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1140|回复: 38

[【文史类原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吗?——兼谈《语言本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4 17: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在书店看到申小龙先生与人合著的新作《中国理论语言学的文化重建》,文中坚持申先生一以贯之的“人文主义”语言研究思路,对此倒并不很陌生,这本书中比较吸引人的地方是通过对一些学生作业的点评来阐发自己的见解。其中一处颇引人注意:作者大段引用海伦?凯勒在习得语言时的体验,以此来证明语言对事物的称名对人的认知能力具有决定作用,语言的称名功能塑造着人的世界观。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莉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 “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碎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字,譬如“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老师”(teacher)等。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节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传》)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一直是文化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出发点,然而用海伦?凯勒的事例用来引证的是第一次看到,联想到前一段看的平克的名著《语言本能》,从许多方面否定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也引到了完全没有语言能力的聋哑人的例子。于是就想到做一番梳理。
  语言究竟是不是一副有色眼睛,决定或者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人类的语言能力决定认知能力吗?这里问题的核心在于一个老大难问题:语言究竟是不是思维的工具?一般的《语言学概论》里都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但同时又指出聋哑人也有思维能力(但没有区分会手语和不会任何语言的聋哑人,因为如果说前者用手语思维的话,其实也是在用语言思维,但后者的情况显然又不同)。如果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或者说主要工具,那么过程和产品受到制作工具的影响甚至决定在逻辑上是有道理的,但如果语言不是思维的工具,那么语言相对论就很难站得住了。
  个人觉得这个哲学味很浓的题目其实不是靠哲学思辩能解决的,像平克这样全世界顶尖的认知科学家更有发言权一些。平克的答案是否定的:人类不是靠自然语言进行思维的,是靠a universal mentalese(洪兰翻译为“思想语言”,不知道有没有更准确的翻译)。思维是通过语言的反例有:婴儿(不会说话的婴儿就有心算能力,有系统的认知心理实验为证,可参看平克原著),无任何语言能力的聋哑人,平克举出这么一段例子:Susan Schaller在她的《没有字的人》(A man without words)一书中,描写一个27岁的墨西哥非法移民Ildefonso的情形。他灵活的眼睛很清楚地表示出他的智力和好奇心,Schaller自愿教他手语。很快的,Ildefonso显示出他完全了解数的概念,他在三分钟内学会在纸上做加法,也对学习十进位的二位数没有任何困难……他引Schaller去见其他完全没有语言的人,那些是生活在被社会遗忘角落里的人。虽然他们没有语言,他们却有抽象的思考能力。例如重新建构一个坏掉的锁、管理钱、玩牌,或用哑剧的方式说故事给同伴听。他还谈到,有许多获得重大的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明显不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如杰出的抽象理论家麦克斯韦却是用心像的方式得出电磁场的数学公式,凯库对苯核环的发现,劳伦斯旋磁力加速器的概念,华生和克里克对DNA结构的发现都是心像方式出现在脑海中的,更知名的例子是爱因斯坦的思考过程。文学艺术界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这里说的是思考过程的方式,不是表达的方式)
  平克还谈到语言的歧义和非逻辑性,这些特点不适合运用于思维机制,语言其实不是大脑认知计算的媒介。他有一个精彩的概括:习得一种语言就是将universal mentalese(思想语言)翻译成一串的字(说),或是将一串字转换成思想语言(听)。没有语言的人还是可以有思想的语言,婴儿也有。真正在底层对思维起直接作用的是思想语言,如果婴儿没有universal mentalese,他如何去习得一种自然语言呢?而universal mentalese显然是认知思维的核心机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有人肯定要问universal mentalese究竟是什么?这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再说偶也实在是个外行,大致的情形是一套以大脑神经元为媒介的符号排列,通过一套有固定反射反映的机制进行运算,认知科学上有“表征理论”、“心智计算理论”专门进行阐释,这也是人工智能模拟的基石,卡斯帕罗夫败于深蓝之手也是认知科学发展的结果,总之现在已经基本能肯定人不是直接以字、词为自然语言单位进行思考的。自然语言影响的不是思维机制,而是思维成果的输入和输出,有了语言我们可以把无形的思想物质化传入对方的大脑中,可以极大扩充我们思想成果的输入和输出,而思维成果本身又可以成为思维机制运作的原材料,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思维成果。如果没有语言,我们思考的原材料的来源就高度受限,从而我们对世界的视野也就会变得狭窄,海伦?凯勒习得语言的意义也能从这里得到解释,而思维机制和工具是早已具有的,所以她能够那么快地掌握语言,当然她的意志、感情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谈到这里,自然就想到了一个哲学上的难题:人类高度复杂的精神活动能够全部还原为神经元、生物电的物理化学过程吗?如果能,那么至少从理论上讲电脑有一天是可以拥有人的知、情、意的,我们难以用“是人发明了电脑”来反驳。如果不能,那么就必须从更广阔的物质背景中寻找人类的精神活动的基础。无论如何,《语言本能》是本很经典的书,新见叠出,如说到爱斯基摩语中关于雪的词也只有几个,并非几十几百个,还解释了误传的原因,无论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都会受到启发。顺便说一句,这样一本纯粹语言学的书写得生动鲜活,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待了很长时间。希望有更多的朋友来讨论这本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5 08: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工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5 09: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侯成言先生在‘语言是各种思维的唯一工具吗>一文中明确提出:“我们有理由说。劳动和思维。实际上是产生于语言之前的”。“事实上存在不用语言的思维”。正面提出了“非语言思维”的看法。伍铁平、吴桂藩等都主张思维先于语言。
  再帮楼主贴上北大中文的讨论帖子: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26313希望讨论的更充分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0: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否定“语言是各种思维的唯一工具”不等于否定“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甚至主要工具”。而根据平克的观点,思维机制不以自然语言为工具,人不是以自然语言的字、词、短语、句子这些单位来进行心智运算的。思维先于语言也不能逻辑上得出思维就不以语言为工具,因为可以说在语言产生后,思维就和语言水乳交融,必须依赖语言为工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5 10: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句题外话,申先生有时候有点太急于。。了。不止一个学校的老师把他作为。。的例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0: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louselice^_^2007-02-05 10:17发表的“”:
说句题外话,申先生有时候有点太急于。。了。不止一个学校的老师把他作为。。的例子了。


是啊,想到伍铁平先生和他的笔墨官司。
louselice兄肯定听说前一段伍铁平先生和姚小平先生师生之间的事情吧,觉得伍先生对有些事情也完全可以宽容些。呵呵,说得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5 11: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slough982007-02-05 10:47发表的“”:



是啊,想到伍铁平先生和他的笔墨官司。
louselice兄肯定听说前一段伍铁平先生和姚小平先生师生之间的事情吧,觉得伍先生对有些事情也完全可以宽容些。呵呵,说得远了。

这件事情上,我支持伍先生,伍先生德文很棒,而洪堡特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和后附“评介”也是伍先生校对过的,姚先生的做法确实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不过申先生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11: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louselice^_^2007-02-05 11:01发表的“”:


这件事情上,我支持伍先生,伍先生德文很棒,而洪堡特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和后附“评介”也是伍先生校对过的,姚先生的做法确实是对老师的不尊重。

不过申先生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道理是在伍先生一边,不过其实没必要把这个事情在网上传开的,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吧,老师严格是对的,不过严格也还是为了爱护。
呀,都忘了咱说的都是题外话了。希望兄对偶的主题贴多批评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7 10: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成语言学一直强调语言的天赋性,认为掌管语言能力的是个独立的模块(或称“语言器官”),现代科学迄今为止仍没有发现这个“独立模块”的具体形式,但却有证据表明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不一致性。如失语症患者仍有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反对者会说这是因为语言能力要求更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失语症患者失去了一部分,而保留了一部分。平克在书中用大段的例子举到一种情形:即有正常的语言能力(但其实没有交际能力,生成语言学严格区分这两个概念),能大段大段造出合格的句子,使用丰富的词汇,而实际上智力在先天受到过严重损伤。这方面的例子一般人真的是无法想象到的,但的确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9 22:4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探讨语言是否是思维的工具,首先要对思维是什么有个明确的定义。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对思维知之甚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0 13: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robin1234562007-02-09 22:41发表的“”:
要探讨语言是否是思维的工具,首先要对思维是什么有个明确的定义。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对思维知之甚少。


这个问题在现代科学体系中主要由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学等进行研究,兴起也就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但发展速度很快。平克是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麻省的前神经认知科学中心主任(现为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约翰斯通讲席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居于世界顶尖水平。他在1997年出版的How the Mind Works对思维(在认知科学中多称为“心智”)的本质和机制有详细阐述。这本书现在没见到中译本,但相应的有声畅销书:《有声畅销书 心智探奇 史蒂芬·品克》可在网上找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0 20: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slough982007-02-10 13:14发表的“”:



这个问题在现代科学体系中主要由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学等进行研究,兴起也就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但发展速度很快。平克是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麻省的前神经认知科学中心主任(现为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约翰斯通讲席教授)在这方面的研究居于世界顶尖水平。他在1997年出版的How the Mind Works对思维(在认知科学中多称为“心智”)的本质和机制有详细阐述。这本书现在没见到中译本,但相应的有声畅销书:《有声畅销书 心智探奇 史蒂芬·品克》可在网上找到。


《心智探奇》和《语言本能》这两本书,刚好都看过一点。《语言本能》看的是中文版,曾快速得翻过一遍,没有细看。《心智探奇》学校刚好有英文版的,可是看了60多页左右就实在看不下去了(语言太晦涩了)。虽然这两本箸作在认知科学领域都可算是举足轻重。《语言本能》在语言学乃至心理学领域的引用率都很高。但这两本书决不是科普读物,书中阐述的也仅仅是一家之言。单凭这两本书是无法了解国外认知科学发展的全貌的。比如说,1986年麻省理工出版了两卷本的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平行分布处理),书中有多个章节直接利用神经网络模型来模拟语言习得现象。利用这一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语言习得中的频率效应和语言范畴中的家族相似性问题。而这一模式在这两本书中几乎只字未提。这些年,我们对大脑的工作机制的了解已经前进了许多,但离真正了解大脑还相当的遥远,比如说,意识问题,书中几乎也几乎提及。甚至连比较早就受关注的记忆问题,至今学界也都没有一致的见解。其实我们对大脑的了解真的还只是属于臆测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1 02: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robin1234562007-02-10 20:23发表的“”:



《心智探奇》和《语言本能》这两本书,刚好都看过一点。《语言本能》看的是中文版,曾快速得翻过一遍,没有细看。《心智探奇》学校刚好有英文版的,可是看了60多页左右就实在看不下去了(语言太晦涩了)。虽然这两本箸作在认知科学领域都可算是举足轻重。《语言本能》在语言学乃至心理学领域的引用率都很高。但这两本书决不是科普读物,书中阐述的也仅仅是一家之言。单凭这两本书是无法了解国外认知科学发展的全貌的。比如说,1986年麻省理工出版了两卷本的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平行分布处理),书中有多个章节直接利用神经网络模型来模拟语言习得现象。利用这一模型可以很好的解释语言习得中的频率效应和语言范畴中的家族相似性问题。而这一模式在这两本书中几乎只字未提。这些年,我们对大脑的工作机制的了解已经前进了许多,但离真正了解大脑还相当的遥远,比如说,意识问题,书中几乎也几乎提及。甚至连比较早就受关注的记忆问题,至今学界也都没有一致的见解。其实我们对大脑的了解真的还只是属于臆测阶段。

感谢提供这些信息!不过不知兄对科普读物的理解是不是指其没有很强的专业色彩?我觉得能把高深的专业知识通俗生动地表达出来就是科普,而不是仅以其专业深度来衡量。《十万个为什么》当然是科普,但科普也完全能承载专业性更强的内容,国内这种类型的科普书的确比较少,科普书和专业学术性著作划分得过于严格了。我还是认为平克的《语言本能》是本科普书,也是学术专著。还有平克的语言可能不是“太晦涩”,是我们还不太适应老美写作的思维表达方式。我看《语言本能》的体会是,有些地方用的是小说一样的文笔,有些地方感觉很哲学,有些又是大白话。有的部分逻辑环环相扣,密不透风,有的部分却跳跃性很强。
或许从哲学意义上说,人类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大脑的奥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1 11: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谈谈对科普读物的看法吧!
科普读物首先语言要通俗、浅显。因为《语言本能》看的是中译本,所以无法评判其语言是否通俗、浅显。但是《心智探奇》的语言就很难说得上是通俗、浅显的,书中有大量的GRE词汇,基本上每页都能找到好几个。句子结构也甚复杂,许多句子从句套从句,读下来让人感觉相当吃力。
第二,科普读物内容要易懂,即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知识也能读懂。我不知道《语言本能》所涉及的内容,如克罗地奥语研究,失语症研究等, 外行人是否容易看懂, 但是,在阅读《心智探奇》时, 我有坠入云雾之感,有时好象每个词都认得,却又不知作者要表述什么。书中探讨的不仅是大脑的工作机制,还大量涉及哲学,甚至时政。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在理解上当然就相当困难。
这两点使我觉得《心智探奇》“晦涩”。但是还不止这两点,正如兄所述“有的部分逻辑环环相扣,密不透风”,让人读完以后感觉上气不接下气,“有的部分却跳跃性很强”,读完以后让人不知所云,不知前后有什么关联。(当然这应该不是平克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因为自己没有相关知识而看不到它们的联系。)
其实,认为这两本著作不是科普读物的原因更主要的在于它们内容的不完整性。如果《语言本能》中没有涉及神经网络模型,尚可接受的话(因为书名已经表明了书中要探讨的是人类的语言本能,这与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结果格格不入),在《心智探奇》中, 不涉及这一内容,(如果这本著作是作为科普读物来写的话)那就怎样都说不过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1 20: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3楼robin1234562007-02-11 11:34发表的“”:
也谈谈对科普读物的看法吧!
科普读物首先语言要通俗、浅显。因为《语言本能》看的是中译本,所以无法评判其语言是否通俗、浅显。但是《心智探奇》的语言就很难说得上是通俗、浅显的,书中有大量的GRE词汇,基本上每页都能找到好几个。句子结构也甚复杂,许多句子从句套从句,读下来让人感觉相当吃力。
第二,科普读物内容要易懂,即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知识也能读懂。我不知道《语言本能》所涉及的内容,如克罗地奥语研究,失语症研究等, 外行人是否容易看懂, 但是,在阅读《心智探奇》时, 我有坠入云雾之感,有时好象每个词都认得,却又不知作者要表述什么。书中探讨的不仅是大脑的工作机制,还大量涉及哲学,甚至时政。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在理解上当然就相当困难。
这两点使我觉得《心智探奇》“晦涩”。但是还不止这两点,正如兄所述“有的部分逻辑环环相扣,密不透风”,让人读完以后感觉上气不接下气,“有的部分却跳跃性很强”,读完以后让人不知所云,不知前后有什么关联。(当然这应该不是平克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因为自己没有相关知识而看不到它们的联系。)
其实,认为这两本著作不是科普读物的原因更主要的在于它们内容的不完整性。如果《语言本能》中没有涉及神经网络模型,尚可接受的话(因为书名已经表明了书中要探讨的是人类的语言本能,这与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结果格格不入),在《心智探奇》中, 不涉及这一内容,(如果这本著作是作为科普读物来写的话)那就怎样都说不过去。

感谢兄的热情回帖。但对科普读物的理解不完全同意。
《心智探奇》我没看过,还是就《语言本能》来谈谈吧。克里奥尔语、失语症研究的内容,在我看到的包含同样内容的书中,算是讲得最生动的了,比如平克专门举了与失语症患者的具体交流场景,描述患者的思维状况、语言状况,非常明白地说明了究竟什么叫“失语”,一般教材里都是用概括性的语言下定义,不会像平克这样用叙事的方式来说明。这样的例子在《语言本能》里太多了,为其增彩不少,其实到底什么是“失语症”,除了搞心理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的人之外都是外行,但我觉得作为一般的外行还是容易看懂平克书里很大一部分内容的。这就和一般的学术著作不同了。
另外兄强调科普读物应具有“内容上的完整性”,我不知道应如何确定“内容上的完整性”,一本专业书不可能在本学科内面面俱到,全面铺开,比如说专业教材有时也很难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进去,即使这些成果是很有分量的。而且如果过分强调体系性,有时会妨碍作者自身思路的展开。如果真的要强调“内容上的完整性”,我以为它首先应当是教科书的特点,至于科普读物倒不一定,完全可以灵活些。教科书要实现“内容上的完整性”也不容易啊,比如要写本《普通语言学》,篇幅有限,现在学科发展那么快,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形式,功能,认知,类型;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到底怎样取舍才算是保证“内容上的完整性”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2 13: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4楼slough982007-02-11 20:50发表的“”:


感谢兄的热情回帖。但对科普读物的理解不完全同意。
《心智探奇》我没看过,还是就《语言本能》来谈谈吧。克里奥尔语、失语症研究的内容,在我看到的包含同样内容的书中,算是讲得最生动的了,比如平克专门举了与失语症患者的具体交流场景,描述患者的思维状况、语言状况,非常明白地说明了究竟什么叫“失语”,一般教材里都是用概括性的语言下定义,不会像平克这样用叙事的方式来说明。这样的例子在《语言本能》里太多了,为其增彩不少,其实到底什么是“失语症”,除了搞心理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的人之外都是外行,但我觉得作为一般的外行还是容易看懂平克书里很大一部分内容的。这就和一般的学术著作不同了。
另外兄强调科普读物应具有“内容上的完整性”,我不知道应如何确定“内容上的完整性”,一本专业书不可能在本学科内面面俱到,全面铺开,比如说专业教材有时也很难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进去,即使这些成果是很有分量的。而且如果过分强调体系性,有时会妨碍作者自身思路的展开。如果真的要强调“内容上的完整性”,我以为它首先应当是教科书的特点,至于科普读物倒不一定,完全可以灵活些。教科书要实现“内容上的完整性”也不容易啊,比如要写本《普通语言学》,篇幅有限,现在学科发展那么快,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形式,功能,认知,类型;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到底怎样取舍才算是保证“内容上的完整性”呢。


很高兴能与兄作此番交流。
兄对科普读物的的不同见解主要集中在第三点上。至于第二点,具体到《语言本能》这本书时,兄也有异议。
就失语症研究,《语言本能》比其它的书讲的生动,而且没有采用”概括性的语言下定义“,能否说明《语言本能》就是科普读物呢?我看未必如此。学术著作许多时候也要涉及具体的案例的描述,语言学研究方法中的自然观察法更是离不开叙述,描述的语言。《语言本能》比其它的书生动,这些”其它的书“是科普读物还是学术著作,兄没有提及。不同的著作由于主旨不同,其侧重点也就不同。在比较时,还应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兄认为”一般的外行还是容易看懂平克书里很大一部分内容的“,反过来说,也就是书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外行人是不易看懂的。
我相信任何著作,不论是学术著作,还是科普读物,都要力求内容上的完整性。只是学术著作和科普读物由于读者的不一样,所要求的完整性自然也就有所不同。 学术著作面象的读者是业内的专家,学者,他们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对本专业内容的敏锐洞察力。在学术著作中可以省去的许多内容,在科普读物中就不宜省略。《语言本能》中引用的许多例证、观点在业内还有争议,如书中提到了BICKERTON的克里奥尔语研究,却没有提到业内专家的质疑。这样的情况在《语言本能》中比比皆是。作为学术专著尚可接受,因为业内人士,对这些情况已经熟知,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作为科普读物,这只能是误导。读者会认为书中所列举的例证、观点已经是学界的共识,不争的事实。兄也认为《语言本能》是学术著作,但同时又认为这又是一本科普读物。虽然这两者未必是水火不相容,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巨大的鸿沟的。《语言本能》作为一本学术专著,就论述人类具有语言本能方面其内容已经相当完整。
另外,兄还提到即使是编写教材要实现内容的完整性也是不易的。这也表明内容完整性的重要性。我也看过一两本的《普通语言学》,编者无不感概自己无法面面俱到,还请读者见谅,并对所收入的内容作解释。任何的负责任的学者都不应写出只包含一家之言的教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15: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5楼robin1234562007-02-12 13:30发表的“”:



很高兴能与兄作此番交流。
兄对科普读物的的不同见解主要集中在第三点上。至于第二点,具体到《语言本能》这本书时,兄也有异议。
.......
兄对科普读物的的不同见解主要集中在第三点上。至于第二点,具体到《语言本能》这本书时,兄也有异议。
就失语症研究,《语言本能》比其它的书讲的生动,而且没有采用”概括性的语言下定义“,能否说明《语言本能》就是科普读物呢?我看未必如此。学术著作许多时候也要涉及具体的案例的描述,语言学研究方法中的自然观察法更是离不开叙述,描述的语言。《语言本能》比其它的书生动,这些”其它的书“是科普读物还是学术著作,兄没有提及。不同的著作由于主旨不同,其侧重点也就不同。在比较时,还应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兄认为”一般的外行还是容易看懂平克书里很大一部分内容的“,反过来说,也就是书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外行人是不易看懂的。
我相信任何著作,不论是学术著作,还是科普读物,都要力求内容上的完整性。只是学术著作和科普读物由于读者的不一样,所要求的完整性自然也就有所不同。 学术著作面象的读者是业内的专家,学者,他们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对本专业内容的敏锐洞察力。在学术著作中可以省去的许多内容,在科普读物中就不宜省略。《语言本能》中引用的许多例证、观点在业内还有争议,如书中提到了BICKERTON的克里奥尔语研究,却没有提到业内专家的质疑。这样的情况在《语言本能》中比比皆是。作为学术专著尚可接受,因为业内人士,对这些情况已经熟知,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作为科普读物,这只能是误导。读者会认为书中所列举的例证、观点已经是学界的共识,不争的事实。兄也认为《语言本能》是学术著作,但同时又认为这又是一本科普读物。虽然这两者未必是水火不相容,但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巨大的鸿沟的。《语言本能》作为一本学术专著,就论述人类具有语言本能方面其内容已经相当完整。
另外,兄还提到即使是编写教材要实现内容的完整性也是不易的。这也表明内容完整性的重要性。我也看过一两本的《普通语言学》,编者无不感概自己无法面面俱到,还请读者见谅,并对所收入的内容作解释。任何的负责任的学者都不应写出只包含一家之言的教材。


我也非常高兴讨论能持续这么久。
再补充一下。把《语言本能》和其他的学术著作比,自然要生动得多。兄坚持要在学术著作和科普读物之间分得一清二楚,我倒认为这其间也有过渡带,《语言本能》就是这么一本书,比一般学术著作要多些趣味性,而又比科普读物要多些学术性。另外您提到的学术著作也要使用具体的描述、叙述方法,我完全同意,但这里还有一个描述叙述的方式问题,是用百分之百的科技语体风格还是在使用一些文学语言的风格?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一般人看来是否具有趣味性,趣味性有多强,自然是判断科普读物的重要参照,从整体行文风格上看,《语言本能》和Chomsky学派的著作差别很大了,他充分地考虑使图书具有广泛的受众面。他在序言中强调:“这本书是写给所有的人看的。”至于纯粹意义上的学术著作,其实就是写给同行和致力于该专业的后学看的,所以行文风格的趣味性就不那么重要了。当然纯学术著作也完全可以有趣味性,字里行间闪现着幽默感,比如说赵元任的《语言问题》、Bolinger的《语言要略》等都是这方面代表,不过一般不会在总体设计上考虑趣味性因素。而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由于其内容本身的抽象性,很难注入趣味性。洪兰在序言中已经说到了学生很喜欢用这本书做教材,表明它比一般的心理语言学教材有更强的趣味性,具有科普读物的性质。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兄认为平克引了毕克顿的观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没有提到学界对毕克顿观点的不同意见,有误导读者之嫌,使读者认为毕氏的看法已经是学界的共识,不争的事实。我觉得科普读物当然应当向读者介绍那些已经被公认的科学常识,但是有些科普著作涉及的对象实在远在一般常识之外,如《语言本能》里关于语言机制的“常识”,语言到底是不是天赋的?这比告诉读者“猎豹时速可达每小时120公里,但耐力不强”要复杂得太多。以目前的研究水平来说,关于“语言习得的常识”也只能是一家之言。既然全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仍是“一家之言”(其实读者也清楚这一点),因此平克就主要以自己这“一家之言”的论证来进行写作,如果一定要引出对毕克顿观点的不同意见,实际上也意味着平克在书中要面对所有反对是语言是一种本能机制的观点,这样虽然该书的专业性会提高上好几个层次,也就很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了。其实科普读物完全可以启迪、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一些问题,并不只是传布一些普遍接受的常识。
完全同意兄说的“任何的负责任的学者都不应写出只包含一家之言的教材。”不过究竟包含几家之言,如何择取并系统化于一本教材之中,其实仍旧包含作者个人的观点。“完整性”不可能是绝对的,比如《语言要略》和《语言导论》都算相当完整了,但显然前者侧重于功能,而后者侧重于形式一些。“完整性”不等于把作者的观念湮没。有些未涵盖的方面可以专门开出参考书,扩展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2 17: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我还得补充补充。
学术著作与科普读物的差异是多因素的,应该综合考量内容、行文、趣味性等问题。 与CHOMSKY学派的著作相比,《语言本能》无疑要生动、趣味许多。但是趣味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中的内容,而不是由作者随意左右。《语言本能》引证许多非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来论证语言先天论,而没有在生成语法体系下阐释语言习得问题,自然要比生成语法的许多著作要趣味的多。(CHOMSKY学派的句法体系对于非生成语法学派的许多语言研究者来说也如同天书,更不用说外行人了。在出版《语言本能》之前,平克还写过一本书从生成语法学派探讨语言的可学性问题。)兄曾提到《语言本能》“有的部分逻辑环环相扣,密不透风”,“有些地方感觉很哲学”,现在似乎又认为《语言本能》有一些“文学语言的风格”,这使我有着迷惑。单从洪的译文,我看不出太多的文学的色彩,从我接触到平克的英文看,只知其相当博学,文章常常旁征博引,而且行文逻辑性很强,如兄所说“环环相扣”。
完全同意兄说的“科普读物完全可以启迪、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一些问题”,但综观《语言本能》全文,很能说的上平克是在启迪读者去思考一些问题?书中多方引证,从基因研究,脑电位研究,到语言模块论,失语症研究等等,都是为了论证语言本能的存在。作为普通读者,面对如此“充分翔实的论证”,他们还能对平克的观点有所怀疑吗?我不知道如果平克将这些不同意见加到书中,是否还能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但无疑这本书(作为科普读物)将更加的公正,而普通读者自然也能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启迪性也就更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18: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7楼robin1234562007-02-12 17:38发表的“”:
看来我还得补充补充。
学术著作与科普读物的差异是多因素的,应该综合考量内容、行文、趣味性等问题。 与CHOMSKY学派的著作相比,《语言本能》无疑要生动、趣味许多。但是趣味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中的内容,而不是由作者随意左右。《语言本能》引证许多非语言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来论证语言先天论,而没有在生成语法体系下阐释语言习得问题,自然要比生成语法的许多著作要趣味的多。(CHOMSKY学派的句法体系对于非生成语法学派的许多语言研究者来说也如同天书,更不用说外行人了。在出版《语言本能》之前,平克还写过一本书从生成语法学派探讨语言的可学性问题。)兄曾提到《语言本能》“有的部分逻辑环环相扣,密不透风”,“有些地方感觉很哲学”,现在似乎又认为《语言本能》有一些“文学语言的风格”,这使我有着迷惑。单从洪的译文,我看不出太多的文学的色彩,从我接触到平克的英文看,只知其相当博学,文章常常旁征博引,而且行文逻辑性很强,如兄所说“环环相扣”。
完全同意兄说的“科普读物完全可以启迪、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一些问题”,但综观《语言本能》全文,很能说的上平克是在启迪读者去思考一些问题?书中多方引证,从基因研究,脑电位研究,到语言模块论,失语症研究等等,都是为了论证语言本能的存在。作为普通读者,面对如此“充分翔实的论证”,他们还能对平克的观点有所怀疑吗?我不知道如果平克将这些不同意见加到书中,是否还能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但无疑这本书(作为科普读物)将更加的公正,而普通读者自然也能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启迪性也就更强。

关于“文学色彩”不是指虚构,而指以更多的形象化的词汇和叙述方式来行文,这方面的例子从开篇就有。对不同意见的摆出需要有侧重,比如《语言本能》一书中最大的一个不同意见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至于对毕克顿的不同意见在书中属于旁系,考虑到篇幅、阅读对象、整体结构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也不便展开。作者开炮向“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猛轰,是否就能使读者确信其是完全错误的?恐怕没那么简单,平克自己清楚的知道两派观点都是“一家之言”,这些猛轰的作用不一定是使读者完全接受语言对思维没有任何影响的观点(该假说的影响力非常大,巴尔特在《符号帝国》里还有专门一段以日语看日本民族思维方式的话)而可能使许多读者看到了问题的复杂性。另外读者是否能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其实不完全在于是否面对“充分翔实的论证”,即使不是“充分翔实的论证”,如果读者抱着一种权威肯定完全正确的观念,那可能也就全盘接受了,因此自身的阅读理念很重要。平克的风格是不搞什么“折中主义”,因此他必定要全力以赴地证明语言天赋性的绝对强势。所以他在书中常会对不同于他的观点的内容说“完全错了”,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是他的片面性,但又具有一种“片面的深刻”。
很多时候,又要全面完整,还想深刻入微,难以兼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2 19: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克的确认读者看到了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但是对于《语言本能》来说,最大的不同意见,是语言后天说,而不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书中,却没有看到对语言后天说的猛烈轰击。(由于放假在家,手边没有《语言本能》这本书,如有不对的地方还请指正。)持语言后天说的学者,对《语言本能》中的大多数例证都持有异议,而不仅仅局限于毕氏的克里奥尔语研究。得确,在语言习得在这一领域争议多于常识。但这是否能成为科普读物只叙述一家之言的理由。如果《语言本能》是科普读物,把争议写成似乎是不争的事实,除了是误导,还能是什么呢?兄似乎还认为我们应该抱着怀疑的态度去阅读科普读物。如果读者对这一领域一无所知,试问兄读者凭什么去怀疑像平克这样权威。如果杨政宁写了本物理学的科普读物,兄认为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们有能力去怀疑书中的内容吗。是啊,整本书,平克都试图去证明语言的天赋性。这样一本书能算是一本科普读物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19:53 , Processed in 0.2019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