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06|回复: 0

[【文史类原创】] 再谈秦始皇焚书坑儒[原创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5 1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谈秦始皇焚书坑儒

布冰109-cqdudeli

这里我主要从秦始皇的角度来说说焚书坑儒。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并不是什么定论。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我在此主要谈以下三点,或许这就包含着必然。
1、秦始皇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对学术的认识自然比普通人更深刻,处置学术问题也更自信。毛泽东主席语曰:“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这是他站在他自己的高度来谈的。因为秦始皇距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两千多年了,那时根本就没有词一类的东西,我们不可能要求他象今朝的毛主席那样文韬武略俱备,诗词歌赋俱精。即使他有,也可能随着阿房宫的一把火化为了尘土。因此,我们不能据此认为秦始皇是一个大老粗。相反,秦始皇年少时,他的吕相父就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政治家,自然也是一位饱学之士,他自然会要求秦始皇认真读书,让其精于文,专于武。而对于后来拥有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来说,自然也有机会,有能力博览群书,他也需要了解各学派的主张和学说,也必然会通过读书这种途径提升自己的威望和实力,以备日后其驾驭他手下的一班文臣武将。对于秦始皇的学识,主席也只是说秦始皇略输文才,而并未说他“只识弯弓射大雕”。正是因为秦始皇很有学识,因此他才会对学术界有很深的了解和很深刻认识,对各派学术动态才会如此关注,学术的异常才会触怒龙颜,他也才有这样的胆识和自信对书与儒采取这种断然的处置措施,使大量的经书被焚,众多的儒人被坑。
2、秦始皇以治军之法治国,以武力清理学术混乱只是迟早之事。秦始皇既是文人,更是武帅。作为偏居西北的诸候秦国能够统一中国整个疆土,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秦始皇的一生,也可以说是征战杀伐的一生。而治军之法,关键又在于使其各方面达到高度一致,如有违犯,往往会以剥夺其生命为代价。我们从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就能很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在部队中,不仅作息时间、服饰、摆设和日常用品非常统一,而且其所涉及的诸多物品、文电都是高度规范的。通过对秦兵器的研究,人们发现其兵器的规格都是一致的,如秦军射箭所使用的箭头都是一模一样的。高度统一也正是促使其战无不胜的最具科学性的地方。当然,这种高度统一对于军队取得战争的胜利是直观有效的,也是很有科学道理的。秦始皇统领军队作战多年,自然知道统一的重要性。正是在有这样的无数次的成功体验的背景下,秦始皇也才会很自然地将治军之法用于处理各种国家事务,也包括学术事务。秦朝的军事管理由此从军队走向了整个社会生活,他采取了一系列的统一举措,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搞正规化。他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行政区划等。我们从秦朝的法律也可以看到,秦朝的法律充满了军事管理的特点。一是法律管得过宽过细,二是法律都有军事法律非常严峻的特点。因此秦朝的杀伐不仅体现在战争之中,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自周末礼崩乐坏之后,春秋战国各种学术思潮应运而起,在学术不断兴盛发展和繁荣的背后,也伴随着学术混乱和腐朽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清理,自然也会危及国家统治。秦始皇作为治军之帅和治国之君,他自然知道学术统一和思想统一的重要性。要清理学术上的混乱与腐朽,甚至思想文化领域的异己分子,对于秦始皇来说,最得心应手的办法还是杀伐。这是他处理问题最简单、最直接,当然也可能是他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因此,当他觉得处置学术混乱时机成熟之时,他随时都可以付诸实施。按秦时的法律和习惯,焚书坑儒也就不足为奇了。
3、秦始皇争朝夕的思想容不得与之相左的学术思想。秦始皇深知人的生命的短暂,虽然他也寻找各种长生不老之术,但他还是做好了归西的准备,要不然怎么会叫秦始皇。要在短暂的一生中把各种事情处理好,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做皇帝铺平道路,他必然要对他所关心的事做一个了断。而他的处事原则就是立杆见影,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当然是杀伐。而与之相反,儒者讲的是教导、讲的是感化,而不主张动武。有句名言不是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吗?这也就是儒者所倡导的。这明显与秦始皇治国思想背道而驰。试想,如果按照儒家的说教去处理国事,可能还没把别人教化好,秦始皇业已作古,那时还得由别人来处理了。就算他真有教化别人的本事,他一旦亡故,所有的一切也只能成为子虚乌有,所以他所能把握和争取的只能是这不多的时间和机会。秦始皇的作为自然和当时儒家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当时的儒者们也自然对秦始皇不满于胸,怎会乐于与其研究和呈递治国之策。秦始皇三番五次向当时的儒学家们垂询治国之策,自然也就得不到满意的答案,甚至得不到答案。这又恰好给秦始皇一种腐儒的感觉,并为其进行学术清理找到了依据,加之儒学与其他各学派之间的争斗,更促成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之举。当然,儒学虽可望治本但却难以治标,这也是其弱点。而法家所主张和倡导的有些急功近利的治国之学正好与军队“令行禁止”的要求相符,立杆见影,正合时宜,因而也备受重用,但这种无度的以法治国的策略也加深了强秦的内部矛盾,加速了强秦的瓦解和崩溃。若要长治久安,则文者不可轻武,武者不可弃文。就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始皇所做的其实已经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如何弥补文之不足,让文武二者相得益彰,促使秦朝更加强大和稳定,这或许是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儒学一派能从全局考量,提出有益于秦强之见,儒与其书或许可以免去被焚被坑的命运。正是因为他们见解相异,相互敌视与对抗,矛盾变得越来越深,让秦始皇下定了排除异己的决心并付诸行动。
秦始皇焚书坑入开了以武治文之先河,留给后人思索的无尽空间,作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可以从中吸起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
colo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3 06:37 , Processed in 0.127413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