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29|回复: 3

[【文史类】] 中国古代韵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3 12: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韵学是我最痛苦的一门课,以为自己不做这方面的东西将来就可以回避了,现在才发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只好重新学习。就从这本《中国古代韵书》开始,先温习一遍韵书的历史。

希望同专业的低年级的同学,要吸取我的教训,不要像我一样,再走回头路。

言归正传。

我国古代韵书,象历史上产生的任何事物一样,有着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本书在介绍各种韵书的体制、特点、作用、影响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它们之问的继承关系,所以也可以称为《中国韵书史略》。

为什么要了解韵书?

中国古代韵书,对于探索我国历史上某些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对于研究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对于了解古人写诗填词制曲和韵书的关系,都有一定帮助。古代韵书,有的保存了不少古字古义,有的集中了不同时期的异体字、通俗字。这一些,对于阅读古代文献,研究汉字演变的历史,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 者】赵诚著
【丛书名】
【形态项】 130 ; 19cm
【读秀号】000000911434
【出版项】 中华书局 , 1979
【ISBN号】 CN / H11
【原书定价】 ¥0.35 网上购买
【主题词】韵书(地点: 中国 年代: 古代)
【参考文献格式】赵诚著. 中国古代韵书. 中华书局, 19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12: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韵书产生的条件(韵书的编辑体例)

我国古代韵书,是按照声、韵,调的关系将汉字组织起来的字典。因为着重在划分韵部,简而言之,又可以说成是分韵编排的字典。
   
韵书的编辑体例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先按照汉字声调分类;再在每一声调下分韵部;然后在每一韵部内按同声字
            分类排列,《广韵》就是如此。
   
      第二类:先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调分开;然后在每一声调内按同声字分类排列,
            如《中原音韵》。
   
      第三类:先分韵部;每一韵内再按声母分类,然后再在同声字内按声调分开排列,
           《韵略易通》就是如此。
   
总之,不管怎样分类编排,都与汉字的声、韵、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言而喻,汉字的声、韵、调就是韵书构成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12:54: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韵书产生的条件(反切的产生和盛行、四声现象的发现和归纳)

汉字的声、韵、调被人们认识并加以分类,曾有一个过程。这要从我国古代反切的产生和盛行、四声现象的发现和归纳谈起。

反切是音韵学上一个常用的术语。所谓反切,是古代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急读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如“东,德红反”,就是用德、红两个字急读拼出东的读音。在音韵学上,“东”叫被切字,“德”叫切上字,“红”叫切下字。拼时取切上字的声,取切下字的韵和调,公式如下:
    德(切上字) + 红(切下字)  →  东(被切字)

这就要求切上字和被切字同声,切下字和被切字同韵同调。反过来说,只要和被切字同声的字就可以作为切上字,和被切字同韵同调的字就可以作为切下字。所以,同是一个被切字,可以有不同的切上字和切下字。比如东字,《集韵》就作都笼切。在没有注音字母、拼音字母以前,反切是占代比较好的注音方法,所以一直到《辞源》、《辞海》还沿用。

现在所看到的最早的反切,都写成“××反”。到了后来,一方面由于避讳“反”字,一方面也是人们对反切的认识有了改变,才改写为“××切”。所以现存的唐写本韵书残卷都写作“××反”;宋以来的韵书绝大多数都写作“××切”。



   我国古代有所谓长言、短言。长言就是把字音读长一点;短言就是把字音读得短一些。比如s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有这样一段记载:“春秋也,伐者为客,伐者为主力,这两个伐字如何区别呢?汉代的何休注解说:“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力。实际上这种长言,短言的区别就是声调的不同,只不过古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于是才根据该词的实际读音,注明一是长言,一是短言]。上古汉语的声调到底有几类,现在尚无定论。直到六朝,才被一些文学家如周颞、沈约等发现并归纳成平、上、去、入四类。

四声的发现和归纳,与当时文人注意音律有很大关系。《南齐书·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官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这些书现已不存。是从语言声调的发现进而注意到诗歌创作的音乐美呢,还是因为讲究文学创作的声音和谐而发现、归纳出了四声?恐怕两者之间是相辅
相成的。
   
反切和四声是韵书得以产生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条件。而直接促使韵书产生并大量编制的因素,主要还是文学创作上的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13: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书框架如下:

从第二章起,估计就很少有人喜欢看了,所以列出大概,有兴趣的朋友去看原书吧。


第一章韵书产生的条件
第二章韵书的萌芽和发展
   第一节李登《声类》
   第二节吕静《韵集》
   第三节六朝韵书
第三章韵书的定型、修订、增补
   第一节陆法言《切韵》
   第二节《切韵》的刊谬补缺
   第三节《唐韵》
   第四节李舟《切韵》及其它
第四章官韵的形成
   第一节《广韵》和《韵略》
   第二节《集韵》
   第三节《礼部韵略》
第五章正统韵书的改革
   第一节《五音集韵》
   第二节《古今韵会举要》
   第三节《洪武正韵》
第六章《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
   第一节《中原音韵》
   第二节《韵略易通》
   第三节《韵略汇通》和《五方元音》
第七章平水韵和诗韵
   第一节平水韵简述
   第二节明清诗韵
第八章词曲韵书
   第一节词韵专书
   第二节曲韵专书

附录

   一、四家韵书分韵表
   二、《广韵》《集韵》韵目用字、次序及韵日下所计同用独用例差异表
   三、《韵会举要》七音三十六类表
   四、主要词韵韵目比较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05:02 , Processed in 0.20648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