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77|回复: 0

[【心情日记】] 大陆“绝学”濒临断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30 22: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众专家呼吁:

别让“绝学”绝于我们之手

绝学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和社会氛围有关,社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之风使得学术氛围很差。

文 □ 实习记者 戴莹

何谓“绝学”?这是一个在学术界颇受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绝学是指已经没有人研究的死学科,也有人认为是指那些濒临灭绝的学科。

一直关注拯救绝学问题的中国社科院民族所科研处处长邸永君博士认为,绝学是“我国本土的对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有重大意义,之前曾较有优势,但由于各种原因而濒临灭绝的学科。”

事实上,我国存在许多已经成为或者即将成为“绝学”的学科,像因明学、契丹文字学等等。这些学科都因为诸如人才难以接继等问题,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邸永君介绍说,单是社科院民族所就有契丹文字学、西夏学、女真学、八思巴文字学和突厥学属于濒危学科。尤其是契丹文字学,之前就是一个冷门,现在著名的契丹文字研究专家刘凤翥已经退休,之前又没有带学生,社科院已经没人研究,可以说是真正的绝学了。

第一块契丹文字碑的命运

为了了解契丹文字学现状,记者特地采访了刘凤翥。

到刘老家的时候,老先生已经在家等候了,客厅的茶几上摆满了老先生的著作。看到有人来访,他显得特别高兴,十分热心地拿出珍藏多年的拓片,给记者介绍契丹文字研究的历史,教记者认契丹文字。

在刘先生的阐述中,记者注意到了“第一块契丹文字碑”的故事。事实上,契丹文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无人能识别的,在现有的文物中甚至连一本用契丹文字写的书都没有,契丹文字的研究追根到底是从一个外国传教士的一次偶然发现开始的。

1922年6月21日,一位名叫克尔文(L.Kervyn)的比利时传教士,在中国内蒙古巴林右旗一座被盗掘一空的古墓中,发现了4块石碑,其中两块石碑上刻满了奇怪的类似文字的符号。由于他不会捶拓技术,所以在当地找了很多工匠,花了5天时间一笔一划地把石碑上的符号临摹了下来,并把这些抄本的照片发在《北京天主教会》上,一时引起轰动,这些文字后来被证实就是契丹文字。
  
这个传教士十分具有文物保护精神,抄录完之后,他仍旧“将原碣置于原处而以土掩之。”这一掩就掩了近百年,令人吃惊的是,这么珍贵的文物资料,至今仍然深埋在地下,连刘老都无缘一睹真颜。刘老倒是特地去过发现碑刻的原址,那里地形地貌比较复杂,碑刻所处的位置正好在一条深沟里,经过这么多年,现在深沟积水很深,刘老和一些研究专家只能望“沟”兴叹。一方面,找抽水机把水抽干,再雇人来挖掘是需要一大笔资金的,而课题的经费十分不足。另外,我国挖掘皇陵需要向相关部门备案。这个陵墓已经屡次被盗,现在做的工作并不能说是挖掘,只能称得上是清理,但即便是清理工作,也需要层层审批,相当麻烦。就是这些原因使得我们无法见到这块碑的真实面目。“说到底,还是一个重视的问题。”刘老颇有些无奈地说。

和第一块契丹文字碑的命运一样,“契丹文字研究小组”的状况也颇显苍凉。1975年,刘凤翥和其他学者成立了“契丹文字研究小组”,成员包括:清格尔泰、于宝麟、陈乃雄、邢复礼以及他本人。现在已经去世了两个,剩下的3个人里面,于宝麟已经改行,只有刘凤翥和清格尔泰还在勉强支撑着契丹文字的研究工作。清格尔泰已经有80多岁了,学术研究也没有以前那么得心应手。可以说这些年一直是刘老在孤军奋战。

当记者问及契丹文字学有无年轻的研究力量时,刘老很遗憾地说,他没有带过一个这方面的研究生,不过也还有一些年轻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很少。

两次相隔17年的因明学术讨论会

今年6月,在西子湖畔召开的国际因明学术研讨会无疑又是一次声嘶力竭的呐喊,也为我们敲响了拯救绝学的警钟。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给会议的贺电中这样写道:“因明学是一个冷门学科,研究它既没名也没利。现在有人为此奔波,热心推动这门学科的研究,很不容易,我非常高兴!因明学再不抓就完蛋了。”诚如大师所言,即便是举办了这样一个学术盛会,因明学的研究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从因明学的发展史上可以看出,中国是因明学研究的第二故乡。因明学为五明之一,产生于古印度,后流入佛教。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刘培育告诉记者,中国在研究因明学上甚至比它的发源国印度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有历史渊源的。贞观三年(629年),玄奘法师历尽千难万险前往印度取经求法,他的西游不仅带回来大量的佛学经籍,还带回来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之后他又一直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这段历史给我国的因明学研究带来了最丰富的资料以及前沿的佛学观点,这是包括印度在内的其他国家所无法企及的,这种优势也一直保持到现在,使得我们没有理由放弃这一学科的研究。

在这次大会闭幕式的发言中,有一句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次会议与上次因明学会议相隔了17年”,17年学术交流活动的空白对于一个学科而言是漫长而残酷的。虽然在此期间因明学的研究者也还是在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但长时间的缺乏交流不能不说是因明学研究的一个遗憾。刘培育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老一辈的研究者,像虞愚和吕,大都已经是耄耋老人了,因明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在哪里?刘培育介绍说,社科院在响应80年代“抢救绝学”的号召时,也曾招过因明学的研究生,但后来难以为继,之前招的那些研究生也因为感觉前途渺茫而转行了。现在全国都没有正儿巴经的因明学硕士点,就算有人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也是在研究逻辑学的前提下,顺带稍上的。

此外,因明学资料的整理相当困难,大部分相关的资料都零散地分布在西藏的一些寺庙里,且都是一些原始资料,需要自己跋山涉水去搜集整理。并且,要整理和挖掘这些藏传因明的资料,需要同时精通藏文、梵文和中文的人,这样的人并不容易找到。能接触到第一手资料的喇嘛倒是能读懂这些经书,但他们大都只会照本宣科,没有任何研究能力。在一些民族图书馆,也存有部分因明学的资料,但也是苦于找不到有能力整理的人,而面临着要么被尘封、要么流失的危险。刘培育也曾经请国家图书馆的专家去民族图书馆做过一些整理工作,但这对于因明学浩大的资料整理工作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

西夏学的自救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曾和因明学以及契丹学一样被归为绝学的西夏学,却慢慢脱离了绝学的困境,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宁夏社科院西夏学研究中心的景永时告诉记者:“我们并没有刻意地去宣传和推广,是大家的重视促进了这门学科的发展。”

景永时还介绍说,西夏学是宁夏的“地方优长学科”,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比较被重视。自治区的财政直接拨给宁夏社科院西夏学研究的经费,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比如最近李范文老师的一个课题,自治区就直接拨给160万研究经费。

政府对这些学科的重视不是没有回报的,二者相辅相成,不能不说是一种双赢。一方面,被重视的这个学科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科的发展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宁夏现在就随处可见西夏文化的旅游景点,这大大促进了宁夏经济的发展。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西夏学也许算是一门绝学,但现在已经大不一样了,在宁夏甚至可以说是热门学科了,目前仍然处于平稳的上升时期。

绝学的未来

“重视”这个词是这一系列的采访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大家普遍认为,只有方方面面都重视了,才能真正拯救绝学。记者了解到,“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某些绝学学科中是存在的,也就是说,这些学科是相对意义上的绝学,只是绝在我们国内。例如,研究元代八思巴文的照那斯图先生就经常被国外邀请去讲学,国内的关注程度远不及海外。

另一方面,绝学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和社会氛围有关,社会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之风使得学术氛围很差。大家普遍认为研究濒危学科投入大、收效小,完全是死路一条。在这一点上,刘凤翥坚持,只要是利于研究的事情,他就会去做,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也为他积攒了一大批朋友。另外,刘凤翥在退休当天就声明不接受任何反聘,为的就是能为了多出一点时间来做学术研究,并且刘老尤其坚定,即便契丹文字学已经没几个人研究了,但总有一天,资料和其他客观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这门学科是会再兴起的。

因明学的研究者们同样也很乐观,通过杭州会议,他们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比如,出版《因明》期刊;每两年召开一次国内因明学会议;提倡申报国家级和省级课题;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因明学等等。邸先生也说,社科院等研究单位慢慢应该也会有所行动的。他也会一如既往地去推动拯救绝学这项大事业,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会有所收效的。

实际上,收效已经有了。刘凤翥曾受邀在北大历史系讲了整整一学期的《契丹文字》。这是契丹文字作为一门正规的课程首次在大学开设。他作为讲授者,看到下面聚精会神听课的20多个学生,特别高兴。在他看来,那将是挽救绝学的主力军!(凤凰视点)

http://news.phoenixtv.com/phoeni ... 060930/897517.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0 17:31 , Processed in 0.23173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