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300|回复: 0

[【文史类原创】] 回愚夫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2 18: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国家在搞一个夏商周断代工程,其中有很多异议,你对此有何评价?
这个工程的异议主要出于证明夏商尤其是夏代真实历史存在的证据方面,到目前为止,我国史学界所掌握的证据基本上是出土的文物(即使是文物,关于夏代的也不多)而非常缺乏相应的有说服力的文献资料,所以出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求证困境,这就是西方史学界不愿意承认夏代历史的缘由,也是我国斥巨资动用浩大人力进行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的外部背景。这个工程到现在只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最终结果如何,尚待观察。
鉴于上述情况,政府出面以“工程”的方式组织相关专家进行历史研究,可以保证研究的系统性与连续性,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只尊重事实,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绝对不能以某些人的政治意愿为判断标准,作出形式上科学而实质上反科学的闹剧般的行为。如果我们经过全力以赴的探索和研究,发现了充足的证据,才能得出对应的结论,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九分证据绝不说十分话,务必实事求是。
如果再深入一层,反省一下组织这项工程的动机来源,以及动机支配下的反应模式,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外国学者的一些纯科学性质的质疑,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可以在学术的范围内用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与他们进行平等的讨论,有必要如此的激动吗?有必要中央政府出面吗?是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强烈吗?我看是我们民族的神经过于敏感和脆弱,近代和现代历史上的太多耻辱和伤痛让我们自卑,于是古代历史与文明的长久和繁荣就成了保持我们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重要支点,它是不容怀疑的,无论它在实际上是否经得起科学的推敲。这是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也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值得警惕和反思。
2.西方近代一些哲学理论否定了真理的存在,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 你认为存在真理吗?
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在自然科学领域,真理的存在容易被证明,人们也容易接受和信服,分歧很少。但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历史研究的领域,规律与真理的问题就复杂的多了。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思考社会历史发展是否存在客观规律以及我们能否获得关于这种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西方近代一些哲学理论否定了历史规律和真理的存在,但这只是一家之言,是众多史学思潮中的一个流派,不是唯一的答案,更不一定正确。
首先,我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存在客观规律的,无论你主观上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无论你能否正确的认识它;其次,我认为人类已经获得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中关于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各自内容和相互关系的论述。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对这一论述的具体理解和运用存在差异,但这不能说明论述的正确性。
3 一些大家如马克斯.韦伯,陈寅恪等在历史研究中都摒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如何看待这些成果?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是否需要重新评估?
韦伯认为,所谓\"历史的必然\"使个人完全屈服于一种\"虚假的事实\",\"放弃了个人进行抉择的麻烦\",它妄图以科学为借口逃避个体的价值抉择。从个人自由角度来说,政治行动既能使他突破\"技术必然性\"的统治,也能使他突破\"历史必然性\"的统治。韦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批评,主要不是就它将物质因素视为最重要因素之一,而是针对其历史主义或历史决定论倾向--后者免除了个人对价值决定以及后果的承担。于是,政治对抗经济就不仅仅意味着反对经济决定论,还意味着维持人的自由的更深的意义。就是说,韦伯并没有摒弃马克思主义,这是反对其中某些他认为不合理的部分。
陈先生坚持“不宗奉马列主义”,是陈寅恪反感马列主义,或者反对马列主义吗?恐怕未必。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项重要成果。任何不带政治偏见、有学术良知与良心的知识分子,都会对它持有一种敬重的态度。但问题是,这份敬重必须是我发自内心的,而不能是别人强加于我的。事实上,早在 “宣统三年”,陈寅恪就已经读过了《资本论》原文,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也十分重视经济因素的作用和阶级意识在政治斗争中的反映。就算没有这些,也不等于陈寅恪反对马克思。因为马克思的学说,就是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结果,也体现着马克思的独立精神。不自由,不独立,哪来的马克思主义?难道《资本论》是按照官方意志写的,或者申请过“国家级课题”?所以,肯定陈寅恪,不等于否定马克思。就是说,陈先生也没有摒弃马克思主义,他主要反对历史研究中针对具体问题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的笼统地哲学式结论而不做深入细致的探讨,他更反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强制性的灌输,要求思想自由,精神独立。
以上两人都没有彻底的摒弃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完全的接受马克思主义,而是有条件有选择的加以运用。两人不信奉马克思主义而能取得不俗的成就,这并不能证明信奉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其中没有必然的联系,逻辑上必须明确这一点。我们不妨假设,如果两人能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运用马克思主义,或许能取得更伟大的成就。
两人取得的成果值得肯定,两人的成果都是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与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的本质冲突。他们取得这些成果与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没有必然的联系,历史哲学立场的差异并不能直接影响对具体的微观问题的研究结论。
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正确与否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方式方法科学合理与否根本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问题,绝对不能混淆和等同。现实中的问题绝大多数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不当造成的,我们没有理由由此来否定和怀疑马克思主义本身,需要反思和完善的是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方式方法,而不能简单的把矛头直接的完全的指向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不容动摇,剩下的问题是如才能让这种指导作用更加合理科学的体现出来。
这里面还牵扯到政治的问题,体制的问题,利益的问题,与学术讨论不是一回事,应该分清楚,不能一锅煮,乱搅和。
4.历史事件判断有标准吗?标准如何确立?
有标准,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强制的必须的标准。评价标准在本质上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实际上无法控制,人人心中有杆秤,如何强求一致?内心的标准是一回事,说出来写出来的标准又是一回事,这一点要分清楚。
不同的人有不同历史事件判断标准,原因何在,从根本上讲是利益的差异所致,体现为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和评价结论的不同。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一般会受到阶级、民族、时代因素的影响,这是正常的现象。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命题在现代历史研究中成立吗?为什么?
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客观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研究它的人们根本无法直接的亲身的面对它和接触它,这就是历史学的独特性的根本所在,恐怕也是关于历史的形形色色的各种疑问的症结所在。
于是我们容易理解,关于具体历史问题的研究结论是无法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式直接予以验证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无法加以严密的纯粹的让所有人都信服的验证的,这着实令人迷茫。由此,我们可以说,历史学是一门阐释学,重在解释,如何解释?不能随心所欲的解释,要有最充分的史料证据(文献加实物),要有最严密的合情合理的逻辑推理过程,要用最完美最标准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关于同一个历史问题,可以众说纷纭,可以百家争鸣,但必定有一种说法是最合理可信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说法就是完全符合客观历史真实。
但是,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是可以在具体的历史研究实践中加以检验的,这一点必须明确。
历史哲学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其结论来源于既往的历史,却也能在现在以及将来的历史发展中去加以实践的检验。
6.你如何评价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一种别具特色的历史著作表述方式,讲究微言大义,且有诸多的合乎“礼”的忌讳,它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本身也是史学史研究内容的一部分。
这种春秋笔法是史学家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权政治时代的理性选择,既要最大限度维护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又要顾全统治阶层的体面,同时可以保护自己,确实勉为其难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笔法反映出一个大问题即史学依附于政治。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历史学,研究方法不同,著作表述方式也不同,春秋笔法只适用于以前,不再适合于当今民主自由之时代。
中国的情况多少有些特殊,或许春秋笔法还有一定的参考性,这要在具体的研究中慢慢体会。
在历史研究中,我们应该首先把历史事件本身搞清楚,人物、时间、地点、过程、结果要弄明白,然后才能加以评判,正面还是负面,积极还是消极,等等。对事件本身,我们可以取得一致的看法,对事件的判断和评价就很难统一了,标准各异,结论随之各异。
我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是怎样的?应该看这一历史事件的过程和结果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即对当时社会利益格局变动的影响,是使之趋向更加合理还是更加不合理。
无论如何,把一个历史事件放在它发生的具体的整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作全面的考察应该是所有人在判断评价历史事件时的基本的态度,那种孤立的局部的看问题的方法和结论是不值一驳的。
7.历史有没有因果关系?能否从这种因果关系导出对未来世界的判断?
从时间链条的先后顺序上讲,历史事件之间是存在因果关系的。对这种因果关系不能简单的线性的理解,不能教条的僵化的理解,应该与历史人物的活动相联系,在动态中把握。具体的讲,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表现为:在某一个具体的时刻和地点,对于一个或若干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来说,之前发生的所有历史事件的过程和结果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当前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思想,并成为决定人们下一步行动方法的基本因素,以此类推,以至无穷。就是说,历史的因果关系必须通过历史上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解释的前提是把所有人都看作具有理性的自利倾向,并视之为人类历史活动的原动力所在。
历史中的因果关系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进程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这说明了历史运动的整体性。比如说,生产力、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军事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
确切的说,我们无法从历史的因果关系中去对未来世界作出准确地判断。但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历史发展的规律都能帮助我们更加正确的对待现在和规划未来。
8.中国历史是三源同一:历史事实,历史典籍,历史文化.有人说中国的历史就是历史对其自身的反思,而西方的历史研究者希望建立起超越历史的学说,在对历史的解释上,哪种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哪种更可取?
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比较荒谬,好像是缺乏历史常识的表现。如果一个人曾经阅读过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最基本的史料—二十四史中的任意一部甚至于任意一部的某一部分纪传或志表,此人若是智力正常,具有起码的判断力,那么他就不会说什么“中国的历史就是历史对其自身的反思”这类缺乏水准的却还自以为高深的话来。研究历史需要下真功夫,要做得住冷板凳,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深入的阅读史料,用自己的大脑进行判断和逻辑推理,怎能急切浮躁,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当然,中国的历史学绝对不缺乏对自身的反思,严格的说,这属于历史学的社会功用问题,与历史学本身的研究内容不是一回事。这也不是中国历史的特性,试问,哪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中不含有反思自身的因素呢?
至于西方所谓的超然的历史,只要是人在研究历史,他就不可能完全的绝对的超然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历史学的价值判断属性是无法消除的,超然于历史充其量只是一种理想中的状态而已,现实中不可能达到。
从接近于历史真实的角度讲,我们应该向西方史学提倡的超然于历史的理性境界努力,写出最符合历史真实的历史著作来。
9.在对历史事件的表述方面,使用象形文字的汉字与拼音文字会否导致分析判断上的不同?
应该不会。语言永远只是思维和表达的工具,是形式,是载体,它不会影响具体的关于历史事件的认识的表达。
对语言的解读自有相应的语法规则,只要你真正掌握了一门语言,产生误差的几率是很小的。若是有意的制造误差,那就难说了。
任何一种语言文字都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和价值判断,无论是象形文字还是拼音文字,关键问题是你到底有没有掌握这门语言,你的知识充足不充足。很多人的问题是,想研究不同国家的历史,又不肯下功夫去真正弄懂相关的语言,往往是一知半解,还想出成果,还想发议论,人为的制造种种误会,再去告诉其他人,可谓谬种流传,贻害无穷。
语言文字中也会包含有文化传统的差异,这更需要深入了解和理解一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问题总能搞清楚,知识是根本。
10.如何看待最近兴起的\"国学热\"?对祭孔大典和在世界开办\"孔子学院\"有何看法?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由于种种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在中国大陆,国学已随黄鹤去,此地只余杂学处。中国的国学支流或许能在台湾地区找到一些踪影。
“国学热”,根本上讲,热的不是学问,热的是国家财政的科研经费,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在打着国学的旗号争夺钱财,明争暗斗,场面火热。热力这么久,热出什么结果了吗?有什么可以传世的国学名著吗?出现了令人真心敬仰的国学大师吗?没有,一点都没有。这说明了什么?说明真正的国学不存在了,当今的国学是假的。
当然了,国学热也多少反映出整个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不满意即对其回归的呼唤,也反映出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和价值体系构建的反复性和复杂性,如果相关方面加以正确的引导,或许能对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祭孔大典和开办孔子学院,都是政府利用孔子的名人效应在内政和外交方面的政治举动,基本上没有真正的文化意义。孔子代表的儒学及儒家文化传统在现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已经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祭孔大典也就仅仅只剩典礼本身的程序内容了,我甚至怀疑就连典礼的程序也可能出错而出现很多不伦不类的东西。孔子学院只是个学校的名称,仅此而已。
11.托马斯.库恩提出了一个科学研究的范式理论,认为科学革命其实就是范式转换.这种范式理论能否用之于历史研究?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科学研究的范式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科学世界的全新视角。科学不再是局限在其抽象领域内的与人无关的逻辑知识体系,而是一种由主体的人参与其中并以某种范式来解释外部自然的活动。科学并非孤立于人类现实世界之外,而是通过科学活动的主体与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库恩看来,正是由于范式的存在,科学才成为科学,科学家才成为科学家。科学的发展是以由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转化的方式(科学革命)进行的,每一次科学革命既是科学知识体系的重建过程,又是对科学家的重塑过程,是一次世界观与科学信仰的重构过程。科学革命所带来的进步不仅表现为人类所拥有的知识体系在帮助人类认识世界和解释自然现象时更加有效和精确,而且表现为以科学家为代表的人类自身内在价值观念和实践标准的进步。可以说,库恩用其独特的范式理论为我们描绘了由科学发展带动人类从认识论到世界观全方位进步的全新历程。



他强调了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在科学认识和理论评价中的重要作用,考察了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强调了社会因素、心里因素和历史因素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对理论更替中科学家世界观变革和语言变革的重要性进行了开创性的论证等等,这些在科学哲学发展上都是重要的进步和飞跃,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值得充分肯定。库恩不但把理论体系,也把哲学思维和心里素质作为其科学哲学体系的基本内容,并力图与科学共同体融为一体,试图通过科学认识主体的活动以及科学活动主体的变化,来揭示科学知识增长的规律,对科学发展中的质变、飞跃作出全新的解释。尽管他对范式的定义过于模糊,而且有相对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倾向,其理论也有不少值得后人批判与探讨的灰暗地带。但是他将科学活动主体的重要性引入对科学历史的研究活动中,强调了以科学家为代表的人的主观性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后人在研究科学活动时充分重视人的特殊地位,将科学从高不可攀的“超越”世界拉回现实。这种范式理论可以用之于历史研究,对我们认清历史,辨析历史事实是有帮助的。
12.如何看待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态结构.秦以后民国以前的中国社会是否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的超稳态结构,是建立在一整套经过长期积累完善的政治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它之所以能长期稳定的存在,自然有它的理由,说明这种结构是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刻意的乱加评判。
秦以后民国以前的中国社会自有它各方面的特征,首先要把这些特征的具体内容研究清楚,然后才能考虑定性的问题。如何定性呢?科学的态度是不能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模式理论,因为那是一西欧古代社会为原型的,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所以说,古代的中国就是古代的中国,难道非要给它定性为封建社会或者其他的什么社会吗?
13.历史是栖息于词语之上还是游离于概念之间?
历史学史建立在对文献和实物史料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把研究获得的认识表达出来既需要词语也需要概念,但词语和概念只是表述的工具,不是历史认识内容本身,所以说,历史既不是栖息于词语之上也不是游离于概念之间。
14.如果我们客观地看待历史,那么我们就会重视历史事件而难以对历史意义作出描述和理解,会陷入历史客观主义;如果我们主观地解读历史,我们将难以认识历史的真实,也将无可避免地陷入历史主观主义的旋涡.我们该如何看待历史?
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主干学科,它不但要回答客观历史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还要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必要的价值判断,这两方面的内容是缺一不可的,是不能偏废的,这应是一种常识性的东西。
我们研究历史首先要搞清楚客观历史本来的面貌,这是前提,是基础,然后进行历史意义的评价,这是升华,两者具有次序上的先后性和内容上的关联性,应平等对待,都加重视。在这种情况下,还会存在什么历史客观主义或历史主观主义的问题吗?
15.有历史学家说,历史本身是合目的性的链条,自有其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在历史中的人的生命意义是否也具有了其目的性呢?
愚夫兄,也许是我才疏学浅,语言功底不扎实,无法弄清楚你要表达的本意,请愚夫兄明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4 07:25 , Processed in 0.2341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