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老曹1

[【主题讨论】] 书非买不能读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23 22: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bookish2006-10-16 21:56发表的“”:
书非买不能细读

一本好书,放在书柜里,经常翻翻,对它就很熟悉了,想到要查什么,随手就可以找到。

我有一本书,读大学时买的,20年了,现在还经常翻看。去年看到书店卖第二次印刷的,一下子买了4本,送给学生。我常说,我的数学功底不错,其实,老师就是这本书。这本书的书名是……
.......
哈,book前辈发表意见我就不说什么了,获益非浅.
另:那本<数学手册>无论装帧还是设计都很朴实,丝毫没有现在有些书籍的华丽的外表,但是确实是难得的好书,当然我买的是新的第二次印刷的,20年前我才六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4 09: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好书还是值得珍藏的。所以我自己掏腰包就买了很多我个人比较偏好的书。虽然,买了之后也未必常看,但也没有因为花了很多钱(现在的书好贵)而后悔,感觉那些书摆在那心里舒服。还有一些书,的确借来看看就行了。我想很多人都有我这样的想法,特别是与自己的研究或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书籍,您肯定想收集据为己有?认同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4 09:3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似乎是个伪读书人,看到好书,我就想拥有。因此,高中三年,省吃俭用,买了一些书,可全是置之于高阁。
俗话说,书非借不能读。借来的书,需要还,因为会催促自己赶紧看。但是随着现在电子书的畅通,我想借书的必要性也少了很多,而我们开始乐于在各大网上淘书了,我的图书下载了20G,可是看完的没几本。

唉,书非借不能读也好,书非买不能读也罢,关键还是在于你的求知欲。因此大家忙于在网上淘书的时候,别忘记你已经浪费了许多读书的时间,这是我的亲身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24 10: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上学期间必要的书还是要买,一些参考书可以去图书馆借,如果是一些经典的著作还是要买下的,这些书就像窖藏的酒,越品越有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0 00: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一个高中语文老师的回答,呵呵。
                              书非借不能读也

                               平志君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写道:“借书满架&#8943;&#8943;”有人说是谦虚,其实也是告诉别人,这满架子书,当它借来,我全读了,反复读了。而袁枚在《黄生借书说》的开首就斩截地写道:“书非借不能读也。”自家藏书再富,总有借书一读的时候:在我的教书生涯中,先是我借书给学生,后来我也向学生借书来读。
实话说,书借出去总有收不回之虞,但我还是乐意学生来向我借书。教材对大部头经典只好“节选”,作为语文教师,总希望学生不满足于读这“一点点”。“节选”的“一点点”是经典中的精华,倘若还不能激起阅读经典的兴趣,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是很失败的。所以为学生到图书馆借书。我不遗余力;而图书馆老师也知道,学生若来借《安娜&#8226;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那是我在介绍托尔斯泰了。教《画意绵绵》这篇课文,课堂上我介绍了欧文&#8226;斯通的《梵高传》,课后就有学生来找我:“图书馆翻遍了,找不到这本书,老师您有吗?”当然有,当然借给你看——后面还有排队等着看的:这让理科老师嫉妒。让语文老师自豪得不得了。我的许多书就这样被“传阅”,而我的和图书馆的一些书就这样“失传”了。但我依然愿意借书给学生,为学生借书。
作为语文教师.你总不希望学生对你这门课冷淡,像鲁迅说的,“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语文嘛,就是要广泛地阅读,现在有的学生连教材都不肯读,听说有的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测验、考试中采取这样的方法:告诉他《师说》要考,《劝学》要考——这你总要看了吧?—— 用考试来激励阅读,可悲。所以我很珍惜学生的向我借书。借书,不光说明他对你这一门课有兴趣,而且显示出他对知识的渴求,他不满足,他还想知道得更多,这就迫使你也不能满足,迫使你不断地进取。比如学生想更多地了解《画意绵绵》里提到的徐渭,我就找到了袁宏道写的《徐文长传》,跟有兴趣的学生一道研读。比如读叶圣陶的《<丰子恺漫画选)序》,让学生对丰子恺的散文随笔也产生了兴趣,必欲读之而后快,这才是语文课的成功。吸引学生想知道得更多,教师的视野也必须扩展到教材之外,这就叫教学相长。
但你也不能一味地“给予”,倒不是担心“资源”(书籍)枯竭。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书你不知道或不看,学生在看,为了了解你授课的“对象”,你就必须看。我读有些书,就从学生始。由于我们是读《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长起来的,所以对上课“收”来的武打书、言情书不屑一顾,但学生看得如痴如醉,总有道理:读一读,明白了它们吸引学生的地方,就可以不露声色地引导学生垫着它们“长高”。为什么要说“不露声色”?
试想:在别人十分痴迷的时候,你笑他幼稚,他能接受吗?再说,开卷有益,当学生阅读到一定的阶段,品位自然会提高,教师就需要了解他,帮助他提高。
《三重门》就是学生借给我读的——学生借书给我的热情并不亚于我借给他们啊。听过一个“故事”。同事说她幼儿园的女儿。有一次回家兴奋地告诉爸妈:“老师问我借铅笔用了,写了好几个字!”高中的学生也许不会告诉家长:老师问我借书了。但从他们一致同意“让老师先读”来看,学生真的也很希望教师读一读他们爱读的书。只有认真阅读,实事求是、不带偏见的评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读完我跟学生讨论,学生也同意:这部长篇,从结构和人物形象来看。还都是幼稚的。
去年教高三的时候,一个女学生的作文总是怪怪的,原来是迷上了郭敬明,文风走不出郭的影响。向她借来郭的书——从此对“书非借不能读也”有了更深切的认识。由于临近高考,警告她,笼着纱蒙着雾雨里梦里的情感、东一句西一句不知所云的调侃不“适合”高考,并借她几本高考范文来“赶走”郭敬明。现今“范文”成了高三的特效药,作文不过关的都来借,现抄现卖,见一篇满纸古诗的得了高分,从此不管合不合适,作文一定引古诗以增加“文化气息”,读名著当然不会有这急功近利的效果。
我虽然偶尔也搬出“范文”救急。但大力鼓吹的还是读名著增加文化底蕴。一届届学生的兴趣会有所不同,而我一如既往不失时机地借书给学生,也问学生借书。师生在这种“互动”间相互更了解,更亲近,仿佛朋友,师生增进友谊,对课堂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0 05: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在电脑上看书还不能平心静气的,不如买的,买的书读来又不如借的,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0 13: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书非复印不能读也.

自己是搞自动控制的,最近在研究直升机控制方面.
可能由于专业性强,领域窄,国内有关直升机的书,一是数量不多, 二是内容都比较粗.

心仪Gareth D.Padfield的<Helicopter Flight Dynamics>这本书很久时间,
一查,500余页的书,价格是1K往上 .而且国内很少发行.
后来在学校图书馆发现了仅有的一本.
通过关系弄出来,
在复印店里以一面(2页)8分钱的价格全部复印了下来, 总共花去不到11元.

所以,我想,对于我们穷人来说,要获取知识,
在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
适当的利用复印这种手段,方便自己对资料的汲取,还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如果经济允许,还是要支持正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1 11: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7楼yiqihouba2006-10-23 16:57发表的“”:
凡事不可一概而论。书是不是需要买才可以读也是如此,关于学业方面的,象课本一类是非买不可的,当然买了也不一定看,看了也不一定有收获。另外的像小说、漫画、杂志一类的一般建议不用买,相互之间换着看看也就行了,看了不一定没收获,有时会起到改变思路的作用,也就是说很多问题正规的方法解决不了的时候,有时看一本闲书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启发。
综上所述,书籍重要的是要读,而不是买不买,不在获取的途径,而在于是否会用心去读去学习。

同感同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1 12: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不读书和“买书”以及“借书”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不喜欢读书的人,自己买再多的书,借再多的书,可能都只是装耀门楣,或是获得心里的自我安慰,仅此而已。而喜欢读书的人,自己能买书当然是好事,可以反复品味,可以随性笔划,而即使仅仅是借书,也能读得畅快淋漓,且因有归期,读书会读的更为迅速,更为有效;而假若,不幸连借书的机会都没有,对于读书人来说,这个也构不成其放弃读书的原由——去书店看,那些席地坐在地板上,迅速进行摘抄的读书人,还是很让我感动。
这个时代,其实有一点浮躁,读书,也许需要一点胆识,一点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31 21: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没那么多条件,
感兴趣的书我都会认真的去读.
我认为大家也肯定是当一样的.

你买了书而不去看它,
那因为该书只是名字吸引了你,
其内容还没有完美到把你吸引到看完它的地步.

而书非借不能读也,
也是很局限的,
我时常跑到图书馆去,
常常爱不释手地抱回一叠书,
最后,却等到借阅时间已经过了,
才发现书还没动.

你对那些感兴趣的书就会绝对不一样,
不管是借的还是买的,
你不读完它就觉得心里痒痒的难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01: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非因其事而不能真读!
有所欲求,才是读书的真正动力。所以一个真正深入生活、融入社会的人,将自己真心交付这个世界的人(抑或无奈地而又不舍弃责任的人)才是书的真正读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01: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或买或借,其实并不重要,重点是买书借书者多,真正读书者少.现在能做的事比以前多了,人普遍没有以前精神匮乏期静心读书的心态了.借书买书大多为一时冲动,持之以恒者十分少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5 12: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看法是,文史类书,非借不能读也,买书很容易变成藏而不读。实际上很多人买文史类书籍不是为了读,本身就是为了查。而理工类书,倒的确是非买不能读,因为理工类书籍大都非常系统,尤其是涉及到理论、公式、程序等等,如果空读的话,收获不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5 13: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好玩,还是因人而异,一般而言,太容易得到的就不知珍惜了,这个人性的特点在读书方面也有下意识的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5 21: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自己的需求吧。我的160+120G的硬盘,被书快撑满了。让我买可是买不起。而且像四库、续四库这样的上哪儿买去,还有许多古籍。但用时就非得去找
爱书人买书是常事,但大可不必非买才读。如是,岂不误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20:54 , Processed in 0.2000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