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10|回复: 0

毒垃圾:发达国家输出的一场噩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30 02: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 薇 

   

   一艘名叫“普罗博•科阿拉”号的货轮,从荷兰出发,在大西洋上颠簸辗转,在今年8月来到西非国家科特迪瓦的经济首都阿比让,卸下了特殊的货物——数百吨含有有毒物质的废油。对这个美丽的海滨花园城市来说,这简直是一场噩梦:废油被一家不负责任的公司倾倒在十多处垃圾场,短期内造成至少8人死亡,大约8万人入院治疗,全城一片恐慌。

                       致命的垃圾

   科特迪瓦受污一事尚未落下帷幕,“普罗博•科阿拉”号又驶入爱沙尼亚海域,途经之处水质下降,因此被怀疑故技重施,把有毒垃圾倾倒在波罗的海。不过,这次它没有那么走运,终于遭到爱沙尼亚检察机关扣留。
   洋垃圾在发展中国家引发严重环境污染并非新鲜事。根据官方统计,全世界每年产生有毒废物5亿多吨,大部分产生于发达国家。这些垃圾处理程序复杂,而且费用高昂,不如倾倒到别处来得痛快。因此,垃圾也成为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项目之一,被运往环保法律存在漏洞、垃圾处理费用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
   用绿色和平组织的话说,发展中国家没有从发达国家得到环境清洁技术,反而得到的是有毒废物。
   那么,这些来自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到底有何危害?以电脑为例,电脑由1000多种材料组成,其中很多都是剧毒的:含有重金属铅和镉的电脑电路板,含有镉的电脑电池,含有氧化铅和氧化钡的阴极射线管等。无论焚烧还是掩埋,这些有毒物质都会对空气或地下水造成污染。一些发展中国家用氰化物从废电脑元件中提取贵重金属,更是贻害无穷。

                      何以大行其道

   毒垃圾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一台电脑的使用寿命,已从过去的平均4.5年剧减到2年。绿色和平组织几年前就预计,到2005年,每当市场上出现一台新电脑,就有一台电脑被丢弃。
   毒垃圾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背后,是可观的利润。发达国家的中间商甚至只需要把电脑堆起来装船,一点分类工作都不用做,就能运往亚洲找到买家。西雅图一位回收商科莱格•劳切这样描述那些中间商:“他们向人们收集电子废物时拿一次钱,然后将它们卖到亚洲时又拿一次钱。”
   某些发达国家对输出毒垃圾睁只眼闭只眼,甚至采取鼓励政策。美国不仅一直拒绝签署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巴塞尔公约》,而且在“资源保护和再生法案”中故意从保护进口国的法律(即要求预先通知有害废物的航运)中豁免了电子废物一项。美国环境保护署承认,出口是美国电子废物处理战略中重要的一部分。
   据估计,美国每年回收的电子垃圾的50%~80%没有在国内处理,而是直接装船运往国外。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监管不严与吏治腐败也为毒垃圾的长驱直入提供了便利。在科特迪瓦之前,“普罗博•科阿拉”号曾试图在塞内加尔和尼日利亚找到落脚点,均没有成功,最终却突破了科特迪瓦的国门,科的监管部门难辞其咎。

                      警钟为谁而鸣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环保主义者开始展开一系列运动,要求防止向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出口有毒垃圾,并终于在1989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一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瑞士巴塞尔召开会议,一致通过了《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1992年5月,这一公约正式生效。近百个国家签署了公约。
   但是,在公约生效十几年后,为何科特迪瓦毒垃圾事件依然发生?为何运输有毒垃圾的轮船还能继续驶往下一站?这个问题值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反省。
   “这是对欧洲法和国际法的公然违反。”负责环境事务的欧盟委员斯塔夫罗斯•季马斯说,“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此类事件决不能再次发生。”
   他认为,欧盟已经拥有惩治有毒垃圾非法运输的法律武器,而在港口等转运地点的监控和执法力度上仍需加强。否则,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另一方面,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应加强自我保护措施,弥补在有毒垃圾非法运输方面的法律漏洞。
   此外,在技术层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样应该合作:发展中国家应停止处理垃圾的错误技术,发达国家则有责任研发和传授先进技术,并发挥指导作用。
   如果以为把垃圾清扫到别人门口就算了事,那就大错特错。人类只有一个家园,对环境保护的漠然迟早会从一个国家的灾难演变成整个世界的灾难。唯有共同面对和解决,才能维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的生存需要和利益。  
   (2006年11月《半月谈内部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7 02:35 , Processed in 0.21291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