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85|回复: 0

陆 一:如何看待基金火爆的市场含义(两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5 00: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看待基金火爆的市场含义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陆一

2006年12月15日

   政府监管部门对于发展机构投资者,经过了多年“超常规”的努力之后,伴随着2005年中国股市的熊牛逆转,终于在2006年末,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真正确立了市场对机构投资者的认可。这个标志就在12月7日发生,一个发行日募集约400亿!嘉实策略增长基金创下基金业发行速度最快以及首发规模最大两项纪录。中国股市正在不断书写神话!

  “这是单日募集金额的全球最高记录。”一位基金界人士说。嘉实策略增长基金也成为中国基金业第八只百亿基金,也是今年诞生的第六只百亿基金。

证券投资基金资产总规模达6312亿元,

已经占据目前沪深股市1.8万亿元流通总市值的将近40%!

   近年来,随着政府监管机构的“超常规”推动,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体的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是证券投资基金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以来,新募集基金84只,规模达3301亿元,同比增长了262%。与此同时,基金持股市值大幅增加,较年初增长了110%。为促进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2006年还实施了封闭式基金的“封转开”试点;正式开展了国家邮政储蓄系统参与基金销售工作。截至2006年11月底,基金管理公司数量已到58家,基金数量294只,证券投资基金资产总规模达6312亿元。

   二是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以及交通银行参股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三家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10只基金,总规模458亿元。第二批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工作也在展开。

   三是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试点工作迈出新步伐。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适当降低了境外养老基金、保险资金、共同基金等长期资金管理机构的准入标准,为海外长期资金进入国内市场营造了更好的政策环境。2006年以来,共批准QFII18家、外汇额度30亿美元,QFII数量已达52家,累计获批外汇额度86.45亿美元。截至2006年10月底,QFII的证券类资产为799亿元。

   四是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资本市场的规模进一步增加。目前,保险资金已间接入市864亿元,直接入市金额已达764亿元,同比增长了466%。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持有股票资产市值495亿元,入市资金规模同比增长了141%。企业年金已开始直接投资资本市场。

   2006年以来,由于股票市场的行情很好,以股票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收益情况普遍良好,截止到12月1日,股票型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为93.89%,指数型基金为90.75%,偏股型基金为85.89%,平衡型基金为86.74%,这四类基金的均净值增长率为89.32%,有32只基金超过100%;相比之下,封闭式基金今年以来的平均净值增长率为80.86%,有两只只基金超过100%。

   2006年12月初,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深圳表示,截至11月底,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的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6300亿元,包括社保基金在内的各类保险资金入市超过1600亿元。这已经占据了目前沪深股市1.8万亿元流通总市值的将近40%。

    在嘉实基金火爆发行和紧接着多家基金公司预告发行的时候,政府监管机构开始发文要求防范风险,降温基金发行热。“面对行业和市场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各基金公司应当保持冷静的头脑,不急功近利,不盲目扩张,不贪大求多,坚持量力而行。”针对近期处于“高热”中的基金行业,证监会基金部近日发文要求各基金公司加强风险防范。并采取多种行政措施对基金发行进行降温。

究竟如何看待目前的这种市场现状?

   中国的证券市场成立将近15年,一直是一个高度分散的散户市场,政府大力推动、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已经努力了多年,但只有在2006年10月份以后才使得全国的散户看到了机构在牛市的盈利能力、使得全国数亿的散户认可了基金的投资作用。

  截至2006年11月,基金新增开户总数为673.18万户。2005年全年的基金新增开户总数只有229.4万户。相比之下,A股新增开户数截至11月底才430万左右。尤其是12月的前两个交易日,基金日均开户12万户,与之前日均新开8000户左右比较,新开户数增长10倍以上。

   因此,如果要说市场转折,不应该历数股权分制改革、快速大量发行蓝筹股、快速发展机构投资者之外,睁眼不见股民的这种心态、民意和投资行为的转变。在我看来这其实才应该是我们的政府监管机构高举双手欢呼雀跃的、市场出现根本性转折的重要标志。

   但是,火热的市场和火热的民意不应该掩盖我国证券市场诸多基本制度和结构的问题。股指的上升可以是舆论所说的股权分制改革成功的标志、大量大盘蓝筹股的上市可以使市场筹资额和市值超越欧美市场、大量的热钱和储蓄资金的入市可以说是市场的财富效应发生作用了,基金的火爆发行可以说是机构投资者确立了市场主体地位……但是我扪心自问,中国的证券市场到了2006年底,单边多头市场的性质改变了没有?上市公司的质量有没有根本的转变?基金只能多头赚钱、无法避免空头赔钱的状况有没有变化?基金治理的诸多问题,诸如代理投票权的问题、内幕交易问题、利益冲突问题、责权不对称问题等等有没有充分揭示和引起有关方面注意?市场的诸多基本制度有没有认真而又彻底地进行过根本性的梳理和改进?政策市的特征有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市场监管和发展的带有计划经济因素的做法和行为习惯有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这些都是火热市场下的潜流,指数从哪里来会回到哪里去,但这些市场潜在的根本性问题、制度性问题却永远需要政府为公众去解决……

   天意难违,民意可用!

   在市场火热、行为火热、投资欲望火热的这个年底年初,政府监管机构和市场相关人士似乎应该冷静下来,抱着悲天悯人的惶惶之意,认认真真地对证券市场基本制度、对基金的监管和治理规章进行一下反思和改进,千万别徘徊在计划调控和市场放任的两个极端,也别让政府“闲不住的手”在市场的表面惹人晃眼。

   (2006年12月15日,作者单位: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

----------------------------------------------------------------------------------------

第二篇文章:

基金是政策工具还是监管对象?

陆一

2006年12月15日

   “接上级部门通知,公司总经理韩方河同志因涉嫌个人违纪,正在协助调查。”2006年10月16日晚,华安基金的一则临时公告,使市场上流传了数日的传闻得到印证。

   据了解,韩方河出事的消息是16日下午4点在华安基金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的,而韩被有关部门“请走”协助调查的时间是在此之前。

   在中国基金行业,华安基金是一家老牌公司,拥有多项行业第一:首批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第一家开放式基金的管理者、第一家进入银行间市场、第一家获得境外投资资格的基金管理公司等等。当下,华安基金旗下管理10只基金,管理资金超过350亿元。

   韩方河是华安基金的核心人物。韩方河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会计系,曾任上海市物价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物价局政策研究处处长、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总部副总经理、证券投资信托部总经理。1998年,韩方河受命组建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由此开始了他在华安基金的8年总经理历程,这也是韩方河职业生涯的最亮点的开始。如上所述,在这8年时间内,华安基金取得了基金行业的一系列第一,而韩本人也被誉为中国基金业第一人。

   一位基金业内人士透露,此次韩方河出事与上海电气及张荣坤案有关,可能涉及旗下基金对外的利益输送。

   在此前,上海已有多位商界人士被双规。其中,包括前华安基金董事长即上海电气董事长王成明,前上海电气副总裁韩国璋,前上海电气副董事长、福禧投资控股公司控股股东张荣坤。在上海电气董事韩国璋被双规时,就一度传出上海电气和华安基金联手炒作海欣股份,上海电气逢高出货,而华安基金则以高位接盘,重仓海欣。

   上海电气和福禧投资旗下的沸点公司分别持有华安基金公司20%的股份。为此,许多业内人士推测,韩方河出事是受上海电气及张荣坤案的牵连。

   公开资料显示,华安旗下基金安顺、安信、安瑞曾在2000年10月海欣股份(600851)增发时以每股13.97元的价格获得1120万股海欣股份,并在其后继续增持。2001年6月,基金安顺、安信、安瑞共持股2130万股,占流通股的20%左右。

   而截至2006年6月30日,华安旗下基金仍持有海欣股份8600余万股,占流通股的17.83%。不过,在此期间,海欣股份价格从2002年一路走低,至今已跌去一半左右(按复权价格计),10月16日收于3.29元。与华安基金其他重仓股不同,海欣股份的基本面普通,并不具有长期投资价值,且只有华安一家基金公司大量持有———每5股海欣股份可流通股,就有1股由华安基金持有。而其它的重仓品种则是著名的质优品种,有多家基金管理公司持有。在这种情形下,引发了市场对华安的广泛质疑。

   10月29日晚,海欣股份(600851SH、900917SH)发布公告称,接上级通知,公司副董事长、总裁袁永林因涉嫌个人违规违纪,正在协助组织调查。

   多位消息人士称,早在8月份,调查部门就已经查清上海电气、华安基金关于海欣股份的交割单。

   据称,上海电气早年推高海欣股份股价,华安基金在高位接盘,上海电气并以获利部分入股华安基金,持华安20%股权。

   至此,高位接盘中的三方:上海电气、华安基金、海欣股份等三家公司当事人均已涉及其中,但韩方河、袁永林等人各自扮演的是怎样一个角色,还有待监管层的进一步调查。

   10月28日,海欣股份(600851)公布三季报,坚持六年之久的华安系基金已经全然退出其十大流通股东的名单。

   10月30日,海欣股份以3.02元开盘,最终收在2.76元,全天下跌9.21%。

   据称,华安基金的上述操作使张荣坤等人获得巨额收益,并以这些资金入股华安基金,从而使韩方河在华安基金获得股东、董事会更多的支持。

   高位接盘,是指一只股票价格被炒高,但由于持有量过大,无法出货,一家大基金慷慨出手,帮助将这只炒高的股票的筹码接过来,从而实现其炒作利润。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利益输送。

   “基金公司出事只是早晚的事情,说穿了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风险,目前很难改变。”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就基金业本身来看,由于经营方面的问题、监管的缺位,无论是基金公司自身违法违规,还是被别人利用都或多或少存在。而类似操纵股价的行为更是司空见惯。上海金贸大厦中一家基金公司的老总在一次基金年会上就曾公开表示,“基金不把股价做上去哪里有钱赚。”

   “如果说操纵股价至少还有投资者欢迎的话,那基金公司拿投资者的钱来推高股价,从而帮助其他人在高位出货则恶劣很多。”据该基金经理透露,他本人包括其所在基金公司的研发投资团队就曾数次被邀请参与“做庄”,即要求基金公司动用公司资金拉高某只股票,协助对方在高位顺利出货。

   为此,中国证监会在11月8日发布了《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指导意见》。证监会表示,意见旨在“规范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的行为,加强对投资管理人员的管理,保障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从10月下旬以来,业内人士一直担忧“华安事件”可能成为基金业的“南证案”,并引发政府对基金的监管风暴。《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指导意见》这个文件明显是针对华安基金韩方河事件所发。就该事件所反映的基金业普遍存在的利益输送、不正当竞争等违规违法行为的严重性而言,加强监管确实很有必要,哪怕是发动一场疾风暴雨式的监管风暴。

  可是,市场预期中的“基金业整顿风暴”显然没能影响股市上涨的步伐,11月9日,沪指大涨了近30点。

   “管理层最终选择了稳定市场。” 一位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如此判断。

   在一份由券商提供的研究报告中则指出,管理层治理基金最严厉的方式是,对外界完全公开,对查处到的问题全部公之于众。退而求其次则是,私下对基金业严格治理,表面上却表示基金行业没有什么大问题。有媒体认为,管理层选择了后者。

   上海一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督察长表示:“我很遗憾,管理层对基金从业人员违规行为最严重的惩罚仅仅是免职。”

   也许,市场的担忧和政府监管机构内心的恐惧不谋而合?正是管理层严查基金业,导致连锁反应:案件爆发——市场爆发信任危机——赎回基金——基金被迫抛售股票——股市下跌——再赎回——基金再被迫抛售股票。5000亿资金规模的基金业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对市场、指数和监管层政绩的影响不可想象。

   正因为如此,一位业内人士在媒体上公开撰文指出:

   政策市时代把大力扶持“证券投资基金”视为发展机构投资者的重中之重,自有其不言自明的道理。它们再不肖也是管理层心目中的证券市场的“稳定器”。

   其实,基金违规问题之所以屡禁屡犯,其原因并不在于监管规则及其补丁不管用,而在于监管既不动真,也不动狠。一方面,基金监管规则和相应的补丁属行政不属法律,行政出手再严厉也改变不了“一个文件一阵风”的特点;另一方面,管理层对基金的政策从来就是“一边挥舞大棒,一边举起胡萝卜”。“大棒”所表达的无非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而胡萝卜则意味着证监会的政绩已经离不开对基金的呵护。如果说,基金的问题是基金管理人和外界过从甚密,那么,基金监管的问题无非也是监管者和基金的利益联系过于紧密。在这种情况下,后者对前者的问题如何真下得了手呢?对此,基金们心知肚明。

   这就将一个非常棘手、两难的问题摊开在公众面前:基金作为政府超常规推动和高度倚重的“我国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究竟是政府监管机构政绩的“保证金”、市场指数的托举者、大规模发行的“稳定器”,还是大众的安全、高效的投资工具?基金究竟是政府的监管对象还是政府的政策工具?

   在基金诸多的好坏评价和政府监管行为的进退失据背后,监管体制和基本法律制度上的先天缺陷是不是这个市场衍生工具引起诸多争议的根本原因呢?

   中国的基金发展历程,带有了太多的中国改革的特殊色彩和痕迹,追究一下它背后隐藏的奥秘,对我们反思中国改革的得失也许不无启示……

   2006年11月16日,

(作者单位: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联系方法:上海浦东南路528号,200120,电话:86-21-68800061,手机:86-13801995661,电子邮箱:yilu@sse.com.cn,   flynn6183@yahoo.com.cn,)

  附注:本文所涉及的新闻事实来源于2006.10.31世纪经济报道、2006.10.21 中国经营报、2006.11.14 每日经济新闻、2006.11.12中国经营报;引用文字见2006.11.14每日经济新闻,《没完没了的补丁监管不好的基金 》作者:黄湘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8 18:20 , Processed in 0.15845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