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642|回复: 2

[【文史类原创】] 现实与浪漫的颠峰——浅析《石壕吏》与《梦游天姥吟留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1 18: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而人称“诗圣”的杜甫,更是唐诗创作者中最闪亮的明星之一。杜甫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其中不乏脍炙人口之作。《三吏》、《三别》便是其中的经典。
   《三吏》、《三别》是安史之乱、玄宗出逃、肃宗灵武继位后,杜甫奔赴灵武途中写的一组诗。这组诗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杜甫的写作风格与艺术特色。不妨以其中的《石壕吏》为例作一浅析。
    人称杜甫为“现实主义大师”,这点在《石壕吏》一诗中表现得很突出。前六句都是眼见,讲述了自己暮宿石壕村,遇到了战争时期的常事——抓壮丁。“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真实的情景,鲜明的对比。不用多说什么,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从第七到第十六句,均是老妇的陈述。很直白,很浅显,很容易理解,没有一句冷僻的字句。但是,从老妇的陈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战争给这个人家带来的苦难。三个儿子在邺城战死两个,家中惟有衣服尚不齐整的儿媳以及还在哺乳的孙子,即便是这样,年老力衰的老妇还是不得不被带到河阳战场“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官吏走了,老妇也被带走了,夜依然恢复了平静,能低声哭泣的,只有那儿媳吧。其中凄苦可见一斑。“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尤其一个“独”字,不由让人产生一种萧瑟、悲凉的感觉。确实,这就是战争带给人民的感受。
这首诗,杜甫充分展示了其“写实”的功底。全篇二十四句共一百二十字,全部都是作者本人以第三者的视角所看到的以及听到的。他就是在讲述这么一个事实,没有一个字是作者自己的观点或者评论。但是,任何一个读者都绝对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寄予诗中的强烈的感情倾向。这从诗中的几处对比很容易看出来,如“吏呼”与“妇啼”、“怒”与“苦”,“偷生”与“已矣”,还有一些感情色彩很浓的用字,如“一何”、“夜归”、“急应”、“犹得”、“绝”、“独”等等,无不表现出作者对于战争给人民带来苦痛的强烈的谴责。
    事实上,《石壕吏》这样的写作风格,正是杜甫诗作的艺术特色所在。杜甫诗作,较少表现自己的观点或者自己的心情,他多是直接描写事或物本身,通过展示活生生的事实,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领悟。《石壕吏》是这样,《三吏》、《三别》是这样,杜甫大多数的诗都是这样。这就是杜甫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而在内容上,杜甫大多通过描写人民的境遇、感受等等去直接表现社会,从很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因此,杜甫又有“诗史”的美誉。事实上,在一部儿童启蒙历史读物《一梦五千年》中表现安史之乱时,正是采用图文的方式完整地表现了《石壕吏》所描写的情景。所谓管中窥豹,杜甫诗作确实称得上“诗史”。杜甫无论在写作内容还是艺术手法上,都无愧于“现实主义大师”的称号的。
     当然,提到唐诗了,提过杜甫了,少不了的是另一位诗坛天才——李白。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到底怎么个浪漫?不妨来看看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开篇四句,大开大阖,气势俨然,直将天姥山比之于瀛洲,可见作者急欲游山的急切心情。后四句,将天姥山描写得气势磅礴,不由人不心驰神往。“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这里,作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想象着镜湖的月影能把自己送上天姥山。从“谢公宿处今尚在”到“仙之人兮列如麻”,作者极言天姥山的景色。其实不用多说什么,即使其中有些字句比较晦涩难懂,想必任何人读到这一段都会怦然心动,那些字句带给人本身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无需读懂,就能体会。“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一语道破天机,前面一切的一切,只是作者的梦境,并非天姥山真正的景色。最后一段,李白充分展现了自己桀骜、狂放、不羁的性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向世人宣布了自己对于权贵的蔑视,也是李白的经典名句之一。
    事实上,天姥山是什么样的山呢?其实天姥山或许景色比较优美,也只不过是一座不算太著名的小山罢了,既没有“连天向天横”的气势,也没有“四万八千丈”的天台,自然更不可能“拔五岳”、“掩赤城”了。李白即使没有去过,也不可能真的认为天姥山就有他自己所描述的那么美。他寓情于景,将梦中的天姥山作为自己的理想的乐土,期待有朝一日能有那样的生活。但梦终究会醒,醒了就得面对现实。于是就有了那句“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喊。这既是李白宦途失意后苦闷的发泄,也是他看清官场本质后的蔑视。从写作特色看,他这种以虚实兼备的写法,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浪漫”的所在。
再看看李白的写作手法。可以看出,李白与杜甫有很大的不同。杜甫总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冷眼旁观,表现现实。而李白不但要自己身临其境,还以其绚丽的字句令读者失去自我,也只能跟着他走。仔细回味诗中描写天姥山景色的那一段,相信任何人都会有目不暇接,却又回味无穷的感觉。李白就是这样,他就是要让自己与读者都融于他自己所创造的意境中,让自己和读者与他的诗同喜同悲。这就是浪漫主义风格的魅力,让你哭完了笑够了还想回味。
    或许,李白的诗的确不如杜甫的那样浅显易懂,但这无关紧要,身临其境,我们一样不得不折服于李白的天才,不得不折服于这位“浪漫主义大师”所营造的浪漫主义氛围。
当然,说杜甫是现实主义大师,未必他就没有表现自己想象力的作品;同样李白也不乏写实的好诗。真正的大师,不会只囿于一种风格而不会融会贯通的。但是,毫无疑问,在唐诗这座绵延的山脉上,站在浪漫与现实峰顶的,永远都是李、杜这两位大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1 18: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饮酒当酒饮,生活比较自律,看问题比较冷静和理智。

李白去长安不一定就是摆脱“蓬蒿人”身份,可能也有奔好酒而去的动机 ,整天醉醺醺的,醉而不倒、不闹,只好发挥相象作一些浪漫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1 20: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楼主注意格式,原文中应该有[原创首发]或[原创非首发 首发链接]
如果楼主首发在此blog
http://blog.sina.com.cn/u/4881b1db010004w3
那请您在博客中专贴说明一下。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3 16:17 , Processed in 0.13796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