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783|回复: 4

[【文史类原创】] “课本是例子还是模型?”对话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8 17:3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发链接

与网友在一次关于语文课本作用的对话[网友,林鸟(归去来)兄整理]

题目:课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作用


林鸟(归去来):
  例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fenglong88:
  归版这是用的以前的说法,在我看来这个说法在整体上是正确的,但没有进一步作区分。例子是来干什么的呢?举例是为了说明一定的内容,而这个内容一般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但不论教师也好,还是学生也好都不是处在“全知”的状态下,这就给我们的实际教学操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即我们是通过讲解这个例子让学生了解这个例子本身,还是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学掌握创造这样的例子的方法。(最起码在我这里有这样的疑惑。)如果说我们以往一直是在围绕第一种情况在展开教学,那么课本就应该是绝对的教学中心。而目前高考的内容已经转移到第二种情况上来了,而有的老师依然使用第一种方法去教学生,那效果可想而知。(相关的内容请参阅拙文《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基本策略》)
  那么在目前新课程改革中课本在教学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我认为,恰当的比喻是“课本是一个可反复拆卸的模型”,通过不同训练目的的多次拆卸过程,让学生学会“组装”的能力。

林鸟(归去来):
  我不赞同“模型”的提法,因为“模型”制作出来的东西是一模一样的,而天下的文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现在教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不是带着学生或让学生自己拆装“模型”,了解它的结构。我们不是让学生去了解某一种或某几种文章的“样式”,是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我说是“例子”。例子具有代表性,但它是个体的东西,它不能概括全部,课文是典范,但绝不是刻板不变的天下文章的模子。文无定式,作文无定法。

fenglong88:
  我说的是让学生掌握“能力”,只给学生一篇文章怎么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呢?要知道这样的文章只有一篇呀!如果说不是找一模一样的文章,那就是找相似的,相似是不是面上相似呢,肯定也不是,因为相似总是在点上相似,所以在点上进行训练是最实际的方法。
  课文的确是典范,为什么是典范呢?因为作者在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艺术手法、情感抒发等方面做的好,这是经过长期训练而形成的。而学生在前面各方面都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却要做到面面都学不说,还被要求“举一反三”,最后效果能好吗?所以先把各个能力点的内容抽出来,讲透练熟,等到下次学生遇到在进行强化分析,时间长了学生通过反复接触自然在某一方面有了较深的认识也就能够应用了。

林鸟(归去来):
  语文教材里只有一篇文章?注意:“模型”是用来做什么的。除非你给“模型”赋予新的定义。

fenglong88:
  一篇文章都无法做到,那多篇文章从何谈起呢?更何况模型不是模子,模型是很复杂的。
  在这里根本不涉及给这词重新定义的问题。这个“模型”不是用来仿造的,而是用来进行训练的,掌握了各部分的内容(而想要尽快掌握各部分的内容,专项训练是最佳途径)才有可能明白它的原理,掌握了原理才有可能进行新的创造。否则我们没有教过学生“怎样创造”,就要求学生创新,怎么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呢?

林鸟(归去来):
  这个“模型”不是用来仿造的,而是用来进行训练的。
  呵呵,这就与我的“例子说”不矛盾了,只不过你用“模型”,我用“例子”。

fenglong88:
  我在前面不是说过“这个说法在整体上是正确的”么?本来就不矛盾,不过是我觉得“模型”更能突出搭建和组合过程而已。

林鸟(归去来):
  我是针对你“只给学生一篇文章怎么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呢”之问而反问“语文教材里只有一篇文章?”的,我哪说到“一篇文章都无法做到”?我以为,每篇文章都是从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来“例说”的。而“模型”的含义就是“标本”式的实物的样式,它必须在各方面都要突出实物的特点。
  “掌握了各部分的内容(而想要尽快掌握各部分的内容,专项训练是最佳途径)才有可能明白它的原理,掌握了原理才有可能进行新的创造。”这于我说的“例子”的作用不矛盾。

fenglong88:
  与其在一篇文章中就某一方面“例说”不如用几篇文章的共同的这一方面进行“类说”“类识”“类练”,既能认识这一方面,又能培养联系的能力和分析的能力。
其实“模型”未必非要等十全十美才被选入课本,以往只选美文其实并不能训练学生各种能力。一个大“模型”还有可能包含若干小“模型”,靠小模型各种特征的互相补充与扶持才能构建大模型。

林鸟(归去来):
  ““模型”未必非要等十全十美”,但既然是模型,当然每个部分都具有实体的特征。
  如果老虎的模型只是尾巴像老虎,这就不是老虎的模型。

fenglong88:
  看到模型的不足,想方法改进,学习需要的知识,应用知识完善模型。
得到完美的模型,学习组建的知识和方法,习得技能,复原模型。
  我认为上面两种模型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林鸟(归去来):
  呵呵,看清讨论的主题,我们讨论的是课本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你说课本是“模型”,我说是“例子”。
  你现在又说“完善模型”,难道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课文”?我认为,你把方向弄反了,语文教学应该是从课本到其它文章,到知识,而不是从文章从知识到课本。

fenglong88:
  我并没有偏离谈话的主题。我的每一次回答基本都是针对您上一贴语境和问题,如果脱离了您的话语,我的话语自然不会很协调。我说课本是模型实是说他应该的样子,而目前的课本并不能完全称作模型。我们教学生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知识与能力是基础,而目标最终是学生在生活中熟练应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能力。以“课本到文章,到知识”顺序学到的大部分是知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过程不提供他们锻炼能力的机会。
  您所理解的我的顺序是不准确的。我的顺序目前是“课本、知识、文章”,授课时强调从知识到文章的过程和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生成。文章被选入课本之前是独立的,被选入课本后它就应该是一个“小模型”就比如一辆汽车在“修配学校”之外是汽车,进了“修配学校”它只是一个培养技能的工具。根据不同的模型的突出特征培养特定能力,最终汇总就可以了。这就需要课本先担负确定最终“汇总”的具体内容,确定阶段的知识与能力,选择合适的文章配合。

林鸟(归去来):
  楼主提出“课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作用”,显然是根据教学现状提出的问题,说的是现行课本在现行语文教学中的实际作用,并没有前瞻性,并没有要我们讨论现行课本的优劣,如何去完善它,将来的课本应该怎样等等问题。我说课本是例子,你说课本是模型,都是指现在的课本。如果你要说是将来的课本完善后是“模型”(其实也不可能),那就偏离了楼主的问题。
  你开始说课本是“模型”,并没有一个时间的范围(现在,将来),而你现在却又说“而目前的课本并不能完全称作模型”,那么又回到起点,课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作用是什么?
  你上帖的第二段文字中又说课本是“模型”,显然你自己对课本是不是“模型”,也是不清楚的,模糊的。文章不管选不选入教材,它都是独立的,汽车进了“修配学校”,它还是汽车,何况教材不是修配学校,是“车展”。它让学生们认识一些汽车的特征,然后激发兴趣去了解更多的汽车。

fenglong88:
  一、本身“课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作用”这个问题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解决抽象的问题并不能只停留在问题本身。
  二、既然已经知道现行课本“没有前瞻性”,就已经是在讨论课本的“优劣”了。
  三、您说课本是“例子”我并不反对,但我们知道“例子”最起码具备正例和反例,目前的课本中只有正例,所以我说最起码现行课本不是最理想的“模型”。我们没有教过学生怎眼辨别伪的东西,只教给学生接受眼前的文字,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文章却能得到很多“拥趸”(现在流行叫“粉丝”)的原因。
  四、文章是独立的,但构成文章的词语,修辞,手法等等内容却是公用的。我们教给学生的应该是从独立的文章中发现后面内容是怎样应用的,进而去应用这些内容去分析更多的文章、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立文章”。
  五、不是我存在自相矛盾,而是您不知道“模型”有大有小。更何况比喻的方式只能突出某一点的特征而不能完全代替整体的描述,如果离开了特定的点,用本体的其他属性来对照自然很滑稽(也许这就是很多人用来否定“语文是一种工具”的手段)
  六、“看车展”这个例子我不认可,难道您只想让学生通过“看”而去“看”么?学生去看魔术会觉得很神奇,并且因为神奇而显得它高不可及,典范文章也是这样,但如果我们来个揭秘,那么这种神秘感就会消失,每个学生会觉得:原来是这个原理,我也行。

林鸟(归去来):
  呵呵,先回答你的“一”“二”。
  ““课本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作用”这个问题并不抽象,很实际,它不是什么深奥的哲学命题。既然楼主提出这个问题,我们就应该围绕这个问题讨论。任何问题都是可以演绎的,如虎--猫科动物--猫,如何这样,那问题的讨论就是无底洞了,正如“形式训练”的讨论,不就问题的实质,而就问题的旁枝末节。
  请看清我的意思,我是针对你提出“课本是模型”,又说“现在的课本算不上模型“,要‘完善模型”这个意思而提出楼主所说的课本并没有前瞻性这个问题的,你怎么理解成“已经知道现行课本“没有前瞻性””呢?我并没有这样的理解,我是表达楼主真实的意图。
  第三,你说,““您说课本是“例子”我并不反对,但我们知道“例子”最起码具备正例和反例,目前的课本中只有正例,所以我说最起码现行课本不是最理想的“模型””。这个提法很新鲜,你的意思是课本中也要有写得糟糕的文章,这岂不是又与你“模型”说相悖?“模型”应该是实物的完美体现吧,不然就不是“模型”,除非你自己对“模型”重新定义。所以,我说是例子,例子本身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只是在某方面起说明作用,如“藤野先生”一文,在感情的表达,语言的运用方面是个好例子,但在材料安排及结构上不一定是个好例子,不宜让学生掌握。
  四,虽然我们还适当地讲到“语,修辞,手法”,但这已经不是语文教学(中学)的主要内容了(除了古文),现在以能过阅读感悟,探究问题,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生活情趣,交际能力为主了。
  五,“模型”不管大小,它都要有完整性和代表性。我说你自相矛盾,是因为你一会说课本是“模型”,一会又说“算不得模型”。我想,你接下来可能又要进一步解释了:我说现在的课本不是模型,将来的课本是模型。这样,我们的讨论就是徒劳了。将来的课本也不是“模型”。只是学生学习文章的“例子”。
  六,我比喻为“车展”,是因为课本是例子,是比较好的例子,外观和性能,但它并不是所有车的“模型”,汽车是多种多样的。看车展的人也并不都是购买汽车的人,也有来借鉴研究汽车的,但不是把车拆下来再拼装。我觉得,我这个比喻还是形象准确的。

fenglong88:
  1.这可能是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内容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如果是具体的 也就不需要用“例子”和“模型”这样的比喻来说明了,因为“作用”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表述。我看了一遍我的发言,觉得都是在谈同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涉及的面是很都多的,如果能简单做答,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探讨。
  2.我认为楼主是想解决问题,我提出我的看法是提供一种参考,这种参考可能超出话题的范围,但我没强求别人同意我的看法。
  3.是您一直持着“模型必须完美”的态度,所以不能看清我的表述,是谁规定“模型必须完美”了?我说的模型和例子的区别在于,模型让学生可以看也可以动手摸,而例子往往只能看只能听而不能摸。
  4.您说这些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这说明您并没有把语文教学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在我看来语文教学是不分“小,初,高”的。而“课本在实际教学中作用”也是不分“小,初,高”的。
  5.您也说过“课文”是典范和“例子不是十全十美的”呀。脱离了语境,只取片断是容易误解的。我理解的课本是“模型”是在新课改理念的前提下,而现行的课本有哪一个完全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了呢?恐怕全都需要有所改进才行。也正是以往的课本忽视了“过程与方法”,忽视能力训练的目标,忽视了认知过程的规律,才形成的前面说过的课本可有可无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新课程不能用旧课本的原因。其实您说得对,现在的课本也只能是个“例子”,但这个“例子”只能让学生“学”文章,很难教会学生“写”文章。
  6.不对的,我们的工作不是把学生带到“车展”上,向学生介绍性能的推销员。我们应该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指导员和训练员。当然这又涉及到另外的一个问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8 18: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fenglong88是专门研究语文教学的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8 18: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adang1810172007-01-08 18:26发表的“”:
fenglong88是专门研究语文教学的吗?

语文教师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8 18: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语文教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8 20:3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似乎这里语文教师很多~~~:)羡慕~~~
偶期待有知己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5 11:01 , Processed in 0.148889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