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91|回复: 0

[【文史类原创】] ◆全才张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4 09:4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首发】
我觉得给张衡扣上文学家,历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等等头衔似乎有点不妥,因为以上这些头衔都是近代西方的人物划分标准,把它们扣在中国古代的名人身上与实际不符,所以分以下三个方面对张衡简单进行一下介绍。张衡所处的时代背景;张衡生平与成就;张衡成为全才的原因。
张衡生平与成就
生平:
张衡(78—139),字平子,东汉南阳郡西鄂县(今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人。由于他晚年曾做过三年河间相,人们又称他为张河间。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仕宦之家,自幼好学, 10岁以前熟读六经,善文章,17岁游历三辅,结交马融等文学名家,学问增长很快。23岁在南阳帮助太守办理郡政;34岁到京城任郎中;37岁任太史令,中间有5年离任,先后达14年。59岁任河间相,永和4年去世,年62岁。
成就:
1.  天文学:著《灵宪》,用阴阳解释天体的形成和发展。
继承并发展混天说,提出“近天则迟,远天则速”的行星运动理论。
正确解释日月蚀的原因。
2.  几个重要发明:地动仪,比欧洲早1800年左右。
            候风仪,比欧洲早1000年左右。
            测日影的土圭
            “参轮可使自转”的自动车
            自飞的木雕
            指南针
3.  数学:《算网论》,已失传。对圆周率也有研究
4.  地理学:绘成《地形图》,一直流传到唐朝。
5.  擅长舞蹈和绘画
6.  文学:主要作品:《二京赋》、《定情赋》、《扇赋》、《南都赋》、《七辩》、《思玄赋》、《归田赋》
7.  思想:反对谶纬迷信,唯物主义色彩浓厚。
      从他的一生可以看出两点:第一,这些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在反对迷信与证明物质性世界观的过程中建立和形成的。第二张衡的主要成就是文学和思想。
张衡所处的时代背景——动荡的时代
东汉末期,政治上,政治混乱,门阀世族制度萌芽。一方面,汉末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皇权衰弱,人们开始从朝廷、国家的依附中脱离出来,增强了个人主体意识,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儒家的人生价值,另觅人生的归宿。另一方面,汉末累世公卿,累世家学开始出现。门阀世族不仅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把持着中央到地方的政权,寒族不被重用。经济上,地址经济日益强大,地主作为一个大的社会阶层开始形成,表现在豪族把持地方政权。在思想上,谶纬迷信盛行。
张衡成为全才的原因
张衡成为全才的原因多种多样,在这里我只想从中国文化的重感悟和家学渊源这两个特点来解释张衡的全才:
中国人重感悟为古代的知识分子成为全才提供了有利条件。
注重感悟的中国人创造的文化一般没有吓人的宏大逻辑体系,有利于知识分子成为全才。中国人习惯用心去感悟其中的道理,而不喜欢在逻辑体系中绕来绕去,于是古人所做文章多言简意赅,微言大义。凝结千年智慧的《易经》,半部治天下的《论语》以及精深博大的《老子》等都没有宏大的篇幅。有句俗话: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说的就是精研一招往往比肤浅的会很多招更有效得应敌。中国文化没有西方那样繁杂的逻辑体系,往往可以一通百通,这有利于古代知识分子兼通百家。注重感悟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中国人联想多与理性分析。在科学创造中,理性分析与想象不可或缺。注重想象的中国人发明了五禽戏、太极拳、中医等。想象色彩浓厚的中国文化,只要通过想象和亲自实践就可以感悟其中的道理,于是六祖慧能不识字却可以通佛道,张三丰观鹰蛇相斗就可以悟动静相制并进而应用与太极拳。这样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古代士人获得全面的修养也就不足怪了。中国人重感悟在社会科学的表现就是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这一传统一方面说明了文学和史学的关系紧密,不可分割;一方面说明中国古代没有今天这么细密的学科分工。于是古代那些士人就可以不受学科划分的限制而广泛涉猎,寻求自己的兴趣点和学问的立足点,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他们的原创性和独创性。
家学渊源有利于古代士人的学术积累。
在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文化下移的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发展到什么程度要具体分析,并不是说有了下移趋势就意味着下层民众就有了学习知识的可能。具体到东汉末期,许多豪族专治一经,累世家学相当盛行。世家大族往往居高位,门生故吏遍天下。张衡虽然到他这一代家族已经败落,但是在当时张姓还是大姓。这样他就可以在小时候熟读“六经”,长大点结交当时大家的指点,极有利于学问的增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20:11 , Processed in 0.15273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