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966|回复: 36

[【文史类原创】] 从人均粮食占有量看历代生活水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8 13: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人均粮食占有量看历代生活水平

一、以人均粮食占有量来衡量历代生活水平是可以接受的
古人的生活水平究竟如何?这是个大家较关心问题。但是我们无法获得关于历代生活水平的直接资料,古人也没有进行相关的统计。所以,要研究历代生活水平,必须先确定一个标准。
“民以食为天”。我们知道,粮食生产不仅是人均消费粮食的基础,同时也是肉类生产的基础,以及其他工商业活动和一切消费品生产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他一切都谈不上。从目前全世界粮食生产的总体格局来看,南北美洲每年共生产粮食5亿吨左右,人均粮食625公斤;欧洲年产粮食4亿吨左右,人均570公斤;大洋洲年产粮食3000多万吨,人均粮食超过1000公斤;亚洲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生产粮食总量最多的洲,30亿人口,10亿多吨粮食,人均粮食330公斤,与世界人均粮食持平;非洲是人多粮少的地区,人均粮食不到200公斤。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世界粮食生产的基本格局,即发达国家和地区粮食的总量、单产和人均占有量都很高,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粮食总量、单产和人均占有量都很低。这些都充分表明粮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1]。粮食生产的地位如此的重要,那么以历代粮食生产水平来估计历代的生活水平,也应该是合理的。而且,古代中国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大国,主要人口构成也都是农民,那么以粮食生产来反映一般生活水平,无疑更是可以接受的[2]。

二、中国历代农业生产概览
中国的原始农业生产,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周易•系辞下》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这些传说就是对远古农业生产的一些反映。到了夏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已经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了。史载战国时国家征战,兵力动辄十万,多至近百万,其后勤供给规模之大,就是依靠繁荣的农业生产支撑的。到了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四百年间,继承和发展此前农业生产方面的成就和知识,藉“大一统”之便,大规模地在中原地区推广先进农耕技术并渐及南方和边区,使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基本都上了一个台阶。而汜胜之发明的区田法更创出了高产奇迹,“上农区,亩得粟百石,中农区收粟得五十一石,下农区秋收粟得二十八石”[3]。这当然是在中原发达地区的水平,至于其他落后地区,两汉徇吏传也多有记载其改易风俗,技术进步之史实。
魏晋以来,国家分裂,五胡乱华,战乱频繁。人民颠沛流离,人命贱如草芥。大量农田被毁损、退耕还牧或粗放经营,相应地农业生产水平进步较少甚或还有倒退。
隋唐时国家再度统一,重视兴修水利,改进农具,普及农业生产技术。北方的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而南方则进一步提高。唐贞观十三年(635年)“诏于洛、相、幽、徐、齐、并、秦、蒲州又置常平仓,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湿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皆著于令。”[4]由此可见北方地区农产的丰饶。但安史之乱后北方再次板荡,“河南、河北、河东以降,甲兵常积”,农业生产遭极大破坏。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生产进一步发展,终至超过北方[5]。
到了宋代,赵宋政府吸取唐代军阀割据,武人专权的教训,面对四境强邻,采取守势,转而一心发展国内经济。北宋维持了一个多世纪的繁荣安定,这期间,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大步的发展。在华南出现了一年两熟的生产,以及多种作物的轮作,朝廷还特地从占城引进高产水稻。宋代农业另一个优越之处在于宋代的畜力比近代农业还要充足。研究20世纪中国农业的学者认为畜力不足是清末及20世纪农业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宋代的史料表明得到耕牛比较容易,特别在华南[6]。总体而言,宋代的经济成就相当的瞩目。
尽管金元易代之际北方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由于南宋政府的投降,使得元灭宋的战争破坏较之前者要小得多。南宋的主要经济成就在元代虽然没有怎么发展,但毕竟得到了保留[7]。
明朝建立之初,承蒙元之弊,国家残破不堪。明初政府为了恢复生产,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明朝初年的大规模恢复生产,在历史上是罕见的。洪武朝把华北当作未开发地进行开发,移民人数达到全国总人口的1/6[8];水利兴修规模之大,空前绝后[9]。经过近百年的经营,明朝的经济水平逐渐恢复并超过了宋代的水平。到了晚明,社会上普遍的崇尚奢靡,甚至连山东博平县这样的小城也是“至正德,嘉靖间而古风渐渺,……市井贩鬻厮隶走卒亦多缨帽湘鞋纱裙细绔”,郓城县百姓“贫者亦捶牛击鲜,合飨群祀,与富者斗豪华,至倒囊不计。……胥吏之徒亦华侈相高,日用服食拟于仕宦。”[10]西方传教士甚至记载当时的江南没有乞丐[11]。
明末遭遇特大天灾,繁华的经济突然崩溃。利用一系列巧合的机缘,满洲人成功的在中国建立了最高的权威。康熙二十年,三藩反正被镇压,康熙二十二年台湾沦陷,满清在中国的统治才最终建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后,清朝经济开始恢复,到乾隆朝达到顶峰。但在人均粮产方面,清朝却一直没有超过明朝的水平。乾隆中期以后经济越趋下降,亩产也开始下降。晚清以后,至于民国,依然没有恢复清初的水平。晚清的亩产,仅仅在201.9到223.1市斤/市亩左右[12],不但远不如清朝全盛时的亩产367市斤/市亩,甚至不如明朝的亩产(346市斤/市亩)[5]。

三、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研究
汉代人均粮食占有量
关于汉代的农业生产水平,学术界争议还很大。对汉代平均亩产估计高者,如吴慧认为汉代平均亩产折市制为每市亩264斤[13]。估计低者,如马大英就认为折市制仅66.36~67.83市斤/市亩[14]。更为普遍的是居中者,认为汉代亩产折市制为100市斤/市亩上下[15]。差异如此之大,令人无所是从。这里且按曹贯一的估计,认为汉代亩产58.5市斤到117市斤之间,人均原粮占有量为456市斤[16]。

唐代人均粮食占有量
唐代是历史上相当繁荣的一个时期,对这一时期人均粮食的估计,传统上一向是被认为居历代最高峰的。近年来,随着对宋、明经济的研究的深入,虽然这一观点已经不再被认可,但不影响我们对唐代高度发达的农业生产的评价。鉴于唐代亩产争议较少,这里取吴慧的说法,认为唐代人均原粮占有量达到1256市斤[13]。

宋代人均粮食占有量
关于宋代的人均粮食计算,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估计:宋代1159市斤[13]。但吴慧的数据采纳了金代的数据跟南宋进行加权平均,而忽视了金人入侵中原造成的破坏。因此,对吴慧的数据进行适当的修改是有必要的。郑正,王兴平利用《宋史 卷173•食货上》重新计算了宋代人均粮食耕种面积,并将宋代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修正为661.5kg[5],折合1333市斤。这里采用这个数字。

明代人均粮食占有量
学界对于明代的粮食生产的讨论,张显清作过一个相当细致的总结:“余也非提出,北方折合今制,每市亩平均产麦,两宋为0.694市石,明清为1.302市石;南方每市亩平均产稻米,两宋为1.387市石,明清为2.604市石[18]。吴慧提出,北宋全国南北平均每市亩产原粮325.8市斤,明代中后期全国南北平均每市亩产原粮346市斤[19]。唐启宇提出,明代较宋代亩产提高50%[20]。曹贯一提出,明后期,折今制,常年稻谷亩产488市斤,旱地麦粟亩产157.3市斤;宋代,折今制,稻谷亩产286市斤,麦粟亩产100市斤[21]。明较宋,稻谷亩产提高70%,麦粟提高57%。姜守鹏提出,宋代亩产量约为165斤,明代为245斤,增长48.5%[22]。李伯重提出,明末江南水稻亩产量约为1.7石(米),南宋江南平均亩产量应仅为1石左右(米)[23]。郭松义提出,明后期全国南北水旱粮食平均亩产256市斤,每个粮农平均生产粮食6510市斤。他还对每个农业劳动力所产粮食扣除各种开销后所能供养的人数及生活水平作出推算:明后期,平均每个粮农劳动力可养活8.3口人;清乾隆中期,可养活8.9口人;清乾隆末,6口;清末,4.6口。明后期,平均每个粮农人口除自身粮食消耗外,可向社会提供粮食458市斤,清乾隆中期,提供441市斤;清嘉庆中期,121市斤,清末,50市斤[24]。以上数据虽然很难说是精确的,且众说不一,但从这些概数中仍可看到明代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即粮食总产、单产,明后期较明前期提高,明代较其前代提高;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养活人口数量、向社会提供粮食数量方面,除乾隆中期外,总体上明代高于清代。”[17]。按照这个总结,这里取郭松义的数字,认为明代人均粮食占有量为1741市斤 [24]。

清代人均粮食占有量
明清之际天灾不已,又战乱频繁,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国内战争才基本结束。农业经济一度遭到严重的破坏。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恢复,到了乾隆中前期,清代经济达到最高水平。但是清初农业经济的具体水平,学术界一直有争议。主张低水平的,认为清初与清末水平相当,即亩产二百斤多;主张高水平的,则认为清初较明代又有发展。从上面张显清的总结性的文字里,我们可知现在的一般看法:清初的单位亩产高于明朝,但由于人口增加过快,人均反而下降[17]。具体数字上,吴慧认为清初367市斤/市亩,人均占有粮食628市斤[13]。郑正,王兴平同意吴慧的亩产数字,但对清代的人均田亩数则认为吴慧估计过低,按郑正,王兴平的修正数据,计算得到清朝前期的人均占有粮食是1541市斤[5]。郭松义则认为清朝康乾盛世时的人均占有粮食是1705市斤,乾嘉时期为1021市斤,晚清仅仅为861市斤[24]。再参照张显清的说法,可以认定在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虽然不及晚明,但并不比晚明减少多少。为了保持对比的连贯性,这里也取郭松义的清初数字,认为清朝前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为1705市斤。
但清朝后期的衰败和倒退则是众所共见的。按照西方学者利用近代对晚清民国的研究整理资料,得到1840年以来的一些数据[25]:
年份/单位面积亩产(市斤/市亩)/人均耕地面积(市亩)
1840/217.3/3.248 1845/217.3/3.248 1850/217.3/3.248 1855/212.9/3.316 1860/206.5/3.765
1865/201.9/3.493 1870/204.7/3.448 1875/207.3/3.403 1880/209.9/3.361 1885/212.7/3.320
1890/215.1/3.281 1895/217.3/3.249 1900/218.9/3.224 1905/221.7/3.183 1910/223.1/3.162
1915/225.1/3.135 1920/227.4/3.104 1925/229.9/3.070 1930/232.5/3.035 1935/236.7/2.981
按这张表计算,把单位亩产乘以人均耕地面积,就得到各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
年份/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1840/705.8 1845/705.8 1850/705.8 1855/706.0 1860/777.5
1865/705.2 1870/705.8 1875/705.4 1880/705.5 1885/706.2
1890/705.7 1895/706.0 1900/705.7 1905/705.7 1910/705.4
1915/705.7 1920/705.8 1925/705.8 1930/705.6 1935/705.6
其中1860年的数字与其他年份差距较大,可能数据来源有误,按照一般的统计原则,不予考虑。那么,晚清到民国的一百多年来,人均粮食占有量居然一直徘徊在705市斤上下。这个数字不但远不及清初盛世,更远不如晚明,甚至比起唐朝、宋朝都远远不如。

四、总结
把上面的结论加以总结,得到下表:
===========================================
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时期:汉代 盛唐 北宋 晚明 清初盛世 晚清民国
人均:456 1256 1333 1741 1705 705
===========================================
可以看出,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自汉代以来,一直到明代,一直是在上升的,直到清代才开始下降,到晚清民国,下降到最低点。
同样,可以认为,从汉代一直到明代,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是在逐渐上升的。从汉代还较落后的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现代亚洲的平均水平),发展到明朝中晚期的最高水平(相当于现代欧洲北美的平均水平),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其间虽有魏晋南北朝、残唐五代和元代的短暂停顿,乃至一度的倒退,但总体上看,国民的生活水平还是在曲折中前进,呈现出螺旋形的上升式发展。这反映了2000年来科技水平的进步,以及物质财富的积累。传统的中国社会发展到晚明,不论科技、文化还是物质生活水平,都已经达到了最高峰。这是农业经济时代的最高水平了。明代以后,尽管清初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之明代还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已经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了,生活水平反而比明朝还要低。也就是说,传统中国社会发展到明代,已经是极限了,再往后要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明代出现了相当发达的商品经济,政治上也大不同于以往各代,也许这些就是转型的希望。但不幸的是,在17世纪危机到来时,满洲人统治下的中国逐渐扼杀了宋明以来的转型的萌芽,重复了以往的旧路,而中国也日趋走向了衰败。



                          苍鹰(cyjn)
                    共和国五十八年,丙戌十一月辛卯


参考文献:
[1]世界粮食生产与加工的基本格局和新世纪的发展趋势,http://www.zjagri.gov.cn/html/gj ... /2006012557245.html
[2]估计在一般和平年代里历代的贫富差距程度相当,是可以接受的。那么,即使考虑到古代的分配水平可能非常不均衡,只要在相同阶层间进行纵向比较,本文的结论还是成立的。
[3](汉)汜胜之:《汜胜之书》。
[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51《食货志》。
[5]郑正,王兴平《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01期
[6]胡志宏《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第六章“西方的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之三 宋代的发展
[7]曹贯一《中国农业经济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697页
[8]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五卷,第524页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9]黄冕堂《明史管见》.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115页
[10]分别摘录自滕新才《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明代中后期饮食文化》、《明代中后期服饰文化》等。
[11]何高济译.门多萨《中华大帝国史》第66页,中华书局,1998年
[12]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第198页,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
[13]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第195页,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
[14]马大英《汉代财政史》第34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3年版
[15]见张泽成、郭松义《略论我国封建时代的粮食亩产》,《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3期,胡卓戈《从耕三余一说起》,《中国农史》1983年第4期等。
[16]曹贯一《中国农业经济史》,第204,20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17]张显清《明代后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学术探索,2005,(05)
[18]余也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重庆师院学报》1980年第3期。
[19]吴慧《历史上粮食商品率商品量测估》,《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20]唐启宇《中国农史稿》第七章第十三节,农业出版社,1985。
[21]曹贯一《中国农业经济史》第二十三章第十一节、第十九章第十二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2]姜守鹏《明清北方市场研究》卷二,东北师大出版社,1996。
[23]李伯重《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第104页、109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4]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5]见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第198到199页引帕金斯数据表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8 13: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要求,把上回的帖子整理,用论文的格式重发.首发天涯: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55962.shtml
希望大家多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8 16: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苍鹰2006-12-28 13:01发表的“从人均粮食占有量看历代生活水平”:
可以看出,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自汉代以来,一直到明代,一直是在上升的,直到清代才开始下降,到晚清民国,下降到最低点。
同样,可以认为,从汉代一直到明代,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是在逐渐上升的。从汉代还较落后的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现代亚洲的平均水平),发展到明朝中晚期的最高水平(相当于现代欧洲北美的平均水平),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其间虽有魏晋南北朝、残唐五代和元代的短暂停顿,乃至一度的倒退,但总体上看,国民的生活水平还是在曲折中前进,呈现出螺旋形的上升式发展。这反映了2000年来科技水平的进步,以及物质财富的积累。传统的中国社会发展到晚明,不论科技、文化还是物质生活水平,都已经达到了最高峰。这是农业经济时代的最高水平了。明代以后,尽管清初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之明代还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已经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了,生活水平反而比明朝还要低。也就是说,传统中国社会发展到明代,已经是极限了,再往后要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明代出现了相当发达的商品经济,政治上也大不同于以往各代,也许这些就是转型的希望。但不幸的是,在17世纪危机到来时,满洲人统治下的中国逐渐扼杀了宋明以来的转型的萌芽,重复了以往的旧路,而中国也日趋走向了衰败。.......



  我不是研究经济史的学者。

  我觉得纯粹从人均粮食占有量根本无法准确阐释生活水平的高低。因为生活水平是由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两方面组成。单看物质生活,就有衣食住行等许多方面。其中光是“食”的方面,除了粮食之外,还有鱼肉、禽蛋、奶制品等许多种类。楼主仅仅分析人均粮食的占有量,根本无法反映客观的国民生活水平。因为决定国民生活水平的因素实在太多太多。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西欧一些国家因为大量食用鱼肉、禽蛋或者奶制品,所以人均占有粮食量比我国还低,难道他们的生活水平比我们还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8 16: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oliver1974112006-12-28 16:16发表的“”:
我不是研究经济史的学者,但是具有普通人的常识。

  我觉得纯粹从人均粮食占有量根本无法准确阐释生活水平的高低。因为生活水平是由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两方面组成。单看物质生活,就有衣食住行等许多方面。其中光是“食”的方面,除了粮食之外,还有鱼肉、禽蛋、奶制品等许多种类。楼主仅仅分析人均粮食的占有量,根本无法反映客观的国民生活水平。因为决定国民生活水平的因素实在太多太多。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西欧一些国家因为大量食用鱼肉、禽蛋或者奶制品,所以人均占有粮食量比我国还低,难道他们的生活水平比我们还低?
呵呵,这个你有所不知了:西欧国家的人均占有粮食量并不低,平均在1000斤上下,美国更是达到2000斤左右,要比我国高多了...
正如上面我第二段的引文:
从目前全世界粮食生产的总体格局来看,南北美洲每年共生产粮食5亿吨左右,人均粮食625公斤;欧洲年产粮食4亿吨左右,人均570公斤;大洋洲年产粮食3000多万吨,人均粮食超过1000公斤;亚洲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生产粮食总量最多的洲,30亿人口,10亿多吨粮食,人均粮食330公斤,与世界人均粮食持平;非洲是人多粮少的地区,人均粮食不到200公斤。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世界粮食生产的基本格局,即发达国家和地区粮食的总量、单产和人均占有量都很高,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粮食总量、单产和人均占有量都很低。
做为一个指标,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论古今中外,都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8 16: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苍鹰2006-12-28 13:01发表的“从人均粮食占有量看历代生活水平”:
  四、总结
把上面的结论加以总结,得到下表:
===========================================
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时期:汉代 盛唐 北宋 晚明 清初盛世 晚清民国
人均:456 1256 1333 1741 1705 705
===========================================

.......


我不是研究经济的,有些疑问想请教楼主。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200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才406公斤

http://service2.xinhuanet.com/fortune/htm/20001003/155385.htm

按照你最后给出的结论中的表格统计,这个数据不如盛唐、北宋、晚明和清初。晚明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折合到870公斤左右,是2000年的两倍多。那你是否认为,晚明人的生活水平要比2000年的中国人好两倍呢??或者说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2000年的中国人生活水平居然还远远不如晚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8 16: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楼主回答一下我心中的疑问,多谢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8 17: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粮食来评价生活水平有点荒唐。
理由:
1、各个时代的水活水平的标准是不一致的。从物质到精神上无不如此。
2、现代的世界并不全是农业社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8 17:0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总结
把上面的结论加以总结,得到下表:
===========================================
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时期:汉代 盛唐 北宋 晚明 清初盛世 晚清民国
人均:456 1256 1333 1741 1705 705
===========================================
可以看出,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自汉代以来,一直到明代,一直是在上升的,直到清代才开始下降,到晚清民国,下降到最低点。
同样,可以认为,从汉代一直到明代,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是在逐渐上升的。从汉代还较落后的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现代亚洲的平均水平),发展到明朝中晚期的最高水平(相当于现代欧洲北美的平均水平),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其间虽有魏晋南北朝、残唐五代和元代的短暂停顿,乃至一度的倒退,但总体上看,国民的生活水平还是在曲折中前进,呈现出螺旋形的上升式发展。这反映了2000年来科技水平的进步,以及物质财富的积累。传统的中国社会发展到晚明,不论科技、文化还是物质生活水平,都已经达到了最高峰。这是农业经济时代的最高水平了。明代以后,尽管清初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之明代还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已经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了,生活水平反而比明朝还要低。也就是说,传统中国社会发展到明代,已经是极限了,再往后要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明代出现了相当发达的商品经济,政治上也大不同于以往各代,也许这些就是转型的希望。但不幸的是,在17世纪危机到来时,满洲人统治下的中国逐渐扼杀了宋明以来的转型的萌芽,重复了以往的旧路,而中国也日趋走向了衰败。

引用第3楼苍鹰2006-12-28 16:34发表的“”:

做为一个指标,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论古今中外,都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呵呵,我并没有说人均粮食占有量没有参考价值。民以食为天,人均粮食占有量对于生活水平评价还是有参考价值的。但是并不能像你最后的结论分析的那样,将人均粮食占有量作为评判和衡量生活水平的唯一标准,否则会闹出很大的笑话。比如按照你的分析,那么晚明人的生活水平不仅比清初人、民国人的生活水平要高,也远远高于2000年的中国人生活水平。^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8 17: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生活水平的衡量指标,不是有个大家都接受的“恩格尔系数”么?不知道对楼主的论断有没有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8 17: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楼主的理论分析,我们2006年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还远不如晚明(870公斤左右),生活水平当然也远不如晚明了吗??



http://www.foodqs.com/news/gnspzs01/2006126111225.htm

宁夏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16公斤居全国前列

--------------------------------------------------------------------------------

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6年12月6日11:12)



  记者昨天从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宁夏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有利机遇,克服了中部干旱带持续干旱、局部特大洪涝灾害、霜冻等不利因素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态势,全年粮食总产超过310万吨,创历史新高,全区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16公斤,位居全国前列,农业总产值可达1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实现新跨越。  
  
  作为西部重要的优质商品粮产区,今年在中央和自治区5亿多元支农惠农政策性补贴和产业扶持资金支持下,宁夏继续实行粮食、化肥等补贴政策,积极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强化了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93.4万亩,尽管夏粮因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减产5.2%,秋粮产量大幅增加,达到230万吨。  

  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发展五大战略主导产业和六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全区枸杞面积、牛羊饲养量以及马铃薯、瓜菜、淡水鱼、葡萄种植面积全面增长,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效益日趋凸显,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71家,实现加工总产值65.5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3%。  

  农业产业快速崛起,带动了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全年乡企实现产值、劳务收入共计448亿元,农村经济为全区经济做出突出贡献。(记者 洪琦)
文章编辑:jhcqh  
文章来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8 17: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的游牧部落,不种粮食,按楼主的观点,他们的生活水平是历史的最低水平?
现代的中东一些沙漠国家,粮食产量更低,现卖石油发家,他们的生活水平也是现代最低?
现在的小日本,人多地少,甚于中国,他们人均粮食拥用量,我没有数据,但想不会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低吗?

不可否认人均粮食占有量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但夸张与歪曲,则让人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8 17: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对于楼主的结论不敢苟同,但是对于楼主看了这么多专著的研究精神,我很敬佩!希望本版网友能够向他学习,注重搜集证据,用证据来说话。


我对楼主的证据没有丝毫怀疑,因为楼主都给出了出处,方便我们核实。如果有错,也应该是那些专家的统计错误。但是楼主的推理方式有问题。因为决定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有很多因素。如果单纯考虑一种因素,往往会推导出错误的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8 18: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苍鹰2006-12-28 13:01发表的“从人均粮食占有量看历代生活水平”:
四、总结
把上面的结论加以总结,得到下表:
===========================================
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时期:汉代 盛唐 北宋 晚明 清初盛世 晚清民国
人均:456 1256 1333 1741 1705 705
===========================================
可以看出,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自汉代以来,一直到明代,一直是在上升的,直到清代才开始下降,到晚清民国,下降到最低点。
同样,可以认为,从汉代一直到明代,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是在逐渐上升的。从汉代还较落后的人均水平(仅相当于现代亚洲的平均水平),发展到明朝中晚期的最高水平(相当于现代欧洲北美的平均水平),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其间虽有魏晋南北朝、残唐五代和元代的短暂停顿,乃至一度的倒退,但总体上看,国民的生活水平还是在曲折中前进,呈现出螺旋形的上升式发展。这反映了2000年来科技水平的进步,以及物质财富的积累。传统的中国社会发展到晚明,不论科技、文化还是物质生活水平,都已经达到了最高峰。这是农业经济时代的最高水平了。明代以后,尽管清初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之明代还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的速度已经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了,生活水平反而比明朝还要低。也就是说,传统中国社会发展到明代,已经是极限了,再往后要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明代出现了相当发达的商品经济,政治上也大不同于以往各代,也许这些就是转型的希望。但不幸的是,在17世纪危机到来时,满洲人统治下的中国逐渐扼杀了宋明以来的转型的萌芽,重复了以往的旧路,而中国也日趋走向了衰败。..


对晚明如此之高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我实在非常惊奇,居然是2000年的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的两倍还多,比2006年的人均占有量还高得多。

我仔细核对了你的第24条注解,查阅了原文,才发现你理解有误。郭文原文统计的是“每个粮农及家口平均拥有毛粮数”(这个统计人数应该不包括任何不是农民的人,比如小手工业者、商人、士兵、官僚等等,似乎还不包括农民中不是粮农的人。而且这个数额是一个毛数!!),但是你却偷换了概念,把“每个粮农及家口平均拥有毛粮数”偷换为“人均粮食占有量”(这个人均就是全体国民了,包括国内所有人!!)既然论据都有严重错误,结论当然更加不可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8 18: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oliver1974112006-12-28 18:02发表的“”:
对晚明如此之高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我实在非常惊奇,居然是2000年的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的两倍还多,比2006年的人均占有量还高得多。

我仔细核对了你的第24条注解,查阅了原文,才发现你理解有误。郭文原文统计的是“每个粮农及家口平均拥有毛粮数”(这个统计人数应该不包括任何不是农民的人,比如小手工业者、商人、士兵、官僚等等,似乎还不应包括农民中不是粮农的人。而且这个数额是一个毛数!!),但是你却偷换了概念,把“每个粮农及家口平均拥有毛粮数”偷换为“人均粮食占有量”(这个人均就是全体国民了,包括国内所有人!!)既然论据都有严重错误,结论当然更加不可靠了。
郭文原文统计的"每个粮农及家口平均拥有毛粮数"是把"每个粮农及家口平均拥有土地数"乘以平均亩产,6.8*256=1741,不是吗?那么这个数据是不是人均粮食占有量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8 18: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2楼oliver1974112006-12-28 18:02发表的“”:
郭文原文统计的是“每个粮农及家口平均拥有毛粮数”(这个统计人数应该不包括任何不是农民的人,比如小手工业者、商人、士兵、官僚等等,似乎还不应包括农民中不是粮农的人。而且这个数额是一个毛数!!),但是你却偷换了概念,把“每个粮农及家口平均拥有毛粮数”偷换为“人均粮食占有量”(这个人均就是全体国民了,包括国内所有人!!)
哦!我也发现这个问题了,原先确实是我的理解有误!郭文没有统计全民的粮食占有,而仅仅是针对农业人口的统计!郭认为晚明农业人口9720万,而全国人口为12000万,因此明朝的数据应该修正为1410.21市斤.谢谢oliver197411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8 18: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郭文统计是针对农业人口的,那么只好另引其他数据了.按郑正,王兴平《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里的统计,明朝人均粮食占有量为1554市斤.清朝盛世的数据为1541市斤.
再次谢谢oliver197411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8 19: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一天得吃一斤多,现在油荤大,有时候几天不见米面也问题不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8 19: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郭文原文统计的"每个粮农及家口平均拥有毛粮数"是把"每个粮农及家口平均拥有土地数"乘以平均亩产,6.8*256=1741,不是吗?那么这个数据是不是人均粮食占有量呢?

===========================================

你再仔细思索一下,“每个粮农及家口平均拥有毛粮数”和“人均粮食占有量”(这个人均就是全体国民了,包括国内所有人,不仅仅是粮农!!)是一样的概念吗?

粮农本身是种粮产粮为生的,他拥有的粮食当然很多,平均占有的粮食数量也很高。但是“人均粮食占有量”是指所有国民(不仅仅是粮农,也包括所有不生产粮食的人,比如小手工业者、商人、士兵、官僚等等,似乎还应包括农民中不是粮农的人)平均占有的粮食数量。这两个概念是一样的吗?难道所有的中国人都是粮农?

呵呵,发了这个帖子,才发现你已经明了错误所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8 19: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要更正:
上面引文中,我对郭松义的数据理解有误.郭文只针对农业人口进行统计,计算得到的数值是"每个粮农及家口平均拥有毛粮数",而不包括其他非农业人口.因而这个数字和其他朝代的数字没有可比性.
为此,这里只好再引用郑正,王兴平《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里的统计,认为明朝人均粮食占有量为777公斤,折1554市斤.清朝盛世的数据为770.5公斤,折1541市斤.这个数据变动并不影响文章的最终结论.
再次谢谢oliver197411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8 19: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6楼醉乡常客2006-12-28 19:02发表的“”:
古人一天得吃一斤多,现在油荤大,有时候几天不见米面也问题不大。


呵呵,对啊。古人的生活水平较低,食物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孟子不是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只有老年人才有资格吃肉,说明吃肉在古代是比较困难的事情。这种状况在古代农村应该比较常见。


而现代人生活水平较高,食物来源广泛,各种肉类、禽蛋、水产品、奶制品等摄入很多,对粮食的绝对占有量不那么迫切了。

因此比较现代人和古人的平均粮食占有量,现代人甚至不如晚明,也是正常的。但这并不能说明现代人就比晚明时候的人生活水平低,^_^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减少,也许正标志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呢!


而且我想指出的是其实生活水平不仅仅是狭义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应该包括精神生活水平。即使是物质生活水平,还应该包括衣、食、住、行等很多方面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20:28 , Processed in 0.1914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