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75|回复: 1

[【文史类原创】] (首发)善说“文死谏,武死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 15: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善说“文死谏,武死战”

“文死谏,武死战”这句话,可能主要包含这样三层意思:一是说文官要有死于进谏的决心,武官要有死于沙场的勇气;二是说文武官员都要忠于领袖和职责,文官要敢于冒死进谏,武官要勇于为国捐躯;三是说为官都有死的危险,文官多死于进谏,乃因祸从口出,而武官多死于战争,乃因战争就是杀伐。当然,这句话对不同的人来说,站在不同的角度也许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不过本文将只就这三点理解而论。对于第三点,反映的是一种趋势,在此没必要继续讨论。对于一二两点来说,反映出的问题就值得深思了。
一、关于“文死谏,武死战”所反映出的问题
1、“文死谏,武死战”最根本的是指导思想的错误。
死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实事求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也是人们按规律办事的准则。死谏和死战反映出来的却是僵化和蛮干。毛泽东在战争中总结的“十六字”作战原则反映的就是活战,而不是死战,而在王明领导期间他也没有选择死谏,而是保留意见。如果毛泽东象王明那样死战,象某些领导人那样死谏,历史上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毛泽东了。这充分说明不论是谏还是战,都应该灵活运用,而不应该一条道走到黑。你谏不了,战不好,说明你的谏和战本身就有问题,你继续再这样干又怎么能够解决问题呢?
2、“文死谏,武死战”反映出国家文治武攻上存在重大问题。
从历史来看,一般出现文死谏,武死战的情况,多半是国家君主昏庸,奸巨当道之时,在内政外交方面矛盾十分突出,对外显得孤立无援,对内显得力不从心。此时,国家已经文不成、武不就很长一个时期了。如果国家处于危亡之时,无论文臣还是武将,虽大多大义赴死,此时英雄倍出,但作为国家领导阶层来说如果仍未找到挽救国家的根本办法,文仍不能治,武仍不能攻,甚至自保力也变得越来越差,怎么能有回天之力呢?死也只是徒劳。这就好象一个人恶习难改一样,你怎么能期望他变得威武而又有风度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死谏死战,大多只是坚持过去的一些错误做法,并不能改变现状,换来的只能是自取灭亡。例如,日本军队在二战初期实力十分强大,但因连年战争而逐渐变得外强中干,日军虽以死战著称,并称雄一时,但最终还是吃了败仗。大家试想,如果一味死战,不宣布投降,日本岂不和德国一样山河破碎吗?这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过日本最后看到大势已去,毅然投靠了她的敌人美国,不仅没有从根本上亡国,反而日渐强大起来,虽称不上东方霸主,但其经济和军事实力却不容小视。反观中国历史,改朝换代少不了征战杀伐,前朝旧事不堪回首。这就好象一个人病了,不是想办法去治病,而是撑着等其自愈一样。如果病人已经病入膏肓,这样死等能有多大的希望。而惟一可行的办法是找到出现问题的症结,逐步加以解决,走出内外交困的局面。
3、“文死谏,武死战”说明国家用人失当,其朝无能臣干将。
“文死谏”者,说明其文不能治国。“武死战”者,说明其武不能安邦。一般来说,死谏、死战者认为自己的谏、战之策很有道理,别人非得如此不可,但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观点打动和说服受谏者和反对者,别人也没有充足的理由驳倒你。在这种情况下,死谏、死战本身就显得有些黔驴技穷。而从全局来看,说明当权者们对所遇之事缺乏应有的洞察力和处理能力。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难说你的忠心不够,只能说未得其人,所用非人。和平年代,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和普通人一样,免不了讲亲情,任用亲朋好友,老乡同学,随从警卫等。在有意无意之间把国家大事等同家事来处理。甚至因选才用才之道被阻,真正有才之人因各种原因名落孙山或落马,而南郭先生等窃居要职。长此以往,国家岂有不乱之理。而在当今民主观念增加,人权至上的情况下,竞争观念深入人心,官场也不例外,要真正做好度才、用才更有很大难度,当权者不应不慎之又慎。
4、“文死谏,死武战”给敌对方提供了重要信息。
国家出现“文死谏,武死战”的情况,说明一个国家内部不团结,特别是领导层出现分裂或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反映出国家治理的混乱局面。它既表明最高决策者缺乏决断力,不能服众,领导力弱,又表明领导层各怀鬼胎,起码不能很好地领会决策者的意图,文治武攻难以形成合力,即使决策正确也不可能得到很好地执行。敌方完全可以据此认为他有机会将其击溃,或者取而代之。如果此时不能作出判断,最好静观其变,随机而动。如果死战,死谏,正好给敌以可乘之机。这和孔明大唱“空城计”的做法和效果正好相反。因此,死谏和死战是不可取的。
5、“文死谏,武死战”是一种很差劲的处世之道。一方面,死谏,死战将自己的领袖放在不仁不义的地位。死谏说明领导昏庸,死战说明当朝不得民心。另一样方面,死谏有十足的霸道作风,做事不留情面,不给别人以回旋的余地,当然也堵死了自己的退路,万一是自己错了之后,死了也只能是活该枉死;而死战有个人英雄主义之嫌,一则说明自己孤立不得人心,二则说明自己穷途末路,无计可施。最差劲的是加深同僚之间的矛盾,使大家更难以交流和疏通,大家的意见更加难以统一,决策者也就更难做出正确的决断。
二、对“文死谏,武死战”的应对之策
1、从理论上修正“文死谏,武死战”之说,变忠臣为良臣
对有这种思想和做法的人应该加以疏导和劝说。首先,要明事理,清是非。要向他们表明以死尽职的忠心是值得肯定的,但死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如果你确实忠心为国,那么你更不应该死,你死了之后你的事又交给谁来处理。死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如果你真的死了之后本来不是问题的问题也会成为新的问题,会添更多更大的乱子。其次,要遵循认识规律。要向他们表明,任何人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更何况要依靠接受意见者据此来做出正确的决策。要想别人采纳你的意见,就要找到更多更好的论据来论证和支撑你的观点或主张。再次,要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从现代意义上讲就是要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办事原则。不论是谏战之人还是决策之人都应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决不能“以死抗争”来左右决策,如果你觉得自己确有高见,可以先行自我完善,等待时机到来后再大展拳脚。为臣应该为良臣,要为国家分忧,为民解难,而不只是做个忠臣。
2、治国安邦大计应该不断修正和完善,确保长治久安
首先,文臣武将应该求真务实,不可死守教条。任何问题总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平时就要注意求真务实,防微杜渐,把各种问题发现和消灭在萌芽阶段,绝不能上面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完全照搬照抄,搞成小洞不补,大洞难堵的难堪局面。不论文臣武将平时就应居安思危,经常深入实践,善于总结经验,发现和纠正问题。使上面的政策和措施真正成为强国富民的工具。
其次,文臣武将应该敢于正视问题,不能死要面子。任何工作,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难的就是怕你视而不见,见而不管,管而无方。为官者只有敢于正视问题,才能去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提高,不断改进。无论对内对外,都绝不能搞问题的内部消化,不能搞粉饰太平,更不能搞歪门邪道。
再次,文臣武将应该集思广益,不能死守硬撑。要广开言路,为官者要善于听取和对比不同的意见,甚至是反对者的呼声,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错误言论可以用媒体去辩论、去驳斥、去引导,不要扣帽子,打棍子,抗对抗,动不动就堵人嘴,这样可以使自己的思路更宽广,决策更英明。
为官者绝不能将社会带入到非死谏死战不可的地步。如果感到切实难以支撑,那么让贤就只能是为官者的最好选择。
3、治国安邦者应该经常清理选才用才之路,保持才源茂盛
首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治国安邦之人,避免走入缺文乏武的困境。治国安邦并非小事一桩,不是人人都适合的,因此也就不能搞什么轮流坐桩。万事都有个什么人适合不适合的问题。适合者才能展其才,成其事,才能强国富民。选好人是前提,选好了才能用得好,才能用得准。
其次,要搞好人才储备,让文臣武将有回旋从余地。养才用才犹如读书一般,平常加强了储备,用时就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之类的感慨。曹操手下谋臣无数,而他对人在曹营心在汉的谋臣也加以款待,以示他喜才爱才的德操,使与其为敌的刘备和孙权逐步失势,这说明做好了人才储备这一工作对敌也是一种威胁。
再次,要用好才。用才,既要放手让他干,也要适时加以约束和再教育。当然,用养也应结合。如果一味的用,就算孔明再世,也有油尽灯灭的一天。如果不解决好文武之才的后顾之忧,分了他们的心,那么当忧当愁的就不仅是他们了。
我想信,如果在选才用才上经常保持正常与纯洁,那么死谏与死战就可能从实践中退出历史舞台了。
4、文臣武将间应注意交流与学习,养成良好官风
首先,加强文臣武将的交流与学习,以此统一思想。文臣武将和普通人之间一样,如果相互缺乏沟通和了解,其间形成的误解和矛盾也就难以消除,甚至可能形成不小的隔阂。这种交流虽然可以私下进行,但毕竟范围有限。因此,上级可以有意做一些适当的安排。上级领导应该让交流者放下架子,平等友好相待,使交流与学习处于一种和谐友好的气氛之中。只要大家把各自的主张和意见都拿出来讲深讲透了,事情也就变得清晰起来了,思想也就可能趋于一致了。
其次,加强文臣武将间的交流,进一步识好才用好才。交流与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己长彼短,己短彼长都是非常正常的事。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变得更清楚,更具体,就更容易给每位文臣武将找到最合适的位置,就更容易发现的培养后起之秀。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再次,加强文臣武将间交流,铲除官场陈规陋习。古往今来,文臣武将之间陈规陋习不少。老死不相往来,相互敌视之恶习时有表露。让他们参与交流与学习就是铲除这种清高自傲,目中无人的不良品行的最好办法。当然,这需要他们的共同上级做一些协调配合工作。先让参与交流与学习者养成当小学生的良好习惯,以这种心态去虚心听取他人意见,谦虚地表明自己观点。如果盛气凌人去,反会失望而归。这些不良习气也绝非有才有德之人的应有品格,这是必须加以纠正和铲除的。当然,已经越过法律界限的便另当别论了。
如果大家心意相通,相信死谏和死战都不会有太大的用场了。
以上所述表明,“文死谏,武死战”并不是什么好事情,所以我也建议大家不要把它当做座右铭。文武百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才是最根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17: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将帖子分类,并顺手加上原创首发、原创非首发等字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20:27 , Processed in 0.2176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