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067|回复: 16

[【主题讨论】] 德国汉学家顾彬接受“德国之声”采访原文

[复制链接]
aieshu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6-12-28 11: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楼主按]重庆晨报发了《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文章后,在中国动静很大,书园茶社也转载了这篇文章(http://readfree.net/bbs/htm_data/6/0612/263247.html)。在网上搜到了一篇文章,据称是采访原文,现予转载。看看记者大而化之,以点概全的后果。

   德国之声:顾彬教授您好。最近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作协大会,选出铁凝担任主席,这是继茅盾和巴金之后的第三位中国作协主席。听说您那时正在中国。您对这件事情是怎么看的?

   顾彬:我那时是在中国。我对这事不太清楚。反正,可以这么说,所有我认识的中国作家都看不起作协。对我们汉学家来说,作协有一个新的主席无所谓。

   德国之声:那就是说,作协新的主席不需要象以前的茅盾或者巴金那样一定要是最有名的,或者说声望最高的人,是吗?

   顾彬:这个作协一点用处一点好处都没有。你在中国大陆可以问所有的作家,没有人会主动说到作协,没有人,一个也没有。如果是真正的中国作家,他肯定不要入那个作协。如果他入了以后才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的话,他是很有问题的。一般来说,好的作家不可能跟作协保持什么联系。

   德国之声:听说您最近作了一个报告,关于21世纪中国文学存在的问题。您能不能大体上归纳一下您报告里的内容,也就是说,中国文学现在这几年存在哪些问题。

   顾彬:我只能提到一些我自己觉得20世纪中国文学存在的问题。比方说,如果我们要分49年以前49年以后的中国作家的话,我们会发现,中国49年以前的那些作家,他们的外语都不错。张爱玲、林语堂、胡适,他们都能够用外语写作。有些作家两种外语都没问题,比方说鲁迅。49年以后基本上你找不到一个会说外语的中国作家。所以他不能够从另外一个语言系统看自己的作品。另外他根本没办法看外文版的作品。他只能看翻译成中文以后的外国作品。所以中国作家对外国文学的理解和了解是非常差的,差得很。49年以前不少作家认为,我们学外语会丰富我们自己的写作。但是,你问一个(现在的)中国作家为什么不学外语,他会说,外语只能够破坏我的母语。我估计是这样,为什么49年以后没有什么伟大的作家,为什么这些作家肯定比不上49年以前的作家呢,问题就在这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德国之声:您认为这是唯一的问题或者是主要的问题吗?

   顾彬:这是最大的问题。中国作家到国外来完全依赖我们汉学家,他们连一句外语也说不出来。完全依赖我们。他们的作品是我们要翻成中文等等。

   德国之声:您对中国最近一些年出的作品是否有一定的了解,比如说“狼图腾”?

   顾彬:“狼图腾”对我们德国人来说是法西斯主义。这本书让中国丢脸。

   德国之声:还有一些其他作家的作品,比如说所谓的“美女作家”,象棉棉啊,卫慧啊。

   顾彬:开玩笑。这不是文学,这是垃圾。

   德国之声:那么您认为这几年在中国还有没有比较象样一点的文学?

   顾彬:在中国诗的方面还有。中国诗歌方面还有一些不错的,了不起的作家。比方说欧阳江河,西川和翟永明等等。还有很多其他的。这是肯定的。

   德国之声:但是中国现在在讨论一个问题。有人说“诗歌已经死了”。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顾彬:诗歌怎么可能死了呢?如果在中国死了,那好吧,让它在中国死吧,在德国(它)还“活”。如果有一个中国诗人来德国的话,我们给他开朗诵会,肯定会来50个人,100个人,我们肯定会出他们的诗集。中国当代作家在德国,用德文出的诗集多得要命。中国诗歌在德国不可能会死。

   德国之声:现在的中国诗歌,您觉得比80年代的时候,北岛,杨炼等,怎么样?

   顾彬:这个很难比,但是我觉得无论是80还是90年代的诗人,他们都不错,他们都有他们的视野,有他们自己的语言,等等。我个人当然还是特别喜欢北岛他们一批人。但是我比较老,所以我也应该考虑到年轻读者。年轻读者可能更喜欢看90年代的代表。比方说王家新,欧阳江河,翟永明等等等等。

   德国之声:现在中国作协推出一个计划,说是要推出100本中国作品,翻译成外文,让中国文学更大步地走向世界。您是怎么看这个计划的,它有意义吗?

   顾彬:这个可能对美国有意义,对德国基本上没有意义。因为我们基本上把中国文学作品已经都翻成德文了。基本上,中国作家,无论是哪一个时代,哪一个作者,肯定有什么德文版本。所以我们不需要这个帮助。但是美国是很有问题的,他们肯定会需要,因为他们翻译得比较少。

   德国之声: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很多人说,中国在三、四十年后在经济上可能会取代美国的地位。美国在上个世纪繁荣起来,我们知道,不光是在经济上,在文艺上,电影啊,流行歌曲啊等等很多方面,都很发达,对世界影响很大。您觉得中国在文学方面也会高度发展起来,符合它的经济地位吗?

   顾彬:这个要看中国人,因为最看不起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不是我们外国人,是中国人自己。问题就在中国本身,中国人根本不给他们自己的文化和文学什么地位。

   德国之声:这应该怎么理解呢?为什么说中国人不给他们的文学以地位?

   顾彬:我给你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好吗?我去年在德国发表了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中国知识分子,我所有的朋友,也包括作家们在内,听到我在写这么一个文学史,他们说,你别写,没有什么好的东西,都是垃圾。

   德国之声:也就是说,他们自己看不起自己,或者说,互相看不起。

   顾彬:对,你说得非常对,互相看不起。

   德国之声:当初比如说高行健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的反响是负面的比较多。是不是这个意思?您觉得中国还有可能拿诺贝尔文学奖吗?

   顾彬:诺贝尔文学奖是次要的。谁写得不好,谁才能够获得。如果谁能够写作,一辈子没有什么希望。所以这个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垃圾。

   德国之声:如果要您跟中国作家说几句话,您想说什么呢?

   顾彬:他们先应该好好掌握他们的母语。中国作家大部分的中文非常不好。另外,他们应该先学好,用哪一种方法来写作。在这个方面,中国作家的问题太大了。但是,也可能最基本的问题是,他们的意识是很有问题的,他们的视野是非常有问题的。好象他们还是卡在一个小房子里头,不敢打开他们的眼睛来看世界。所以中国到现在为止没有什么它自己的声音,从文学来看,没有。德国到处都有作家,他们代表德国,代表德国人说话。所以我们有一个德国的声音。但是中国的声音在哪里呢?没有。不存在。中国作家胆子特别小,基本上没有。

   德国之声:也就是说,象鲁迅这样的人现在没有。

   顾彬:是,你说得非常对。鲁迅原来很有代表性。现在你给我看看有这么一个中国作家吗?没有。

   德国之声:那么是不是跟中国的环境有关系呢?也就是说,对意识形态的控制。

   顾彬:也可能。但是不要老说是外在的条件不允许我。我觉得一个中国作家不应该老是说历史的条件不允许我这样或者那样,我觉得这是开玩笑。因为,如果一个作家是一个真正的作家的话,他不要考虑他将来会碰到什么困难,他应该跟当时的林语堂和鲁迅一样地说话。

   德国之声:从20世纪到21世纪,您认为中国作家里有哪几个可以称为是伟大的呢?

   顾彬:(说)这个太早了。你需要一个至少50年的距离,才能够回顾,看一看,说谁比较伟大,如果真的有的话。鲁迅肯定是伟大的。49年前还有其他的人。49年以后到现在肯定没有。

   德国之声:北岛、高行健也不是?

   顾彬:高行健,开玩笑。北岛可以考虑,因为他是勇敢的。但是,你别忘了他才50岁。(采访者:平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8 12:0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8 13: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的部分中国的报纸是很喜欢断章取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ieshu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8 13: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中国“作家”的评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19:04 南都周刊

           这个人傲慢无礼

   我见过顾彬一面,我没怎么理他。我觉得他这个人傲慢无礼。他有点拉帮结派,这在西方人中很少见。德国的几个汉学家我都认识,都不像他这样。顾彬非常看不起中国人和中国文学。中国人跟在他后面像一条狗一样,他就会说这人好。

   顾彬主要是研究中国诗歌的,他自己也是个很不错的诗人,在德国汉学界比较有影响。但是我怀疑,他称为垃圾的书没有一本是他读过的。很多汉学家如果没有助手,根本没办法阅读中文书。顾彬的中文读小说恐怕够呛吧?他对这些人的看法也来自于他周围人的影响。一个真正的学者怎么能不读作品就先入为主?他也骂过我,他好像说过,“虹影的作品我不看,因为畅销。”他觉得畅销的都是垃圾。

   ——虹影(著名作家,其小说被译成多种文学在英美德法意等国出版。)

   顾彬教授,我认识他

   顾彬教授,我认识他,处得不错。他安排过我到波恩朗诵,为我的德文版诗集写过热情的出版鉴定。他是一个汉学家,看中国的东西我想他跟我有不一样的出发点。他对中国文学,我觉得是比较了解的。他在出版一部八卷本还是九卷本的中国文学史。中国自己没写,全世界也没写,他一个人做那么大一个工程,这个是非常肯定的功德。另外呢,我估计顾彬跟我一样没读过多少中国当代的小说,也许他比我读得多,但是他做那么大事情哪有时间读那么多小说啊。所以这个我不知道,他可能是抽空看了一些,可能不一定满意。

   ——肖开愚(当代著名诗人,现居柏林)

   这个人有些武断

   对于顾彬教授最近的言论,我正在为一家书评杂志写文章详谈。我程度不同地接触过几个更年轻的德国汉学家,他们对中国文学的看法,不像顾彬那么武断。

   ——李大卫(早年从事诗歌,后致力于小说写作)

   我真的很失望

   我起先只是听到这位德国汉学家的观点时,还很感兴趣,想听听他是用怎样的标准把中国的文学作品打入垃圾的行列的,但是看到他谈话的具体内容时,我真的很失望。

   ——张悦然(新概念作家)

   (记者 陈黎 彭晓芸)


残雪:那些汉学家想法都很幼稚

   记者 彭晓芸 实习生 袁玉

   南都周刊:德国汉学家顾彬最近在接受采访时提到,“49年以后基本上你找不到一个会说外语的中国作家。所以他不能够从另外一个语言系统看自己的作品。”您认为外语能力是否影响了中国作家的创作水平?

   残雪:不能这么说。我印象中,大部分汉学家都没有搞文学的天分。一般是搞不好其他专业就来搞文学了,这里好混。这样的人占绝大多数。汉学家里面真正有搞文学能力的比较少。有的文字水平比较好,懂文言文,但就是不懂文学。外语能力与中国作家的创作水平之间哪有什么关系,哪一种文字不能搞出最好的东西呢,通过翻译,一样地可以吸收西方的文化。我没看到他的谈话,莫名其妙,那个人!虽然我自己可以翻译英文作品,我也要这样说他,蠢里蠢气。他根本就不懂文学。

   南都周刊:您刚才说吸收欧洲的文学,您看欧洲作品的时候是看原著还是看翻译的呢?

   残雪:我都看。因为我之前写过5本关于西方经典作品的评论集。国外包括美国、日本都出版了或即将出版我的评论集。我都看的,并不是原著,是英语的。像我搞研究,懂点英语就够了。不搞研究的作家,不学外语也没关系。那个人他懂什么原著,懂几国的,那有很多国家的。按他的逻辑文学就不是相通的了。交流不一定就非得懂那国语言,按照原汁原味的来理解。有迷惑,有歧义,这才是希望。他这根本就是不懂文学的说法嘛。文学都是人类的文学,我们看西方的作品看什么东西?就是看里面的可以相通的共同的东西嘛。西方看我们的文学也是一样的。虽然说文化的差异可能造成很多误解,引起一些不同的看法,可能会损失一些原汁原味,但是通过共同的东西可以很意外地得到一些收获。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得多。这就是交流。比如说东方的民族看西方的东西,可能又有另外一种体验。这些都是好事情。不一定非得把别国的语言学了才来看作品,他的那些观念都落后得要死。我没看他的文章,什么鬼汉学家。那些人没几个像样的,真正懂文学的。我只相信那些懂文学的汉学家。

   南都周刊:你说很多汉学家不喜欢您的作品,原因是什么?

   残雪:他们的想法都很幼稚。同国内差不多,要他们想象的原汁原味。他们本来也不是搞文学的。很多汉学家都这样,喜欢指手画脚的。我的作品在国外一般不是通过圈子里的汉学家来翻译的,圈子里的人多半不喜欢我的作品,我的作品都是西方爱好文学的高级读者和研究者在传播的。很少有汉学家肯定我的作品,一般来说都是持抵触态度。他们不懂我的作品。这些汉学家之所以不懂文学,是因为他们没有天分。外国人学中文不像我们学外文那样容易,他们自幼的环境远远没有我们严酷,所以他们都学不会,他们只能学同他们相近的语种。唯一学会的少数人就成了汉学家。大部分都是“文字”学家,文学天赋缺少。

   南都周刊:在您看来,中国当代作家的中文水平是不是也不如五四之后的那批作家,比如鲁迅、林语堂、张爱玲、萧红等等?

   残雪:这些事没什么要紧。都是蠢里蠢气,要吊什么俗段子。现在的人语感又回去了。什么文字能力,什么古典文学的能力都是非常次要的。人性的深度,创造力的大小才是体现一部作品到底成功还是失败的根本。追求技巧、文字的这些人说话就像幼儿园的小孩。什么先把字写好啊之类的规矩。

   南都周刊:您认为中国作家在世界上有没有自己的声音?

   残雪:自己的声音比较小。相信以后慢慢会多一些。西方的作家和读者在接受中国作品时还远远做得不够。但我们自身也有一定的问题,好的作品不是太多。所以,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声音还不大。

   南都周刊:顾彬说诗歌在中国死了没有关系,会在德国“活着”,您认为在中国,文学的地位与西方国家相比,是高还是低了?

   残雪:我听说在德国像我这一门类的小说没有什么市场。德国这几年的文学都在衰落。在日本根本都没人看文学书。日本的青年读者相对于中国年青一代的读者群来说,差得远。出版商一般都出版通俗文学、民族文学,外国翻译过去的西方纯文学都没有销路。读者只会关注娱乐的东西,导致纯文学市场越来越狭隘。有一次我问几个研究生,西方经典的文学作品他们一本都没有看过,一提起动画就眉飞色舞。日本的文化根基比较浅。现在每个国家搞文学的还是有一部分人,只是不像以前那么多。相对来说,中国的情况还可以。我认为希望就在还没有出名的那些青年里头。

   南都周刊:顾彬认为“最看不起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不是我们外国人,是中国人自己。”您同意他的看法吗?

   残雪:对本国文学我是持批判态度的。批判才会有希望。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文学的水平下降得不成样子了。我认为应该从文化上来反思。中国文化本来就不能搞纯文学,搞大众娱乐文学可以有点经济效益,搞纯文学是不行的,没有根基,它不是一种人性的文化。

   南都周刊:您觉得突破这种困境,作家学者需要做的是什么呢?

   残雪:不能光做样子,要老老实实向别人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ieshu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8 14: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学家的声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19:04 南都周刊


   马丁·温特 奥地利汉学家

   顾彬是德国很有名的汉学家,我见过他,但是不熟悉。

   顾彬喜欢吸引媒体的关注,他喜欢说着玩,比较夸张,他就是这样的人。他要引起舆论的反应,他就达到目的了。他的发言有刺激性,有一点可能有点正面的作用,比如中国作家不敢写中国的问题,这点我觉得对。这也是他这次发言唯一的作用。他的观点在汉学界不一定有代表性。大部分汉学家也不像顾彬那样要代表谁,他们不轻易对媒体发言。

   北岛编辑海外的《今天》中有很多不一样的作家,有王家新,也有朱文,所以北岛的视野在当代文学上并不窄。顾彬要注意两三千年前的文学,也注意三四十年代,也注意五六十年代,同时也注意近三十年和现在。他做的事情太多。比如他尽量翻译了北岛所有的诗,这很了不起,他用的德语也时常让你很佩服。可是北岛的《一切》这首诗,在顾彬的翻译忽略了一行,虽然只有十几行。还有在顾彬最近出版的文学史里,他研究比较早的文学做得很仔细,可是最近二十年并不仔细。比如他说刘索拉早不写作。很多作家他只是偶尔地提到,但是却加以判断,给读者很乱七八糟的感觉。这是说近三十年的作家,早一点的文学他研究得很仔细。

   评论中国当代文学,不要光看大陆文坛,大陆只是一部分。我喜欢哈金的《战废品》,写得很好。应该把华语作家都包括进去,像严歌苓。这几年我翻译虹影、刘震云和马兰的作品。我很喜欢高行健,也喜欢余华的第一本长篇《在细雨中呼喊》,《兄弟》我还没来得及看。80后生的作家我没看过。49以前的作家,老舍的《猫城记》中学时候看了德译本,非常喜欢。

   马悦然 瑞典汉学家

   我和顾彬教授认识很多年了。我很难相信,一个几十年来致力于向西方引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知名学者,会认为中国文学都是垃圾。他一定是被某个失职的记者所歪曲了。

   宇文所安 美国汉学家

   尽管顾彬教授的言辞激烈,但是媒体明显歪曲了他的意思。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人可以代表国外汉学家的意见。顾彬教授是一个杰出的学者,他的观点值得倾听;但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国外的学者和国内的学者同样是众说纷纭的。

   近藤直子 日本汉学家

   我觉得他(指顾彬)是把十多亿中国人作为一个集团来评价的吧。比如说像鲁迅那样重视中国文化的人在外国好像还没有。重视不一定是称赞。重视自己的人对自身都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如果自认为没有比自己更好的人了,这样的人才是最轻视自己的人,他们对自己要求那么低,没有像爬山一样,有往上爬的愿望。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才是重视自己的文化的人。日本最近的情况糟糕得要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丧失了对自己国家和文化的批判的能力,不敢正视自己。一定要说自己国家的文化、历史,什么都好,这样才是最轻视最践踏自己国家的表现。不管什么文化,都应该具有自我反思的能力。中国目前的情况好像比日本好,现在还有像残雪这样拼命批判自己文化的作家,正好表现了她对于自己文化的热爱与重视。

   (陈黎 彭晓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8 14: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先应该好好掌握他们的母语。

我覺得這話比較有道理,只是,這不僅對作家而言吧。至於「中国作家大部分的中文非常不好。」便不敢肯定了,因為沒看過幾本。
但是,也可能最基本的问题是,他们的意识是很有问题的,他们的视野是非常有问题的。好象他们还是卡在一个小房子里头,不敢打开他们的眼睛来看世界。所以中国到现在为止没有什么它自己的声音,从文学来看,没有。....但是中国的声音在哪里呢?没有。不存在。中国作家胆子特别小,基本上没有。

不懂所謂中國的聲音的意思?是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意思嗎?又說膽子小,嗯,是作品沒有隱含批判現實的意思?不懂。
49年以后基本上你找不到一个会说外语的中国作家。所以他不能够从另外一个语言系统看自己的作品。另外他根本没办法看外文版的作品。他只能看翻译成中文以后的外国作品。所以中国作家对外国文学的理解和了解是非常差的,差得很。49年以前不少作家认为,我们学外语会丰富我们自己的写作。但是,你问一个(现在的)中国作家为什么不学外语,他会说,外语只能够破坏我的母语。我估计是这样,为什么49年以后没有什么伟大的作家,为什么这些作家肯定比不上49年以前的作家呢,问题就在这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雖然掌多點外語,有助於擴展作家的視野,從別的文化裡獲取創作的資源。但把這當成現代中國沒有偉大作家的最重要問題,實在不敢苟同。而且「你问一个(现在的)中国作家为什么不学外语,他会说,外语只能够破坏我的母语。」這也是揣測之詞,大部分人不是不想學外語,是學不好吧,這當然是教育上的問題。我也想問問,傳統文學中偉大的作家,他們也都具備外語能力,對外國文學理解很深,因而有助於自己創作能力的提昇嗎?
中国作家到国外来完全依赖我们汉学家,他们连一句外语也说不出来。完全依赖我们。他们的作品是我们要翻成中文等等。


看了這個,就要引起點民族情感了。又沒人要求你翻譯,假如中國文學沒價值的話,又何苦幹這種苦活呢?也沒人批評德國文學家到中國連一句中文也說不出來,他的作品也要等我們翻譯成中文的...當然,在他的理解中,我們是不如人的,所以要人幫這個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8 16: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aieshu2006-12-28 13:59发表的“”:
南都周刊:德国汉学家顾彬最近在接受采访时提到,“49年以后基本上你找不到一个会说外语的中国作家。所以他不能够从另外一个语言系统看自己的作品。”您认为外语能力是否影响了中国作家的创作水平?
.......

呵呵,外语能力和作家创作水平有何重要关系?不知道吴承恩懂外语吗?施耐庵懂吗?罗贯中懂吗?曹雪芹懂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8 16: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49年以后基本上你找不到一个会说外语的中国作家   
不是“家”的俺不敢怀疑汉学“家”的话,只能说是翻译错了
另外看似现在的很多人外语学的比中文强多了
至少花的时间多的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ieshu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8 19: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句实话,顾彬的这篇访谈,其实是非常随意的,像跟朋友海侃没什么区别。因为随意,所以非常经不起推敲。比如说49后的中国作家之所以没有伟大的作家,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外语,这些话跟瞎掰没什么两样,其实没必要注意它,只需一笑而过即可。但是,我们的一些人不但注意了,还把它给夸大了,还用了一个非常正式而且非常吓人的题目——“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然后再群起而攻之,只差没成外交事件了。这样的表现,实在太垃圾了。简直是丢人现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9 02: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aieshu2006-12-28 19:54发表的“”:
说句实话,顾彬的这篇访谈,其实是非常随意的,像跟朋友海侃没什么区别。因为随意,所以非常经不起推敲。比如说49后的中国作家之所以没有伟大的作家,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外语,这些话跟瞎掰没什么两样,其实没必要注意它,只需一笑而过即可。但是,我们的一些人不但注意了,还把它给夸大了,还用了一个非常正式而且非常吓人的题目——“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然后再群起而攻之,只差没成外交事件了。这样的表现,实在太垃圾了。简直是丢人现眼。

同意aieshu兄的分析。只是,我想,他也不是一般人,又是面對媒體,應該多少知道會有誇大或扭曲的效應出現。而且自己談論的對象,又是一個民族情感強烈的國家,很多人不會對這類發言一笑而過的。所以,挺疑心他是有意如此了。

對了,想請問您,是不是在「國學數典論壇」裡也用aieshu為id?記得曾在那裡和人談過錢穆先生的話題!假如是的話,那真是到處都可碰到老朋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9 02: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本不大,争论而不争执才是静心读书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9 08: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aieshu2006-12-28 19:54发表的“”:
说句实话,顾彬的这篇访谈,其实是非常随意的,像跟朋友海侃没什么区别。因为随意,所以非常经不起推敲。比如说49后的中国作家之所以没有伟大的作家,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外语,这些话跟瞎掰没什么两样,其实没必要注意它,只需一笑而过即可。但是,我们的一些人不但注意了,还把它给夸大了,还用了一个非常正式而且非常吓人的题目——“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然后再群起而攻之,只差没成外交事件了。这样的表现,实在太垃圾了。简直是丢人现眼。

aieshu兄这么解释当然是么啥问题,也不必推敲个啥。俺当时也只是好笑罢了。而且俺对现当代文学也一直没啥兴趣。
民族情绪啥的也谈不上,毕竟顾彬还没有侵略过俺们。俺也一直怀疑是翻译过来变了形。但是如果是真的,顾彬又是在媒体上这种公众场合以啥个“教授”身份讲话,还在谈话中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汉学家”,并且刊登出来(按照媒体一般的规矩,访谈录是要经过本人同意再发表的吧)。恐怕就不是用小圈子里的朋友海侃能揭过喽。垃圾是可以说滴(这完全取决于顾本人的审美观和垃圾观),但这个啥不懂外语就不可乱说了。放到上个世纪,大师们只怕批的还要厉害。不然,连一向不问世事的钱钟书先生费那个劲去指责同是德国的黑格尔教授不懂汉语干吗呢(人家还不是啥汉学家哩)?随意不同于随便,在网上发个帖子还等掂量掂量哩。一笑而过固然潇洒,像yngwie兄和oliver197411兄发个帖子批批啥又有何不好哩。就像yngwie兄那边的有个啥杜正胜的送个挽联弄错了(好像还是别人代写的,其实不干杜事),媒体不照样紧追不舍,似乎也没什么不好。俺们的大学校长不小心流错个火,批评的人也多,好像就有流沙河在内吧,是应该哩还是不应该哩?当然外交事件不是像俺等小民可以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9 10: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诸位似乎没有看到下面这篇文章。人家顾先生说的是棉棉之流的,并没有说全体中国文学。我想这个判断,否认的人不多吧。虽然垃圾也有垃圾存在的道理。国内媒体断章取义,由来已久了。


http://www.gmw.cn/01ds/2006-12/20/content_525265.htm
http://xys.3322.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7/gubin.txt

大众媒介扩张与个人表达安全
  ——对“中国当代文学垃圾”事件的个案分析

  肖鹰

  自2006年12月11日凌晨开始,西南某报的一篇报道《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
文学是垃圾》,在不到一天中被国内上百个大媒体连番转载,引发了一场席卷中
国媒体的“垃圾”龙卷风。在气象学上,有一种“蝴蝶效应说”,即指一只巴西
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
州引发一场龙卷风。然而,这场“垃圾”龙卷风爆发之迅猛、扫荡之广大,实在
是“蝴蝶效应说”所不能解释的。“蝴蝶效应说”的发明者是美国气象学家爱德
华·洛伦兹,他用这个比喻性的说法表达他的混沌学理论。我相信,90高龄的洛
伦兹如果追求学术时尚的话,他很可能改用我们经历的这场“垃圾”龙卷风来喻
示混沌学理论,形象地将之称为“大众传播垃圾效应”。

  这场关于所谓“德国汉学家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新闻超级龙卷风,在
一日之间,让中国的普罗大众知晓了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炮轰中国文学、称中
国当代文学是垃圾”。我在过去的一周内,通过网络追踪考察了读者的反应,我
发现,无论是表示支持顾彬、还是反对顾彬,几乎所有读者都确信顾彬是这个
“垃圾说”的始作俑者,没有人质疑这个报道的真实性。然而,事实的真相却是,
重庆某报的这篇报道歪曲了它转载的“德国之声”的报道《德国汉学家另一只眼
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顾彬的观点和话语,它将顾彬指摘近年三位流行女作家
的作品“是垃圾”,无限放大为“顾彬称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并且加上了
“炮轰中国文学”的导语。

  但是,在事件开始的两天,没有人顾及到事件的真相。《德国汉学家另一只
眼看中国现、当代文学》一文,在大陆使用“Google”可以很简便地搜索到,转
载“垃圾说”的主流媒体和在媒体上发表回应意见的读者都没有意识到搜索这个
原报道的必要。也许,普通读者对媒体的追随和轻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令我
深感遗憾的是,对这个事件公开发表意见的学者,同样表现了对媒体的追随和轻
信。南方一位颇有影响的青年批评家,12日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我不同意“中
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一说》一文,开篇就表示“我当然是不能同意这种粗暴结论
的”;一位年高望重的北大教授,接受西南一家晚报采访,听完记者电话中的
“简单讲述”后表示:“顾宾(彬)的观点太过于片面,完全是妄下结论”。这
两位学者,一长者、一青年,在当代国内学术界均是有不凡影响的知名学者,以
他们的学识和敏锐,当不至于如此轻信媒体舆论,而事实如此,确是令我遗憾而
且惶惑。

  顾彬是一位有30多年汉学研究史的国际著名的汉学家,他研究的主要领域是
中国文学。关于中国当代文学,顾彬在其著作《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有专章论
述,并且先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2004)和中国人民大学(2006)做了《21世纪
中国文学状况》的讲座,集中阐述了他对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文学的观点。如果
我们要就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与顾彬对话,应当首先阅读和分析他的上述文
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现在的情况却是,我看到的学者们针对顾彬的发言,不
仅不阅读顾彬的著作,甚至不阅读直接采访顾彬的“德国之声”记者的报道。按
学术规范来讲,对学术观点的回应,应当以学者的文本为根据,然而,在大众媒
体的扩张环境中,我们的回应却直接凭据媒体的报道而缺少必要的质疑意识。这
个现象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大众传播媒介的全面扩张,不仅改变了我们日常生活
对信息的接受方式(渠道),而且也在改变我们学术活动的方式(渠道)。进而
言之,我们已经进入媒介化生存。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反过来,我要
说,人是媒介的延伸。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就是媒介化生存。

  这个“垃圾”事件,在一周的狂飙运动之后,已接近于尘埃落定了。如果我
们要对之做一个检讨问责,谁当受责呢?是那位“别出心裁”地炮制了这个“垃
圾”报道的年轻记者吗?我想一般读者从这场“大众传播的垃圾效应”的热闹中
抽身出来,都会回头向这位聪明而又可怜的记者投射愤怒的“石头”。然而,我
们就此又必然面对耶稣的“惩罚妓女悖论”:谁是清洁的,谁就可以向这个不洁
的女人投出他手中的石头。这个“垃圾”报道之所以在一天之间引发超级龙卷风,
并不是因为它比亚马逊河流域的蝴蝶有更强劲的翅膀,而是因为我们身边的文化
气候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倍数给予了它强烈的回应。本月十四日,在事发之后的第
三天,大陆网上已经可见到“德国之声”的新报道《顾彬:重庆报纸歪曲了我的
话》,在报道中发表了顾彬致报社的电子邮件,他明确表示:“那家重庆报纸显
然歪曲了我的话。我肯定说过,棉棉等人的作品是垃圾(‘垃圾’二字是用中文
写的),但对中国当代文学整体我没有这样说。”但是,我没有看到曾经对顾彬
发表声援或声讨的读者回应这个报道,更值得注意的是,曾经基于那个“垃圾”
报道的内容发言的几位知名学者,也没有再表达反思自己意见的言论。

  我认为,大众媒介的扩张,对于我们的文化生活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
赋予社会公民在信息表达和信息接受中的双向平等和自由;另一方面,它又使表
达和接受缺少共同语境,而使个人表达被置于难以避免的危险中。大众媒介的扩
张,对个人表达的负面意义就是取消表达的原始语境,而将个人表达置于没有语
境,或语境误置的运动中。个人表达被选择进入大众传播运动体系,它的运动就
不再是“原文转载”的线性发展,而是进入了“摘要”、“编辑”、“评述”和
“改写”的混沌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对表达的断章取义和歪曲,不仅是难以避
免的,而且是“合法的”。

  在大众传播信息的混沌运动中,一切个人表达都是不安全的。我认为,个人
表达的安全,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个人表达意图的安全,个人表达文本的完全,
个人表达观念的安全。因为大众传播予先取消了个人表达的原始语境,个人表达
的安全就不是如言论自由一样被预先设定的,相反,是要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在
表达与接受的交流活动中去建设和维护的。

  没有个人表达的安全,就没有个人表达的自由;没有个人表达的自由,就没
有大众传播的公信力;没有大众传播的公信力,就没有和谐社会的公共领域。从
这次“垃圾”事件中,我们应当吸取的根本教训是,要对大众传播运动中个人表
达的不安全性有清醒的自觉,对大众传播的信息要有质疑精神,如此,“大众传
播中的垃圾效应”就难以获得它的生存气候。

  (本文原载:《中华读书报》,2006年12月20日,第二版,
http://www.gmw.cn/01ds/2006-12/20/content_525265.htm;此稿依据《中国首
届文明论坛(2006)》大会发言略有增改)

  [肖鹰,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100084;xiaoying@tsinghua.edu.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9 10: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肯定说过,棉棉等人的作品是垃圾(‘垃圾’二字是用中文写的)。
细细,这个俺同意,记得老早在当代上看过啥棉棉等人的作品,俺还以为是自己的审美观已经赶不上新时代了。所以这样看来俺7楼和11楼的怀疑有很大可信度:“49年以后基本上你找不到一个会说外语的中国作家 ”。这句极可能是翻译的错,只是不知道是无意还是有意 。
另外稍提一句:楼上几位讨论时都不把焦点放在当代文学到底是不是垃圾上(甚至连举的例子都不是滴),看起来似乎大家都对当代文学很不感冒。
因为居然一不小心就具有了质疑精神,所以再仔细看看那个帖子。 肖鹰就是那个弄美学的吧,难怪哩。看来看去还是天人兄的这句“我想这个判断,否认的人不多吧”的话最精彩。天人兄就是有水平,说话老是微言大义。佩服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9 14: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天人兄轉載的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省思。不過,因為回應的文字根據的是訪談「原文」(目前只能這樣子接受,因為自己外語能力有限,而且也沒原文可供對照。)而且如停雲兄所言,並非全然針對所謂「垃圾」說做出質疑,說實話,我連棉棉之流的作家是誰都不知道呢!只是對他提出的論斷有所懷疑而已。當然,我很贊同作者所言: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顾彬在其著作《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有专章论述,并且先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2004)和中国人民大学(2006)做了《21世纪中国文学状况》的讲座,集中阐述了他对20世纪后期以来中国文学的观点。如果我们要就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与顾彬对话,应当首先阅读和分析他的上述文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只是,這對一般人而言,是頗高的要求;甚至對一般文史愛好研究者,也是一種壓力,畢竟,並不是所有人都專研近現代文學,並讀過顧彬的著作。尤其現代社會,網路資訊流通快速與泛濫,如同作者所言:
大众传播媒介的全面扩张,不仅改变了我们日常生活对信息的接受方式(渠道),而且也在改变我们学术活动的方式(渠道)。....大众媒介的扩张,对于我们的文化生活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赋予社会公民在信息表达和信息接受中的双向平等和自由;另一方面,它又使表达和接受缺少共同语境,而使个人表达被置于难以避免的危险中。大众媒介的扩张,对个人表达的负面意义就是取消表达的原始语境,而将个人表达置于没有语境,或语境误置的运动中。个人表达被选择进入大众传播运动体系,它的运动就不再是“原文转载”的线性发展,而是进入了“摘要”、“编辑”、“评述”和“改写”的混沌运动。在这个运动中,对表达的断章取义和歪曲,不仅是难以避免的,而且是“合法的”。
當然,這不能當成偷懶取巧的藉口,真正嚴肅的對話是一定要有上述基礎與態度的。只是,在論壇中的交流,自己只能偷懶取巧一下,根據樓主提供的文字來大發謬論了。雖沒講出個什麼,態度倒是認真的,也沒太多情緒在其中,畢竟,對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只能說說較為直截的反應而已。但,我想這件事的逐漸平息,應該便是大家清楚了歪曲轉載問題所在,至於更嚴肅的中國近現代文學的評價問題,倒不是我等可置喙了! 就此打住。嘻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ieshu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9 14: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天人兄的判断。这件事的罪魁祸首是“西南某报”,由于它的那篇文章断章取义无限上纲,以至于顾彬的意思面目全非了。唉!我们的“无冕之王”们实在是无法无天!而且他们居然把棉棉卫慧等同于中国当代文学!真不知道那个“西南某报”的人脑子是怎么转的。回到本题。我倒觉得顾彬在这个访谈里有几点是应该肯定的。第一,就是他原意的“垃圾说”。当代中国内地的文学成就不高,这应该是事实,尤其是这二十几年,更有一种每下愈况的感觉。至于是不是到了“垃圾”的程度,我也不好判断。顾彬恐怕也还没有胆量公开这样下断论。但是,如果“垃圾”作品大行其道,若干年后,那结果就很难说了。其次,顾彬批评中国作家“不要老说是外在的条件不允许我。我觉得一个中国作家不应该老是说历史的条件不允许我这样或者那样,我觉得这是开玩笑。因为,如果一个作家是一个真正的作家的话,他不要考虑他将来会碰到什么困难,他应该跟当时的林语堂和鲁迅一样地说话。”我觉得这话没错,虽然我不赞成他把林语堂和鲁迅并列。再次,顾彬认为“最看不起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不是我们外国人,是中国人自己。问题就在中国本身,中国人根本不给他们自己的文化和文学什么地位。”我认为这三点都值得我们认真思量。


  
引用第9楼yngwie2006-12-29 02:01发表的“”:
對了,想請問您,是不是在「國學數典論壇」裡也用aieshu為id?記得曾在那裡和人談過錢穆先生的話題!假如是的話,那真是到處都可碰到老朋友了。

谢yngwie兄还记得这个id。“国学数典”和“读书园地”还有“中文读书网”,就像“两岸三地”一般,官方是否暗地来往,俺老百姓不知道,民间串门是常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0 00: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覺得顧彬對某些問題的批評有道理,如aieshu兄所指出,只是,若真有類似的問題,不知道是否有解決改善的可能。比如第二點,最是文人不自由,有些事要他們去衝鋒陷陣,雖不能說完全無理,但這十字架似乎太沉重了。 您的比喻甚妙, 大家都來來去去的,您也和我一樣,沒改id,倒不是自己記性好,而是有認真對話,我便記得。呵呵!

停雲兄對台灣的事挺清楚,連杜都知道。他本來在台灣學術地位還算高,不過,當了教育部長,撰擇靠邊站後,很多言行便顯得荒唐無聊,讓人難以忍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5 09:23 , Processed in 0.183077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