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道设教”随想录
村学究
神道设教这个词居然在《辞海》(1979年版)中没查到,但“神道”一词却引领我们去体味神道设教的奥妙。 《辞海》释“神道”有相关的四义项:一曰犹言天道。谓神妙莫测之理。《易•彖》:“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孔颖达疏:“微妙无方,理不可知,目不可见,不知所以然而然,谓之神道。”二曰神术。《后汉书•左慈传》:“少有神道;尝在司空曹操坐,操从容顾众宾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吴松江鲈鱼耳。’元放(左慈)于下坐,应曰:‘此可得也。’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须臾引一鲈鱼出。”三曰神祗。杨显之《潇湘雨》第一折:“不曾祭献神道,便开了船。”四曰墓道。《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大为修冢茔,开神道。”李贤注:“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辞海》这么一解释,我们也就体味到神道设教沾满了灵光和仙气。大凡一个人或物只要沾上点灵光和仙气,便有了十分了得的神秘、诡谲,便高深莫测,妙不可言了。 《辞海》说了这么多,以拙人之拙见,神道不过就是装神弄鬼;神道设教就是用装神弄鬼的办法教化天下!然而,这只是从字面上的肤浅理解。神秘、诡谲的“神道设教”自古以来便是治世之秘籍、愚民之利器,岂是凡夫俗子可以一语捅破的?
佛偈云:“不可言,不可言!”
1
何谓“神道设教”?
钱钟书先生说:“神道设教,乃秉政者以民间原有信忌之或足以佐其为治也,因而损益依傍,俗成约定,俾用之倘有效者,而言之差成理,所谓‘文之也’。”(《管锥编》第一册)意为统治者借用民间已有之宗教信仰,对其加以改造后,用作治民之具。关于“神道设教”之功用,钱先生以为有二:一是“为治人者言,法令之力所不逮,得宗教以裁约之。”二是“治于人者……,遭荼毒而不获申于人世,乃祷诸鬼神以冀疾苦之或苏。”即是说,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用“神道设教”之法治天下很是得心应手;从被统治者的角度来看,则为解脱疾苦的途径之一。此乃“君子以为文,小人以为神”(《荀子•天论》)者也。
2
孔子之道,儒者之业,专以修已、治人为务,故中国向以“儒术治国”。
然孔老夫子信鬼神么?
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又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之“君子有三畏”,首先就是“畏天命”。然《中庸》曰:“鬼神之为德,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孔子之于鬼神,措辞含蓄,不绝对主张其有,亦不绝对主张其无。或曰,对于鬼神,你信则有,不信则无。圣人之智若此,可谓玩治人之术于股掌中矣!是故孔子编《易》作《传》,倡“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也。”
3
《易•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也。”“盥”,谓祭祀时以酒迎神。“荐”,指献牺牲于神。卦辞谓国君举行祭祀,有忠信之心而又肃敬,则臣民观而化之。下文是说,圣人观察四时的运行,春夏秋冬秩序井然,从无过差,就像有神灵主宰一样,于是设立鬼神祭祀,推行教化,这样,天下万民也皆驯而服之了。祭祀可教民虔敬,可教民事君,知设教乃治民之具,而非民之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教化的目的并非为了信仰。
4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刘宝楠《论语正义》训曰:“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王者欲使民众从其所设,不欲使他们知道设教的本末,以防其民“轻而不行”矣。
朱熹《论语集注》曰:“民可使之由,於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民可使由之”有理,民“不可使知之”亦有理。是知圣人设教无不用愚民之术矣!
5
“神道设教”之泰山封禅。
《史记•封禅书》:“齐桓公既霸,会诸候于蔡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禅泰山禅梁父者七十家, 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禅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汉武帝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行封禅礼:汉光武帝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封禅,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十月,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 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次年二月行封禅礼; 唐玄宗于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率千乘万骑,东封泰山。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行祭祀,不再封禅。
泰山封禅乃国之大典,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史记•封禅书》张守节《 正义 》:“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而封禅之起由,班固《 白虎通义 》曰:“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五经通义 》曰:“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以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亦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封禅仪式之象征意义,如班固《白虎通义》所论:“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阯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 礼记正义 》云:“祭天则燔柴也,天谓日也; 祭地, 瘗者,祭月也。”知帝王封禅之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王命在天、君权神授意识;沟通天人关系,使之达到上帝意志与人君的和谐统一,使君王更有威权。
帝王借“神道设教”之泰山封禅来巩固皇权,而民众则把泰山看作是伟大精神、崇高形象的象征。后起之成语与事象有:“重如泰山”,“稳如泰山”、“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北斗”等崇高意识深入人心。民间习俗上,还把泰山看作是扶正压邪,保佑平安的神灵,如“泰山石敢当”、“泰山在此”的碑碣,遍布于全国各地的村头街巷。可知“神道设教”法力之大也。至于将岳父称为“泰山”,不过是想讨人家女儿的谀称而己。
6
秦以前鲜有王者称“圣”。秦祚虽短,却六合一统;始皇非寿,然世称祖龙。其命称 “制”,其令称 “诏”,王自称 “朕”。秦始皇制定的制度被继承下来,皇帝观念被继承下来,帝王神圣至上观念被继承下来。其后两千年,帝王的一切无不与“圣”结缘。
帝王的尊称为“圣上”、“圣皇”、“圣王”、“圣明”、“圣仪”、“圣驾”、“圣主”、“圣帝”等等。
帝王的命令称为“圣旨”、“圣令”、“圣喻”、“圣策”、“圣诏”、“圣训”、“圣敕”、“圣诲”等等。
帝王的决断称为“圣裁”、“圣断”、“圣决”等等。
帝王的政事、功业称之为“圣政”、“圣文”、“圣武”、“圣德”、“圣勋”、 “圣功”、“圣治”、 “圣统”等等。
形容帝王如“圣览”、“圣听”、“圣问”、“圣聪”、“圣谋”、“圣虑”、“圣意”、“圣猷”、“圣略”、“圣思”、“圣心”、“圣鉴”,甚至“皇恩浩荡”等等。
肉身之人一沾“圣”字,便成为终极之真理,便高蹈起来,便神圣起来,而凛凛然不可侵犯,不可亵渎!
7
关公崇拜,自古已然。
《蜀志•关羽传》:“后主景耀三年,追谥羽为壮缪候。”缪为恶谥矣。如《礼记•大传篇》:“王者一物纰缪,民莫得其死。”姚南菁《援鹑堂笔记》谓“缪与穆通。近日有言,壮缪非美谥者,此似不然。”清武英殿本蜀志改易谥羽为忠义候,此际关公崇拜已久,深入人心,其谥号褒中有贬可知,关羽身价并不显赫可知。晚唐诗人李商隐有诗云:“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又见其知名度不及张飞。宋代盛行 “说三分” ,于是关羽脱颖而出,家喻户晓,童叟皆知。《春明梦余录》记其尊荣曰:“……宋徽宗崇宁元年,追封忠直公;大观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二年,加卦壮缪武安王;淳熙十四年,加封为英济王,敕曰:‘生立大节,与天地而并传;殁为神明,并古今而不朽。可特讨壮谬义勇武安王’。本朝万历四十二年秋,奉旨晋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大帝真君。”此即可看出关羽由人而神的历史轨迹。《东华录》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上谕:“关帝当时力扶炎汉,志节凛然。乃史臣所谥,并非佳名;陈寿又与蜀汉有嫌,所撰三国志,多有私见,遂亦不为论定,岂得为公?从前世祖章皇帝,曾经降旨,封为忠义神武大帝,而正史犹存旧谥,阴寓讥评,非所以传信万世。今当钞录四库全书,不可相沿旧习,所有志中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此为清武英殿本蜀志改易谥羽为忠义候之来由。武功不成曰“缪”,实为关羽史实。乾隆杜撰美谥,四库全书留疵矣。
赋予关羽”义勇威武”之神格,实为倡导伦理教化之功能。无”神道设教”之思想,何来关公崇拜之盛行?为教化愚民,用心何其良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