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zh.wikipedia.org)指英国成立于一八八四年、鼓吹以渐进主义(gradualism)改造社会、因萧伯纳为其骨干而广为国人所知的费边社(Fabian Society),可能是世界第一家智库;不过,《万事源起》(Origins of Everything under the Sun)则认为美国财政部于一八三二年要求费城的富兰克林学社研究如何减低汽船锅炉爆炸率,令该现在已成为「科学博物馆」的科研机构,在历史上首次担当智库角色,同时亦启动政府与民间研究组织互动的关系。
笔者第一次有系统地阅读有关智库的文章,是刊于台湾《中国论坛》第六卷第三期(民国六十七年五月十日出版)上刘泰英(当时为台大经济系教授、后来成为李登辉政府炙手可热的「大掌柜」)的〈集思库之建立与经济发展〉,它指出「此项机构有隶属政府者,有属于民间企业者,亦有以财团法人形态组成之非营利机构」,这类机构「集合一群专家配合电子计算器及太空电子计划等设备,共同合作以系统分析方法,以解决政府及企业界多项科技问题」。刘氏根据韦氏大辞典的解释,显然不够全面,其偏重于「科技问题」,显然与现实有距离,因为智库先行者如成立于一八八四年的布鲁金斯学社(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便与科技研究完全无关;于一九四六年由退休空军将领创立的「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本为科研机构,其原意在替道格拉斯飞机厂进行有关「太空飞行」研究,唯四八年便独立运作,它虽然在太空领域及人工智能以至战争博弈上有所成就,但「光说不练」(Research and no Development),而且早以集中在经济及人才培训上(其附属专收博士生的「兰德研究院」〔Graduate School〕不录取非美裔学生)名于时,事实上,智库这个词在六十年代初期出现,便专指「兰德公司」而言,该公司的确网罗了许多知名学者(如数学家「博弈论」作者之一的纽曼,其后获经济学诺贝尔奖的阿罗、马科维茨、西蒙、纳殊以至艾智仁等知名学者为研究员),与「智库」十分相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