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93|回复: 0

引资容易退资难:两年关不掉一家污染企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30 02: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柴骥程 姚玉洁 

   

   浙江海宁市从外地引进的一家化工企业,因不断发生爆炸、污染事故,已被海宁市政府强制停产两年多,然而两年来,企业却一直对政府要求其关闭或搬迁的决定予以抵制。在许多经受着产业结构\"转型之痛\"的东部地区,\"引资容易退资难\"已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大难题。
   这家企业名为通元化工厂,是海宁市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1998年4月从邻近的海盐县招商引进的。企业投产后不久,由于企业违规生产危险化学品,并疏于管理,不断发生生产装置爆炸、化工原料泄漏等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以及环境污染事故。2004年5月1日,企业一再拒绝整改,被海宁市政府强制拉电停产,至今已有两年多。在此期间,海宁市政府一直要求企业在关闭、搬迁或改变经营范围中作出选择,然而通元化工厂拒不接受,并要求政府承担停产以及搬迁的全部损失。
   这一僵局至少折射出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三大难题:
   ——一些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企业在国内坐享环境和安全低成本,利润巨大,企业并不甘心就此退出。
   通元化工厂企业主朱鹤良告诉记者,2004年5月1日被强制停产时,企业刚好接到美国的一批订单,利润可观,要赶在5月初完成,因此当时收到安监部门的停产通知书,还是希望能够完成订单以后再作处理。他告诉记者,欧美等发达国家出于环保和安全的考虑,大多不再在本土生产此类化工中间体产品,纷纷把企业、设备和订单转向中国,而这些产品又是他们必需的,正因如此,危险化学品的市场需求非常大,同时由于国内危化品企业不必为环保和安全因素投入太大的成本,生产利润很高。
   ——一些企业主在企业不断做大的同时,社会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与政府博弈的能力大增。
   通元化工厂在停产之前,一直是海宁农业综合开发区内的“明星企业”,拥有“百强私营企业”等称号,企业主朱鹤良还是嘉兴海盐县的政协委员,在同行内颇具影响力。海宁市主管工业和安全生产的副市长许煜威向记者表示,民营企业做大以后往往会动用各种资源,给海宁市政府以及市长们很大的压力。近两年来,通元化工厂不断采取上访以及向媒体散发\"控诉材料\"等方式,向政府施加压力。通元化工厂的“控诉”确实也起到了效果,一些社会机构也开始为其奔走呼吁,一些官员表示支持。
   ——企业退出机制不尽完善,在触动部分企业既得利益的产业转型进程中,政府行政能力受到考验。
   海宁市政府一直希望通过协商解决通元化工厂的遗留问题,并表示由于通元化工厂是政府当年的招商引资项目,政府部门愿意承担企业的搬迁费用。通元化工厂却要求政府承担“招商引资失误”的责任,政府提出的补偿金额与企业的要求相距甚远。
   记者了解到,在处理通元化工厂问题过程中,政府的行政手段非常有限。许煜威告诉记者,企业停产期间曾发生浓硫酸泄漏事故,为了清理这些没有人管理的化工原料,他们不得不通过法律程序,让开发区管委会以债权人的身份请求法院进行民事强制执行,将厂内堆放的危化品依法变卖。许煜威说:“没有完备的法律程序,我们无法直接扣留没收企业的财产。同样,如果不经过法律程序强行关闭企业,政府就可能涉嫌行政违法。”
   对于海宁市政府来说,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好通元化工厂的问题,正在实施的\"腾笼换鸟\"政策将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
   海宁市乃至浙江省境内目前还有许多生产危化品或其他化工产品的企业,光是通元化工厂所在的农业综合开发区内就有18家化工企业,当年出于发展的需要引进这些企业,但目前它们都是污染和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发源地,海宁市打算在今后几年陆续关闭搬迁这些企业。许煜威说:“与通元化工厂相关的利益群体,显然乐于看到我们陷入僵局,最后不了了之。”
   (2006年11月《半月谈内部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7 03:04 , Processed in 0.24337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