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南村基本情况
余杭镇中南村位于东苕溪上游、南湖北岸,临近余彭公路、余永公路,水陆交通便捷。立地属丘陵河谷平原,土壤肥沃,温光良好,空气洁净,被省农业厅确定为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全村共有七个村民小组,2004年耕地面积1254亩,总户数394户,总人口1224人,人均收入8098元。历史上因杨毕案中的准堤庵、燕子洞被人们熟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水稻高产而闻名,今天又因南湖开发受人关注,是一个在余杭镇西很有发展前途的城郊结合村。
(一)人口和劳动力结构。与十年前相比,2004年全村总户数增长率为7.1%,大于总人口4.1%的增长率,家庭规模在缩小。一般一户农户有2个劳动力,全村总劳动力为806人,比1994年减少1%,与总人口的正增长比例形成明显的反差,说明有部分青壮年已转移。男女比例从1994年的1:1.18变为2004年的1:1.14,女多男少的情况略有改变,与大多数农村男多女少情况相反。究其原因是外地女青年喜欢嫁到中南村,并且女者寿命比男者长。全村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从1994年的1:2.92:1.82变为2004年的1:2.17:3.33,从事三产的劳动力增加明显(表1)。
表1 中南村人口和劳动力结构调查表(人)
项目
年份 户数人口 农业劳动力 劳动力分业
总
户数 总
人口 其中 总计 其中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男 女 农业人口 男 女
2004年 394 1224 573 651 1151 806 355 451 124 269 413
1994年 368 1176 539 637 1157 814 372 442 142 414 258
增减(±%) 7.1 4.1 6.3 2.2 -0.5 -1.0 -4.6 2.0 -12.7 -35.0 60.1
(二)村经济结构。2004年,全村经济收入19897万元,比1994年的3814万元增长4倍多。按经济收入比重的大小排列,依次为工业、农业、餐饮业、运输业,各产业比1994年增长11倍至93%(表2)。此外,还有1994年未作统计,而2004年新增的项目有:建筑业收入53.5万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51.9万元,农民从集体再分配收入5万元,外来人员带走劳务收入337万元,企业各项留利267万元,村集体所得4.4万元,农民经营所得927.1万元。
表2 2004年中南村各产业经济收入调查表(万元)
项目
年份 总计 农业 工业 运输业 餐饮业 服务业 其他
种植业 林业 牧业 渔业
2004年 19897 705 4 104 126 18245 102 466 60 88
1994年 3814 355 6 54 45 3331 10 44 5 69
增减(元) 16083 350 -2 50 81 14914 92 422 55 19
增减(%) 422 99 -33 93 180 448 920 959 1100 28
(三)村民收入增长情况。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8098元,比1994年3020元翻了一番多,人均增加5078元。在中南村10年经济发展过程中,1994年至1996年为快速发展阶段,人均收入迅速上升;1996年至1998年是调整阶段,收入略有回落;1998年至2004年是稳步推进阶段,收入稳步增长(图1)。
二、村民从业及收支状况
(一)村民从业情况。归纳起来,中南村村民从业主要有四种类型:以经营农业为主83户,其中,粮食37户、水产9户、蔬菜26户、畜牧11户;以经营企业为主32户,其中,塑料制品业5户、机械工业5户、电气电子业7户、仪表工业等其他15户;以经营商业为主94户,其中,运输21户、建筑9户、食宿28户、批零36户;以务工为主164户,其中,村内务工135户、村外务工29户。其余21户非农家庭未在调查之列。
1、以经营农业为主。中南村的农业产业主要有水稻、水产、蔬菜和畜牧。全部由个人承包,从业劳动力129人,占全村劳动力的16%。平均每个从事种养业的劳动力占有9.7亩土地,形成土地相对集中经营。水稻是该村的传统优势产业,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该村是省、市、区的水稻高产典型。现主要种植单季稻,面积800亩,产品除自给外,均由余杭粮油加工厂收购。水产主要是白条鱼,面积105亩,产品销往杭州、余杭的批发市场。畜牧主要是鸭子,年饲养量2万只以上。蔬菜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产业,当前发展势头迅猛,产品均在当地销售。
2、以经营企业为主。自1997年村办企业转制后,村内各企业均由个体经营。经营机制充分显示活力,企业发展较快。企业的兴办不仅为村庄建设提供了经济来源(村经联社向企业收取租金),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并对村公共和福利事业给予了经济支持。现所在本村的企业25个,从事管理的劳动力(企业主)5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6%。2004年实现工业产值1.8亿元,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的90%,并直接安排村内外劳动力就业260人。
3、以经营商业为主。为便于调查分析,这里指的“商业”包括交通运输、建筑、住宿餐饮、信息服务、批发零售等,从业劳动力37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46%。这是近年来兴起的第三产业,经济效益较高,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4、以务工为主。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比较效益低下的情况下,很多农民选择务工,包括外出务工和在本村工厂务工,从业劳动力257人,占全村劳动力的32%。务工地点以杭州、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和余杭地区为多。青壮年农民务工基于两种想法:一是认为种田累且被人瞧不起,出外虽苦却风光一些;二是认为种田收入太少,只有务工才能养家糊口。
(二)村民家庭收支状况。
1、村民家庭收入情况。全村村民的经济状况形成一个纺锤形,即中间大两头小。80%的村民全家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从事企业和经商的则有数万元,高的达十万元以上,种粮和务工的农民家庭年收益最低,只有1万多元。因此有相当部分农民生活水平仍然较低,尤其是种粮的农民大多以自种够吃为度,而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就从事的产业看,村民家庭平均收入高低依次为:经营企业者147341元、经营商业者68970元、从事农业生产者23518元、务工者18750元,村民家庭收入差距较大。就是在商业和农业产业内部,各产业间的经济收益差异依然很大,如“商业”内部,从事食宿(餐饮旅馆业)的家庭年收入116600元,比批零(批发零售业)的18315元高6倍;“农业”内部,从事畜牧业的家庭年收入23518元,比从事粮食生产的家庭11410元高2倍。村民外出务工收入平均为26400元,村内务工收入为19200元,但外出务工的成本比村内务工要高得多,两者纯收入基本相同,为18750元左右。不过,务工收入仍高于从事粮食生产的11410元,因此村民种粮积极性不是很高。(见表3)
表3 2004年中南村村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元/户)
项目
产业 主业 副业收入 总收入 生活支出 支出占
收入%
产值 成本 纯收入
经营农业为主 粮食 22660 11250 11410 3500 14910 9500 64
水产 104750 75420 29330 1000 30330 10500 35
蔬菜 26000 6000 20000 1000 21000 11500 55
畜牧 53333 20000 33333 1000 34333 12000 35
平均 51686 28168 23518 1625 25143 10875 43
经营工业为主 塑料 4916000 4770000 146000 500 146500 50500 34
机械 7180000 6966000 214000 2200 216200 61000 28
电气 3577143 3470000 107143 500 107643 45500 42
仪表 4306667 4184444 122222 500 122722 45000 37
平均 4994953 4847611 147341 925 148266 50500 34
经营商业为主 运输 92273 36909 55364 1000 56364 21000 37
建筑 107000 21400 85600 1000 86600 31500 36
食宿 232750 116150 116600 1000 117600 35000 30
批零 34815 16500 18315 1000 19315 10000 52
平均 116710 47740 68970 1000 69970 24375 35
务工为主 村内 19200 500 18700 1000 19700 10500 53
村外 26400 7600 18800 1000 19800 11000 56
平均 22800 4050 18750 1000 19750 10750 54
注:“粮食”指经济来源以种粮为主的家庭,其他各栏依此类推。
2、村民家庭支出情况。生活支出指家庭成员的吃穿、医疗、人情、上学、娱乐等开支。农民最大的支出是孩子的读书费用,子女教育的压力越来越大。村里的孩子在余杭镇上小学中学,一般小学生每年费用为3000元,中学生为6000元,大学生为20000元(以上费用包括生活费)。尽管如此,村里的教育状况都还可以,没有失学儿童。村民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认识到在未来的社会,没有文化就会被淘汰,他们“宁愿家里穷、自己苦,也要让孩子上学”。除学费支出外,就是住房投入。建房是每个农民一生的愿望,其开支相当于一个家庭数十年的积蓄,这里在计算农民日常支出时未把此项计入。中南村一般家庭可建地面面积为110平方米的三层楼房,再加200平方米的庭院,建造费用为20万左右。一般说来,收入高的家庭开支也大,生活水准较高。然而,经济结余也多。从这里可以得出一个道理,只要经营有方(包括产业的选择和管理),与高额的收益比较,生活消费的比重是很小的。创收是农民致富的主旋律(图2)。
三、支农政策的享受情况
余杭区及余杭镇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三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中南村农民得到了实惠。
(一)享受省市粮油直补政策。2004年,中南村11户种植水稻的大户共620亩,每亩补贴35元(省补10元、市补5元、区补20元),共21700元,已全部落实到位。2005年8户种植水稻的大户共460亩,共补贴16100元。种植大户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同时,按年初粮食订购合同,向国家销售稻谷5000公斤以上的大户每50公斤获得补贴10元,其中5元由收购粮食的企业在购粮时当场发放,另5元由区政府通过收购粮食的企业在年底补发。2005年,全村13户农户共售粮17万公斤,获得补贴3400元。
(二)接受上级政府的投入。一是水利电网项目补助。1993—2005年,区、镇政府对中南村水利和电网等项目补助共计1386436元。按照规划,加固苕溪堤塘,确保村民和下游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改造了电网、水系和广播网络,生产生活环境得以改善。二是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补贴。2003年有户农户分别进行粮食新品种引进示范、特种水产养殖示范等,获得区政府经济补贴8000元。2004年1户农户进行特种水产养殖示范,1户农户进行粮食新品种引进示范,分别获得区政府经济补贴1000元。3户农户连片冬种150亩,获得区政府经济补贴每亩25元,共3750元。2005年粮食新品种示范、特种水产养殖示范,获得经济补贴2000元。三是建成区级粮食生产示范园补贴。1996年开始建设,1997年完成并通过专家验收,建成区级粮食生产示范园800亩,获得区政府经济补贴40万元。使农田质量得以提高,带动了全村农民的粮食高产竞赛,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四是购置农机补贴。1989—1994年获得区财政补助7万元,村购置50型联合收割机4台(后转售给农户),3户农户购置12型手扶拖拉机3台。
四、中南村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南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全村道路硬化,绿化配套,农居整洁,家家用上自来水,广播入户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100%,84%的农户拥有电话机,74%的农户拥有空调机。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卫生村、市级小康村、区级文明村等。
(一)乡村基础设施完善。近几年,中南村集中精力开展村庄整治,加强村级道路建设、改水改厕、绿化家园、村庄保洁等工作,村民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道路整治。1997年获区政府补贴20万元,进行村级硬化道路2500米。其中通组硬化道路2000米,通户硬化道路1000米,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目前,全村水泥路面已达20000余平方米。2006年投资10万元,在2000米村级道路实施“亮灯工程”。同时,绿化厂区、新农居点6000余平方米。据统计,中南村在道路硬化,绿化方面投入资金累计达158万余元。
2、改水改厕。1991年筹集资金建设村自来水厂,1992年全村就用上了自来水。因当时苕溪水质较差,在1997年又投入资金70余万元建设一口深井泵,提高了饮用水质量。目前,全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根据村里统一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消灭露天粪坑。村新农居点住房达到城市卫生设施标准,无害化厕所比例100%。全村消灭露天粪坑54只,改建三格式化粪池93只,全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8%,其中三格式厕所普及率68%。2002年中南村通过区、镇农村“双整治”验收。
3、村庄保洁。村里累计投入资金10余万元改造卫生设施,全村累计建成公共卫生厕所13只(包括厂厕),封闭式垃圾箱21只,村道边、新农居点,下水道、窖井配套齐全。村里组建了一支4人的专业清扫保洁队伍,垃圾清运与镇环卫站连网,实现日扫日清,保持环境整洁,不留死角。为提高村民的卫生意识,改变陈旧的卫生观念,村里还开展了清洁户家庭评比活动,全村有70%以上的农户被评为清洁户家庭。
(二)村民社会保障逐步健全。
1、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在区、镇财政的支持下,1154位村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占全村人口的94.3%。目前村民可享受每年每人50元标准的医疗保障,区财政帮助村民缴纳20元,镇财政缴纳10元,村民自身缴纳20元。报销比例不断提高,报销范围进一步扩大,报销最高支付限额从2万元提高到5万元。
2、建立农村社会救助帮困机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完善对低保家庭的社会救助。2004年有8户村民享受区、镇财政的补助,每户从60元到160元不等(根据困难程度而定),共计9800元;3位五保户每人补助120元;在年终,12户困难户共获得8300元的慰问金。村财务列支1100元,对4户比较困难户进行了补助。2005年,区、镇财政补助2位五保户每人每月150元,共计1800元;8户低保户(困难户)从60元到180元不等,共计11640元。据统计,中南村累计对重残无业、五保户实施各类生活、养老、医疗救助、危房翻建、慈善助学等解困实物和资金总额高达500多万元。
3、提高老年农民的福利水平。1996年开始,每年春节村财务专项列支,对60岁以上老年农民每人补贴180元,2000年开始提高到200元。至2004年,已有1360人次享受此项补贴共计260500元。并在每年重阳节每位老人补贴20元。
(三)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展。
1、保障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入学学杂费、书簿费等减免幅度,对农村低保户家庭实行子女九年免费义务教育。2004年,低保户家庭子女和残疾学生入学享受补助为:幼儿园每人400元、小学每人500元、中学每人700元、大学每人2000元,补助由区民政和残联支出。
2、推进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镇政府在中南村设立余杭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举办各类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每年培训3-5期,培训农民100-200人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特别是2005年,镇政府在中南村举办了免费电脑应用技术培训班,帮助村民跟上现代科技发展步伐。
3、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区、镇农网信息补助3600元,帮助村购置电脑两台,构筑农业信息网、信息库和信息咨询平台。按农事季节,村委会向村民发布植保、防台抗灾及种子、产品销售等信息,指导农业生产,2004年共发布50余条。利用黑板报抓好村民健康教育,村里指定专人定期刊出相关信息,开展卫生宣传。建立村卫生台帐、卫生档案,进一步反映全村的卫生面貌。
4、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及村道和公共场所的宣传牌、宣传栏、培训班等形式,对广大村民进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和普法教育,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受教育面达到100%。村图书室有图书3500余册,办理借书证100多本,专人管理,周六、周日开放。村活动室每天开放。2002、2003年获得区文化局补贴32500元,新建了480平方米的健身场,配备健身设施30余件,村民能象城市居民一样开展健身活动。2005年建成村级档案室和便民服务室。村里每年共放电影10多场,出黑板报40多期。全年村里未发生一起违法事件,无非法小庙香火点,无非法聚会现象。
五、村民主政治建设情况
(一)村级组织的构成。中南村村级组织包括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经联社,新一届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均在2005年选举产生。村党支部三人,一书记、一组织委员、一宣传委员。村委会三人,一主任,二副主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均采取“自荐海选”的方式产生,即党员(村民)首先自我推荐,经确认后,候选人向全体党员(村民)发表施政演讲,党员(村民)当场投票,得票过半者即当选,未过半者再进行差额选举,直至产生。村经联社三人,一主任,二副主任,主任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两副主任分别由村委会主任、一村委会副主任兼任,减少了村干部的数量。村经联社班子产生没采取“自荐海选”方式,而是先由村党支部提出候选人,再经村民投票选举产生。村经联社拥有10余家企业和多处厂房,均已承包给个人经营,每年可收租金60余万元,其中6万用于年终分红,每位村每年可得红利近50元,其余用于村公积金、村日常支出、村社会事业发展等。
(二)加强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南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积极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有特色组织了“十个一”活动,实施了“惠民实事工程”,并引导广大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村党支部健全了党内管理制度,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党组织活动能正常开展,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定期与不定期地召开各种座谈会。按照发展党员“公示制”的要求,有计划地发展新党员,2004年发展新党员5名,2006发展新党员3名。坚持每月最少召开一次党支部会议,党支部每次会议均有完整记录,会议实行签到制,按时参会,个别有事不能参加会议的,要提交请假条。做好党员的规范管理,健全党员名册。村党支部还积极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活动,倡议全体党员、团员、干部、企事业单位捐款,帮助困难家庭。有的党员与村贫困学生结对子,帮助解决上学的费用。党员干部还对村主要道路进行清洁。同时在活动室内还达到“十有五上墙”规范化。
(三)切实维护村民民主权利。中南村积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村里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党支部村委会联系会议制度,每星期召开一次“班子”会议,不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一事一议,议而有决,决定就办,办就有果。各项工作做到早出台,让村民早知道,做到先党内后党外,努力提高党员、村民群众的参政议政率,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村内各类决策均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方能具体实施。同时,加强村干部教育培训,学习知识,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六、村民的企盼
归结起来,村民主要有如下八个方面的盼望:
(一)盼完善“医保”制度。“医保”制度涉及到千家万户。当前的问题是村民实际可以报销的医疗费太少,有的因一人生病就医而使整个家庭经济崩溃。如一王姓村民得肝炎,因支付不起医疗费而不得不放弃住院治疗,改为在家吃一些价格便宜的药度日。因此农民要求,增加“医保”享受的优惠额度,使就医报销的比例逐步向城市市民靠近。
(二)盼老有所靠。中南村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明显,2004年全村60岁以上的村民有179人,占全村人口的15%,村中老人基本没有养老保险。目前,大多数老人的下一代系独生子女,一对年轻夫妻要赡养双方父母,经济压力很大,加上真正务农的村民勤劳也未必致富,每天起早摸黑却经济效益不高,有的老人也不顺心拿经济不太宽余子女的钱,老人普遍存在着后顾之忧。
(三)盼种粮的优惠转化为实惠。以前种田不划算,有的外出户干脆把家里的责任田抛荒,在家的也把种田仅仅作为解决口粮问题。现在,粮价上涨,加上“直补”,农民种粮比以前划算。但农资跟着涨价,种粮比较效益低下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据王姓村民诉述,粮价上涨以前,稻谷每公斤1.4元,尿素每公斤1元,机耕费每亩30元;稻谷涨到每公斤2.0元时,尿素涨到每公斤1.8元,机耕费每亩60元,政府给农民的优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抵消。因此,农民盼望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让种粮的优惠转化为实惠。
(四)盼完善“订单农业”。粮食有了“订单”,农民不愁没销路。但水产、畜牧还有其他产业,农民因拿不到订单,发展缓慢。一沈姓村民说,他今年养殖58只鸭子,效益尚可,打算扩大生产规模,但愁产品卖不出去,又不敢扩大,希望附近有个畜牧加工厂,但无人办起。因此,盼望政府加以引导和扶持。
(五)盼水流畅。一些地块由于农田基本建设没跟上,旱灌不进,涝排不出去。这几年来,上级政府也拨一部分钱来建设村级水利设施,但数额很有限。各户自己田地灌溉的渠,按照标准来修一米渠的投资大约需要四、五十元,现在依然难以做到。据王姓村民反映,中南前畈约有五十亩地高低不平,常常遭受旱涝之苦。去年村投资五万多元,对南湖后畈进行必要的渠路建设,因资金不足,不得不中途停止。因此,盼望上级支持。
(六)盼农忙时不要停电。农忙时生产、生活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电。如果停了电,生产必需的机耕、脱粒、抽水等作业无法进行,劳累了一天后的农民所需电扇、空调无法打开,甚至因水厂也停工待电,致使村民用不上水。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电对农村来说,比城市还重要。
(七)盼农技服务。当前的问题是农民知道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时间太晚,错失防治良机。农民所购的药又不一定是“对症下药”,而是听农资店店员推荐购买,有些店员对技术不太熟悉,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推荐,带有商业行为。如2005年的稻飞虱危害,使水稻减产20%以上;秋冬季的软腐病危害,使蔬菜大面积死亡;有的打了除草剂毫无效果,田间杂草比蔬菜还茂盛。因此农民要求开设“庄稼医院”,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要早知道,卖出的农药应按喷雾器的大小配好,拿到田头加水就可用。
(八)盼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由于多年来一些农田被征,加上双季稻改为单季稻,农民不再象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常年忙于农事,全村约有20%的村民未能找到工作。一李姓村民50岁,从部队退伍回家,经营着半亩农田,大部分时间闲着,他的愿望是能找到一份月薪500-600元的工作。
七、中南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房舍、配置新设施、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结合中南村实际,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和规划。建议中南村建立以村党支部、村委会、村经联社为首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作用。坚持规划先行,围绕“着眼于长远,立足于当前,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要求抓好中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在规划中应体现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统一,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现代化与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现代化的统一,而不仅仅是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可先实施一两个村民迫切要求解决的项目,如建立健全村民养老、医疗保险,促进村民转移就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等,从而提高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通过参加全区农村工作会议、邀请有关专家讲课、适时组织村民参观先进村等方式,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二)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争取将中南村列为市级“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重点整治村,并对照整治村的要求,做好村庄建设规划,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进一步推进“改路、改水、改厕、改房”和农村垃圾集中处理以及污水处理,抓好道路建设、河道整治、村庄绿化、放心店(放心农资、放心日用品)进村等工作,并与村庄整治建设相配套,努力把中南村改造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环境整洁、服务健全、文化丰富、管理民主、生活舒适的农村新社区。在村庄整治建设过程中,应立足于中南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建设标准,避免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
(三)发展各项公共服务。抓住省市区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投入的契机,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医疗救助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增加报销额度,降低就医费用;完善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重残无业、困难户的救助力度;参照城镇职工标准,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使村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加大对困难家庭子女入学学杂费、书簿费等减免幅度,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加强农业信息和科技服务,利用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向村民发布植保、防台抗灾及种子、产品销售等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加强村图书室和村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四)促进村民转移就业。充分发挥中南村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利用余杭镇建设和南湖开发的好时机,进一步促进村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余杭镇是大杭州“一主两副六组团”中六组团之一,余杭镇建设需要吸纳很多的农村劳动力,将会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业机会。南湖旅游休闲度假区由旅游度假板块和景观居住区域两大部分组成,度假区能创造旅游服务、家政服务、保安等多个就业岗位。对此,中南村一方面应鼓励村民到余杭镇经商就业;另一方面应利用设在本村的余杭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政、保安等技能培训,使更多村民实现就业。另外,特别要解决好在南湖开发和余杭集镇建设中失地村民的保障和转移就业问题,实现安居乐业。
(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作为城郊村,中南村的耕地将越来越少。因此,中南村农业发展必须要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增强生态、文化、教育等新功能,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形成产业化。着力在三方面进行建设:一是利用南湖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客源优势,适度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培育和扶持1—2家区级以上示范园(点),力争成为市级“农家乐”旅游专业村。二是提高科技含量,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和设施农业,到2010年建成蔬菜瓜果基地300亩。三是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专业营销队伍,搭建农民与市场的桥梁,完善以批发市场为主体、营销队伍为骨干的市场营销服务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