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896|回复: 4

[【文史类原创】] 十年磨一剑   功到自然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9 23:27: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王素《高昌史稿•交通编》 有感
   王素先生的《高昌史稿•交通编》是作者计划撰写的五编本《高昌史稿》的第二编,与已先出版的《高昌史稿•统治编》 构成姐妹编,计划出版的还有《政制编》﹑《经济编》﹑《文化编》。王素先生1981年从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即赴北京参加了“吐鲁番文书整理小组”,在工作中就萌发了撰写《高昌史稿》的念头,1982年设想开始成熟并与唐长孺先生商谈。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王素先生才着手对资料进行收集。他一方面全面把握传世文献中的高昌历史资料,另一方面又着力对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外学者有关高昌史方面大量的研究成果。王素先生对日本高昌国史研究的成果非常重视,1986年后他先后与池田温及关尾史郎等先生取得联系并得到了他们大力的帮助,可以说日本的高昌国史研究成果作者基本做到了一网打尽。可以说王素先生对这部《高昌史稿》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先生在第一编前言谦虚地说“其间经历的曲折艰辛,虽然令我常常感慨,但却不足为外人道。在这里谈谈,也只是‘妄言妄听,记尔存之,非有所感也’” ,其实用心的读者可以从中感悟出作者的用心良苦。
   《高昌史稿•交通编》共分六章:第一章“高昌的地理”,第二章“高昌通中国(中原)的道路”,第三章“高昌与周边国家及民族的交通[上]”,第四章“高昌与周边国家及民族的交通[中]”,第五章“高昌与周边国家及民族的交通[下]”,第六章“高昌的交通工具与客馆设施”,书后附“高昌交通年表”。
     自20世纪初以来,吐鲁番盆地众多的古代墓葬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和文献资料,为高昌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前人所没有的便利,使得从清朝中晚期开始的西北舆地之学发展而来的中亚交通史地之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解放后阿斯塔那和哈喇和卓墓地出土的大批世俗文书,其中有关高昌郡和高昌国时期的文书总量,比此前所有国内外吐鲁番考古队所得的总和还要庞大。在唐长孺先生的领导下,刊布这些文书的《吐鲁番出土文书》释文全十本和文图对照本四本都已出齐,极大地推动了吐鲁番学的研究,其中高昌交通史的研究尤其令人瞩目。然而,由于出土文书往往并不完整,学者们的研究可谓步履艰难,大多数研究成果基本上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而缺乏对高昌交通历史全面总结的论著。王素先生的这本著作正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王素先生在序中提出本编主要任务是“在于综合前贤的研究成果,利用传世的文献资料和吐鲁番的出土资料,给高昌的交通历史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楚的轮廓。”并且提到把关注焦点集中到“一是高昌通中国的道路,一是高昌与中国的交通”两个方面。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王素先生确实是按照他设想的那样做的。作者在第一章中,首先利用传世的正史以及相关地理书等文献资料并且结合吐鲁番的出土资料对高昌的地理地貌、行政地理、经济地理做了相当细致的考证和总结,基本上为我们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楚的高昌地理轮廓。例如,对高昌郡县城镇分类和统计这个引起很大争议的问题,作者首先摆出传世文献如《魏书》、《梁书》、《周书》、《隋书》、《旧唐书》中《高昌传》以及《册府元龟》、《通典》、《通志》、《唐会要》等的不同记载,以及由此引发的学者之间的争论,作者也清楚地摆在我们面前,并且作者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最后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且展开叙述,把史书中看似矛盾的记载结合出土文献做了合理精辟的解释。指出不同历史时期高昌有不同的县城镇划分和设置。在第二章中,王素先生把重点放在高昌通中国的道路上,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书的记载及前贤学者的研究,为我们勾画了高昌通中国的白龙堆道、大沙海道、尹吾道以及青海道,当然前贤的成果是丰富的,但又充满了矛盾和误解,如何廓清迷雾,如何既尊重前贤又指出错误,这是需要很大的智慧和勇气的。正如王素先生自己所说的“批评已经作古的前贤已有很多忌讳,批评仍然健在的前贤就更是大忌中的大忌” 。但是“交待课题学术史,引述前贤成果,比较前贤贡献,不可能不论短长”,如果没有对高昌史研究的一片热情,没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在第三、四、五章中王素先生着力用在高昌通中国的道路上,并且秉承前面研究的一贯风格,可以说用力甚勤。从车师前国与两汉魏晋及周边民族和政权的交通一直叙到麴氏高昌国在640年被唐灭亡以前对中原和周边民族和政权的交通。作者在叙述前贤的成果同时,也把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提高。作者主要是根据传世文献特别是正史的记载来梳理线索的,当然对前贤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作了介绍和分析特别注意到日本学者的贡献。
    我们都知道,研究历史,参考已有成果,实际是在同前人进行无声的对话。前人当年可能很权威,但现在却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条件,所以我们在这种对话中尤其需要慎重。但是改革开放近些年特别是近些年以来,学术界与市场经济接轨,日益变得“浮躁”起来,对古人的著作轻易怀疑,对前贤的成果随意否定,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王素先生则不然,他对古人著作和前贤成果十分尊重,遇到疑难之处,总是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进行印证,全面考虑,细心体会,尽量作出合理解释,真正做到了“护惜古人”又不“盲从古人”。
在王素先生的《高昌史稿•交通编》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王素先生治学的三原则,并且在此书中始终贯穿之。
    一是提倡学术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学术发展的生命。没有创新的国家和民族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同样,没有创新的学术也是一潭死水。王素先生十分注重学术创新,能够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做到既“护惜古人”又不“盲从古人”,有自己的主见和新见解。他善于从平常的材料中发现新问题。例如吐鲁番出土的一件《兵部差人看客馆客使文书》 ,《吐鲁番出土文书》对它也有介绍,但王素先生敢于怀疑已经成为定论的看法,指出该文书实际相当完整,并且对它从新进行了合理的缀补。此件文书已有杨际平、姜伯勤、钱伯泉以及日本的关尾史郎诸位先生作了研究,但王素先生经过认真考证认为他们都没有深入研究,特别钱伯泉先生推测的成分较大,未见新意。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一)兵部客馆有专职接待人;(二)外来承役人视工作量增减;(三)兵部客馆每半个月一结帐。而且进一步指出这件文书档案反映出高昌同周边的各种势力进行秘密活动针对的是唐朝而不是焉耆。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王素先生的创新精神。
     一是强调学术规范。我们知道,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我国的历史学可以追述到传说时代,最晚不会迟于春秋。历代都有学者进行研究,特别是经过20世纪的耕耘,几乎没有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每个领域,每个课题,都有大量的前贤成果。因此,所谓学术规范,就是要求在研究任何课题时都要首先交待一下这一课题的学术史,即关于该课题,有哪些前贤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遗留了哪些课题,以及自己准备解决哪些问题等等。然后,在论述过程中,引用古籍要注明版本,引用前贤要注明刊物和出版社的名称,发表和出版的时间以及论著的页码等等。既尊重前人的成果,又方便后人的检索。但是在国内学术界,做到这一点殊为不易。有些学者可能限于条件所困,有些学者却天马行空,自说自话已成习惯。他们研究任何课题都仿佛自己是始作佣者,让他们受学术规范的约束,真是很难。而王素先生在这方面可为我们的表率,他基本上做到凡引用别人的话都加注释,而且十分规范。
     一是倡导学术批评。学术批评是学术活力的表现,是促使学术发展的动力。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为什么学术那么早熟,就是因为“百家争鸣”。建国后,毛主席也强调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可是由于后来的政治斗争,这种局面遭到了破坏,发展成为疯狂的整人运动。因而,长久以来,大家谈到批评,就想起整人的运动,对正常的学术批评也不能正视。很多文评和书评,实际上都是吹捧文章。真正的学术批评文章很少见。但既强调学术规范,学术批评也就难以回避。但学术批评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说对健在的前贤批评不易,就是对作古的前贤批评也有诸多忌讳。王素先生为了学术的发展却敢于批评前贤,我们可以体味他所承受的压力,而只有这样的人才是中国学术发展的“脊梁”。
     当然,作为第一次对高昌史进行全面的总结,作为对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互证的尝试,我们看到《高昌史稿•交通编》存在着一些不足。譬如,对欧美的东方学成果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作者对有些问题的推论可能有些武断和缺乏根据而不为学术界所接受。有些前贤成果限于条件作者没有提到或给予重视。但是这些错误是开拓者难免的,不应该成为我们攻击作者的把柄。总体看来,是瑕不掩瑜的。借用作者的一句话:“从事西域史地的研究,不仅需要花费时间,更需要倾注感情。因为,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没有感情投入是不行的。” 作者十几年的努力和巨大的热情终于结出美丽的花果。所谓“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0 19: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超喜欢楼主“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这句话。有些人喜欢藏书,俺也喜欢藏,但俺更认为书的最大意义还是读,哪怕你读烂它,希望大家多向楼主学习,多多读书多多交流,一个人读书能使一个人受益,与他人分享,却能受益多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0 14: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十年磨一剑  功到自然成

引用第0楼niegm04于2006-09-19 23:27发表的 十年磨一剑  功到自然成 :
——读王素《高昌史稿•交通编》 有感
……
王素先生1981年从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即赴北京参加了“吐鲁番文书整理小组”,在工作中就萌发了撰写《高昌史稿》的念头,1982年设想开始成熟并与唐长孺先生商谈。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王素先生才着手对资料进行收集……

很多文评和书评,实际上都是吹捧文章。真正的学术批评文章很少见。但既强调学术规范,学术批评也就难以回避。但学术批评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说对健在的前贤批评不易,就是对作古的前贤批评也有诸多忌讳。王素先生为了学术的发展却敢于批评前贤,我们可以体味他所承受的压力,而只有这样的人才是中国学术发展的“脊梁”。

.......

  看来作者是读透王素先生此书的,其实王素先生此文此文的出炉颇为坎坷,仅仅因为马雍先生在世时也想写高昌……
  如果不是马雍先生的英年早逝,我们不知道能否看到王素先生这部有系统的大作 ,但也实事求是的说,此次坎坷使得王素先生被迫“十年磨一剑”,出现了高昌史上的巨著。

王素先生此书对前贤的评价相当客观,除了直言不讳,但更多的是包容,并没有为当初的不愉快,迁怒于当初阻挠其研究方向的前贤,使失落情绪主导其客观评价,这是此书的闪光点……
  当然也希望少一些“命题作文”了,否则没有王素先生的参与,高昌史无法上个台阶……
  记得高昌史的上一次高潮还在当初的“义和”“重光”年号真相的研究上,这绝对是填补一个空白……,王素先生此书是一个新高潮。
  不必远慕古贤,我们是否就应该以王素先生为榜样,置荣辱于身外,只为学术献身,当然王素先生还有越挫越奋的优点,万事总有不如意,我想只要努力王素先生的为学为人,是金子必定闪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0 14: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十年磨一剑  功到自然成

引用第2楼行健于2008-01-20 14:16发表的 Re:十年磨一剑 功到自然成 :


不必远慕古贤,我们是否就应该以王素先生为榜样,置荣辱于身外,只为学术献身,当然王素先生还有越挫越奋的优点,万事总有不如意,我想只要努力王素先生的为学为人,是金子必定闪光。


受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0 16: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Re:十年磨一剑  功到自然成

引用第2楼行健于2008-01-20 14:16发表的 Re:十年磨一剑  功到自然成 :


  看来作者是读透王素先生此书的,其实王素先生此文此文的出炉颇为坎坷,仅仅因为马雍先生在世时也想写高昌……   如果不是马雍先生的英年早逝,我们不知道能否看到王素先生这部有系统的大作 ,但也实事求是的说,此次坎坷使得王素先生被迫“十年磨一剑”,出现了高昌史上的巨著。  王素先生此书对前贤的评价相当客观,除了直言不讳,但更多的是包容,并没有为当初的不愉快,迁怒于当初阻挠其研究方向的前贤,使失落情绪主导其客观评价,这是此书的闪光点……  当然也希望少一些“命题作文”了,否则没有王素先生的参与,高昌史无法上个台阶……  记得高昌史的上一次高潮还在当初的“义和”“重光”年号真相的研究上,这绝对是填补一个空白……,王素先生此书是一个新高潮。  不必远慕古贤,我们是否就应该以王素先生为榜样,置荣辱于身外,只为学术献身,当然王素先生还有越挫越奋的优点,万事总有不如意,我想只要努力王素先生的为学为人,是金子必定闪光。

--------------------------------------------------------------------------------

.......

这样的导师和先生怎么遍地都是?真可怕。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还要挂上种种美妙的口号,什么集体,什么我是你“老师”,呜呼。我看王先生到是应该如实写来,才是正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7:52 , Processed in 0.25488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