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610|回复: 5

[【文史类原创】] 美好,就在一瞬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30 23: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的生活,有时令人绝望。在一个看不到蓝天的地方,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活得这么起劲。我抵触这里的一切。夏天,干热。街上,永远是不绝的人流。每张脸,都风霜满面。这是个无法说悠闲的“忙碌之城”。
  而我,是特例。
  我总能在主流之外寻找到空隙。1997,香港回归那年,我在北京。做的是报纸的周末版编辑,一周的工作量是三个多小时,收入4000。闲暇时间很多,需要想各种法子来“杀”掉。

  寻访名人故居是其中一种,鲁迅、老舍、茅盾,一家家的走。都是很阔气的平房大院,林木蓊翳,显示出作家并不寒酸。那时徐志摩尚未进入小资视野,但是已进入了我的视野。某日下午,我去寻访徐的故居。根据提示,是叫“小石虎胡同”。我到了宣武门外,向三轮车夫打听。在北京,三轮车夫卑贱但不愚蠢,他们是胡同方面的专家。
  我问的是一个长者,年纪跟我差不多。他拿出一本《胡同索引》,略翻翻:“小石虎?好咧,在西单斜街,走吧您?”
  出师这样顺利,我喜出望外。但是,西单斜街到了,却没有“小石虎”。
  书也乱写?车夫有些茫然。打听居委会大妈,三五个乱呛汤,个个都精明之极,但却说不出个名堂。
  忽然有一大妈凑过来:“小石虎?过了!在西单路口,马路那边。”
  谢过,车夫掉头又带我继续找。在巍峨的“中友百货”旁边,终于找到一条胡同,看名牌,正是“小石虎”。我心中狂喜,好比是马上就要见到徐志摩本人。但很快,再次遭遇幻灭。这个“小石虎”,已经被拆掉了绝大部分,拓成了一条很宽的马路。一侧,所有的老屋已荡然无存。另一侧,只剩三家。这三家里,有一家是大院。我走到门口看,是一个单位。已经下班了,里头还有人走动,但,看样子他们不会知道徐志摩是谁。
  我怅然,在马路上伫立良久。看明亮的夕阳斜照,心里空空。三轮车夫是个务实的人,不大理会坐他车的这个疯子有何感想。只是催问,还走不走,不走给钱。
  我给了钱,忽然就觉得轻松了。我来过,我找过,在北京的红尘中寻觅过先贤,也就够了。我完成的,是一个使命。此前此后五十年,大概都不会有其他人来完成。于是,问心无愧。
  这一瞬间,见到夕阳猛地泼洒过来,竟好像那红红的万树花。
  这一瞬间,极为美好。
  
  消遣的方式二,是听音乐会。那时北京音乐厅的节目,已成大路货,良莠不齐。那样的场所,像集会,不可能优雅。我却发现了一处好地方,每周有精致的小型音乐会。地点,就在灯市西口的假日酒店。
  这个酒店,做了一些好事情,比如,在一楼专辟了一个小厅,办免费参观的画展,中外的都有。有些好的,能令人流连忘返。音乐会在二楼举办,每逢月初,就有整月的节目预告出来。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场无伴奏合唱。晚7:30就开演,来听的人,大约都是下了班在外面对付了一餐,就赶来。座中,以白领、知识分子、公务员居多,装束虽不一,但都文质彬彬。开场前的气氛,让人神清气爽,不似在凡尘中。
  合唱内容,我闻所未闻,是16世纪的英格兰牧歌。每首开始,由钢琴手定一个音准,人声便响起来。那美妙,我平生所仅闻,不是文字所能形容的。所谓“天籁”,也就是这吧。一个多小时的演唱,让人忘却了地域和年代。类似宗教音乐的空灵和圣洁,把一切都可融化。在开演前,报幕员介绍,说早年英格兰,地广人稀,牧民们寂寞,遂唱牧歌以解闷。但这乡土的歌,不知为何却如此神圣?
  空灵的音乐,一向为我所爱,比方挪威的、苏格兰的。写听音乐感受的文字,我也看过一些。但都没有那天我所受到的震撼大。艺术之美,的确是第二造化。
  合唱团的人,全是业余,都是北京三教九流的人物。业余排练,下了班,就匆匆赶来演出。
  这样的音乐会,节目精致,气氛极雅,收费仅仅是80元一位,可以说是造福“小众”了。
  我看那些业余歌唱者,未上场时,说笑与常人无异。一上场,翻开歌谱,则神情庄严,如宗教徒。那徐徐渐响的歌声,似原野春风,瞬间就涤去了在场聆听者的内心尘埃。
  谁说人世就是红尘?
  这一瞬间,也是无比美好。

  消遣之三是逛书店,这是值得写一大篇东西的话题。我这里只讲一个感觉最好的。那时候,“首都剧场”进院门的右侧,有一排平房。外观无奇,里面是个书店,叫“女子书店”。不过,卖的书并不专以女性为对象,而是以知识分子为对象,比较雅。为何取了这个名,而挡住了部分男读者的脚步,不得而知。那书店,有两大间,一间是卖书,一间是书吧。这书吧,不是凡人所设计,几乎再现了50年代的古旧。墙是白灰墙,粉刷得故意很粗糙。地面是不规则的石板砌成。书架,好像是没经过抛光,只用褐色油漆粗粗一刷。这种装修,现在就是农民也会瞧不上眼。但是,里面靠书架摆了几张小桌,有台布,有台灯,晚上灯光一亮,立刻就看出了好。小屋里的气氛,是沉静的,一点不浮躁。顶天的书架,让你心平气和。坐下来,就可回到淳朴年代。我去过两次,进去后会想,应该换上一双布鞋再来。吧台的后面,有现代的咖啡蒸馏设备。服务员,模样就像在校大学生,也没准儿就是。书吧里的书,是可以卖的,有装饰方面的,有思想和艺术方面的,随意一看,不必深究。
  一天晚上,我去得较晚。书吧里没有别的顾客。一个服务员MM,引起了我的注意。她穿一身素花连衣裙,扎辫儿,还扎着一朵很大的白蝴蝶结。MM很美,差一点点就是绝代佳人。主要的,还不是这个,是气质非常纯洁。我进去时,她在吧台后面看书,见有人来,马上起身热情接待。端上煮好的咖啡后,又埋头看书。音响里,在放一支男声的歌,不知是谁。我们两人各看各的,这屋子忽然就非常像一个温馨的家。我翻了一会儿,不再看了。抬起头来看那MM,她的这打扮,很不合潮流,是50年代学苏联时的打扮。端庄而又有美少女的活泼。我觉得这个晚上我所见的,仿佛是个幻像。在急功近利的都市里,MM们都傲然在逛“赛特”、“燕莎”,怎会有这样风华绝代的人儿,在橘黄的灯光下看书?
  她每过一会儿,就要起来,照看一下吧台里的事务。音响里的歌声很柔情,空气里飘着欢快。我忍不住,问了一句:“你放的这是谁的歌?”这完全是句废话,是无赖小儿所为。但我那天确实就这样问了。我只想听听她的声音,看看她的表情。歌手的名字我记住了,但我不相信他的歌会这样好听。一问一答之后,屋内又陷入了沉静。她又低头看书,后脑上的白蝴碟结,在灯光下,是怒放的一簇花。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人,你可以嗅到真正意义上的书香。
  我恋恋不舍而去。若干年后,不能忘,又来到“首都剧场”,原已做好人去楼空的思想准备,没有幻想再见到那MM。却不料,连楼也没有了!“女子书店”,不存在了。剧院翻修,那排平房早就夷为平地。
  我想想,那一夜,很像是《聊斋》里的遭遇。一梦醒来,斯人已去。
  可是,那一瞬间,留给我的美好,足以受用终身。

首发处:我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m/qingqiuz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1 09: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出兄还是个花痴, 书不醉人-----人醉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1 14:5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去过两次.一次是冬季,一次是夏季.
的确,那是个满面风沙的城市,冬天需要武装沉重的盔甲,夏日里则似沙滩上的鱼,干渴的无处可逃.不知是否因为气候原因,总觉得人的脸上露出干脆的拒绝和焦躁,望而生畏...
夏日那次在骄阳下去的故宫,背个小包包,一个人在诺大的紫禁城里乱逛,感觉自己像只渺小的爬虫,在嘈杂的人海中眯着眼看过往的历史,不知道冥冥中有没有另外的眼睛也会回望着我?在红色的宫墙外,那一瞬间的感觉是:瞬间已是百年。
冬季去的长城,列列罡风,几乎把人吹作短线风筝,我相信每一样存在的东西有其该具有的灵气,或许是因为厚重的历史,或许是因为千年王候将相的豪气,气势逼人,几乎人人均成英雄。
那样一个个性鲜明的城市,隔着一段距离的欣赏,值得回忆的都是一瞬间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1 15:4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实地读了几篇楼主的文章。那些苦涩、陈旧、感动、美好的记忆,在楼主笔下温柔而自然地流露,使我亦偶尔触动记忆。这一面是非常感激的。
不过,我来这个版面,大多是想听听“见解”,得到些知识;所以觉得楼主一些纯为“感受”的文章,更适合发表在“文学原创”那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1 16: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LZ的两篇文章可以看出,你一定是为我们大部分人的先生了——无论资历和年龄,至少对我这个7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而言如此,这篇文章却透漏着清澈和青春,先生仍然稚气未脱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1 21: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就应当活的年轻,工作起来才有干劲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8:46 , Processed in 0.20456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