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14|回复: 1

zt :歪批《孟母三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16 22: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是乎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不好说,但流毒甚广(俺这里说的“流毒”不是贬意啊,意思就是像病毒一样广泛流行而不衰)。最近又有各种各样的“孟母堂”问世,看来很有必要琢磨一下这个故事啦。

  先来说说真假问题。这个故事目前最早见到的记载,是在孟轲同志牺牲两百多年后的西汉时期,在刘向所著的《列女传》里记载的。这个时候,已经是独尊儒术的年代了,刘向编出一本《列女传》,其用心无非是想用儒家革命前辈的先进事迹教育女人如何做女人。所以,俺非常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大家都知道,孟轲同志小时候家里很穷,幼年丧父,家里的生活来源就是他母亲给人洗衣织布的收入。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要搬三次家,大家想想那是多大的动静。而且他妈的条件还很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选择好的地段,那地皮费得多贵啊。像孟家这种家境,只能相当于现在的农民工了,他还想择邻?有个地方住就很不错啦。俺家附近住着一家农民工,夫妻两个靠卖菜为生,他家的孩子放了学就帮着父母卖菜做饭,你说他家能“择邻”吗?别人对他们还避之唯恐不及呢。所以俺断定:要么孟家很有钱,要么孟家根本就不是为了择邻而搬家——总之这个故事里面有虚假的东西。

  现在假定这个故事是真,讨论一下“择邻”这个问题,这是孟母搬家的主题啦。“怕孩子学坏了”,这是孟母搬家以后两千多年来绝大多数母亲的共识。但是这其实是个悖论。孩子到底是跟谁学坏的——这个问题肯定不能只归结到邻居或环境。孟轲同志住的地方到底怎么样,现在是无法考察了,据记载,只是离学堂近一点,可以听到读书声,离菜市场和坟地比较远。虽然说孟母这个做法非常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但是却跟孔夫子的观点有些违背了。孔老师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老师可没说过这三人是在菜市场还是在坟地附近。孔老师自己就没择过邻,他只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嘛。可见在孔夫子看来,“择邻”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拿“孟母三迁”来说事,是严重违背了孔夫子的教育学说的。

  “孟母三迁”这个故事,在现代已经变得很落后了。俺不是说孟母不值得效仿,而是说,孟母的做法,在现代的母亲们看来,根本不值一提,现代的母亲们比起孟母来,起码好五倍:

  孟母搬家,只是选了一个离学堂近一点的地方,现在的母亲们呢,不光是要离学校近一点,更要搬到离“重点学校”近一点的地方,早就比孟母想得更周到了。还有不少母亲宁愿把孩子从山东鲁国迁到新疆或海南,只是为了高考“分数差”,这可比孟母“迁”得远多啦——当然,这仍然只是有钱人的游戏。而民工们的孩子也在“三迁”,但不是为了择校,而是为了糊口。

  孟母只是把孩子送到学堂读书,而现在的母亲们决不会满足于此。她们不但要把孩子送到学堂,而且周末也不让孩子闲着,学钢琴提琴,学书法美术,那个日程安排得比国家总理还要满,像孟母那样的,现在只能算是不大负责任的母亲啦。

  孟母搬家是因为看到孟子跟别的孩子在一起学卖菜,玩死人游戏,现在的母亲则干脆不让孩子出去玩,高楼里的单元门一关,隔壁住着谁根本就不认识,就没有“邻居”这个概念,跟别人接触的机会都没有,当然也就没法跟人学坏啦。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假如这个故事是真的,那么俺认为这个故事根本上就被那个写《列女传》的刘向误导了,结果也导致后人们误读了。“孟母三迁”的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孟母最终搬到了什么地方,而在于“迁”本身。正是这个“迁”的过程,让孟轲同志从小就接触了各种各样不同阶层的人们,极大地丰富了孟轲同志的阅历,这些阅历对于孟轲同志最终成为一个思想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后人们只看到孟母搬家的目的地,忽略了孟母让孟子在各种环境下都居住过。孟母以为搬了家,小孟轲就会忘了以前所学到的“坏”东西,所以搬来搬去想找个好地方,结果是歪打正着,让孟轲从小就接触了不同的环境,为将来周游列国求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孟母并不是一个很聪明的母亲,只是一不留神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搬家。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6 22:2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客观永远都是披着羊皮的主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5:03 , Processed in 0.17558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