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233|回复: 20

21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走向何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7 22: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国的母语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能”的尴尬境地,虽有有识之士的奋力前行,但走到今天却越令人担忧。大家谈谈高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8 09: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语文课本比以前的算要进步多了,但仍然紧跟政治的指挥棒,对于课文的恒定性、艺术性大有影响,使学生厌弃学语文,此其一。社会上的追风,商业化过浓,一切向钱看,讲求实用,既不利社会进步,也造成学文的厌倦,认为没用,此其二。崇洋媚外,出洋就是出路,从小在母语尚未学好的时候,就学英语,结果是邯郸学步,忘了自己还是黄皮肤,此其三。其他种种,不尽详述,有此数种,足以危及中文,此外,网络、电视种种不规范文字,亦难辞其咎,所谓一曝十寒,此其谓也。
至于语文教学走向何方,自有权威人士问津,门外汉不敢惮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8 09: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俺看还是从小背论语, 背诗经, 背古文观止最实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8 12:4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这个问题有过一些思考。除了下面这篇,在园地里还有一些。

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htm-tid-186080-keyword-.html

追本溯源看语文

  近一个时期以来,很多教语文教师根据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就“语文的性质和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语文的性质和目标是什么?”这也是我一直想弄清楚的问题。虽说自己进行过一些思考,也看过许多专家、学者、同行的观点,但所见到的依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给人的感觉是语文教学已经无路可走,语文只能转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了!
  的确,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语文不被学生重视,不被家长重视,甚至不被其他学科的教师重视!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我不禁要问“语文真的好学吗?”、“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在在哪里?”、“语文到底要担负什么样的任务与责任?”。在很多专家、学者试图援引国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时,我想起了一位艺术家曾经说过的话——“当你在创作中感到迷惘而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你不妨扪心自问:‘我创作的原点在哪里?’那样你就会找到正确的答案。”是呀!那语文这门课程的“原点”在哪里呢?如果我们稍加分析就不难得出一个准确的结论,即语文教的是汉语,语文教的是中华民族的语言,语文的课程设置应符合于汉语本身的属性,语文课程应该是中国几千年来思想道德、文化内涵的具体反映,语文就是“汉字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句话的延伸。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应该体现出华夏文明的全貌,语文教学应在依据汉字的独特属性的基础上,担负起传播华夏文明的重要使命——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原点”!这就意味着语文不应只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还应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反观现行的语文教材、课程形式、考察内容都与“这个原点”存在着不同层次上的偏离!(在这里我从争议最大的“考察内容”说起。这也是我对这种种偏离的认知过程。)
  一、考察内容偏离了语文教材,这已经是一种共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每当讲到一些文化知识的时候,学生总是会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但要想让学生自己去学这些文化知识的时候,学生总是表现出不屑的态度。为什么呢?因为考试不会考!我要说的的是高考对于语文的考核,不但在内容上远离了教材,而且在文化要求上更与语文的原点相去甚远!即便有一点儿文化相关的内容,但与语文所应担负的使命相比简直就是九牛一毛!由于篇幅有限这一点我就不赘述了。
  二、我们经常说内容决定形式。而现行的课程形式却忽略了这一条规律。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它除了需要人们认识之外,还要求学习者了解文字的内涵,因为这种内涵是文化的积淀的反映。相对表音文字而言,后者的贯彻尤其重要!但现行的课程形式完全是按照表音文字的学习过程展开的!本来汉语应该“知”与“解”并重的,而现在的课程形式只重“知”不重“解”,这样下来就形成前面提到的“语文好学”的错觉,有很多人认为识字就可以了,根本没有看到汉字后面的文化内涵,这样的人学到了“表”就沾沾自喜,根本不想(也不知道)“里”的重要。
  再有用西方的课堂形式,来贯彻汉语教学也有不妥的地方。西方的教师一开始就是以伴读的形式出现的,所教的表音文字没有文化内涵的要求。相对而言,汉字的学习要困难得多,艰深得多,正是这种难与深决定了古代在教学过程中,师要尊,生要逊;师要严,生要勤的模式。因为不这样就很难真正学到汉字所承载的“知”与“解”并重要求。所以笔者要在这里说正是这种对西方教育形式的“借用”使得汉语在实际的教学中失去了重要的文化传承的功能。
  (我们现在经常抱怨现在的学生自私、无利、西化严重,其实这也是借用西方教育模式的间接结果。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我们也只是模仿了西方的教育的表象,从而真正成为了“邯郸学步”的现代版。)
  三、教材偏离文化的要求。
  就笔者所见的教材分析,大多数教材的安排是循着“文字——文体——文学——文化”的思路安排的。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合理模式,但问题是“文化”不是简单的前者的总和!“文化”应该是贯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内容。也许有人会说,这有点夸张吧?我要说:不一点也不夸张。如果我们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就必须让语文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如果我们要体现语文的人文性就必须让语文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如果我们要体现语文的民族性就必须让语文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而实际生活、生命意识、民族情感正是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
  那么,怎么把“文化”贯彻在“识文断字”的过程中呢?在这一点上古人要比我们超前得多!
  我们都知道清代私塾教育的规范教材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总称“蒙学三种”)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看到那些童子在识字的同时,都接受了哪些教育呢?《三字经》中的道德规范,为人准则、《千字文》中的历史知识,自然常识、《百家姓》中的生活必备的应用知识。这样的教材,既重“知”又重“体”,既重“解”又重“用”,才是真正符合汉语双重要求的教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偏离了语言本身的要求、课程形式冲解了语言的文化要求,考察不但偏离了教材更是偏离了汉语的文化内涵。可以说这种“偏离”的影响,造成了目前纷争不已的局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讨论语文课程性质与目标这个问题上,我们的眼光根据以往的惯性往外看的时候太多了!其实,回过头去,正确的分析汉语的内在要求、分析古代的教学过程并提炼出符合汉语特殊属性的目标与内容,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006.05.27写于陋闻斋

现行语文“文”与“质”分离原因的简单分析。
一历史的原因。五四以来民主与科学的引入,人们看到西方的发达,开始模仿西方的学习制度。语言中对文化的传承的要求因外来的思想冲击而减弱。
二、认识的错误。建国后,出于意识的原因没有人分析和继承封建教育的教学思想。反而直接从苏联搬过来他们的教学方式。后来又开始转向了西方的教育理论。
三、特殊时代的要求被误用为普遍的法则。曾几何时,识字被人们称作了学文化,“识字”只是扫盲的基本要求,距离“文化”简直是天壤之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28 22: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家的支持
想听到大家关于如何解决或走出当前语文教学困境的科学可行的具体实践经验和方法。
对于理论上的探讨虽很有必有,但是当前关于母语---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论文太多,且交叉重叠处多,建议发自己的真知灼见,不要空谈,最好结合实例!
大家可以就学龄前的母语教育,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社会的等各个不同阶段进行;当然也可以按照其他的分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9 20: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希望得到点教学实践方面的东西
在这里我谈上一点体会吧
现在的语文教学面临很大压力,尤其是中学里.很多学生到了中学忙与学习数学和英语,真正肯在英语上花时间的人并不多,除非他特别爱好.而课余时间家长为学生找辅导老师中,也主要是以数学和英语为主.从这一点看来,语文的教学难度很大,但是有一点很好,他是母语,每次考试,他应该排在第一的位置上考.
我觉得语文教学可以做以下的尝试:
(1)以老师讲为主变为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事前准备好,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可以针对课文中的某个观点,人物等展开讨论.老师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发言.
(2)以活动为基础,激发起积极的思维活动,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开展一些有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多参与,可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师生关系.比如就前段时间的世界杯,可以让大家课余时间找找中国队要取得很大进展的可能性有多大,然后课堂展开讨论,当然还可以开展一些辩论赛等等,关键在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在乎结果会怎么样,记住一定不要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8-29 20:3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汉语,是祖国的语言,学生从出生到现在都在说,并不陌生。应该说对其是有感情的,而且感情不浅。但为何好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是汉语很艰涩?还是他们觉得语文容易,天天在说,不值得下功夫?经自己的多方调查及实践,我认为,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有偏差。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课就是字词课,就是划分段落层次,总结中心思想,艺术特点等,自己查字典就可以解决生字词,自己买一本参考书就可以知道段落层次、中心思想、艺术特点等。语文课在学生思想中往往就成了自己学了一夜之后的休息课。上与不上都无所谓。听到这些话,对语文教育者来说,是痛心的,是悲哀的。然而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时代呼唤改革,教育需要创新。语文,尤其如此。针对以上情况,语文教育须改变教法,提高认识,重新思考“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真正地设计好自己的每一节课,让学生不仅从这一课学到了应有的知识,而且让他们兴趣盎然,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真正地对语文课产生兴趣且郑重去学习祖国的语言。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语文的敲门砖,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兴趣呢?根据自身的粗浅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绘画,激起学生兴趣,加强知识的巩固。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飘渺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这样的情景单靠老师一人的想像+显得苍白无力。于是我让同学们动起手来,把自己头脑里的想像用笔描绘出来,且让一两名同学上黑板,画完之后,给同学讲解这样画的缘由,并让其他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看着这副画结合朱先生的语言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学生们兴致都很高。尽管好多学生的绘画技巧不是很好,描述不是很流利,但学生们能把自己心中所想以及所感用绘画加以形象化,用语言加以直观化。这不但有助于体会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的优美情景,更能使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加以迁移,得到巩固。课后,好多学生把自己的画拿来让我看,并饶有兴趣地给我讲他是如何想的并怎样画的。其实,学生此时已经真正地融入自己的绘画以及朱自清先生的描绘之中了,真正地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难道不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希望的结果吗?最为难得的就是有一位学生竟然画了五副荷花组图。第一幅名曰:君子荷花;第二幅曰:月下荷塘:第三幅是:百态荷花;第四幅是:荷塘嬉游;第五幅为:荷塘清韵。特别是第二幅和第三幅,仿佛真的让我们看到了牛乳中洗过的叶子和花,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以及“刚出浴的美人”那袅娜的身姿;“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的打着朵儿的花苞。难道此时的语文教师不应感谢这位同学吗?“教学相长”诚如斯言。
鲁迅,是众所周知的伟大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学生对其事迹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知其有“横眉冷对”的一面。因此,在教《锁忆》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给鲁迅先生画像,好多学生都画的是他“满头是倔强的一蔟蔟直竖起来的头发”且“目光如炬,脸上棱角分明,”给人一种“斗士”的形象。画完后,我先让学生讨论是否鲁迅先生真的只有这一面,并带着这个问题看课文。当课文学完之后,学生自然明白鲁迅先生还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此时,我又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绪,画两幅图,分别表现他的两个方面。学生有了文字的帮助,不但画得快,而且质量较高,这就完成了对鲁迅整体形象的勾勒。
绘画教学,直观性较强,不但让学生动手、动口,更让他们动脑,不但巩固新学的知识,而且对旧知识有迁移作用,对学生的潜能有开发的功效,进而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顺口溜,组织小品等形式引起兴趣,帮助学生学习。
在介绍鲁迅的生平及作品时,涉及到鲁迅的杂文较多且较难记,我就给学生把鲁迅的杂文编成了顺口溜如下:“华盖花边又热风,三闲而已在二心,文里文外是化(花)学,南北自由谈风月,一贴(且)一阶(介)一亭子,鲁迅杂文在里头。”这样利用顺口溜,既记住了鲁迅的主要杂文名,又启发学生语文本身就有许多值得掌握的记忆方法。又如在教《季氏将伐颛臾》时,我想学生对此文章教难理解且对古文天生的不感兴趣。我提前让他们四人一组把课文内容变成小品的形式,课前认真排练。当然在排练时,对文章内容我适当地作了指点,特别是孔子那一段话,让他们可以不拘泥于课文,不管哪种方式只要能把孔子的意思讲出来就行了,然后进行课堂表演,在表演时,好多小组能推陈出新,活用课文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等把这一课教完几乎人人都能熟读成诵了。
三、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一篇平淡其外激情其中的散文,全文无疑表达这样一种观念:精神的力量可以长久地震撼人们的心灵,并让人们永久记住。然而,如何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呢?我让学生以导游身份提前作好准备,中间可以穿插托尔斯泰生平以及作品背景。上课时,把其他学生当做游客,可以自己配图,也可以看课本前的插图。导游介绍时,游客可以问问题。就这样整节课学生的身心全部放松,沉浸在瞻仰托墓的氛围中,游客(其他学生)问了好多问题。不仅问到了课内,而且涉及到了课外。有好多问题,很有深度,说明学生对全文不仅认真阅读了,更重要的是仔细思考了。下课前,教师在总结时,让学生谈此文章震撼人心之处,好多学生谈得很深入,效果较好。
项羽和刘邦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学生中亦然,因而,我在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性格时,组织了一场辩论赛,以“孰为英雄”为主题,让他们各抒己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不拘泥历史上的定论。并提醒他们参考《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尽量全面了解这两位人物,进而准确地去分析。在上课时,他们自动分成两组,按照一般辩论的形式有辩手阐明自己的观点,自由论辩时,其他学生均可自由发言,最后各组分别推荐一名学生总结自己的观点并写在黑板上,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适当时候加以点拨,起到“导”的作用。
对于高中生来说,仅仅停留在具体形象的层次上还不够,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因而在总结时,根据认识的一般规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道出了分析人物性格的一般方法,既满足了他们急于表现的愿望,又训练了他们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四、随机应变,改变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为了使整个知识传播具有系统性和条理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时候适当地改变教学计划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个星期三的第三节课,我刚走上讲台准备开口说出今天要讲的《 寡人之于国也》却发现好多学生的眼睛不住地朝窗外看去,并不时地小声议论着什么。随着他们的目光,我也朝外看去,只见大片大片地雪花在飘,今冬第一场雪悄然而至了。于是我合上书本说:“下雪了,令人兴奋啊!……”话还没说完,不少学生就急不可待连声附和,紧接着我宣布:“今天上一节作文课,同学们以‘雪’为话题,一人说一句关于雪的话,并即兴作一首雪诗,当然你们可以站起来观察外面的雪景。”话刚一落地,学生们立即欢呼雀跃,兴奋不已,积极开展联想和想像的翅膀抒写了一首首动人的“雪诗”。如孙超同学的《雪江山》:“风吹雪花天山飞/美景此处谁人陪/江山千里更娇媚/花开花落再相随。”王辉的《雪情》:“雪花满天飘//狂风如虎啸/往事知多少/都如雪花消。”王松同学的《雪》:“冬日晨雪迷茫茫/驾翅飞翔翩翩然/落入掌心始作泪/恨得消融皆无痕。”读着这些诗,我们且不管它的“平仄”只道这些学生给我们创设的一种诗的意境以及学生结合自己经历的一种想像力,足以令教师兴奋。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展,下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仍以“雪”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散文。课后我又给学生补充了关于雪的诗词以及散文。回想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且不时达到高潮,应该说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然而作为老师不能就此作罢。为了保留学生的创造成果,我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即兴之作润色之后写出来,交给科代表,让其据此办一个“雪刊”成为一本杂志。
要真正地学好语文,首先必须对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办报纸、杂志、小阅览室,还可以在朗读时采取接力朗读,挑战朗读等。让学生亲自参加,变被动为主动,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潜能,真正地把素质教育贯彻执行,为培养新型的创造型人才而努力。
以上仅是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心得,难免有不少偏颇之处,恳请各位前辈及同仁多多指正。

回帖也许要转贴吗?要转的话直接说参照哪里就可以了。兄台这样的回帖会令人产生误解的。
http://www.hotea.com/article_view.asp?id=163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11 20:4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大家都不太关注呀
帮帮忙
大家关注下
谢谢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9 11: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些中外经典,应该有好处.
可目前的教材,都选的什么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9 12: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用语文自身以外的视角方法来观照和审视语文,以期获得对语文的拯救和突围——君不见,多少的西方理论被引进:结构主义,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后现代主义.....这主义,那理论,好不时髦.......君不见,多少其他学科的方法被简单移植:心理学,文艺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方法,那技巧,好不热闹…..唯独,唯独我们忽视了语文的自身特性,忽视了从语文自身寻找方法........我们承认,必要的外部借鉴是必要的,但是语文研究更应该从它自身内部的挖掘。因为任何事物最好的方法永远蕴涵在事物本身。本末倒置的做法,无益于治标不治本,对语文研究终究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我们要明白:语文毕竟是“汉语语文”,是有汉民族特色的语文。语言学家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心理文化的投射,难道我们不应该从我们民族自身出发来审视语文吗?
  所以,回答楼主的问题:语文教育该走向何方?
  我说:语文教育必须回归语文本身,这是语文教育获得长足发展的原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5 14:4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语文教学的官方导向科学否?大家接着谈谈吧!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5 16: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0楼zhaolanjun2006-11-25 14:45发表的“”:
我们语文教学的官方导向科学否?大家接着谈谈吧!谢谢

不用说,不能说!谁说收拾谁!!!   

有些事情大家心里明白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5 19: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教学在江苏的力度肯定会加大的 (江苏高考评分现在按语、数、外三门了)
个人认为语文教育不光是书本,更主要的是教师,一个有素养的语文教师和一个只会讲解书本的语文老师是有很大区别的。
个人认为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考试需要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所能够传授给学生对文学修养、对生活、对人文素质的指引。
虽然本人当年高考语文成绩很菜 不过我们的语文老师在省内还是蛮有名气的,虽然和考试相关的内容早就忘的差不多了,但是他一直教育我们要对生活感激,做人不能麻木等等方面对现在的生活还是有不少帮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7 01: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即将迈入教师行当,搬个马扎坐下听各位交流~~学习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2: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家的讨论
希望更多的人赐教
如何在这个大环境下搞好中学语文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13 08: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继续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9 14: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语文教学的现状就是——苦不堪言。
带教小学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语文家教时,教学重点着重于词语的掌握以及表达能力的基础训练,包括抄写默写生词以及造句写短小的作文等。这些都是学习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训练。假若这关没过的话,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将出现一个巨大的窟窿,寸步难行。可以说,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当然,除非以后恶补基础知识,还可得到一些补救,但已经有些晚了。
带教初一、初二语文家教时,面对的学生是一个基础并不扎实而且及其厌恶阅读的男生。所以,我必须抓住他的基础知识,尽量通过他现有的教材及教辅帮助他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以及课内的训练。做到了这一点,在带教一年之后,他的语文成绩完全上了一个台阶。于应试、于学习能力来说,虽然无法达到优秀水平,但已经脱离混合格同学群。
所以,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实上还是停留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扎实的语文学习能力,是没有办法走得更远的。因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将和初中阶段的学习拉开相当的距离。
带教高一语文家教时,我的学生是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即便如此,对她的语文学习能力,我实在不敢恭维。她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还不错,但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却始终囿于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可能与九年的应试教育密不可分。所以,我强调了积累课外知识,包括摘抄、写读后感,多读了才懂得如何去分析文本、如何去驾驭文字,同时还可以训练感悟能力。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词语来说,那就是“人文性”。就高考上海卷的趋势而言,我认为在不远的将来将越来越多地考察学生的人文素养,题目活,有话可说,但没有扎实的功底,将一败涂地。
以上仅仅是个人带家教的一些小小体会,或许有些言论有些主观,但却是个人的真切感受。
最后,笔者想要强调的就是:无论应试也好,培养人文素养也罢,语文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7 07: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是有特好的语言天赋,那么学习语文达到不妨碍交流思想和感情就行了,不要把语文玩得太精致,那是专业人士玩的呀!
教师往往希望学生能把教材的内容弄到精熟,这其实是很荒唐的,也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名篇是名家打磨的稀有物,哪里是学生的几节课就学得会的?名家自己弄出来都不容易,何况是学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9-18 00: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和艺术都是很永恒的东西,不会因年代的久远而随风而逝,不管历史事件如何的起起伏伏,但经典将会永远存活下去,因为有一个“同心”,有着与古人前辈先贤在某一阅读的时刻有了一种“心电感应”,有了同一种感受或心理体验,会被感动,会流泪,或是对其作法、行为、精神的敬仰。但从自己亲身的经历、所受到的语文教育来看,感觉语文教材变得太多,变得太快,没有真正的一种永恒的东西,诚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世界中,脱离不了这个时代的发展阶段,既然这些所有的永恒和经典都是由人而不是神创造出来的,我们没有理由不能接受它呀?政治教育或许不可或缺,但为什么我们不能更多加强人文情怀教育,提高人们的人文素质呢?我们也不是在提倡德为先吗?提倡个人修养,我们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但我觉得语文除了让人识字写字以外,更应该让人了解更多的经典和永恒的作品,虽然这个标准不是很统一,每个人感觉也不一样,但就是不同,才更体现出了经典的魅力。把语文当作一个美学课堂,是一个传播和宣扬美的地方,让学生去分清什么是真正美的东西,让他们真正去感受美,体会美,欣赏美,做一个富有同性心、爱心、有人文情怀,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人。提倡美学教育,我们目的不是培养“秋士”,也不是去培养林黛玉式的人物,是让他们学会自己鉴赏美,热爱和尊重生命,培养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5 22: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大家的真知灼见,因有事,年余没能上网了!很是抱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14:03 , Processed in 0.26650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