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93|回复: 1

[【文史类原创】] 原创非首发<<论不确定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 20: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一
   世界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
的传统。一种认为世界是确定的,世界的确定性与人类的自由相联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
一种追求秩序、必然、统一等的思维,可称之为“确定性思维”。确定性的含义主要包括
有序性、统一性、必然性、精确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等。另一种则认为世界是不确定的
,不确定性与人类的自由也并不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强调差异、矛盾、无序等
的思维,可称之为“不确定性思维”。不确定性的含义主要包括无序性、差异性、随机性
、模糊性、不稳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确定性思想肇始于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他把世界
的本原归于“水”,强烈地表达了人类对世界秩序、规律、必然、确定性的追求。留基伯
对确定性的描述最明确,他说:“没有一件事情是随便发生的,每件事都有理由,并且是
遵循必然性的。”[1](P1061)西方哲学从未停止对“本原”、“主体”、“真理”、“必
然”和“同一”等所谓世界中心问题的拷问,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根
深蒂固。近代哲学的笛卡尔主义和拉普拉斯的决定论,同这种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几千年
来,这种思想一直占据着西方哲学的主导地位,是西方哲学的主流思想。不确定性思想肇
始于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不确定的。虽然不确定性思想未能
成为主流,但这种思想从未中断过,其中掺杂着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不可知论等哲学思
潮。后现代哲学对确定性思维的解构最为强烈,其规模和力度是前无古人的。
   关于世界的确定性问题,在自然科学史上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论。古希腊哲学家伊
壁鸠鲁第一个表述了这个“根本性”的二难推理,他说:“把一些事物归为必然,一些事
物归因于机遇,一些事物归因于我们自己,因为必然取消了责任,机遇是不经常的,而我
们的行动是自由的。”[2](P171)这被后人称为“伊壁鸠鲁的二难推理”。20世纪初,波
普尔在他所著的《开放的宇宙——关于非决定论的论争》一书中写道:“常识倾向于认为
每一事件总是由在先的某些事件所引起,所以每个事件是可以解释或预言的……另一方面
……常识又赋予成熟而又心智健全的人……在两种可能的行为之间自由选择的能力。”[3
](P1)这被后来的詹姆斯称为“决定论的二难推理”。这种二难推理现在仍困扰着人们的
思想。我国物理学家郝柏林院士说:“决定论还是概率论?二者关系可能是非此即彼,亦
此亦彼。”[4](P63)英国数学家伊恩·斯图尔特在《上帝掷骰子吗?——混沌之数学》中
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5](前言)。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展和人类对现代理性社会的反省、反叛、解构,人们逐渐认识到,
世界的绝对确定“是人们的一种错觉”(普利高津语),不确定性是世界的另一本真状态

     二
   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改变着自己
的形式。”[6](P228)从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以来,现代科学特别是20世纪一系列新
理论、新发现的提出,对人类原有的认识、思维、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展现在人们眼
前的不再是牛顿所说的“钟表模式”的绝对确定的世界,世界的另一面——不确定性方面
日益显现出来。正如福特所说:“相对论消除了关于绝对空间和时间的幻想;量子力学则
消除了关于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式的梦;而混沌则消除了拉普拉斯关于确定式可预测的幻
想。”[7](P4)相对论时空观对牛顿时空观的扬弃,论证了时空的不确定性。牛顿一直认
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确定的,他认为时间是绝对均匀地流逝的,空间是一个绝对的空
箱子。但爱因斯坦却提出了“尺短效应”、“时间膨胀”等相对时间、空间的概念,认为
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随速度的改变而改变,具有不确定性。量子力学的发展论证了世
界的不确定性。1927年,海森堡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他指出:“我们所观察的不是自然
本身,而是暴露到我们追问方法面前的自然。通过这种方式,量子力学使我们想起了古老
的智慧:在戏剧中,我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8](P24)作为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
一种推广的玻尔互补原理,进一步冲击了传统的确定性的世界观。玻尔曾说过:“不确定
性和模糊性是量子世界所固有的,而不仅是我们对于它的不完全感知的结果。”[9](P11)
根据玻尔的互补性原理,我们能测量坐标或变量,但不能同时测量这两者,没有一种理论
语言能把一个系统的物理内容表达无遗。各种可能的语言和对系统的各种可能的观点是互
补的。对同一实在描述的多样性、不确定性意味着那种可以看到整个实在的绝对神眼观的
彻底破产。普利高津曾说:“要从互补性原理学到的真正教训,一种也许能够转移到其他
知识领域的教训,在于强调现实的丰富性,它超过了任何单一的语言,任何单一的逻辑结
构。每一种语育所能表达的只是实在的一部分。”[10](P275)
   混沌学进一步论证了世界的不确定性。混沌学的创立不仅引起了物理学、数学及相关
学科的革命性变革,而且改变了两千多年来西方以及整个人类形成的世界是有序的、可预
见的确定性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思想的真正革命。正如郝柏林院士所断
定的,混沌学“正在促使整个现代知识体系成为新科学”[11](P22)。洛伦兹是混沌学的
创立者,他意识到长期天气预报的不可能性,总结经验提出“蝴蝶效应”;随后又有人提
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洛伦兹奇怪吸引子等,对传统的确定性世界提出挑战。此外,由
马尔萨斯函数修改而来的逻辑斯蒂差分方程也告诉我们长期行为的不确定性,即:=rx(1-x),其中r为可高可低的增长率,随着x的变化,函数出现不确定性即混沌区
域。随着人们对混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混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诺贝尔奖获
得者,日本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汤川秀树甚至提出物质最基本的东西,不是粒子,而是混沌
即无序,这种混沌没有固定的形式,即具有分化出一切基本粒子的可能性,这与古希腊阿
那克西曼德的观点极为相似。
   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确定性和精确性的典范,但现代数学的绝对确定性正逐渐丧失。“
由于变数的应用以及它的可变性被推广于无限小和无限大,一向非常循规蹈矩的数学犯了
原罪;它吃了智慧果,这为它开辟了获得最大成就但也造成谬误的道路。数学上的一切东
西的绝对适用性、不可争辩的确证性的童贞状态一去不复返了”[12](P428)。1965年查德
提出模糊数学,从摸糊性来研究数学,并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功。1967年,曼德勃鲁特提
出“英国海岸线有多长”的问题,但回答却是“不确定的”,由此,曼氏开创了分形数学
,随后分形广泛应用于其它科学,并为人们所接受。概率理论长期被当作“无知”的理论
,但随着现代数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概率垒就的世界中,不确定性
、多元性、差异性是数学的另一本质。数学家S·李柯幽默地说,科学、哲学和神学都凑
到一块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就像同去参加葬礼的三个人那样凑到一块儿了,这个葬
礼就是确定性的死亡。
   人类的社会生活也论证了世界的不确定性。以经济生活为例,人类经济发展正走向全
球化、世界一体化,人类的经济活动正从一个区域、国家走向开放的世界,这就给经济活
动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如投资、消费、产品价格等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那是不确
定因素的堆积效应造成的,其中一个微小的因素变化就可能导致投资群体、消费群体、产
品价恪的大波动。股票市场是证明经济活动不确定性的最好场所。一件偶然事件可能导致
股市的狂跌或暴涨,没有谁能真正预测到股市的长远发展和大盘波动。此外,不少经济学
家发现,许多经济模型中也有混沌区。比如,1980年,美国经济学家司徒泽在《一个宏观
模型中的混沌动力学和分叉理论》一文中论证了哈维尔增长模型中存在混沌区域。也许不
久的将来非线性混沌经济学就会产生。这些研究充分证明不确定性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
   总之,现代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新理论,都在不同程度地冲击着传统的绝对确定性
的观念。
     三
   对确定性的追求是人类由来已久的传统。确定性思维已成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习
惯,它已渗透进人类的文化生活,浸透进人的思想深处。因此,要想肯定不确定性思维的
价值,必须对人类的思维、文化进行解构,批判确定性思维的片面性。许多思想家已经深
刻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纷纷举起反确定性的大旗,对人类的确定性思想进行消解。虽然
其中某些人走的是一条完全否定确定性思维的同样片面的道路,但其思想是非常深刻的。
   对传统确定性思维的解构,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现代和后现代哲学对传统主体
哲学的冲击;后人道主义对传统人的观念的反叛;方法论上对传统确定性方法的颠覆。
   西方的主体哲学可追溯至柏拉图的理念论,虽然近代哲学与古典哲学有别,但都强调
“本质”、“存在”、“主体”、“同一”等所谓“元概念”,赋予其“中心”地位,追
求宇宙、人生、知识的秩序、必然、确定。如许多思想家所提出的“单子”、“实体”、
“先验判断”等元概念就集中体现了主体哲学对世界秩序与确定性追求的思想。从尼采、
胡塞尔、维特根斯坦到海德格尔以及后来的解释学、解构主义,现代西方哲学出现了反本
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倾向,否认确定的逻各斯中心(如理性中心、上帝中心等),否认先
前哲学的所谓“元叙述”。尼采是第一位深刻认识并对传统确定性思想进行批判的人。他
通过对人、科学、道德和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考查,认为理性不过是一种被扭曲了的和伪
装了的权力意志,宣称“上帝死了”,要“对一切价值进行重估”。继尼采之后,胡塞尔
、海德格尔、维持根斯坦等人对传统的主体哲学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构。胡塞尔提出“
生活世界”的概念,源于他对客观主义与科学主义确定性思想的批判。海德格尔通过对技
术社会的“拷问式追忆”,解构了传统的主体论,宣称“历史的转折已经开始”。维持根
斯坦则从语言层面对主体哲学进行批判,认为并不存在什么同一性、本质;差异性、无序
性、不确定性才是事物的本真状态。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继承了前辈对主体哲学的批判,纷纷以自己的武器对传统的主体哲
学进行消解。继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之后,福柯、利奥塔、德里达、罗蒂等宣称“哲学
终结了”。福柯认为哲学要实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破除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关于“本质
”、“本源”和“同一”的幻想,他明确指出,哲学家的任务就是摧毁本源及永恒真理的
优越地位。德里达强调这样的本源、结构或先在性根本不存在,所以“结构要被破坏、解
开,沉淀物要被排除掉”。在德里达看来,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确定性标准是不存在的。与
对不确定性追求相联系,伽达默尔从“理解”出发,对主体哲学从语言层面进行解构,他
说:“有什么不属于我们用语言作出的世界定向呢?人类对世界的一切认识都是靠语言媒
介的。”[13](P9)在伽达默尔那里,主体哲学已经虚化。不是主体创造了理解,而是理解
创造了主体。拉康则从心理层面对主体哲学进行了摧毁。拉康是继弗洛伊德之后的另一位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是无意识的产物,而拉康则将“自我”或“心”这个一直被
看作人的心理学核心的概念斥之为“便利的幻觉”和“想像的结构”,认为不存在弗洛伊
德所说的包容原我、自我和超我的统一心灵,也不存在意识和无意识、生命冲动和死亡冲
动。心灵远非什么统一的整体,仅仅是一个名称要素发生冲突的场所,是破裂的。拉康通
过将心灵外在化和问题化而将人类主体非中心化了。
   西方现代思想家所掀起的后人道主义思潮,从人的概念、人的本性、人的认识能力等
三个方面批判传统的人道主义,从而对传统的确定性思维进行消解。
   传统人道主义以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为基石,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后
人道主义者认为:“‘我’、‘主体’既不是自己的中心,也不是世界的中心——至今它
只自以为如此。这样一个中心根本不存在。”[14](P24)福柯从考古学方面对“人”进行
了全面考查,他认为,令人尊敬的西方的“人”的观念本身并不是什么永恒的无限存在物
,而是一特定时代、特定知识型的有条件的产物。所谓“人”的概念无非是特定历史时代
的一种认识论的建构,“人是一个最近的发明”。在福柯那里,不但“人”的概念惊世骇
俗,而且他认为关于人的自主性、创造性也是一种“神话”。人并非像人道主义者认为的
那样,是能动的创造者,而是被建构的。德里达则认为,人道主义不过是“在场的形而上
学”,人道主义的人在其自身全部历史中,“一直梦想着完全的在场,梦想着保证游戏的
基础,本源和目的”[15](P133)。这意味着被人道主义奉为本源的人不过是一个梦,只是
游戏而已。
   对人道主义本性论的反叛是后人道主义的第二个方面。传统的人道主义虽然对人性的
本质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认为人性中有某种共同的、亘古不变的本质
。福柯认为,人的本质既不是肉体,也不是灵魂或别的什么东西,这些所谓的本质都是人
道主义思想家们附加在人身上的。据此,福柯则对各式各样的人的本质观进行了批判。他
指出,人性中没有什么确定的、亘古不变的东西,人性是不确定的、变化的。
   后人道主义者还从人的认识能力方面对人道主义进行了批判。传统的人道主义认为人
具有天赋的、无限的认识能力,人可以认识一切事物。后人道主义认为,这是一种“唯心
主义”的谬误,因为它将一个“自足的和权威的‘主体’概念作为决定一切事物方向的‘
基石’,使一切知识都和人有关系”,它是“我们思想中的一个累赘”[14](P125),因此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的尺度开始变化的门槛上”[15](P140)。格雷格·贝特森对此有过一
个很好说明:“在工业革命时期,西方人将自己看成一个独断专行的人,对由物理和化学
构成的宇宙拥有完全的支配权。生物现象最终要像试管中的过程那样得到控制。进化就是
生物体如何学会更多的环境控制计谋的历史;人类比任何其他生物更有计谋。”[15](P14
6)但事实证明,人的认识能力并不是无限制的。
   对确定性大厦进行致命性摧毁的当数费耶阿本德,他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确定性思维进
行了釜底抽薪式的解构。他曾经非常明确指出:“关于存在一种固定的方法,存在一种固
定的理性理论的思想,显然是以一种对人及其社会环境的过分天真的看法为基础的。对于
那些考察由历史所提供的丰富材料的人,对于那些无意于使这些材料变得空泛为代价取悦
自己的低下本能并满足对理智确定性、明确性、严格性与‘真实性’的追求欲望的人来说
,可以在所有情况下,在人类发展的所有阶段,得到维护的,显然只有一个原则,就是‘
什么都行’。”[15](P236)此外,费耶阿本德除了反对“方法”之外,还反对规则。他提
出反归纳法,对经典归纳法提出质疑。他认为,人类的一切理论或方法都事先有个理论假
设,因此是不确定的。他说:“为了发现我们认为我们所居住的实在的世界(也许它恰好
是另一个梦境世界)的特点,我们需要一个梦境的世界。”[15](P235)费耶阿本德通过对
人类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中的“先验假定”进行分析,从而认为科学并非是确定的,不
确定性是人类一种新的方法论原则。
   总之,无论在哲学领域,还是在一般社会思想领域以及人类思维方法领域,一种未知
的、不确定的、复杂的世界概念正在取代传统的给定的世界概念。正如R·伯恩斯坦所说
:“所有追求确定性、渴望绝对,确信有或可能有终极的语言,一切差异最终必将调合于
一整体性之中的观点都应该抛弃。”[15](P201)
     四
   现代科学对不确定性的论证,特别是现代、后现代哲学及后人道主义对确定性思维的
解构,显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对绝对确定性的否定,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走向彻底怀
疑主义。绝对否定和彻底怀疑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极端态度。认为我们一定能获得具有
绝对确定性的知识,或者因对确定性的怀疑而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都是片面的。世
界的真实情况并非要么确定,要么不确定,二者必居其一,而是两者的相互交叉、相互融
合。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没有绝对把握,人类随时都会犯错误;但同时,人类的认识也正是
在这种经常性的犯错误中不断前进的。人类的认识史,是人类不懈追求认识的绝对确定性
而逐步显现其不确定性的历史。
   不过应当指出,在当今时代,肯定世界的不确定性,肯定不确定性思维的价值,具有
更为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确定性思维一直占居人类认识的主导地位。在追求确定性的
过程中,人类表现出非凡的力量和智慧。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认为,对世界规律的认识是
包医百病的良药,拥有了知识就能在整个世界游刃有余;人类能够掌握世界“钟表模式”
的万能钥匙,能准确把握世界历史的进程;世界必定为人类所掌握并征服。在这种确定性
思维的支配下,人类以主人的身份对待周围的一切,片面强调科学的工具理性,强调知识
万能,强调人对自然的支配地位,逐渐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今天,世界上的许多问题令人
胆战心惊:大气污染、臭氧空洞、海平面上升、温室效应等,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使
整个人类在宇宙中消失。人类应该对绝对确定性的思维观念警醒了。
   普利高津在其《确定性的终结》中将“确定性杀死了”,但他却对未来的不确定持悲
观的态度。他说:“事实上,我们努力要走的是一条窄遭,它介于皆导致异化的两个概念
之间;一个是确定性定律所支配的世界,它没有给新奇性留有位置;另一个则是掷骰于的
上帝所支配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荒诞的,非因果的,无法理喻的。”[3](P1
50)其实,从不确定性观念中并不必然会得出悲观的结论。今天,不确定性思维有利于人
类更好地面对未来。这是因为:首先,它克服了确定性思维的片面性,反映了世界的无序
性、随机性、模糊性、不稳定性、不可预见性等方面的另一真实状态。只有真实地反映世
界,才能更好地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其次,不确定性思维在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时,承
认世界发展的不可预见性,有利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所带来的对自然的破坏,实现人类的
可持续发展。最后,不确定性提供了更深更广的思维空间,更有利于发挥人的自主性和创
造性,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3-2-18
【参考文献】:
   [1]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2] 冒丛虎,等.欧洲哲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
   [3] [比]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结[M].湛敏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4] 郝伯体.世界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A].童湘水,等译.新自然法则[C].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5] [英]伊恩·斯图尔特.上帝掷骰子吗?混沌之数学[M].潘涛译.上海:上海远
东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王东生,曹磊.混沌:分形及其应用[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
.
   [8] [德]海森堡.物理学与哲学[M].范岱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9] [英]戴维斯.原于中的幽灵[M].易心如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0] [比]普利高津,[法]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M].曹庆宏,沈小峰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1] 吴祥兴,等.混沌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 [德]伽德默尔.解释学[J].哲学译丛,1986,(3).
   [14] [比]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5] 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3 09: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
人大复印资料中的内容是兄所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5 19:39 , Processed in 0.20750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