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37|回复: 0

1968-1976年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1 03: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苇如舟   文章来源:强国   点击数:133   更新时间:2006-12-20



  一、中国要搞人造卫星----
  
  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1956年10月8日,前苏联发射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开辟了人类活动的新领域,中国科技界高度评价了这一伟大创举,许多著名科学家积极倡导开展中国的空间技术研究工作。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宏伟设想,反映出中国人民决心发展空间技术、向宇宙进军的热切愿望和坚定信念。同年8月,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人造卫星发展规划的业务领导;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由卫星总体设计与运载火箭研制、控制系统研制和卫星探测仪器与空间物理研究的三个设计院构成的空间技术研制体系。
  
  1958年11月,中国科学院从事人造卫星、运载火箭总体设计的技术人员从北京迁往上海组建上海机电设计院进行卫星和火箭的生产制造。
  
  二、从研制探空火箭起步发展空间技术----
  
   1959年1月,中国科学院提出了以探空火箭练兵、高空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的方针。
  
  1960年2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研制的中国第一种实用探空火箭――探空7号(T―7)气象火箭的模型火箭(T-7M)首次飞上蓝天。
  
  从1961年―1963年中国科学院开始举办星际航行座谈会,讨论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途径和交流学术成果。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负责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安排各项空间技术预先课题,为中国空间事业的早期发展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
  
  60年代初、中期,中国在探空火箭领域获得了首批次有价值的高空物理环境参数探测资料和高空生物试验数据,在空气动力学、轨道运行理论、热控制技术、火箭发动机及推进剂、姿态控制技术、火箭回收技术、无线电及空间电子学、空间环境模拟设备、空间物理学以及空间医学工程、生物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和研制工作中也取得了一批成果,为中国后来开展人造卫星的研制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三、卫星工程研制的开始----
  
   1964年,中国相继研制成功了弹道式导弹和原子弹,并已基本完成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科学家赵九章、吕强和钱学森分别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对中国的人造卫星事业作全面规划,早日列入国家计划,促其发展。
  
  1965年初,国防科委遵照聂荣臻副总理关于人造卫星“只要力量有可能,就要积极去搞”的指示,向中央呈送了《关于研制人造卫星的方案报告》,该报告提出拟于1970―1971发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随后,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了这一报告。同年8月,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又批准了《关于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该建议于1966年修订形成了《发展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十年规划》,它勾画出中国空间事业发展的蓝图,明确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对中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965年是中国空间技术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从多年的学术准备,转入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工程研制的时期。
  
  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开始组建卫星设计院,在技术负责人钱骥主持下,进行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还开展了地面观测系统的方案论证、台站的规划、选点,安排地面设备研制工作;上海机电设计院在王希季总工程师的主持下,进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方案的总体论证和返回式遥感卫星方案探讨。
  
  1965年11月底,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方案初步确定,各分系统开始了技术设计、试制和试验工作。
  
  1966年底拟定出返回式遥感卫星(FSW―0)方案设想。
  
  1967年9月完成了方案论证。
  
  四、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创建----
  
  1967年初,聂荣臻副总理在向中央呈送报告,提出了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建议,并于8月成立了空间技术研究院筹备处。11月,国防科委批准了由钱学森、常勇领导下的空间技术研究院筹备处提出的研究院编制方案,确定了研究院的任务以及各组成单位的方向、任务、分工等。
  
  1968年2月--1976年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居然想去摘星星
  
  1968年2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自动化研究所、力学研究所分部、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电工研究所、西南电子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兰州物理研究所、北京科学仪器厂、上海科学仪器厂、山西太谷科学仪器厂、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原上海机电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第三研究所等单位从事空间飞行器研究的力量为基础进行组建,正式成立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党和国家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空间技术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结果,是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成立为中国空间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研究院的成立,使中国有了专门从事空间飞行器研制的单位。研究院成立后,贯彻“边建设、边研制”的方针,逐步形成了比较配套的空间飞行器研制体系,并于1976年实现了中国人造卫星事业发展十年规划中的主要目标。
  
  五、研究院的方向和任务----
  
  研究院的方向:逐步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建成全国空间技术的研制中心。
  
  研究院的主要任务:负责国家空间技术研究的抓总工作,拟订国家空间技术研究规划,负责组织、实施和协调空间技术研究工作;负责空间飞行器的研究、设计、试制、试验和生产等。
  
  六、研究院机构的主要设置----
  
  研究院成立时拟定的机构编制为:院直机关、总体设计部、10个专业研究所、计算站和5个工厂。
  
  截至1968年底,研究院下属总体设计部、空间控制技术研究所、空间电子技术研究所、空间物理及探测技术研究所、电火箭研究所、宇宙医学与工程研究所、真空技术研究所、北京科学仪器厂、上海科学仪器厂等12个单位,共计员工8570人。随着工作的进展、发展的需要,机构建制不断有所调整。
  
  1973年7月24日,研究院正式划归第七机械工业部。
  
  七、技术基础条件建设----
  
  研究院建院之初,科学技术基础薄弱,研制条件十分简陋,但研究院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勇于攀登的精神,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空间技术的道路。
  
  科研人员在资料匮乏又无经验的情况下,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特别是在总体、控制和返回技术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从而造就和培养了一支思想作风过硬、技术水平较高的空间飞行器研制队伍。管理系统在探索中前进,相应建立了有效的规章制度,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
  
  研究院所属单位大部分来自中国科学院,基本不具备工程研制手段,不适应空间飞行器的设计、生产和试验。在当时也不能引进和购买国外的技术和设备,完全靠自己动手并在国内有关单位的大力协作下,攻克技术难关,研制了各种技术配套设备,建立了一批专用实验室和专用车间,制造了动平衡机、精密转台、KM3和 KM4中大型热真空环境模拟试验设备,不少项目和设备设施达到国家先进水平,有的填补了国家空白,少数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研制各种空间飞行器和研究、发展空间技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八、空间技术的试验发展阶段----
  
  根据1965年中央批准的在 1970―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计划安排,以及中国人造卫星事业十年规划中提出的首先发展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然后发展以返回式卫星为重点的应用卫星系列的发展步骤,研究院成立以后,确定突出重点,首先确保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任务按期完成,并通过该卫星的研制实践,进一步摸清卫星工程的研制规律,创建必要的研制条件,建设急需的专门生产线和试验设备,为后继卫星的研制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工作,自1965年开始制定方案,到研究院成立前已在中国科学院负责下取得较大的进展,完成了初样阶段的工作。研究院成立后就转入试样和正样研制阶段。
  
  研制人员通过顽强奋斗,先后攻克了《东方红》乐音装置、短波天线的释放展开、仪器舱罩大面积镀金工艺、卫星热真空模拟试验方法等关键技术,完成了整星的结构强度试验、热真空试验、电性能匹配试验和综合试验等地面试验工作。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全国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周恩来总理多次听取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情况的汇报,有力地推动了卫星的研制进程。1970年3月,研究院顺利完成了2颗发射星(其中1颗为备份星)的总装和出厂工作。
  
  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东方红一号”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实施发射。当日21时48分,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乘“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直冲云霄,开始了奔向宇宙空间的长征。21时48分,卫星进入轨道,茫茫太空升起了中华第一星!“东方红”乐曲响彻宇宙,传遍全世界!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一举实现了人造卫星“零”的突破,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自行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在中国空间事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研究院首战告捷使全院职工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增添了夺取胜利的信心。1971年3月3日研究院又成功地研制和发射了“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卫星在太空正常运行和工作了8年之久,取得了大量的空间环境参数和工程遥测参数,为中国的空间事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实现了我国人造卫星事业发展十年规划中的第一步目标。
  
  在研制“东方红一号”和“实践一号”的同时,研究院负责研制的FSW-0试验型“返回式遥感卫星”也取得一定进展。1970年3月,FSW-0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1973年进入正样研制阶段。
  
  1975年11月26日,“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沿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工作正常,3天后,卫星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取得了卫星返回的基本成功,并带回了从太空对地面观测的遥感资料。毛泽东主席曾喜悦和仔细地审阅了这颗卫星拍摄的照片。1976年12月,又发射成功一颗“返回式卫星”,其试验和回收均获得成功。这表明中国在攀登航天摄影和卫星返回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这两项高难度技术的国家,至此中国胜利地实现了人造卫星事业发展十年规划中第二步的主要目标。
  
  1975年,研究院开始了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性通信卫星”的研制和“实践二号”科学实验卫星的研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5 12:49 , Processed in 0.16514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