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841|回复: 21

[【主题讨论】] 戳徐江的画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5 14: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子
“徐江语文批判会”在汉落幕
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文学高峰论坛──徐江语文教学批判会”于10月22日在武汉落幕。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以及部分中学生和家长1000余人参加了会议,十余位教师代表上台与徐江进行了论战。
徐江是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讲授写作课,因近两年来多次“炮轰”中学语文教育,他成为在语文教育界颇其争议的人物,并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其语文观念、语文教学改革主张,和他对语文教育教学现状的批判引起了语文界强烈反响。赞同者有之,批判者也有之。
据主办单位负责人介绍:这次“批判会”实际上是借鉴了“超女”模式,展开热烈的学术争鸣与讨论。组织这次全国性“批判会”,主要是想让各方面的语文教育界人士能够面对面地交流沟通。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上,徐江作了题为《新课改必备的理论前提》《高考作创再辅导》的学术报告,并进行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作者是日本作家清冈卓行)教学示范课。22日下午,《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安排华中师大2006级教育硕士及部分与会者和徐江进行沟通交流。
在会议上,徐江称:“我是一个语文教育的消费者,我有权利对你们的无效教学提出批判!”徐江及其支持者与持批判意见的人士进行了激烈论战。其争论的焦点在于以下三大问题:
一是教师素质问题。徐江认为中学语文教师素质大都不合格,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所得到的知识多半是要被淘汰和无用的“理论垃圾”;反对者称徐江不了解一线情况,“站着说话不腰疼”。二是中学语文“无效教学”问题。徐江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缺乏自己的理解,减弱了对学生思辩能力的培养,属于“无效教学”;反对者则称考上大学才是硬道理。三是方法问题。徐江认为许多语文教师方法陈旧,枯燥乏味;反对者则称,徐江本人的示范课也并无多少新意。
面对大学写作课教师徐江对自己工作的否定,许多中学教师并不接受,在“批判会”上,许多中学语文教师对徐江发出冷嘲热讽。面对与会者的非议,徐江说,作为一个中学生的爷爷,他是站在家长,甚至是站在语文教育消费者的立场上来向中学语文“开炮”的。
对于这次“批判会”,华中师大文学院《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晓苏未做任何评价,“好坏自有公论,我们主要目的是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以期开创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学新局面。”
“全国语文教育高峰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主办,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
批判会发言:
示范课:理论与实践的脱轨
一位来自深圳的年轻语文教师在大会的发言中毫不掩饰地说出了很多与会者的心里话:纸上谈兵;无效教学的典范!会议的主持人晓苏也不得不承认读徐江的文章比听徐江的讲座、示范课更有意思。
徐江的示范一共两节,仅一个半小时。第一节课时,他先用自己十分不标准的唐山普通话朗读了课文,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做练习;第二节课则采取了满堂灌的形式,对清冈卓行进行了猛烈的个人批判。
“看来徐老先生也是眼高手低。”徐江的示范课《米洛斯的维纳斯》还没讲完,一些老师就迫不及待地表达看法。徐江几次走下讲台与前排老师交流,说明授课理念。
江夏区桥头中学张开生老师说,从徐先生一上课就自己朗读课文及让学生查字典理解生字词并造句等环节来看,他并没跳出一般中学教学的框架,“其实小学高年级老师就开始这样做了”。
广东深圳的一位吴老师发言说,这节课没突出重难点,说教味太浓,一些知识点也没落实。另外,他认为不能一味对文章持批判态度,对课文中的佳句也要引导学生鉴赏。对于徐江布置给学生的“关于丧失的想象”、“以部分统摄全体”、“尽信书,不如无书”等作文题,他觉得中学生写作文与大学生写论文不是一回事,而且以中学生的见识,这些题目是绝难写出佳作来的。
……
众多的批判占了绝对优势,以致22号,主办方取消了原定的徐江作文示范课。
学术报告:自相矛盾的理论
在21号上午的讲座中徐江先生认为,不仅目前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存在理论上的缺陷,语文老师也普遍存在理论素养不足的问题,最后导致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他以论述文和记叙文的解读为例,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阐释。对此,多数语文老师表示不能同意。
湖北黄石三中青年教师陈剑锋说,徐江先生的“理论”自相矛盾,比如他说“3个例子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人这个集合概念”,但是他又凭3个网上老师的教案认定大部分老师理论素养缺失。“他以偏概全,没有做基层调查。”
在22号的关于作文辅导的讲座后,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的从事语文教学论研究的唐子江讲师指出:徐江的七篇下水作文虽标榜创新与批判,但很多创新与批判也经不起推敲。
来自深圳的陈晓涛老师则指出徐江的下水作文充斥了理性分析,好像要把学生个个都变成哲学家和思想家,缺乏感性与灵性!
座谈会:再掀语文教学批判高潮
在22号下午《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主办的座谈会上,与会者情绪高涨,把矛头转向了当下的语文教学。
来自安徽太和的葛维春老师说,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老师的地位相当尴尬,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要面对可能比自己知识面更宽广学生,教师得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一位来老师指出:不会写作文的老师教学生写作文,这就是典型的无效教学。我们当下最缺乏的是优秀的教师。

热切希望各位网友谈谈对徐江的看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5 21: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你得多跟彳亍兄和劳斯莱斯兄交流,俺不懂这个不敢妄加评论。
ps:感谢兄带来的前方学术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00: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R兄点名,说点自己的看法。
[注:暂离几年,新行情不很了解,以下仅是没有与时俱进的想法]

1、老师不是全能的。

他/她不可能刀枪剑戟样样精通,这不是推辞,也不能成为借口。
这只是一个事实,或许老师都得先明白自己的拿手兵器是什么。
我指的是讲课、沟通的兵器。[相关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属于基本功,那得必备]
听过N多优质课、公开课,说实话,很多课,好则好矣,学不来,也学不得。
有的人讲课热情洋溢,有的鞭辟入里,有的幽默风趣……
或许这就是风格,你想全能……

很多人不赞成,因为课文千差万别,你总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吧
可是与其各项技术都很平庸,讲的自己无趣底下犯困
还不如先老老实实集中修炼一门技术

2、学生不是幼稚的。

因为老师的非万能,很多时候,得依靠学生。[理科好像很难]
我讲诗词,课上就和那些写诗词的学生交流,甘苦自知。
上面提到《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一课,我根本没讲,主要是自己不喜欢,写得老套不算优秀
上课不讲课文,只论述自己不喜欢的理由[为了激发讨论,故意极端些,他们也习惯了]
最后这课上下来,大家一通讨论,起码知道文章作成什么样子容易被人不喜欢。

很多老师太不相信学生,就好像有的官吏不相信老百姓一样
其实,拿着那些资料你能想到的,他未必想不到
尤其语文,你一大把年纪理解的,不一定比毛孩子们理解的强多少,他们一天接受多少信息阿

3、外行不该胡说。

惯于外行领导内行,可是教学这事,除了师、生,别人真没法说。
尤其那些高校教授,很多人真不懂教育学、心理学,仅有的一点教学方法也实在难以在高校外推广。
或许他们真的关心教育,可是如果不在第一线,谢谢这份好心。

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问题,那是事实
可是现在科班出身的师范教育背景,该整顿的是:师范类高校的培养模式
比一比北师大和北大的课程差别就知道了

做老师,不是好差事
教了几年语文,灭了我多年积攒的兴趣
看的书,感受到的东西,不自觉中想要换算成下一节语文课的交流
24小时工作制,当年和朋友戏称:时刻准备着……

远离那份辛苦、幸福很久了
职业比不出高低贵贱,这份职业也不比其它行业高贵多少
可是,做这份职业得用心,因为,你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在成长,你也是。

不是对徐江的看法,没有调查,没发言权
想起些往事,权作灌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06: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语文研究不缺少争鸣与批判,而缺少责任与宽容。不冷静下来一味地争胜,不客观研究语文面临的问题,语文的发展就会成为更大的问题。

徐江的话有些固然片面了一些,但有些却也是事实,不能因为对个人的偏见而对明显正确的分析持否定态度。

指瑕很容易,但不能因瑕弃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6 08: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晓涛批判会留影

晓涛批判会留影
感谢兄提供一线快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10: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传统势力又臭又硬,在任何领域都是如此,教育界尤甚!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何其难也!自孔子以教,唐以学,国文教育基本模式并无大的变化.反观今日之教学效果,满大街学士,硕士、博士稀松平常,然习文无以为傲,词不达意者何其多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11: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实战上,两位老师对我影响很大

一是大学时系里的副书记,教授,花一年时间在市里重点高中一线教学
真正搏杀:季度考核、末位淘汰;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她回来后,所讲的绝不再是无关痛痒的东西
所谓“理解之同情”

这也只是局部理解
因为她有退路,她设定的期限只是一年,她也只是短期下水
要是这是你的饭碗、终生的工作,又该如何

她还有优势,因为该重点高中透明的用人制度,学生知道她是背景
这对学生、教学是有很大影响的

她也没机会教高三
学校赌不起

工作后教研组的组长,批过卷,多年应考
从他那学到的,很多,也不能公开说,太多的数据没有公布出来
比如,披卷的到底有多少是大学的毛孩子,包工头可以赚多少,批一个作文需要几秒……
让人彻骨的悲凉

也有好处,叫他们应战
我顺便活剥了考研英政
师徒们一起毕业,都去上学

有心杀贼
无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6 12: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算什么文章,一帮人相互攻奸,相互贬低,这就叫"热烈的学术争鸣与讨论"?

建议推荐作者为cctv年度搞笑中国候选

希望兄注意自己的措辞,对别人的劳动表示尊重这也很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7 08:2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xiezi992006-10-26 12:50发表的“”:
这算什么文章,一帮人相互攻奸,相互贬低,这就叫"热烈的学术争鸣与讨论"?

建议推荐作者为cctv年度搞笑中国候选

希望兄注意自己的措辞,对别人的劳动表示尊重这也很重要。

我见证了徐江语文教育批判会的全过程,对xiezi99的评价不敢苟同。

xiezi99的思维停留在80年代之前的关于“批判”的理解,我认为90后的“批判”应该是理性的分析、思考与建设。
在这次批判会上,很多老师都跳出了对徐江本人进行攻击的圈子,而是就徐江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论坛里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不少,希望大家能关注一下徐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7 0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站照片也能得威望吗?置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7 09: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徐老先生也是眼高手低。”
“其实小学高年级老师就开始这样做了”。
这节课没突出重难点,说教味太浓,一些知识点也没落实。
徐江先生的“理论”自相矛盾,
“他以偏概全,没有做基层调查。”
江的七篇下水作文虽标榜创新与批判,但很多创新与批判也经不起推敲。
徐江的下水作文充斥了理性分析,好像要把学生个个都变成哲学家和思想家,缺乏感性与灵性!
不会写作文的老师教学生写作文,这就是典型的无效教学

其实学士对与我的评价应该相当苟同,因为本人的评价和上述引语并无区别,充满了"理性的分析、思考与建设"

我很愿意对ccnutao2004的劳动表示尊重,这也是
理性的分析、思考与建设。
的一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7 17: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freeweb2006-10-27 08:51发表的“”:
发站照片也能得威望吗?置疑.
您看的角度可能与我不同,至少这是当时会议的一部分信息,假如仅仅是一个它个人的照片我决不会加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8 00: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太赞成版主的说法.版主对一个会议的信息已经给了很高的评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8 09: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年头信息的确很重要,一个信息就可能能带来一场变革,尤其是一次学术会议的信息,我感同身受才有此一文。希望大家有学术会议的时候能去就去,错过了也许你会失去很多,祝大家多多交流,互相提供帮助也是交流的一种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8 09: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戳徐江的画皮
这个标题让人觉得不舒服,难道徐是伪君子,坑蒙拐骗?看内容,徐又不是这样的人,那么用这一标题又是什么意思呢?既然是批判,就应该是理性的。实际上,就上面所谈而言,双方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中国教育的问题人们多少都是了解一点的。不过,由于各自的立场不同,讨论是否有足够理性,是值得怀疑的。从上面看,双方的换位思考不够,片面性是难免的。徐的观点也许有许多值得商榷的,但勇气可嘉。可以批判徐,但不可以污辱徐的人格。记住鲁迅的话,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9 10: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引用第14楼cdscs2006-10-28 09:48发表的“”:
戳徐江的画皮
这个标题让人觉得不舒服,难道徐是伪君子,坑蒙拐骗?看内容,徐又不是这样的人,那么用这一标题又是什么意思呢?既然是批判,就应该是理性的。实际上,就上面所谈而言,双方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中国教育的问题人们多少都是了解一点的。不过,由于各自的立场不同,讨论是否有足够理性,是值得怀疑的。从上面看,双方的换位思考不够,片面性是难免的。徐的观点也许有许多值得商榷的,但勇气可嘉。可以批判徐,但不可以污辱徐的人格。记住鲁迅的话,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quote]
鲁迅的杂文恐怕辱骂和恐吓要多一些吧

关于徐江先生的作文与做人,我有不同的看法。
现在的学术会议不参加也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0 09: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楼上的“现在的学术会议不参加也罢”不敢苟同。学术会议该参加还是要参加,虽然很多都是为了“挂羊头卖狗肉”但去了总比不去的多学点知识吧,仅发表个人看法,希望楼主和楼上不要拍砖砸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1 16: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5楼ccnutao20042006-10-29 10:55发表的“”:
[quote]引用第14楼cdscs2006-10-28 09:48发表的“”:
戳徐江的画皮
这个标题让人觉得不舒服,难道徐是伪君子,坑蒙拐骗?看内容,徐又不是这样的人,那么用这一标题又是什么意思呢?既然是批判,就应该是理性的。实际上,就上面所谈而言,双方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中国教育的问题人们多少都是了解一点的。不过,由于各自的立场不同,讨论是否有足够理性,是值得怀疑的。从上面看,双方的换位思考不够,片面性是难免的。徐的观点也许有许多值得商榷的,但勇气可嘉。可以批判徐,但不可以污辱徐的人格。记住鲁迅的话,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quote]
鲁迅的杂文恐怕辱骂和恐吓要多一些吧 

.......
鲁迅的杂文恐怕辱骂和恐吓要多一些吧?关于徐江先生的作文与做人,我有不同的看法。
不太会操作,以下是回答:
鲁迅如何辱骂和恐吓,恕我不知,即使有,我想那也是非常正当的,对手一定是很卑劣的。您对徐江先生的作文与做人,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理解,但用画皮我觉得是不妥当。您看过电影画皮吗?美人撕下美丽的画皮后是很吓人的,徐是这样的人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 11: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说鲁迅骂过的梁实秋恐怕还没有鲁迅卑劣

关于徐江,先讲一点
徐江的报告会、示范课乏味、空洞、自相矛盾;很多与会者是不远千里,交了会务费专程赶过来学习的,但徐江在示范课上丝毫不顾及与会者的感受,用蹩脚的唐山普通话朗诵文章10多分钟,让学生做作业30多分钟,再用蹩脚的普通话满堂灌40多分钟,让与会的“消费者”成了受害者;与会者是吃亏又受了苦,而徐江先生应该拿到了内地普通教师一年工资以上的报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6 16: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看 徐江、王荣生“维纳斯”解读之比较

徐江、王荣生“维纳斯”解读之比较
——管窥课改现状及现状的改革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建国
徐江与王荣生两位大学教师是语文界人们都知晓的人士。近来他们两位关于日本诗人清冈卓行《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解读设计及解读实践引起我的注意,两人迥然不同的解读思维深刻反映了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现实矛盾,我在这里将其比较供大家思考。希望语文界能够从我的这番比较中看到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改革哪些问题,并相信通过努力能够实现改革。
王先生的文章发表在上海《语文学习》杂志2006年第5期,是作为新课改课文解读的“样章”出现的。徐先生的解读最初也是在上海《语文学习》杂志上发表过,不过那是2004年的事,最近他又将自己的解读重新整理,于2006年10月在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举办的“徐江语文教学批判会”上,对数百名中学生及中学教师进行了演讲。我的比较,就是根据上述资料来源进行的。具体情况如下:
一、关于《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思想之比较
王先生将《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作为“原型阅读”的“样章”,他的基本目的就是给中学教师示范如何让学生学会注重理解课文,所谓“原型阅读”就是“读懂文章说了什么”。
徐江先生则是强调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教学“例子”,也就是把它当作一种对学生进行批判意识培养以及批判操作综合教育的典型文本。从而把新课改培养学生批判意识及批判能力的要求落实到了教学的实处。
“原型阅读”示范和“批判意识培养及批判的操作”综合训练这两种做法本来没有矛盾,王先生不会反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操作能力,徐先生同样也不会反对注重对文本本身的准确理解。但他们两人把各自的教学思想都灌注于《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解读时,便给语文界提出了如何让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和谐统一的问题。明确地说,王先生以此文作为“原型阅读”的“样章”极为不妥,而徐先生以此文作为培养学生思辩意识及思辩能力的例子则为语文界示范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里的根本问题就出在解读者自身的解读眼光是否敏锐、解读思维是否正确。《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审美观念很偏执的文章,虽然作者对断臂雕像的审美很有“个性”,文章里面蕴含的感情也很真,但“真”要以“善”为基础才行。如果不“善”,那么愈真愈坏。清冈卓行对维纳斯雕像“原形”咒骂是错误的,对断臂雕像的审美欣赏并不“美”。如果不对其进行批判,只注重对其作品的原意进行讲解,实际上就等于在宣扬一种“恶”,对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是一种伤害。我们总讲“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可是一到教学实践中就出偏差。
而徐江先生以敏锐的哲学眼光看出清冈卓行思维的破绽,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例子,这个例子选得妙。其妙就妙在《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并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孬文,如果那样的话,也就没有可思辨的了。他以理性的判断能力意识到《米洛斯的维纳斯》有独特而巨大的思辨空间,他的教学实践具有非常明确的预成性,他“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理由和后果而加以调控”。徐江先生以科学的理论、原则为依据,以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对自己的特定行为有比较清醒的设计,对自己的行为有比较主动的驾驭,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有比较明确的预期。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洞察到……自己按照方案造出的东西……,悟到……必须挟着……那些按照不变规律下判断的原则走在前面,强迫自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以我为主),决不能只是让自然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  商务印书馆出版  下卷第241页)康德这段话本是针对人们对自然问题的研究而谈的,把这种精神转化为语文教学的“理性观”;就是说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理性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着科学的规律,以科学的理论或思维方法为根据,让课文乃至课文解读过程“回答”我们的理性“提出”的问题,即讲这篇课文干啥用,用它做一个什么“例子”,从而使学生在哪个方面有点儿实际的提高,不能让课文“牵着自己的鼻子走”。徐江先生以文本为例子的理性教学行为,说明一个教师应该善于将“知识的重心从客体转到主体”,也就是说把客观的知识掌握在教学行为主体的手中,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我为主的认识策略。而王先生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作为“原型阅读”的“样章”,缺少的就是徐江先生所坚持的“理性”,他不知道为啥要选读这一篇课文,仅仅是因为教材中有它,当然编选教材的人也同样的盲目。
二、关于《米洛斯的维纳斯》解读设问之比较
王荣生先生在“样章”中就解读提出以下的思考题:
1.文章开头“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这里的“我”,指的是谁?文章中还有不少以“我”起头的语句,请一一画出,并把这些语句按原文顺序连起来念一遍。念的时候,想象作者面对雕像时的神态。
2.文章第一段中说“她为了如此美丽……”这里的“她”,指的是什么?文章还有一些出现“她”字的语句,也请找出来念一念。
3.下面是这篇文章的两个内容提纲。你认为哪个更妥当些?
A.文章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我”的“奇怪念头”,并讲述“我的实际感受”,第二部分是“我”对“倒人胃口方案”的否定,第三部分是“我”对“手”的“意味”的体悟。
B.文章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答“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第二部分回答“为什么不应该复原那失去的胳膊”,第三部分回答“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
徐江先生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
从断臂的维纳斯雕像看“双臂”在作品审美中居何地位?承认断臂后雕像仍然很美是否意味着相对完整的雕像原作就是“一览无遗”必须予以否定?面对断臂雕像关于“双臂”的想象是否真的“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由于教学思想不同,自然设问也会大异。然而这里有一个设问“思维值”的问题。我以为王先生的设问不值得思考,也就是没有“思维值”。“我”是谁?“她”是什么?那是对高中生提的问题吗?至于第三个问题,两者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两种概括实际上都是旧语文划分层次段落、归纳层意段意的问题。我知道,王先生这样讲的意图是通过这些设问将对此文的理解引向文艺随笔与所谓“议论文”文体的区别,比如前两个问题就涉及到文艺随笔表达过程中的语感口气问题,而后一问题则是在说明文艺随笔表达作者的感受并非像传统“议论文”那样有着严谨的逻辑联系,相反,它有强烈的感性色彩。所以,不能以传统的议论结构来解释《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一点从教学思想上讲并不错,也是一种教学思维。但是,王先生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不管是文艺随笔,还是所谓“议论文”,其目的都要讲一种“理”,都表明对某种事物的看法,尽管它们的表达有某种差异。因此作为解读者首先要明辨的是文本所讲的“理”到底对不对,如果忽略了对“理”的思辨而只论形式,那就是舍本逐末了。况且有些问题是说不那么清楚的。比如王先生所谓以“论题的来路”来区分文艺随笔与所谓“议论文”,显然会将学生引向歧路。这两者的“来路”在本质上是不能区分的,都是在现实社会中产生的,是无需争论的。总之,王先生这三个问题,都是以文章的外在形式为线索提出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探讨,基本上远离了文章的核心问题,对认识此文没有什么意义。我们的学生说语文课三个月不听讲没关系,我想与这种远离学生素质教育实际需要的教学思维是直接相关的。
而徐江先生的设问锋芒坚锐,直捣黄龙。他针对清冈卓行在文中表述的审美感受,引导学生作质疑性思索。这就能够直接调动学生开启自己的反思意识。在天津市塘沽区紫云中学的课堂上,徐江先生还没有讲他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就提出了这样的追问性思考:“维纳斯的胳膊至今未能找到,无人知道他的胳膊到底是什么样子。有谁会知道,当真找到维纳斯的胳膊以及复原后会比现在的艺术性差呢?”有的学生说“美的方式有很多种”,不能强调单一的某种美。我以为,这样的学生思维显然比鹦鹉学舌重复清冈卓行话语的学生要好得多,后者只会说“拥有了双臂……沦为一只完美的尤物,除了完美,不会再给人带来什么新鲜感”。(《高考作文大练兵》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第114页)
康德曾尖锐地嘲讽这种可笑的提问:“知道……应当以理性的方式追问什么,……是聪明与洞识的一个重要而且必要的证明。因为如果问题自身是荒唐的,并且要求作出不必要的回答,那么,除了使提出问题的人感到羞愧之外,它有时还有这样的害处 ,即诱使它的不谨慎的听众作出荒唐的回答,并造成可笑的景象,即一个人(如古人所说)挤公羊的奶,另一个人把筛子放在下面去接。”(《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著 李秋零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87页)虽然王先生的提问还不至于诱使学生回答出荒唐的问题,但那些简单幼稚的提问,从素质教育角度讲,教师这种教学行为仍然是“挤公羊的奶”,让学生“拿筛子接”。如此教学可谓盲教矣!
三、关于《米洛斯的维纳斯》重点解读内容之比较
王先生在注重文本“原”意的思想指导下,他强调要搞懂下列语句的内涵:
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
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
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而背负着美术作品命运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对这些比喻、赞颂来说,却是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讥讽。
诚然,阅读文章,搞懂文章那些关键句的基本内涵,甚至某些关键词的独特意味,这种解读思维从理论上讲是无可指责、无可挑剔的。但是,具体到清冈卓行这一篇具体的文章,特别是本来就很偏执的文章,要处处弄懂有可能吗?有这个必要吗?更何况,这是由日语翻译过来的作品。那位翻译家是否准确地把握了从日语到汉语情感、思想两者的准确过渡呢?我们理解这些话语,也只能说是这些话语的内涵,但它就一定是清冈卓行的“原”意吗?比如王先生特意加了着重号的词语“巧妙地遗忘”,若从汉语常规表达角度看就不规范,不准确。因为胳膊是与身体连在一起的,身在膊在,不会“遗失”,不会“遗忘”。“丧失双臂”,只能说“巧妙地断弃在故乡”,或者说“巧妙地断置在故乡”,或者说“巧妙地断留在故乡”。这其中“断留”一语最妙,难断难舍的故乡情让人品味不尽,与后文的“隐藏”相呼应。还有“那条玉臂”中的“那条”,显然也不对,因为雕像“丧失”的是“双臂”,而“那条”的含意是“一”条。文本中话语自身就不符合汉语的使用规范,是明显的外国式汉语,而王先生却要学生探究“作者这样说有什么意味”,说实话,不必说学生,既便我这位大学教师也说不出清冈卓行到底“有什么意味”,也许我的艺术水平和理解能力太“凹”了。这种字斟句酌孜孜以求的解读,用我们天津老百姓的俏皮话来说“活做得太细了”。这样的“原”意求出来也未必是“作者”的,显然里面有不少成分会是读者的。如果王先生亲自执教的话,肯定会融注不少王先生的意思,这是不可避免的。
此外,清冈卓行所说断臂雕像孕育着“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等审美感受本身的合理性都将受到挑战,这种句斟自琢还有何意义呢?
相比之下,我很赞成徐先生的解读。他要求学生大体明白清冈卓行面对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有什么感受就可以了,对全文可以“不求甚解”。徐先生还俏皮地说“本来就不通的文章你怎能读得通呢?”他把讲读的重点放在破解清冈卓行是如何的“不通”。把此文思维上“如何”的“不通”搞“通”,那么此文解读就“通”过了。
他引导学生重点搞清以下四个问题:
首先是面对有疑惑的思考对象“先要思考怎样思考”,也就是怎样寻找它的破绽。他提出的方法就是“寻找矛盾”,即“矛盾分析法”。他一针见血批评语文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寓言人人皆知,但面对清冈卓行自相矛盾的偏执审美观却不能鉴别。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徐江先生批判中学语文多是“无效教学”,人们不服气。可事实不就是这样吗?在提出“矛盾分析法”之后,他依次讲了后面三个问题。
面对清冈卓行“多种多样的生命之梦”,徐江先生巧妙地引导学生从清冈卓行自己的话语——“鼻子”、“眼睛”、“乳房”等部位不可失、不可损,唯有“双臂”可“丧失”,借此顺势自然推导出“手不是不可或缺的”,当然有关这样一个“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的任何想象也就难以再造新的生命,因为它本身对“生命”不构成决定性的影响。它附属于整体。这样“多种多样生命之梦”就化为乌有了。
面对清冈卓行怀着满腔的“愤怒”,彻底“否定”有臂的维纳斯原形雕像,徐江先生非常恰当地引述休谟的话——“一个人如果从未有过机会比较不同类型的美,那他就完全没有资格评价呈现在他面前的任何物品”——这就同前边所说学生的怀疑相呼应,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你怎么能否定它!因为“有”和“无”从来就没有机会构成比较,没有比较的审美感受本身就有缺憾,以有缺憾的审美感受否定对立面,这种思维本身就有缺陷。由此,徐江先生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清冈卓行“必须失去双手”的说法背离了“多元选择思维原则”。这也就是学生在老师没有开讲之前都能想到的问题——“美是多种多样的”。没有“有”,凭什么产生“丧失”后的“联想”。“丧失”后的“联想”本身还是关于“有”的想象。如果“有”是无趣的空虚的,干嘛还要去想它。徐江先生的这番逼问,直接揭露了清冈卓行思维上的矛盾。
最后,徐江先生又根据康德所说“某物不可能同时是且不是”(《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著 李秋零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72页)原理,引导学生去想象已经定型的维纳斯断臂雕像,它是一个已经实现了的此时此景的艺术形式,它的双臂不可能同时既是这个样子又是那个样子。从而让学生明白,千百万人面对断臂尽可以去想象,想象也会是千百万种,但唯有原来的那一双才是有生命力的。想象受现存雕像的规定和制约,它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清冈卓行面对雕像有他自己的想象感受,他也有权发表出来。文章写出来之后,署名权属于清冈卓行,但它本身是属于社会的一种“公器”。特别是当作者以公理宣传者面目出现的时候,为了维护公理的严肃性,必须予以批判。清冈卓行的维纳斯“宣言”不是以“艺术的名义”,他恰恰背离了“艺术的名义”。
徐江先生上述分析,从思维思维规律、掌握批判技巧以及保持独立的学术品格等各方面给我们做出了良好的示范,这种解读内容是实在,是有用的。尤其是对培养学生健全的思维方式非常有启发。是真正的以文本为例子教,让学生以文本为例子学,而不是教文本、学文本。这在与王先生的“原型阅读”比较中,显示的更加清楚。
四、关于《米洛斯的维那斯》课后拓展思维之比较
王先生在“应用与拓展”标题下提出了这样的思索题目:
或许,你也曾拥有“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说一说,让同学们来分享你的感动吧!
类似这样的拓展思维,在现今许多中学语文课堂上是常见的。我感到这不是在与高中生讨论语文,而是在哄小孩子。可以想见这种活动的具体情景啥样子——学生们天马行空,各自诉说自己读某种作品的小故事。我猜想最好的发言也不过是如此——见过某种精美的古董,比如说是一张古琴,音质如何如何好。琴的尾部有一小片儿火烤的痕迹,但那是这张琴的一种经历,记录着琴与主人共同遭遇的某种感人泣下的故事。所以有“古琴之乃焦尾”的传说,虽是残损,但它使琴有了某种历史的意味,它是历史沧桑的见证云云。这种应用和拓展是一种弱智性的行为,也许在具体的场景同学们会异常感动,大家觉得非常有氛围、有情调。但热闹过后是什么?思维的空间是空空的寂静!除了故事还是故事,其他什么也没有留下,因为这种活动是一种“模仿秀”。
徐江先生的“应用与拓展”如何搞呢?他提出了“以写作结”的教学思想。所谓“以写作结”,就是在一篇课文讲读完成之后,教师要紧扣所读课文的基本内涵提出若干作文思考题,要求学生把自己想的、老师讲的、同学们说的以及其他文章记载的各种与所读课文有关的资料信息融贯理解,写成文章,作为对这篇课文阅读的总结。他关于《米洛斯的维纳斯》阅读总结题是这样的:
①谈“丧失”带来的想象——双臂“丧失”了,人们的“想象”不可避免。但“想象”的意义首先在于这“想象”的过程,并不在于其结果。因为一般人的“想象”多是“不艺术”的。“想象”是有趣的,“丧失”是遗憾的。“缺陷”不是“美”。
②以“部分”统摄“全体”——以清冈卓行谈雕像可以“丧失”“双臂”、“双手”和不可以“丧失”“眼、鼻、乳”等等话语为据,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或所学其他文章提供的材料写一篇关于写作或其他艺术创作过程中题材选择的札记。从错误偏执的评述中去发现其合理的东西并作转化,升华为一种关于写作规律的认识,而不仅仅局限在评论雕像。
其他还有——③尽信书不如无书,④我思故我有所学,⑤不作“石膏模子”,⑥把“‘被给予的’变成‘被思维的’”等等。
比较这两种拓展与应用,我以为王先生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动“说一说”,作为一篇课文学习后的应用性训练,实在幼稚。特别是这篇“原型阅读”的“样章”竟然还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下面两幅画(齐白石的虾和蒙娜丽莎),你认为清冈卓行可能会对哪一幅评价更高些?请说说理由”,如此的拓展性思考,简直有点儿滑稽,很容易使人想起《关公战秦琼》的相声,这可真是“挤公羊奶”的设问。如此不着边际的示范“样章”与徐江先生务实性的写作化应用拓展形成巨大反差。徐江先生的作文命题完全和文本解读相吻合,有心计的学生听过讲课之后,足可以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文章。这种写作本身不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以写的形式对整个听课过程作了整理,使学习实现新的飞跃,学以致用。可以设想如徐江先生所教,我们每学一篇有可总结的课文都留下几道思考题,三年高中能积累多少题目呀!学生既便没有精力都写出来,但想一想怎么写不是也有好处吗?不也是一种积累吗?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给这两种解读方式作结论了。
如果把王先生的“原型阅读”设计所传信息看作“1”,把徐江先生以清冈卓行文章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意识及批判能力的教学“例子”所传信息也看作是“1”,那么王先生的学生所得仅仅是“1”,而徐江先生的学生所得则是“1+1+N”。所谓“1+1+N”,其中第一个“1”是文本本身的信息,因为在以文本作“例子”的过程中,文本的基本信息也就传达出来了,也许这个“1”要比王先生的“1”稍稍小一些,因为王先生是字酌句琢出来的所谓“原型”的“1”。但徐江先生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和思辨的操作技能所蕴涵的“1”却是一个很大很大的“1”。所以我写作“1+1”而没有简单地写作“2”。而那一个“N”呢?这是一个无穷数,是指独立的学术品格、严谨的学术态度、健全的人格、辩证的思维品质、自我意识、写作能力、勇气等等综合素质,所谓的“人文性”就是这样表现出来的。没有这样的教学过程,如王先生的“原型阅读”,“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是一句空话。
当我们作过这样的比较之后,下面就让我再解释本文的副标题——管窥课改现状及现状改革。可以说,王先生在今日新课改背景之下设计的解读“样章”是有明确指导原则的,那就是力图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力除旧教学的弊端。但王先生的“样章”不具有改革示范的“样子”作用,仍然停留在原有的境地。在我眼里看来,不仅王先生如此,其他许许多多的语文老师都是如此。王先生的“样章”典型地反映着目前课改中需要面对的问题,这是一种系统化的缺陷,表现在解读的全过程中,从教学思想到教学各个环节,诸如设问、讲读、应用和拓展。
以此一斑可大略窥视课改“全豹”,语文的新课改在“教什么”的思维上没有实现本质改变的“奋然一跃”,大家所忙碌的是语文教育外在形式的变化。“互动”、“主导”、“主人”、“模块”、“评价”、“激励”、“多媒体”,名目繁多,动静也不小,但就是在“教什么”上“涛声依旧”。这里面重要的原因就是新语文教学基本理论准备不足,大家对语文各方面的基本认识认仍然是旧的、僵化的,这怎么能教出新语文呢?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徐江先生在武汉“徐江语文教学批判会”上质问语文界:解读一篇记叙性的文字,老师张口闭口就是“知人论世”。新“课标”还把它作为“标准”要求形之成文,请问我们日常阅读一篇东西谁顾得了“知人论世”呢?学生最需要的是在不知人不论世没有任何资料的前提下怎样把一篇作品最有用的东西读出来,在这方面我们的语文界有几人能总结出几条说得通的经验来,甚至可以说语文界想都没想这个问题。就徐江先生的指责,我接触过一些中学老师,他们直率地说“知人论世”多好教呀!课本与作者、时代背景一套就讲完了。不知人不论世,简直感到无从做起。这就是问题的症结。语文课程改革,不是制定几个条条就能改得了的,那有那样简单的事呀!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解决了基本的理论知识更新问题,老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教出新语文来。王荣生先生《米洛斯的维纳斯》“原型阅读”的“样章”代表了尴尬的课改现状,徐江先生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例子”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及思辨能力的教学实践喻示着现状改革的方向和方法。我呼吁:语文界应该珍惜、倾听徐江先生建设性的批判,不要被狭隘的自尊、幼稚的思维所困囿,如蓝瑞平、吴平安诸先生那样拒绝接受真理的提醒。这是小格局、小家子气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5 12:25 , Processed in 0.182394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