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92|回复: 11

[【主题讨论】] 鄙视“仇恨美国”的忘恩负义之徒,抗议斑竹锁定我“抗日”之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6 12: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记忆中的美国人
流沙河
  我要告诉大家: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中国人在全世界惟一最好的朋友是美国人。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第二年的“庚子赔款”所有的八个列强,其中只有,个国家拿到这个钱没有动,就是美国。后来以各种方式退给我们了,其中一种方式叫“庚款留学生”,还有的拿来补贴我们的大学。抗战时期山西有一个“铭贤学院”迁到我的家乡来。这个学校是和美国欧柏林学校挂了钩的。欧柏林大学有个“山西基金会”就是美国政府用庚子赔款设立的。“山西基金会”的钱就用来资助办铭贤学院,从30年代创办就是用的这个钱。后来抗日战争了辗转数千里逃到我们家乡,我们家乡最大一个姓曾的地主,他主动把自己一个寨子腾空,全部免费借给这个学校。这个学院就这样一直办了下来。后来它就变成了“山西农学院”和“山西工学院”。从建国以后这个钱就断了数十年。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欧柏林大学的“山西基金会”派了一个工作人员,—个27岁的小伙子到中国大陆来,找到中国政府。问他有什么事情,他说你们国家从前有个铭贤学院还在不在?大家就告诉他说这个铭贤学院从建国后就迁回了山西,在它的基础上办了一个“山西工学院”和寻个“山西农学院”。然后这个小伙子就去找,找到里面一些老的教师,果然证明这是事实。考察后他就走了。过了一段时间美国方面就正式派代表来,说是要接触你们原来铭贤学院《现今是“山西农学院”和“山西工学院”的人,要拨一大笔款给他们。我们这边的官员听说有“美圆”来,马上派起代表团来,成员是工学院、农学院的党委书记、院长。但是一接触没有发现一个真正是原来铭贤学院的人。人家“山西基金会”说你们来的都是官员,我们要见铭贤学院的人。怎么办?最后才想起山西农学院有个右派分子是原来铭贤学院的,于是去把这个扫厕所的教授老头找来,说让你加入我们这个代表团,你走在前面。结果人家还认得他,从此以后每年加万美圆就没有断过,10万给农学院。10万给工学院。这样大家才知道,原来尽管中共夺取政权后这个钱就断了,但美国人一分钱都没有动。全部拿来存起连本带利增值了几十年,现在就能够每年拿出加万给这两个学校。
  抗日战争爆发时我刚进小学,到我进初中的时候抗战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也是最艰难的时期。我13岁那年曾绎与其他同学一起去美军的军用机场,跟所有大人一样参加劳动,修了一个星期机场。我们这些娃儿是怎样想的呢?——再不出力国家就要亡了。因为从小我们的老师就跟我们讲:一定不能当亡国奴!后来这个机场修起来了,我当学生亲自看见这些美国飞行员从我家院子上空飞过,去轰炸东京,轰炸日本的钢铁城市八幡。往往是早上看见一架架战斗机编队飞走,下午回来时都已经是打散的了。我亲自见过有些回来的轰炸机,四个螺旋桨有三个都不转了,就靠一个螺旋桨飞回来;还有的翅膀上被高射炮打穿的洞有桌子那么大,透过洞看得见蓝天。小时候看见这些飞行员只觉得他们很英勇,却不知道他们中还有很多人早已葬身太平洋鱼腹之中了。这些就是我们的朋友啊,死在这里啦!这些死让我无法释怀。
  另外我还要讲讲美国人的善良。我们中国人,我们贫穷,我们没有自尊心,我们不争气——我们那么多中国人,去偷机场里面美军的军用品,美军从来没有来追查过。在我的家乡,每天黄昏后地下摆的摊子卖的全是军用品,贼货。偷来的美军皮靴、腰带、衣裳、罐头——连花生米罐头都偷,最后就是美军卫生用纸,一捆一捆的偷出来在那里卖。任何美军都没有来追查,换了其他国家是做不到的。美国人单纯天真,而且体谅穷人,晓得你们没有办法。搞到什么程度,连美国人的枪都要偷,流落出许多卡宾枪,美国空军战士用的那种短卡宾。是由于这些美国兵,他们自由散漫惯了,他们进食堂吃饭有个规定:不允许带武器进入。所有卡宾枪都在食堂外的墙边排成寻排,结果吃了饭出来发现枪被偷了。
  后来我在60年代“文化大革命”前所在的农场。靠近凤凰山飞机场。那里的农民对美军也很熟悉。当时有个姓黄的老大爷跟我摆起过去的事说:“美国人都是些瓜娃子!”我说:“咋个喃?”他说:“嗨呀,我们净整他们!”说是美国空军因为要有营养,就在天回镇那边买了许多鸡,委托他们去熬鸡汤。“我们只要炖的鸡汤一煮开,就把整鸡捞起来丢在潲水桶里,每天下午挑潲水走时美国人又不检查,结果挑了几十只鸡出来每天晚上在天回镇卖白斩鸡,嗬哟,美国人居然还不知道,不是瓜娃子吗?”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前我在凤凰山机场挖地,因为那里过去是美军机场,有个“左派同志”就说:“不晓得他们在这里强奸了我们多少中国妇女!”我当时忍不住冒了一句“还要调查了才晓得。”嗬,这下报告上去,说我是“坚持反动立场”。所以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人的记忆无法抹杀。人们信仰的“主义”可以改变,记忆、事实却无法抹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6 12: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斑竹锁了我措辞极为隐晦的抗日之贴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htm-tid-215040-keyword-.html
严重影响了我对妙笔生花版的感情,我已好久不做妙笔的粉丝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6 12: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0楼ccnutao20042006-12-26 12:01发表的“鄙视“仇恨美国”的忘恩负义之徒,抗议斑竹锁定我“抗日”之贴”:
我记忆中的美国人
流沙河
  我要告诉大家: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中国人在全世界惟一最好的朋友是美国人。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第二年的“庚子赔款”所有的八个列强,其中只有,个国家拿到这个钱没有动,就是美国。后来以各种方式退给我们了,其中一种方式叫“庚款留学生”,还有的拿来补贴我们的大学。抗战时期山西有一个“铭贤学院”迁到我的家乡来。这个学校是和美国欧柏林学校挂了钩的。欧柏林大学有个“山西基金会”就是美国政府用庚子赔款设立的。“山西基金会”的钱就用来资助办铭贤学院,从30年代创办就是用的这个钱。后来抗日战争了辗转数千里逃到我们家乡,我们家乡最大一个姓曾的地主,他主动把自己一个寨子腾空,全部免费借给这个学校。这个学院就这样一直办了下来。后来它就变成了“山西农学院”和“山西工学院”。从建国以后这个钱就断了数十年。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欧柏林大学的“山西基金会”派了一个工作人员,—个27岁的小伙子到中国大陆来,找到中国政府。问他有什么事情,他说你们国家从前有个铭贤学院还在不在?大家就告诉他说这个铭贤学院从建国后就迁回了山西,在它的基础上办了一个“山西工学院”和寻个“山西农学院”。然后这个小伙子就去找,找到里面一些老的教师,果然证明这是事实。考察后他就走了。过了一段时间美国方面就正式派代表来,说是要接触你们原来铭贤学院《现今是“山西农学院”和“山西工学院”的人,要拨一大笔款给他们。我们这边的官员听说有“美圆”来,马上派起代表团来,成员是工学院、农学院的党委书记、院长。但是一接触没有发现一个真正是原来铭贤学院的人。人家“山西基金会”说你们来的都是官员,我们要见铭贤学院的人。怎么办?最后才想起山西农学院有个右派分子是原来铭贤学院的,于是去把这个扫厕所的教授老头找来,说让你加入我们这个代表团,你走在前面。结果人家还认得他,从此以后每年加万美圆就没有断过,10万给农学院。10万给工学院。这样大家才知道,原来尽管中共夺取政权后这个钱就断了,但美国人一分钱都没有动。全部拿来存起连本带利增值了几十年,现在就能够每年拿出加万给这两个学校。
  抗日战争爆发时我刚进小学,到我进初中的时候抗战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也是最艰难的时期。我13岁那年曾绎与其他同学一起去美军的军用机场,跟所有大人一样参加劳动,修了一个星期机场。我们这些娃儿是怎样想的呢?——再不出力国家就要亡了。因为从小我们的老师就跟我们讲:一定不能当亡国奴!后来这个机场修起来了,我当学生亲自看见这些美国飞行员从我家院子上空飞过,去轰炸东京,轰炸日本的钢铁城市八幡。往往是早上看见一架架战斗机编队飞走,下午回来时都已经是打散的了。我亲自见过有些回来的轰炸机,四个螺旋桨有三个都不转了,就靠一个螺旋桨飞回来;还有的翅膀上被高射炮打穿的洞有桌子那么大,透过洞看得见蓝天。小时候看见这些飞行员只觉得他们很英勇,却不知道他们中还有很多人早已葬身太平洋鱼腹之中了。这些就是我们的朋友啊,死在这里啦!这些死让我无法释怀。
另外我还要讲讲美国人的善良。我们中国人,我们贫穷,我们没有自尊心,我们不争气——我们那么多中国人,去偷机场里面美军的军用品,美军从来没有来追查过。在我的家乡,每天黄昏后地下摆的摊子卖的全是军用品,贼货。偷来的美军皮靴、腰带、衣裳、罐头——连花生米罐头都偷,最后就是美军卫生用纸,一捆一捆的偷出来在那里卖。任何美军都没有来追查,换了其他国家是做不到的。美国人单纯天真,而且体谅穷人,晓得你们没有办法。搞到什么程度,连美国人的枪都要偷,流落出许多卡宾枪,美国空军战士用的那种短卡宾。是由于这些美国兵,他们自由散漫惯了,他们进食堂吃饭有个规定:不允许带武器进入。所有卡宾枪都在食堂外的墙边排成寻排,结果吃了饭出来发现枪被偷了。
  后来我在60年代“文化大革命”前所在的农场。靠近凤凰山飞机场。那里的农民对美军也很熟悉。当时有个姓黄的老大爷跟我摆起过去的事说:“美国人都是些瓜娃子!”我说:“咋个喃?”他说:“嗨呀,我们净整他们!”说是美国空军因为要有营养,就在天回镇那边买了许多鸡,委托他们去熬鸡汤。“我们只要炖的鸡汤一煮开,就把整鸡捞起来丢在潲水桶里,每天下午挑潲水走时美国人又不检查,结果挑了几十只鸡出来每天晚上在天回镇卖白斩鸡,嗬哟,美国人居然还不知道,不是瓜娃子吗?”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前我在凤凰山机场挖地,因为那里过去是美军机场,有个“左派同志”就说:“不晓得他们在这里强奸了我们多少中国妇女!”我当时忍不住冒了一句“还要调查了才晓得。”嗬,这下报告上去,说我是“坚持反动立场”。所以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人的记忆无法抹杀。人们信仰的“主义”可以改变,记忆、事实却无法抹杀。

这篇文章是楼主写的?
还是因为楼主完全赞成这篇文章,所以才转载的?
好像楼主没做任何说明和评价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6 12: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流沙河是大家,一般人都会明白,我只是给大家提供讨论的材料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6 12: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网上谁也不能排除笔名相同,或是他人托名之作。
另外,俺说知道的大家之中还真没有流沙河这号人,听说和余光中关系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6 14: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到了一个调查报告,应该对促进讨论有用,^_^

http://bbs.nju.edu.cn/vd81690/bb ... 5827.A&num=3470


发信人: Cromwell (世无英雄), 信区: triangle. 本篇人气: 126
标  题: 两个美国: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Sun Oct 12 01:29:11 2003), 本站(ytht.net)

两个美国: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


陈生洛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访谈调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对今天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进
行了考察分析,发现在他们头脑中,同时存在着两个美国。本文对两个美国的具体内
容,形成原因,大学生对其的态度等进行了考察分析。文章的最后又将这种两个美国
的美国观与大学生过去的美国观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它的进步与不足。

  一、从爱美国到恨美国?

  改革开放之初,被禁锢多年的中国大学生,被西方富裕的物质生活、自由的生活
方式、民主的政治制度所吸引,崇洋亲美一时成了时尚。国外的服装发型,萨特的哲
学思想,美国的政治民主,先后在校园中大行其道。[1]在一九八九年的政治风波中
,在天安门广场上树起来的自由女神像,就是这种崇洋亲美情结的一次形象表达。

  80年代大学生的这种崇洋亲美情结给中国和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在相
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始终认为,中国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亲美的。因此,当《中国
可以说不》之类的图书流行时,许多人还仅仅是将其看成为一种市场炒作,忽略了爱
国反美情绪在大学校园内的涌动。[2]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北京大学时,西方
记者还期待着北大学子,会向美国总统当面表达他们的亲美爱美之情。然而,北大学
子站在爱国主义立场上的严历质问,让这些西方记者大跌眼镜。[3]尽管如此,这一
场面所反映的还只是少数大学生在特殊场合的言行,似乎还难以彻底改变人们对这一
问题的看法。1999年5月8日,美国战机轰炸了中国驻南使馆,成千上万的中国大学生
走上街头,走到美国大使馆和领事馆前,用石块和墨水瓶表达他们的愤怒之情。中国
大学生对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的强烈反应,似乎在一夜之间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这一问
题的看法,在一些人看来,十多年前存在于中国大学生心中的崇洋亲美情结已经荡然
无存,崇洋亲美已经被爱国反美这一新的价值取向所取代。[4]

  那么,在中国大学生心中,他们到底是怎么看美国呢?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真
的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十年时间,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从爱美国走
向了恨美国?美国在中国大学生的心中,真的已经从过去的人间天使,变成了可憎的
恶魔?为了具体、深入、详细地分析和回答这一问题,求得到更加贴近生活现实的答
案,本人在2000年4月到2001年7月在北京、洛阳和福州三地,先后访谈了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八所大学里的一百多名大学生。被访问的
学生中,既有文科学生,理科学生,工科学生,也有外语类的学生,师范类学生;既
有大一大二的学生,也有大三大四的学生;多数是汉族学生,也有少数民族的学生。
所有的访谈,都进行了现场录音,并将录音整理成了文字材料。[5]通过调查中获得
的第一手材料说明,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态度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并不能简
单地用爱美国或者恨美国来概括说明。[6]在中国大学生的心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
美国,一个是令人可恨的霸权主义的美国,一个是让人向往的先进发达的美国。大学
生的爱国反美情绪,主要指向美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美国的对华政策;大学生对美
国的欣赏和向往主要指向美国的国内环境,以及体现这种环境的价值观念。这两种似
乎是截然对立的态度,不仅在大学生群体中同时存在,而且在一个个具体的大学生个
体身上,即在一个人身上,也经常同时存在。[7]

  下边,我将根据访谈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两个美国的具体内容,它们形成
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这种美国观,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二、霸权主义的美国

  我在访谈调查过程中,向学生提的第一问题,就是当我提到美国的时候,你首先
会想到什么?许多学生用“霸道”或“霸权主义”之类的词语来回答。显而易见,在
许多大学生心中,美国给他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霸权主义,他们头脑中的
美国形象,首先是一个令人反感的霸权主义者的形象。[8]

  那么,为什么中国大学生首先把美国看成一个霸权主义的国家,美国的那些行为
,使他们得出这一结论?他们所讲的霸权主义,具体指什么,或者说他们所讲的霸权
主义都有哪些具体的内容?

  访谈调查获得的材料说明,中国大学生之所以认为美国是一个推行霸权主义的国
家,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理由。这三点理由也是他们所讲的霸权主义的主要内容。第
一,美国经常以世界警察自居,世界上的事情,不论什么,它都想管,都要插上一手
,根本不尊重各国的主权和独立。第二,美国介入国际冲突,插手各国的内部事务,
并不象它自己讲的那样,是为了维持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为了推广自由民主的价值观
、为了保护人权,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为了实现和维护美国的世界霸权。第三
,美国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为了让其他国家顺从于自己的意志,经常使用武力,或
者以武力相威胁。[9]

  被访问的大学生们提到了许多国际问题和事件,用美国在这些国际问题事件上的
行为来说明他们为什么会对美国产生这样的看法。他们提到了科索沃问题、中东问题
、伊拉克问题、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反对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银河号事件,阻
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轰炸中国使馆,中美撞机事件等。

  科索沃问题是大学生们在访谈调查中提到的次数较多的问题。大学生们认为,科
索沃问题完全是南斯拉夫内政,美国纠集北约国家,不经过联合国授权,轰炸科索沃
,就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南斯拉夫,这是一种赤裸裸的霸权主义行为。许多人还提
到了台湾问题,认为美国是台独势力的后台,没有美国对台独势力的扶持和纵容,没
有美国向台湾出售先进的武器,中国的统一会容易得多,美国插手台湾问题就是干涉
中国的内政。许多人还把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失败,中国迟迟不能加入世贸组织
,归结为美国的阻挠和破坏。几乎所有被访问的学生都认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
标,就是称霸世界,它把中国看成它实现世界霸权的一个主要障碍。他们还认为,美
国的对华政策,基本上就是一种遏制和阻挠中国强大起来的政策,美国对中国的态度
,根本就谈不上友好。一个学生说,(不论)中国想干什么事,美国都从中阻挠。[
10]

  尤其让中国大学生感到气愤的是1999年5月8日美国战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
馆事件。尽管本人进行访谈调查的时候,这一事件已经过去了较长的时间,但是,大
学生们提起这件事时,情绪仍然非常激动。几乎所有被访问的大学生都认为美国轰炸
中国使馆是蓄意所为,完全不能接受美国所说的误炸的说法。他们认为,美国拥有世
界最先进的高科技武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在美国间谍卫星的严密监视之下
,怎么可能发生这样的误炸,而且是五颗导弹同时击中一个目标,怎么可能是误炸?
对于美国为其误炸的说法所做的解释,大学生认为是荒谬之极。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美国这么先进的国家,怎么可能利用旧地图来确定轰炸目标。他们认为美国所说的解
释,不仅说明美国在轰炸使馆事件上对中国人民缺乏起码的诚意,也说明美国政府对
中国人民的感情缺乏起码的尊重。一个学生说,它提出了一个不是借口的借口,……
也知道别人不会相信,但是,它提出来了,……就是特别横,随便拿一个借口来敷衍
你一下。[11]

  但是,在美国为什么要轰炸中国使馆这一问题上,大学生们却有不同的看法。有
的认为,美国是想警告中国,因为中国在道义上一直站在南斯拉夫一边,批评美国干
涉科索沃的政策。[12]有的认为,美国是想试探中国,看看中国政府忍耐的底线在哪
里,以便以后与中国打交道时,做到心中有数。[13]有的认为,可能中国政府在某些
方面向南斯拉夫提供了帮助,美国不能容忍,想通过轰炸中国使馆来报复中国。[14
]有的认为,当时中国政治正处于一个比较敏感的时期,美国想借此影响中国政局,
造成中国内部的动乱。[15]尽管在美国为什么要轰炸中国使馆这一个问题上,大学生
们的看法并不一致,但是,他们一致认为,不论是基于何种原因,美国轰炸中国使馆
,都是一种不能容忍的、极其野蛮的行为。美国之所以敢于这么做,不仅说明美国对
中国充满了敌意,也说明美国对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蔑视。一个学生说,(轰炸
使馆)说明它有恃无恐,它确定你不能把它怎么样。[16]因此,提到轰炸使馆事件,
大学生不仅非常愤怒,同时还有一种强烈的屈辱感,认为美国如此野蛮地对待自己的
国家,自己的国家却拿不出来有效的办法进行回击,从内心深处感到悲哀。一个学生
说,事后想一想,……觉得挺悲哀的,咱们国家确实弱,没有办法与美国对抗。[17
]有的大学生表示要把这个仇恨深深地埋在自己的心中,永远也不能忘记和原谅美国
的这一行为。一个学生说,我想这一代年轻人,都会记住这件事,永远也忘不了。[
18]

  在访谈调查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对于这个霸权主义的美国,大多数被访问
的大学生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反感和道德上的憎恨。他们希望中国政府在中美关系上,
能够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更加坚定地维持国家的独立和尊严,有的甚至推崇中国在
毛泽东时代的对外政策。[19]但是,几乎所有持有这一观点的大学生同时认为,中美
两国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美国可以不断地给中国制造麻烦,中国能够进行有效反击
的手段并不多,中国没有与美国对抗的实力。一位大学生说,当我听说美国轰炸中国
使馆的消息后,当时恨不得就打过去。但是,再想想,又觉得打不过。[20]也有少数
的大学生用更加理性、更加平和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霸权主义的美国。他们认为,每一
个国家都要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中国要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美国要追求他们的国
家利益,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当然是作为强大一方的美国占上风的时候多,对此不应
该有什么大惊小怪。这类大学生比较坦然地面对这一问题,对这个霸权主义的美国,
较少有其他大学生的那种道德义愤感。他们认为,如果中国比美国强大,中国完全可
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美国,现实世界就是如此,没有必要为美国的行为而愤愤不平。
一个学生说,如果中国是美国呢,你为了维护自己的超级大国利益,难道不会这么做
吗?[21]这些大学生更加理解和支持中国政府目前的对美政策,认为中国目前处理中
美关系的方式是合适的,完全没有必要对美国过分强硬。与那些希望中国政府对美国
更加强硬一点的大学生的看法相反,他们对中国的实力反而更有信心,他们强调,中
国并非在美国面前完全没有还手之力,只是目前这种处理方法对中国更加有利而已。
一个学生说,我觉得中国政府后来的一些做法,还是挺正确的。另外一个学生说,我
想中国当时考虑的恐怕是如何冷静的处理这件事,并不一定中国就没有一战的实力,
……中国采取了一个比较理智的做法。[22]

  毫无疑问,在中国大学生的心中,存在着一个霸权主义的美国,而且是一个令人
反感,甚至是让人憎恨的美国。那么,这个霸权主义的美国来自何处?中国的大学生
们如何形成的这种印象,他们是从哪里获得有关的信息呢?

  本人在访谈调查中了解到,影响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看法的信息渠道非常多,从
人与人的直接交往,到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等大众传媒,再到更先进的传播工具
互联网,所有这一切都是影响大学生对美国的看法的信息渠道。但是,对大学生来说
,就霸权主义的美国这一印象的形成而言,最主要的传播媒介,还是中国国内的广播
、电视和报纸,尤其是广播和报纸。

  本人从访谈调查中了解到,大多数中国大学生的宿舍内还没有电视,他们主要是
从国内的广播电台和报纸中获得国际新闻方面的信息。经常收听美国之音之类的外国
广播的大学生不多,收听者对美国之音所播送的内容,经常持怀疑的态度。一个学生
说,美国之音……倾向性非常明显,听了几次就不想听了。[23]有些学生可以方便地
利用互联网,但是,他们上网主要是聊天和收发电子邮件,即使是浏览新闻,也主要
是浏览中国国内的网站的新闻,经常到国外英文网站上浏览国际新闻的大学生非常少
。当问到其中的原因时,他们回答说,首先是上网的速度问题,上国外的网站速度很
慢。[24]其次是语言问题,虽然中国的大学生都有一定的英语水平,但是,阅读英文
还是不如阅读中文那样轻松方便。第三,大多数大学生对国际问题并不是特别有兴趣
,他们认为,从国内媒体中获得的信息已经足够了。凡是重大的国际问题,总有人把
国外网站上的重要的信息和观点转贴到国内重要的BBS 上,他们多多少少也能接触到
这些信息,[25]他们认为国外的媒体也有偏见,尤其是涉及到轰炸使馆这样的问题,
肯定是双方各说各有理,相对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国内媒体的报道。[26]

  在本人的访谈对象中,只有两个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有经常到国外英文网站浏览新
闻的习惯。他们说,凡是国际上发生了重大的事件,尤其是与中国有关的事件,在了
解了国内媒体的报道之后,他们总要到国外的网站上看一看,进行一下比较,希望更
全面地了解事实的真相。[27]但是,他们对美国的看法与其它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太
大的差别,美国在他们的心里,首先也是一个霸权主义的形象,对这个霸权主义的美
国,他们同样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同时接受访问的另外一位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与他
们持有相近或相似的看法。[28]

  那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看
法是不是存在差异呢?本人进行的访谈调查涉及到北京、福建、河南三地的大学生。
所涉及的学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也有一些非常普通的高校;
学生所学的专业,也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学文科的,有学理科的,有学工科的,也有
学外国语言的;所访问的学生中,既有汉族学生,也有藏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被访问
的对象,从大一到大四,各年级学生都有。长达一年多的访谈调查给本人留下的最深
刻印象是,霸权主义的美国在所有接受访问的中国大学生的头脑中普遍存在,对这个
霸权主义的美国,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感情上持一种排斥的态度,所不同的只是排斥的
程度不同而已,有的仅仅是反感,有的非常反感,有的极端反感,有的甚至于持一种
接近于仇恨的态度。被访谈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这个霸权主义的美国持非常反感的
态度,没有一个人表示他喜欢这个霸权主义的美国。大学生的这种感觉与他们所在的
地区、所处的学校、所学的专业没有太大的关系。

  由此可见,长达一年多的访谈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完全可以让我们得出这
么一个结论:美国在中国大学生的心中,首先是一个霸权主义者的形象,是一个令人
反感的、不受欢迎的国家。这个令人反感的、不受欢迎的霸权主义的美国,在中国大
学生头脑中是普遍存在的。

  三、先进发达的美国

  如前所述,美国在中国大学生的心中,首先是一个霸权主义者的形象,是一个令
人反感,甚至于让人憎恨的国家。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由此而得出一个结论,中国
大学生对美国的看法确实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已经从80年代的崇洋亲美变成了爱国
反美,在中国大学生心中,美国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令人反感、让人憎恨的国家?如
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我们又应该如何解释在轰炸使馆事件后不久,中国大学生到
美国大使馆前进行抗议示威后不久,在美国大使馆前又重新排起的等待留学签证的长
龙?又如何解释北大、清华等中国著名大学的校园内经久不衰的出国留美热?

  深入的访谈调查使我认识到,问题并不象有些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当你就如何看
美国这一问题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时,他首先告诉你的几乎肯定是一个霸权主义的美国
,一个令人反感、甚至于让人憎恨的美国。但是,这个霸权主义的美国的背后,还存
在着另外一个美国,随着访谈的深入,这个美国就悄然出现了,这是一个与霸权主义
的美国完全不同的美国,一个令人喜欢和向往的先进发达的美国。

  我在调查访谈中发现,许多中国大学生谈起他们对美国的看法,都喜欢把美国与
中国联系起来,对美国霸权主义行为的批评经常转化成对中国政府对美政策的批评,
认为中国政府的对美政策过于软弱。但是,他们并不过多地批评政府,而是习惯于把
这种软弱归结为中国的贫困和落后,即所谓的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习惯于从
制度和文化层面思考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往往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反美情绪就转化
成了对美国的社会制度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的肯定和赞赏,对中国现状的批判。他们
在批判中国的现状时,实际上都有意无意地采取了一种标准,设想了一种理想状态。
这个标准,这个理想状态,不是别的,就是美国的国内社会环境及其所体现的价值观
念,就是他们心中的另外一个美国:先进发达的美国。

  前一个美国主要指向的美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美国的对华政策,后一个美国主
要指向美国国内的社会环境,以及这种社会环境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如果我们看不到
第二个美国,我们就不能比较全面地理解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看法,也没有办法解释
“几天前到美国使馆前游行,几天后又到美国使馆申请留学签证”这种看似矛盾的现
象。[29]

  那么,这个第二个美国,这个先进发达的美国,在中国大学生的头脑中,都有那
些具体的内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从我访谈调查中获得的材料来看,这个先进
发达的美国几乎囊括了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但是,最受中国大学生推崇的还是美国
的教育。

  中国大学生喜欢美国的教育,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向往美国教育所
提供的优越的物质条件。一个学物理的学生说,中国的科研设备不行,比如搞一个加
速器,你就出不起钱。……最近上边批了一个加速器,但是,又缺钱买探测器,没有
探测器,还是做不成试验。这是综合国力的问题。[30]第二,欣赏美国教育所提供的
那种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喜欢美国教育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中国目前的
大学生,都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所以,他们都非常渴望有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
环境。中国大学的学习环境与中学相比,应该说已经宽松了许多,但是,对许多大学
生来说,在专业选择、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等方面,选择的余地
还太小,所受的限制还很多。他们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从性质上讲还是为计划经济服
务的,还是要按照上边规定的统一模式,把他们培养成统一规格的产品。美国的教育
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个性和个人的选择,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和发挥个
人的潜力,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价值。[31]第三,美国教育的水平更高,可以学到更多
更先进的知识,以后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在中国的许多大学中,都有留美归来的教师
,大学生发现这些留学归来人员,不论是学识还是素质,都明显地高于仅仅在中国国
内受过教育的人。在就业过程中,这些人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在工作岗位上,他们受
到更多重视。这使大学生们认识到,美国的教育,尤其是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水平更
高,质量更好,留美的经历可以给自己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32]

  大学生之所以喜欢这个先进发达的美国,还在于他们认为美国的社会环境给个人
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对那些一心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大学生们来说,美国
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他们经常用诺贝尔奖的获奖情况来说明这一点。他们说,为
什么有那么多的美国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为什么一些非常优秀的中国人到美国以后,
经过多年的努力,也能获得诺贝尔奖,而在国内发展的中国人,尽管他们也非常优秀
,却没有一个人能够拿到诺贝尔奖?他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就是个人所
处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他们认为美国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个人的发展提供
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更加有利个人的发展。[33]

  对那些希望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的大学生们来说,美国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他们知道美国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也是一个只要个人愿意奋斗就可以过上富裕
生活的国家。他们知道去美国发展的中国人,经过若干年的奋斗以后,几乎人人都可
以拥有自己的房子和汽车。如果这些人不去美国,他们留在中国发展,过上这种富裕
生活的机会,就要小得多。他们亲眼目睹了自己的许多老师,一生都在努力奋斗,但
是,一直过着比较清贫的生活。[34]因此,在北大、清华等著名的大学中流行着这样
的说法:“一流的学生出国,二流的学生读研,三流的学生工作”。[35]出国留学,
尤其是到美国去学习和发展,不仅是许多优秀大学生梦寐以求的理想,能不能实现这
一理想也成了衡量个人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大学生们并不认为他们对美国的这
种向往是崇洋媚外,他们说,人们向往一种更加先进的生活方式,更好的生活,有更
好的发展,是一种正常的心理。[36]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许多中国大学生喜欢和向往美国,并不局限于个人发展的角
度,并不完全是基于对个人利益的考虑。在许多中国大学生心里,先进发达的美国不
仅是一个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理想的地方,同时也是落后国家应该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他们认为,在中国向着富裕、强大、文明、进步的目标前进时,美国有许多东西值
得中国学习。他们认为,美国人的开拓精神,竞争意识,敬业精神,环保观念,对人
的重视和尊重,对自由民主的追求,新闻媒体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渗透到美国生活
各个方面的法制观念等,都是中国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在访谈调查过程中,学习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指出了中美两国
的差距,指出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习的地方。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非常赞赏美国同行
编写的软件,他们认为,美国人编的软件,真正体会了为客户服务的精神。被接受访
谈调查的大学生说,人家软件中的“帮助”的内容太详细了,对客户考虑的太周到了
,你就是一个傻瓜,编写软件的人也要通过“帮助”让你学会使用这个软件。而我们
中国人在编写软件过程中,谁有这样的耐心,谁肯下这样的功夫,谁有这样严谨认真
的敬业精神?[37]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非常赞赏美国同行处理新闻的手法和技巧,他
们指出,在新闻技巧和手法上,美国有许多东西值得中国学习。[38]美国的民主法制
,给学法律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指出美国国会对克林顿性丑闻的调查,在
中国根本不可能发生。在了解了美国的法律制度之后,他们深深地感叹中国在法制化
方面的落后。他们说,律师要经过严格考试,法官则什么人都可以当,这种在中国社
会长期存在的现象,在美国根本就不可能发生。他们毫不掩饰地说,一学法律,我们
大家就都成了美国人了,不是美国人,(心)也跑到美国去了。[39]

  如果说对第一个美国(霸权主义的美国),中国大学生的基本态度是反感和厌恶
的话,那么他们对第二个美国(先进发达的美国)的基本态度,就是肯定和赞赏。中
国大学生并不掩饰他们对第二个美国的喜爱。一个大学生深情地说,从良心上讲,美
国是一个很不错的国家,它有许多方面很吸引我们,尤其是我们这些年轻人。[40]另
外一个大学生说,美国的许多东西在我们心中都是令人羡慕的,我们很希望自己以后
能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41]一个学习电脑软件的大学生说,如果有一天我们中国有
一个美国那样的社会环境,没有那么多的盗版,我们这一行就可以大有作为了。他认
为中国的软件业发展不起来,打击不了盗版现象,关键是中国的体制问题。[42]

  这个先进发达的美国,对中国大学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即使在他们痛斥霸权
主义的美国的时候,在他们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也抵挡不住这个先进发达的美国的
诱惑。在我的访谈过程中,出现过这么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当大家都在愤怒地谴责美
国轰炸中国使馆的霸权主义行径时,一个大学生突然问另外一个正在痛斥霸权主义的
美国的大学生。他说,你这么痛恨美国,如果现在有一所美国的大学给你发来了录取
通知书,你去还是不去?被问的大学生先是语塞说不出话来,后来又拒绝正面回答这
一问题。[43]

  那么,中国大学生头脑中的第二个美国是如何形成的呢?访谈调查获得的材料说
明,塑造中国大学生头脑中的第二个美国形象的信息渠道有许多种,最重要的渠道之
一,是中国国内的媒体,这一点出乎我的预料。在访谈调查过程中,大学生们说,实
际上我们国家的媒体,每天都在说美国好,我们觉得美国好,其实许多信息就是来自
中国国内的新闻媒体对美国的报道。中国的媒体在报道美国时,只是在涉及到政治等
问题时,才说美国坏,其它方面都是在不断地说美国好,有时把美国说的太好了,以
至于后来一想,觉得美国也不是那么好。[44]

  另外一个重要的渠道是口碑。中国大学生头脑中的第二个美国的许多细节,都来
自人们的口头传播。一些访问过美国的人,把他们看到的美国告诉自己周围的人,这
些人再一传十,十传百,向周围传播开来。这种口头传播尽管速度比较慢,传播的范
围也有限,但是,对于中国大学生的第二个美国形象的形成,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因为这些私下的交流,不同于官方传媒的宣传,它所传达的信息,往往更加真实可
信,而且包含了许多细节。在访谈调查中,许多大学生都提到了这种传播对他对美国
的看法的影响,尤其是那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这些大学生们说,在他们年龄很小
的时候,就不断听到自己的家长给自己讲述这样的故事:谁家的孩子怎样怎样地刻苦
读书,最后留学美国,在美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他们说,凡是从自己家乡走
出去,最后去了美国的人,几乎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些人像英雄一样被家乡的人
们所传颂,被成千上万的家长当作教育自己孩子的榜样和楷模。一个美好的美国,就
这样早早地印在了这些学生的心中。[45]

  在北大清华这样的著名大学中,访问或留学美国归来的教师,是塑造第二个美国
的重要力量。他们直接影响着自己身边的学生,鼓励学生走向留学美国的道路,并逐
渐在学生形成了一种风气,不仅美国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而且能不能留学美国成了
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尺度。一位接受访谈的北大学生说,我一走进大北就发现,周
围的师兄师姐们说的话,说来说去几乎说的都是一件事:考托福去美国。大家有一种
普遍的观点,最优秀的人去美国,没有听说过最优秀的人留在北大。一位清华的学生
说,一进清华,出国这件事就象是出水痘一样,你躲也躲不过去。[46]

  第三个重要的渠道,就是美国产品和美国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电视台经常转播的
美国NBA篮球赛,在中国大城市街头随处可见的可口可乐饮料,中国大学生喜欢的来
自美国的名牌运动衣和运动鞋,麦当劳的就餐环境,引人入胜的电脑游戏,扣人心弦
的好莱坞电影,所有这一切,实际上时时刻刻都在中国大学生的头脑中,塑造着第二
个美国的形象。大多数中国大学生并不是特别关心时事政治,他们也没有机会直接接
触美国人或者访问过美国的中国人,但是,他们不能不接触这些美国产品和美国文化
,这些东西在他们头脑中塑造了一个先进发达的美国。我在访谈调查中,问一个大学
生我提到美国你会想到什么?他直截了当地说,NBA,美国的篮球打得好。[47]在一
次访谈调查中,我问大学生们的美国印象从何而来,他们说美国的影响无所不在,电
影电视中播放的内容,人们平时谈论的话题,上街看到的汽车,同学穿的运动鞋,大
家工作学习时用的计算机,所有这一切都可以感觉到美国的影响,感觉到美国的先进
和发达。[48]

  如果说第一个美国,霸权主义美国在中国大学生的头脑中普遍存在的话,那么访
谈调查的结果告诉我,第二个美国,先进发达的美国在中国大学生的头脑中也是普遍
存在的。在我访问的大学生中,没有人否认这个先进发达的美国的存在,也没有人表
示他不喜欢这个美国。不同的只是喜欢的程度而已,有的非常向往和喜欢,有的只是
一般的喜欢。但是,从访谈调查的情况看,喜欢的程度与大学生的年级、专业、学校
和所在地区无关,与学生关心政治的程度有关。那些不关心政治的大学生,比那些比
较关心政治的大学生,更加喜欢这个先进发达的美国。[49]这类不关心政治的学生还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较注重人以及与人的生活细节有关的事情,待人处事比较
平和,不喜欢走极端,他们喜欢先进发达的美国,但是,反对把美国理想化,他们不
喜欢霸权主义美国,但是,反对把中国与美国的分歧情绪化、道德化。[50]

  四、两个美国的美国观:进步与不足

  如上所述,在今天中国大学生的头脑中,实际上同时存在着两个美国,一个是霸
权主义的美国,一个是先进发达的美国。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大学生的美国
观,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帝国主义”的美国观,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大学生的美国
观,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自由民主”的美国观,[51]那么,今天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
,就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个美国”的美国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两个美
国的美国观呢?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两个美国的美国观,较之于过去的美国观,无疑是一种进
步,它说明在怎么看美国的问题上,今天的中国大学生比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大学生
表现的更加成熟,更加理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两个美国的美国观表明,在如何看美国的问题上,今天的中国大学生已经
初步摆脱了长期统治中国人或中国大学生头脑的那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敌即友
的思维模式,对美国的看法开始深入到不同的领域,对不同的领域给予不同的评价。
用一位大学生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把美国切成片,分成不同的部分,对不同的部分,
谈自己的看法,不能笼统地说是反美,还是亲美。[52]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变化可以说
是中国大学生在怎么看美国问题的上一个可喜的进步,因为过去的帝国主义美国观和
自由民主美国观的最大弊端就是它们只允许对美国有一种评价,而且一定要是整体性
的评价,具有明显的简单化、极端化的倾向。而两个美国的美国观不仅反映了中美两
国在许多问题上的矛盾冲突,以及由此在中国大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美国的负面形象,
而且反映了中美两国在社会发展程度上的巨大差距,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某些方面需要
互相合作、相互借鉴的现实,以及由此在中国大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美国的正面形象。
相对而言,它是一个更加完整,更加全面,更加贴近美国现实的美国观。

  第二,两个美国的美国观说明,今天的中国大学生对美国,尤其是对美国国内社
会有了更具体、更全面的了解。在帝国主义的美国观中,美国主要是一个侵略者的形
象,在自由民主的美国观中,美国首先表现为一座高高耸立的自由女神像。在两个美
国的美国观中,美国的形象要比这些丰富多彩得多。从克林顿的性丑闻到小布什靠最
高的法院的裁决入主白宫,从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杨振宁、李政道到美国大学录
取研究生的条件和程序,从IT业的风云人物比尔·盖茨到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从NBA
的篮球明星乔丹到美国篮球的比赛规则和市场运作机制,从影坛巨星施瓦辛格到好
莱坞大片的推销包装技巧,几乎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今天的中国大学生都有所了解
,而且他们对某些细节的关注和了解,常让我感到惊讶。一年多的访谈调查给我留下
的一个深刻印象,就是十年前那个自由民主的美国在今天中国大学生的头脑中已经缩
小褪色,代之以一个内容更加丰富,包容量更大的,政治色彩相对较少的先进发达的
美国。这个先进发达的美国比原来那个自由民主的美国,更加全面地反映了美国社会
的现实,也更加准确的揭示了中美两国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标志着中国大学生对
美国的认识的深入。

  两个美国的美国观较之于过去的美国观,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
到,当我们深入地考察两个美国的美国观的具体内容时,就会发现,两个美国的美国
观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今天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看法中,也有一些情绪化、简单化
的成份,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对华政策和霸权主义的理解上。

  当我深入地思考今天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大多数
中国大学生的心中,美国并不完全是一个负面的形象,美国被一分为二,一个是负面
的霸权主义美国,一是正面的先进发达的美国。但是,当讨论到美国的对外政策时,
十年前、二十年前统治中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又冒出头来,美国又完全变成了一个负
面的形象。在我访谈的一百多名大学生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为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行辩
护,提到美国的对外政策,提到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几乎是一片谴责声。不论
美国在国际上干什么,中国大学生都习惯于从霸权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并对之
进行谴责。在许多中国大学生眼里,美国人在国内还干了不少好事,但是,在国外干
的几乎都是坏事。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有时确实霸道,为了谋求和维护它的世界霸权,
它也经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霸权主义的美国绝非无中生有,空穴来风。但是,
把美国的对外政策完全看成是霸权主义的政策,把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完全理
解成霸权主义的行为,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对华政策的看法上,霸权主义几乎成了
中国大学生理解和分析美国对华政策的唯一工具。绝大多数中国大学生认为美国的对
华政策是不友好的,美国不愿意中国繁荣强大,美国把一个繁荣强大的中国看成是对
美国霸权地位的一个威胁,美国对华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遏制和削弱中国,限制和阻
挠中国的发展,因此,中美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遏制与反遏制、称霸与反霸的关系。
这种对美国对华政策的解读,显然不符合美国对华政策的现实。在美国国内,遏制中
国的声音从来没有停止过,也确实有些人把中国看成美国潜在的对手,但是,美国国
内还有主张与中国友好的声音,许多人主张对中国采取接触和交往的政策,反对孤立
中国。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是这两种声音两种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尽管在一定时期
内,在某些问题上,某一种声音会占居上风。从中美关系的现状看,在过去30年的时
间里,合作也是主流。因此把美国的对华政策完全理解为反华的政策,完全从美国要
维护其霸权地位的角度去解读,显然是片面的。中国大学生仅仅从这样一种角度去理
解美国的对华政策,不仅说明其思维方式中存在着偏差,也说明其对美国对华政策的
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怎么看美国的问题上,中国大学生的不成熟还表现在对霸权主义的理解上。西
方的霸权(hegemony)一词,源于古希腊,原义是领导和控制,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对
其它国家的领导和控制。[53]在西方人眼里,霸权并不一个贬义词。前美国总统安全
顾问布热尔津斯基就公开主张美国维护自己的世界霸权,他认为这符合美国的利益,
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他把美国的霸权看成是美国人不得已而卷入的一项艰
难、费时和高代价的任务。[54]在布热尔津斯基眼里,霸权实际上指的是一种国际秩
序,霸权一词绝对没有道德上的贬义。中国政府所反对的美国霸权,实际上也是指的
一种国际秩序,即美国所主张的一极世界。但是,在中国大学生的眼里,霸权主义实
际上是一个具有强烈道德色彩的词汇,包含强烈的道德贬义。在许多中国大学生眼里
,霸权主义往往就是为所欲为、横行霸道的代名词,他们眼中的霸权主义的美国,实
际上就是一个在国际舞台上不遵守任何比赛规则,凭借自己的强大实力,到处为非作
歹的国家。显而易见,中国大学生所理解的霸权主义,掺杂进了太多的道德因素和感
情因素。他们头脑中的霸权主义,与其说是对美国对外政策一种解释和概括,不如说
是一种强烈的道德谴责和感情宣泄。这样一来,他们所理解的霸权主义的美国,就不
可避免地掺杂进了一些言过其实,过分夸张的东西。

  尽管今天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成熟,我仍然认为,他们
对美国的看法,总的趋势是越来越理性,越来越成熟。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崇洋
亲美已经成为历史,爱国反美也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我们既不要为过去的东西所迷惑
而跟不上历史的脚步,也不要为今天的一些表面现象所干扰而失去正常的判断。

  作者情况:

  陈生洛,政治学博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5号133信箱。

  电子邮件:c88567759@sohu.com

  -----------------------

  [1]参见:王殿卿:《引导大学生走出‘自我’的迷宫》,载《中国青年研究》
,1990年第3期,第26-29页。

  [2]在1999年5月8日美国战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之前,中国大学生对美国
的看法的变化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中国国内也没有人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
。只是在一些相关研究中,提及到这一问题。例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等单位在1994
年和1995年先后三次就中国青年如何看美国的问题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研究。这些研究
认为,中国青年对美国的总体印象不佳,中国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中的一个群体,其
态度与其它青年群体没有显著的差异。(参见:吴鲁平:《今日中国青年对美国的态
度》,载《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5期,第17-19页)。

  [3]参见:正源:《克林顿访华言行录:美国总统的中国“建言”》,北京: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50页-158页。

  [4]在轰炸中国驻南使馆事件之后,有人认为中国大学生已经从过去的亲美转向
了反美,我身边的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看法。但是,从本人进行的访谈调查来看,实
际情况要复杂得多,这一看法只反映了一些表面现象。

  [5]这些材料共分成五个部分,每一部分再分成几个小部分,依次编为访谈记录
1-1,1-2…5-1等。本文的研究分析,主要以这些材料为依据。

  [6]几乎在本人进行这项研究的同时,南开大学历史系的邓丽兰老师也对这一问
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根据她的调查,在对美国的态度上,被调查的
大学生选择既爱又恨和无所谓的人数高达61.8%,选择讨厌、仇视美国的只有12.7%
,选择喜欢、崇拜美国的只有8.3%。(参见:邓丽兰:《美国!美国?美国……世
纪之交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85-186页)。


  [7]2000年3-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赵梅对中国人的美国观进行了调
查研究。她的研究说明,在中国的其它群体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她在她的文章的结
论部分指出,中国公众对美国的看法是一种复杂的“爱恨”情结……“爱”体现在多
数中国民众对美国在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的正面印象上,而“恨
”则表现在多数中国民众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的负面印象上。(参见:赵梅:
《中国人看美国》,载《中美长期对话》,陶美心赵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第20页。)

  [8]邓丽兰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她进行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一个问题:当
提到美国时,你首先想到的词汇是什么?在被调查者中,选择“世界霸权”的人数排
在第一位。(参见:邓丽兰:《美国!美国?美国……世纪之交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11页;第181-184页。)

  [9]访谈记录1-1,第6页;访谈记录1-4,第61页,第63页,第64页。

  [10]访谈记录3-3,第49页。

  [11]访谈记录3-1,第20页。

  [12]访谈记录4-3,第53页。

  [13]访谈记录1-5,第96页。

  [14]访谈记录3-2,第42页;

  [15]访谈记录1-4,第66页;访谈记录4-2,第25页。

  [16]访谈记录4-2,第25页。

  [17]访谈记录3-1第8页。

  [18]访谈记录3-3,第49页。

  [19]访谈记录1-1,第7页。

  [20]访谈记录1-2,第15页。

  [21]访谈记录1-2,第18页。

  [22]访谈记录1-5,第99页。

  [23]访谈记录1-6,第136页;访谈记录1-3,第42页。

  [24]访谈记录3-3,第64页。

  [25]访谈记录4-2,第26页。

  [26]访谈记录4-2,第27页。

  [27]访谈记录4-3,第54页。

  [28]本人在访谈调查过程中,专门访谈了一组英语专业的大四学生,他们不仅英
语熟练,而且与外国人包括美国人有许多直接的接触。访谈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他们
虽然比其它的大学生更加了解美国,但是,美国在他们头脑中也首先表现为一个霸权
主义的形象。

  [29]在九一一事件之后,美国媒体也在讨论穆斯林世界的反美情绪问题,约翰霍
普金斯大学研究中东问题的阿贾米教授认为,不论美国作什么,或不作什么,恐怖分
子都会向美国采取行动,把他们对当地社会的愤怒转嫁给美国。但是,美国阿拉伯关
系全国委员会主席安东尼并不这样认为。安东尼表示,根据他38年来同穆斯林世界的
交往经验,他从来就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反美情绪。安东尼说:“在我的记忆中,从来
没有任何一个阿拉伯人或穆斯林曾经在谈话中对美国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或理念表
示蔑视。从来没有。”安东尼指出,引起反美情绪的是具体的美国政策,特别是美国
的中东政策。穆斯林并没有批评美国的理念,而是抱怨美国没有尊从这些理念。(参
见:《美国之音:为何有人仇视美国?》,载《大参考》2001年11月第25期。)我认
为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的看法,与安东尼所讲的穆斯林世界对美国的看法是类似的,他
们反对的是美国的某种政策,而不是美国的价值观念。

  [30]访谈记录3-1,第2页。

  [31]访谈记录1-4,第90页。

  [32]访谈记录3-1,第14页。

  [33]访谈记录3-1,第2页。

  [34]访谈记录3-1,第1页。

  [35]访谈记录1-3,第51页。

  [36]访谈记录1-2,第20页。

  [37]访谈记录3-3,第61页。

  [38]访谈记录1-6,第135页。

  [39]访谈记录1-4,第85页。

  [40]访谈记录1-4,第58页。

  [41]访谈记录1-4,第63页。

  [42]访谈记录3-3,第58页。

  [43]访谈记录1-3,第50页。

  [44]访谈记录1-6,第142-143页。

  [45]访谈记录4-2,第20页。

  [46]访谈记录3-1,第2页;访谈记录4-2,第18页。

  [47]访谈记录4-2,第20页。

  [48]访谈记录2-1,第12页。

  [49]我在访谈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政治非常冷淡,但是,他们对先进发
达的美国非常欣赏和向往。我进行的访谈调查多数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一次访谈三到
五人,几乎每一组中,都会有一到两个对政治非常冷淡的人,他们对第二个美国都表
现出极大的兴趣,一点也不掩饰他们对美国的喜爱之情。

  [50]在我的访谈调查中,这类学生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他们往往在别人发
言后才发言,说话的速度比较慢,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没有什么流行的政治术语,谈
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喜欢讨论在一些生活细节方面反映出来的中美两国的
文化差异。

  [51]根据我目前查阅的资料,目前还没有人对以前的中国大学生的美国观进行专
门的研究。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四项:沈大伟:《美丽的帝国主义:中国感知美国,1972
-1990》,普林斯顿出版社,1991年版;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
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张济顺:《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国观(1943
-1953)》,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赵梅:《中国人看美国》,载《中
美长期对话》,陶美心赵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2]访谈记录:1-2,第16页。

  [53]参见:David B.Guralnik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New York
andCleveland :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 ,1972.P649.

  [54]兹比格纽·布热尔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第260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6 14: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篇是我转的,呵呵

http://bbs.nju.edu.cn/vd81690/bb ... 383.A&num=11354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istory 讨论区 】
【 原文由 oliver74 所发表 】


陈三井:评《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一、前言
   去年(1997)7月,笔者有幸重游北京,在北大校门口的风入松书局,偶然发现这本新
书,稍一翻阅,便深深地被它的精彩内容所吸引住,于是很快的买下来。笔者的本行虽非
研究中美关系史,但拜读之后,仍觉眼界大开,获益良多,当然感触亦复不少。所以甘冒
“捞过界”之讥,愿为这本难得一见的好书稍做推介,或许也能收到抛砖引玉之功。
   
   在中美关系已经解冻,并逐渐改善的大环境下,中国大陆相继设立了一批专门的研究
机构,研究队伍迅速壮大,素质不断提高,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这是可以预期的。汪熙主
编的《中美关系研究论丛》已出版15辑,便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而其中杨玉圣《中国人
的美国观》一书能在美国总统柯林顿即将于本年六月底前往中国大陆访问之前出版,实在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然,本书并非纯为赶时髦而作,应可断言!
   
   “打开眼界,面向世界”,是大陆自改革开放以后,喊得震天价响的口号,这是值得
赞赏鼓励的好事。因为“今天的世界已不是19世纪的世界,今天的中国更不是清朝末年的
中国”。 而如何开眼看世界,走向世界,必须借重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从个人的屈辱和挫
折中吸取经验,从历史的长河里寻找宝贵的教训,这无疑是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
、 汪熙策划《中美关系研究丛书》 的微言大义。西哲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
26)说过:“历史使人聪明”,此之谓也。
   二、内容简介
   有人说,美国是天堂;也有人说,美国是地狱,还有人说,美国既非天堂,亦非地狱
。在大多数的中国人眼里,究竟美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其实,答案的关键是看对什
么人而言。从19世纪上半叶起,中国就有人试图了解和认识美国。在为时超过一个半世纪
的漫漫岁月中,已有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表达了他们各式各样的美国观。
   
   本书除导言与结束语外,共分11章,不但内容丰富有趣,而且标题醒目生动,值得先
抄录如后,再来分章分节略作讨论。
第一章 开眼看世界
第二章 跨越太平洋
第三章 从洋务热到抵约潮
第四章 救亡图强之鉴
第五章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
第六章 特殊的载体和视角
第七章 面对大危机的震撼
第八章 一面历史的镜子
第九章 沉重的一页
第十章 矫正与扭曲
第十一章 面向大洋彼岸
结束语 美国这个谜
第一章“开眼看世界”,副标题是“中国人美国观的缘起”,共分四节。第一节“从闭关
到开放”,指出鸦片战争是中国被迫从闭关到开放的重大转折点,象征衰微的中国在满腔
屈辱中揭开了历史的新页。这种“开眼看世界”思潮的勃兴,同时意味著当时先进中国人
的一种理性追求。
第二节“首开风气: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看美国”,介绍了三位先驱性人物的美国观及
其贡献。文中引陈胜粦的话,推崇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开创了解
和介绍美国之风气的第一人。林氏对中国人美国观的发轫,至少有三方面的贡献:(一)
主持翻译《四洲志》,首次比较具体地介绍了美国的各方面情况,让国人比较确切而系统
的了解美国;(二)明确区别了“米(美)夷”和“英夷”的问题;(三)影响了同时代
的魏源、梁廷枬等人对美国的了解和认识。魏源(1794-1857)同样是早期中国人开眼看美
国的先行者,他的垂世之作《海国图志》,以武、智、公、周、富、谊六个字,提纲挈领
地介绍美国,把美国如何从殖民地独立到成为一个富强的新国家的历程,作了发人深省,
成一家之言的生动描述。徐继畬(1795-1873)对美国的认识,主要体现于其所著《瀛环志
略》一书。徐氏对中国人早期美国观的贡献,约略有如下五点:(一)第一次把美国的国
名,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意译为“米利坚合众国”,与日后通用的“美利坚
合众国”已相去不远。(二)较早以中国人自己的笔触,扼要介绍了当时美国各州和领地
的情况。(三)对这个新国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四)第一次把华盛顿详细介绍给国人
,华盛顿从此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世界伟人之一。(五)对美国印第安人第一次作了较具
体的描述。
第三节“梁廷枬的美国观”,作者为何用专节介绍梁廷枬(1796-1861),主要认为梁与魏
、徐最大的不向之处,在于他尝试著独立编写美国史,不是汇编,而是剪裁资料,试图以
时间为经,事实为纬,融会贯通,开创了国人自己编写外国“国别”通史的先例。梁氏曾
著《合省国说》,共三卷,叙述哥伦布首航美洲至中美望厦条约签署之前的主要史事,含
其立国始末、民主政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概况,尤对美国民主共和制确立的原因有深
入的探讨,故在早期中国人的美国观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第四节“乔治•华盛顿:美利坚的象征”,透过梁廷枬《瀛环志略》对华盛顿的介绍
和称颂,而把华盛顿当做美国的象征。这一节的安排略嫌牵强,似乎可以合并到第二节提
到徐继畬时一并介绍,而没有单独成节的必要。
第二章“跨越太平洋”,副标题是“中国人对美国的早期实地观察”。百闻不如一见,耳
闻不如目睹,从过去依赖他人静态资料的剪裁汇编,坐井观天式的认识,隔靴搔痒式的评
断,到“履西域,接西士,肄西文”的亲自实地观察,中国人的美国观无疑又向前迈进了
一步!
本章仅有两节,第一节“筚路蓝缕”,介绍了两位中国旅人的游记。第一位是谢清高(17
65-1822),他自18岁起随番舶经商,遍历海中诸国凡十四载,后述其平生阅历及海外见闻
,由杨炳南笔记,成《海外番夷录》一书,可能是中国人关于美利坚合众国最早的一部游
记。书中记录了美国的土产,也介绍了美国「“尚毒技淫巧以及出入多用火船”。第二位
是林瑊(1824-?),他在1847年春“受外国花旗聘舌耕”而赴美,遗有《西海纪游草》《
西海纪游诗》等作品,对於美国的建筑、电话、水利等设施,印刷、舟车、纺织、锤铸等
科技有具体的描绘。第二节“耳闻不如目睹”,主要提到华工与三批留美幼童的观感。华
工是19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首先开始大量赴美的中国人,作者籍口遗下资料无多与
华工文化水平不高,故笼统用“他们对于美国的印象不错”一句话轻轻带过。这显然是一
种不用心的做法,详细讨论留待第四部分再说。至于对留美幼童的处理,作者仅引用勒法
格(Thomas La Fargue)一的《中国幼童留美史》(China’s First Hundred)与高宗鲁
的《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两书,对于他们在美国受教育的遭遇、文化调适等问题,似乎
语焉不详。事实上,幼童对美国的体育运动,如棒球即是兴趣盎然,对溜冰、划船、社交
舞蹈等都十分感兴趣。他们“美国化”的程度,也使美国人惊讶不已。  
第三章“从洋务热到抵约潮”,副标题是“晚清朝野美国观的一个侧面”,亦分两节。第
一节“洋务派对美国的认识”,书中列举了薛福成、张之洞、李鸿章、郑观应、王韬、曾
国藩、盛宣怀、奕忻等人对美国“国大民富”、政府体制良善的深刻印象,进而发展成一
种论调,即“美国人性质醇厚,其于中国素称恭顺”,“美国距华遥远,美人在华无攫取
利权的野心”,故赞成借美款修铁路,甚至主张联美外交。第二节“1905年抵约运动与美
国观”。论清季中国与列强的关系,以中美比较和平友好,然而却在1905年爆发了第一次
全国性的抵制美国工约运动。原来华人陆续移民美国后,不断发生受到歧视与轻蔑、排斥
甚至屠杀等事件;美国国会并于1882年通过“限制华工法案”(The Chinese Restrictio
n Act)。在这个大前提下,中国人对美国“文明、自由”的影像,有了极大的改观。文中
举出陈兰彬、崔国因、黄遵宪、郑观应等四人的观感与横懑,为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抵制美
货运动留下了历史证言。
第四章“救亡图强之鉴——清末民初中国人美国观的深化”。从戊戍到辛亥,伴随着改革
与革命交织的历程,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与理解均进入了一个新境界。美国变成中国志士
仁人救亡图强的借镜,是各党各派共向的抉择。第一节“从戊戌到辛亥”,指出在维新人
士如樊锥、易鼎、何启、胡礼垣等人的笔下,美国之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就在
于其议院之法,“合君民为体,通上下为一心”,美国“政治之美,制度之良”,就在于
它实行民主共和制。革命宣传家邹容所设计的“中华共和国”蓝图,即系模拟美利坚合众
国而成,并主张“立宪法,悉照美国宪法;自治之法律,悉照美国自治法律;凡关全体个
人之事,及交涉之事,及设官分职,国家上之事,悉准美国办理。”关于对美外交,亦有
“联美论”与“非联美论”两种相异看法。前者以伍廷芳为代表,他认为,美国自从与中
国通商以来,“向素最为恭顺”,“守约惟谨”,“与我交谊素笃”,从未与他国合谋于
我,所以“若能与之交驭,彼必乐为尽力,无事则联络邦交,深相结纳;有事则主持公论
,有所折衷”。另一派则持相反见解,而以章太炎为代表。他认为,美国“阳与中国交欢
”,实则“阴谋黯默”。中美同盟有害,“交欢美人无益”。
  
第二节“康、梁师徒说美国”。在戊戌变法之前,康有为对美国的政治体制是持肯定态度
的,但辛亥革命之后,他对美国政治多有诟病,尤其是反对把美国的共和制、总统制、联
邦制搬到中国来。康有为虽然很赞赏美国广筑铁路,大兴教育之举,也深叹“美国最富”
、“美之富冠绝五洲”,但并不赞成“以美为师”,对美不能“不择而尽师之”。相同的
,梁启超也认为,“中国不能学美国共和制”,也不能搞联邦制。其理由是中国人的国民
性,有族民资格而无市民资格,有村落思想而无国家思想,只能受专制,不能享受自由。
所以如果说,孙中山是倡导中国“以美为师”、行共和革命的集大成者的话,那么康、梁
便是力主中国不能师法美式政制的主要代言人。
   
第三节“孙中山的美国观”。孙中山的一生,影响近代中国史至深且远。他对美国的认识
,在条件上是康、梁所难与比拟的,他对美国的了解与理解,在当时恐怕无人能出其右。
孙中山以大半生的光阴从西方先进国家(主要是美国)寻求救国真理,探索中国富强之路
,其政治理想、建设宏图无不以美为鉴。在孙中山看来,作为“世界最文明、最富强之国
”的美国,正是灾难深重的中国应该师法的绝好榜样。要救中国,就应选择世界上最先进
的共和政体,特别是美国式共和政体。尤其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更是直接从美
国的经验中获取了精神营养,他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林肯总统所说的民有
、民治、民享三层意思,是完全相通的,他又以美国式的三权分立为基础,考察实际运作
中尚存在的弊端,独创了五权宪法。
   
第五章“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副标题是“中国人对美国外交的反应”。1918年年
底,当欧战结束的消息传来,全国上下欣喜若狂,知识分子尤为兴奋,北京学校自11月14
日起放假三日,举行庆祝协约国胜利大会,提灯游行,满街旌旗,鼓乐喧闹,欢呼入云,
人人高歌“云消雾散,重见青天”,拆除为德国公使克林德(Freiherr von Ketteler)所
立的“昭雪碑”,改建为“公理战胜碑”。北大校长蔡元培及教授举行演说大会,认为欧
战胜利有四大意义:(一)为黑暗的强权消灭,光明的互助论发展;(二)为阴谋派消灭
,正义派发展;(三)为武断主义消灭,平民主义发展,(四)为种族的偏见消灭,大同
主义发展。  
   
本章第一节以“希望与失望”为题,首先说明中国知识分子从美国总统威尔逊身上找到了
既朦胧又真切的希望。例如正在美国留学的胡适早已视威尔逊为“大政治家”、“大理想
家”,认为他的外交政策在世界外交上开一新纪元。孙中山则致电威尔逊,请其主持正义
,拯救中国。梁启超把威尔逊倡建的国联说成“是实现将来理想之世界大同的最良之手段
”。陈独秀甚至奉威尔逊为当时世界上的“第一个好人”。
   
从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到巴黎和会,为中国带来了无限的期望,认为这是中国除去一
切不平等条约束缚,进入自由平等地位之良机。当时中国对巴黎和会之具体目标有四:(
一)收回战前德人在山东省内之一切利益,该项利益不得由日本继承;(二)取消民四条
约之全部或一部;(三)取消外人在中国享有之一切特殊利益,例如领事裁判权、外人在
华之势力范围等;(四)结束德、奥等战败国家在华之政治与经济利益。 岂料由于日本的
作梗,英法的挟制,美国并未能完全发挥正义的力量,巴黎和会的结果却是令中国人大失
所望,因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国成为战胜国的牺牲品,日本依据凡尔赛和约继
承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消息传来,真是举国同感悲愤,从希望到失望,情何以堪。陈独
秀从此不再相信公理与永久和平,并送给威尔逊一个“威大炮”的浑名。李大钊也为威尔
逊感到惭愧和悲伤,因为他的主张计画到最後全是大炮空声,全是昙花幻梦了。总之,巴
黎和会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创痛,打破了中国知识分子温良的救国梦,对强权政治有了
更深切的认识。
第二节“梦幻与觉醒”,讨论的是中国人对华盛顿会议的观感。有了巴黎和会的教训,中
国人对华会自然有比较务实的看法。但对于美国何以首倡华盛顿会议的原因,看法并不一
致,可以说褒贬互见。北京大学教授陈启修不赞成美欲以此压制日本在太平洋尤其在中国
的侵略势力之说,认为“美国的目的,在扩张自己底势力,不在压抑日本底势力”。郑洪
年等指出,华盛顿会议是资本主义盛极而衰的表现,无非是资本主义日渐不容于西土而东
迁,“欲以我国为资本主义之避难所”,以延其生命。孙中山则认为,这是友邦美国良心
上过不去,为我国鸣不平的一种作法。作者同样不忘记引蔡和森的一句名言:“美国是中
国最好的朋友,换过来说,就是最会使掩眼法,最会用宣传术以宰割中国的好朋友”。作
者最后表明,中国政论界对美国的认识由此已从表面而进入深层次。在华盛顿会议之后,
人们对美国以“改制中国人的心肺”、“威临中国之人心”为目的的文化渗透进行抨击和
揭露,美国被形容为“无耻的帝国主义者”、“狼子野心”、“口蜜腹剑”和“假惺惺的
”!对从失望到觉醒的中国人而言,美国虽然处处标榜正义、人道、博爱,但这都是假面
具。在国人的心目中,“西方美人,本来就是西方夜叉”。
   
第六章“特殊的载体和视角”,副标题是“中国留美学生及其美国文化观”。本章所要展
现的是留美学生对美国文化的介绍和传播,主要涉及到一件事——“边际人”与德、赛先
生和一个人——胡适的美国观。第一节介绍这些融新旧、中西文化背景于一身,具有过渡
性双重人格的“边际人”(marginal man)对赛先生与德先生的认识。中国之有严格意义
上的近代科学,自留美学生始。这些远涉重洋、负笈新大陆的中国学子,以主修自然科学
居多。他们在已经工业化与科学化的美国耳闻目染、苦思冥索的结果,认识到近代欧美“
文明文物之盛,震铄前古.受科学之赐为多”。反顾祖国,所缺乏者,莫过于科学。故为
了有所贡献于国人,遂有1914年中国科学社之发起及1915年1月《科学》之创刊。自此科学
的声浪响彻云霄,几乎成为举国一致崇信的名词。除了赛先生外,中国知识分子同样意识
到中国所缺乏的是民主,所以一齐把德先生请来。
   
第二节专谈胡适的美国观,作者主要认为在这个时期的留学生中,胡适的名气最大、最具
代表性。从胡适的日记和回忆录来看,他对美国的民主政治是“神往之至”的。对于美国
人“独立思想之高,不轻易为位高爵尊者所耸动”,胡适是相当赞赏的。对于美国的政党
制度,他也是肯定的,并希望中国亦能引美为鉴。从美国革命的历史谈到中国将来的希望
,胡适所追求的是一个开明强硬的在野党做现政府的监督,从而要使“今日的稳健不致变
成明日的顽固”。这很可能是留美学生中较早主张中国仿美而采行两党制者。
   
第七章“面对大危机的震撼”,副标题是“中国知识界对美国的思考”。共分三节,组织
结构相当不平衡。第一节“黄金国的悲喜剧”,主要介绍从欧战后美国取大英帝国的地位
而代之,成为世界最富庶的国家,至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转折,全文不到三页。第二节“
新政”(New Deal)的东方效应,则多达27页。文中引经据典,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有详实的分析评论,作者并就中国知识界对“新政”的性质,做了六种观点的归纳:第一
种观点认为,新政既非社会主义,又非资本主义,其实质仍是挽救资本主义,以马星野等
为代表。  第二种观点认为,新政是“经济的法西斯化”或带有法西斯主义的色彩。章乃
器等主此说。第三种观点认为,新政不同于共产主义,亦有异于法西斯主义,是“富于民
主精神之经济改革政策”。刘安常等持此观点。第四种观点认为,新政是中产阶级协调论
的实践。张金鉴首创此说。第五种观点认为,新政是介于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统
制经济。第六种观点认为,新政有社会主义色彩。可以蒋恭晟为代表。新政在实施之初,
虽受到多方面的抨击,甚或称罗斯福是法西斯独裁或共产党,但实际上,新政救了美国,
成功地“把美国人在精神上与物质上重建起来”。因此,中国知识分子对罗斯福个人有很
高的评价。例如金兆梓视罗斯福为“人类的救星”,是“全世界古往今来最成功的一位伟
大的政治家”。社会学家费孝通从20世纪人类的危机与出路这一角度透视了罗斯福及其新
政,认为罗斯福是站在美国和世界新旧交替的转折点上的伟人,他不但在美国是代表着一
个新的社会秩序,甚至在全人类的历史中也代表着一个新世纪的诞生。第三节“美国R
26;白银•中国”。新政对中国影响最大者,殆莫过于白银政策。因为在美国提高银
价的压迫之下,中国金融、产业、国际贸易蒙受不良影响,最可怕的是已濒破产之农业既
无复兴之望,日渐衰落之工业更有崩溃之虞,“银潮”引发了中国的舆论潮,反映了三四
十年代中国人美国观的个侧面。
第八章“一面历史的镜子”,副标题是“中国抗战时期政论界对美国的评议”。抗战是近
代中国史上耗时最久、战区绵延最广、牺牲最为惨重、最为悲壮的一场生死搏斗,所以这
一章显得特别重要。第一节“抗战救亡与中国人的美国观”共占27页篇幅。日本军国主义
者挑起侵华战争,始于九一八,并迅速侵占了中国东北。作者分三个时期叙述美国的对华
态度以及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从九一八到七七——面对日本继续扩大对中国的野蛮侵
略,美国开始打出“不承认主义”,这是一种口惠而实不至的道义支持,颇令中国政论人
士失望和抱怨,企望美国仗义执言或拔刀相助,那是一厢情愿的梦话。当卢沟桥事变起,
英美劝日本勿扩大华北纠纷,美国并向各国表示对于国际局势态度,主张不使用武力,不
干涉内政,遵守条约,对于可行的和平途径,愿共同努力。不过,当时美国孤立主义势盛
,不欲受到拖累,不愿卷入国际争端。 (二)从七七到珍珠港事变——在抗战初期的艰难
环境中,美国在战略上可能为了防止和牵制日本南进,故一方面以贷款援华,一方面却又
趁机与日本进行血腥的军用品交易,颇令中国人伤感!据郭荣赵的研究,至1941年,中国
在租借法案下所得到的物资,仅占美国援助外国总额的1.7%,实在微乎其微。何况,美国
的贷款“都是经过苦痛的磋商,加上苛刻的条件之下贷成的”。因此,郭氏得出的结论是
:“美国不关心中国”;“从开始就不以平等对待中国”;它“根本不关心中国的存亡。
” (三)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抗战胜利——中美成为同盟国家,这是抗战时期中国朝野几
乎一致称誉美国的特殊时期。珍珠港事变之后,对中国而言,这象征着孤军苦战的时期已
经结束。而中美合作,并肩对日作战的新页,即将展开。中国此时所期望于美国的,原是
从冷漠趋于关切,从卑视趋向重视;此外,就是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支援。不料,中
美蜜月关系为期甚短。据郭荣赵的研究,中美战时合作,对中国而言,不啻是连串悲剧的
开始,而雅尔达密约更是这一悲剧的纪念碑。  
   
第二节“从延安看美国”,主要考察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美国观。总的来说,中共对
美国的看法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和发展过程。1935年以前,中共认为,美国做为帝国主义
的国家,和日本是一丘之貉,同样是压迫、掠夺中国的强盗。它与日本有矛盾,但并不愿
意帮助中国,而是趁火打劫。从1931年开始,中共对美国的认识有了新变化,进一步看到
美日矛盾的不可两立性,把美国看做世界主要民主国家之一,提出美国应援助中国,但也
担心它搞“远东慕尼黑”。至1941年六、七月间,随著苏、德战争後世界局势的急剧转变
,中共中央明确承认美国是民主国家,放取积极、灵活的对美态度。1943-1944年,是中国
共产党人对美国评价最高的年份。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曾赞扬美国是“资本主
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而且是与苏联并称为“民主世界的双璧”之一。1945年抗战胜
利前后,随这美国越来越多地干预中国内部事务,中共对美国的认识又开始发生大转变。

   
第三节“美国与美国人:旅美考察者如是说”。在抗战期间,中国人如何看待美国的另一
扇窗,就是旅美考察者所写下的对美观感。这些作品亦是反映中国人美国观的重要素材。
作者在文中列举张其昀、江康黎、费孝通、萧乾、邹韬奋、马星野、杨钟健、杨庆坚等人
的看法,所建构的美国是一个富足、说干就干、热心公益、讲究公德、重视科学的社会,
另一方面也是个族群不平等、贫富悬殊、社会问题重重的国家。
第九章“沉重的一页”,副标题是“四十年代中后期美国形象在中国”。这里所要铺陈的
是从1945年9月抗战胜利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短短四年间中美关系的一些变化。分
两节,第一节“友邦”?加上引号与问号,代表作者的立场,对美国这个“友邦”的严正
质疑。这一段国共内战,从赫尔利(Patrick J. Hurley)到马歇尔(George C. Marshal
l)的调处,美国可以说真是两面不讨好。在中共认为,赫尔利偏向国民党,只向蒋介石合
作不与中共合作的声明,是错误的、危险的、将带给政府与人民以“千钧重负与无穷祸害
”,所以难掩愤懑与谴责。就国民政府方面言,据关中的研究指出,“赫尔利大使虽热诚
感人,但显然对中国的情况,甚至整个远东的情况并不充分了解,如对中共必然会与国民
政府妥协的错误认识及误信史大林对中国局势的保证” 黄大受则责备赫尔利“与共产党相
处,既无经验,又无戒心。” 关于马歇尔的调处,作者并未继续对中共方面的态度有所交
待。至于国民党方面的相关研究则俯拾即是,而且显然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评价。例如黄大
受检讨马歇尔调处失败,有基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两部分。基本原因可以分为下列七点:
(一)美英素来重欧轻亚;
(二)雅尔达会议之恶果;
(三)美国对中国政情缺乏正确的认识;
(四)迁就苏俄的决策;
(五)美国左倾分子的影响;
(六)苏俄的破坏中美关系,
(七)联合政府政策的不当。
直接原因有关人选不当的部分有六:
(一)马歇尔的自视过高;
(二)任命及受命的轻率;
(三)缺乏调处的才能和有关的知识;
(四)缺乏诚意与公正精神;
(五)刚愎自用,不听忠告;
(六)对中国的轻视。 梁敬淳指出从1945年至1949年抗战胜利前後的中美关系,每年都可
用一个字来表现它的特征:1945年至1946年的特征,是“压”(压迫);1947年的特征,
是“拖”(拖延);1948年的特征,是“弃”(抛弃);1949年的特征,是“断”(断绝)
。 此为梁氏多年心血研究的结晶。国民党大陆政权之沦失,因素甚多,中美关系不过其中
的一个环节。文中根据美国第一手资料,对马歇尔之愚昧无知、受人利用、刚愎跋扈、自
以为是的调处过程,有极为精辟的分析,允可供作者相互阐发之参考。
第二节“抹不去的伤痕”。自中共方面看,从1946年至1949年短短几年中,美国为何从中
国的“友邦”变成了“美帝”,从“英雄”变成了“流氓”,从被“请”进来到被“踢”
出去,美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何以一落千丈?据作者认为,这是由于美国特使的袒蒋
抑共、驻华美军的恣意妄为(如沈崇事件)、火上加油的援蒋内战政策、对中国利权的广
泛攫夺、扶日复兴的对日政策等,凡此种种都使中国人民伤透了心。历史在这里刻下了一
道深深的伤痕。
   
第三节“替美国算命”。中美关系恶化之后,随之产生此一情绪性的反应。中共新政权建
立后的中国,怎样看待美国?美国以“天下第一”自居,骄气迫人,到处插足,到处伸手
,里里外外,惹事生非。这只能越来越讨人嫌,很难指望人们对这个横冲直撞的“阔少”
会有好的印象。这是作者所要强调,并留给我们的时代证明。
   
第四节“毛泽东的美国观”。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其美国观自然有其非比寻常的
特殊意义。他的一些看法和认识无形中成为1949年后二十多年间中国人的美国观的根本指
南。其影响之大,无论作何估计,恐怕都不是过分的。这一时期毛泽东对美国的看法,以
抨击美国对华侵略政策及其虚弱本质为主。在毛泽东眼中,美国帝国主义是外强中干的,
不过是个纸老虎,并不可怕。
   
第十章“矫正与扭曲”,副标题是“中国人美国观的硬化”,共分六节,是全书分节最多
的一章。第一节“不相往来的一代人之间”,从1949年至1972年,中美两国之间不但不相
往来,而且几乎始终处于相互敌视和对抗的非正常状态中,且一度在朝鲜兵戎相见,在越
南间接遭遇,在台湾海峡武装对峙。朝鲜战争对中国人美国观的影响,至少强烈地表现在
四个方面:(一)美国的大规模武装干预以及封锁台湾海峡,使中国政府和人民进一步看
到了美国侵略的现实威胁性,美国已肯定无疑地成为头号公敌。(二)“抗美援朝”运动
的大规模开展,等于在全中国上上下下中进行了一次思想教育运动,其中心内容就是“蔑
视美帝!鄙视美帝!仇视美帝!”这是针对当时相当部分人仍存在的崇美、恐美心理而进
行的。(三)“抗美援朝”战争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的仇美情绪。(四)刚刚成立的新中
国敢于和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国在朝鲜真刀真枪地进行较量、见高低、大大增长了中国
人民的志气。“美帝是个纸老虎”的观念,愈益深入人心。
   
第二节“美帝:最凶恶的帝国主义”。在这段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仍然完全随着毛
泽东的指示,百花齐放,照着政治的风向球,群莺飞舞,光喊口号,用尽最拙劣的形容词
,而没有实质的意义。所以在一面倒批美的声浪中,美国是“和平、民主、文化”的敌人
,更是“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当然也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美帝是“最
顽固、最不要脸、最坚持侵略的强盗”,是殖民主义的头子和保镖,是一切反动派的首脑
,是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共同敌人,是“集帝国主义的一切罪恶之大成的帝国主义头子”。
美帝国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贪婪、最残暴、最狂妄的侵略者,它也足没落中的帝国主
义阵营的中心支柱、最后堡垒”。这种狠批恶斗,非理性、不客观的美国观,可视为种特
别时代的产物,无疑也是种专制封闭社会的产物。
第四节“中国人民的死敌”。在整个社会被有意识的动员起来全力对付美国的大环境中,
“认识美帝国主义,仇恨美帝国主义,反对美帝国主义”,成为那个时代最迫切的政治性
服务。在史学为政治服务的前提下,史学家以研究“怎样从历史上认识美帝侵华”做为配
合,说出“为着祖国,就必自恨美帝开始;如不恨美帝,就是思想有问题,神经有问题!
”的话。而国际问题专家也煞有介事地指出,美帝国主义“不仅是一只最嗜血的大恶狼,
而且是一双披着羊皮的大恶狼,对于它,人们特别要提高警惕”,“不把美帝国主义彻底
埋葬,我们的斗争决不罢休”。真是慷慨激昂,伟哉斯言!
   
第四节“民主乎?自由乎?”狠话说过,下一步便是集中在如何将美国假民主、缺乏自由
的面貌,赤裸裸地揭开,然后戮穿它、撕碎它。北京有一批法学家集会,声援对美国的斗
争,当时大家共同的认识是,“标榜自由世界最民主国家的美国,实际上是一个连基本人
权都得不到保障的最不民主、最不自由的国家”。一小撮亿万富翁实行残酷的统治,广大
劳动人民处于奴隶地位,这就是号称“民主、自由、全民福利国家”的美国的真相。
   
第五节“纸老虎:一天天烂下去”。从政治上的假民主无自由,到经济危机、社会问题,
更可证明“纸老虎”的没落。七十年代初的美元危机,被当成是“金元帝国腐朽没落,外
强中干的纸老虎的本质”,美国的社会盗匪横行、黑道猖獗,美国的科学发展正在走下坡
路,美国的军事外强中干,美国的文化表现出资本主义末日的一切腐败现象,凡此都是美
帝每况愈下,一天天烂下去,而且越烂越深的明证。
   
第六节“赶超美国的画外音”。在全社会几乎一面倒的对美国骂倒骂臭的同时,出现一股
空谷足音,正面承认美国的某些长处,希望“赶超”美国。于是中共领导人从周恩来、邓
小平到刘少奇,发起要“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国(包括美国)的经验”,毛泽东提出“赶
上”、“赶超”美国的历史任务。1958年的“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便是此一声浪的
回应,无奈结果适得其反。
   
作者在这重要的一章,有痛定思痛的反省。他语重心长地说出,“多少年来,对美国只能
说丑,不能说美。在‘左’倾当道的年月,谁把美国说得越丑越行时;反之,则要倒霉。
其实这是一种闭关自守,失去信心的表现。”诚哉斯言,“左”倾误中国二十多年,不但
延迟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机会,更阻碍了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
第十一章“面向大洋彼岸”,副标题为“美国热的省思”。中国人对美国看法的改变,开
始于七十年代初。不过,直正的相对彻底的转变则是七十年代末以后的事。与五六十年代
相比,那种八股式、情绪性的文字基本上消失了,理性的审视与探索精神奠定了中国对美
国重新认识的新基础。
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为“乒乓球转动了地球之后”。轰动一时的“乒乓外交”启动了中
美关系迅速转变的巨轮,两国最终实现正常化,为这一重新认识提供了理想的国际环境。
  
第二节“重新发现新大陆”。1979年初,邓小平第一个率领政府代表团正式访问美国,从
此打开了美国的扇窗,外交官、新闻传播工作者、学者等各式各样的人物相继走出了国内
,把对新大陆的观察与感受,包括那“富饶的土地、美丽的风景、进步的科技、发达的工
业、丰产的农业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还有美国人的乐观、开朗、扭率、热情、请求实
际、富于进取精神等”,透过平面与立体两种媒体,展现在中国人的面前。
   
第三节“天堂?地狱?”经过一番再接触之后,中国人终于发现,美国是一个“充满矛盾
的国家”,它既不是“伊甸园”,不是天堂,也不是阴森森的地狱,而是个复杂的世界。
一方面它是西方政治民主与自由的样板,一方面也饱受暴力、犯罪、吸毒、色情、精神危
机的困扰。
   
第四节“理性的审视”。要真正了解美国,需要透过理性的审视,要深入了解美国,更需
要借重客观的学术研究!而非一如过去那种直觉式、浮光掠影的观察,或仅停留在感官的
好恶阶段。作者在这一节中列举了许多学者们对美国历史、美国政府与美国政治、美国社
会以及中美关系等各方面有价值而扎实的论著成果,使得中国人对美国的再认识,有了更
深厚的学术基础。
   
第五节“如实地探索美国”。改革开放之后,大陆学者已逐渐摆脱过去那种戴有色眼镜、
用一只眼看美国的积习,更懂得不再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对美国活剥硬套。
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也是一种质的提升。当然,要如实探索美国的理想境界,并非轻而
易举之事。作者举出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坚持和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方
针,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方法,其二,在倡导严谨学风的向时,应大力支持相
互尊重的自由讨论,并真正杜绝多年来相沿成习的“抓辫子”、“扣帽子”、“打棍子”
的丑恶行径。
总共十一章的内容简介,已占用极大的篇幅。作者最后用结束语,试图解开美国这个谜。
他画龙点睛指出,“从鸦片战争迄今的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介绍和研
究,已经经历了曲曲折折的惨淡行程。与此同时,中国人的美国观也留下反反复复的历史
轨迹。‘花旗国’的形象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一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
大约也很难说美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已经‘定格’。或者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在
更大得多的程度上,美国仍然是个未解之谜”。是的,美国和其他国家一样永远在变,但
只要我们观察审视的方法随时代而进步,态度客观务实,不固步自封,不坐井观天,对美
国将会有一个如实的看法和认识!
三、本书的特色
综观本书,它有许多值得称道的特色,兹分述如下:
   
(一)自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在“开眼看世界”、“走向世界”的大前提下,这是迄今为
止所写的第一本比较有系统的认识外在世界的著作。
   
(二)以时间为经,以历史事件为纬,这也是第一本对美国从认识到观察,最言之有物的
先驱性好书。论断一个国家或民族,不能单凭直觉的观察或主观的好恶,它必须奠基在扎
实的资料上,所以这是一件吃力不见得讨好的工作,更是一件硬工夫的工作。对于作者的
博览群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魄力和勇气,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作者的硬工夫表现在附录所列的333种主要参考书目,没有这些渊博的书目知识,缺
少这份扎实的前人业绩,相信作者即使是研究中美关系的专家,也是不敢轻易下笔的。
   
(四)本书主题明确,宏观与微观均具,学术与通俗性兼备,文笔流畅,析理能力强,可
读性高,尤其在字里行间将中国人从百年前的屈辱到当前扬眉吐气的爱国情感,随时表露
无疑,从此一观点看,这应也是一本绝佳的爱国主义教材。
此外,书中偶尔也有含蓄性的自我省思工夫,表现出历史学家理性、客观,尊重历史,捍
卫历史的真实,维护历史的尊严,不为过去历史所造成的各式各样的偏见和误解所蒙蔽,
终能超越历史的史家本色。     
四、值得商榷之处
   
本书开宗明义,主题是中国人的美国观,但作者一开始显然并未企图给中国人作一个文化
上比较广泛的定义。观其内容所述,不自觉的仍有政治性和国籍上的考虑,完全以在大陆
的中国人为限(尤其是1949年以后国共分治更为明显),这或许有它方法上或资料上的考
虑,但如此不仅把境外的中国人或华人(包括在欧美、港澳、台湾的中国人)排除在外,
而且将自己的研究局限在政治命题上,而不是一种客观性的学术研究,以致在格局上显得
不够恢宏,在叙述上也失去了两岸四地相互比较观照的好处了。明白言之,在台湾至少有
三分之以上认同中国,仍自称中国人的这一部分人,他们半世纪以来的活动和言论,对美
国的爱恨情仇,在书中却完全呈现空白。
   
本书的叙述,大抵以时间为经(起自鸦片战前的林则徐,止于1990年代),以事件为纬(
将洋务运动、戊戍政变、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美国新政、抗战、国共和谈、中美建交
等主题交互穿插在内),有系统的回顾了中国人百余年来的美国观,从朦胧到清晰,从肤
浅到深化,大致随着中美关系的起起伏伏而变化,而较少针对美国这个国家,从立国精神
到民族性,从社会经济到教育文化,从政党政治的运作到新闻事业的发达,从美国人的生
活方式到对美国文明的评价等方面,做较正面深层结构的剖析,予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本书对华工一笔带过,可能是最大的致命伤,美国的排华与抵制华工,罄竹难书!1885年
怀俄明州石泉镇(Rock spring)的大屠杀案,震惊全国,也为中美外交关系蒙上一层阴影
。华工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在美国凭藉劳力苦力含悲忍泪以谋生的奋斗史,李长傅 、刘
伯骥 、吴尚鹰 、李本京 、梁静源 、黄和英 等人都有翔实的纪录,相信作者并不陌生,
但似乎有必要给予较多的篇幅,而不应一笔带过,好似要为惯于“欺善怕恶”美国人脱罪

本书的征引参考书目固然多达三百多种,但明显可以看出两种缺憾:其一,著作未稍做分
类,作者既未依姓氏笔划排列,同一作者亦未按顺序排列,查阅甚感不便;其二,对大陆
出版成果掌握较多而完整,而对于港台四五十年来的著作,除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国史馆、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的出版品及李定一、孙广德、郭荣赵、汪荣祖、张存武等
少数人的著作外,遗漏不少,涵盖面不够宽宽。就个人粗略所知,研究中美外交或美国华
侨史的专家及其著作,尚有张忠绂的《中华民国外交史》(一)、梁敬镇的《九一八事变
史述》《开罗会议》《史迪威事件》《日本侵略华北史述》,李抱宏的《中美外交关系》
、郭荣赵的《中美战时合作之悲剧》与《美国、雅尔达密约与中国》,程天放的《美国论
》、刘达人(Liu Ta Jen):A History Sino-American以及前面所提的几本有关华工的著作
,或可供作者之参考。
   
留学生的故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好题材。作者除了对早期幼童留美的一段略有描
述外,对台湾1960年代与大陆改革开放後的大批留美学生的著墨似乎不多。这些负岌美国
的莘莘学子,为了追求新知,他们逐奖学金而居,或是在餐厅打工于街坊里辛苦打拼,他
们与各色各样的美国人接触,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内心的滋味,真是如“寒天饮冰水
,点滴在心头”。他们自己动笔,把那种特殊的感受和经验留下来,构成了“留学生文学
”,也是中国新的一代了解美国的最佳素材。  
   
“有人说,移民就像是把一棵已经长成的树连根拔起,种植在另一块陌生的土地上;也有
人说,移民像是把咸水鱼丢到淡水里去生存” 。不管如何,无论台湾或中国大陆,新的移
民潮又已开始,固然“脚踏乡土、心怀中国、放眼世界”应该是新代的中国人的志向,但
有谁不知,一次新的移植,这里面该付出了多少的血汗代价与生命的拼搏战斗?这些辛酸
的故事, 不也是作者应该关照的题材吗?
   
当然,1979年美国卡特政府宣布与中国建交,这在两岸的中国人定有两极化的反应,从报
纸的舆论到杂志的评论车载斗量,如果能做个归纳比较,看看两岸的中国人的美国观,在
同事件上有河南辕北辙的反应,倒是很有趣的事情。
   
最后,本书校对仔细,错字不多,但仍有两处名字误排。页七四,注三,编《蔡元培全集
》的是高平叔,而非蔡平叔。页一五五~一五七。注四所引的作者是李荣秋,而非郭荣秋

      
五、本书的价值
   
法国年鉴学派(L’Ecole des Annales)有所谓心态史的研究。“心态”(mentalite)一
词,是近来法国和欧美史学界经常谈论的,这也是一个相当含糊的词。心态史包括了社会
文化的系列基本层次:人们对生活、死亡、爱情与性、家庭、宗教、政权等基本观念、态
度及行为方式,口头传说、神话传奇、民俗民风、日常规范等也相继成为心态史的研究对
象。心态史的领域还可扩大到人们对政权、财政制度、税收等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看法
和观念。 准此,中国人的美国观研究,或可视为种心态史或类似心态史的研究。
   
近人研究外国,或可以戴季陶的《日本论》始。戴季陶从很多角度去分析日本,对日本民
族的自负心及向土心有很高的评价,日本具有消除不掉的岛国根性,而且一味崇拜而侮蔑
中国。是书出版于1928年,对日本的大陆政策有棒喝的作用,但却没有改变日本帝国主义
侵略中国的本质,甚至变本加厉,终至演变成中日战争的悲剧。 不过,从戴季陶的《日本
论》到潘乃德(Ruth Benedict)的《菊花与剑》(The Ch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p
attern of Japanese Culture),在时间上都有“明日黄花”之感。 我们需要不断注入新
质素,具现代版的“日本论”。
   
《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书为我们的西方认识,树立了新的典范,为美国研究开拓了新的领
域。我们不得不承认,撰一本断代性专题式的中美关系论著易,要写部上下几个半世纪通
论性的美国观难。不管如何,路子已经有人走出来。期待更多的中国学者以毕生的精力或
透过与外国学者合作的方式,写出林林总总的“日本观”、“英国观”、“俄国观”、“
法国观”、“德国观”等,如此我们对东西方列强的认识,当可案然大备,蔚为大观!
     
[原载台湾《中国现代史书评选辑》总第21辑,1998年。本网发布时,注释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6 15: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美国在二战中对中国的援助,相信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因为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上都白纸黑字记载着呢。中国人民对此始终充满了感激之情。如果楼主提供的流沙河的文章不是伪造的或者经过篡改的,我想本文是可以证明某些中国人对美国始终是抱有感激之情的。(我始终怀疑其中有些语句有问题,经过了篡改,比如“我要告诉大家: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中国人在全世界惟一最好的朋友是美国人。”等等。不知道楼主能否像您找到原始出处,激烈批评某些人篡改课本文章一样。帮我找到流沙河文章发表的《天津老年报》的原始文档。我搜索过期刊网了,没有此文。)



但是对于美国抱有感激之情,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从此对于美国在历史上对于中国人民的敌视、压迫和侮辱以及对于现在美国遏制中国发展、鼓励分裂中国、支持台独分子的行径等视而不见,闭口不提。

对于美国当今不遗余力地制裁、遏制中国、邀请达赖喇嘛访美、支持台独分子李登辉、陈水扁的行为,大家都知道,我就不提了。


但是对于美国人对早期华工犯下的滔天罪行,估计知道的人不多。对于忘记这种压迫、屠杀和奴役的历史的人,我们应该鄙视吗?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以下图片来自

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1996年11月第1版  页数:372  




















我觉得杨玉圣先生的最后几句话总结得很好:1905年的抵约潮昭示:正是美国自己损害了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历史的经验一再表明:中国人把屈辱埋在心底,但并不等于永远忍气吞声、逆来顾受。沉重的记忆伤透了中国人的心。

一味的仇恨,拒绝合作,固然没有出路;但是一味的赞美,永远感恩戴德,闭口不提美国历史和现在对中国的侮辱、压制,就必然会带来美国对我们的青睐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6 15: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某个人乃至某个国家的认识,我们永远只能处于一种管中窥豹的状态,而忘了不管是人还是国家,随着客观条件和主观意志的改变,是会不断改变的。

也就是说,某个国家或是某个人是个好的还是个坏的,永远都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永远不会有正确答案。也许对于人的评价容易一些,中国人有盖棺定论的说法,人死了,总可以权衡其一生的功过,作出个结论了吧? 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结论好下。但对于一生功过参半(或近半)的人来说,却又不知如何下手,就像半杯水,有人说是一半是空的,有人说一半是满的,莫衷一是。早在小学学算术的时候,就知道做应用题时,所谓的0.5个人甚至根号2个人是没有意义的,但为什么一到评论一个人时,就非要算出其功过几分开呢?

人还可以盖棺定论,国家怎么盖棺定论? 哪怕一个国家已经灭亡,实际上也根本不可能完全做出盖棺定论的评价。

学习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人,在本世纪初就摒弃了那种绝对的观点,引入了相对论、量子理论等新理论,才使物理学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要说美国那么好,只怕八国联军入侵时被杀害的中国人肯定不同意。但二战时要没有美国人的加入和援助,只怕我们抗日八年还搞不定!

一句话,要知道美国是好是坏,美国制度是好是坏,就象谈恋爱的人想知道对方是好是坏一样,最终都不再重要。这个世界上坏人很多,但我还好好地活着,嫁给了坏人的女人也不见得会比嫁给个好人的女人更不幸福。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感觉,当你对一个人有感觉时,就算是个坏人也认了。要是没感觉,就是好人又能怎样呢?  对国家的观点也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6 15: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杨玉圣先生的最后几句话总结得很好:

1905年的抵约潮昭示:正是美国自己损害了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历史的经验一再表明:中国人把屈辱埋在心底,但并不等于永远忍气吞声、逆来顾受。沉重的记忆伤透了中国人的心。


因为美国返还庚子赔款(对于这种行为的感谢,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貌似是强盗抢了你的钱,有条件地施舍给你,你还必须感激涕零,因为他比抢钱不还的强盗要好^_^)、二战中援助中国(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牵住了日本军队的主力,使得日本人始终无法抽调在中国的主力对抗美国,来支援太平洋战场。中国为此付出了数千万人的牺牲和无数财产的损失。对此美国人是否必须永远对我们感恩戴德,永远不再从事遏制中国发展、支持分裂中国的行径?),中国就必须永远把屈辱埋在心底,忍气吞声、逆来顾受,否则就是忘恩负义,应该受到鄙视。对于这种言论,我持保留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6 16: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oliver1974112006-12-26 15:13发表的“”:
我始终怀疑其中有些语句有问题,经过了篡改,比如“我要告诉大家:美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中国人在全世界惟一最好的朋友是美国人。”等等。不知道楼主能否像您找到原始出处,激烈批评某些人篡改课本文章一样。帮我找到流沙河文章发表的《天津老年报》的原始文档。我搜索过期刊网了,没有此文。
.......
俺也十分懷疑,如果此文作者真是那位衆所周知的流沙河話,那真要對他重新作一番評價了。文章邏輯混亂處處皆是。
尤其這句“我们中国人,我们贫穷,我们没有自尊心,我们不争气——我们那么多中国人,去偷机场里面美军的军用品,美军从来没有来追查过”。我委實從中看不到一絲的幽默和自嘲的成分。這裡是指全稱否定判斷嗎?那俺無話可説,沒見過對包括自己乃至家人朋友在内的所有同胞作如此評價;如果是特稱否定判斷,俺不覺得對於其後面的言論有何幫助。那豈不是同樣可以說:部分美國人贫穷,没有自尊心,不争气,所以美國不值一提?邏輯混儸如此真是讓俺不齒。
而且還認爲這個世界還有中國最好的朋友?俺實在忍不住要說幼稚二字,這實質上和強盜把錢還回來后還必須要感恩戴德並痛斥他人譴責強盜行徑是忘恩負義的奇談怪論一樣可笑。
另外,此文中舉的大部分例子都是民間交流,俺實在不明白這對討論中美政治上的關係有何作用?中美人民當然是友好的,又有誰會反對呢?另外還有一些是個案,如部分美國飛行員。那俺豈非同樣可以指1946年12月24日夜,北京大学女生沈崇,在北平东单被2名美国水兵绑架到操场强奸之事為例,以這些水兵來憎惡美國?
在俺看來:以爲美國在二戰期間對中國的幫助就可以掩蓋其侵華的不良記錄,而忽略現實地緣政治。這種看法其實不比單純的憎惡美國好不到哪裏去?俺還是那句話:政治之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7 00:2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ccnutao20042006-12-26 12:05发表的“”:
斑竹锁了我措辞极为隐晦的抗日之贴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htm-tid-215040-keyword-.html
严重影响了我对妙笔生花版的感情,我已好久不做妙笔的粉丝啦!

第一个帖子是我顶的吧。

锁贴是我干的吧。

我能一如既往,你呢,一点小小压力就“好久不做妙笔的粉丝”?

这个贴我也锁了!论坛之不存,网友之焉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4 14:23 , Processed in 0.442459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