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的崛起—日本》观后感2
短短的几千字难以表达诸多的感概和思索,多数中国人对于中国近代的历史的熟悉大多集中在反帝反侵略的内容上(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战争,其根源是什么,很少人去认真思索,有的只是:“落后就要挨打”这句名言。但是中国近代为什么会落后很少人去思考,为什么当权者意识到了落后却没有成功的改变它,很少人去思考。对于面对同样的落后局面成功发展起来的国家却很少借鉴。日本在面对外来发达文明时的学习态度实在是值得中国人学习。以下就日本当时的精英人物以及他们的政策简单谈几点。
精英人物。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他的意思是英雄人物或精英人物包括在人民群众中),我认为他的观点不完全正确或者太笼统,如果那样说的话当然没错,如果说人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肯定没错,但是太笼统了,没有看到精英人物和下层民众是分为两个群体的,在一定的社会时代,尤其是近代,精英人物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他们,那么当时小到这个社会各项决策的制定推行大到一个国家能否迅速强大都可能成为不可能。对于这个问题我不想谈太多,我们国家是马义一统天下,别的历史观如英雄史观当然在在他们眼里是不对的。但是西方却是认可英雄史观的。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工业化,几十年时间便成功地托亚入欧成为世界强国。现代社会引导社会发展的毕竟还是精英人物,没有精英人物的领导是不行的,同样几十年间促成日本崛起的精英人物就有代表性的三位:日本的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号称“东洋俾斯麦”的大久保利通,日本宪政之父:伊藤博文。
日本的现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
这位1867年仅27岁的年轻人,独自出访欧洲,他根据自己游历积累的经验和天生的理财能力,直接参与了新政府的货币制度改革、废藩置县、发行公债等几乎所有重大政策的酝酿和制定。,从投身实业的那一天起,他就把中国儒家经典《论语》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南。他到处演讲,号召日本人做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的企业家。涩泽荣一提出了义利合一的经商理念。涩泽荣一震惊我的举动是1873年,33岁的涩泽荣一已经成为主管国家预算的大藏少辅,在众人眼里,他的仕途可谓前程似锦。但是,涩泽荣一却做出了一件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他递交了辞呈,要弃官从商,组织创办了日本第一家股份制公司银行,并由此开始了自己极具传奇色彩的企业家生涯。他的企业组织活动逐渐向海运、造船、铁路、纺织、啤酒、化学肥料、矿山等产业部门全面展开。他一生创办了500多家企业,被称为“日本的现代企业之父”。这与中国的“官本位”的历史传统实在是有着天壤之别,在清末,清政府为了鼓励商人创业、学生出洋学习总是以给予不同的官员头衔来作为奖励,实在是本末倒置。
“东洋俾斯麦”:大久保利通
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中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为了支撑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在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考察了欧美12个国家。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政府投入之大,官员级别之高,出访时间之长,在日本乃至亚洲国家与西方世界交往的历史上,岩仓使节团的出访都可称得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行动,日本的最高领导阶层,以岩仓为首的,访问欧美的这样一个代表团,最后用的是始惊、次醉、终狂三个词来概括,我觉得是非常准确的。始惊就是他们到了欧美,看到了西方发达的文物制度以后,那种吃惊的程度;次醉就是陶醉在西方这种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中;终狂就是下决心发疯似地学习西方一系列的文物制度,要使日本跟西方一样。回国后主导日本工业化进程的,正是岩仓使节团的副团长、自称为“东洋俾斯麦”的大久保利通。回国后,大久保利通升任参议兼内务卿。这位掌握了明治政府实际大权的铁腕人物,带领日本开始了一段迫不及待的现代化急行军。日本看上去面目一新,明治维新似乎进行得十分顺利。就在这个时候,49岁的大久保利通在清水谷被刺杀。强硬的大久保利通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方式推行改革,但政府在发展工业方面既缺乏经验又急欲求成,导致政府财政难以为继,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现代文明与本土传统的激烈冲突。 我认为:任何一个政府,只要他要改革,必然就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遭到他们的反对,这是个铁的定律,改革本身就是社会利益的再分配,大久保利通的例子很多,联想到中国古代的改革家,好像大多没有好下场,商鞅被五马分尸,王安石被罢官,张居正死后被刨棺戮尸。改革是一项大工程,太激进了必然会导致一些问题。今天的中国是一样的,改革必须慢慢来!
日本宪政之父: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执政时的日本,由改革引起的矛盾已经突现在社会的政治生活当中。在西风东进中睁眼看世界的日本民众开始主张自己的权利。一场大规模的、持久的自由民权运动正在日本社会各阶层展开,伊藤博文认识到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于是他开始起草日本的第一部宪法。1889年2 月 11 日,伊藤博文起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实施。伊藤博文借此化解了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宪法》颁布之后,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极端西化的做法被慢慢遏制。虽然此后的日本逐渐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但是他的经济却是高速发展起来。
从以上日本的三个精英人物对于日本的贡献来看,却是极大的,我赞同时势造英雄的观点,却不得不承认同时期的中国却产生不出这样的人物,这又足以证明同时期的中日的环境有着深刻的不同,即使这样的人物在中国产生了也会被压制以及消灭。中国的例子:郭嵩焘(1818-1891)清代第一位驻英、法公使,不仅敢于考究西方政体,而且敢于肯定其优长之处。然而他的主张不容于当世,下场凄凉。1876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西洋时,湖南的顽固派对郭嵩焘大肆攻击,大街上贴出一副对联辱骂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把他说成是罪该万死的坏蛋。1879年郭嵩焘从西洋回来,自沪返湘,因风向阻滞,郭家的两艘坐船一直由小火轮拖带,小火轮当时被称作洋轮。洋轮要驶入停泊长沙,长沙一带士绅闻之色变,纷纷写信劝阻,对郭进行“道德谴责”,长沙的封闭一至于此,当时全国封闭保守的状况也大致类似。郭嵩焘是孤独的。晚年时,郭嵩焘曾三次申请开办轮船公司,但终归化为泡影。
郭嵩焘是个人才,可惜却孤独至死,他的主张没人采纳。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同时期的日本的涩泽荣一却主导了日本的经济发展。中日之间的差距在19世纪70年代就注定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