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11-16 01: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粗粗看了下icansee MSN空间上的一些文章,发现初高等教育的经历和他相反,本人初高中上的是"成年"的教育,大学反而是"未成年"的教育;"成年"和"未成年"的说法请参考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的福柯集P528 何为启蒙一文.
看了这篇,想起了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写的记忆似水流年,一点花香,一段情景引起一片回忆涟漪:
1.镜与灯,不是说鼎鼎有名的那本文艺批评理论书,而是一般用于历史,小说,某些哲学理论,思潮思路,人性光辉等比喻;如以史为鉴(鉴,镜也);智如灯烛,可以照察;巴尔扎克把小说定义为沿着公路上移动的一面镜子(美国文艺批评家彼得.盖伊加了句,这是一面扭曲的镜子);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手抄本之一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孙隆基就讲要借用西方的某些思想理论作灯,照亮中国传统的黑暗屋子.
2.每个人都需要某种社会集体的归属认同感,这是人之常情,逃避这类认同感而投身伟大的目标事业实非我们凡人所能(有名的例子参看以赛亚.柏林写的狄斯累利,马克思及对认同的追求一文);在“赚钱,考研,读研,拿奖学金出国,拿博士学位,找到高薪工作”等公共"路灯"里是否是凡人归属同化过程问题?按福柯的说法,合理的过程就是"经验",归属同化过程会是我们老生长谈的"人情世故"吗?
3.关键词:关心自我,关注自身与认识自己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楼主没有明说,个人认为比较重要和复杂,可参考福柯集P471 主体解释学一文会有利清晰思路,细腻思想;回归自我,精神层次上的需要,可加看钱钟书的妙文"说回家".
4."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一盏神灯,有着独一无二的光芒,会永远的悬挂在你心中,会在你的人生旅途中一直照亮和指引你:那就是你所热爱的事业,兴趣,和梦想。" 我的疑问是假如万一认识到自己"朽木不可雕","曲木做不出直材";"神灯"变成"残烛",是鼓起勇气自我认同,还是逃避?热爱的事业,兴趣和梦想直属社会道德禁忌类的咋办?
5.“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均有现代约定俗成的解读;郑玄、孔颖达注疏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之读书笔记,看看老砍老师和rootsman的,应有不错的收获(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178069);“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仁也,这个仁不是孙隆基解得那种"人,仁也,两个人也",而是蔡元培之中国伦理史所谓仁乃"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这句可以看作"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准备步骤之一,也可以作另类的现代解读,从"未成年"状态走向"成年"做必要的准备,因为福柯说"我们现在还未成年";同样我们还可以在古代希腊找到于思想训练及行动中的苦行僧,只是貌同心异,他们要做的准备是提高抵御未来死亡恐惧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