室时,我又收到了一张纸条:
   “老师,谢谢您,您用这种方式让我们懂得了白开水的好处,饮料的坏处,我们从内心感激您。您的问题解决了,白开水再也不会哭了!”
   从那以后,垃圾箱里花花绿绿的饮料瓶明显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那唱着欢快歌儿的白开水!

   2.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教师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在教学中展现自己,在活动中塑造自己,在行为中成就自己,正是这点点滴滴的细节构筑起了教师充实的职业生涯和美丽的事业人生。叙事研究的立足点就在这里:通过教师在校园里的举止谈吐,了解教师的为人修养,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了解教师的个性特征,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诠释,了解教师的知识底蕴,通过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了解教师的教育机智,通过教师的语速快慢,了解教师的气质类型,通过教师的教学惯例,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甚至通过教师的衣着装束,了解教师的兴趣爱好,通过教师的交往方式,了解教师的生活习惯……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教育叙事研究的领域就有多广;教师的职业触角有多深,教育叙事研究的延伸就有多长。
   对教师教育活动进行叙事研究始于教育活动的表面,但不是为了一般的描述,是为了倾听教师的心音,感受教师的主观世界,体验教师的生命律动,探寻教师的行为意义。这种研究有助于教师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由此而带来教育事业的整体升华。

奖励说话一分钟

    星期一升旗之后回教室上课。我看到凡是有老师送学生回班的班级秩序井然,而没有老师跟着的班级,孩子们就肆无忌弹地大声叫嚷着。这种现象,每次升旗之后我都感受很深,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自律意识比较薄弱,加之整个早自习、升旗、第一节课,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不让孩子们交流周末的见闻,他们肯定有话要说了。
   我们班的孩子每次都是静静地进教室,包围他们的是其他班学生的“自由呐喊”。不知道他们对我这种按时跟班的老师是啥看法。
   进了教室,我诡秘地问了一个问题:“刚才上楼的时候,一句话也没说的请举手。”
   有2/3的孩子迅速地举起了手,还有1/3的孩子不能确定自己是否一个字也没有说。我听到王煜问郭隆迪:“我没说话吧,你能证明吧。”然后笑眯眯地举起了手。
   “没说话的有奖励。”我故作深沉地望着他们。那些没举手的一下子就举了起来。我问他们:“听着别的班的同学那么大声地说话,你们没说成,感觉亏不亏?”
   一个声音传来:“那是我们有教养!”全班大笑。
   “好,就冲着咱们有教养,我奖励你们——”我顿住了。
   孩子们都望着我,期待着我奖励他们一点实惠。
   “我奖励你们——自由说话一分钟!”
   没有想到的是,班里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
   “倒计时——60秒后开始进行小测试,不说就浪费了呀。”听我这么一说,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孩子们热火朝天地说着什么。
   “时间到!”
   开始上课,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对小测试也不感到那么压抑了,开开心心地完成了答卷。
课后,我和他们聊起这件事:“为什么一开始是那么地安静呢?”学生说,聊天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自由交流,如果突如其来的限制时间说话,反而找不到话题了,所以我们会出现瞬间的沉默,在寻思说什么。
   “后来为什么有话说了呢?”我追问道。
   孩子们说:“与其浪费掉自由说话的时间,不如前后位随便侃上几句了。所以就问问是否看那个喜欢看的韩剧了,问问家长又啰嗦让我们好好学习了……”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声情并茂地甚至用肢体语言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给孩子创设一种自由聊天的氛围,对于我们新课改提出的关于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口语交际的测试,口语交际的评价研究等,是非常重要的。
        
   3.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感情、个性,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其中,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构成了教师职业劳动对象的主要部分。它们以童稚无邪的目光、以充满好奇的探索、以展翅飞翔的灵魂展示了青少年灵动的生命。教育叙事研究离不开对学生的研究。
   学生是富有主动性的人,学生也有着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学生也正是在独立把握客观外部世界和自身主观世界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学生更是发展中的人,它们使生命体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人所特有的旺盛的活力、饱满的热情、远大的理想和奋进的精神,更使他们的发展呈现出难以设定无法预料的勃勃生机。
   教育叙事研究还要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意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研究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当研究将学生生活的真实世界展现在教师面前时,教师就获取了与学生对话、沟通、交流的可能,从而有可能理解学生所追求、所欣赏、所厌恶的事物。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属于师生的共同世界。所谓“快乐人生”,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快乐的工作。和学生们在一起,受到感染的是他们的热情和纯真,那种快乐的感觉常常会包围我们的心灵。惟有热爱工作,我们的生活才会被这种快乐所滋养,所润泽。这样的生活,是快乐的,是与时俱进的;这样的教师,是时尚的,充满创新精神的;这样的教育,是改革的,引领社会进步的。

学生与老鼠交朋友,错了吗?

   我们真的没有想到,第3小组选择的探究动物竟然是老鼠!
   这是多么丑陋的小动物啊!偷粮打洞,传播疾病,连行为都是鬼鬼祟祟的。第3小组的同学选择这样一种动物进行研究,对他们的成长将会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啊!看到第3小组的研究计划,我们的心里就直犯嘀咕: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我们不是杞人忧天。课外探究活动开始没几天,家长们的声音就传到了我们的耳朵里:
   “我们家里堵住的老鼠洞,被孩子打开了。说是要研究老鼠,让老鼠重见天日。”
   “家里的老鼠药让孩子埋掉了,并发出了‘公告’:谁如果再买回老鼠药,药死了家里的老鼠,我就和谁没完!”
   “老鼠白天在洞里,晚上才出来。孩子晚上也不按时睡觉了,老在老鼠经常活动的地方与老鼠大眼瞪小眼,这可怎么得了?”
   …… …… ……
   是啊!老鼠确实不是小白兔,也不是可爱的小猫咪,没有什么可爱的地方。可3组的同学们为什么非要研究老鼠呢?我们决定找这个组的几个同学谈一谈,了解一下他们的真实想法。
   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追上了这个组的其中的几名同学,他们正在讨论下一步的研究计划,七嘴八舌,好不热闹:
   “过去总感到老鼠烦,到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地步。通过这几天与老鼠零接触,感觉它们太可爱了!老鼠很友好,我已经与它们混熟了。通过查找资料,我还知道,活泼可爱的米老鼠形象的原形就是我们常见的老鼠。这是美国的动画大师沃尔特•狄斯尼的慧眼发现……”
   张子明的话音未完,快言快语的赵亭亭说话了:“老鼠是最招人恨的动物,但同时也是‘倒霉蛋’,比如,它是动物实验中用得最多的牺牲品。在医院里,医生经常拿老鼠做药物反应试验、病理解剖试验。凡是在人身上用起来没有把握的药,都先用老鼠试一试。公平地说,有时老鼠还有一些出人意料的特殊贡献……”
   “比如,老鼠的嗅觉特别灵敏,经过训练的老鼠可以准确无误地探测出地雷和其他爆炸物的位置。20世纪80年代,美国军队就曾训练老鼠排除地雷,而且现在已拥有一支数量可观的老鼠‘部队’,用来完成军人不易完成的任务”。
   “老鼠的另一特点是体小灵活,动作敏捷。于是军事科学家设想,将微型炸弹或微型窃听器安在经过训练的老鼠身上,通过激光遥控装置指挥其潜入敌方的指挥中枢,再由遥控中心引爆炸弹或启动窃听器进行窃听。1991年,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共和国召开的参议员会议上,有只老鼠就被当成了间谍嫌疑犯”。
   “老鼠这种小家伙还有一个特点,即对二氧化碳气体特别敏感,因此曾在海战中大出风头,老鼠就成了检测二氧化碳的‘活仪表’。早期的海军潜艇每次出海都要带几只老鼠,只要二氧化碳过量,老鼠就精神不振,行动呆板迟钝。这时,潜艇就必须浮上海面,以防不测。”
   “老鼠还在发明人造血中立过汗马功劳……”
听着学生成竹在胸的谈话,看着一张张自信的脸庞,我更加疑惑了:是老师错了,还是学生错了?
反思
   这是2004年下半年学生学完豫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动物家族》后,作为老师,我们写下的一篇教学札记。
   在学生选择老鼠作为研究动物这一行为过程中,是老师错了,还是学生错了?这里有一个观念问题。
   传统的观念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在人们的心目中,形象很不好。选择这样的动物进行研究,学生是不是也会变坏了呢?老师这样认为,家长这样认为,校长也可能会这样想。这是很自然的事。“近墨者黑”,老鼠的表现不好,形象不好,学生从中又能学到什么好的东西呢?何况,老鼠是夜行性动物,学生研究它们,必然要与它们的作息制度保持一致。对家长来说,这可是一件不大容易接受的事情。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就是把知识传承给学生,学生则是接受教师和书本传递的前人所积累的知识。在这种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的传承性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完全被教师控制在前人所确认的标准中,倘若出现一丝偏离“标准”的“错误”,会马上被老师“防微杜渐”。其实,学生也好,科学家也好,一个正确的认识,一项重大的创造与发明,无不历经数次与“错误”的周旋,历经错误到成功的尝试与体验。只有宽容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大胆地尝试和积极地体验,健康的个性才能形成,“敢于冒险”、“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才可能有生存的土壤。这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也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自主、合作、探究”,用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来衡量,学生何错之有?他们选择不被人关注的老鼠来研究,错在哪里?
课堂是什么?早已习惯的说法:“传道、授业、解惑”。不错,课堂要承载“传道、授业、解惑”之使命。问题是,在这种偏重于传承性的传统“圣堂”中,过分追求传道之完美性,讲求传授知识滴水不漏,要求教师必须教正确、讲明白,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听、认真记,倘若课堂中出现了“错误”,则将斥之为另类。然而,教师也好,学生也罢,能是尽善尽美的足赤之金吗?所以,我们不妨以一颗平常心来重新审视课堂,审视我们的学生,把他们视作师生逐步认识错误,进而体验认知、情感、价值观的提升,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

四、教育叙事研究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叙事与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离不开叙事,但也离不开研究,故事是研究的基础,研究是故事的升华。教育叙事研究中必须有故事,这个故事不是一般的故事,而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的真实教学事件。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教师在事件中有很强的心理感受和深深地思考,能够再现完整的从问题发生到解决的研究性教学过程。
教育叙事研究,不仅讲研究性教学故事,还要有对故事的进一步研究。它不仅体现在故事本身,而且还有教师对故事的反思和感悟。在对故事的思考中,教师用自己的感受,捕捉教学现象勃发的生命活力,发现实践的教学意义,生成教育教学智慧。
   2.描述与解释。故事需要描述,没有描述就不能成其为故事。有了些描述,故事才具有了形象、鲜明的特征,才能把读者带入到鲜活的教学情境中去,产生共鸣,获得视界的融合。
当然,对故事的描述不能沉溺于自我陶醉,需要对故事进行反思和感悟,这就需要解释。通过解释,教师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是故事描述的自然升华。这种解释可以分散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与故事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也可以集中表达,对整个教学行为和结果进行整体性的反思和解释,提出对教学过程的认识,表明自己对自身教学智慧的顿悟和理解。这种解释要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以及对“这么做”的理性思考和认识。
   3.局内人与局外人。在教育叙事研究中,教师既是教学的局内人,又是教学的局外人。说教师是局内人,一方面教师可能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现并提出某个问题,思考并进行问题的解决,是具体教学行为的当事人,是情感、感受的承受者,遭遇着教学的种种问题与挑战,进行着艰辛的实践与探索,体验着教学生活的酸甜苦辣。教师必须以局内人的身份进入故事,挖掘教学内在的真实,展示故事的本来面貌。同时教师还必须以局外人的身份,跳出故事,进行审视、拷问和反思,思考其中的真实意图,不断梳理自己对于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建构出故事的意义,挖掘出其中的智慧,促进教学观念更新与教学经验积累的有机结合。
应该说,这种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进行灵活转化,从而使研究者在不断的视角转换中,贴近教学的真实,更好地促进经验、理论、思维、实践之间的融会贯通,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4.故事的典型性与普遍性。故事性是教育叙事研究区别于其它研究方式的最显著特征。在教学生活中,不乏具有曲折离奇的故事事件,但是不是所有的“经历”都值得书写,值得研究呢?
故事具有典型性。这里的典型性,首先要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必须通过对教学事件的深度描写,写出故事发生现场的准确生动的情景,以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要写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遭遇问题、如何处理问题,及其复杂的内心感受,可以是困惑、忧虑,也可以是兴奋、愉悦等等,要紧扣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探究和思考,展示教学生活的“原生态”,描述教师在特定教学情境中的具体体验。
典型性还要求故事具有普遍性,只有这样,才能唤起更多读者的教学体验,引发广泛的联想和思考,探讨研究的内涵。

五、如何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案例
   (一)优秀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标准
   1.主题鲜明
   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有趣的论题上,它应是生动事例的再现,必须要有一个中心论题。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每天都要经历很难数清楚的许多事情。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不是“记流水账”,不是简单地把一段时间或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这样做没有意义,也没有必   要。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应该有重点、有选择地记叙教育情境中发生的事情。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肯定有一些难以忘却、留有深刻印象的事情,这类事情或令人振奋,或令人激动,或令人感慨,或令人惊诧,或令人不安,或令人悔恨,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通常表现为矛盾或问题,有矛盾、有问题,就有它产生的特定原因,面对矛盾、问题的产生就要有一定的应对策略,有一个经历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就要有一定的结果。这些就是具有研究价值的事情,教育故事自然应该围绕这些主题,叙述这些事情。教师要留意、认识、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发现并捕捉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撰写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正是在不断地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一步步得到提高、走向成熟。
   2.思想正确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要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支撑。教师在叙写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时,总是要受到一定教育思想支配的,不管是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教育叙事研究案例总是体现了讲述者一定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师叙写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应该在正确、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只有在正确、先进教育思想支配下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对于叙述者和阅读者(倾听者)来说,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帮助的、有促进作用的。深有体会、大有触动从而花费气力撰写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就具有的较强的“研究性”,在叙述中显示出其在亲身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认识、形成的主   张,往往更能够打动人、感染人,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共鸣、受到影响。
   如果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受到不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支配,那么对于撰写者来说就会步入误 区,对于阅读者来说则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误导。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正确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观念保证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方向性、科学性;教师在讲述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过程中,通过对具体、鲜明的教育情境的回顾、剖析、揣摩,又将会使得某种教育思想得以内化,形成相应的教育信念。
   3.意义深刻
   要求一个故事有“意义”,也就是让听者听故事之后,明白某种“道理”。有意义的故事总是以深藏不露的方式表达了某种关于教育的或人生的“道理”。
   有“道理”,表明一个故事能够让听者听故事之后被“感动”。一个故事是否隐含了某个“道理”,应看这个故事是否能够让听者“感动”,听者为谁“感动”?“感动”什么?有“道理”,即有“教育道理”、“教育理论”。但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不能直接讲教育道理或教育理论,“理”必须隐藏在故事背后。真正懂得讲道理的人从来不直接讲道理,他只讲“事”,让“理”在“事”中,一起构成“事理”。
   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可以使读者对故事所涉及的人产生移情作用。在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描述某一个人或单位面临的独特情景,读者往往能对故事所反映的情景产生同情等态度。
   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价值还体现在对己经作出的决策的评价。也就是说,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不仅要提供论题,而且也有对以往决策的评价,以便为新的决策提供参照点,要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要能教读者掌握一定的管理方面的技能、教学方面的技巧,或者引发读者情绪情感方面的共鸣。
   4.情节生动
   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应讲述一个故事。像所有的好故事的标准一样,一个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必须要有有趣的情节。要能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按一定结构展示出来,当然在这其中,对事件的叙述和评点也是必要的组成部分。
   讲故事总得讲述某个“事件”。任何故事,总意味着在日常的生活中发生了某个突发性事件,这是事件是日常生活的一个偶然的变化,一个不确定的波折。
   它是日常生活的一个起伏,一个跌宕。正因为它是日常生活的波折、起伏、跌岩,也正因我们用“深描”的写作方式表达出来,它才显得曲折、委婉而动听、可读,这才使故事具有了动听性和可读性。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还应包括从故事反映的对象那里引述的材料。例如可引述一些口头或书面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材料,以增强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真实感,并使读者根据引述来源对这些材料作出自己的解释。
   5.形象感人
   一个故事可以最终简化为一个陈述句:“施事者”(主语)与他的行为或状态(谓语),这两者是故事句法中最基本的两大成分。这表明故事所讲述的归根到底都是人的事,缺少了这一层人本意蕴,故事就不再是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中要有“人”,刻画人物要形象、生动、感人。作为一种研究,教师讲述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不应该是纯客观的记叙,不能只是把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述说清楚。这就是说,仅仅“用事实说话”是不够的,应该融入叙述者个人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感受、体验,特别是伴随这种体验、感受而带来的思考、反思。
   在叙述中融入思考、反思,使得经验更显得厚重,具有理性的色彩,是理论与实际联系的非常重要的方式。在叙述中融入思考、反思,对于叙述者来说,标志着对特定教育教学问题有了较深层次的把握,形成了含有一定规律性的认识。对于故事的阅读者或倾听者来说,他们则能够从这些思考、反思中产生联想、得到启发,联系到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相似情境,可能引起读者将叙述者的所作所想与自己在相似情景下的所作所想加以对照,形成与叙述者的一种事实上的交流和对话,于是对某一特定问题有了关注,从而主动地加入到这类问题的有意识地探索与研究当中:在叙述中融入思考、反思,可以体现在叙述文字的字里行间,更多的是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实现。其思考、反思的内容,可以是对大家习以为常的某一教育教学现象的追问,可以是对教育教学中某种行为的解释,可以是对某一教育教学现象的阐述,可以是对教育教学中所产生的某种困惑的说明,可以是一定教育情境下产生的想法,可以是对日后发生某种类似事情时的设想,等等。

   (二)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开发与形成
   对于我国教育界而言,教育叙事研究案例方兴未艾,要使广大教师和研究者熟悉教育叙事研究,掌握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撰写还有一个不短的过程。不过,只要了解了教育故事的基本格式,就明晰了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关键所在,在参照国外有关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基础上,开发出富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应该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鼓励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1.基本格式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开发和形成大部分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也可以虚构。所叙述的教育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可以抒发教师的教育理想,可以反映以教师自己的方式化解教育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某一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但无论是什么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一般包括这样一些基本的组成部分,即在开场白以后,提供关于背景的描述、特殊情景的介绍、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决定等。
   (1)开始的段落
   一般地说,从开始的段落可以透视出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大概情形。它会提供给读者有关学校、班级或教师的名字和地理位置,告诉读者谁是决策者,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以及这种情景是何时出现的。如果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开始段落写得较为得当的话,那么在初步准备中所讲的那些关键性问题,都   会得到回答,所以对篇首的段落要给予一定的关注。如《“菊花秀”,秀出对生命的关爱》一文,在开头就清晰地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主要活动:
    2002年12月2日,小雨霏霏,沙湖嘴小学的校园热闹异常。全体师生迎来了教育局的领导,迎来了三十几所小学的老师们,迎来了600多名学生家长。
   原来,学校历时9个月的“亲手种菊花,实践长见识”的综合实践活动到了成果展示交流阶段。那天,三(1)班的孩子们代表学校500多学生上了一课《菊花秀》。在课上他们向领导、老师和家长展示了九个月以来种菊、画菊、拍菊、写菊、咏菊、探菊的过程和成果,以及他们的所思、所得、所悟。孩子们那一颗颗爱菊、研菊之心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在这次长达9个月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对菊花的研究,不仅获得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种菊、护菊、画菊、书菊、咏菊、赞菊的过程中,动手能力、写作能力、朗读能力、绘画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作为指导老师,我欣喜、兴奋……在成功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之后,蓦然回首,这其间发生的一个小故事引起了我久久的思索……
   (2)背景的描述
   之后接下去的部分一般是对事件背景的描述,涉及到事件发生的地点、组织机构、人员等等。背景材料的容量可能较大,有些并不一定与在篇首确定的问题或决策直接相关。这部分内容提供的是问题产生的场景,因而对学习者来说十分重要。对于作出一项决策,可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备择方案,那么较为适宜的方案,就是与特定的场景密切相关的那一个。如果有着普遍适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存在也就没什么必要了。这就如同医学界医生的行为一样,虽然病人都是头痛,但不能用同一种药来医,要根据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年龄、收入、社会家庭因素等来开药方。还是以《“ 菊花秀”,秀出对生命的关爱》为例,突然而至的“病危通知单”,将这一教育事件美好温馨的背景急转直下:
   为了完成包括《菊花秀》在内的系列展示工作,孩子们和我正在热火朝天地做着准备工作。这天是11月26日,距离展示活动只剩下4天的时间,每个小组的总结工作都已经基本完成了。早自习时,孩子们对我说摄影组的组长胡曼宁同学没来。我想,这孩子一向时间观念强,从来不迟到,莫非出了什么事情?正在我走神的时候,胡曼宁的奶奶出现在了教室门口,一下子扑在我的身上大哭起来。“杜老师,曼宁她……她病倒了,昨晚就住进了医院,一直昏迷不醒,早上医院还下了……病危通知单……”

    (3)感兴趣的特定领域
   交代了一般的背景之后,对于学校或教师的某些方面要作更为详细的描述。 因此,如果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发生在一所学校的一位语文教师身上,可能就要在该校的语文教师的教研活动、教研组或年级组等方面花费更多的笔墨,为读者提供更详尽的信息。在这部分内容中,也会在教师或学校管理者的位置、在课堂上的权威性及担负的责任,甚至是一些个人资料上提供更多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这部分内容仍属背景信息。原来:
   昨晚1点半的时候,刚刚睡下的胡曼宁突然呕吐起来,然后就开始全身痉挛。在去医院的路上就昏迷了过去,到现在也没醒。医生一直没有确诊,早上还下了病危通知单。胡奶奶刚说完,孩子们就嚷着要去医院看望胡曼宁,特别是他们摄影组的成员们。看着这些在菊花活动中感情日益深厚的孩子们,我被他们深深地感动着。我安慰他们说:“杜老师了解同学们的心情,我和你们一样也在为胡曼宁担忧。这样吧,你们留在学校上课,我作为三(1)班的代表去医   院看望她,回来把情况详细地告诉你们好吗?”

   (4)面临的特殊问题或决策以及存在的备择方法
   在所有这些背景材料之后,一般会进一步提供在开始段落所提到的论题。
在写作这些内容时,要仔细品味,因为对于所要处理的问题来说,它们是最为重要的,并且相关程度也最高。
   从那天起,全班32个孩子开始了漫长的焦急等待过程,但到了12月2日上课那天,他们仍没有等来他们盼望的好消息。在这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孩子们都在为胡曼宁担忧,并用各种方法表达着他们的关爱:美术小组的孩子们创作了一幅画《菊花的梦》,梦中,胡曼宁回到了同学们中间;种植小组的孩子们特别有心,他们把精心种养的10盆菊花摆成了一个心形,祈盼着胡曼宁早日康复;资料搜集小组的孩子们运用他们在搜集菊花资料过程中学会的上网、查书  等各种本领,纷纷为胡曼宁查起了病因;日记小组的4个孩子更是把他们对胡曼宁的担心写进了一篇篇日记里。多可爱的孩子啊!
    胡曼宁所在摄影组的孩子们是心情最复杂的。一方面他们非常担心胡曼宁的病情,另一方面他们也对自己这一组少一个人能否“秀”得第一名感到信心不足。本来已经准备好了的“秀”突然没有了其中一分子,一切都被打乱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而时间只剩下了4天,太难了!而我又何尝不是同样的心情,本来小曼宁过人的反应及表达能力是我的信心来源之一,这下子,我也感到了一丝灰心,但看着六个垂头丧气的孩子,…我突然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于是我引导着六个孩子回忆起他们这9个月来为菊花拍照过程中遇到的诸如没有相机、不会拍照、精心拍的胶卷全曝光了等种种困难,回忆他们是怎么面对并克服这些困难的。渐渐地,孩子们又找回了信心……

   (5)结尾的段落
   在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最后,常常有一或两段结束语,它可能强调一下故事中人物完成某项活动的时间限制,或者再次申明要完成的任务,还可以是老师的反思或感慨。从本质上来讲,故事的结尾部分是使读者重新回到在篇首所提到的内容中去,达到前后呼应、总结升华的效果。
   12月2号,综合实践活动课“菊花秀”开始了,6个孩子在台上从容地“秀”着他们的收获,大方得体的仪态、天真幽默的话语,赢得了老师们阵阵赞许的笑声。当录像带和展示台上的照片中出现了胡曼宁的身影时,6个孩子安静了下来,饱含深情地向大家介绍:“这就是我们组的第7位成员一一胡曼宁,但是她突然病倒了,到现在还昏迷不醒,我们在这里衷心地祝愿她早日康复!”在他们   的“秀”即将结束之即,他们又一次表露,心迹:“如果今天我们赢得了这场‘  菊花秀’ 的胜利!我们一定会把这个好消息带给胡曼宁,并把这个第一名送给她!因为这个第一名也有她的功劳!”顿时,整个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也许是孩子们的爱心感动了上天,12月3日,也就是“菊花秀”的第二天,从医院传来了我们期盼已久的好消息:胡曼宁醒了!太好了,太好了!孩子们抱成一团,兴奋地笑啊、跳啊!整个世界都在为他们欢呼、雀跃!
    这节课已经结束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永无止境的。通过这9个月的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但是,我们的教育往往忽视对孩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这漫长的9个月,学生在围绕菊花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中,学会了关心菊花、关心他人,遇到困难绝不放弃,遇到疑问追究到底,坚持不懈,树立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取向,而这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的。通过胡曼宁同学病倒这件事,让我明白,教育教学中往往都会有一些意外的情况发生,教师要尽一切办法,把这些看似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教育契机,让学生更加完善自己。看来,教育的契机无处不在,就看你是否能够做个有心人把握好它。
   《“菊花秀”,秀出对生命的关爱》是结构较完整、规范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在实际撰写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都要遵循这个基本格式,这些组成部分也并非缺一不可。为了让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叙述更为生动、形式更为丰富,各部分位置可以互相调换、穿插、补充,可运用倒叙、插叙等多种方法。
   2.基本结构
实际上所有的教育叙事研究案例都具有一定的结构,有其自己的解剖模式。一般来说,教育叙事研究案例有时间结构、叙述结构、说明结构和情节结构这几种。这些结构在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写作中,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作者需要剔弊理纷,将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逻辑序列。
   (l)时间结构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一般使用过去时态。故事总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背景里。作者必须要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有相当明确的认识,可以依据时间先后来组织材料。
虽然有的时候出于某种考虑,要打破时间顺序,例如,为了提高读者的兴趣,有时会在开头先讲一件实际上是后来才发生的事情,但讲述者必须对事件发生顺序和故事的时间结构非常清楚。有些背景信息可以模糊、简略,甚至不交待。
   如《小汽车被摔坏了》一文,一开头就将教学冲突摆在大家面前:
   “啪”,小汽车被我用力摔在地上,碎了。许昊先是愣了一下,接着脸涨得通红,好像意识到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一句话也不敢说。
接下来作者才将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娓娓道来。
   (2)叙述结构
   对于所发生的事情,必须要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来叙述,对事件从哪开始,它的前因后果等应有交待,换句话说,故事要娓娓道来。例如:
    (某校三年级一节语文课一一欧阳海舍身救列车)这是一节学区公开课,授课人是某小学一位30多岁的青年教师,授课内容教师首先从“你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子?”设问,同学们非常聪敏地迎合着教师,围绕课文题目和内容呼应着……同学们渐渐进入情境,脸上时而挂满忧虑,时而充满由衷的敬佩,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的英雄行为震憾了他们的心灵。快下课了,年轻的教师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时一个孩子高高地举起右手,起身大声发问:“老师,如果是您   遇到这样的危急情况,您会怎样做?”听课的我从心底里为发问的学生赞一声好,我多么希望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看到我们的教师和孩子们真切的交流,产生心灵碰撞的火花,哪怕这种火花会带来轻微的灼伤。我多么盼望奇迹会发生,盼望年轻的教师能利用这个契机,与学生开展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的讨论,然而……年轻的教师交了一份让我和学生都不能接受的答案——她有些恼怒地反责:“我问你呢!” ,学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我,我还没想好呢!”……
   (3)说明结构
叙述结构和说明结构有时并不是同一回事情,满足了叙述结构的要求,并不见得也能满足说明结构的要求。在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讲述中,叙述结构占较大比例,说明结构是对叙述结构的有效补充。在《“归”—回来,回去?》这个教育故事中,就比较多地使用了说明结构,以使读者明白作者的意图。

“归”—回来,回去?
王慧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毛泽东《咏梅》中的句子。
   朗读完后,我鼓动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解:风雨刚把春天送回来,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到来(有的孩子手里有《小学生学习一点通》,此书就是这样解释的,我的教师用书,人教版的教案也是这样的解释);有的孩子这样理解:风雨刚刚把春天送回去,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到来。一个是“回来”,一个是“回去”。但眼前,就在“回来”和“回去”之间同学们争的面红耳赤,前者认为“归”与“到”同为回来之意,风雨、飞雪同为自然现象,春天在风雨的陪伴下来到人间,而飞雪是迎接春天的使者。
   诗人这样写,也许是为了词的格式、压韵等采用了倒置的手法,实际要表达的是:飞舞的雪花在迎接春天的到来,风雨就把春天送回来了。后者认为春天过去,是夏季,再是秋季,然后是冬季,有了四季的轮回,飞雪才能迎接春天的到来。
   当时我备课时真没注意到,觉得教师用书上的不会错有问题。
   我先肯定了孩子们的大胆质疑,然后引导同学们细细体味:如果春天已经被风雨送回来了,还会出现“飞雪迎春到”吗?梅花于严寒开放,如果春天已经到来,还会出现“已是悬崖百丈冰,扰有花枝俏。”吗?几个孩子脸上露出了释然的表情。但也有几个孩子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把“归”理解成“回来”。我没有勉强这几个孩子,而是对全班同学布置了一个作业:课下查找有关资料,第二天组织讨论。
   带着疑问,同学们有的上网,有的上图书馆,更有甚者,去请教我的老师(他认为我的老师必定高我一筹)。生1查阅了《毛泽东诗词鉴赏辞典》,生2通过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也找到了答案:“归”在字典里,是“返回”的意思。“返回”可以理解为“回来”,也可以理解成“回去”。连平时很少发言的刘硕也拿出自己的“调查报告”说的头头是道。经过这番交流讨论,大家一致觉得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应当解释为:风雨刚把春天送回去,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到来。这样,梅花的凌寒怒放,迎春、报春才顺理成章.而当春天来到时,百花盛开,梅花已经凋谢,默默地在百花丛中微笑。所以“归”在这里应当理解为“回去”。这时我看到了一张张胜利、喜悦的笑脸。
   反思这首词的教学,同学们的收获何止是理解了“归”的意思呢?他们学会了资源共享,学会了我口说我心,学会了学习,更重要的是我也从中得到了很多很多。
   (4)情节结构
   如果说主题是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灵魂,那么情节就是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的骨肉。在故事中,人物的塑造、主题的体现,都是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完成的。为了使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变得活灵活现,就必须加强戏剧性,设置悬念。每个教育叙事研究案例都蕴涵一个或几个教育事件,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管理矛盾等。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牵手》中的一个情节就非常感人,独具魅力。
   “你真棒,我要好好奖励你!”我顿了一下,“吕文杰,你要什么奖品?”他没有吱声。时间一滴滴溜走,活像等了一个世纪。“本子?铅笔?”我不得不打破这种沉寂,开始启发他。他摇摇脑袋。但我清晰地听到紧跟着他又嘀咕了一句,大家虽倾耳细听,但谁也没有听清。
   我弯下腰:“你不好意思当着大家的面说出来,偷偷告诉徐老师。”接着,只见吕文杰用手慢慢捂着我的耳朵,把嘴凑上来,一串串轻轻的字符穿过我的耳膜,撞进我的心扉:“徐老师,我想拉你的手……”

   叙述有概括性叙述和深描之分。下面一段文字即为概括性叙述,没有“情节”,算不上故事。下面这段文字就属于概括性描述:
   本期我班发生了一次失窃事件,我经过仔细调查和观察,在与家长取得联系,得到家长配合的情况下,查清了事件,找回了失金。为了保护有过失孩子的自尊心,我隐瞒事件的真相,过后也对他没有成见。该同学深受感动,从此养成了拾物不昧的好品德,健康、愉快地生活在班集体中。

   深描,即作者比较详细地介绍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的发生与解决的整个过程,留意一些有意义的具体细节和情境,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而且有情趣,感动人。如罗湘其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班上有一个叫李文(化名)的男孩子,很聪明,但是他与别的孩子有些不一 样,特别不爱说话。入校很长时间,老师们都没有听过他的声音,他上课从来不举手发言,下课后也极少与同学交流,几乎没有朋友。有一次,罗老师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作业,她要求孩子们回家后朗读课文,并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后来罗老师在欣赏学生的录音磁带时,发现李文小朋友朗读得很不错。于是罗老师给小文写了这样一段话:“你的朗读很有感情,你的声音非常好听,老师多么希望在课堂上也能听到你的声音。”第二天一上课,罗老师就发现小文的眼睛特别亮,当罗老师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小文真的举手了,第一次主动回答了问题。罗老师非常欣慰:沉默的孩子终于开口了。后来罗老师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们:老师的一声鼓励,对孩子来讲真是无比重要,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3.写作要求
豆豆专集
王宝艳
(潍坊教育学院2003级学前教育六班)

   暑假我去一个幼儿园实习,在我实习的班中和我一起的还有一位李老师,在这段日子里,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特别是这位和我一起代课的李老师,从她身上我学会了许多的教学经验,就下面这个事,让我从中体会到了作为一个教师是如何抓住孩子的闪光点的。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看李老师是怎么样引导孩子,抓闪光点。
   豆豆是个个性强,又淘气的小男孩,在集体活动中,他经常出怪声,做怪样,只要自己不高兴就乱发脾气,谁劝都不听,做游戏时他总与小朋友发生争执,一致于大家都不愿意和他玩,就连父母对他都束手无策,不知该怎样教育。他父母希望老师能帮助他,让他有所改变。
   李老师是从他父母这一关开始的,首先,必须要改变父母对孩子的看法。帮助他父母建立对孩子的自信心,平时多观察豆豆在家中有什么优点、爱好是什么、做什么事让父母开心自豪等。同时老师也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观察他、接近他,尽可能地加入到他游戏。对他加深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李老师平时还多注意支持豆豆的想法。给他更多的成功机会,增强他的自信心,帮助他在集体中逐步建立威信。在观察中李老师发现、豆豆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看书,看书时他很专注,此外他还有很强的责任心,他怕鱼缸里的小鱼饿着,每天都要喂一大把鱼虫,结果连续撑死了两条小鱼之后,他才肯相信要少喂一些鱼虫才不会把鱼撑死。
   李老师抓住他这两个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在大家面前表扬他,奖励他小红花。帮他树立自信心。此外,利用离园时间,当着许多家长的面向豆豆的父母表扬他爱读书、关心小动物的良好行为。由此引来了其他家长的连声称赞,他父母今天来接孩子意外地听到了连声称赞惊喜的说:“儿子有出息了,快谢谢老师!谢谢老师!”豆豆不好意思地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笑了。
   收到此良好效果,应该让大家对豆豆有更多的了解,看到他的可爱之处,为他营造出一个积极的鼓励他上进的良好环境,李老师想为他举办一个“豆豆专集”展览。李老师将这想法告诉了他父母,他父母非常高兴感谢老师给豆豆这个展示的机会。我们商定展示的内容可以用相片、文字说明、实物等多种形式,反映豆豆的学习、生活、游戏各方面的闪光点,以及父母对孩子寄予的希望。此后,我们开始分头进行准备,准备的过程就是对孩子教育的过程。所以要特别强调豆豆的亲自参与。在挑选照片,回忆往事的过程中,让他感受父母为他付出的心血,以及自己的可爱给父母带来的欢乐。在挑选作品时,他能再一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豆豆专集”在楼道的“家幼栏”里展出了。家长小朋友、老师都围观过来看,不时发出一声声赞叹。
   从此以后,豆豆好象变了一个人,每天早早的上班,主动要求值日,照顾玩具角的小动物、和小朋友友好的相处、一起游戏。
   “豆豆专集”的举办无论对孩子、家长的影响都是深刻的,通过这个事例,我从中学习到了李老师从寻找豆豆的闪光点入手,运用教育实践中互动方法使孩子、家长达成了理解和共事,形成了积极的相互促进的关系。李老师以实际的行动帮助家长,以激发家长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热情。这个专集的举办带动全班幼儿与家长的主动参与。李老师在展出专集时,注重引导全体家长在看到豆豆的闪光点的同时、思索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经验和问题,在这个事例中我学会如何寻找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幼儿成为一个有自信心,如何与幼儿相处,以及成为家长的好宝宝,与此同时,又给他幼小的心灵重新带来了欢乐。

“奥特曼”的神奇作用
孙郁
(潍坊教育学院2003级学前教育六班)

   幼儿园户外活动时,明明、小凯等几个男孩子躲在院里一角兴高采烈地玩着什么。我走过去问:“什么好东西啊,让我看看好吗?”明明马上举起手里的玩具自豪地说:“看,奥特曼,他可棒了,能打败许多坏人!”小凯也抢着说:“奥特曼特别英勇,受伤了都不哭。”“奥特曼还会飞!”其他小朋友也围过来,纷纷抢着说。原来奥特曼的正义、勇敢、不怕困难的精神赢得了小朋友的喜爱。我说:“这么好的玩具让大家都一起玩好吗?”明明点点头说:“咱们给他找个家吧。”“好啊,好啊。”孩子们都来了情绪。另一个小朋友说:“我们用包装盒来给他建个家怎么样?”小朋友都点头同意。
   第二天,班上多了几十个包装盒,我和孩子们一起在游戏区为奥特曼建起了家园,并起名为“奥特曼基地”。由于对奥特曼的喜爱,以后每次游戏结束后,小朋友们都主动把奥特曼收好,养成了爱护玩具的好习惯。
  “奥特曼”游戏,使班上的一些性格孤僻的幼儿和大家都成了好朋友。看来,只要做个有心人,找准并尊重孩子的兴趣,使之成为教育的切入点,幼儿潜在的能力就能得到发挥,从而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1)注意观察
   观察教学情景的发展变化;观察当事人的态度;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的结果;可以借助技术(照相机、录像机、计算机等)记录观察的过程;注意保存观察的原始资料。
   (2)重在思考
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镜像”纪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好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份好的教案,而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获得的经验;思考不是填写模板(模板是供培训时模仿学习),而是创意和灵感的碰撞;善于思考的人从身边的平常事中也会发现真理;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教人知识,而是教人思考,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3)能够提出问题
明确研究的问题;清晰地表达问题;把问题细化,便于处理和研究;注意随时抓住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追问问题。
   (4)注意学习
   从文献资料学习;从网络上的丰富资源学习;向身边的同行学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注意从历史经验中学习。
   (5)研究过程
   清晰地说明参与者特征和研究地点的特征;明确研究的方法和程序;资料收集的技术与可信度;现场情景的准确和生动的描述;如实记录当时的心理活动。
   (6)交流与讨论
   头脑风暴,促进新思想的涌现;网上交流,吸取和集中更多人的智慧;对现象和发现的清晰充分的解释;给出的结论适当、有条理、有证据,必要时讨论研究的局限性;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发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地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生活。从这些事件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发,甚至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进行叙事研究,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还是对整个教育事业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意义。这正是教育叙事研究的魅力所在。
    本文系原创首发。
    本文系原创首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4 19: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blxqxx.com/main/jspd/ShowArticle.asp?ArticleID=2399
楼主的文章是原创吗?应该先看看版规再来发帖子,麻烦编辑一下(加上原创首发的字样,然后改为3号字体),如果不是原创请马上删除,祝楼主在妙笔玩的开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3 06:28 , Processed in 0.13905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