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95|回复: 1

[艺术收藏♡] 收藏  北京故宫馆藏宗教佛像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7 19: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故宫馆藏宗教佛像赏析


金刚手菩萨像,9世纪,红铜镀金,通高28cm。清宫旧藏

  金刚手菩萨,又名金刚手大势至。此像红铜镀金,立姿,头戴花枝形三叶冠,后附火焰纹椭圆形头光,右手下垂,屈食指结印,左手持金刚杵,足下为双层莲座,上层莲瓣收束,抱合莲蓬,下层莲瓣平铺展开。像上身赤裸,仅在颈部饰简洁的项链,下身著短裙,斜披帛带,飘带末端如吴带当风而举,与三折肢的体态相呼应,静中寓动,栩栩如生。身左侧铸一细线贯通上下,俗谓禅定线,乃早期密宗造型语汇中对造像神性的表述。

  金刚手菩萨以持金刚杵为其形象特征,为常随如来的八大菩萨之一,与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并称密教“三族姓尊”,分别代表“伏恶、慈悲及智慧”的义理。作为表示伏恶的金刚手,其造型有寂静与忿怒两种变相。此尊造像为寂静相,此种姿态的金刚手像在尼泊尔早期造像中常见,而忿怒的造型则在13世纪时才渐趋流行。



不空成就佛像,10世纪,红铜,通高29.2cm。清宫旧藏

  不空成就佛为五方佛之一,居北方,代表五佛五智中的成所作智,也称羯磨智。此佛一般为禅定式坐姿,如本尊这样的立像造型并不常见。

  此佛像着通肩袈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下垂牵袈裟一角,稍展右腿,立于单层覆莲座上,莲瓣间起棱线,莲座上缘饰连珠纹一周。莲台下为方形须弥座,中间束腰处阴刻藏文佛名。像后为随身镂孔形式的头光及身光,边沿錾刻曲线表示火焰纹。此像具有典型的喀什米尔造像的造型风格:头戴三叶珠宝佛冠,冠带垂肩;面形饱满,双目大睁;肩头、胸前及袖口、底缘处的袈裟处理得颇显厚重,并錾刻花纹以为装饰;其它部分则薄衣贴体,注重刻划肌肉的起伏变化,肢体浑圆而不失秀气。腹部略饰U字形浅衣纹,在双腿的衣底边处铸刻曲线以示袈裟的存在。薄衣贴体、注重人体的写实性表现及轻柔流畅的U字形衣纹等造型特征,是对古印度笈多王朝时期造像传统的继承,这种传统对后来佛教造像的影响十分深远。



毗卢遮那佛像,元,黄铜,通高36cm。清宫旧藏

  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为密宗金刚界五方如来之首,代表五佛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也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神性地位很高。

  此尊毗卢遮那佛像具有明显的藏西造像的风格特征。佛像全跏趺坐于莲台上,面部至颈涂泥金,双手当胸结智拳印,是为毗卢遮那佛的特有手印。佛像发髻高耸而扁平,头戴五佛冠,冠叶修长呈花枝状,并以铜铸线条连接,这是藏西典型的“撑铸技法”在造型样式上的体现。莲座之莲瓣宽肥,上缘饰双层细密连珠纹,亦为13世纪左右藏西造像之特征。莲座下端外展,底缘饰一圈大连珠纹。五佛冠边缘错嵌红铜,佛像眉间白毫嵌金,两肩各以杂花为饰,上身赤裸,胸、臂上以璎珞、钏镯为严饰,上镶珍珠松石及银铜等,腰部收束,下身著贴体薄裙,腰间及腿上以錾刻的线条和花纹表示出上下衣裙的分别及衣褶,间刻小团花于规则的衣纹间作装饰,以上种种造型及装饰特征有着受东印度帕拉王朝造像风格影响的鲜明印记。此像是保存有较多帕拉风格特征的早期藏西造像的代表作品。



不动金刚像,元,黄铜,通高26cm。清宫旧藏

  不动金刚据言为大日如来的忿怒显化,以降伏魔障,护持佛法。其造型为右手上举,握持长剑横于脑后,左手竖食指、小指,屈中指结期克手印持套索,弓步立姿。

  此尊不动金刚像红发如日轮,中间有二蛇交缠,头戴五叶冠,冠叶短小疏散,发髻后左右横出发插,是为藏西地区造像特征之一。像胸前佩璎珞,戴臂钏,以盘蛇为手镯、足镯,装饰朴拙简洁。不动金刚大腹圆突,下身着短裙,裙上阴刻旋草纹,是藏西13世纪造像上就已出现的传统装饰性纹样。像右腿弓步而立,双腿蹬踏有力,足下卧伏象面神。莲座莲瓣丰满肥厚,其尖稍卷,上沿饰连珠,下部略外扩,此为东印度帕拉风格造像中的常见形制。像身系原清宫黄签记:“大利益梵铜俐玛……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九月初一日收……”(原签残损)等字,可知此像为乾隆时进献于朝廷的。



永乐款铃杵,明永乐,高22.5cm。清宫旧藏

  这套铃杵为明永乐年间所制,内铸“大明永乐年施”,由明代宫廷制造。铃为杵形把首,上有佛首覆莲,并铸有六字真言及璎珞、金刚杵等纹饰。杵为铜镀金五股杵,两端皆出五峰,代表五佛五智。

  铃是藏传佛教常用法器之一,也称为藏铃、金刚铃等,常在修法时摇响,是诸尊警告有情,使之喜悦的法器。因其体坚固,故称金刚,又因其形为五钴形,故亦称五钴铃。藏传佛教视之为代表智德的法器。

  杵是佛教法器名,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用以示坚利之智,是断烦恼、伏恶魔的法器。用金、银、铜、铁或硬木制成,长八指至十六指,其中以十六指为上,十二指为中,八指为下,两端有独股、三股、五股。一般认为金刚杵象征菩提心,不持金刚杵念佛,念佛就达不到目的。

  永乐四年(1406年),西藏尚师哈立麻千里迢迢,到南京觐见永乐帝,受到隆重的礼遇。此铃杵即在永乐帝赐物之中。



大黑天像,明,铸铁间鋄金,通高21cm。清宫旧藏

  又称“玛哈噶拉”,是梵语的音译,藏名为“滚波恰珠巴”,据言为大日如来降魔时所化现的,其形象有二臂、四臂、六臂数种。对“玛哈噶拉”的信仰因萨迦派的兴盛而流行于元代,他兼有战神与福神的双重身份而备受推崇,后随格鲁派的兴起,其神性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是藏传佛教中的重要护法神之一。

  这尊大黑天像以镔铁铸成,通身黑色,表征密宗中降伏、调御之寓意,以应大黑天之名。造像卷发、须眉、宝冠、璎珞、飘带、莲座等处镀金,色彩对比鲜明,装饰效果强烈,工艺独特精湛。大黑天三目圆睁,卷云状须眉上指,怒发蛇卷,发髻中坐化佛一尊,右手期克印式持银制钺刀,左手托嘎巴拉碗,双腿短小,踏人形象王神,全身披珠网璎珞,帛带飘举,形象怒而不恶,神情憨态可掬。莲座莲瓣窄长,尖端饰曲卷象鼻花纹,是典型的明代莲瓣样式。座面居中錾刻“大明永乐年施”汉文款,可知为明永乐时宫廷所造佛像珍品。



金书《各佛施食好事经》,明成化,经页长30.5cm,宽11cm,全书高13cm,总计342页。象牙护经板长31.7cm,宽12cm,每块重125kg。清宫旧藏。

  此经贝叶夹装,长方形散页两面书写,经页用磁青纸,中心方栏内黑地泥金书写经文。首页用泥金书藏文经名,下标注音汉字,右侧写汉文经名“各佛施食好事经一部”,四周镶嵌红蓝宝石48颗。内页每面藏文、梵文、注音汉字各两行。字体工整精细,端庄秀丽。经文内容主要是藏文书写的对供养之佛的赞诵和祈愿,并有少量梵文咒语和汉文写的供养仪轨、修持方法。经书顶面象牙板用浮雕手法刻喜金刚、上乐金刚、时轮金刚等五位密宗主尊像;底面象牙板刻以多闻天王为首的五尊护法神。象牙板一侧阳刻“大明成化年制”款识。经页边叠积的四个立面也彩绘图象文字。

  这是一部有关藏密施食仪轨的汉藏对音写经。明代宫廷中,西藏佛教影响很大,成化皇帝崇信藏传佛教,此经是明宫廷为皇帝诵经特制的。



空行母像,明,红铜,通高22cm。清宫旧藏

  空行母是一种介乎天人之间的女性神祗,她有大力,可于空中飞行,故名。在密宗中是代表智慧与慈悲的女神。其形貌多变,通常可分为人形与兽面空行母两大类。此尊造像即为人形空行母的常见造型。

  此空行母像圆面怒目,蛇卷怒发,发丝柔顺光滑。头戴五叶骷髅冠。项挂人首项链,长垂及地。左手屈臂高擎嘎巴拉碗,右手后伸向下持钺刀。左弓步展立姿,仰面朝向左前方,体态优美,极富动感。造像丰乳细腰,肌肉质感塑造准确。上身满饰璎珞,足踏二神。单层覆莲座,莲瓣细长饱满,底板有十字交杵阴阳鱼图案。这件作品造型生动,工艺精良,是明代西藏造像中的佳作。



银经匣,清乾隆,通高10.8cm,长30cm,厚8.5cm。清宫旧藏

  此匣为银制弧形,顶部正中有一盖门,门上饰一狮面纹,两侧饰二行龙纹。经匣弧形凸起一侧刻八宝纹,凹入一侧刻七珍纹,除底面无纹饰外,其它几面均附饰缠枝莲纹。匣两侧各有银环一。匣门内附黄纸签一,上写汉满两种文字,汉文为:“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达尔党阿奏进追赶阿穆尔撒纳所获银经匣一个。”说明此匣是平定阿穆尔撒纳叛乱的战利品。



佛舍利盒,清乾隆,木制,高11cm,口径15.5cm。清宫旧藏

  盒为木制,外红漆描金,绘缠枝莲纹。盒体呈罐状,分上下两层,分别存放着佛舍利。盒内之黄条内容为:“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收达赖喇嘛进利益燃灯佛舍利二颗;乾隆四十年闰十月二十八日收达赖喇嘛进迦葉佛舍利二颗。”此处之达赖喇嘛系指八世达赖喇嘛。



乾隆皇帝佛装像,清乾隆,纵117cm,横71cm。清宫旧藏

  画中乾隆皇帝身着红色袈裟,头戴黄色班智达帽,结跏趺坐三层高垫上,左手托*****,右手施说法印。其神态庄严静穆,面部描绘清晰写实。下为大象护卫的莲花宝座,10朵盛开的莲花与绿叶组成背光。莲花座前写藏文,大意是“文殊菩萨化身,大德法王”。座左边为普贤菩萨,右为地藏菩萨。头顶天空正中绘诸佛菩萨黄教祖师25位。座前有莲花盛开的方形水池,池边围坐15位僧人。下界画大黑天、吉祥天母、降魔阎尊三位护法神。

  这副画着力把乾隆皇帝刻画成莲花围绕、众神簇拥的文殊菩萨的化身,身着喇嘛服饰以表明他对藏传佛教的尊崇。此为18世纪内地创作的唐卡代表作。



松赞干布画像,清乾隆,纵76cm,横50.5cm。清宫旧藏

  此画像布本设色,红黄织金缎装衬。画面中心为松赞干布像,左手托*****,右手牵莲花蔓,坐于宝座上,白色缠头高冠顶露出红色的阿弥陀佛小像,表明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座前侍立四人,右侧着红衣者是唐文成公主,左侧穿蓝衣者是尼泊尔尺尊公主,右前方白巾缠头手托经书的青年是吐蕃大臣吞米桑布扎,其对面拄杖的长髯老者是吐蕃大相禄东赞。此种形象组合是西藏雕塑、绘画中表现松赞干布的固定形式。画面下部正中是女护法神十二丹玛女神,天空粉红色祥云中立十一面观音,背景为拉萨大昭寺。此画像构图疏朗,色彩淡雅,线条流畅,是一幅吸收了汉地绘画技艺的佳作。

  像后缝有白绫一方,书汉满蒙藏四体文字,汉文是:“乾隆二十六年三月初六日,钦命章嘉胡土克图认看番画像达赖喇嘛源流一轴。”此图为达赖喇嘛组画之一。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公元七世纪崛起于西藏雅隆河谷地区,先后兼并藏族诸部,统一全境,创建了强大的吐蕃王朝。他主持制定法律,创制藏文,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与生产技术,对藏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杰出,千百年来一直为藏汉人民所景仰,被尊为吐蕃三大法王之首。



右旋螺,清乾隆,长10.8cm。清宫旧藏

 外表呈白色,无装饰,被置于一鞔皮盒内,盒内附白绫签一,上书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其汉文为“乾隆四十五年班禅额尔德尼所进大利益右旋白螺护佑渡江海平安如愿诸事顺成不可思议功德”。

 此物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额尔德尼进京朝觐献给乾隆皇帝的礼品之一。

 佛教法器中的海螺有左旋、右旋之分。此螺外部为逆时针方向旋纹,应是右旋螺。除左、右旋螺同样具有的“传扬佛法、使闻声者驱逐恶魔、灭诸罪障”等含义外,右旋螺还被视为“吉祥长寿”的象征。此外,右旋螺还被视为“定风珠”,能使江海风平浪静,护佑渡江海者平安。据传,海螺只有经过生死五轮回之后,才可能变成右旋螺,可见右旋螺少而珍贵。

 乾隆皇帝特为右旋螺御题诗句:

    白螺右旋为至宝,梵音普具三乘法。

    如是梵音如是闻,群生悉被福无量。

 另题御赞一首:

    螺多左旋,希有右旋。孰谓生海,而能从天。

    所以梵帙,標奇著编。丹书呈瑞,弗恒遇焉。

    寓声于寂,三乘提全。



缂丝密集金刚像,清乾隆,纵100cm,横74cm。清宫旧藏

  此作品是苏州织匠严格按照西藏佛像画稿为皇宫织做的。像背后有汉满蒙藏四体文字款识:“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五日,钦命章嘉胡土克图认看供奉利益阳体秘密佛(密集金刚)”。

  密集金刚身蓝黑色,三面,正中蓝黑色,右面白色,左面红色。六臂,胸前两手交叉持金刚铃、杵,右二手持*****、莲花,左二手持摩尼宝、短剑。胸前拥抱浅蓝色可触金刚佛母,亦为三面六臂,持物与主尊相同。金刚浅绿色头光,橘红色身光,套以红黄蓝白四色光环。天空祥云正中坐不动佛,两边是四位佛教祖师,一位是印度龙树大师,余为噶当派、萨迦派、格鲁派三位大师。下界是两位护法神。

  此像整幅画面采用“通经断纬”的手法用经纬彩丝交织出图画,既有绘画风采,又有丝织品明亮华美的特质。早在元代苏杭地区就开始为西藏织绣唐卡了,缂丝佛像是唐卡中最珍贵的品种之一。



银间镀金三世章嘉国师坐像,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高75cm

  章嘉呼图克图是清朝皇帝在藏传佛教界中敕封的唯一国师,是黄教四大活佛之一,漠南蒙古地区最大的转世活佛,在清代共传六世。其中最著名的是三世章嘉(1717—1786年)若必多吉。他是甘肃凉州人,4岁于青海西宁郭隆寺(后名佑宁寺)坐床,雍正二年(1724年)入京,曾多次担任钦差,代表朝廷处理重要的蒙藏事务,为边疆安宁与民族和睦发挥了重要作用。

  章嘉是一代学识渊博的藏传佛教大师,一生致力于宏扬佛法。在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他精深的佛学造诣,崇高的活佛地位,特别是与皇帝的密切关系,使得他不仅在政治上发挥了宗教领袖的作用,在藏汉佛教文化交流方面则影响更大。

  章嘉是清代的佛教大译师,精通汉满蒙藏多种文字,曾主持《满文大藏经》、《蒙文大藏经》等多种佛经的翻译、校订、刻写,成为清代文化史上的大事。

  此像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四月章嘉圆寂后的当年,乾隆帝命宫廷匠师为他制造的银间镀金像,供奉于雨花阁东配殿影堂中。此肖像具有写实性,制作精工华丽,是乾隆朝宫廷造办处的代表作。



六世班禅画像,清乾隆,画心纵125㎝,横68㎝。清宫旧藏

  此画布本彩绘,是乾隆帝钦命宫廷画家绘制的,画面中的班禅右手结说法印,左手托经卷,全跏趺坐,正在讲经说法。天界正中为无量寿佛,因班禅被认为是无量寿佛化身。左边大威德金刚,右边黄教祖师,下界处是以吉祥天母为首的三位护法神,背景青山绿水。像后缝白绫一方,用汉满蒙藏四体文字题记:“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圣僧班禅额尔德尼自后藏来觐,上命画院供奉绘像留弃,永崇信奉,以证真如。”

  六世班禅万里来朝,为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图代表了清中央政府对他的高度评价。



五世达赖喇嘛画像,清乾隆,纵76cm,横50.5cm。清宫旧藏

  画面上的五世达赖右手举莲花,左手捧*****。座前有二侍从喇嘛,右下角为蒙古汗王固始汗,双手合十,仰视达赖,曲腿坐于厚垫上,表现了他当时在西藏统治者的崇高地位。背景是宏伟的布达拉宫,天空中五彩祥云上是红色的空行佛母与黄教祖师,下部是护法神婆罗门尊者。此画像构图疏朗,色彩淡雅,是18世纪西藏唐卡中的优秀作品,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贡入清宫。



六世班禅奏书,清乾隆,纵450cm,横75cm。清宫旧藏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万里跋涉,在乾隆帝七旬寿辰之时前往觐见,以加强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此为其进献之奏书,以满汉藏三种文字写成。其中藏文奏书以金、墨藏文草书体横写在藏纸上,字体流畅,书尾钤“敕封班禅额尔德尼之宝”朱文印。汉、满文奏书译本是黄绫面奏折,黄纸墨字。这三种奏书都放置于粉地双狮球路锦制的封套里。奏书的前半部内容为五言诗,用佛教语言赞颂为文殊菩萨化身的乾隆皇帝,后书礼单。

  和奏书一起进献的还有两部藏文经书,均两面书写墨字于厚实的藏纸上,共46页。其中一部是祈祷乾隆皇帝长寿的经文:“请皇帝驻世文”,经名为《无畏狮子吼》;另一部名为《薄伽梵白伞盖佛母成就悉地甘露瓶仪轨经》,也是祈祷皇帝长寿的经文。两部经各用经袱包裹,里层是精美的回文锦,外层是华丽的红地勾莲织金缎。

  奏书和经书一并收藏在一个彩漆长皮匣内,供于雨花阁佛堂中。



六臂勇保护法像,清,纵73cm,横48.5cm。清宫旧藏

  六臂勇保护法,即六臂大黑天,是藏密护法神之首。此像黑蓝色身体,三目怒睁,大张血口,露出尖利的獠牙,头戴五骷髅冠,黄发上冲。胸前二手持钺刀、颅碗,其余四手,右持人骨臂钏、颅鼓,左持三叉戟、绳索。胸前挂有滴血的人头项蔓。双腿弓步站立,踏白色象头神。天空正中是主尊神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右方是宜帝护法,左方是尊亲护法,周围五位护法神是他的侍从神,下方中间是大黑雄威护法骑黑马,右为护国护法骑黑熊,左为吉祥天母骑黄骡。大黑天在古印度被视为战神与施福之神,传入西藏被尊为护法大神,有多种身形,六臂大黑天是其在清代的流行形象。

  像后有汉、满、蒙、藏四体文字款识,汉文为:“乾隆四十四年五月初一日,钦命章嘉胡土克图认看供奉利益画像六臂勇保护法。”



白救度佛母像,清,青铜,通高72cm。清宫旧藏

  白救度佛母为“二十一度母”之一,据言为观世音菩萨所化现,其形象通常为一头二臂,双跏趺坐姿,于面部及手足共生七目,故又称“七眼佛母”,意味其可见世间一切处之苦难而予以拯救,因此在藏传佛教女性诸神中深受信仰。白度母还与尊胜佛母、无量寿佛并称“三长寿”,寓意吉祥,故其形象绘塑甚广。

  此尊白度母造像为青铜铸造。像头戴五叶佛冠,眉目修长,鼻准挺俏,双唇微抿,嘴角上挑,仪容温婉,秀丽动人。左手牵莲枝,右手结与愿印,全跏趺坐于三角形莲台上,莲座上下缘饰连珠纹,莲瓣整齐。像左右肩各饰一莲枝,胸前项链、臂钏及璎珞加工精细,满嵌珠石。上身略侧转,头微右偏,体态动感强烈。上身赤裸,胸部丰满,腰肢收束,腹部肌肉起伏自然,深具尼泊尔造像注重人体表现的特点。其斜披条帛,下身著裙,绳状裙褶。条帛及裙褶间阴刻花草纹,并嵌错宝石金银等以为装饰。全像用料考究,造型端庄秀美,铸造及嵌错工艺精湛,应是清代宫廷所造仿尼泊尔—西藏风格的造像。



大威德金刚坛城,清,高50cm,径75cm。清宫旧藏

  这座坛城是以掐丝珐琅工艺制成,台座四面分别绘有青、黄、赤、白、绿五色,代表地、水、火、空、风。殿顶立一宝瓶,左、右各有一兽啣幡,环绕以吉祥草、幡、宝瓶及菩萨、护法。此坛城既是一种供器,也是一种法器。其体形庞大,色彩鲜艳丰富,反映了中国18世纪中叶掐丝珐琅工艺的高超水平。



上乐金刚像,清,通高51.5cm。清宫旧藏

  此尊上乐金刚身后持象皮,表慈悲本性。头戴骷髅佛冠,项挂人首与骷髅项链,腰部饰人头及骷髅璎珞,手拎人头,擎头骨钵,以这些恐怖血腥的物品为严饰是上乐金刚的形象特征之一,代表着微细瑜珈修行中对无明执着的克服。佛母二手分持钺刀与嘎巴拉碗拥抱主尊,双腿缠绕主尊腰际,表情似怒非怒,十分生动。造像青铜质,脸部泥金,彩绘眉目,冠叶嵌松石,显示了西藏造像鲜明的地域性工艺特征。

  上乐金刚,又称胜乐金刚,为藏密重要本尊之一,其形象多为双身忿怒相,主尊四面,每面三目,十二臂,主臂拥抱其明妃金刚亥母,左右手中分握金刚铃、杵,其余手臂亦各持法器,二足,左弓步立姿,足下踏裸身魔怪,是其常见之显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4 07: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  北京故宫馆藏宗教佛像(22P)

http://bbs.680.cn/dispbbs.asp?boardID=32&ID=59698&page=6



金刚手菩萨像,9世纪,红铜镀金,通高28cm。清宫旧藏
  金刚手菩萨,又名金刚手大势至。此像红铜镀金,立姿,头戴花枝形三叶冠,后附火焰纹椭圆形头光,右手下垂,屈食指结印,左手持金刚杵,足下为双层莲座,上层莲瓣收束,抱合莲蓬,下层莲瓣平铺展开。像上身赤裸,仅在颈部饰简洁的项链,下身著短裙,斜披帛带,飘带末端如吴带当风而举,与三折肢的体态相呼应,静中寓动,栩栩如生。身左侧铸一细线贯通上下,俗谓禅定线,乃早期密宗造型语汇中对造像神性的表述。
  金刚手菩萨以持金刚杵为其形象特征,为常随如来的八大菩萨之一,与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并称密教“三族姓尊”,分别代表“伏恶、慈悲及智慧”的义理。作为表示伏恶的金刚手,其造型有寂静与忿怒两种变相。此尊造像为寂静相,此种姿态的金刚手像在尼泊尔早期造像中常见,而忿怒的造型则在13世纪时才渐趋流行。

不空成就佛像,10世纪,红铜,通高29.2cm。清宫旧藏
  不空成就佛为五方佛之一,居北方,代表五佛五智中的成所作智,也称羯磨智。此佛一般为禅定式坐姿,如本尊这样的立像造型并不常见。
  此佛像着通肩袈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下垂牵袈裟一角,稍展右腿,立于单层覆莲座上,莲瓣间起棱线,莲座上缘饰连珠纹一周。莲台下为方形须弥座,中间束腰处阴刻藏文佛名。像后为随身镂孔形式的头光及身光,边沿錾刻曲线表示火焰纹。此像具有典型的喀什米尔造像的造型风格:头戴三叶珠宝佛冠,冠带垂肩;面形饱满,双目大睁;肩头、胸前及袖口、底缘处的袈裟处理得颇显厚重,并錾刻花纹以为装饰;其它部分则薄衣贴体,注重刻划肌肉的起伏变化,肢体浑圆而不失秀气。腹部略饰U字形浅衣纹,在双腿的衣底边处铸刻曲线以示袈裟的存在。薄衣贴体、注重人体的写实性表现及轻柔流畅的U字形衣纹等造型特征,是对古印度笈多王朝时期造像传统的继承,这种传统对后来佛教造像的影响十分深远。

毗卢遮那佛像,元,黄铜,通高36cm。清宫旧藏
   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为密宗金刚界五方如来之首,代表五佛五智中的法界体性智,也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神性地位很高。
   此尊毗卢遮那佛像具有明显的藏西造像的风格特征。佛像全跏趺坐于莲台上,面部至颈涂泥金,双手当胸结智拳印,是为毗卢遮那佛的特有手印。佛像发髻高耸而扁平,头戴五佛冠,冠叶修长呈花枝状,并以铜铸线条连接,这是藏西典型的“撑铸技法”在造型样式上的体现。莲座之莲瓣宽肥,上缘饰双层细密连珠纹,亦为13世纪左右藏西造像之特征。莲座下端外展,底缘饰一圈大连珠纹。五佛冠边缘错嵌红铜,佛像眉间白毫嵌金,两肩各以杂花为饰,上身赤裸,胸、臂上以璎珞、钏镯为严饰,上镶珍珠松石及银铜等,腰部收束,下身著贴体薄裙,腰间及腿上以錾刻的线条和花纹表示出上下衣裙的分别及衣褶,间刻小团花于规则的衣纹间作装饰,以上种种造型及装饰特征有着受东印度帕拉王朝造像风格影响的鲜明印记。此像是保存有较多帕拉风格特征的早期藏西造像的代表作品。

不动金刚像,元,黄铜,通高26cm。清宫旧藏
   不动金刚据言为大日如来的忿怒显化,以降伏魔障,护持佛法。其造型为右手上举,握持长剑横于脑后,左手竖食指、小指,屈中指结期克手印持套索,弓步立姿。
   此尊不动金刚像红发如日轮,中间有二蛇交缠,头戴五叶冠,冠叶短小疏散,发髻后左右横出发插,是为藏西地区造像特征之一。像胸前佩璎珞,戴臂钏,以盘蛇为手镯、足镯,装饰朴拙简洁。不动金刚大腹圆突,下身着短裙,裙上阴刻旋草纹,是藏西13世纪造像上就已出现的传统装饰性纹样。像右腿弓步而立,双腿蹬踏有力,足下卧伏象面神。莲座莲瓣丰满肥厚,其尖稍卷,上沿饰连珠,下部略外扩,此为东印度帕拉风格造像中的常见形制。像身系原清宫黄签记:“大利益梵铜俐玛……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九月初一日收……”(原签残损)等字,可知此像为乾隆时进献于朝廷的。

永乐款铃杵,明永乐,高22.5cm。清宫旧藏
  这套铃杵为明永乐年间所制,内铸“大明永乐年施”,由明代宫廷制造。铃为杵形把首,上有佛首覆莲,并铸有六字真言及璎珞、金刚杵等纹饰。杵为铜镀金五股杵,两端皆出五峰,代表五佛五智。
  铃是藏传佛教常用法器之一,也称为藏铃、金刚铃等,常在修法时摇响,是诸尊警告有情,使之喜悦的法器。因其体坚固,故称金刚,又因其形为五钴形,故亦称五钴铃。藏传佛教视之为代表智德的法器。
  杵是佛教法器名,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用以示坚利之智,是断烦恼、伏恶魔的法器。用金、银、铜、铁或硬木制成,长八指至十六指,其中以十六指为上,十二指为中,八指为下,两端有独股、三股、五股。一般认为金刚杵象征菩提心,不持金刚杵念佛,念佛就达不到目的。
  永乐四年(1406年),西藏尚师哈立麻千里迢迢,到南京觐见永乐帝,受到隆重的礼遇。此铃杵即在永乐帝赐物之中。

大黑天像,明,铸铁间鋄金,通高21cm。清宫旧藏
   又称“玛哈噶拉”,是梵语的音译,藏名为“滚波恰珠巴”,据言为大日如来降魔时所化现的,其形象有二臂、四臂、六臂数种。对“玛哈噶拉”的信仰因萨迦派的兴盛而流行于元代,他兼有战神与福神的双重身份而备受推崇,后随格鲁派的兴起,其神性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是藏传佛教中的重要护法神之一。
   这尊大黑天像以镔铁铸成,通身黑色,表征密宗中降伏、调御之寓意,以应大黑天之名。造像卷发、须眉、宝冠、璎珞、飘带、莲座等处镀金,色彩对比鲜明,装饰效果强烈,工艺独特精湛。大黑天三目圆睁,卷云状须眉上指,怒发蛇卷,发髻中坐化佛一尊,右手期克印式持银制钺刀,左手托嘎巴拉碗,双腿短小,踏人形象王神,全身披珠网璎珞,帛带飘举,形象怒而不恶,神情憨态可掬。莲座莲瓣窄长,尖端饰曲卷象鼻花纹,是典型的明代莲瓣样式。座面居中錾刻“大明永乐年施”汉文款,可知为明永乐时宫廷所造佛像珍品。

金书《各佛施食好事经》,明成化,经页长30.5cm,宽11cm,全书高13cm,总计342页。象牙护经板长31.7cm,宽12cm,每块重125kg。清宫旧藏。
  此经贝叶夹装,长方形散页两面书写,经页用磁青纸,中心方栏内黑地泥金书写经文。首页用泥金书藏文经名,下标注音汉字,右侧写汉文经名“各佛施食好事经一部”,四周镶嵌红蓝宝石48颗。内页每面藏文、梵文、注音汉字各两行。字体工整精细,端庄秀丽。经文内容主要是藏文书写的对供养之佛的赞诵和祈愿,并有少量梵文咒语和汉文写的供养仪轨、修持方法。经书顶面象牙板用浮雕手法刻喜金刚、上乐金刚、时轮金刚等五位密宗主尊像;底面象牙板刻以多闻天王为首的五尊护法神。象牙板一侧阳刻“大明成化年制”款识。经页边叠积的四个立面也彩绘图象文字。
   这是一部有关藏密施食仪轨的汉藏对音写经。明代宫廷中,西藏佛教影响很大,成化皇帝崇信藏传佛教,此经是明宫廷为皇帝诵经特制的。

空行母像,明,红铜,通高22cm。清宫旧藏
   空行母是一种介乎天人之间的女性神祗,她有大力,可于空中飞行,故名。在密宗中是代表智慧与慈悲的女神。其形貌多变,通常可分为人形与兽面空行母两大类。此尊造像即为人形空行母的常见造型。
   此空行母像圆面怒目,蛇卷怒发,发丝柔顺光滑。头戴五叶骷髅冠。项挂人首项链,长垂及地。左手屈臂高擎嘎巴拉碗,右手后伸向下持钺刀。左弓步展立姿,仰面朝向左前方,体态优美,极富动感。造像丰乳细腰,肌肉质感塑造准确。上身满饰璎珞,足踏二神。单层覆莲座,莲瓣细长饱满,底板有十字交杵阴阳鱼图案。这件作品造型生动,工艺精良,是明代西藏造像中的佳作。

银经匣,清乾隆,通高10.8cm,长30cm,厚8.5cm。清宫旧藏
  此匣为银制弧形,顶部正中有一盖门,门上饰一狮面纹,两侧饰二行龙纹。经匣弧形凸起一侧刻八宝纹,凹入一侧刻七珍纹,除底面无纹饰外,其它几面均附饰缠枝莲纹。匣两侧各有银环一。匣门内附黄纸签一,上写汉满两种文字,汉文为:“乾隆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达尔党阿奏进追赶阿穆尔撒纳所获银经匣一个。”说明此匣是平定阿穆尔撒纳叛乱的战利品。

佛舍利盒,清乾隆,木制,高11cm,口径15.5cm。清宫旧藏
  盒为木制,外红漆描金,绘缠枝莲纹。盒体呈罐状,分上下两层,分别存放着佛舍利。盒内之黄条内容为:“乾隆三十八年十一月十五日收达赖喇嘛进利益燃灯佛舍利二颗;乾隆四十年闰十月二十八日收达赖喇嘛进迦葉佛舍利二颗。”此处之达赖喇嘛系指八世达赖喇嘛。

乾隆皇帝佛装像,清乾隆,纵117cm,横71cm。清宫旧藏
  画中乾隆皇帝身着红色袈裟,头戴黄色班智达帽,结跏趺坐三层高垫上,左手托*****,右手施说法印。其神态庄严静穆,面部描绘清晰写实。下为大象护卫的莲花宝座,10朵盛开的莲花与绿叶组成背光。莲花座前写藏文,大意是“文殊菩萨化身,大德法王”。座左边为普贤菩萨,右为地藏菩萨。头顶天空正中绘诸佛菩萨黄教祖师25位。座前有莲花盛开的方形水池,池边围坐15位僧人。下界画大黑天、吉祥天母、降魔阎尊三位护法神。
  这副画着力把乾隆皇帝刻画成莲花围绕、众神簇拥的文殊菩萨的化身,身着喇嘛服饰以表明他对藏传佛教的尊崇。此为18世纪内地创作的唐卡代表作。

松赞干布画像,清乾隆,纵76cm,横50.5cm。清宫旧藏
  此画像布本设色,红黄织金缎装衬。画面中心为松赞干布像,左手托*****,右手牵莲花蔓,坐于宝座上,白色缠头高冠顶露出红色的阿弥陀佛小像,表明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座前侍立四人,右侧着红衣者是唐文成公主,左侧穿蓝衣者是尼泊尔尺尊公主,右前方白巾缠头手托经书的青年是吐蕃大臣吞米桑布扎,其对面拄杖的长髯老者是吐蕃大相禄东赞。此种形象组合是西藏雕塑、绘画中表现松赞干布的固定形式。画面下部正中是女护法神十二丹玛女神,天空粉红色祥云中立十一面观音,背景为拉萨大昭寺。此画像构图疏朗,色彩淡雅,线条流畅,是一幅吸收了汉地绘画技艺的佳作。
  像后缝有白绫一方,书汉满蒙藏四体文字,汉文是:“乾隆二十六年三月初六日,钦命章嘉胡土克图认看番画像达赖喇嘛源流一轴。”此图为达赖喇嘛组画之一。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公元七世纪崛起于西藏雅隆河谷地区,先后兼并藏族诸部,统一全境,创建了强大的吐蕃王朝。他主持制定法律,创制藏文,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与生产技术,对藏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杰出,千百年来一直为藏汉人民所景仰,被尊为吐蕃三大法王之首。

右旋螺,清乾隆,长10.8cm。清宫旧藏
   外表呈白色,无装饰,被置于一鞔皮盒内,盒内附白绫签一,上书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其汉文为“乾隆四十五年班禅额尔德尼所进大利益右旋白螺护佑渡江海平安如愿诸事顺成不可思议功德”。
   此物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额尔德尼进京朝觐献给乾隆皇帝的礼品之一。
   佛教法器中的海螺有左旋、右旋之分。此螺外部为逆时针方向旋纹,应是右旋螺。除左、右旋螺同样具有的“传扬佛法、使闻声者驱逐恶魔、灭诸罪障”等含义外,右旋螺还被视为“吉祥长寿”的象征。此外,右旋螺还被视为“定风珠”,能使江海风平浪静,护佑渡江海者平安。据传,海螺只有经过生死五轮回之后,才可能变成右旋螺,可见右旋螺少而珍贵。
   乾隆皇帝特为右旋螺御题诗句:
     白螺右旋为至宝,梵音普具三乘法。
     如是梵音如是闻,群生悉被福无量。
   另题御赞一首:
     螺多左旋,希有右旋。孰谓生海,而能从天。
     所以梵帙,標奇著编。丹书呈瑞,弗恒遇焉。
     寓声于寂,三乘提全。

缂丝密集金刚像,清乾隆,纵100cm,横74cm。清宫旧藏
  此作品是苏州织匠严格按照西藏佛像画稿为皇宫织做的。像背后有汉满蒙藏四体文字款识:“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五日,钦命章嘉胡土克图认看供奉利益阳体秘密佛(密集金刚)”。
  密集金刚身蓝黑色,三面,正中蓝黑色,右面白色,左面红色。六臂,胸前两手交叉持金刚铃、杵,右二手持*****、莲花,左二手持摩尼宝、短剑。胸前拥抱浅蓝色可触金刚佛母,亦为三面六臂,持物与主尊相同。金刚浅绿色头光,橘红色身光,套以红黄蓝白四色光环。天空祥云正中坐不动佛,两边是四位佛教祖师,一位是印度龙树大师,余为噶当派、萨迦派、格鲁派三位大师。下界是两位护法神。
  此像整幅画面采用“通经断纬”的手法用经纬彩丝交织出图画,既有绘画风采,又有丝织品明亮华美的特质。早在元代苏杭地区就开始为西藏织绣唐卡了,缂丝佛像是唐卡中最珍贵的品种之一。

银间镀金三世章嘉国师坐像,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高75cm
   章嘉呼图克图是清朝皇帝在藏传佛教界中敕封的唯一国师,是黄教四大活佛之一,漠南蒙古地区最大的转世活佛,在清代共传六世。其中最著名的是三世章嘉(1717—1786年)若必多吉。他是甘肃凉州人,4岁于青海西宁郭隆寺(后名佑宁寺)坐床,雍正二年(1724年)入京,曾多次担任钦差,代表朝廷处理重要的蒙藏事务,为边疆安宁与民族和睦发挥了重要作用。
   章嘉是一代学识渊博的藏传佛教大师,一生致力于宏扬佛法。在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他精深的佛学造诣,崇高的活佛地位,特别是与皇帝的密切关系,使得他不仅在政治上发挥了宗教领袖的作用,在藏汉佛教文化交流方面则影响更大。
   章嘉是清代的佛教大译师,精通汉满蒙藏多种文字,曾主持《满文大藏经》、《蒙文大藏经》等多种佛经的翻译、校订、刻写,成为清代文化史上的大事。
   此像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四月章嘉圆寂后的当年,乾隆帝命宫廷匠师为他制造的银间镀金像,供奉于雨花阁东配殿影堂中。此肖像具有写实性,制作精工华丽,是乾隆朝宫廷造办处的代表作。

六世班禅画像,清乾隆,画心纵125㎝,横68㎝。清宫旧藏
  此画布本彩绘,是乾隆帝钦命宫廷画家绘制的,画面中的班禅右手结说法印,左手托经卷,全跏趺坐,正在讲经说法。天界正中为无量寿佛,因班禅被认为是无量寿佛化身。左边大威德金刚,右边黄教祖师,下界处是以吉祥天母为首的三位护法神,背景青山绿水。像后缝白绫一方,用汉满蒙藏四体文字题记:“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圣僧班禅额尔德尼自后藏来觐,上命画院供奉绘像留弃,永崇信奉,以证真如。”
  六世班禅万里来朝,为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图代表了清中央政府对他的高度评价。

五世达赖喇嘛画像,清乾隆,纵76cm,横50.5cm。清宫旧藏
  画面上的五世达赖右手举莲花,左手捧*****。座前有二侍从喇嘛,右下角为蒙古汗王固始汗,双手合十,仰视达赖,曲腿坐于厚垫上,表现了他当时在西藏统治者的崇高地位。背景是宏伟的布达拉宫,天空中五彩祥云上是红色的空行佛母与黄教祖师,下部是护法神婆罗门尊者。此画像构图疏朗,色彩淡雅,是18世纪西藏唐卡中的优秀作品,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贡入清宫。

六世班禅奏书,清乾隆,纵450cm,横75cm。清宫旧藏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万里跋涉,在乾隆帝七旬寿辰之时前往觐见,以加强西藏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此为其进献之奏书,以满汉藏三种文字写成。其中藏文奏书以金、墨藏文草书体横写在藏纸上,字体流畅,书尾钤“敕封班禅额尔德尼之宝”朱文印。汉、满文奏书译本是黄绫面奏折,黄纸墨字。这三种奏书都放置于粉地双狮球路锦制的封套里。奏书的前半部内容为五言诗,用佛教语言赞颂为文殊菩萨化身的乾隆皇帝,后书礼单。
   和奏书一起进献的还有两部藏文经书,均两面书写墨字于厚实的藏纸上,共46页。其中一部是祈祷乾隆皇帝长寿的经文:“请皇帝驻世文”,经名为《无畏狮子吼》;另一部名为《薄伽梵白伞盖佛母成就悉地甘露瓶仪轨经》,也是祈祷皇帝长寿的经文。两部经各用经袱包裹,里层是精美的回文锦,外层是华丽的红地勾莲织金缎。
   奏书和经书一并收藏在一个彩漆长皮匣内,供于雨花阁佛堂中。

六臂勇保护法像,清,纵73cm,横48.5cm。清宫旧藏
   六臂勇保护法,即六臂大黑天,是藏密护法神之首。此像黑蓝色身体,三目怒睁,大张血口,露出尖利的獠牙,头戴五骷髅冠,黄发上冲。胸前二手持钺刀、颅碗,其余四手,右持人骨臂钏、颅鼓,左持三叉戟、绳索。胸前挂有滴血的人头项蔓。双腿弓步站立,踏白色象头神。天空正中是主尊神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右方是宜帝护法,左方是尊亲护法,周围五位护法神是他的侍从神,下方中间是大黑雄威护法骑黑马,右为护国护法骑黑熊,左为吉祥天母骑黄骡。大黑天在古印度被视为战神与施福之神,传入西藏被尊为护法大神,有多种身形,六臂大黑天是其在清代的流行形象。
   像后有汉、满、蒙、藏四体文字款识,汉文为:“乾隆四十四年五月初一日,钦命章嘉胡土克图认看供奉利益画像六臂勇保护法。”

白救度佛母像,清,青铜,通高72cm。清宫旧藏
   白救度佛母为“二十一度母”之一,据言为观世音菩萨所化现,其形象通常为一头二臂,双跏趺坐姿,于面部及手足共生七目,故又称“七眼佛母”,意味其可见世间一切处之苦难而予以拯救,因此在藏传佛教女性诸神中深受信仰。白度母还与尊胜佛母、无量寿佛并称“三长寿”,寓意吉祥,故其形象绘塑甚广。
   此尊白度母造像为青铜铸造。像头戴五叶佛冠,眉目修长,鼻准挺俏,双唇微抿,嘴角上挑,仪容温婉,秀丽动人。左手牵莲枝,右手结与愿印,全跏趺坐于三角形莲台上,莲座上下缘饰连珠纹,莲瓣整齐。像左右肩各饰一莲枝,胸前项链、臂钏及璎珞加工精细,满嵌珠石。上身略侧转,头微右偏,体态动感强烈。上身赤裸,胸部丰满,腰肢收束,腹部肌肉起伏自然,深具尼泊尔造像注重人体表现的特点。其斜披条帛,下身著裙,绳状裙褶。条帛及裙褶间阴刻花草纹,并嵌错宝石金银等以为装饰。全像用料考究,造型端庄秀美,铸造及嵌错工艺精湛,应是清代宫廷所造仿尼泊尔—西藏风格的造像。

大威德金刚坛城,清,高50cm,径75cm。清宫旧藏
  这座坛城是以掐丝珐琅工艺制成,台座四面分别绘有青、黄、赤、白、绿五色,代表地、水、火、空、风。殿顶立一宝瓶,左、右各有一兽啣幡,环绕以吉祥草、幡、宝瓶及菩萨、护法。此坛城既是一种供器,也是一种法器。其体形庞大,色彩鲜艳丰富,反映了中国18世纪中叶掐丝珐琅工艺的高超水平。

上乐金刚像,清,通高51.5cm。清宫旧藏
   此尊上乐金刚身后持象皮,表慈悲本性。头戴骷髅佛冠,项挂人首与骷髅项链,腰部饰人头及骷髅璎珞,手拎人头,擎头骨钵,以这些恐怖血腥的物品为严饰是上乐金刚的形象特征之一,代表着微细瑜珈修行中对无明执着的克服。佛母二手分持钺刀与嘎巴拉碗拥抱主尊,双腿缠绕主尊腰际,表情似怒非怒,十分生动。造像青铜质,脸部泥金,彩绘眉目,冠叶嵌松石,显示了西藏造像鲜明的地域性工艺特征。
   上乐金刚,又称胜乐金刚,为藏密重要本尊之一,其形象多为双身忿怒相,主尊四面,每面三目,十二臂,主臂拥抱其明妃金刚亥母,左右手中分握金刚铃、杵,其余手臂亦各持法器,二足,左弓步立姿,足下踏裸身魔怪,是其常见之显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8 04:35 , Processed in 0.21285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