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617|回复: 0

2004年哪些书值得期待?听听专家学者怎么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2 18: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4年哪些书值得期待?听听专家学者怎么说

   

   止庵:我最留心两类书,是否可作“反排行榜”?

   学者止庵先生被公认为一个好读者,他读书很多,读得认真仔细,更有自己的一副眼光。面对今年的图书订货会,他不无深意地说:“我最留心两类书”。

   止庵觉得,这次图书订货会特别抢眼的书并不很多。他说这也很正常:中国的出版
   业是从1977年或1978年重新起步的,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发展,应该是比较稳定的了,不可能在一年间有太大的变化。总的感觉是比较平稳。

   止庵说,现在出版社讲求发行量,很多报纸也喜欢做“排行榜”,这可以说是评价一本书的标准之一。还有另外一个标准,就是价值、质量,或者文化含量。把这两个标准结合在一起,可以将书分为不同类别:有的价值高也好卖,有的价值不高但好卖,有的价值很高但不好卖,有的价值不高也不好卖。当然更多的书是介乎其间,价值一般,卖的也一般。这是正常现象,全世界都一样。止庵说他所担心的是,可能出现这样的趋势,就是只用发行量这一个标准来评价一本书的好坏。毫无疑问,书是一种商品,但它不是一般的商品;商品的属性之外,书还有文化属性。书的出版还有文化建设的意义。对于读者来说,今天以前所有出版的书,都可能成为阅读的对象,他并不只是阅读现在出版的书。真正懂得读书的人,什么书好才读什么书,并非什么书新才读什么书。那么出版社也不应该只是面对此时此刻买书的人。过于急功近利,就会失去未来的读者。止庵说,他觉得两种书最可留意:一种是书好也好卖的,一种是书好但不好卖的。前一类,譬如人民出版社的《柏拉图全集》(4卷),这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听说这套书已经再版三次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往事并不如烟》应该很畅销,这是一本沉痛之作,没有作者那个阅历,是写不出来的。

   止庵说,出版也是一种文化建设。有的书的确很好,很重要,卖得也许不是很好,但是不应该被忽略。我们的文明就像一条河,出版一本大的好书好比给这河里注入一股水,小的好书好比注入一滴水。这种文化建设的意义,不一定马上反映出来,但是能够造福于后世。现在很多出版社还在出这种好而不赚钱的书,有时可能只是因为责任编辑有种责任感,是某个人坚持对于文化建设做出贡献,对此媒体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作为群体的读者是需要引导的。这几年很多媒体跟风太厉害,只盯着畅销书、排行榜。炒作是对读者的一种引导,还应该有一种与炒作相反的引导。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反排行榜”,专门提示一段时间内出版的被受众忽略了的或低估了的特别有价值的书?如果出版社领导不支持,读者不留心,媒体也不关注,这样的书可能很快就不再有人给出了。

   止庵觉得像安徽教育出版社的《胡适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的《沈从文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的《邓云乡集》,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的谢国桢的《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等四种,都或多或少具有文化建设的意义。还有一些单行本,如东方出版社的《奥威尔传》,是很有分量的书;作家出版社的《博尔赫斯八十忆旧》,商务印书馆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恶的象征》,也都很有意思。河北教育出版社的《荒诞派戏剧》,是评论荒诞派戏剧的权威著作。前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凯尔泰斯的三本书:《命运无常》、《英国旗》和《另一个人》,很值得注意,作者对于人类的命运有深切的把握,是许多中国作家和在中国比他更出名的外国作家无法比拟的。遗憾的是,这种水准的书似乎并不太多。

   止庵还谈到今年图书订货会上,他所感到的不同出版社之间的差别。那些大的社,或者比较活跃的社,在选题上往往具有自己的思路和风格。相比之下,一些小的、或者不太活跃的出版社就缺乏自己的思路,东出一本西出一本,跟风的色彩较重。从书的形式来说,大的、活跃的社的书,品相往往也较好;小的、不太活跃的社的书,则做得比较粗劣。总的来说,图书出版事业是在平稳发展,但出版社之间却多有参差,比起上届订货会来,这一点更为突出。对有的出版社来说,应该有点危机感了。

   黄集伟:我推荐这八本书

   黄集伟把他所推荐的八本书做了极其有趣的分类,简单地说是四个两本,仔细体味足见一个资深出版人和书评人的用心。

   第一个两本是他认为多半会被人们漏掉的好书:第一本是《幸福得如同上帝在法国》,这是个法国人写的一本只有10万字的小说,属于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最佳年度小说系列。黄集伟说:“小说文笔非常冷漠,但观念非常锋利。它写的是二战当中很零散琐屑小人物的生活故事,作者的功力在于将缩写的故事和人的探究结合在一起。”第二本是中青社出版的《毛泽东传》,这本书装帧很有特色,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全部采用红色,在读书的时候手会被染得通红,作者是曾经在北京工作过的英国广播公司记者。黄集伟认为此书基本上是西方视角中比较详尽地描写毛泽东形的一个版本,很多人包括现在的年轻人其实未必同意这个作者关于毛泽东的很多观点和看法,但是会很欣赏他观察毛泽东的角度。

   第二个两本书可以送给小朋友的好书。其一是《可怕的科学》,黄集伟认为,这套英国畅销书是中国的科普作家20年都写不出来的。他说:“我们通常会觉得写一本科学著作应该是比较严肃、比较严谨,但是它确实是很搞笑的一本书。其中比如像对话、漫画、幽默、笑话,还有基本事实,还有实验资料,还有大量的游戏,它把所有年轻人或者少年喜欢的样式全部巧妙地组合在一起,里边甚至还有励志的倾向。”其二是接力出版社的“阿罗系列”,这是一本面向低幼儿的作品,由美国著名漫画家约翰逊创作。主角阿罗是一个画什么就有什么的“神笔马良”。黄集伟感性地说道,阿罗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小男孩,而且其实是一个“又寂寞,又美好”的孤独的小孩。

   第三个两本是两本非常有用的书。一本是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媒体术语辞典》,黄集伟幽默地说:“据我和我很多的朋友观察发现,其实现在从事新闻工作的大部分人都是中文系毕业的,新闻系毕业的人都当书商去了,所以做新闻的人需要充电,媒体的人看了这本中英文对照的书算是可以充电。”另一本是由广西师大出版的《21世纪经济辞典》,作者是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学者,此辞典不是集合21世纪出现的新生事物、新现象,而是把人们已经知道的很多熟悉的词,按照21世纪的语境给予个人化的理解。黄集伟认为这本书是放在枕头边睡前翻一翻很好的读物。

   第四个两本是2004年可能大家都喜欢的书。一本是《往事并不如烟》,黄集伟对这本书的感受是“读下来让人心灵很重”,黄集伟对作者饱满的情感和锋利的观念十分赞赏,他认为书中饱满的情感甚至可以解决20多岁的年轻人会对书中所描写的时代比较陌生的问题,而书中作者在书中对遗忘和尊严的独特看法也给黄集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本在2004年会受到欢迎的书是三联书店的《厨室机密》,作者是美国人安东尼·富尔顿。黄集伟认为书中揭露所揭露的,类似怎样把变质的食物变得新鲜等厨房黑幕十分有趣。黄集伟打趣道:“评论界说作者是一个有着成功的现在,复杂糜烂过去可爱的家伙,但他肯定不是美国的沈宏非,也不是说英语的蔡兰,而是活色生香的,这位老兄是一个对饮食充满激情的人,其实就是对生活的激情。”(鲍晓倩)

   张颐武:感觉眩晕的订货会

   我在书市里转来转去,在晕眩之余发现还是有很多留给我可读的书,需要我回家进一步去读。这些书不是我推荐的,是我想带回家去。

   《往事并不如烟》确实很有意思,是章伯钧先生的女儿章诒和写的一本书,非常妙,它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分子或者是一个文化人在惊天动地的大时代里他们所经受的考验、痛苦、挣扎,这些东西活灵活现地刻画在我们面前,使我想要带回去看。

   《我的生活质量》是一位叫劭丽的女作家写的,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当官的人怎么奋斗的历史。它好在哪儿?这本书揭示了当官人的内心世界。

   赵复三先生重新翻译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是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写的一段很短的中国哲学简史,配了很好的图。这本书原来因为有过译本,这次是赵复三重新翻的。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很好的哲学普及读物,非常简明,告诉我们很多中国哲学的知识,而且文笔、翻译都是非常可靠的。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的《邓云乡集》。邓云乡是一个非常老的中国风土专家,他关于北京风土,关于北京文化这些东西,能够激发我们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北京城里,激发对古老城市的怀乡,当我们向前冲的时候,回首看看我们从前从哪儿来,能激起我们一些浪漫的回想。

   《张爱玲全集》,那里有好多没有看过的作品。张爱玲人人都知道,但是那些没有看过的作品对我来说仍然是一些很好的作品,而这套全集还是值得我们重新去保存,从皇冠引进的版本,还是非常有价值的,能够让我重新去感受在一灯如豆的时候感到温馨和满足。

   读书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这个订货会上已经让我知道了读书的力量,这么多人拥塞在里面,到处给我发名片,非常强悍地对待我,你感到不接受是对他非常残酷,你感觉读书是这么伟大的产业。但读书还有另外一种意义,在即将睡觉时,在一个小的台灯下,你躺着快要沉沉睡去之前,你看一两页书,这可能是人生中间最美好的一个时刻。我发现现在连这个时刻也会慢慢消失,因为倒头便睡,因为你在外头太累了。我希望我们有这两种境界,一方面我们有伟大的书展,在这个展会上我们会找到一切我们所想要、不想要的书。另一方面你会发现你永远会有一本书在家里慢慢阅读。(舒晋渝)

   李敬泽:文学的热闹只限于几个大社

   总的感觉就是有限的文学资源现在很显然是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几个出版社手里,大部分我们的省级的文艺出版社,我是替他们感觉很荒凉,这也许不是他们的过错,有限的资源他们已经无力拿到,文学的热闹也只限于几个大出版社而已。

   我们的原创文学应该说在本次订货会上还是推出了一些不错的作品,有些大家已经很清楚,像王蒙的《青狐》、阎连科的《受活》。我个人对《受活》是相当推崇的。除了《受活》,我看到的好像还有华夏社的《别看我的脸》,在表达现实生活中所采取的那样既能够深入冷静地观察,同时又有强烈的道义立场的态度是难能可贵的。红柯有一部长篇《大河》,《大河》以额尔齐斯河为线索,表现了草原、中亚、高山这样一种想像世界。

   上海文艺社的《告别夹边沟》也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去看一看的书。它是以一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时甘肃一个劳改农场为背景写的。

   文学图书尽管表面上很红火,但大致上还是比较黯淡,比较单调。其它的图书就不想多谈,因为刚才各位都已经谈得很多。从我个人来说,我是挺喜欢人文地理类的图书,而且我发现现在各出版社都在拼命做这类图书,而且出得非常漂亮。但是我对这方面的书有一个很大的怀疑,当你写一个村庄也好,写一个城镇也好,写一个地区也罢,是不是工夫真的下在那里了,还是仅仅是浮光掠影?如果这样的书出来,意义也不是很大。这里边有几本我比较推崇:

   《西藏最后的驼队》,作者以他漫长的亲身经历来写西藏驼队这样一个特别特殊的人文现象,很有意思。三联出的《城记》写得也很扎实,写的就是北京城1949年前后整个规划的变化过程。它搜集资料做学问的态度也还是比较扎实,也确实能够对我们整个城市建设和那种现代化想象起到了一种反思和追问的作用。作家出版社的《黄河十四走》也有它的价值所在。但是,所有这些加起来我们还是赶不上我们的西方同行在这方面所做的事情。(陈香)

   刘兵:科学文化类图书走向成熟

   在这次订货会上,我们可以看到,有关科学文化类的图书与去年相比,在数量上显得增长不大,但在质量上却呈显出稳定的提高,而且,特色更加突出。仅仅在走马观花的印象中,像河北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科学圣地丛书”(《紫金山天文台史》等三种)、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丛书”(尽管目前只有一本《怎样当一名科学家》问世)和“盗火者译丛”(已出《圆的历史》等3种)、上海科普出版社《科学大师》、北京少儿出版社的“可怕的科学”丛书(已出20种)、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科学探索者丛书”(15种)、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发现之旅丛书”(已出5种),都是新推出的很有特色的丛书。而一些原有知名度很高的老丛书也在继续出版吸引人的新作,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哲人石丛书”(新出有《恋爱中的爱因斯坦》)等、“金羊毛

   书系”(新出有《氧:关于“追认诺贝尔奖的二幕话剧》)、“八面风文丛”(新出有《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上海科技出版社的KJ丛书,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第三辑)等。此外,一些单本的这类图书也非常引人注目,如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飞翔的鸟》、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玻璃的世界》、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哥本哈根》等。

   从这些选题独特、视角新颖、文化含量高,代表了新的科学普及出版理念的图书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说,科学文化类图书的出版正在走向成熟。

   刘华杰:值得推荐的书太多

   订货会上,有一批刘华杰先生认为非常值得推荐的优秀科普、科学文化好书,列出6种(组)如下:(1)“可怕的科学”系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规模宏大,语言生动,形式活泼。代表了一种新型科普(包括观念和形式)。采用了大量漫画和科学史上的故事。其中形容词“可怕的”(Horrible)并非指字面意思,刘先生个人认为是指“令人惊奇的”。此丛书是从英国引进的,在国外颇受欢迎,相信中国孩子也会喜欢。刘华杰仔细读过其中Fatal Forces一册关于摩擦力的讲解,感觉真是棒极了。展会广场上有6个由活动人装扮的“玩偶”,就是特别为此丛书做宣传的。这也是此次展会唯一的此类宣传,刘华杰认为效果很好,玩偶与过路人时有交流。(2)《科学社会学》(上下册),商务印书馆。原书1973年出版,作者是科学社会学大师默顿,30年后终于在中国内地有了译本,虽然迟了点,但依然值得祝贺。这30年正反映了中外科学社会学研究与普及的巨大差距。“公众理解科学”(PUS)中相当重要一部内容是,公众是否对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科学的社会运作有较好了解。刘先生认为,现实情况表明,中国公众(包括媒体、科研管理者等)确实很不了解这方面的内容,这比缺乏具体的科学知识更为可怕。(3)《哥本哈根》,上海科技。名篇名译。这是一个写得非常好的剧本,值得每一位关注科学史和科技伦理问题的读者阅读。本书特别值得那些“铁杆儿”的科学主义者看一看。(4)“中国科学圣地丛书”3中《老协和》《紫金山天文台史》《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河北大学出版社。此社几乎每年推出一组令人刮目相看的、极具创新意义的科学文化图书。这三部书向人们展示了“赛先生在中国落脚的地方”。(5)《怎样当一名科学家:科学研究中的负责行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这是“北大科学传播丛书”的第一种。此书由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和美国医学研究院共同推出,对于研究人员、科技管理工作者了解科学行为规范具有重要参考意义。(6)《恋爱中的爱因斯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书名似乎应当简明地译作《爱翁情史》,是一部严肃而有趣的图书。它讲述了爱因斯坦与若干个女人的故事,对于人们更好理理解爱因斯坦这个人有重要参考意义。(崔雪芹)

   余中先:外国文学奶酪越切越小图书花样越来越多

   我主要想从外国文学方面来谈谈本届订货会图书给我的印象。总的印象就是,外国文学这块奶酪越切越小,但图书花样越来越多。

   几大传统的外国文学出版社还是在一步一步地走得比较踏实。从中译本选读来看,德国的《城市的爱神》、《黑炸药先生》、阿根廷的《蜂王飞翔》比较精采。当然,获奖并不是说这些小说就是最佳、最好或者是最有文学价值的东西。上海译文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在做,昆德拉系列就相当不错。上海译文还有几个文集在做,比如村上春树,也是大牌子的东西。诺贝尔奖获得者非洲人马拉文斯文集我更加关注。南京译林的《华裔美国文学译丛》也可以一看,因为这几个华裔作家已经体现了当代世界文学潮流里的一种后殖民的特征,一种杂质文化。

   非专业出版社现在有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文艺社、教育社雄心勃勃,要做全集。比如河北教育,前两年有雨果、格聂夫,今年我问他们有没有出全集,他们说没有。因为你不可能一年就把一个大师全集十多卷、二十卷都出来,既然要创牌子还要谨慎一点。

   选题中的一些空白也在填补。比如四川文艺出版社今年在做翻译自斯洛文尼亚的文学图书,广西师范大学把法国贾克的历史小说和拉里西斯的历史小说做得很漂亮,海天出版社出版了很多法国文化的书,跟编辑对法国文化的文学了解有关。最近他们出了法兰西文学院士皮埃尔·让雷米的作品,分量确实很足;漓江文学社也做了一些法国文学奖和俄罗斯普克奖的作品。(陈香)

   朱正琳:这些书我想带回家

   朱正琳非常谨慎,在所有的专家中,他所谈到的书是最少的。他如是解释自己有限的推荐:“假使一个人一周读一本书,一年他可以读50本书,读60年书,他一生中总共也就能读3000册,和我们书展上所能看到的一比,的确令人绝望。组委会让我们逛会场,看一下,然后作出选择,的确不太好完成,而我所说的是我带回家的书和想带回家的书。”

   朱正琳认为,只有自己真正读过或有充分了解的书,才能向读者推荐。他推荐的第一本书是张颐武先生已经提到的《往事并不如烟》。朱正琳告诉记者,这本书在他带回家之前已经在网络上仔细读过,他非常喜欢这本书:其一,书中的人物特别精彩,在人物被打成右派落难的时刻里,最黯淡的岁月也遮掩不住这些人的光彩;第二,文笔非常好,不仅仅有历史,还有文学;其三,细节描写让人感觉十分可信,仿佛近距离亲眼见到那段历史,作者把记忆中所接触到的印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朱正琳谈到的第二本书,是华夏出版社“西方思想家经典译介”中的《柏拉图文集》,书的主编刘晓峰和朱正琳相熟,朱正琳说,正因为我认识书的译、编者,所以我知道刘晓峰不光是参照了希腊文重新翻译了柏拉图的文集,而且写了大量的学术注释,这是一本新一代的学人重新诠释的世界著名经典。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海南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图文二战史》是朱正琳想带回家却还没有可能带回家的,因为这一套书有39卷之多。《图文二战史》的作者、撰稿人有近百位,都是亲历二战的记者、将士或战争史专家,由美国《时代周刊》和《生活周刊》两家杂志社用30年的时间完成,共6000多幅照片,400多万文字。朱正琳认为《图文二战史》用纪实文学的笔法感性地回忆、再现了二战的历史,交融的图文不仅具有史料价值,更把读者带回了一个时代,教会读者如何感觉战争。

   《可怕的科学》也进入了朱正琳的关照视野。朱正琳觉得《可怕的科学》的“学习与搞笑结合”的宣传很有意义,但他不同意“搞笑”的说法,他说:“‘搞笑’是成人世界的词汇,在这里最合适的应该是‘逗乐’的态度,也就是有童心、童趣,用陪孩子玩的笔调给孩子讲科学。”朱正琳认为《可怕的科学》所体现的全新的科普创作态度和努力值得赞赏和肯定,而且此书所提倡的精神应该引入到当前对儿童的教育中去。(鲍晓倩)

   雷颐:订货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和一般的历史学者不同,雷颐和大众的距离似乎更近一些,他在诸多场合并不能让人马上意识到他的专业身份,这样他的阅读经验也许更容易和大家分享。他说虽然他来订货会只看了半天,可谓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但是由于自己以读书、写作、研究为职业,平时经常进书店,故而仍具有发言权。而在我看来,他的记忆力和叙述的严谨非常能够体现出历史学对他的训练,他的广泛的趣味、视野的开阔使他更加吻合知识分子的形象。

   面向专业领域,他着重提起了岳麓书社和唐浩明。他说,岳麓书社在这方面一直做得很出色,而唐浩明研究曾国藩已经20年了,其《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和《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奏稿》确为精品。他认为唐浩明对曾国藩的家书评点非常到位,对曾国藩这样一个一方面对理学有很深的研究同时又很经世致用干了很多大事的特殊的人分析得很透彻,对他的内心的冲突与妥协描述很精当。他说:“我很认真地读过《唐浩明点评曾国藩家书》。”雷颐告诉记者,台湾对区域近代化的研究很深厚,但是这方面的著作以前在大陆一直没有出版。现在《湖南地区早期现代化》出来了,很值得一读。他还提到岳麓书社出的《蒋廷黻回忆录》也很好,对近代史的研究颇有价值,与之相关的“口述史学”在很大程度上开启了中国历史研究的新路。

   雷颐的兴趣相当广泛,这一点我们在下面他给我们推荐的书目中马上就可以看出来。首先是一套“信使精华丛书”。《信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杂志,已有54年的历史,以28种文字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文章大都是全世界的顶尖学者撰写的,又是给非专业人士看的,很通俗,雷颐一开始就很喜欢看。后来这本杂志因经费原因停刊了,他觉得特别遗憾。现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从《信使》中文版发行以来的21年各期译文里择其精华,辑为“信使精华丛书”12本,包括《世界名人一席谈》、《神灵、图腾与信仰》、《媒介的变迁》、《城市迷宫》、《电影一百年》、《通往自由之路》、《大革命与乌托邦》、《石头、文化和时间》等,以期把《信使》中文版中最有深度、最能给人启示意义的文章结在一起,满足读者的求知需求,他感到特别欣喜和意外。由于这套书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他还愿意着意地推荐。

   他非常喜欢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炳善译文集》,称刘炳善翻译的《伊利亚随笔》、伍尔夫散文集《书与画像》、英国散文选集《伦敦的叫卖声》非常传神、地道,有一股英国的绅士味。今年结集出版的《刘炳善译文集》,就收入了这三本书和两部剧本《圣女贞德》、《亨利五世》。

   安徽教育出版社出了一本《意大利古建筑散记》,是清华大学专门研究建筑史的教授陈志华写的,雷颐称其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并且把意大利的历史也穿插其间,图文并茂,还附录了中西方古建筑对照年表,对于引起我们对如何保护古建筑的思考等很有启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西方现代思想丛书”去年又添了两本新书《秩序自由主义》和《道德的市场》,雷颐在这两本书刚出来的时候就读了,认为其超越了我们习惯的思路,把道德与法治、道德与自由的关系阐述得十分透彻,对于思考市场经济和道德秩序的关系很有帮助,并且这些命题这也是很紧迫的现实问题。

   他对戏剧戏曲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提到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的“戏剧戏曲学书系”。他说这些书告诉他,中国的艺术最广大和最深厚的基础在民间,尽管民间说书人、民间剧团等在五十到七十年代被取消了,可改革开放后又蓬勃发展起来了,证明了民间艺术的极大生命力。这些书也引发了人们关于民间艺术如何同国家体制相协调、如何经过过滤而更好地融入现代媒体等问题的更深的联想和思考。

   就其总体来说,雷颐认为这届订货会书的品种多了,书的质量提高了,明显比去年更深厚一些,装帧也更精美了,这是一个总的趋势。他还发现,现在艺术类的书出得非常多,并对此感到高兴,并为之辩护:“这证明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对艺术的需求增加了,你可以说他附庸风雅,但在真正懂得风雅之前,总得有个附庸风雅的过程啊。”

   像雷颐这样的学者,是非常繁忙的。对于选书,雷颐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办法。他坦言:“对于自己专业内的新书,我都要翻一下,买不买看两点,一是有无资料性,二是在思想、观点、方法上是否有创建性。”他告诉记者,现在他对中国古代笔记这一类书很喜欢,因其往往更有深度、更加细致。对于专业外的,雷颐主要偏向于人文性质的书如哲学、社会学方面的,他说:“我对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等的变迁很感兴趣。”而消遣性的书记,他则喜欢看建筑、戏曲等方面的书,以及优美的散文。在他看来,在睡觉之前看看《刘炳善译文集》、《意大利古建筑散记》等是一种享受。(谭彦德)

   李辉:订货会在平静中悄悄调整

   李辉已经是订货会的常客和名客了。作为一位资深的编辑、记者,作家和读书人,他对订货会可谓是乐此不疲,情有独钟。一路走马观花,他感觉今年的订货会和去年相比平静许多。去年、前年的订货会有些浮躁甚至闹哄哄,今年的订货会与前两年相比而言热点不多,出现了某种调整的态势。但他认为:热点少不是一个坏事。

   李辉认为,今年的出版业虽然受到“非典”的冲击,但是仍然给读者提供了好些不错的书,堪以慰人,随后他一一信手拈来。他对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章伯钧次女章诒和撰写的纪实文学作品《往事并不如烟》推崇有加:“这本书的叙述非常生动,章诒和很善于讲故事,对人物的描述在深刻的前提下显得非常无情、冷峻甚至残酷,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氛围,凸现了历史的客观和深刻。这给传记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体例。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很值得推荐。”

   沈昌文著、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得到了李辉的青睐:“恐怕很难有别的记忆,能像本书这样可以引发众多读书人关于思想、学风、文风的思考。时间并不久远,但书中呈现的文化景象却已显得陌生而遥远。事过境迁的感叹当然不限于杂志本身。”他对《比我老的老头》显然也是爱不释手:“作者讲故事的才能和妙笔生花的本事,在这本书中充分体现。更得佩服他有一双真正属于艺术家的眼睛,把那些比他老的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人性特点观察得如此透彻。”

   朱正在知识界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今年他的《周氏三兄弟》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也是李辉最喜欢的2003年的十本书之一,入选的理由是:“考证周密、行笔严谨、思考冷静。从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的关系入手,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对现代史生动的解读。”

   余杰自出道以来一直没有沉默过,不同的人群对他的批评也一直没有断过。今年他的《铁磨铁》由上海三联书店刊出,李辉仍然加以热情地推荐:“作者的敏感、勇气和激情值得钦佩,这恰恰是当今写作界普遍欠缺的精神。”

   湖北人民出版社的“改变那个世纪的人和事”系列丛书去年出了一本《陈独秀风雨人生》,这本书采用了一些最新的共产国际的解密资料,对陈独秀的考察更加全面。李辉认为其实我们对陈独秀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作为一个在出版界有着多年实战经验的策划人,李辉对出版社的运作也颇为关注,并有着自己的思考。他敏锐地注意到了一些出版社的变化。他提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出版方向上出现了变化,以前走的是纯学术的路子,现在也出了一套“口述文学”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在选题、装帧也颇有出新之处。作家出版社是制造畅销书的一个重镇,从去年开始大量推出一些文化品位高、但不是很畅销的书,例如黄永玉的《比我老的老头》、沈昌文的《阁楼人语——〈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西川翻译的《博尔赫斯八十忆旧》、周汝昌的《红楼夺目红》还有《黄河十四走》等,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外交十记》可谓一炮打响,但是李辉提醒他们应该更注意利用自己的优势,出一些外交方面的书,也可以从国外引进,并可以在市场宣传方面做得更好一些,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李辉还特别提请地方出版社注意利用自己的现有资源,挖掘自己的地方特色。他介绍到,江苏艺术出版社去年出版了“旅游民国南京系列”丛书共六种,挖掘了南京的历史底蕴。总体来说,北京和南京的出版社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像重庆的地方出版社就对重庆挖掘得不够,实际上重庆在抗战期间集聚了大量的政治家、军事家、作家、知识分子以及外国人等,非常活跃,发生了大量的事件,很值得书写,但是几乎没有什么书充分挖掘这段历史”,他说。同样,他认为小出版社也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对题材有取有舍,要善于寻找空白点,以小搏大。例如辽宁万卷出版公司把收藏作为自己的一个出版重点,去年又出了“民间人物收藏系列”的《老地图》等三本书,比较注重形成自己的特色。(谭彦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00:26 , Processed in 0.1732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