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057|回复: 32

[【文史类原创】] (原创首发)圣人与个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 10: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圣人与个人
   
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田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简单地说就是无所不知,崇高伟大,也就是圣贤。在一些人看来,对这类人物唯一正确的态度是歌颂,如果在肯定之余也有否定,轻则不合时宜,重则大逆不道。
  那么圣人与个人到底有什么区别哪?这个我倒想到了一个人爱默生,他的一本书《爱默生与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他从这本书开始发起了一场个人主义的革命,这场革命的中心是确立个人主义。他说”唯一的罪就是限制”,“每一个人都相信他有一个更大的可能”。
  圣人与个人到底有什么区别呀?这个问题在中国来说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例如,在中国孔子被称圣人,而你说他有个人主义吗?作为一个圣人到底是公众的偶像哪还是更加注重个人哪,这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12: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当兄这个话题有点难住偶也难住大家啦~~圣人与个人的区别有点难说吧,似乎不成对应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12: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许可以概括为“人皆可为尧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15: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挑毛病,呵呵 ,聖人與「田地合德」,有錯字! 又,《爱默生与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這好像不是愛默生的書?應是錢滿素:《愛默生和中國 : 對個人主義的反思》,三聯書店,1996年。

「圣者,通也,道也,声也。」有點問題,「无所不知,崇高伟大,也就是圣贤」,聖與賢應有不同的。顧頡剛先生有〈聖、賢觀念和字義的演變〉一文,收入《中國哲學》第1輯,三聯書店,1979年,似可參考。當然,網上發表文章,只是交流討論,原不是任何話都要引經據典,言出有據。只是想,若所言較為準確些,討論會少些爭議。

zjiacai兄他處讚美之言,不敢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6: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yngwie颇有顧頡剛 之风范,顾氏在他的<古史辨>第一册的序中就说他从小就喜欢挑毛病,最后才可以写成好书,没有想到Y兄已初有苗头,希望是顾氏第二!
谢谢兄指出毛病,以后一定要严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16: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請不要這麼說!說要挑毛病,是因為zjiacai兄在別處這麼說我,所以在他後面跟帖,捉弄一下而已,有時我愛開玩笑,您別當真! 您說要嚴謹,就不能講希望我是顧氏第二的話哦,雖然是客氣話,但我聽了混身不對勁!我連當他學生的學生的學生的學生.....都沒資格,會讓別人笑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16: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家伙又开始给人家挑毛病了,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ieshu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7-1-11 17: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真需要像yngwie兄这样的人。给人家挑毛病,被挑毛病的人会感觉脸上挂不住,但是,这是非常值得的,因为这会让你对这个问题印象深刻,用一句文革中常说的话,就是会“融化在血液里”,想忘记都不行。这样不就是长学问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17:5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aieshu2007-01-11 17:14发表的“”:
还真需要像yngwie兄这样的人。给人家挑毛病,被挑毛病的人会感觉脸上挂不住,但是,这是非常值得的,因为这会让你对这个问题印象深刻,用一句文革中常说的话,就是会“融化在血液里”,想忘记都不行。这样不就是长学问了吗?
说得好,赞一个~
鼓励这样挑“毛病”,长知识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18: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大家假如不以為意,這種笨工作我還可以做做,只是也僅限在某些範圍而已。因為在研究生生涯裡,很大程度靠幫老師校稿、找資料等工讀機會,賺取學費、生活費的(我想,不少人有這種經驗的),所以養成習慣,嗯,有一點職業病啦,凡事要搞得清楚些(與對錯不必然相關),不然,老師會罵人,說你工作不認真!這是實情。 所以我看到有興趣的文章,便會去琢磨作者要講些什麼,推論能否成立,依據是什麼,有沒有相關的研究,別人怎麼說,作者所言又有何發明....這本是研究生訓練的結果,只是,說實話,在日常生活中,還挺惹人厭的!因為會阻斷別人的談興,都覺得你老要挑人毛病(非指zjiacai兄 ,不少人指出)。所以,以後若對大家所言有所反應,還請多多容忍,絕非要和人抬摃才如此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22: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yngwie2007-01-11 18:33发表的“”:
……


其实,我觉得y兄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认真治学、敢于质疑!

大家都这样,可能很多朋友就能亲眼看见国家兴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22: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潜水了,还是冒一个泡吧。

adang咋这样写帖子?一是不通,二是错别字很多,不严谨。三是所说问题也没有说清楚。书园学士一定要做到“文从字顺”与“无错别字”的提出问题、论述问题,否则与学士二字不符合。另外,学士“钱一文”写的“乱弹中国所谓大学排行榜”帖子里面同样有这样的问题。

论坛里面,醉乡常客是比较文从字顺的,说话也有智慧和技巧,是y兄所说的“妙人”,y兄是先沉着而后妙的。

最后提出一个问题:醉乡常客所在地域我估计在四川、重庆、贵州一带,最大可能在川东。所学专业肯定是文科里面的。不知道大家以为然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23:0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随便开几个玩笑乱说几句话都要显示出应该有的水平才是与学士身份符合的,不是吹牛,我在论坛里面发了6000多帖子,大家要从我这么多帖子里面找几个错别字或者句子不通顺的情况,那是难于上青天的。不是说我水平就高,我也不高,但至少文从字顺和无错别字是我写帖子的基本原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zhuce20032007-01-11 22:51发表的“”:
……
论坛里面,醉乡常客是比较文从字顺的,说话也有智慧和技巧,是y兄所说的“妙人”,y兄是先沉着而后妙的。
.......

谢谢冒泡,关于我的猜测全错!

我是学化工的,在川西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23: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醉乡常客靠悟性而妙,yngwie靠功底而妙。

提一个看法大家共勉:悟性高是一时的难以长久,所谓江郎容易才尽,功底深是一生受用的,故愈老愈见精粹。悟性高的要在功底上下死功夫,功底深的要能够灵活运用而见悟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1 23: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悟性不好说,爱好之后认真、刻苦可能是要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00: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zhuce兄所言的悟性和功底,实际就是古人说的才和学。简而言之,才是先天的禀赋,学是后天的功夫。有才无学难以持久,有学无才则难成大器。才和学的关系,又类于孔子所言的思和学的关系,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想在学术上成大器,非得才学兼备方可,诚如刘舍人所言:“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
这番话说得也叫有股子“学士风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01: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我也是在潜水静观诸帖,看到楼上各位的讨论越来越热闹,还是忍不住来冒个泡泡。

yngwie君已将楼主的文本之失补足,在这一点上鄙人没发言权。只是看到后来谈到悟性和和功底的讨论,觉得很中下怀,故来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个人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可能就是重体悟。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系主任曾对我们说:你们要记住两点——第一,文史不分家;第二,潜心悟道。当时对他的话懵懵懂懂,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逐渐明白了个中含韵。理解传统文化,莫过于从日常生活中认真体悟,比如下象棋可以感觉出古人胸中自有甲兵万千之豪迈与大气,练书法可以感受古人对修身养性的锤炼,学写文章则可以神通古人呕心沥血之艰难和对作人的严格要求。诸如此类,大概可以举很多例子,相信各位会用不同的经历去体验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记不清楚是哪位大师,可能是钱穆吧。他好像在耄耋之年突然对助手说,我明白当时孔子是怎么想的,孔子那句话我终于明白了(大概意思是这样)。年过古稀还能不断地从传统文化中获得新的认识,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之重体悟的根深蒂固。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概正是由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严重制约其在现代西方话语下的发展。受该特点影响,我们的祖先没有形成体系和逻辑严密的学科系统,留下来的更多的是微言大义式的箴言。近世之知识分子曾一度抛弃传统,敞开心扉接受西方各色理论,希望能对振兴中华有所裨益。先不论其动机和结果如何,这一行动本身所反映的一个重要方面却是当时人们对自身的怀疑与犹豫。到现在为止,学人也经常会拿西方理论来吓唬众人,个人以为这也是心里深隐之自卑所致。面对西方花花绿绿的理论,或许各位也会不由自主地在心里打鼓吧?所以,在新的世纪和未知的将来,如何保持传统并使之重获新生便实实在在地摆在面前。这个话题让人沉重,也使人心痛。我不敢夸言以振兴传统文化为己任,在此提出来,希望与诸友交流与探讨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01: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zhuce20032007-01-11 23:01发表的“”:
随便开几个玩笑乱说几句话都要显示出应该有的水平才是与学士身份符合的,不是吹牛,我在论坛里面发了6000多帖子,大家要从我这么多帖子里面找几个错别字或者句子不通顺的情况,那是难于上青天的。不是说我水平就高,我也不高,但至少文从字顺和无错别字是我写帖子的基本原则。
向兄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01: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zjiacai兄讲到“体悟”,我想起了朱熹提出的“涵泳”一词。“涵泳”一词不论在形象性还是在内蕴上,均胜于“体悟”一词。讲体悟,不得不讲宋学的“涵泳”。懂了“涵泳”,才算是真正入了国学的门。前几年学术界提出所谓的“失语症“,其有效范围只限于国内那些“假洋鬼子”,他们大多有才无学,用西方的话语多了,反思起来难免有失语之感,如余英时所言,他们不过是西方理论的傀儡,根本就没有入国学的大门。我的态度是,与其去套用,不如学会涵泳;与其站在国学门外乱叫,不如登堂入室体道。
窍以为,不宜因为国学重“涵泳”,西学重体系,便论定一败一成。国学与西学,各有千秋。振兴传统文化,最直接的途径,是中小学教育。这方面,我们应该向台湾的国学教育学习一下了。中小学教育的得失,说来话长,另找机会讨论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3 08:27 , Processed in 0.166671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