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57|回复: 0

从儒雅余秋雨到张狂易中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6 21: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ly]从儒雅余秋雨到张狂易中天[/fly]


    很多年以前,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曾经刮起过一阵旋风,用横扫文坛来形容,恐怕是毫不为过。诗人雷平阳曾经用无比的热情赞扬过当时的盛况:“说起妓女,我的朋友老楷说,她们是一群这样的人:当她们不幸落网,随身的挂包里有六样涉案工具——身份证、暂住证、避孕套、小圆镜、口红和《文化苦旅》。”需要特别注明的是,这段话本来是竖着码的诗,我只是惊讶的发现,它们横着放也是连贯的句子而已。

  尽管,余老师的《文化苦旅》的确让人读得比较辛苦,煞有介事的古汉字、和深沉与书袋齐飞的滥竽之作,很容易让人瞌睡。但是,不可否认,在这之前,很少有一本关乎学术的著作,能够如此的流行。在除了赚钱就是“逮老鼠”的年代里,这本书让人感觉到了文化的真切魅力。这始终是让人热血沸腾的事情。

  余老师曾经在序言里面的说,许多读者读了他的《文化苦旅》,以为他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这大约是余老师颇为得意的一件事情,因为它从侧面,表达了这本书的深刻,与余老师儒雅的大师风范。艺术家都得衣衫褴褛嘛,大师自然就是白发苍苍了。

  窃以为,这正是余老师《文化苦旅》美中不足的地方。本来嘛,这本书可能是学术普及化大众化的开山之作,结果那么一折腾,还是脱不了装腔作势卖弄学问的学者气质。于是直到现在,余老师依然只能是余老师。

  但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已经是所谓专家学者们的底线。在文人骨子里面根深蒂固的御用情结,让他们不屑于与大众为伍,学术平民化,被他们看做是自甘堕落,是庸俗,是自跌身份,远不如拿拿奖评评职称来得实际,

  说起来,也颇令人玩味。余秋雨多年前有这么一个振聋发聩的机会,无奈秋风秋雨愁煞人,更何况还是余下来的秋雨,不但愁而且寒,无论气势还是眼界,都略显小了些。于是,《文化苦旅》就成了个半身不遂,空有几句对历史和沧桑的感慨。

  与其如此,不如扯淡。所以,横空出世的易中天就显得张狂。

  现在的易中天,用完全配得上如日中天这四个大字。这位同样来自专家阵营的学者,不但放下身段,不卖弄玄虚不故作深沉,而且声言愿意做个雅俗共赏的萝卜,这是什么精神,简直就是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精神嘛。

  易中天卸掉了身上的学者包袱,至少,在《品三国》里面,是脱下了这件臭皮囊,像一般人酒后扯淡似的,把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拿出来与普通人分享。当然,卸下的包袱,换来白花花的银两,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易中天是搂草了,但是有更多人,搂搂一辈子草,也没打着兔子。

  这个举动显然是捅了专家学者们的马蜂窝,带着嫉妒和愤懑,他们毫不留情的批驳易中天。这其中,大约只有梁晓声说出了一点新的东西:易中天的流行,说明现代人的阅读极其匮乏。

  大家都在为房子妻子孩子老子拼命,没时间阅读是正常的事情,有这么一位易中天,来弥补大家阅读匮乏的遗憾,完全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我严重同意一种观点,就是人民需要更多易中天。那么些学者专家,像庙里的菩萨似的,正襟危坐,不食人间烟火,吃着跟奇肱国的补给或者公器的俸禄,研究着林黛玉的头发和孙悟空的籍贯,写着无关痛痒的著作,或者做一些证明统治者英明神武的考据,偶尔把一些经典颠覆一下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还不如一个易中天,能让人虎躯一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9 15:30 , Processed in 0.20114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