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068|回复: 25

[【文史类原创】] 【原创·首发】 “神道设教”随想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4 10: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道设教”随想录


村学究


    神道设教这个词居然在《辞海》(1979年版)中没查到,但“神道”一词却引领我们去体味神道设教的奥妙。   《辞海》释“神道”有相关的四义项:一曰犹言天道。谓神妙莫测之理。《易•彖》:“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孔颖达疏:“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二曰神术。《后汉书•左慈传》:“少有神道;尝在司空曹操坐,操从容顾众宾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吴松江鲈鱼耳。’元放(左慈)于下坐,应曰:‘此可得也。’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须臾引一鲈鱼出。”三曰神祗。杨显之《潇湘雨》第一折:“不曾祭献神道,便开了船。”四曰墓道。《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大为修冢茔,开神道。”李贤注:“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辞海》这么一解释,我们也就体味到神道设教沾满了灵光和仙气。大凡一个人或物只要沾上点灵光和仙气,便有了十分了得的神秘、诡谲,便高深莫测,妙不可言了。   《辞海》说了这么多,以拙人之拙见,神道不过就是装神弄鬼;神道设教就是用装神弄鬼的办法教化天下!然而,这只是从字面上的肤浅理解。神秘、诡谲的“神道设教”自古以来便是治世之秘籍、愚民之利器,岂是凡夫俗子可以一语捅破的?
佛偈云:“不可言,不可言!”
  
1
  何谓“神道设教”?
钱钟书先生说:“神道设教,乃秉政者以民间原有信忌之或足以佐其为治也,因而损益依傍,俗成约定,俾用之倘有效者,而言之差成理,所谓‘文之也’。”(《管锥编》第一册)意为统治者借用民间已有之宗教信仰,对其加以改造后,用作治民之具。关于“神道设教”之功用,钱先生以为有二:一是“为治人者言,法令之力所不逮,得宗教以裁约之。”二是“治于人者……,遭荼毒而不获申于人世,乃祷诸鬼神以冀疾苦之或苏。”即是说,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用“神道设教”之法治天下很是得心应手;从被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则为解脱疾苦的途径之一。此乃“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荀子•天论》)者也。

2
孔子之道,儒者之业,专以修已、治人为务,故中国向以“儒术治国”。
然孔老夫子信鬼神么?
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又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之“君子有三畏”,首先就是“畏天命”。然《中庸》曰:“鬼神之为德,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孔子之于鬼神,措辞含蓄,不绝对主张其有,亦不绝对主张其无。或曰,对于鬼神,你信则有,不信则无。圣人之智若此,可谓玩治人之术于股掌中矣!是故孔子编《易》作《传》,倡“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也。”

3
《易•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也。”“盥”,谓祭祀时以酒迎神。“荐”,指献牺牲于神。卦辞谓国君举行祭祀,有忠信之心而又肃敬,则臣民观而化之。下文是说,圣人观察四时的运行,春夏秋冬秩序井然,从无过差,就像有神灵主宰一样,于是设立鬼神祭祀,推行教化,这样,天下万民也皆驯而服之了。祭祀可教民虔敬,可教民事君,知设教乃治民之具,而非民之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教化的目的并非为了信仰。

4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刘宝楠《论语正义》训曰:“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王者欲使民众从其所设,不欲使他们知道设教的本末,以防其民“轻而不行”矣。
朱熹《论语集注》曰:“民可使之由,於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民可使由之”有理,民“不可使知之”亦有理。是知圣人设教无不用愚民之术矣!

5
“神道设教”之泰山封禅。
《史记•封禅书》:“齐桓公既霸,会诸候于蔡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禅泰山禅梁父者七十家, 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禅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汉武帝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行封禅礼: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封禅,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十月,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 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次年二月行封禅礼; 唐玄宗于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率千乘万骑,东封泰山。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行祭祀,不再封禅。
泰山封禅乃国之大典,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史记•封禅书》张守节《 正义 》:“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而封禅之起由,班固《 白虎通义 》曰:“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五经通义 》曰:“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以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亦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封禅仪式之象征意义,如班固《白虎通义》所论:“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阯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 礼记正义 》云:“祭天则燔柴也,天谓日也; 祭地, 瘗者,祭月也。”知帝王封禅之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王命在天、君权神授意识;沟通天人关系,使之达到上帝意志与人君的和谐统一,使君王更有威权。
帝王借“神道设教”之泰山封禅来巩固皇权,而民众则把泰山看作是伟大精神、崇高形象的象征。后起之成语与事象有:“重如泰山”,“稳如泰山”、“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北斗”等崇高意识深入人心。民间习俗上,还把泰山看作是扶正压邪,保佑平安的神灵,如“泰山石敢当”、“泰山在此”的碑碣,遍布于全国各地的村头街巷。可知“神道设教”法力之大也。至于将岳父称为“泰山”,不过是想讨人家女儿的谀称而己。

6
秦以前鲜有王者称“圣”。秦祚虽短,却六合一统;始皇非寿,然世称祖龙。其命称 “制”,其令称 “诏”,王自称 “朕”。秦始皇制定的制度被继承下来,皇帝观念被继承下来,帝王神圣至上观念被继承下来。其后两千年,帝王的一切无不与“圣”结缘。
  帝王的尊称为“圣上”、“圣皇”、“圣王”、“圣明”、“圣仪”、“圣驾”、“圣主”、“圣帝”等等。
  帝王的命令称为“圣旨”、“圣令”、“圣喻”、“圣策”、“圣诏”、“圣训”、“圣敕”、“圣诲”等等。
  帝王的决断称为“圣裁”、“圣断”、“圣决”等等。
  帝王的政事、功业称之为“圣政”、“圣文”、“圣武”、“圣德”、“圣勋”、 “圣功”、“圣治”、 “圣统”等等。
  形容帝王如“圣览”、“圣听”、“圣问”、“圣聪”、“圣谋”、“圣虑”、“圣意”、“圣猷”、“圣略”、“圣思”、“圣心”、“圣鉴”,甚至“皇恩浩荡”等等。
   肉身之人一沾“圣”字,便成为终极之真理,便高蹈起来,便神圣起来,而凛凛然不可侵犯,不可亵渎!

7
关公崇拜,自古已然。
《蜀志•关羽传》:“后主景耀三年,追谥羽为壮缪候。”缪为恶谥矣。如《礼记•大传篇》:“王者一物纰缪,民莫得其死。”姚南菁《援鹑堂笔记》谓“缪与穆通。近日有言,壮缪非美谥者,此似不然。”清武英殿本蜀志改易谥羽为忠义候,此际关公崇拜已久,深入人心,其谥号褒中有贬可知,关羽身价并不显赫可知。晚唐诗人李商隐有诗云:“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又见其知名度不及张飞。宋代盛行 “说三分” ,于是关羽脱颖而出,家喻户晓,童叟皆知。《春明梦余录》记其尊荣曰:“……宋徽宗崇宁元年,追封忠直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加卦壮缪武安王;淳熙十四年,加封为英济王,敕曰:‘生立大节,与天地而并传;殁为神明,并古今而不朽。可特讨壮谬义勇武安王’。本朝万历四十二年秋,奉旨晋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大帝真君。”此即可看出关羽由人而神的历史轨迹。《东华录》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上谕:“关帝当时力扶炎汉,志节凛然。乃史臣所谥,并非佳名;陈寿又与蜀汉有嫌,所撰三国志,多有私见,遂亦不为论定,岂得为公?从前世祖章皇帝,曾经降旨,封为忠义神武大帝,而正史犹存旧谥,阴寓讥评,非所以传信万世。今当钞录四库全书,不可相沿旧习,所有志中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此为清武英殿本蜀志改易谥羽为忠义候之来由。武功不成曰“缪”,实为关羽史实。乾隆杜撰美谥,四库全书留疵矣。
赋予关羽”义勇威武”之神格,实为倡导伦理教化之功能。无”神道设教”之思想,何来关公崇拜之盛行?为教化愚民,用心何其良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4 11: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秘、诡谲的“神道设教”自古以来便是治世之秘籍、愚民之利器,岂是凡夫俗子可以一语捅破的?”

道不神何以尊,教无道无异于软暴力。
惜乎,论者未及领会“神道设教”之“微言大义”,妄加指斥,遑论“中华文化曾为世界一轴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6 02: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读学究先生贴...
《辞海》说了这么多,以拙人之拙见,神道不过就是装神弄鬼;神道设教就是用装神弄鬼的办法教化天下!然而,这只是从字面上的肤浅理解。神秘、诡谲的“神道设教”自古以来便是治世之秘籍、愚民之利器,岂是凡夫俗子可以一语捅破的?
佛偈云:“不可言,不可言!”
.....
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
....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
好象..神道设教 指的就是愚民以利治. 但是:

1. 这种对神鬼的利用实际上是对神明的大不敬 和对神圣的经年侵犯. 结果就是.....鲁讯所讲的....中国的历史从头看到尾就只有'吃人' 两个字.
2. 神不是神的时候, 人也就不是人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6 08:2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草民一丁2007-01-16 02:17发表的“”:
细读学究先生贴...


好象..神道设教 指的就是愚民以利治. 但是:

.......
可能鲁迅跟我读的史不一样,吃人在历史中似乎不是记录的主流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17: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被equality、一丁与r各斑竹一阵乱骂,楼主的帖子挂出来虽有四天之多,然回帖之人寥寥可数。在下斗胆献言,望各位行家批评指正!

1、关于楼主对“神道设教”的解释

不知楼主什么专业背景,但是我个人觉得您的解释也算自圆其说,比如您从“神道设教”这一角度重新诠释了孔子的鬼神观念,这在以前我根本没想到过,感觉很有新意。文科的东西说白了就是一种解释,能够说得通也就可以了,不知道equality斑竹为何那么生气。

2、“吃人”、愚民与王道

楼主的意思似乎是圣人因势利导而治民,使之心安理得地自在生活,而历代统治者却把它当成了渔民利器;一丁斑竹痛陈统治者的愚民政策,骂统治者歪曲民意。事实是统治者愚民以图长久,还是王道下的太平盛世,我们无从得知,因为它们融化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我个人以为所谓的吃人与愚民都是政治家的把戏,最终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比以往更开明、更正统。今人若带着这些色彩浓厚的政治说教思考问题,可能不利于对事实的分析与探究。那么,中国传统社会到底是怎么样的呢?鄙人以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确实存在一种“情-理-法”相交织的内在机制。拿灾荒来说,当灾害发生时,政府的救济固然举足轻重。但是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而朝廷行政投入的人力和无力根本不够,结果很可能是大灾不断,小灾连年。灾荒可以说是历代王朝的一个痼疾,很容易与战争相并发而导致王朝的更替。在这一灾荒背景下,地方社会迫切需要一套机制来应对。在地方志的相关记载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义助”,比如清代山东潍县孔毓珍“雍正二年岁歉,煮粥济饥民。”[1]即墨县于楷例“嘉庆十七年岁大祲,破产赈济,自后每冬春施粥二十余年,人以善称。”[2]相关的资料还有很多,不再累叙。当然,地方志本身有美化本乡本土的意图,但是这些资料可能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即地方社会的救灾并不完全是政治强迫和经济利益驱使,而是以“义”助赈,这可能与民间社会的文化有关,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官方的象征性奖励与灾后助赈者地位与声望的实际提高,又进一步促成了这种救灾模式。由灾荒管窥传统社会的内在机理,事实可能是情、理、法相互融合,共同支撑着传统社会的运行。

一点想法,让方家见笑了。

另外,楼上各位可能都是学养极高之人,论坛也正需要这样的人,所以建议r斑竹是不是考虑尽力多拉一些同学、同事、导师进来呢?

------------------------
[1] 乾隆《潍县志》,卷4《善行》。
[2] 同治《即墨县志》,卷9《人物•义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17:3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传统文化yngwie君有发言权,严重要求他来说几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17: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8
”神道设教”之天子。
天是中国传统政治统治得以实施的最神圣的信仰保证。天,虚无飘渺,高居于人类万物之上,天命达于人间,需要通过被称为“天之子”的天子。因此,天子以天为父,天子与天便形成了父子关系。
《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诗•时迈》:“昊天其子之。”
《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应劭《汉官仪》:“号曰皇帝,道举措审谛,父天母地,为天下主。”
何休《公羊传》成公八年注:“圣人受命,皆天所生,谓之天子。”
天子之所以在生身父母之外以天地为父母,是由于天子受有天命,受命之君才是真龙天子,他们的身世就充满神秘与诡秘的瑞兆。天子成了传统政治话语中人间秩序的最高主宰,历代帝王也理所当然地以天命在我,为天之子。
天子统御万民,就要以天为榜样,“养民如子”,反之便是“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左传》襄公十四年)的关系。天子爱民如子的话语,不仅在诸子那里,而且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史不绝书,不胜枚举。在古代,君臣之义等同父子之义。时至现代,君主制被推翻后,国家与民众之间依然存在父子关系。“民国之主人者,实等于初生之婴儿耳,革命党者,即产此婴儿之母也。既定方针既立之矣,则当保养之,教育之,方尽革命之责。”(《孙中山选集》第153页。)传统的父子关系变为母子关系,祖国为母亲、党为母亲,
天子既为万众臣民的父母,那么天子派往各地统治一方的地方官员,就具有了代表天子统治的意义。由此,地方官与其统治的民众之间也形成父子关系。《盐铁论••授时》:“县官之于百姓,若慈父之于子也。”汉代的县官一词,或指地方官员,或指天子。从宋代开始,县官就被称为父母官了。王禹偁《谪居感事》诗有“万家呼父母”之句,并自注:“民间多呼县令为父母官。”地方官尤其是县令为父母官,这一称呼在明清时代甚为流行。时至今天,父母官还指地方官。就连军队之中也存在类似的父子关系,《孙子•地形》:“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道出了军队中伦理关系的重要性。后来,将帅之间也形成父子关系,如岳家军、戚家军等等。一方将帅与部下将领之间多为义父义子关系。

9
  ”神道设教”之天下子民
  既然天子爱民如子,那么天下万姓子民皆是天子至亲骨肉。然而天子治民之道曰“牧民”, 即把广大民众当作牲畜一样圈养。
《管子•七法》:“养民如养六畜。”
《淮南子••览冥》:“牧民者,犹畜兽也。”
《汉书•食货志上》:“民者,在上所以牧之。”
《潜书••尚治》:“举天下之民,絷之,策之,如牛马然。”
《庄子•徐无鬼》载黄帝问小童子为天下,小童子回答:“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说苑•政理》载杨朱对梁王的一段话就是如此,“君不见夫羊乎?百羊而群,使五尺之童荷杖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君且使尧率一羊,舜荷杖而随之,则乱之始也。”
《申鉴•政体》:“睹孺子之驱鸡也而见御民之方。孺子驱鸡者,急则惊,缓则滞。方其北也,遽要之则折而过南;方其南也,遽要之则折而过北。迫则飞,疎则放。志闲则比之,流缓而不安则食之。不驱之驱,驱之至者也。”
治民如同牧马牧羊,是儒道法诸家的政治手段,他们都有很精彩的理论表述。例如法家之“牧民”,则是要主张消灭民中之五蠹、六虱、社鼠及国之猛狗。五蠹是指五种社会蛀虫,即学者、带剑者、言谈者、患御者、商工,“此五者,邦之蠹也”(《韩非子•五蠹》)。六虱,《商君书•靳令》:“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社鼠及国狗出自《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讬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社鼠,人主左右是也。……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有道术之士,欲千万乘之主,而用事者迎而龁之,此亦国之猛狗也。”社鼠是人主左右,难以铲除,这就有了城弧不灌、社鼠不熏、投鼠忌器等说法。《汉书•贾谊传》:“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喻也。鼠近于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于贵臣之近主乎。”
传统的“牧民”之法是以狼牧羊。故古往今来,统治者其人性愈来愈象狼,被统治者其人性愈来愈象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7 18: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后续预备队,呵呵,楼上兄弟能整出几条呢?期待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7 23:53:14 | 显示全部楼层
10
”神道设教”之“五德转移”
五德来自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也。战国末年邹衍理论创新, “(邹衍)深观阴阳消息,……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邹衍将五行与“德”相配,即为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历史上的各个王朝按其行运而各取一德,由于五行相生相克,五德随之而转移,是曰“奉天承运”。如战国末期有人认为,虞夏商周四代分别为土德、木德、金德和火德,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代周之火德而起的必为水德,据说在秦文公时,秦以获水德之瑞而已有天命。
《吕氏春秋•应同》:“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史记•封禅书》:“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
《史记•秦始皇帝本纪》谓:“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连太史公都认为秦以水德之瑞而得天命,谁能不信“五德转移”!
刘邦以汉代秦,曾“自以为获水德之瑞”,《史记•封禅书》云:“汉兴……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于是汉行水德之政,袭秦之官制。但是,五德转移说作为一个系统完整而有序的理论,不允许在系统的一次循环中出现两次相同的德运。汉文帝时贾谊就以秦为水德,推论汉当为士德,“乃悉草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史记•贾谊列传》)贾谊的建议没有得到推行,不久,鲁人公孙臣重提汉为土德说:“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为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黄。”(《史记•封禅书》)此说受到了丞相张苍的坚决反对。但是天命不可违,五德次序不可乱。汉文帝十五年,“黄龙见成纪”(《史记•孝文本纪》),汉为土德终于有了天命的明示,到汉武帝时就认真地执行天命的规定而行土德之政了。《汉书•武帝纪》:“太初元年……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
其后是“金德尚白”的西晋司马氏, “火德尚赤”的隋,“土德尚黄”的唐,“火德尚赤”的宋,“金德尚白”的元,“火德尚赤”的明,“水德尚黑”的清,还有洪宪的土德、民国的木德、共和国的火德。我朝火德应是有证而信的。如敌人称受我们的影响曰“赤化”,我们自已的话语则有红旗飘飘、红旗还能打多久、又红又专、一颗红心二种准备、红太阳、东方红、红宝书、红五类……不过这是不经之谈,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13: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愧为“学士”,后续预备队强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20: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11
”神道设教”之谶言符瑞
谶,《说文解字》释为“验也”,《一切经音义》释为“秘密书也”,《文选•鹏鸟赋》李善注:“谶,验也。有徵验之书。河洛所出之书曰谶。”知谶有神秘之性质,并可取验将来,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暗示话语。《礼记•中庸》云:“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尽管有人主张“谶,经之贼也”(《蛾术篇》),然谶书言之凿凿常见诸典籍,而神仙方士、达官布衣却信之不衰,乐此不疲。
《史记•秦始皇本纪》:
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去胡。略取河南地。
“胡” 为当时习用语,是对匈奴的泛称,所以有秦始皇的筑长城以备胡之举。后来秦二世胡亥暴政亡国之后,方知“胡”是指胡亥。这条谶语后被收入《河图》中。
《汉书•五行志中之下》:
“公孙病已立”(又见于《汉书•眭弘传》)。汉昭帝元凤三年,上林苑中有断枯的大柳树亦自立发芽长叶,并且有虫咬食叶面而成文字“公孙病已立”,一时轰动朝野。当时习《春秋》明灾异的眭弘,作出了这样的解释:“石柳皆阴类,下民之象。泰山者岱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处,今大石自立,僵柳复起,非人力所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枯社木复生,故废之家公孙当复兴者也。”建议朝廷“求索贤人”,禅让帝位。结果,辅政的大将军霍光以“妖言惑众,大逆不道”的罪名,将眭弘诛杀。虫咬柳叶竟成语句,实为不可思议之事,且从史籍寻觅,又不见人为编造之迹。眭弘虽诛,“公孙病已立”的影响却没有消亡。时隔五年,昭帝死,霍光等人择立昌邑王刘贺继位。不久,霍光又以荒淫无道之罪,废刘贺,改立自武帝晚年因“巫蛊之祸”而流寓民间的刘询为皇帝,是为宣帝。奇迹出现了:宣帝本名“病已”,他是已故戾太子之孙,自然可称为“公孙”。
《古今类事》引《宾仙传》:
  天复初,刘道昌,江吴人也。年九百岁,多曰之唐事。至成都郫县,常祝丹名鸟顶。一日,跨鹤绕市,别相知,留诗而去,人以为妖。后又得篆书于其室,曰:“八雄争天下,狫鼠先啾唧(注:自庚子年黄巢见,朱全忠等八人僭号)。兔子上天床(诸本作“金床”,注:王建属兔,又以卯年开国),猿猴三下失(注:朱温三帝属猴也)。李子生狼藉(注:昭宗也)乃牛生叛羝(注:杨行密王于吴也。斗牛,吴之分也)。群犬厮首尾,走上中华国(注:即六侵中国也)。”其后,事皆应。
陆游《老学庵笔记》:
  李后主《落花诗》云:“莺狂应有限,蝶舞已无多”,未几亡国。……谶言诗盖有之矣。
《蜀梼杌校笺》引《录异记》:
  黄万祐修道于黔南,成都卖药,言人灾祸。蜀王建迎进宫,尽礼事之,……后坚辞归山,问其后事,于壁问题曰:“莫教牵动青猪脚,动即炎炎不可扑。鸷兽不欲两头黄,黄即其年天下哭。”至己亥年(永平五年)起师,东取秦凤诸州,报捷之际,宫内延火,应是珍宝帑藏,并为煨烬矣。乃知太岁己亥是为青猪,焚爇之期也。后三年岁在戊寅土而建殂,方知寅为鸷兽,土色黄,是以言鸷兽两头黄,此言不差毫发。
《蜀梼杌》卷下:
  蜀未亡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工,昶命笔自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贺长春。”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长春乃太祖诞圣节名也。其符合如此。
《宋史•太祖本纪》:
点检作天子。
周显德六年(959年)四月, 周世宗柴荣亲率大军北征契丹,途中不幸得了重病,于是只得下令班师还京。周世宗此次北征途中,某日周世宗在披览四方进奏的文书中发现混有一只皮囊,囊中盛有一段长达三尺余的木头,上面题写着“点检作天子”五个大字。世宗见到后非常惊异。回京后即免去了张永德都点检职务,解除其军权,改任为荣誉性的宰相职务。并另任资望较浅的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周世宗作出的上述安排后就病死了,由其七岁的儿子郭宗训(周恭帝)继位。次年正月朔日,身为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奉诏率军前往镇、定二州前线抵御契丹与北汉联军。大军刚到开封城北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便在亲信将领们的拥戴下黄袍加身,发动兵变,回军开封,从年仅八岁的周恭帝手中取帝位而代之,建立起赵宋王朝。
再如李自成起兵时之谶言“十八子主神器”、当代的所谓谶言“八三四一”等等,你是信还是不信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 23: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12
”神道设教”之替天行道
”替天行道”,是中国古代反叛者所常用的手法和旗号。
在中国古代,谁都可以祭起”神道设教”的旗帜,无论是改朝换代的王公贵族,还是聚啸山林的草莽英雄。古代的人们认为国家是“天”所建立的。君主也是天所设立的。有所谓“天生蒸民,受之君,受之师”。这种政治观久而久之积淀为一种民族意识。但各阶级对此的理解并不相同。统治者认为是“天”命我来进行统治,老百姓必须顺从;而老百姓则认为“天帝”之所以立君的目的是要给老百姓做“好事”。因此,大家公认一个“天”(这是政权的合法来源),要求却不一致。老百姓不顺从时,统治者以“天罚”的名义惩罚;老百姓被逼造反时,便也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造反胜利了便是真龙天子,便是“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怪圈。
《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化天下。”仅仅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无不毕应。”随着势力的急剧扩张和天灾人祸造成的时局动荡,张角很快将太平道这个民间宗教变成准备夺取政权的军事组织:“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并预定在甲子年(184年)甲子日(3月5日)起义。口号为“苍天将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张角便是要以他的黄天代替汉朝的苍天!
太平天国在起义前的文件中也宣称“道之大原出于天,谨将天道觉群贤” ( 中国史学会•太平天国(资料丛刊))。
《西巡回銮始末记》:“以尖角旗悬于门上,书‘奉旨义和团练’或‘义和神拳’字样。其旗之长方者,或书‘助清灭洋’,或书‘替天行道’”。
在中国人心中,“造反”、“反叛”都是恶的,天处罚刑天氏、共工氏,都是对反叛者的惩戒。当然,中国历史上不乏成功的反叛者,但没有一个宣称自己反天道而行自由。恰恰相反,都编一些神话证明自己受命于天,是老天爷指示俺们造反、是替天行道的。
宣传“替天行道”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三国、水浒二部话本小说。
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曰:“吾替天行道,安忍杀戮人民! ”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如《水浒传》中九天娘娘对宋江面授机宜道:“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吾有四句天言,汝当记取,终身佩受,勿忘于心,勿泄于世。”宋江再拜:“愿受天言,臣不敢轻泄于世人。”娘娘法旨道:
  “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
  壮幽南至睦,两处见奇功。”
  宋江听毕,再拜谨受。(第四十二回 还道村受三卷天书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鲁迅先生评《水浒》说得好极了。他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三闲集•流氓的变迁》)在中国是不准造反的,若是逼迫得去造反,一定要祭起替天行道的旗帜,否则就是强盗,连那些打起替天行道旗号的强盗都可以剿杀你!
所谓“天子为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书经•洪范》),表明“天”或“上帝”虽是冥冥中的主宰,并不能自行其意志,而必假手于天子或帝王以行之,于是帝王或天子的所作所为,就是所谓“天功人其代之”,通俗的说就是“替天行道”。皇权天赋,替天行道往往是树立权威的依仗,这也加深了民众对天命的倚重。尤其是在社会动荡时期或转折关头,人们就越是相信和祈求天命。象哲学的天命思想和民俗的天命观念便都会影响到人的心理生活。它既可以是英雄豪杰替天行道的豪迈,也可以是民间百姓烧香拜佛的虔诚;既可以是圣人贤士得道后的心静如水,也可以是普通民众碰壁后的逆来顺受。
替天行道--------真是一部趣味历史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23: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13
“神道设教”之帝王异相
不同凡响之人,自有异于常人之奇诡之事,自有异于常人之前生后世的因果。孩提时爱听评书,“神道设教”的知识便是在书场启蒙。如彼时己知道薛仁贵是白虎星下凡,岳飞是佛祖的大鹏鸟转世……这些个东西不仅我深信不疑,连乡党父老甚至白发苍苍的前清老秀才也言之凿凿,不容置疑。到后来粗通了点文墨,方知是古圣人为自已同胞“神道设教”,方知是“且古之所以言天者,盖以愚蚩蚩者耳,非为聪明壑智者设也。”(柳宗元《断刑论》)   古圣人如何描述聪明壑智之帝王的呢?粗略检索条陈如后。
《河图》:“附宝遇大雷,感而生轩辕;握登见大虹,感而生舜;摇王感月,生黑帝颛顼;大跡在雷泽,华胥履之,而生宓牺。”
《帝王世纪》:“任已感龙,而生神农;禹母胸坼,因以生禹。”
《史记•秦本纪》:“女修吞鸟卵,生秦之祖。”
《后汉书•东夷传》扶余王:“以鸡子气入侍儿腹生。”
《宋书•符瑞志》刘裕生时:“有神光照室,其夕甘露降于墓树。”
《元史•太祖纪》:太祖母寡居,“梦白光化金甲神,来榻有娠。”
《龙兴慈记》:“泗州杨家墩墩下地,为太祖(朱元璋)祖熙祖所葬,其地以枯竹栽之,十日必生枝叶。”
《唐新语》:“则天时衣男子服,乳母抱出,(袁)天纲大惊曰:此郎君神采奐彻,不可易知。试令行,天纲曰:龙睛凤颈,贵之极也。转侧视之,曰:是女,当为天子。”
《说郛》:“隋文生于冯翊般若寺,有尼曰:此儿所来甚异,不可以俗间处之,乃自抚养。家人忽见帝头有角,身有鳞起,骇而坠。尼自外至,曰:惊吾儿矣,当令晚得天下。”
《典故纪闻》:“成祖靖难,师次紫荆关,所服素红绒袍,忽见白花如雪,凝为龙文,鳞须皆具,见者骇异,以为奇兆。”
……
这类的口传和记载举不胜举。
从“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到“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说明中国人有强烈的“皇帝情结”。从这一二十年来宫廷片的走红,无论是梦想着“做皇帝”还是武装起来“反皇帝”或宫廷政变式的篡夺皇位,都可以看出中国人的 “皇帝情结”郁结着而挥之不去!
我们再来看看“神道设教”。皇帝都有不同与常人的事相,如头上长角身上长鳞、出生时有神光照室、有龙睛凤劲……这些你有吗?当然没有!这就是上天注定你不是龙种!孔夫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在社会的一张大网中己经定格-------不论你是臣是父是子,你不是君。孔夫子又曰:思不越位。因此你不要有非份之想,你的所思须与你的身份一样定格。如果把这类情事“抽象”一下,就是富贵在天,死生在命------或者说: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从现实生活中难道观察不到这一点吗?
微言大义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6 09: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zm799兄确实学识渊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30 11: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楼主的景仰如滔滔之江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9 17: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14
“神道设教”之因果轮回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涅盘经》:“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还不失。”
《周易•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因果报应亦称业报轮回,深为国人所信且根深蒂固。在古代,为国人喜闻乐见的小说戏曲,对传道因果轮回功莫大焉!
在宋元以来的历史题材小说中,作家常常用业报轮回来解释历史人物的命运、历史事件的因由。宋代《新编五代史平话》写道:
  刘季杀了项羽,立着国号曰汉。只因疑忌功臣,如韩王信、彭越、陈豨之徒,皆不免族灭诛夷。这三个功臣抱屈衔冤,诉于天帝。天帝可怜见三功臣无辜被戮,令他每三个托生做三个豪杰出来:韩信去曹家托生做着个曹操,彭越去孙家托生做着个孙权,陈豨去那宗室家托生做着个刘备。这三个分了他的天下……
《说岳全传》中,把金兵的入侵描绘成是因宋徽宗得罪了玉皇大帝,玉皇遂令赤须龙下界,降生此地女真国,扰乱宋室江山,是为金兀术;而岳飞则是如来佛头顶上的护法神大鹏金翘明王所变,因如来怕无人能制服赤须龙,故遣其下凡,保卫宋室江山。岳飞与秦桧、王氏的斗争,在书中变成是一种因果报业——因岳飞之前身大鹏金翘鸟曾啄死女土蝠,故女土蝠投胎王氏,嫁给秦桧,专门残害忠良,以报前仇;大鹏鸟在下凡之前又曾把铁背虬王左眼啄伤,后虬龙投胎秦氏,即为秦桧,故秦桧后来之陷害岳飞,也是报大鹏啄眼之仇。
又如《夷坚志•食牛诗》:“万物皆心化,唯牛最苦辛。君看横死者,尽是食牛入。”这是警戒人,不可屠宰耕牛,屠宰耕牛必死于非命。
………
因果轮回的说教还表现在人们很多的俚言俗语上。如: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元•无名氏《来生债》第一折)
“士为知己者死”(《战国策••赵策一》)、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诗•卫风•木瓜》。)
这些俗谚一代一代人流传下来,是最能影响人们行为的观念。
做生意也有因果轮回观念。注重信誉往往会在顾客中树立起“信得过”的品牌而带来厚利,这也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如:历史悠久的北京“天福号”酱肘子,瑞蚨祥的绸缎,天津狗不理包子,景德镇的陶瓷,这些延续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老字号,实际上深藏着中国文化的深层底蕴。关于诚信,还可以举“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例。胡雪岩是徽商的代表人物,也是近代官商的代表人物,他在官场中投机取巧而从中牟利颇有一套,然而当他面对市场时,他却把诚信作为自己立足的命根子。在胡庆余堂的有关记载中就有“莫谓人不见,须知天理昭彰,近报己身,远报儿孙”的警句,以唤起药工们的惊惧意识。把因果轮回、祸福报应的说教运用到经营上,其警戒作用不可小觑。
由因果轮回的说教可知,“报应”并不是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而是冥冥中的鬼神力量的结果。“报应”不仅是体现报在当事人本人,而且还会在当事人的子孙后代体现出“报应”。得到“福报”是善事积累的结果,得到“恶报”则是恶事积累的结果。如《周易••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佛教传入后,因果轮回的说教和传统的“报应”观念相结合,更在民间根深蒂固。
   “报”既是宗教意义上的,也是伦理观念上的。梁启超在《中国道德之大原》一文中称“中国一切道德,无不以报恩为动机”(《饮冰室文集•二十八》)。如《诗•大雅•抑》“无言不雠,无德不报”等等。历史上的有道之君、忠臣义士都得以立祠血祭,其中有的还被尊为一地的城隍神,得到人们的供奉,接受民间的祷求,这也是一种报答。人际关系中的“知恩图报”一直是一种美德,而忘恩负义则是最令人不齿的行为。这种报答、报恩并不具有等价交换的概念,而是从人性角度加以理解和传递的。 “报”的观念长期没有得到理性化的发展,而且“报”的泛化影响了明确的权利、义务概念的形成。事实上,权利、义务这两个专用词汇本身都是近代才引入的日语汉字。等价交换的概念在伦理上往往被认为是粗俗的、无礼的,自然也就难以上升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这也是我国法律虚文太多的历史原因之一。
因果轮回的善善恶恶、是是非非,实在难以言说存在就是合理。
古代关于因果轮回的文字说教举不胜举,因果轮回观念也就如此训练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11: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14
“神道设教”之因果轮回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涅盘经》:“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还不失。”
《周易•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因果报应亦称业报轮回,深为国人所信且根深蒂固。在古代,为国人喜闻乐见的小说戏曲,对传道因果轮回功莫大焉!
在宋元以来的历史题材小说中,作家常常用业报轮回来解释历史人物的命运、历史事件的因由。宋代《新编五代史平话》写道:
  刘季杀了项羽,立着国号曰汉。只因疑忌功臣,如韩王信、彭越、陈豨之徒,皆不免族灭诛夷。这三个功臣抱屈衔冤,诉于天帝。天帝可怜见三功臣无辜被戮,令他每三个托生做三个豪杰出来:韩信去曹家托生做着个曹操,彭越去孙家托生做着个孙权,陈豨去那宗室家托生做着个刘备。这三个分了他的天下……
《说岳全传》中,把金兵的入侵描绘成是因宋徽宗得罪了玉皇大帝,玉皇遂令赤须龙下界,降生此地女真国,扰乱宋室江山,是为金兀术;而岳飞则是如来佛头顶上的护法神大鹏金翘明王所变,因如来怕无人能制服赤须龙,故遣其下凡,保卫宋室江山。岳飞与秦桧、王氏的斗争,在书中变成是一种因果报业——因岳飞之前身大鹏金翘鸟曾啄死女土蝠,故女土蝠投胎王氏,嫁给秦桧,专门残害忠良,以报前仇;大鹏鸟在下凡之前又曾把铁背虬王左眼啄伤,后虬龙投胎秦氏,即为秦桧,故秦桧后来之陷害岳飞,也是报大鹏啄眼之仇。
又如《夷坚志•食牛诗》:“万物皆心化,唯牛最苦辛。君看横死者,尽是食牛入。”这是警戒人,不可屠宰耕牛,屠宰耕牛必死于非命。
………
因果轮回的说教还表现在人们很多的俚言俗语上。如: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元•无名氏《来生债》第一折)
“士为知己者死”(《战国策••赵策一》)、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诗•卫风•木瓜》。)
这些俗谚一代一代人流传下来,是最能影响人们行为的观念。
做生意也有因果轮回观念。注重信誉往往会在顾客中树立起“信得过”的品牌而带来厚利,这也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如:历史悠久的北京“天福号”酱肘子,瑞蚨祥的绸缎,天津狗不理包子,景德镇的陶瓷,这些延续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老字号,实际上深藏着中国文化的深层底蕴。关于诚信,还可以举“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例。胡雪岩是徽商的代表人物,也是近代官商的代表人物,他在官场中投机取巧而从中牟利颇有一套,然而当他面对市场时,他却把诚信作为自己立足的命根子。在胡庆余堂的有关记载中就有“莫谓人不见,须知天理昭彰,近报己身,远报儿孙”的警句,以唤起药工们的惊惧意识。把因果轮回、祸福报应的说教运用到经营上,虽然功利目的那么彰显,虽然人们怀疑信鬼奉神的虔诚,然而因果轮回警戒作用不可小觑。
由因果轮回的说教可知,“报应”并不是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而是冥冥中的鬼神力量的结果。“报应”不仅是体现报在当事人本人,而且还会在当事人的子孙后代体现出“报应”。得到“福报”是善事积累的结果,得到“恶报”则是恶事积累的结果。如《周易••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佛教传入后,因果轮回的说教和传统的“报应”观念相结合,更在民间根深蒂固。
   “报”既是宗教意义上的,也是伦理观念上的。梁启超在《中国道德之大原》一文中称“中国一切道德,无不以报恩为动机”(《饮冰室文集•二十八》)。如《诗•大雅•抑》“无言不雠,无德不报”等等。历史上的有道之君、忠臣义士都得以立祠血祭,其中有的还被尊为一地的城隍神,得到人们的供奉,接受民间的祷求,这也是一种报答。人际关系中的“知恩图报”一直是一种美德,而忘恩负义则是最令人不齿的行为。这种报答、报恩并不具有等价交换的概念,而是从人性角度加以理解和传递的。 “报”的观念长期没有得到理性化的发展,而且“报”的泛化影响了明确的权利、义务概念的形成。事实上,权利、义务这两个专用词汇本身都是近代才引入的日语汉字。等价交换的概念在伦理上往往被认为是粗俗的、无礼的,自然也就难以上升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这也是我国法律虚文太多的历史原因之一。
神是用来设教的。神是为了让人害怕的,不是为了让人信服的。
因果轮回的善善恶恶、是是非非,实在难以言说存在就是合理。
古代关于因果轮回的文字说教举不胜举,因果轮回观念也就如此训练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思维!

15
“神道设教”之国民精神
因果轮回是道家和佛教对儒学重要的补充,是“神道设教”最为得心应手的工具。
儒学的中庸,其本质是强调个体生命欲求必须符合社会伦理规范,强调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排除和反对个体对社会的反抗斗争。
佛教强调因果轮回报应,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磨难将会在来世得到补偿,面对现实矛盾只有退避忍让,泯灭哪怕是处于萌芽状态中的抗争意识。
   道家讲究人向自然回归、与自然合一而又超越自然,讲究无为寡欲、激流勇退、洁身自好,与世无争。
在历史上,儒道释三家共同以因果轮回麻醉、消解着人们的精神。
人们因麻醉而逃避现实;
人们因超脱而失去抗争的勇气和意志;
人们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因无可奈何而大发人生感慨;
人们在“瞒和骗”中不甘绝望而编织“大团园”的景愿。
………
因果报应就是这般消弥着人们对奴役、强暴、欺诈等等毫无人性的种种恶行的反抗,强调这种种恶行会有天意鬼神施“恶报”的惩治,既有鬼神在冥冥中对恶人施以“恶报”,也就无须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因而也就形成法律意识的淡薄。因果轮回正是这样起着从人的精神上抑制个体生命欲求、无视人的价值和人生与俱来的权利的作用。因果轮回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序与和谐,然而强调因果轮回报应,使中国人在精神上磨灭了进取的锐气,实际上使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到今日之草民们,麻醉在逃避现实的所谓超脱中而失去抗争的勇气和意志。生存于以儒家为主体、以道家和佛学为补充的文化氛围中的古代中国文学尽管偶尔有不平、有愤激,但却很快被儒家、道家和佛学所消解,因此,这种历史文化的设计,恰恰是给我们安排了一个精神避难所,或是为后世子孙准备了一剂长效麻醉药。如被国内某些学者视为优秀的古典悲剧作品如《孔雀东南飞》、《窦娥冤》、《赵氏孤儿》、《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等,虽然表现出创作主体在严酷现实面前某种无可奈何的人生感慨,甚至是对现存制度的愤怒控诉,但在这些作品中生命主体企图以自身的力量突破历史必然性的制约,而又明确地意识到不能突破时,那交织着绝望与抗争的精神却很是无奈。又如以胡适、鲁迅、周作人、傅斯年等人为代表的文化-历史转型期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无情批判崇尚中庸之美、编织团圆之梦、以“瞒和骗”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学时,以西方文学的悲剧精神作为医治中国传统文学说谎作伪思想,而且推而广之,用以改造这个东方最古老国家的国民性和重铸洋溢青春活力的崭新人格的一种尝试,然而其效果是其兴也勃,其去也忽。其原因是根深蒂固的因果轮回报应消解了中国人的悲剧精神!没有悲剧精神的国民,无不具有精神阳萎症!国民在个人与社会、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理智与情感的尖锐冲突中,也就失却顽强抗争的精神动力。
对于神道设教,宋儒富弼所揭示足以概括其本质:
“人君所畏者天耳,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纲鉴易知录》卷七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11: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14
“神道设教”之因果轮回
《太上感应篇》:“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涅盘经》:“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还不失。”
《周易•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因果报应亦称业报轮回,深为国人所信且根深蒂固。在古代,为国人喜闻乐见的小说戏曲,对传道因果轮回功莫大焉!
在宋元以来的历史题材小说中,作家常常用业报轮回来解释历史人物的命运、历史事件的因由。宋代《新编五代史平话》写道:
  刘季杀了项羽,立着国号曰汉。只因疑忌功臣,如韩王信、彭越、陈豨之徒,皆不免族灭诛夷。这三个功臣抱屈衔冤,诉于天帝。天帝可怜见三功臣无辜被戮,令他每三个托生做三个豪杰出来:韩信去曹家托生做着个曹操,彭越去孙家托生做着个孙权,陈豨去那宗室家托生做着个刘备。这三个分了他的天下……
《说岳全传》中,把金兵的入侵描绘成是因宋徽宗得罪了玉皇大帝,玉皇遂令赤须龙下界,降生此地女真国,扰乱宋室江山,是为金兀术;而岳飞则是如来佛头顶上的护法神大鹏金翘明王所变,因如来怕无人能制服赤须龙,故遣其下凡,保卫宋室江山。岳飞与秦桧、王氏的斗争,在书中变成是一种因果报业——因岳飞之前身大鹏金翘鸟曾啄死女土蝠,故女土蝠投胎王氏,嫁给秦桧,专门残害忠良,以报前仇;大鹏鸟在下凡之前又曾把铁背虬王左眼啄伤,后虬龙投胎秦氏,即为秦桧,故秦桧后来之陷害岳飞,也是报大鹏啄眼之仇。
又如《夷坚志•食牛诗》:“万物皆心化,唯牛最苦辛。君看横死者,尽是食牛入。”这是警戒人,不可屠宰耕牛,屠宰耕牛必死于非命。
………
因果轮回的说教还表现在人们很多的俚言俗语上。如: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元•无名氏《来生债》第一折)
“士为知己者死”(《战国策••赵策一》)、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诗•卫风•木瓜》。)
这些俗谚一代一代人流传下来,是最能影响人们行为的观念。
做生意也有因果轮回观念。注重信誉往往会在顾客中树立起“信得过”的品牌而带来厚利,这也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如:历史悠久的北京“天福号”酱肘子,瑞蚨祥的绸缎,天津狗不理包子,景德镇的陶瓷,这些延续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老字号,实际上深藏着中国文化的深层底蕴。关于诚信,还可以举“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例。胡雪岩是徽商的代表人物,也是近代官商的代表人物,他在官场中投机取巧而从中牟利颇有一套,然而当他面对市场时,他却把诚信作为自己立足的命根子。在胡庆余堂的有关记载中就有“莫谓人不见,须知天理昭彰,近报己身,远报儿孙”的警句,以唤起药工们的惊惧意识。把因果轮回、祸福报应的说教运用到经营上,虽然功利目的那么彰显,虽然人们怀疑信鬼奉神的虔诚,然而因果轮回警戒作用不可小觑。
由因果轮回的说教可知,“报应”并不是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而是冥冥中的鬼神力量的结果。“报应”不仅是体现报在当事人本人,而且还会在当事人的子孙后代体现出“报应”。得到“福报”是善事积累的结果,得到“恶报”则是恶事积累的结果。如《周易••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佛教传入后,因果轮回的说教和传统的“报应”观念相结合,更在民间根深蒂固。
   “报”既是宗教意义上的,也是伦理观念上的。梁启超在《中国道德之大原》一文中称“中国一切道德,无不以报恩为动机”(《饮冰室文集•二十八》)。如《诗•大雅•抑》“无言不雠,无德不报”等等。历史上的有道之君、忠臣义士都得以立祠血祭,其中有的还被尊为一地的城隍神,得到人们的供奉,接受民间的祷求,这也是一种报答。人际关系中的“知恩图报”一直是一种美德,而忘恩负义则是最令人不齿的行为。这种报答、报恩并不具有等价交换的概念,而是从人性角度加以理解和传递的。 “报”的观念长期没有得到理性化的发展,而且“报”的泛化影响了明确的权利、义务概念的形成。事实上,权利、义务这两个专用词汇本身都是近代才引入的日语汉字。等价交换的概念在伦理上往往被认为是粗俗的、无礼的,自然也就难以上升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这也是我国法律虚文太多的历史原因之一。
神是用来设教的。神是为了让人害怕的,不是为了让人信服的。
因果轮回的善善恶恶、是是非非,实在难以言说存在就是合理。
古代关于因果轮回的文字说教举不胜举,因果轮回观念也就如此训练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思维!

15
“神道设教”之国民精神
因果轮回是道家和佛教对儒学重要的补充,是“神道设教”最为得心应手的工具。
儒学的中庸,其本质是强调个体生命欲求必须符合社会伦理规范,强调人类社会的和谐统一,排除和反对个体对社会的反抗斗争。
佛教强调因果轮回报应,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磨难将会在来世得到补偿,面对现实矛盾只有退避忍让,泯灭哪怕是处于萌芽状态中的抗争意识。
   道家讲究人向自然回归、与自然合一而又超越自然,讲究无为寡欲、激流勇退、洁身自好,与世无争。
在历史上,儒道释三家共同以因果轮回麻醉、消解着人们的精神。
人们因麻醉而逃避现实;
人们因超脱而失去抗争的勇气和意志;
人们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因无可奈何而大发人生感慨;
人们在“瞒和骗”中不甘绝望而编织“大团园”的景愿。
………
因果报应就是这般消弥着人们对奴役、强暴、欺诈等等毫无人性的种种恶行的反抗,强调这种种恶行会有天意鬼神施“恶报”的惩治,既有鬼神在冥冥中对恶人施以“恶报”,也就无须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因而也就形成法律意识的淡薄。因果轮回正是这样起着从人的精神上抑制个体生命欲求、无视人的价值和人生与俱来的权利的作用。因果轮回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序与和谐,然而强调因果轮回报应,使中国人在精神上磨灭了进取的锐气,实际上使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到今日之草民们,麻醉在逃避现实的所谓超脱中而失去抗争的勇气和意志。生存于以儒家为主体、以道家和佛学为补充的文化氛围中的古代中国文学尽管偶尔有不平、有愤激,但却很快被儒家、道家和佛学所消解,因此,这种历史文化的设计,恰恰是给我们安排了一个精神避难所,或是为后世子孙准备了一剂长效麻醉药。如被国内某些学者视为优秀的古典悲剧作品如《孔雀东南飞》、《窦娥冤》、《赵氏孤儿》、《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等,虽然表现出创作主体在严酷现实面前某种无可奈何的人生感慨,甚至是对现存制度的愤怒控诉,但在这些作品中生命主体企图以自身的力量突破历史必然性的制约,而又明确地意识到不能突破时,那交织着绝望与抗争的精神却很是无奈。又如以胡适、鲁迅、周作人、傅斯年等人为代表的文化-历史转型期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无情批判崇尚中庸之美、编织团圆之梦、以“瞒和骗”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学时,以西方文学的悲剧精神作为医治中国传统文学说谎作伪思想,而且推而广之,用以改造这个东方最古老国家的国民性和重铸洋溢青春活力的崭新人格的一种尝试,然而其效果是其兴也勃,其去也忽。其原因是根深蒂固的因果轮回报应消解了中国人的悲剧精神!没有悲剧精神的国民,无不具有精神阳萎症!国民在个人与社会、传统思想与现代意识、理智与情感的尖锐冲突中,也就失却顽强抗争的精神动力。
对于神道设教,宋儒富弼所揭示足以概括其本质:
“人君所畏者天耳,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纲鉴易知录》卷七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26 11: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16
附录:“神道设教”之正史记载
《后汉书》卷一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隗嚣传
嚣既立,遣使聘请平陵人方望,以为军师。平陵,县名,属右扶风也。望至,说嚣曰:“足下欲承天顺民,辅汉而起,今立者乃在南阳,王莽尚据长安,虽欲以汉为名,其实无所受命,将何以见信于众乎?宜急立高庙,称臣奉祠,所谓‘神道设教’,求助人神者也。《易•观卦》曰:“圣人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且礼有损益,质文无常。削地开兆,除地以开兆域。茅茨土阶,以致其肃敬。虽未备物,神明其舍诸。”嚣从其言,遂立庙邑东,祀高祖、太宗、世宗。嚣等皆称臣执事,史奉璧而告。史,祝史也。璧者,所以祀神也。祝毕,有司穿坎于庭,《周礼》司盟掌盟载之法也。郑玄注曰:“载,盟辞也。书其辞于策,杀牲取血,坎其牲,加书于上而薶之。”牵马操刀,奉盘错鍉,遂割牲而盟。臣贤按:萧该音引《字诂》“鍉即题,音徒启反。”《方言》曰“宋楚之间,谓盎为题”。据下文云“鍉不濡血”,明非盆盎之类。《前书•匈奴传》云“汉遣韩昌等与单于及大臣俱登诺水东山,刑白马,单于以径路刀、金留犁挠酒。”应劭云:“留犁,饭匕也。挠,扰也。以匕搅血歃之”。今亦奉盘措匙而歃也。以此而言,题即匙字。错,置也,音七故反。曰:“凡我同盟三十一将,十有六姓,允承天道,兴辅刘宗。如怀奸虑,明神殛之。殛,诛也。高祖、文皇、武皇,俾坠厥命,厥宗受兵,族类灭亡。”有司奉血鍉进,护军举手揖诸将军曰:“鍉不濡血,歃不入口,是欺神明也,厥罚如盟。”既而薶血加书,一如古礼。第00514页
《后汉书》卷一0五 五行三五行志三•序
《五行传》曰:“简宗庙,不祷祠,郑玄注曰:“虚、危为宗庙。”废祭祀,郑玄曰:“牵牛主祭祀之牲。”逆天时,郑玄曰:“月在星纪,周以为正,月在玄枵,殷以为正,皆不得四时之正,逆天时之象也。《春秋》定十五年‘夏五月辛亥郊’,讥运卜三正,以至失时,是其类也。”则水不润下。”郑玄曰:“君行此四者,为逆天北宫之政也。北宫于地为水。水性浸润下流,人所用灌溉者也。无故源流竭绝,川泽以涸,是为不润下。其他变异皆属沴。”谓水失其性而为灾也。《太公六韬》曰:“人主好破坏名山,壅塞大川,决通名水,则岁多大水,五谷不成也。”又曰:“听之不聪,是谓不谋。郑玄曰:“君听不聪,则是不能谋其事也。”《洪范》曰:“聪作谋。”孔安国曰:“所谋必成当。”马融曰:“上聪则下进其谋。”厥咎急,郑玄曰:“君臣不谋则急矣。”《易传》曰:“诛罚绝理,不云下也。颛事有知,不云谋也。”厥罚恒寒,郑玄曰:“听曰水,水主冬,冬气藏,藏气失,故常寒。”厥极贫。郑玄曰:“藏气失,故于人为贫。”时则有鼓妖,郑玄曰:“鼓听之应也。”时则有鱼孽,郑玄曰:“鱼,虫之生水而游于水者也。”时则有豕祸,郑玄曰:“豕,畜之居闲卫而听者也,属听。”时则有耳痾,郑玄曰:“听气失之病。”时则有黑眚、黑祥,惟火沴水。”鱼孽,刘歆传以为介虫之孽,谓蝗属也。《月令章句》:“介者,甲也。谓龟蟹之属也。”《古今注》曰:“光武建武四年,东郡以北伤水。七年六月戊辰,洛水盛,溢至津城门,帝自行水,弘农都尉治析为水所漂杀,民溺,伤稼,坏庐舍。二十四年六月丙申,沛国睢水逆流,一日一夜止。章帝建初八年六月癸巳,东昬城下池水变赤如血。”臣昭案:诸史光武之时,郡国亦尝有水灾,而志不载。本纪“八年秋大水”,又云“是岁大水”,今据杜林之传,列之孝和之前。《东观书》曰:“建武八年间,郡国比大水,涌泉盈溢。杜林以为仓卒时兵擅权作威,张氏虽皆降散,犹尚有遗脱,长吏制御无术,令得复炽,元元侵陵之所致也。上疏曰:‘臣闻先王无二道,明圣用而治。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畏其易也。古今通道,传其法于有根。狼子野心,奔马善惊。成王深知其终卒之患,故以殷氏六族分伯禽,七族分康叔,怀姓九宗分唐叔,捡押其奸究,又迁其余于成周,旧地杂俗,旦夕拘录,所以挫其强御之力,诎其骄恣之节也。及汉初兴,上稽旧章,合符重规,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之后,以稍弱六国强宗。邑里无营利之家,野泽无兼并之民,万里之统,海内赖安。后辄因衰麤之痛,胁以送终之义,故遂相率而陪园陵,无反顾之心。追观往法,政皆神道设教,强干弱枝,本支百世之要也。是以皆永享康宁之福,无怵惕之忧,继嗣承业,恭己而治,盖此助也。其被灾害民轻薄无累重者,两府遣吏护送饶谷之郡。或惧死亡,卒为佣赁,亦所以消散其口救,赡全其性命也。昔鲁隐有贤行,将致国于桓公,乃留连贪位,不能早退。况草创兵长,卒无德能,直以扰乱,乘时擅权,作威玉食,狙猱之意,徼幸之望,曼延无足,张步之计是也。小民负县官不过身死,负兵家灭门殄世。陛下昭然独见成败之端,或属诸侯官府,元元少得举首仰视,而尚遗脱,二千石失制御之道,令得复昌炽从横。比年大雨,水潦暴长,涌泉盈溢,灾坏城郭官寺,吏民庐舍,溃徙离处,溃成坑坎。臣闻水,阴类也。《易》卦“地上有水比”,言性不相害,故曰乐也。而猥相毁垫沦失,常败百姓安居。殆阴下相为蠹贼,有小大胜负不齐,均不得其所,侵陵之象也。《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唯陛下留神明察,往来惧思,天下幸甚。’”《谢承书》曰:“陈宣子兴,沛国萧人也。刚猛性毅,博学,明《鲁诗》。遭王莽篡位,隐处不仕。光武即位,征拜谏议大夫。建武十年,洛水出造津,城门校尉欲奏塞之,宣曰:‘昔周公卜洛以安宗庙,为万世基,水不当入城门。如为灾异,人主过而不可辞,塞之无益。昔东郡金堤大决,水欲没郡,令、吏、民散走。太守王尊亡身勑以住立不动,水应时自消。尊人臣,尚修正弭灾,岂况朝廷中兴圣主,天所挺授,水必不入。’言未绝,水去。上善其言。后乘舆出,宣列引在前,行迟,乘舆欲驱,钩宣车盖使疾行,御者堕车下。宣前谏曰:‘王者承天统地,动有法度,车则和鸾,步则佩玉,动静应天。昔孝文时,边方有献千里马者,还而不受。陛下宜上稽唐虞,下以文帝为法。’上纳其言,遂徐行按辔。迁为河堤谒者,以病免,卒于家。”第03305页
《晋书》卷九五 列传第六五 艺术传•序
艺术之兴,由来尚矣。先王以是决犹豫,定吉凶,审存亡,省祸福。曰神与智,藏往知来。幽赞冥符,弼成人事。既兴利而除害,亦威众以立权,所谓神道设教,率由于此。然而诡托近于妖妄,迂诞难可根源,法术纷以多端,变态谅非一绪,真虽存矣,伪亦凭焉。圣人不语怪力乱神,良有以也。逮丘明首唱,叙妖梦以垂文,子长继作,援龟策以立传,自兹厥后,史不绝书。汉武雅好神仙,世祖尤耽谶术,遂使文成、五利逞诡诈而取宠荣,尹敏、桓谭由忤时而婴罪戾,斯固通人之所蔽,千虑之一失者乎。
《宋史》卷八 本纪第八  真宗三
宋自太宗幽州之败,恶言兵矣。契丹其主称天,其后称地,一岁祭天不知其几,猎而手接飞雁,鸨自投地,皆称为天赐,祭告而夸耀之。意者宋之诸臣,因知契丹之习,又见其君有厌兵之意,遂进神道设教之言,欲假是以动敌人之听闻,庶几足以潜消其窥觎之志欤?然不思修本以制敌,又效尤焉,计亦末矣。仁宗以天书殉葬山陵,呜呼贤哉。第00172页
《宋史》卷二八二 列传第四一  王旦传
契丹既受盟,寇准以为功,有自得之色,真宗亦自得也。王钦若惎准,欲倾之,从容言曰:“此《春秋》城下之盟也,诸侯犹耻之,而陛下以为功,臣窃不取。”帝愀然曰:“为之奈何?”钦若度帝厌兵,即谬曰:“陛下以兵取幽燕,乃可涤耻。”帝曰:“河朔生灵始免兵革,朕安能为此?可思其次。”钦若曰:“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然自古封禅,当得天瑞希世绝伦之事,然后可尔。”既而又曰:“天瑞安可必得,前代盖有以人力为之者,惟人主深信而崇之,以明示天下,则与天瑞无异也。”帝思久之,乃可,而心惮旦,曰:“王旦得无不可乎?”钦若曰:“臣得以圣意喻之,宜无不可。”乘间为旦言,旦黾勉而从。帝犹尤豫,莫与筹之者第09544页。会幸秘阁,骤问杜镐曰:“古所谓河出图、洛出书,果何事耶?”镐老儒,不测其旨,漫应之曰:“此圣人以神道设教尔。”帝繇此意决,遂召旦饮,欢甚,赐以尊酒,曰:“此酒极佳,归与妻孥共之。”既归发之,皆珠也。由是凡天书、封禅等事,旦不复异议。
《明史》卷一四七 列传第三五  解缙列传
陛下天资至高,合于道微。神怪妄诞,臣知陛下洞瞩之矣。然犹不免所谓神道设教者第04117页,臣谓不必然也。一统之舆图已定矣,一时之人心已服矣,一切之奸雄已慴矣。天无变灾,民无患害,圣躬康宁,圣子圣孙继继绳绳,所谓得真符者矣。何必兴师以取宝为名,谕众以神仙为征应也哉。
谶言
《汉书》卷四八 贾谊传第十八  贾谊传
单阏之岁,四月孟夏,应劭曰:“太岁在卯为单阏。”师古曰:“阏音一葛反。”庚子日斜,服集余舍,孟康曰:“日斜,日昳时。”止于坐隅,貌甚閒暇。师古曰:“閒读曰闲。”异物来崪,私怪其故,孟康曰:“崪音萃。萃,聚集也。”发书占之,谶言其度。师古曰:“谶,验也,有征验之书也。谶音初禁反。”曰“野鸟入室,主人将去。”问于子服:“余去何之?师古曰:“子服者,言加其美称也。”吉虖告我,凶言其灾。淹速之度,语余其期。”第02226页师古曰:“淹,迟也。”
《汉书》卷九九下 王莽传第六十九下  王莽传下
莽以王况谶言荆楚当兴,李氏为辅,欲厌之,师古曰:“厌音一叶反。”乃拜侍中掌牧大夫李棽为大将军、扬州牧,赐名圣,师古曰:“改其旧名,以圣代谶。棽音所林反。”使将兵奋击。
《汉书》卷一○○上 叙传第七十上  叙传上
  靖潜处以永思兮,经日月而弥远,匪党人之敢拾兮,庶斯言之不玷。苏林曰:“拾音负拾之拾。”应劭曰:“拾,更也。自谦不敢与乡人更进也。”师古曰:“靖,古静字也。拾音其业反。玷,缺也。更音工衡反。”魂茕茕与神交兮,精诚发于宵寐,梦登山而逈眺兮,觌幽人之髣髴,张晏曰:“幽人,神人也。”师古曰。”觌,见也,音迪。”攬葛藟而授余兮,眷峻谷曰勿隧。师古曰:“攬,执取也。言入峻谷者当攀葛藟,可以免于颠坠,犹处时俗者当据道义,然后得用自立。故设此喻,托以梦也。葛藟,蔓也。一说,藟,葛属也。葛之与藟,皆有蔓焉。攬音揽。其字从手。藟音力水反。”昒昕寤而仰思兮,心蒙蒙犹未察,孟康曰:“昒昕,早旦也。觉寤思念,未知其吉凶也。”师古曰:“昒音忽。昕音欣。”黄神邈而靡质兮,仪遗谶以臆对。第04214页应劭曰:“黄帝善占梦,久远无从得问,准其谶书,以意求其象也。贾谊曰‘谶言其度’。”应劭曰:“臆,胸臆也。”师古曰:“对,合韵音丁忽反。”曰乘高而遌神兮,道遐通而不迷,师古曰:“登山见神,故曰乘高也。遌,遇也,音五故反,又音五各反。”葛绵绵于樛木兮,咏《南风》以为绥,应劭曰:“《周南•国风》其诗曰:‘南有樛木,葛藟纍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师古曰:“樛木,下垂之木也。绥,安也。樛音居虬反。纍音力追反。”盖惴惴之临深兮,乃《二雅》之所祗。师古曰:“《诗•小雅•小宛》之篇曰:‘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惴惴,恐惧之貌也。《小旻篇》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言恐坠陷也。故云《二雅》之所祗。惴音之瑞反。”既谇尔以吉象兮,又申之以烱戒:师古曰:“谇,告也。烱,明也。谇音碎。烱音公逈反。”盍孟晋以迨群兮?辰倐忽其不再。第04215页服虔曰:“盍,何不也。孟,勉也。晋,进也。迨,及也。何不早进仕以及辈也?”师古曰:“辰,时也。倐忽,疾也。言时疾过,不再来也。倐音式六反。”
《后汉书》卷一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公孙述传
是时,述废铜钱,置铁官钱,置铁官以铸钱。百姓货币不行。蜀中童谣言曰:“黄牛白腹,五株当复。”第00537页好事者窃言王莽称“黄”,述自号“白”,五株钱,汉货也,言天下当并还刘氏。述亦好为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妄引谶记。以为孔子作《春秋》,为赤制而断十二公,《尚书•考灵耀》曰:“孔子为赤制,故作《春秋》。”赤者,汉行也。言孔子作《春秋》断十二公,象汉十二帝。明汉至平帝十二代,历数尽也,据汉十一帝,言十二代者,并数吕后。一姓不得再受命。又引《录运法》曰:“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曰:“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录运法》、《括地象》并《河图》名也。《援神契》曰:“西太守,乙卯金。”谓西方太守而乙绝卯金也。乙,轧也。述言西方太守能轧绝卯金也。五德之运,黄承赤而白继黄,金据西方为白德,而代王氏,得其正序。又自言手文有奇,及得龙兴之瑞。数移书中国,冀以感动众心。帝患之,乃与述书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东观记》曰:“光武与述书曰:‘承赤者,黄也。姓当涂,其名高也。’”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王莽诈以铁契、石龟、文圭、玄印等为符瑞,言不足仿效也。君非吾贼臣乱子,仓卒时人皆欲为君事耳,何足数也。数,责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可以无忧。天下神器,不可力争,《老子》云:“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宜留三思。”署曰“公孙皇帝”。述不答。第00538页
《后汉书》卷八二上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  方术传上•序
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前书》武帝时少翁、栾大等并以方术见。少翁拜文成将军,栾大拜五利将军,贵震天下,而海上燕、齐之士,莫不搤腕而自言有禁方矣。抵,侧击也。后王莽矫用符命,及光武尤信谶言,士之赴趣时宜者,皆骋驰穿凿,争谈之也。故王梁、孙咸名应图籙,越登槐鼎之任,光武以《赤伏符》文拜梁为大司空,又以谶文拜孙咸为大司马,见《景丹传》。郑兴、贾逵以附同称显,桓谭、尹敏以乖忤沦败,各见本传。自是习为内学,尚奇文,贵异数,不乏于时矣。内学谓图谶之书也。其事秘密,故称内。是以通儒硕生,忿其奸妄不经,奏议慷慨,以为宜见藏摈。谓桓谭、贾逵、张衡之流也。各见本传。子长亦云:“观阴阳之书,使人拘而多忌。”盖为此也。司马迁字子长,其父太史公《论六家之要》曰:“观阴阳之术,太详而众忌,使人拘而多畏。”见《史记》也。第02705页
《后汉书》卷八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南匈奴传
二十五年春,遣弟左贤王莫将兵万余人击北单于弟薁鞮左贤王,生获之。又破北单于帐下,并得其众合万余人,马七千匹、牛羊万头。北单于震怖,却地千里。初,帝造战车,可驾数牛,上作楼橹,置于塞上,以拒匈奴。橹即楼也。《释名》曰:“楼无屋为橹也。“时人见者或相谓曰:“谶言汉九世当却北狄地千里,岂谓此邪?“及是,果拓地焉。北部薁鞮骨都侯与右骨都侯率众三万余人来归南单于,南单于复遣使诣阙,奉藩称臣,献国珍宝,求使者监护,遣侍子,修旧约。
《晋书》卷八六 列传第五六  张轨传
晋昌张越,凉州大族,谶言张氏霸凉,自以才力应之。从陇西内史迁梁州刺史。越志在凉州,遂托病河西,阴图代轨,乃遣兄镇及曹袪、曲佩移檄废轨,以军司杜耽摄州事,使耽表越为刺史。轨令曰:“吾在州八年,不能绥靖区域,又值中州兵乱,秦陇倒悬,加以寝患委笃,实思敛迹避贤。但负荷任重,未便辄遂。不图诸人横兴此变,是不明吾心也。吾视去贵州如脱屣耳第02223页。”欲遣主簿尉髦奉表诣阙,便速脂辖,将归老宜阳。长史王融、参军孟畅蹹折镇檄,排閤入谏曰:“晋室多故,人神涂炭,实赖明公抚宁西夏。张镇兄弟敢肆凶逆,宜声其罪而戮之,不可成其志也。”轨嘿然。融等出而戒严。武威太守张琠遣子坦驰诣京,表曰:“魏尚安边而获戾,充国尽忠而被谴,皆前史之所讥,今日之明鉴也。顺阳之思刘陶,守阙者千人。刺史之莅臣州,若慈母之于赤子,百姓之爱臣轨,若旱苗之得膏雨。伏闻信惑流言,当有迁代,民情嗷嗷,如失父母。今戎夷猾夏,不宜搔动一方。”寻以子寔为中督护,率兵讨镇。遣镇外甥太府主簿令狐亚前喻镇曰:“舅何不审安危,明成败?主公西河著德,兵马如云,此犹烈火已焚,待江汉之水,溺于洪流,望越人之助,其何及哉。今数万之军已临近境,今唯全老亲,存门户,输诚归官,必保万全之福。”镇流涕曰:“人误我也。”乃委罪功曹鲁连而斩之,诣寔归罪。南讨曹袪,走之。张坦至自京师,帝优诏劳轨,依模所表,命诛曹袪。轨大悦,赦州内殊死已下。命寔率尹员、宋配步骑三万讨袪,别遣从事田迥、王丰率骑八百自姑臧西南出石驴,据长宁。袪遣麹晁距战于黄阪。寔诡道出浩亹,战于破羌。轨斩袪及牙门田嚣。
《晋书》卷九五 列传第六五  艺术传•黄泓传
黄泓字始长,魏郡斥丘人也。父沈,善天文秘术。泓从父受业,精妙逾深,兼博览经史,尤明《礼》《易》。性忠勤,非礼不动。永嘉之乱,与渤海高瞻避地幽州,说瞻曰:“王浚昏暴,第02492页终必无成,宜思去就以图久安。慕容廆法政修明,虚怀引纳,且谶言真人出东北,傥或是乎?宜相与归之,同建事业。”瞻不从。泓乃率宗族归廆,廆待以客礼,引为参军,军国之务动辄访之。泓指说成败,事皆如言。廆常曰:“黄参军,孤之仲翔也。”
《晋书》卷一○七 载纪第七  石季龙载记下附子鉴载记
季龙小男混,永和八年将妻妾数人奔京师,敕收付廷尉,俄而斩之于建康市。季龙十三子,五人为冉闵所杀,八人自相残害,混至此又死。初,谶言灭石者陵,寻而石闵徙封兰陵公,季龙恶之,改兰陵为武兴郡,至是终为闵所灭。始勒以成帝咸和三年僭立,二主四子,凡二十三年,以穆帝永和五年灭。第02792页
《晋书》卷一一二 载纪第一二  苻生载记
苌既死,健以谶言三羊五眼应符,故立为太子。健卒,僭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年寿光,时永和十二年也。尊其母强氏为皇太后,立妻梁氏为皇后。以吕婆楼为侍中、左大将军,苻安领太尉,苻柳为征东大将军、并州牧,镇蒲坂,苻謏为镇东大将军、豫州牧,镇陕城,自余封授有差。
《宋书》卷二七 志第一七  符瑞志上
高辛氏之世妃曰姜嫄,助祭郊禖,见大人迹履之,当时歆如有人道感己,遂有身而生男。以为不祥,弃之阨巷,羊牛避而不践。又送之山林之中,会伐林者荐覆之。又取而置寒冰上,大鸟来以一翼藉覆之。姜嫄以为异,乃收养焉,名之曰弃。枝颐有异相。长为尧稷官,有功于民。后稷之孙曰公刘,有德,诸侯皆以天子之礼待之。初黄帝之世,谶言曰:“西北为王,期在甲子,昌制命,发行诛,旦行道。”及公刘之后,十三世而生季历。季历之十年,飞龙盈于殷之牧野,此盖圣人在下位将起之符也。季历之妃曰太任,梦长人感己,溲于豕牢而生昌,是为周文王。龙颜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太王曰:“吾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季历之兄曰太伯,知天命在昌,适越终身不反。弟仲雍从之,故季历为嗣以及昌。昌为西伯,作邑于丰。文王之妃曰太姒,梦商庭生棘,太子发植梓树于阙间,化为松柏棫柞。第00764页以告文王,文王币告群臣,与发并拜告梦。季秋之甲子,赤爵衔书及丰,止于昌户,昌拜稽首受之。其文要曰:“姬昌,苍帝子,亡殷者纣王。”将畋,史遍卜之,曰:“将大获,非熊非罴,天遗汝师以佐昌。臣太祖史畴为禹卜畋,得皋陶。其兆如此。”王至于磻溪之水,吕尚钓于涯,王下趋拜曰:“望公七年,乃今见光景于斯。”尚立变名答曰:“望钓得玉璜,其文要曰:‘姬受命,昌来提,撰尔洛钤报在齐。’”尚出游,见赤人自洛出,授尚书曰:“命曰吕,佐昌者子。”文王梦日月著其身,又鸑鷟鸣于岐山。孟春六旬,五纬聚房。后有凤皇衔书,游文王之都。书又曰:“殷帝无道,虐乱天下,皇命已移,不得复久,灵祇远离,百神吹去,五星聚房,昭理四海。”文王既没,太子发代立,是为武王。武王骈齿望羊。将伐纣,至于孟津,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咸曰:“纣可伐矣。”武王不从。及纣杀比干,囚箕子,微子去之,乃伐纣。度孟津,中流,白鱼跃入王舟。王俯取鱼,长三尺,目下有赤文成字,言纣可伐。王写以世字,鱼文消。燔鱼以告天。有火自天止于王屋,流为赤乌,乌衔谷焉。谷者,纪后稷之德。火者,燔鱼以告天,天火流下,应以吉也。遂东伐纣,胜于牧野,兵不血刃,而天下归之。乃封吕望于齐。周德既隆,草木茂盛,蒿堪为宫室,因名蒿宫。武王没,成王少,周公旦摄政七年,制礼作乐,神鸟凤皇见,蓂荚生。乃与成王观于河、洛,沉璧。礼毕,王退俟,至于日昧,荣光并出幕河,青云浮至,青龙临坛,衔玄甲之图,坐之而去。礼于洛,亦如之。玄龟青龙苍兕止于坛第00765页,背甲刻书,赤文成字,周公援笔以世文写之,书成文消,龟堕甲而去。其言自周公讫于秦、汉盛衰之符。麒麟游苑,凤皇翔庭,成王援琴而歌曰:“凤皇翔兮于紫庭,余何德兮以感灵,赖先王兮恩泽臻,于胥乐兮民以宁。”
符瑞志上
光武皇帝,父为济阳令。济阳有武帝行宫,常封闭。哀帝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光武将产,乃开而居之。时有赤光,室中尽明,皇考异焉。使卜者王长卜之。长辟左右曰:“此善事,不可言。”是岁,有嘉禾生产屋景天中,一茎九穗,异于凡禾,县界大丰,故名光武曰秀第00769页。时又有凤皇集济阳,于是画宫为凤皇之象。明年,方士有夏贺良者,上言哀帝云:“汉家历运中衰,当再受命。”于是改号为太初元将元年,称陈圣刘太平皇帝以厌胜之。王莽时,善望气者苏伯阿望光武所居县舂陵城郭,唶曰:“气佳哉。郁郁葱葱然。”莽忌恶汉,而钱文有金,乃改铸货泉以易之。既而光武起于舂陵之白水乡,货泉之文为“白水真人”也。初起兵,望见家南有火光,以为人持火,呼之而光遂盛, 然上属天,有顷不见。及在河北,为王郎所逼,将南济滹沱河。导吏还云:“河水流澌,无船可渡。”左右皆恐惧。帝更遣王霸视之。霸往视,如吏言。霸虑还以实对,惊动众心,乃谬云:“冰坚可渡。”帝驰进。比至,而河冰皆合,其坚可乘。既渡,余数乘车未毕而冰陷。前至下博城西,疑所之。有一白衣老公在道旁,曰:“努力。信都为长安城守,去此八十里耳。”言毕,失所在。遂至信都,投太守任光。初光武微时,穰人蔡少公曰:“谶言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国师公刘子骏名秀。少公曰:“国师公是也。”光武笑曰:“何用知非仆?”道士西门君惠等并云:“刘秀当为天子。”光武平定河北,还至中山,将军万修得《赤伏符》,言光武当受命。群臣上尊号,光武辞。前至鄗县,诸生强华又自长安诣鄗,上《赤伏符》,文与修合。群下又请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光武又梦乘赤龙登天,乃即位,都洛阳,营宫阙。一夕有门材自至,是时琅邪开阳县城门,一夕无故自亡,检所得材,即是也,遂名其门曰开阳门。先是秦穆公时,第00770页陈仓人掘地得物,若羊非羊,若猪非猪,怪,将献之。道逢二僮子,谓之曰:“子知彼乎,名为 ,常在地下食死人脑。若欲杀之,以柏东南枝指之,则死矣。” 因言曰:“此二僮子,名为宝。得其雄者王,得其雌者霸。”于是陈仓人遂弃 而逐二僮子,二僮子化为雉,飞入林。陈仓人以告穆公,穆公发徒大猎,得其雌者,化而为石,置之汧、渭之间。至文公,为之立祠,名曰陈宝祠。雄南飞集南阳穰县,其后光武兴于南阳。光武之初兴也,隗嚣拥众陇右,招集英俊,而公孙述称帝于蜀,天下云扰,大者连州郡,小者据县邑。嚣问扶风人班彪曰:“往者周亡,战国并争,天下分裂,数世然后定。纵横之事,复起于今乎?将承运迭兴,在于一人也?愿先生论之。”对曰:“周之废兴与汉异。昔周立爵五等,诸侯从政,本根既微,枝叶强大,故其末流有纵横之事,其势然也。汉家承秦之制,郡县治民,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祸自上起,伤不及下。故王氏之贵,倾擅朝廷,能窃号位,而不根于民,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领而叹。十余年间,中外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而同辞。方今雄桀带州域者,皆无七国世业之资。《诗》云:‘皇矣上帝,临下有赫。鉴观四方,求民之瘼。’今民皆讴吟思汉,向仰刘氏,已可知矣。”隗嚣曰:“先生言周、汉之势,可也。至于但见愚民习识刘氏姓号之故,而谓汉复兴,疏矣。昔秦失其鹿,刘季逐而掎之,时民复知汉乎?”彪既感嚣言,又愍狂狡之不息,乃著第00771页《王命论》以救时难。辞曰:
《隋书》卷四九 列传第一四  牛弘传
昔周德既衰,旧经紊弃。孔子以大圣之才,开素王之业,宪章祖述,制《礼》刊《诗》,正五始而修《春秋》,阐《十翼》而弘《易》道。治国立身,作范垂法。及秦皇驭宇,吞灭诸侯,任用威力,事不师古,始下焚书之令,行偶语之刑。先王坟籍,扫地皆尽。本既先亡,从而颠覆。臣以图谶言之,经典盛衰,信有征数。此则书之一厄也。汉兴,改秦之弊,敦尚儒术,建藏书之策,置校书之官,屋壁山岩,往往间出。外有太常、太史之藏,内有延阁、秘书之府。至孝成之世,亡逸尚多,遣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父子雠校篇籍。汉之典文,于斯为盛。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官室图书,并从焚烬。此则书之二厄也。光武嗣兴,尤重经诰,未及下车,先求文雅。于是鸿生巨儒,继踵而集,怀经负帙,不远斯至。肃宗亲临讲肄,和帝数幸书林,其兰台、石室,鸿都、东观,秘牒填委,更倍于前。及孝献移都,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载七十余乘,属西京大乱,一时燔荡。此则书之三厄也。魏文代汉,更集经典,皆藏在秘书、内外三阁,遣秘书郎郑默删定旧文。时之论者,美其朱紫有别。晋氏承之,文籍尤广。晋秘书监荀勖定魏《内经》,更著《新簿》。虽古文旧简,犹云有缺,新章后录,鸠集已多,足得恢弘正道,训范当世第01298页。属刘、石凭陵,京华覆灭,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则书之四厄也。永嘉之后,寇窃竞兴,因河据洛,跨秦带赵。论其建国立家,虽传名号,宪章礼乐,寂灭无闻。刘裕平姚,收其图籍,五经子史,才四千卷,皆赤轴青纸,文字古拙。僭伪之盛,莫过二秦,以此而论,足可明矣。故知衣冠轨物,图画记注,播迁之余,皆归江左。晋、宋之际,学艺为多,齐、梁之间,经史弥盛。宋秘书丞王俭,依刘氏《七略》,撰为《七志》。梁人阮孝绪,亦为《七录》。总其书数,三万余卷。及侯景渡江,破灭梁室,秘省经籍,虽从兵火,其文德殿内书史,宛然犹存。萧绎据有江陵,遣将破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典籍,重本七万余卷,悉送荆州。故江表图书,因斯尽萃于绎矣。及周师入郢,绎悉焚之于外城,所收十才一二。此则书之五厄也。后魏爰自幽方,迁宅伊、洛,日不暇给,经籍阙如。周氏创基关右,戎车未息。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加收集,方盈万卷。高氏据有山东,初亦采访,验其本目,残缺犹多。及东夏初平,获其经史,四部重杂,三万余卷。所益旧书,五千而已。
《南史》卷三六 列传第二六  沈演之传附兄孙顗传
  齐永明年中,征拜著作郎、太子舍人、通直郎,并不起。文惠太子尝拟古诗云:“磊磊落落玉山崩”。顗闻之曰:“此谶言也。”既而太子薨,至秋,武帝崩,郁林、海陵相次黜辱。
《南史》卷六四 列传第五四  杜崱传附兄嶷传
嶷位西荆州刺史,时谶言“独梁之下有瞎天子”,元帝以嶷其人也。会嶷改葬父祖,帝敕图墓者恶为之,逾年而嶷卒。
《新唐书》卷九四 列传第一九   薛万均传附刘兰宇传
  初,长杜许绚解谶记,谓兰曰:"天下有长年者,咸言刘将军当为天下主。"兰子昭又曰:"谶言海北出天子,吾家北海也。"会鄠县尉游文芝以罪系狱当死,因发其谋,兰及党与皆伏诛。
《新唐书》卷一一七 列传第四二   裴炎传附伷先传
岁余,逃归,为吏迹捕,流北庭。无复名检,专居贿,五年至数千万。娶降胡女为妻,妻有黄金、骏马、牛羊,以财自雄。养客数百人。自北庭属京师,多其客,詗候朝廷事,闻知十常七八。时补阙李秦授为武后谋曰:“谶言‘代武者刘’,刘无强姓,殆流人乎?今大臣流放者数万族,使之叶乱,社稷忧也。”后谓然,夜拜秦授考功员外郎,分走使者,赐墨诏,尉安流人第04249页,实命杀之。伷先前知,以橐它载金币、宾客奔突厥,行未远,都护遣兵追之,与格斗,为所执,械系狱,以状闻。会武后度流人已诛,畏天下姗诮,更遣使者安抚十道,以好言自解释曰:“前使使尉安有罪,而不晓朕意,擅诛杀,残忍不道,朕甚自咎。今流人存者一切纵还。”繇是伷先得不死。
《新唐书》卷一七四 列传第九九  李逢吉传
敬宗新立,度求入觐,逢吉不自安,张权舆为作谶言以沮度,而韦处厚亟为帝言之,计卒不行。有武昭者,陈留人,果敢而辩。度之讨蔡,遣说吴元济,元济临以兵,辞不桡,厚礼遣还,度署以军职,从镇太原,除石州刺史。罢归不得用,怨望,与太学博士李涉、金吾兵曹参军茅汇居长安中,以气侠相许。逢吉与李程同执政,不叶。程族人仍叔谓昭曰:“丞相欲用君,顾逢吉持不可。”昭愈愤,酒所,语其友刘审,欲刺逢吉。审窃语权舆,逢吉因汇召见昭,厚相结纳,忿隙得解。逢吉素厚待汇,尝与书曰:“足下当以‘自求’字仆,吾当以‘利见’第05222页字君。”辞颇猥昵。及度将还,复命人发昭事。由是昭、汇皆下狱,命御史中丞王播按之。训讽汇使诬昭与李程同谋,不然且死,汇不可,曰:“诬人以自免,不为也。”狱成,昭榜死,汇流崖州,涉康州,仍叔贬道州司马,训流象州。擢审长寿主簿。而逢吉谋益露。昭死,人皆冤之。
《新唐书》卷二二五下 列传第一五○下  逆臣传下•董昌传
昌得郡王,咤曰:“朝廷负我,吾奉金帛不赀,何惜越王不吾与?吾当自取之。”下厌其虐,乃劝为帝。近县举狂噪謼请,昌令曰:“时至,我当应天顺人。”其属吴繇、秦昌裕、卢勤、朱瓒、董庠、李畅、薛辽与妖人应智王温、巫韩媪皆赞之。昌益兵城四县自防。山阴老人伪献谣曰:“欲知天子名,日从日上生。”昌喜,赐百缣,免税征。命方士朱思远筑坛祠天,诡言天符夜降,碧楮朱文不可识。昌曰:“谶言‘兔上金床’,我生于卯,明年岁旅其次,二月朔之明日,皆卯也,我以其时当即位。”客倪德儒曰:“咸通末,《越中秘记》言:‘有罗平鸟,主越祸福第06467页。’中和时,鸟见吴、越,四目而三足,其鸣曰‘罗平天册’,民祀以攘难。今大王署名,文与鸟类。”即图以示昌,昌大喜。
《明史》捃逸  姚广孝传
按:东昌之败,成祖意已悔之,广孝复托谶言,有但费两日之对,遂决计力战。盖成祖天恣坚忍,亦广孝有以赞成之也。
泰山封禅
《宋史》卷七 本纪第七  真宗二
夏四月甲午,诏以十月有事于泰山,遣官告天地、宗庙、岳渎诸祠。乙未,以知枢密院事王钦若、参知政事赵安仁为泰山封禅经度制置使。丙申,以王旦为封禅大礼使,冯拯、陈尧叟分掌礼仪使。庚子,幸元偁宫视疾。壬寅,御试礼部贡举人。丙午,作昭应宫。戊申,幸秦国长公主第省疾。又幸晋国、鲁国长公主第,并赐白金千两,彩二千匹。曹济州、广济军耆老二千二百人诣阙请临幸。
《宋史》卷一七○ 志第一二三   职官志十•杂制
兼领者:亲祀南郊,则有大礼、礼仪、仪仗、卤簿、桥道顿递五使,藉田、泰山封禅、汾阴奉祀、恭上宝册、南郊恭谢皆如之。自余行礼,或止有大礼、礼仪使。建隆中,南郊置仪仗都部署、第04077页副都署。经始大礼,则有经度制置使,副。巡幸,有行宫都部署,行宫有三司使、副使、判官、行宫使、都监。旧,南郊止有御营使,咸平中,置行宫使。又有车驾前后、行宫四面、阑前收后、郊坛巡检巡阑仪仗勾当,编排卤簿。其百司皆有行在之名。旧巡幸,百司皆称随驾。大中祥符初,并同行在某司。京师居留,则有大内都部署、皇城都点检、巡检及增新旧巡检。大阅亦置。征行,则有招讨使、招安使、或云捉贼、招安、安抚使名者。排阵使、都监,前军、先锋、大阵、行营、壕砦、头车、洞子、招收部署、钤辖、都监,策应之名。又有拐子马、无地名马,选武干者别领之。亲征,则冠以驾前之号。廉访民瘼,则有巡抚大使、副大使,安抚使、副使、都监,采访使、副使。或官卑者止云巡抚、安抚,无使字。加礼外国,则有国信、接伴、送伴使副。吊祭,大帅若是。又有翻译经润文使,宰相为使,以翰林学士为润文官。伸达冤滥,则有理检使。劝课农桑,则有劝农使。讲修马政,则有群牧制置使。最后明堂祫飨,置五使,如南郊。其一时特置者,则各具志传。或临事更制者,事毕即停。内外名务繁细者,犹不具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26 11:48:08 | 显示全部楼层
难怪圣旨上都写"奉天承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8 22:42 , Processed in 0.438930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