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61|回复: 0

中国老百姓的储蓄情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2 09: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来源:读者评论 发布日期 :2006-11-03 文章作者:陈连华 
最新金融统计数据显示:居民储蓄突破15万亿元。同时,央行公布的三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的消费意愿在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后,本季更跌至历史新低。于是,大家在高兴之余,又都担忧起来,这么一大笔钱放在银行里,是一种浪费,应该尽快地消费掉这15万亿元存款,这样中国经济就不会有“通缩” 的危险。然而,这15万亿元是老百姓放在银行里的“血汗钱”。让我们先冷静地分析一下这15万亿元存款的含义,然后再考虑如何消化它。

高储蓄率往往是高GDP增长的后果。道理很简单,普通老百姓收入增长后,会小心地“奖励”一下自己,但不愿大量花钱。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GDP增长很快,在那个时期的储蓄存款率也是很高的。到了90年代,日本经济增长变缓,储蓄存款率也随着下降了。中国目前还是处在高GDP增长期间,较高的储蓄存款率其实是正常的。

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渠道是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不光老百姓缺少投资渠道,近来很多企业也因缺少投资欲望而把资金存入银行。在中国,企业存款增加后,广义货币M2(定活期存款为主)就会随着增长。2005年的M2同比增长18.3%,很多人推测这个增长主要来自企业高达1.2万亿元的利润。所以,老百姓不投资不是孤立的现象。

中国是个高储蓄率的国家,老百姓把收入的40%放在银行里。但是,对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来说,15万亿元存款并不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如果让13亿人平摊存款余额,人均不过只有一万多元。假定那些存款都来自5亿城镇居民,人均不过三万元。一个典型的城镇三口之家,也就是大约10万元存款。这个平均家庭存款数,购买房子不足,供养车不够,不断上涨的医疗费和教育费也让普通家庭不敢轻易花费银行存款。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高储蓄率是在平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形成的。

老百姓储蓄多是对养老风险和医疗风险没有信心。美国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不景气,美国人储蓄较多。随着经济改善和各种社会保险机制的建立,大多数美国人对未来的担忧没有了。2005年,美国人的储蓄率是负数,说明他们不光不存钱,而且开始花过去的存款。

不过,美国人并没有过度担心。储蓄是个复杂的现象,需要把居民存款余额放到更大的图像里去看。美国的老百姓只想花费,不愿储蓄,而中国的情况稍稍不同,老百姓感到银行里有储蓄,心里才能获得一些安全感。

所以,中国目前的老百姓高储蓄率会因为政府逐步改善各种社会保障机制而自然下降,而且也会因为中国的GDP增长更趋于理性而变得更合理。随着收入的稳步提高,老百姓会逐年增多消费的。2005年的中国消费品市场形势说明了这一点,消费总量首次突破5万亿元大关,扣除物价变动因素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1%,超出GDP的增长。这说明老百姓的消费总量还是在健康发展。

但是,消费总量健康发展不等于消费的分布合理,不合理的消费分布最终会影响高储蓄率的化解。2005年,餐饮业零售额持续走高,销售规模同比增长17. 2%,高出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涨幅4.1%,其他消费领域表现平常。人们开始问,中国这个文明古国,老百姓钱多了,只愿多“吃”,为什么不多花钱买文化产品?

中国出版业的一份分析报告给我们一个解释。2005年我国的出版品种大幅上升,但印数和销售册数下降,退货和库存持续增加。这个现象说明,虽然老百姓可选的书籍种类增多,但是老百姓想花钱去买的愿望不大,买了后失望后悔的人增多了。所以,产品质量的下降会导致老百姓消费欲望萎缩。

有人会说,老百姓如果不爱读书,可以去看歌舞表演。老百姓喜爱歌舞表演不假,不过一张VIP票要上千元,最一般的票也要180元上下,看表演是一个家庭活动,一家人起码要500元或600元,一家人一个月的饭钱便没有了,老百姓自然会选择在家里看不花钱的电视。如果老百姓喜欢的东西价格过高,只有富人才能去消费,这样的产业便是贵族产业,贵族产业消化不了13亿人的高储蓄率问题。

降低高储蓄率需要老百姓投资和消费,重点应放在消除影响老百姓投资和消费热情的障碍上。如果企业的投资热情高涨,回报丰厚,必然引领普通百姓的投资热情。老百姓认为某类商品质量和价格不合适,他们就会把本该消费的钱存起来,或放在其他消费上。推动老百姓花钱消费以降低储蓄率要给老百姓好的消费理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4 00:44 , Processed in 0.16113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