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154|回复: 14

[【主题讨论】] 摇啊摇啊,摇啊摇-摇头与巫与记忆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4 22: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图截取自电影“Hotel Rwanda”,我很喜欢这段舞蹈,特别是其中的摇头动作,味道十足,充满神性,拥有一种特别的魅力。记得,第一次看片,当看到这时,脑海里就一个字——“巫”。昨天上床前,想到这段舞蹈,我很自得的回味那摇头动作——突然——“中国传统中,背书诵经时不也摇头晃脑吗?”当时,我就被爽到,答案仿佛自然而然的显出。“妈哟,老子以前还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原来还有这个渊源。”虽然不太肯定,但感觉自己的猜想应该八九不离十,就没再想,上床去也。今天把思路稍作清理,写下来玩玩。
  想知道摇头的味道吗?
  本文纯属个人猜想,无凭无据,全权不负责。

  先列举几个摇头事实:
  1、巫师做法。比如通灵之类的,某些电影里出现此类情节时,弄个长头发,摇起来很醒目。
  2、犹太教徒诵经。我在一些纪录片和电影里多次看到,前后摇摆,幅度不大。
  3、印度僧人。此点我猜的,根据胡适在《白话文学史》的一句话:“那些印度和尚真有点奇怪,摇头一背书,就是两三万偈。”(注:偈,佛经中的唱词 [Budhist's chant or hymn]。)
  4、舞蹈。某些民族舞蹈尤其明显。
  5、古人背书诵经。
  6、西藏密宗的手摇鼓。人虽未摇头,但因其摇鼓的动作,从仪式上看和摇头有相似性,姑且纳入进来。而且我猜想,手摇鼓可能是一种人头替代品,一个刚刚被祭祀牺牲的人头,用木棍撑起——那个时候男男女女头发都应该很长吧——这摇起来还不“刺激”?此点具体待考。(刚刚搜了一下,找到一个台湾网站,在拍卖西藏密教儀式用具-手搖鼓(嘎巴拉製全無紋)無紋頭蓋骨,稍微支持了一点我的看法,但这已算很“现代”的仪式用具,离我的想法还有点远。)我想,最早可能还是动物头,部落之争后才出现人头祭品。
  7、摇头丸。舞厅里最多,服用后,手舞足蹈、摇头晃脑。

  简单分析:
  一、舞
  舞蹈起源于巫。猜测,原始人在狩猎中,当面对猎物时,自然的叫喊并舞动身体。而这一行为的确对恐吓动物有一些效果,帮助了其狩猎的成功。原始人从这一集体行为中,感到“神性”,因而崇拜之。然后,这种行为经过长期演化逐步成熟,最终进化为固定的一套仪式。
  舞——“巫”,从读音角度看,是否有历史关联?可否为两者联系之证据?我们说“跳舞”,这个“跳”就很有意思,可以“跳舞”,也可以“跳大神”。有个字——“踊”,含舞蹈之意,“足”旁表意,“甬”旁表声,其本意就是“跳”。看到“踊”,又让我联想到“诵”,“诵经”的“诵”,这里面有联系吗?说不定。

  二、摇头。
  巫师在仪式前常使用麻醉制品:大麻、某些蘑菇等等。至于只有巫师食用,还是全体仪式参与者集体食用,我猜想:早期可能为集体食用,也没有专门的巫师。随着巫师职能的专门化,某些“猛料”可能走向单一,至少在某些部落出现了密传,不是人人都可以当巫师。至于酒这种东西,普遍得多。巫师食“猛料”,其他人饮酒,或者根本就不吃麻醉品,巫师通过心理暗示,集体催眠,大家都high了,不由自主的摇头晃脑,爽呀!我猜,服用摇头丸后,也许最开始只是跟着大家摇,最后就真的不由自主了。这点需“过来人”指正。插一句,如果把吞食的摇头丸换为“安慰剂”,是否会有同样的效果?

  三、诵经。
  诵经,拆开看——“诵”、“经”。

  1、“诵”。
  从原始狩猎中的叫喊,发展为一种“唸唸有词”的“唱”。在各种仪式中,有意义无意义的唱呀唱呀。回想一下我们听过的各种信徒的“念经”,有音韵,有节奏,不是一字一字的读,而是一句一句的唱。
  中国古诗可以诵,也可以唱的,像《诗经》——上古口头诗歌,能不唱吗?
  “西方”也如此,甚至更明显。从《伊利亚特》、《奥德赛》到后来的民间童话,少得了行吟歌手吗?(注:行吟歌手、行吟诗人,一回事,行走江湖、唱诗之人。诗歌、诗歌,能没有歌吗?)
  单从文字的角度考虑。看个词——“disenchantment”(祛魅),-->“enchantment” -->“enchant” -->“chant”。其字根不就是“唱”吗?现在,请回头再看看上面关于“偈”字的英文解释:[Budhist's chant or hymn],顺便再看看hymn的解释:[a song of praise to God]。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唱”与“鬼、巫、神”的纠缠。
  “唱”代表“言”,先于文字,而且“言说”曾被认为优于文字。在文字开始发展之时,言语早已成熟。人的言说表达能力高于文字。文字高高在上,密闭在一个小团体中。造纸术也没得,“写”个字累得很,无法有效传播。文字源于“纪录”,相对来说客观、抽象;而“言”伴随有动作,主观、具体一点。后者移情、情境化的作用更大,言传身教嘛。在满怀“神性”的世人眼中,“言说”的举足轻重无容置疑。
  补充一点:婴儿呀呀时,那种腔调是不是“唱”,这能否反映人类祖先在形成语言时的某个阶段?

  2、“经”
  “经”就是被“唱”的东西。暂不管这个被“唱”的东西是什么,先来看看这个东西的“神性”。
  什么叫“咒”?什么叫“祝”?这两字长得仿佛有点像?(呪俗作咒。会意。从口从兄。“兄”,“祝”的本字。“祝、呪本同一词。祝愿和诅呪是一件事的两面。本义:祝告)(祝。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跪在神前拜神、开口祈祷。从示,从儿口。“儿”是古文“人”字。本义:男巫,祭祀时主持祝告的人,即庙祝)这两个字真是好玩,都和巫有关,意即相反又相通。今日今时,人们不也在祝福与咒骂吗?“神性”淡是淡点,但不能说没有。不吉利的话也不能随便乱说,即使不小心说了,需马上把它“呸、呸、呸”——化掉。姑且不论迷信与否,不妨视其为神性的遗存。
  从“唱”到“言”,从“言”到“文”。“唱”和“言”有神性,那么“文”呢?
  仓颉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最早谁在用?祭司、巫师。甲骨文是干什么的?占卜记录嘛。当然,“文”和“言”一样,也免不了“神性”的下降。甘肃马圈弯出土的某些简犊(好像是汉代的),混着粪便样的东西。哈哈,用“书页”“揩屎”的传统很早嘛。屎是要揩的,但依然要“敬惜纸字”?颜之推云:“吾每读圣贤之书,未尝不肃衣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辞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看到没得?降了一点,给了个范围:“五经辞义及贤达姓名”,也就是说范围之外可以“秽用”。为什么“有五经辞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因为这些东西是“圣经”与“神”的当世形式。为什么《毛主席语录》不能“秽用”?他老人家是神嘛,又是救世主(弥赛亚)又是红太阳(远古太阳神崇拜)。写到这,我感觉《毛主席语录》还真是很典型的例子,由“言说”生成“文字”的纪录,封面还有“像”,再加上持语录者的肢体动作,集体行为模式。真牛B啊!
  古往今来,人总希望被记住的。怎样才能被记住呢?早期通过“言说”,然后借助“文字”,现在还有声光电。被记住叫精神不死,精神永恒,其中的“神性”历史“遗”“迹”可见一斑。
  下面再来看看古人背书诵经中,“经书”的“神性”传承。
  对比“东”“西”,最早都靠神话。神话之后,西方有理性与宗教一路。中国另辟一径,走的儒及儒化后的“教”“流”一路,重“礼乐”。春秋战国,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孔子出来制礼作乐,这个“礼”是什么?就是“仪式”,由仪式来规范“秩序”。仪式源自哪里?巫嘛。而在这整套完备的系统中,《四书五经》便是其后起支撑作用的“圣典”。注意哟,《论语》可是口传之说哟。
  其实,不管是神话、寓言、史诗,还是《圣经》、《古兰经》、《四书五经》等,虽出现时期、形式风格等有异,但无不隐含一个重要的意义:告诉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进行我们的生命。  

  四、记忆法
  我们知道,在记忆时,加入一些节奏,加入一些场景,可帮助记忆。
  古人背书诵经时摇头晃脑,摇头的节奏配合经文中的节奏,不失为一记忆法。不过,和原初的形式比,已缺失了场景。
  祭司也好,和尚也好,行吟歌手也罢,背个上万句并不是什么登天之事。与这一记忆法密不可分的,是其创作手法。不是用笔写,而是用言传,内容在言传中生成。它的创作有一定的特殊模式,直接往框架里放东西就成,再加上一些修辞手法:押韵、拆词组句、平行排比、固定搭配等等。大家想想看:《诗经》中好多重复的开起句;民间童话中的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友情提醒:《诗经》现在读起来不咋押韵,那是古音已发生变迁,活例子可参见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某些读音区别,美式古典一点,英式现代一些。
  我个人认为,创作手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模式是:通过固定搭配、重复语句来营造“场景再现”。既可帮助言者记忆,也可帮助听者进入角色。《四书五经》由其特点,在诵读过程中,从“文”返回到“言”,但不管怎么摇头,也无法再往前返回。
  “场景再现”是一种很原始的基础,早于“唱”——“言说”。在“言说”不发达时,怎么“讲”某日狩猎的经过?表演嘛。“言说”从来就不能脱离场景去看,“言说”不是从文字中来的,千万不要搞反了。“言说”与文字相互渗透,其兼并战不是天吧天的事,未来,不好说。
  题外话:“场景再现”(眼、耳、口、鼻、触)——“言”——“文”,它们的发展史,与我们的生理进化无不相关,在人的“进化”过程中相互作用。怎样的生理基础,决定了人可能的思维方式。我们想要更有效的思维,不妨想想这一演化史。

  五、无总结
  完。


  在理这条线时,我有一瞬间的感悟:先哲的“诗思”与“神性”、“诗性”-“现代性”的张力、先哲们追求什么、为什么追求。从我心脏的跳动中,我感到无数伟大心灵的跳动,无数不同的心脏,甚至异质的心脏,在一起一致的跳动。我要跟着他们跳——跟着他们跳即是和他们一起跳。我没看到门,但已感到门的存在;我什么也没抓住,但至少抓住过风。这自然显现的一丁点思想提升令我愉悦——但是——十多分钟后,我比以前更为迷茫,更多的问题与疑问自然涌现。在黑夜中,我寻找着蜡烛,摸到一把钥匙,碰巧打开一个大箱子,往里一摸,无数的小箱子。
  写到这,我感到有点“口渴”,需要被引导。(一开始我写的“需要人引导”,几秒钟后改为“需要被引导”,嘿嘿。)


  补遗(未考证,纯猜想):
  “思”(si)和“诗”(shi)发音如此接近,难道?
  “思”:上“田”下“心”,“田”<- “囟”,“囟”表“脑”。
  “诗”:志也。从言寺声。(《说文解字》)这个“志”和“思”长得像不像?
  “诗”:左边为“言”,右边为“寺”(si)。
  “寺”:上“土”下“寸”,实际上,上面不是“土”,而是“止”,表脚;下面“寸”表手。
  “志”:从心,士声,意为心之所向。“士”原为“止”。除本意外,“志”还指:记载、记录,如《三国志》。这不是“诗”早年的作用之一吗?
  “诗”在某些写法里,只有左边的“言”和右上的“止”。
  老子今天才晓得:“诗”原来是“言”、“足”、“手”的合体。呼天抢地,手舞足蹈,哈哈。


注:在自己的blog发过,未在其他论坛等地方发过。
原创非首发 http://www.cqcn.com/blog/archives/20061014_shaking.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4 23: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乡,能不能到http://www.cqcn.com/blog/archives/categories/inspiration/

注明“转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4 23: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醉乡常客2006-12-24 23:05发表的“”:
老乡,能不能到http://www.cqcn.com/blog/archives/categories/inspiration/

注明“转到***”。

该链接是我的blog的一个栏目。
为什么要注明呢? 现在论坛已经关闭注册了,看到的朋友也无法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4 23: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cqcn.com/blog/archives/categories/inspiration/这是兄自己的博吗?
兄弟发帖子之前要好好看看版规,    这个帖子有点不符合版规呀!
在平安夜就不追究兄的责任了,但是兄应该迅速改正,哈哈,并给小R斑竹和醉版解释.
祝福兄圣诞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4 23: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楼adang1810172006-12-24 23:23发表的“”:
http://www.cqcn.com/blog/archives/categories/inspiration/这是兄自己的博吗?
兄弟发帖子之前要好好看看版规,    这个帖子有点不符合版规呀!
在平安夜就不追究兄的责任了,但是兄应该迅速改正,哈哈,并给小R斑竹和醉版解释.
祝福兄圣诞快乐

谢谢提醒。   

是。

发之前读过版规,读得不仔细呀,抱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5 00: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中文那个eapass是你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5 00: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钱一文2006-12-25 00:03发表的“”:
读书中文那个eapass是你吗?


原来是钱版主呀,居然记得小弟的名字,荣幸。

是的,刚刚开始在这里混,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5 00: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6楼eapass2006-12-25 00:09发表的“”:

刚刚开始在这里混,呵呵。

.......

好生在这里混,慢慢熟悉板规,好生勾兑书友!这个地方巴适得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5 08: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eapass兄在这边过的愉快~~~送上圣诞的祝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5 12:4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robertchrs2006-12-25 08:56发表的“”:
希望eapass兄在这边过的愉快~~~送上圣诞的祝福~~:)

谢谢,衷心感谢。

to 醉乡常客:

你好,本论坛遇到的第一个老乡,谢谢,正在各版看版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5 18: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曾经就类似的问题乱弹过。

http://www.readfree.net/bbs/post ... -88-tid-268735.html
读书的时候摇一摇

  “一边摇头晃脑,一边读书”这个情景我们大多会在反映私塾时代的影片内见到。鲁迅先生也曾经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绘过那位寿镜吾老先生在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时表现出来的样子——“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在过去的理解中,凡是摇头晃脑读书的人都会被看做是死读书和读死书的腐儒,是可以取笑的对象。

  今天,指导学生读《兰亭集序》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时,突然感觉摇头晃脑并不是没有作用,因为在动态之中可以还原白纸黑字的语气语感,文字随着语音的抑扬顿挫和头脑的晃动,变得可知可感!而且正因在动所以很难出现走神的现象,可以使得注意力更加集中。原来摇头晃脑读书法是一种沉浸式的读书方式呢!

  在现在提倡的教育理论中有一种加德纳提倡的多元智能理论,说每个人至少具备七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而这几种智能是互相支持和互相补充的,正因为这样,所以高中的老师可能都会感到在高三时男生比女生容易出成绩,究其原因可能是男生通过经常性的运动在体能和身体运动智能上优于女生的缘故。

  不过在这里我并不想讨论这个理论的源头与应用。只想拿它来参照一下“摇头晃脑读书法”都调动哪些方面智能,在我看来这种“陈旧”的读书方式,起码调动了三种: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换句话说,我们以前知道内容决定形式,现在也知道了形式也是内容,那么这种“摇头晃脑读书法”也许就是“动脑”的表现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5 18: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fenglong882006-12-25 18:13发表的“”:
也曾经就类似的问题乱弹过。
http://www.readfree.net/bbs/post ... -88-tid-268735.html
在现在提倡的教育理论中有一种加德纳提倡的多元智能理论,说每个人至少具备七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
原来fenglong88先生也是做教师的呀,祝圣诞节好,呵呵。
另外补充一点,七种智能是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很不完备。1996年加氏就已经提出了第八种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能),1999年又提出了第九种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存在智能)。俺很期待第十个(会不会是生存智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5 19: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停云2006-12-25 18:48发表的“”:

原来fenglong88先生也是做教师的呀,祝圣诞节好,呵呵。
另外补充一点,七种智能是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很不完备。1996年加氏就已经提出了第八种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能),1999年又提出了第九种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存在智能)。俺很期待第十个(会不会是生存智能)。

谢谢停云兄的问候和补充。

预祝停云兄元旦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5 20: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1楼停云2006-12-25 18:48发表的“”:

原来fenglong88先生也是做教师的呀,祝圣诞节好,呵呵。
另外补充一点,七种智能是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很不完备。1996年加氏就已经提出了第八种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自然观察者智能),1999年又提出了第九种智能Existential Intelligence(存在智能)。俺很期待第十个(会不会是生存智能)。


我个人认为这种归纳仅作参考,每一点提供一个角度,但实际上大脑及各个sense是一个整体系统。

比如:
嗅觉与空间感有联系。与视觉系统成像不同,嗅觉的这种“成像”是无意识的。
这可以用来解释某些人的共感(synesthesia),比如闻到某种味道好象看到某种颜色等等。

海胆,大约有70%的基因与人相似。它们没有眼睛、耳朵,但有些变异基因和味觉、嗅觉、听觉、平衡相关。

大家都知道,鼻子闻,舌头尝。不过有一部分鼻子闻到的感觉,被人误归于舌头的功劳。在咀嚼时,部分食物挥发分子,从口腔后部经鼻咽(软腭上部的咽和鼻道相连的部分)与嗅觉上皮细胞接触,被闻到。

如果对这个“比如”感兴趣,可参见我写过的一篇文章。
我马上把它贴到坛子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5 20: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贴出来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269199

还有,to fenglong88:
我的这篇文章主要从人的历史性着眼,而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去看,有点顺其自然的感觉。
文中记忆法这方面写得很少,其实可写的东西很多,那些巫术、和尚、行吟诗人等背这么多东西,后面很有道理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4 23:26 , Processed in 0.418008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